地質調查項目技術經濟指標分析怎麼寫
Ⅰ 技術經濟分析說明怎麼寫
一般說來,可按照下列步驟:
一、投資估算,確定投資估算,就是總體投資由什麼構成及數量;二、成本費用估算,確定生產成本,成本由什麼構成,一般為原料、輔料、燃料等成本;三、確定你的融資方案,在總投資中,自有資金和外部融資的比例,國家對有些行業的資本金出自有嚴格規定。以上三個是技術經濟分析的基礎,也是重要內容。
在此基礎上,開展投資收益、現今流量平衡、債務平衡、風險性分析,確定項目的可行性。
參考書籍:1、李開孟,徐成彬. 企業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與核准申請.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
技術經濟分析
本書主要內容有技術經濟分析的基礎、資金的時間價值及等值計算、技術經濟預測理論與方法、技術方案的確定性分析與決策、技術方案的不確定性分析與決策、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設備管理的技術經濟分析、價值工程、技術創新、技術經濟評價案例等。每章均設計有知識點和思考題,以方便讀者學習和參考。本書內容系統完整、文字通俗簡明,理論方法和實際應用密切結合。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管理、經濟以及相關理工科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同時可以作為經營管理者、工程技術人員、投資決策者的培訓教材和參考書。
書 名
技術經濟分析
作 者
鄭建國
出版社
中國紡織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版權信息
作者:鄭建國主編
出 版 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字數: 324000
頁數: 226
開本: 16開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6452687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經濟>>經濟學理論
定價:¥30.00
編輯推薦
本書是在總結各高等院校、研究所多年教學、實踐、科研的基礎上,通過取長補短,集思廣益編寫而成的。出版後可作為高等院校管理、技術經濟、 工業工程、 金融工程等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的技術經濟學課程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從事技術經濟分析、項目評價、企業經營管理的專業人員、管理者培訓教材或參考用工具書。通過對本教材的學習,讀者可以掌握技術經濟的基本概念、資金時間價值等基本原理、技術經濟分析與評價的基本方法,培養讀者系統分析問題的能力,去評價各類 工程項目和技術方案的經濟可行性,從中選出經濟的可行的最優的方案,為全方位提高方案的經濟效益提供理論依據,為推廣和應用先進技術指明方向。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有技術 經濟分析的基礎、資金的時間價值及等值計算、 技術經濟預測理論與方法、技術方案的確 定性分析與決策、技術方案的不確定性分析與決策、投資項目的 可行性研究、 設備管理的技術經濟分析、 價值工程、技術創新、技術經濟評價案例等。每章均設計有知識點和思考題,以方便讀者學習和參考。本書內容系統完整、文字通俗簡明,理論方法和實際應用密切結合。
Ⅱ 技術經濟指標分析是什麼
所謂技術經濟指標分析,就是藉助於一系列經濟指標,對不同的技術方案進行分析、比較、評價,尋求技術與經濟之間最的最佳關系,使設計方案技術上的先進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有機地統一,進而作出決策。
技術經濟指標分析方法很多,最常見的有:
①決定型分析評價法。它以直觀判斷為基礎,用評價項目和評價標准,使綜合評價定量化,並以得分高低判斷其優劣。常用的決定型評價法有評分法、圖形表示法、檢查表法、實數法、效用評價法等。
②經濟型分析評價法。它是以經濟觀點評價技術方案的優劣,以經濟效果最大化為准則進行選優。常用的經濟型評價法有效果分析法、效益費用比率法、效益費用現值比較法、內部收益率法、投資回收期法等。
③不確定型分析評價法。它主要採用盈虧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方法,確定可行的技術方案。
④比較型分析評價法。它通過對實現同一目標、滿足同一技術要求的各種不同技術方案的經濟計算、分析比較、論證評價,選出最優方案。
⑤系統分析法。它是把研究對象放在一個系統中進行分析與綜合,找出各種可行方案,供決策者選擇。分析時應考慮外部條件與內部條件的結合、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結合、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結合。
⑥價值分析法。通過對產品功能成本的分析,在保證產品達到必要功能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成本。
⑦可行性分析法。它是對投資決策前進行的預先分析與估計,通過研究比較工程建設項目的不同方案,確定技術可行和經濟合理的界限。
Ⅲ 地質調查項目經濟效果評價
一、地質調查項目經濟效果的含義
經濟效果,是指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地質調查項目的經濟效果是指地質調查工作過程中所取得的地質成果同勞動消耗和勞動佔用之間的比例關系。投入少,產出多即取得的地質找礦成果好,經濟效果就高;反之經濟效果就低。地質調查項目經濟效果評價就是指運用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對地質調查項目取得的地質成果和所耗費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來考察、分析和衡量地質調查項目經濟效果的管理活動。
地質調查工作與國民經濟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的工作不同,有其工作的特殊性。地質調查工作是國家的區域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處於超前期的位置,而且具有投資周期長、風險高、探索性強、流動性大和地質成果(產品)的不確定性,地質成果難以用數值進行量化等特點,這就決定了對地質調查項目經濟效果評價方法,應與其他物質生產部門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地質調查項目投入是國家的財政資金。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需求和社會長遠發展規劃對地質工作的需要,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礦產資源儲備、戰略性的礦產資源等來安排的財政資金,每一個地質項目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消耗,都是根據地質調查工作任務目標和地質設計方案進行事先預計的,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同的地質調查項目的投入不能進行比較。
其次,項目投資風險大,地質調查成果具有不確定性。由於地質工作具有探索性、地質規律的客觀性和人們認識地質規律的局限性,地質調查項目的投入具有很大的風險。
第三,地質調查成果是一種提供給國家和社會使用的信息載體(產品),地質成果的佔有者和使用者是國家和社會。地質成果報告是信息的載體不能直接為物質生產部門所使用,即使能夠為物質生產部門使用還要做進一步的地質勘查工作(如普查、勘探等)。只能用定性的指標而不能用定量指標來表達地質調查成果的價值量。因此,地質成果只能提交國家和社會有關部門作為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由於地質工作規律的特殊性,地質規律的客觀性、地質成果(產品)的不確定性,它與一般其他物質生產部門項目有所不同,用經濟指標來衡量地質調查工作的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目前,在我國地質調查項目的經濟效果評價還沒有可參考的資料,因此,評價地質調查項目的經濟效果只能從滿足國家宏觀經濟需要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用定性的指標來進行評價和從項目預算執行情況和實際支出的角度來衡量地質調查項目的經濟效果。
對地質調查項目經濟效果評價可從3個層次上進行。第一要從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角度來進行經濟效果評價,因地質成果用價值量指標衡量有一定難度,目前多數用定性指標考核;第二個層次要從地質調查項目的工作任務和實物工作量完成情況的角度來進行經濟效果評價,主要依據應是任務書中確定的各項工作指標;第三要從地質調查項目實施單位的角度來考核評價項目的經濟效益,主要依據應是項目預算執行情況,項目資金的使用情況,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投入情況、項目經費結余等幾項指標來評價項目的經濟效果。
二、地質調查項目經濟效果的評價指標
1.滿足國家和社會需求經濟效果評價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滿足國家和社會需求評價,也可稱為「項目目標評價」。評定地質調查項目立項時的目的和目標的實現程度,包括國家、社會、地方政府和企業對地質成果的應用情況,應用的結果如何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國家和社會對地質成果的認可程度,地質成果的社會影響度等幾個方面的因素。如社會影響、經濟影響、環境影響、資源利用影響、可持續發展影響等。在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的任務書中已明確了地質調查項目的任務目標、主要實物工作量、經費控制數以及取得的預期成果。因此,地質調查項目經濟效果評價要對照原定目標完成的主要指標,檢查項目實際實現的情況和變化,分析實際發生改變的原因,以判斷目標的實現程度。判斷項目目標的指標應在項目立項時就確定了,一般包括宏觀目標,即對地區、行業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的影響和作用。
2.根據項目設計預算執行情況評價項目的經濟效果
經濟效果既然是地質調查工作耗費與勞動所得的比例關系,那麼,衡量經濟效果的尺度就是勞動消耗的投入量同地質成果的產出量之比,它可以用「調查成本」或「儲量成本」來近似地反映地質調查的投入量與實物產出量之間的比例關系。
(1)基礎地質調查經濟效果 如:
地質調查項目管理
(2)礦產資源評價經濟效果:
地質調查項目管理
地質調查項目管理
3.從項目工作單位的地質調查項目經濟效益進行評價
主要是從工作單位地質調查項目勞動消耗方面評價項目的經濟效果
(1)反映活勞動消耗的經濟效益指標
地質調查項目管理
(2)反映物化勞動消耗的經濟效益指標
地質調查項目管理
(3)反映勞動佔用的經濟效益指標
它反映實現的貨幣工作量所佔用的固定資金、流動資金的比例關系,其中:
a.固定資產利用率,包括:
地質調查項目管理
b.流動資金利用率,包括:
地質調查項目管理
三、項目後評價的基本知識
對項目進行後評價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我國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借鑒西方國家先進的項目後評價的方法,通過實踐,有一整套比較系統完整的項目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和工作程序。在這里簡要介紹一下我國在項目管理評價方面的有關基本知識,對於地質調查項目的評價有借鑒作用。
1.項目後評價的概念
(1)項目後評價的概念
項目後評價是對已完成項目(或規劃)的目的、執行過程、效益、作用和影響所進行的系統的、客觀的分析;通過對項目活動實踐的檢查總結,確定項目的目標是否達到,項目或規劃是否合理有效,項目的主要效益指標是否實現;通過分析評價找出成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並通過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為未來新項目的決策和提高完善投資決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議,同時也為後評價項目實施運營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從而達到提高投資效益的目的。
(2)項目後評價與項目前評估的主要區別
項目後評價與項目前期准備階段的評估,在評價原則和方法上沒有太大區別,採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但是,由於評價的時點不同,目的也不完全相同,因此,也存在一些區別。前期評估的目的是確定項目是否可以立項,它是站在項目的起點,主要應用預測技術來分析評價項目未來的效益,以確定項目投資是否值得並可行。後評價則是在項目建成之後,總結項目的准備、實施、完工和運營,並通過預測對項目的未來進行新的分析評價,其目的是為了總結經驗教訓,為改進決策和管理服務。所以,後評價要同時進行項目的回顧總結和前景預測。
前期評估的重要判別標準是投資者要求獲得的收益率或基準收益率(社會折現率),而後評價的判別標准則重點是前評估的結論,主要採用對比的方法,這就是後評價與前期評估的主要區別。
2.項目後評價的項目分類
項目後評價是以項目前期所確定的目標和各方面指標與項目實際實施的結果之間的對比為基礎的。因此,項目後評價的內容範圍和項目分類大體上與前評估的范圍和分類相同。
項目後評價的范圍包括經濟、環境、社會和機構發展等4個方面。國外評價項目的分類一般是按項目的效益評價方法和創造效益的資金來源劃分,通常可分為以下幾類:
(1)生產類:如工業和農業。此類項目一般有直接的物質產品產出,通過投入產生並增加產出,其產出可提供更多的稅收和財務收入,為社會提供直接的積累。當然,農業是與工業有所不同的生產行業,不少國家把農業另作一類,即包括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水利灌溉等。
(2)基礎設施類:如能源、交通、通訊等行業。此類項目為生產類行業提供生產所必需的服務和條件,一般沒有直接的產品產出。這類項目主要依靠社會生產的積累來投入,項目評價的要點是項目的經濟分析和社會影響的效果。這類投入主要根據宏觀經濟政策和社會發展規劃來確定。地質調查項目應該屬於此類評價。
(3)社會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開發類:如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社會服務和福利事業、環境保護、人員培訓和技能開發等。這類項目由社會的公共積累來開支,一般以生產行業無直接的服務關系,為社會稅收的花費行業。一些國家認為,人力資源開發是社會最重要、最根本的投入,這類項目的效益和影響最大最深遠,也有單獨作為一類項目進行評價的。
3.項目後評估的基本內容
(1)項目目標評價
評定項目的目的和目標的實現程度,是項目後評價所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項目後評價要對照原定目標完成的主要指標,檢查項目實際實現的情況和變化,分析實際發生改變的原因,以判斷目標的實現程度。判斷項目目標的指標應在項目立項時就確定了,一般包括宏觀目標,即對地區、行業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的影響和作用。有些項目原定的目標不明確,或不符合實際情況,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如政策性變化或市場變化等,項目後評價要給予重新分析和評價。
(2)項目實施過程評價
項目的過程評價應對照立項評估或可行性研究報告時所預計的情況和實際執行的過程進行比較和分析,找出差別,分析原因。過程評價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項目的立項、准備和評估;
②項目內容和建設規模;
③工程進度和實施情況;
④配套設施和服務條件;
⑤受益者范圍及其反映;
⑥項目的管理和機制;
⑦財務執行情況。
(3)項目效益評價
項目的效益評價即財務評價和經濟評價,其評價的主要內容與項目前評估無大的差別,主要分析指標還是內部收益率、凈現值和貸款償還期等項目盈利能力和清償能力指標。但項目後評價時有以下幾點需要加以說明。
①項目前評估採用的是預測值,項目後評價則對已發生的財務現金流量和經濟流量採用實際值。並按統計學原理加以處理;對後評價時點以後的流量作出新的預測。
②當財務現金流量來自財務報表時,對應收而未收到的債權和非貨幣資金都不可計入現金流入,只有實際收到時才作為現金流入;同理,應付而實際未付的債務資金不能計為現金流出,只有實際支付時才作為現金流出。必要時,要對實際財務數據作出調整。
③實際發生的財務會計數據都含有物價通貨膨脹的因素,而通常採用的盈餘能力指標是不含通貨膨脹水分的。因此,對項目後評價採用的財務數據要剔除物價上漲的因素,以實現前後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4)項目影響評價
項目的影響評價內容包括經濟影響、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a.經濟影響評價 主要分析評價項目對所在地區、所屬行業和國家所產生的經濟方面的影響。經濟影響評價要注意項目效益評價中的經濟分析區別開來,以免重復計算。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分配、就業、國內資源成本、技術進步等。由於經濟影響評價的部分因素難以量化,一般只能作定性分析,一些國家和組織把這部分內容並入社會影響評價范疇。
b.環境影響評價 由於各國環保法的規定細則不盡相同,評價的內容也有區別。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一般包括項目的污染控制、地區環境質量、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區域生態平衡和環境管理等幾個方面。
c.社會影響評價 項目的社會影響評價是對項目在社會的經濟、發展方面的有形和無形的效益和結果的一種分析,重點評價項目對所在地區和社區的影響。社會影響評價一般包括貧困、平等、參與、婦女和持續性等內容。
(5)項目持續性評價
項目持續性評價是指在項目的建設資金投入完成以後,項目的既定目標是否還能繼續,項目是否可以持續地發展下去,接受投資的項目業主是否願意並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繼續去實現既定的目標,項目是否具有可重復性,即是否可在未來以同樣的方式建設同類項目。
項目持續性的影響因素一般包括:本國政府的政策;管理、組織和地方參與;財務因素;技術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環境和生態因素;外部因素等。
4.項目後評價的經濟效益評價方法
項目後評價效益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經濟效益評價、社會和環境效益評價,項目可持續分析和綜合分析評價等。項目後評價的經濟效益評價主要是指項目的財務評價和經濟評價(或國民經濟評價),其主要原理與項目前評估一樣,只是評價的目的和數據取值不同。項目前評估以預測數據為基礎,後評價以實際發生數為依據。
(1)項目後評價的財務分析
項目後評價的財務分析包括盈利能力分析、清償能力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指標為財務內部收益率和財務凈現值。清償能力分析在後評價階段主要用於鑒別項目是否具有財務上的持續能力。評價者可從項目的損益與利潤分配和資產負債表中考查負債資產比、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重要的工作是按項目的實際償還能力來計算借款的償還期。敏感性分析是指在後評價時點以後的敏感性分析,主要用來評價項目的持續性,後評價時項目的投資、開工時間和建設期已經確定,因此,敏感性分析主要是對成本和銷售收入兩個因素分析。
(2)項目後評價的經濟分析
後評價中的國民經濟評價是從國家或地區的整體角度考查項目的費用和效益,採用國際市場價格、價格轉換系數、實際匯率和貼現率等參數對後評價時點以前各年度項目實際發生的效益和費用加以核實,並對後評價時點以後的效益和費用進行重新預測,計算出主要評價指標,即經濟內部收益率。它的作用在於:與前評估的結論相比較,分析項目的決策質量;以實際的數據和更現實的預測數據對項目的效益作出評價,以指明項目的持續性和重復性的可能性。
(3)經濟效益評價的對比指標
1)項目經濟效益對比分析指標
項目後評價效益分析一般應對比項目前後和無項目的主要指標,用以分析原因。主要指標如表5-1。表中「前評估預測值」為項目前期評估報告或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數據;「後評價計算值」是以實際發生值為基礎,剔除物價因素的影響而得到的數據;「無項目假定預測值」可取項目前期的有無對比數據,或「參照區」的數據。為了使不同時點的數據具有可比性,*號所標的後評價時點的總投資值、成本和銷售收入通常可以前評估時點為基準年,剔除物價影響,用以說明真實變化的幅度。
採用該方法可以分析項目後評價效益與前評估效益指標的偏離程度並找出原因。一般表述主要影響因素的變化及其影響程度的指標有:
——項目實施周期變化率;
——投資總額變化率;
——產品(或服務)產量和價格變化率;
——主要原材料或動力價格變化率;
——項目財務內部收益率的變化;
——項目經濟內部收益率和凈現值率的變化。
除了作以上對比外,應將項目的財務收益率與行業基準收益率或銀行同期貸款的平均利率相比較,分析其財務效益;還應將項目的經濟收益率與社會折現率或銀行同期的貼現率相比較,分析其經濟效益。
表5-1 效益指標對比示意表
2)企業經濟效益指標
由於有些項目後評價時點處於項目投產以後,項目的固定資產已經轉交,此時評價項目的效益測算就比較復雜。在可能的情況下,後評價不僅要分析項目的效益指標,而且應分析企業的效益狀況。因此,項目相關的企業效益評價往往成為項目後評價的一項重要工作。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考核企業經濟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指標:銷售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資本收益率、資本保值增值率、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或速動比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社會貢獻率、社會積累率等。
5.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評價方法
(1)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
項目後評價的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照項目前評估時批準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重新審查項目環境影響的實際結果,審核項目環境管理的決策、規定、規范、參數的可靠性和實際效果。實施環境影響後評價應遵循國家環保法的規定,根據國家和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以及相關產業部門的環保規定。在審核已實施的環評報告和評價環境影響現狀的同時,要對未來進行預測。
環境影響後評價一般包括五部分內容:項目的污染控制、區域的環境質量、自然資源的利用、區域的生態平衡和環境管理能力。
1)污染控制
多數生產性工業項目的一項重要的工作是控制污染。檢查和評價項目污染的主要內容有:項目的廢氣、廢水和廢渣及噪音是否在總量和濃度上都達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頒發的標准;項目選用的設備和裝置在經濟和環保效益方面是否合理;項目環保的管理和檢測是否有效。
2)對地區環境質量的影響
環境質量評價要分析對當地環境影響較大的若干種污染物,這些物質與環境背景值相關,並於項目的三廢排放有關。
3)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其中包括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礦產、漁業、野生動植物等自然界中對人類有用的一切物質和能量的合理開發、綜合利用、保護和再生增值。資源利用分析的重點是節約能源、節約水資源、土地利用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等。
4)對生態平衡的影響
項目對生態平衡的影響主要是指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其內容包括:人類;植物和動物種群,特別是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重要水源涵養區;具有重大科教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冰山、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和景觀及人文遺跡;氣候;可能引起或加劇的自然災害和危害,如土壤退化、植被破壞、洪水和地震等。
5)環境管理
對項目環境管理的評價是環境影響後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包括環境監測管理、「三同時」和其他環保法令和條例的執行;環保資金、設備及儀器儀表的管理;環保制度和機構、政策和規定的評價;環保的技術管理和人員培訓等。
(2)項目的社會影響評價
從社會發展的觀點來看,項目的社會影響評價是要分析項目對國家(或地方)社會發展目標的貢獻和影響,包括項目本身和項目對周圍地區社會的影響。社會影響評價一般定義為對項目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產生的有形和無形的效益和結果所進行的一種方法。評價的內容有持續性、機構發展、參與、婦女、平等和貧困等六要素。然而,根據項目後評價社會影響分析的需要和各國的現狀,應區別不同情況分類進行重點的要素評價。
1)評價的要素及方法
①就業影響 這里主要指項目就業的直接影響。項目的就業評價,可用某個同類於被評項目而又採用了影子價格的已評項目進行對比,其就業率指標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地質調查項目管理
註:新增就業人數包括項目及其相關的新增就業人數;項目總投資包括直接和間接的投資。
②地區收入分配影響 這里主要是指不同地區的收入分配的影響,即項目對公平分配和扶貧政策的影響。
③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 居民的生活水平包括收入的變化;人口和計劃生育;住房條件和服務設施;教育和衛生;營養和體育活動;文化、歷史和娛樂等。
④收益者范圍及其反映 相關的問題包括;對照原定的收益者,分析誰是真正的收益者;
投入和服務是否達到了原定的對象;實際項目收益者的人數占原定目標的比例;受益組人群的收益程度如何;受益者范圍是否合理等。
⑤地方社區的發展 項目對當地城鎮和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未來發展的影響;社區的社會安定;社區的福利;社區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機制等。
⑥婦女、民族和宗教信仰 包括婦女的社會地位;少數民族和民族團結;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
社會影響評價的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以定性為主。在諸要素評價分析的基礎上,社會影響評價要作綜合評價。
6.項目可持續性評價
在項目投資完成時,進行持續性評價,主要應採用預測的方法,即以項目實施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知識和能力為基礎,預測項目的未來。在此基本方法中,實用的分析手段是設計一個「邏輯框架」,用以建立並說明未來的長遠目標、效益、產出、措施和投入及其相關的條件和風險。這種分析的前提是項目外部的投資已經結束。
四、地質調查項目國民經濟評價方法
地質調查項目屬於國家經常性財政支出和公益性投資,因此,對地質調查項目進行國民經濟評價是地質調查項目經濟活動的重要內容。所謂國民經濟評價,就是從國家和社會需求的角度,按照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採用影子價格、社會折現率等經濟評價參數,計算和分析投資與效益情況,以評價投資項目在經濟上的合理性。
1.評價對象
由於經濟效果評價是一項復雜的分析評價工作,我國規定只對如下幾個項目進行國民經濟評價:
(1)涉及國民經濟若幹部門的重大工業、技改投資項目;
(2)嚴重影響國計民生的投資項目;
(3)有關稀缺資源的開發利用項目;
(4)產品或原材料進出口或替代進出口的投資項目;
(5)技術引進、中外合資、合營項目。
2.基本目標
國民經濟評價主要從宏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兩個方面就項目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程度進行評價,其基本目標是:
(1)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正常年份所獲得的國民收入凈值和社會凈效益以及與整個投資額的比率,這些指標用來衡量項目對國家和社會的實際貢獻;
(2)項目整個壽命周期內獲得的總國民收入凈值和社會凈收入及其與現總投資的比率,這些指標用來衡量項目對國家和社會的總貢獻;
(3)投資回收期的計算,衡量項目的投資回收能力;
(4)客觀因素變化對項目盈利的影響;
(5)勞動就業目標、收入分配目標、環境保護目標、創匯節匯等社會效果目標。
3.評價程序
一般情況下按圖5-7所示的6個步驟進行計算、分析和評價。
圖5-7 國民經濟評價程序圖
4.評價參數
(1)社會折現率(Social Discount Rate)投資項目經濟評價中重要的通用參數,是資金的影子價格,代表了項目佔用資金獲得的最低投資收益率。社會折現率的高低取決於項目投資資金量和社會資源的多少。一般地,投資資金量越小,社會折現率越高,投資資金量越大,社會折現率就越低(圖5-8),我國規定現階段社會折現率的取值為12%。
圖5-8 社會折現率與總投資關系圖
社會折現率的計算,是根據現行價格下的投資收益率的統計值來測定的,其計算公式為:
地質調查項目管理
式中:B——年收益額;D——年提取的折舊額和無形資產推銷額;I——總投資額;i——平均投資收益率(所求的社會折現率);m——所有項目的平均建設期;n——項目平均生產經營期。
(2)影子價格 當社會處於某種最優市場狀態下,能夠反映社會勞動消耗、資源稀缺程度和產品需求程度的價格。一般而言,影子價格就是項目投入品的機會成本,即資源用於該項目而不能用於其他用途所放棄的邊際收益。
Ⅳ 項目申報中的「主要研究開發內容」、「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將提供的研究開發成果及形式」怎麼寫
主要研究開發內容就是就是闡述項目里研究的內容,項目的壞境發展作用等都可以寫內,主要技術指標就是容你的項目完成時要達到的指標,譬如一個產品,要將它主要參數列出來,達到哪個目標值之類的,經濟指標就是項目完成後產生什麼經濟效益,最終成果和形式項目完成時的結果是產品或出版物之類的。
Ⅳ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怎麼寫
建築設計的技術經濟指標主要有總用地面積,佔地面積,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化率等,如果是住宅,還有戶數,停車數量等指標。
Ⅵ 項目經濟效益分析報告怎麼寫.docx
項目經濟效益分析報告怎麼寫? 首先給讓你看看定義,隨後附上範文。可行性報告可行性報告的定義和主要內容: 可行性研究報告定義: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從事一種經濟活動(投資)之前,雙方要從經濟、技術、生產、供銷直到社會各種環境、法律等各種因素進行具體調查、研究、分析,確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項目是否可行,估計成功率大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程度,為決策者和主管機關審批的上報文件。 主要內容:? 1、總論,包括項目名稱,利用外資方式,主辦單位,主管部門,項目負責人,項目背景,項目具備的條件等。 2、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包括產品名稱、規格與性能、市場需求情況,生產規模的方案論證,橫向配套計劃,產品國產化問題及銷售方式、價格,內外銷售比例等。 3、主要技術與設備的選擇及其來源,包括採用技術、工藝、設備的比較選擇,技術、設備來源及其條件與責任。 4、選址定點方案,包括定點所具備條件(地理位置、氣象、地質等自然條件,資源、能源、交通等現有條件及其具備的發展條件等)、所定 廠址的優缺點及最後之選定結論。 5、企業組織的設置與人員培訓,包括組織機構與定員、人員投入計劃與來源、培訓計劃及要求。 6、環境保護內容。7、資金概算及其來源,包括合資各方的投資比例、資本構成及資金投入計劃。 8、項目實施的綜合計劃,包括項目實施進程及施工組織規劃等。 9、經濟指標的計算分析,包括靜態的財務指標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外匯平衡分析等。 10、綜合評價結論。 另外,一份合格的可行性報告還應該有風險分析和財務分析,以及一些必要的文件。 給項目企業或項目開發者提供一個「項目是否滿足 CDM 立項基本條件」的參考依據。其核心原則是該項目是否在經濟和 CDM 國際規則上可行。一般來說僅僅是為項目企業提供一個是否可行的方向,而不足以為項目企業搭建一個和潛在投資方對話的渠道。但無論如何,只有在完成可行性分析後,企業才能開展第二步工作--製作完成項目概念文件 (PIN) 。 (關鍵詞:可行性研究,項目概念文件,建議書,減排量)? 補充 怎樣寫可行性報告 不論是國企還是外企,在決定上一個新產品,一條新生產線,或者建一個新工廠時,總要提交一份可行性報告供上級批准。 國企的可行性報告 本人曾經閱讀過幾份來自國企的可行性報告,但發現其目的和內容都與外企的可行性報告有很大差別。先說其目的,國企的可行性報告是為了說服上級領導並得到相應的批准和支持,並假定上級領導比他們自己更了解情況。而報告一旦被批准,上級領導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目的上的差別自然導致內容上的差別。這里有幾個主要的方面:一是國企的可行性報告強調為什麼要上這個項目,但忽視如何進行這個項目,似乎要等項目批准之後才去考慮具體的實施方案和計劃; 二是國企的可行性報告中宏觀的、模糊的數據多,而微觀的、具體的數據和信息少,如果上級領導不了解相應的市場和用戶的狀況,很難作出判斷,只能閉著眼睛簽字; 三是國企的可行性報告沒有或很少有具體的、可以量化的衡量標准和責任分配,這為以後出現大的偏差和問題打好了伏筆,便於「過關」; 四是國企的可行性報告對今後幾年的市場預測偏於樂觀,似乎不這樣樂觀就得不到批准,對可能發生的各方面的「不測風雲」認識不足,甚至有認識也不寫上去。這樣出現偏差時就可以強調客觀原因,歸結到不可預測性上; 五是國企的可行性報告對市場、用戶、競爭和風險的評估太粗、太少,沒有考慮到自己企業投資一個熱門項目的同時,其他企業也可能在准備上類似的項目,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就不講市場份額的問題,把市場總規模當成了決策的主要參考標准,自然也就沒有「市場細分」和「市場定位」這樣一些概念。 外企的可行性報告。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外企是如何來寫他的可行性報告。 首先外企的可行性報告從目的上講是寫給自己企業看的,是為了說服自己而不是說服別人,盡管一些大項目也要上級批准,但其目的主要是在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達成共識,對機會、挑戰、困難和風險有詳細的分析。 從內容上講,外長的可行性報告有幾個特點:一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採用同樣的或類似的報告格式,便於統一標准,統一分析方法,便於他人理解,同時也便於企業去搜集信息、整理數據、准備報告; 二是宏觀的和微觀的數據並存,有量化的數據和信息以及其「出處」(信息來源),對結果做出 文檔載入中...廣告還剩秒
Ⅶ 地質調查報告怎麼寫
第一章 前言
1、項目來源
2、任務目標
第二章 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概況
2、國內研究現狀
3、項目組研究基礎
方法研究項目應說明項目組已有成果及其先進性;
儀器設備研製項目應說明現有儀器設備的性能、技術指標;
4、實驗區概況
方法儀器的試驗、示範區項目應說明所選區域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概況及特徵,岩礦石物性等。 第三章 研究內容
1、研究內容
方法研究項目應先說明方法原理再闡述具體內容。
2、關鍵技術與技術創新
3、主要技術指標
方法研究項目應先說明所研究方法與原有方法相比較優越性體現在何處(盡量使用量化指標)及軟體功能;
儀器設備研製和方法儀器的試驗、示範區項目應列明具體的技術指標或技術要求;
4、主要實物工作量
試驗、示範區項目應說明方法儀器種類、測區面積、比例尺、剖面長度、測點數、採集樣品數、測試樣品數等。
第四章 技術路線
1、研究方案
2、試驗方法
3、工作(工藝)流程圖
第五章 預期成果
1、成果內容
擬提交報告、圖件、數據、實物、軟體的名稱及數量。
2、提交時間
第六章 人員組成
1、項目負責人姓名、年齡、技術職稱、所學專業、已取得主要成果(重點是與所承擔項目相關的成果)
項目成員姓名、年齡、技術職稱、所學專業、項目中分工
2、協作單位分工及協作關系
第七章 計劃進度
說明項目的起止時間,階段任務(或子課題)的起止時間。
第八章 經費預算
按《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設計預算編制暫行辦法》的要求編寫。
第九章 保證措施
按地調局質量監督部門的要求填寫。
Ⅷ 項目申報書中的技術經濟指標如何寫
技術指標就寫你們現在能夠達到或差不多達到的水平,不要寫的太高,主要就寫一些參數,經濟指標就寫未來兩年實現的收入、利潤和納稅等
Ⅸ 項目經濟效益分析報告怎麼寫
首先給讓你看看定義,隨後附上範文。可行性報告可行性報告的定義和主要內容:可行性研究報告定義: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從事一種經濟活動(投資)之前,雙方要從經濟、技術、生產、供銷直到社會各種環境、法律等各種因素進行具體調查、研究、分析,確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項目是否可行,估計成功率大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程度,為決策者和主管機關審批的上報文件。
主要內容:
1.總論,包括項目名稱,利用外資方式,主辦單位,主管部門,項目負責人,項目背景,項目具備的條件等。
2.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包括產品名稱、規格與性能、市場需求情況,生產規模的方案論證,橫向配套計劃,產品國產化問題及銷售方式、價格,內外銷售比例等。3.主要技術與設備的選擇及其來源,包括採用技術、工藝、設備的比較選擇,技術、設備來源及其條件與責任。
4.選址定點方案,包括定點所具備條件(地理位置、氣象、地質等自然條件,資源、能源、交通等現有條件及其具備的發展條件等)、所定
廠址的優缺點及最後之選定結論。
5.企業組織的設置與人員培訓,包括組織機構與定員、人員投入計劃與來源、培訓計劃及要求。
6.環境保護內容。
7.資金概算及其來源,包括合資各方的投資比例、資本構成及資金投入計劃。
8.項目實施的綜合計劃,包括項目實施進程及施工組織規劃等。
9.經濟指標的計算分析,包括靜態的財務指標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外匯平衡分析等。
10.綜合評價結論。另外,一份合格的可行性報告還應該有風險分析和財務分析,以及一些必要的文件。給項目企業或項目開發者提供一個「項目是否滿足
CDM
立項基本條件」的參考依據。
其核心原則是該項目是否在經濟和
CDM
國際規則上可行。一般來說僅僅是為項目企業提供一個是否可行的方向,而不足以為項目企業搭建一個和潛在投資方對話的渠道。但無論如何,只有在完成可行性分析後,企業才能開展第二步工作--製作完成項目概念文件
(PIN)
。(關鍵詞:可行性研究,項目概念文件,建議書,減排量)
補充怎樣寫可行性報告不論是國企還是外企,在決定上一個新產品,一條新生產線,或者建一個新工廠時,總要提交一份可行性報告供上級批准。國企的可行性報告本人曾經閱讀過幾份來自國企的可行性報告,但發現其目的和內容都與外企的可行性報告有很大差別。先說其目的,國企的可行性報告是為了說服上級領導並得到相應的批准和支持,並假定上級領導比他們自己更了解情況。而報告一旦被批准,上級領導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目的上的差別自然導致內容上的差別。這里有幾個主要的方面:一是國企的可行性報告強調為什麼要上這個項目,但忽視如何進行這個項目,似乎要等項目批准之後才去考慮具體的實施方案和計劃;二是國企的可行性報告中宏觀的、模糊的數據多,而微觀的、具體的數據和信息少,如果上級領導不了解相應的市場和用戶的狀況,很難作出判斷,只能閉著眼睛簽字;三是國企的可行性報告沒有或很少有具體的、可以量化的衡量標准和責任分配,這為以後出現大的偏差和問題打好了伏筆,便於「過關」;四是國企的可行性報告對今後幾年的市場預測偏於樂觀,似乎不這樣樂觀就得不到批准,對可能發生的各方面的「不測風雲」認識不足,甚至有認識也不寫上去。這樣出現偏差時就可以強調客觀原因,歸結到不可預測性上;五是國企的可行性報告對市場、用戶、競爭和風險的評估太粗、太少,沒有考慮到自己企業投資一個熱門項目的同時,其他企業也可能在准備上類似的項目,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就不講市場份額的問題,把市場總規模當成了決策的主要參考標准,自然也就沒有「市場細分」和「市場定位」這樣一些概念。外企的可行性報告。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外企是如何來寫他的可行性報告。首先外企的可行性報告從目的上講是寫給自己企業看的,是為了說服自己而不是說服別人,盡管一些大項目也要上級批准,但其目的主要是在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達成共識,對機會、挑戰、困難和風險有詳細的分析。從內容上講,外長的可行性報告有幾個特點:一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採用同樣的或類似的報告格式,便於統一標准,統一分析方法,便於他人理解,同時也便於企業去搜集信息、整理數據、准備報告;二是宏觀的和微觀的數據並存,有量化的數據和信息以及其「出處」(信息來源),對結果做出
Ⅹ 項目申報書中的技術經濟指標如何寫項目是高新研究與發展項目
高新研究於發展項目,考核的重點是項目的創新性
經濟指標不像產業化項目,要求的版這權么高
但是一定要突出高新技術產品的利稅率
我的建議是,項目的創新點要著重推敲
經濟指標,量力而行,不要光圖申報時候的爽,驗收的時候你會哭
技術指標,要看你是什麼類型的項目和創新了
如果是系統集成創新或者引用創新,那麼技術指標只是一個考量你項目產品的參數,按照實際能實現的來寫就行
如果項目本身的創新點就是在指標上的突破(比如說速度達到多少,精度達到多少,處理能力達到多少等),那一定要考慮到最終驗收的時候能不能實現,因為需要第三方機構來做評測
總的來說,在保證申報成功的同事,也要考慮驗收時候能不能完成。
你可以先弄出一個初稿,給你們的老總和技術負責人看,他們如果點頭,那報上去,就算驗收的時候有問題,那也不是你的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