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變形會產生什麼地質構造
①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哪些
典型的基本構造形態:
一、水平構造和單斜構造
1.水平構造
未經構造變動的沉積版岩層,其形成時的原始產狀是水權平的,先沉積的老岩層在下,後沉積的新岩層在上,稱為水平構造。
分布:只是局限於受地殼運動影響輕微的地區。
2.單斜構造
原來水平的岩層,在受到地殼運動的影響後,產狀發生變動,當岩層向同一個方向傾斜,形成單斜構造。
分布:單斜構造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斷層的一盤或者是局部地層不均勻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
二、褶皺構造
定義:組成地殼的岩層,受構造應力的強烈作用,使岩層形成一系列波狀彎曲而未喪失其連續性的構造,稱為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岩層產生的塑性變形,是地殼表層廣泛發育的基本構造之一。
三、斷裂構造
定義:構成地殼的岩體,受力作用發生變形,當變形達到一定程度後,使岩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產生各種大小不一的斷裂,稱為斷裂構造。
斷裂構造是地殼上層常見的地質構造,包括斷層和裂隙等。
四、不整合
定義:
在野外,我們有時可以發現,形成年代不相連續的兩套岩層重疊在一起的現象,這種構造形跡,稱為不整合。不整合不同於褶皺和斷層,它是一種主要由地殼的升降運動產生的構造形態。
② 岩石變形的因素
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復:制1,風化侵蝕。風化侵蝕是經過風吹,日曬,雨淋,等溫度變化導致岩石碎裂,例如沙漠中的石頭中午很熱,突然降雨,外冷內熱導致石頭炸開。還有河流中水的沖擊作用。2,壓力作用。岩石經過地質作用下沉,被上層土壤掩埋,久而久之,上層壓力過大導致岩石變形,例如頁岩,像紙一樣一片一片的,裡面還經常有化石,那就是天然的歷史書~
③ 岩石變形和應變的概念
岩石受力後,內部各質點發生相對位移,導致物體形態、體積的改變,稱為岩石變形。岩石變形的最基本形式有兩種:線變形,是指岩石受力後,表現為單純的拉伸或壓縮;剪變形,是指岩石受力時,表現為內部任意截面都旋轉了一個角度,又稱為角變形。為了說明岩石受力變形的程度,通常用應變來度量。物體的相對變形量稱為應變。與變形相對應,應變可分線應變和剪應變(角應變)。
1.線應變
線應變是指岩石受力發生線變形後,所增加或縮短的長度(L-l)與變形前的長度(L)的比值,即:
構造地質學
在構造地質中,規定由壓應力產生的ε壓為正,由張應力產生的ε張為負,以%計算。
當岩石縱向產生線應變時,橫向也會出現橫向線應變,其公式為:
構造地質學
一般認為,橫向線應變與縱向線應變的比值是一個常數,即:
構造地質學
μ為岩石的泊松比,每種岩石都有自己的泊松比,一般不超過0.5,岩石的這種性質成為泊松效應。它對解釋岩石的變形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岩石的許多張節理,就是因為受到側向壓應力而產生泊松效應,在其垂直方向上誘導產生拉伸引起的。
2.剪應變
剪應變是指岩石在剪應力或扭應力作用下,使岩石內部原來相互垂直的兩條線段所夾直角的改變數。如果原來形狀為正方形,變形後成為平行四邊形,原來的直線旋轉了一個θ角,θ角的正切函數既為剪應變數,用tanθ表示。
④ 岩石變形行為的環境和時間因素
岩石的變形行為是隨變形時的物理-化學環境和時間因素的變化而改變。
圖2-5-2 在非能乾的基質岩層中,各單個能幹岩層的褶皺形態和應變的變化
(據Ramsay,1982)
a,b,c,d岩石能乾性差異:μ1>μ2>μ3>μ4>μ5
(1)溫度和應變速率不變,增大有效圍壓,會引起下列效應:
a.材料的極限強度增大;
b.屈服應力上升;
c.應變硬化效應增大;
d.韌性增大。事實上,隨著有效圍壓的增大,岩石一般從脆性轉變到韌性。
(2)有效圍壓不變:應變速率不變而溫度升高,或者溫度不變而應變速率減緩,或者溫度升高和應變速率減緩,皆出現下列效應:
a.材料的極限強度降低;
b.屈服應力降低;
c.應變硬化消除;
d.韌性增大。
由此可見,增大有效圍壓和提高溫度都會導致岩石韌性的增高。而地殼中岩石變形的溫、壓環境(P-T條件)隨深度而變,因此岩石的韌性表現可以看成是反映構造層次的標志。Turner和Weiss(1963)曾經提出,岩石的蠕變強度會因溫壓條件的增高而降低,當溫度提高到500℃左右時,岩石的蠕變強度會變得極低,從而形成所謂「熱蠕變」現象。熱蠕變對合理解釋深部構造層次的高級變質岩中復雜而強烈的變形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解析岩石變形機制時,評價時間效應具有關鍵的意義。為此,人們進行了大量的岩石蠕變和應變速率的試驗。這對於弄清岩石變形過程中時間對岩石組構及其形成機制的效應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地質事實證明,地質作用涉及的應力作用時間是極其漫長的,即使所謂的「短暫的」造山幕也要以百萬年計。因此,在進行模擬變形實驗中很難真正地實現時間的相似性原則,人們很難在實驗室中作定期幾十年、幾百年長的變形實驗。
地質研究表明時間對變形岩石的行為影響極大,隨著時間的持續加長,岩石的黏性應變行為將越來越佔主導地位。當變形持續時間超過彈性應變部分所佔時間的1000倍以後,岩石將以黏性應變為主導發生極大的流變,從而產生相當可觀的構造變形。把時間作為岩石變形主導控制因素的概念,對於深刻認識地質構造過程是有重大的理論意義,也幫助我們深刻了解深部構造層次高級變質岩的固態流變構造的變形機制。
⑤ 簡述岩石變形與地質構造的關系
岩石變形抄主要為構造壓應力擠襲壓的結果,不同性質的岩石變形不相同,主要分為兩種變形形態:
1、剛性岩石,即岩石堅硬、碎性的,如岩漿岩火山岩巨厚層狀砂岩石灰岩等,岩石受到地質壓應力的作用,首先是產生變形,變形到一定程度就產生斷裂,這種岩石主要的表現形式為斷裂和破劈理化帶、構造破碎帶等。
2、塑性岩石,即比較松軟的岩石,比如泥岩頁岩薄層砂岩變質岩等,這類岩石受壓應力的作用,主要產生變形褶皺的構造形跡,產生斷裂的較少,當然如果是區域性的深大斷裂除外。
除了壓應力的作用,同時還有張應力的作用,張應力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張開破碎,斷裂帶經常充填後期礦物比如方解石水雲母石膏等低溫熱液的礦物。
就簡單的回答這些吧。
⑥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⑦ 地質構造有哪三種基本類型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拓展資料:
主要分類: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
⑧ 簡述岩石變形與地質構造的關系 如題
我不同意樓上的意見!
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所以應該是地質構造包括背斜、向斜、斷層
而這些構造和岩石變形都是有地殼運動造成的
所以我想應該是岩石變形形成地質構造、
⑨ 岩石的變化主要是由什麼等引起的
1、物理變化:包括溫度和壓力兩大因素,其原因包括地質構造、流水、空氣內、冰川、風容沙、海浪等等。地質構造導致岩石的破碎、固結、熔融、凝固、彎曲、抬升、沉降等等,流水導致岩石的侵蝕變形,空氣的溫度變化導致岩石的破裂、凍脹,冰川對岩石有剝蝕、拔蝕、刨蝕等作用,風沙的連續壓強形成各種獨特的風蝕地貌,海浪形成各種海蝕地貌
2、化學變化:包括岩漿內部分化學反應、地表的喀斯特侵蝕、地層的固結變質、高應力區的區域變質作用、熱液流經過的交代反應、瀉湖內的蒸發成岩作用等等。在岩漿內部,各種礦物交換化學成分,重結晶成為新礦物;攜帶二氧化碳的流水對碳酸鹽岩有強烈的溶蝕反應,並在低壓處堆積,形成各種喀斯特地貌;含有有機質的地層在高溫高壓下,有機質碳化形成能源礦物;高應力的構造帶內,礦物發生壓溶反應,重結晶形成新礦物;熱液侵入地表使礦物變質為新礦物,形成交代變質岩;瀉湖內可溶離子交換成分形成新晶體析出形成化學岩等等。
3、生物作用:硅藻等深海微生物形成硅質軟泥,日久沉積固結為硅質岩;造礁生物分泌碳酸鈣形成礁灰岩;各種古生物遺體和遺跡形成化石;人類活動的影響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