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井作業地質設計內容有哪些
① 設計方案包括哪些內容
(1)項目概況。抄
(2)污染物的來源、襲設計的水質水量、排放標准和沼氣的用途。
(3)項目方案選擇。
(4)項目具體的方案設計,包括工藝、建築、設備、電氣等。
(5)人員編制及持證人員的培訓、環境保護、安全防火、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6)項目投資費用估算與運行費用估算。
(7)經濟技術指標。
② 定向井工藝設計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無論是定向井,還是水平井,控制井眼軌跡的最終目的都是要按設計要求中靶。但因水平井的井身剖面特點、目的層靶區的要求等與普通定向井和多目標井不同,在井眼軌跡控制方面具有許多與定向井、多目標井不同的新概念,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概念和理論體系來作為水平井井眼軌跡控制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
我們在長、中半徑水平井的井眼軌跡控制模式的形成和驗證過程中,針對不斷出現的軌跡控制問題,建立了適應於水平井軌跡控制特點的幾個新概念。
一、水平井的中靶概念
地質給出的水平井靶區通常是一個在目的層內以設計的水平井眼軌道為軸線的柱狀靶,其橫截面多為矩形或圓。我們可以把這個柱狀靶看成是由無數個相互平行的法面平面組成,因此,控制水平井井眼軌跡中靶,與普通定向井、多目標井是個截然不同的新概念,主要體現是:
井眼軌跡中靶時進入的平面是一個法平面(也稱目標窗口),但中靶的靶區不是一個平面,而是一個柱狀體,因此,不僅要求實鑽軌跡點在窗口平面的設計范圍內,而且要求點的矢量方向符合設計,使實鑽軌跡點在進入目標窗口平面後的每一個點都處於靶柱所限制的范圍內。也就是說,控制水平井井眼軌跡中靶的要素是實鑽軌跡在靶柱內的每一點的位置要到位(即入靶點的井斜角、方位角、垂深和位移在設計要求的范圍內),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矢量中靶。
二、水平井增斜井段井眼軌跡控制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對一口實鑽水平井,從造斜點到目的層入靶點的設計垂深增量和水平位移增量是一定的,如果實鑽軌跡點的位置和矢量方向偏離設計軌道,勢必改變待鑽井眼的垂深增量和位移增量的關系,也直接影響到待鑽井眼軌跡的中靶精度。
水平井鑽井工程設計中所給定的鑽具組合是在一定的理論計算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得出的,隨著理性認識的深化和實踐經驗總結,設計的鑽具組合鑽出實際井眼軌跡與設計軌道曲線的符合程度會不斷提高。但是,由於井下條件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這個符合程度總是相對的。實鑽井眼軌跡點的位置相對於設計軌道曲線總是會提前、或適中、或滯後,點的井斜角大小也可能是超前、適中、或滯後。
實鑽軌跡點的位置和點的井斜角大小對待鑽井眼軌跡中靶的影響規律是:
① 實鑽軌跡點的位置超前,相當於縮短了靶前位移。此時若井斜角偏大,會使穩斜鑽至目的層所產生的位移接近甚至超過目標窗口平面的位置,必將延遲入靶,且往往在窗口處脫靶。
② 軌跡點位置適中,若此時井斜角大小也適中,是實鑽軌跡與設計軌道符合的理想狀態。但若井斜角大小超前過多,往往需要加長穩斜段,可能造成延遲入靶,或在窗口處脫靶。
③ 軌跡點的位置滯後,相當於加長靶前位移。此時若井斜角偏低,就需要提高造斜率以改變待鑽井眼垂深和位移增量之間的關系,往往要採用較高的造斜率而提前入靶。
實踐表明,控制軌跡點的位置接近或少量滯後於設計軌道,並保持合適的井斜角,有利於井眼軌跡的控制。點的井斜角偏大可能導致脫靶或入靶前所需要的造斜率偏高。實際上,水平井造斜段井眼軌跡控制也是軌跡點的位置和矢量方向的綜合控制,這對於沒有設計穩斜調整段的井身剖面更是如此。
在實際井眼軌跡控制過程中,我們根據造斜段井眼軌跡控制的新概念和實鑽軌跡點的位置、點的井斜角大小對待鑽井眼軌跡中靶的影響規律,將造斜井段井眼軌跡的控製程度限定在有利於入靶點矢量中靶的范圍內。也就是說,在軌跡預測計算結果表明有餘地、並有後備工具條件時,應當充分發揮動力鑽具的一次造斜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起下鑽次數。
三、井身剖面的特點及廣義調整井段的概念
根據長、中半徑水平井常用井身剖面曲線的特點,剖面類型大致可分為單圓弧增斜剖面、具有穩斜調整段的剖面和多段增斜剖面(或分段造斜剖面)幾種類型,不同的剖面類型在軌跡控制上有不同的特點,待鑽井眼軌跡的預測和現場設計方法也有所不同。
1、 水平井常用井身剖面曲線的特點
① 單圓弧增斜剖面
單圓弧增斜剖面是最簡單的剖面,它從造斜點開始,以不變的造斜率鑽達目標,勝利油田的樊 13- 平 1 井採用了這種剖面。這種剖面要求靶區范圍足夠寬,以滿足鑽具造斜率偏差的要求,除非能夠准確地控制鑽具的造斜性能,否則需要花較大的工作量隨時調整和控製造斜率,因而一般很少採用這種剖面。
② 具有切線調整段的剖面
具有切線調整段的剖面,它又可分為:
(a)單曲率—切線剖面:具有造斜率相等的兩個造斜段,中間以穩斜段調整。
(b)變曲率—切線剖面: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造斜率不相等的造斜段組成,中間用一個(或一個以上)穩斜段來調整。如永35—平 1 井、草 20—平 1 井、草 20—平 2 井等就屬於這種剖面。
這是最常用的剖面類型,因為多數造斜鑽具的造斜特性不可能保持非常穩定,常常產生一定程度的偏差,這就需要在造斜井段之間增加一斜直井段來調節補償這種偏差。單曲率—切線剖面後一段的造斜率可以在鑽第一造斜段的過程中比較精確地預測出來,然後及時計算修改穩斜段的長度,以補償第一段造斜率與設計的偏差,使井眼軌跡准確地鑽達目標點的垂深。
③ 多造斜率剖面
多造斜率剖面(或分段造斜剖面),造斜曲線由兩個以上不同造斜率的造斜段組成,是一種比較復雜的井身剖面。
在水平 4 井攻關和試驗過程中,我們根據勝利油田地質地層特點,採用了三段增斜方法設計水平井井眼軌道,在實鑽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動力鑽具和轉盤鑽具各自的優勢,提高鑽井速度。將常規設計的穩斜井段改為第二增斜段,通過調整該段的造斜率和段長,同樣可以彌補鑽具造斜能力的偏差,而且還可以實現用一套鑽具組合完成第一造斜段的通井和第二造斜段的鑽進,並減少了起下鑽次數。轉盤增斜鑽具組合與穩斜的剛性鑽具組合比較,其剛性小,摩阻力小,不易出新井眼,有利於井下安全。採用轉盤鑽具鑽進可以使用較大的鑽壓以提高機械鑽速,縮短鑽井周期。
2、 廣義的調整井段概念
據國外水平井資料介紹,在多數水平井設計中習慣採用具有穩斜調整段的剖面,用穩斜段作為軌跡控制的調整井段。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水平井的調整井段還有更為廣泛的含義。
首先,我們知道,目的層入靶點位置的准確性和目的層厚度是影響水平井中靶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利用穩斜調整井段來提高中靶精度,對目的層是薄產層的水平井尤為重要。由於在井斜角較大時,增斜率的偏差主要影響水平位移,而對垂深的影響很小,可以在大井斜角度下提高垂深的精度。因此,在入靶前的大井斜角井段增加一穩斜調整段,既可調整垂深精度,又有助於及時辨別地質標准層,以便及時准確地確定目的層入靶點的相對位置。
其次,由於目前的硬體條件不十分完善,在鑽中半徑水平井的兩趟動力鑽具組合井段之間選擇一調整井段,採用柔性的轉盤增斜鑽具組合來鑽進,不僅可以鑽出較小的造斜率井段以緩解第一和第三段造斜率,滿足對井眼軌跡控制的需要,而且對改變井眼的清潔狀況、防止出新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調整井段的廣義概念不僅是調整井眼軌跡,同時可以調整鑽井過程中井眼的清潔凈化狀況;不僅調整井眼軌跡的中靶精度,還可根據地質要求及時調整目的層入靶點的相對位置;不僅可以是穩斜井段,還可以是適當造斜率的增斜井段。
四、水平井待鑽井眼軌跡的現場設計預測模式
在水平井井眼軌跡的控制過程中,由於地質因素、鑽具的造斜能力、鑽井參數等發生變化,往往使實際的造斜率與設計或理論造斜率不同,或者由於地質設計目的層發生變化等,這都需要根據實鑽情況在現場隨時預測待鑽井眼的鑽進趨勢,及時調整和修改設計方案,採取相應措施。
現場待鑽井眼的設計和預測,在不同的條件和具有不同的中靶要求下具有不同的計算模式,但水平井待鑽井眼軌跡設計和預測的目的都是要計算在一定前提條件下鑽至入靶窗口時的垂深、投影位移、井斜角和井斜方位角是否合符要求(也即控制實鑽軌跡點的位置和矢量方向在設計精度范圍內中靶)。
對設計的二維剖面水平井,控制井眼軌跡的中心任務是控制其造斜率Kα(也即控制剖面曲率半徑 Rv),中半徑水平井更是如此。在這類水平井中雖然控制方位變化率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通過我們的現場實踐和分析比較後認為有下列幾方面的原因,在待鑽井眼軌跡現場設計預測時可以先不考慮方位變化率 KФ,待造斜率 Kα設計完成後(由 Kα=5730/Rv 求得),再根據所需方位變化量△Ф求出待鑽井眼的方位變化率KФ,或求出單位水平投影位移的方位變化量 KvФ。
① 造斜率 Kα 遠比方位漂移率 KФ高,Kα 非常接近井眼曲率 K(即狗腿嚴重度),因而在作待鑽井眼軌跡設計時可以先忽略KФ。
② 一般在大井斜角情況下的井斜方位角變化很小,趨於穩定。
③ 在以動力鑽具為主控制井眼軌跡時,隨時可以修正調整方位角Ф。
④ 入靶窗口和靶區往往對橫距 △d 的要求范圍較大,因而對方位角Ф 的允許誤差范圍 △Ф 也較大。
因此,我們所建立的待鑽井眼設計模式主要以設計 Rv 為主,對待鑽井眼的三維設計和預測,我們也建立了相應的設計預測模式。 。
2)、目前鑽井現場常用的定向造斜方法
隨著定向井鑽井技術和測量儀器的發展,定向造斜的方法也不斷向著更科學更精確的方向發展變化,從最早使用的轉盤鑽井定向鑽進,發展到目前的井底動力鑽具定向鑽進,從地面定向法,經過氫氟酸井底定向法、磁力測斜儀井底定向法、有線隨鑽測斜儀定向法發展到今天的MWD隨鑽測斜儀配合動力鑽具的導向鑽井系統。
③ 我說的水井是地質圖上標注的水井,就是試油結果為水層的井,這個和注水井不一樣的吧
注水井的目的是往目的油層大量的注入清水活著分離的地層水,提高油層的壓力,從而實現增產的目的。
試油結果為水層的井,也就是說失敗的採油井,一般是預探找油時的失敗品,確定該區塊沒有油。基本上都封井。
④ 水庫工程地質勘察包括哪些內容
水利工程來地質勘察源通常分階段進行,一般按工程規模大小、重要性和地質條件復雜程度而定。大型工程分四個階段(規劃、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和技施設計),中小型工程可適當簡化,對河道堤防或地質條件簡單的小型工程可不分階段,一次作完。各階段的任務是:①規劃階段要了解河流或河段的區域地質和各規劃方案的基本地質條件,初步分析第一期開發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質條件,普查天然建築材料;②可行性研究階段要確定地震基本烈度,對區域構造穩定性作出結論,選擇壩址並確定基本壩型,對庫、壩區主要工程地質問題作出初步評價,初查天然建築材料;③初步設計階段要為確定主要建築物軸線、形式,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對庫區專門性工程地質問題作出評價,提出各項長期觀測網的設計,詳查天然建築材料; ④技施階段除補充必要的工程地質勘察外,主要是進行工程地質專門性問題的研究,完善觀測系統,通過施工開挖核實地質資料並進行施工編錄。
⑤ 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階段勘察內容有哪些
1 查明水庫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分析工程地質問題,預測蓄水後的變化;版
2 查明建權築物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並進行評價,為選定各建築物的軸線及地基處理方案提供地質資料和建議;
3 查明導流工程的工程地質條件,根據需要進行施工附屬建築物場地的工程地質勘察和施工與生活用水水源初步調查;
4 進行天然建築材料詳查;
5 進行地下水動態觀測和岩土體位移監測。
⑥ 水文地質鑽孔結構設計包含哪些內容
水文地質鑽探結構設計(鑽孔孔身結構設計)包含:鑽(孔)深、鑽孔結構及孔徑、過濾器類型及下置深度設計
⑦ 礦山設計使用的地質勘探報告書中應當包括哪些資料
礦山設計使用的地質勘探報告書中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礦區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條件;
2、區域地質及礦區地質;
3、礦體地質特徵;
4、礦石結構、構造及主要有用組分含量;
5、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條件;
6、礦石選冶加工性能;
7、工業指標及礦體圈定原則;
8、礦區資源儲量估算;
9、概略經濟評價;
10、勘查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存在問題。
⑧ 工程地質包括哪些內容(土力學地基基礎第四版)
工程地質研究的主內容有:確定岩土組分、組織結構(微觀結構)、物理、化學與力學性質(特別是強度及應變)及其對建築工程穩定性的影響,進行岩土工程地質分類,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築性能的方法;研究由於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破壞的自然環境的平衡,以及自然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築的危害及其預測、評價和防治措施;研究解決各類工程建築中的地基穩定性,如邊坡、路基、壩基、橋墩、硐室,以及黃土的濕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壞等,制定一套科學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為各類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研究建築場區地下水運動規律及其對工程建築的影響,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護方案;研究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的特徵,預報人類工程活動對其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出區域穩定性評價,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和編圖。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其研究領域日益擴大。除了岩土學和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學外,一些新的分支學科正在逐漸形成,如礦山工程地質學、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
1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區別
工程地質是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地質問題的科學(張咸恭等著《中國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的應用性很強,各種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都要做工程地質研究,才能使工程與地質相互協調,既保證工程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正常運行,又保證地質環境不因工程建設而惡化,造成對工程本身或地質環境的危害。工程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有:土體工程地質研究、岩體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研究、工程地質勘察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研究、區域工程地質研究、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等。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處理或改良的科學技術(國家標准《岩土工程基本術語標准》)。岩土工程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工程地質學、岩石力學和土力學;研究內容涉及岩土體作為工程的承載體、作為工程荷載、作為工程材料、作為傳導介質或環境介質等諸多方面;包括岩土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檢測和監測等等。
由此可見,工程地質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門應用科學;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種工程技術。從事工程地質工作的是地質專家(地質師),側重於地質現象、地質成因和演化、地質規律、地質與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從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師,關心的是如何根據工程目標和地質條件,建造滿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岩土技術問題。
2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關系
雖然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分屬地質學和土木工程,但關系非常密切,這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工程地質是岩土工程的基礎,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質的延伸,是有一定道理的。
工程地質學的產生源於土木工程的需要,作為土木工程分支的岩土工程,是以傳統的力學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但單純的力學計算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從一開始就和工程地質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結構工程比較,結構工程面臨的是混凝土、鋼材等人工製造的材料,材質相對均勻,材料和結構都是工程師自己選定或設計的,可控的。計算條件十分明確,因而建立在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基礎上的計算是可信的。而岩土材料,無論性能或結構,都是自然形成,都是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多種復雜地質作用下的產物,對其材質和結構,工程師不能任意選用和控制,只能通過勘察查明,而實際上又不可能完全查清。岩土工程師不敢相信單純的計算結果,單純的計算是不可靠的,原因就在於工程地質條件的不確知性和岩土參數的不確定性,不同程度地存在計算條件的模糊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因而雖然土力學、岩石力學、計算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並在岩土工程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計算假定、計算模式、計算方法、計算參數等與實際之間存在很多不一致,計算結果總是與工程實際有相當大的差別,需要進行綜合判斷。
⑨ 工程勘察設計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主要內容
1、工程概況
1.1擬建建築物概況
1.2場地已有資料
2、勘察方案
1執行的主要專技術標准
2.2 勘察目屬的與要求
2.3勘察方法及工作量布置
2.4室內土工試驗
2.5不良地質作用調查
3、勘察成果分析及報告書編寫
3.1文字部分
3.2主要圖表
4、本工程投入技術力量及施工設備
4.1本工程擬投入技術力量
4.2 人員安排
4.3 施工設備
5、進度計劃
6、工期保證措施
6.1組織措施
6.2技術措施
6.3經濟措施
7、工程質量保證措施
8、安全保證措施
9、承諾及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