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翠華山由什麼地質構造

翠華山由什麼地質構造

發布時間: 2021-02-02 23:59:23

Ⅰ 陝西翠華山

1.陝西翠華山地質公園概況

陝西翠華山地質公園位於西安市南郊約30km,秦嶺山系終南山北麓,太乙河流域內,南為終南山山脊,北為渭河第四紀黃土沉積階地,以地震山崩地質遺跡為主體。翠華山是在強震作用下發生山崩,形成了許多崩塌堆積地貌,最有代表性的有高大的懸崖———崩塌壁,規模巨大的山崩堆積體———石海,堰塞湖———水湫池,因其崩塌堆積地貌的規模之大和保存之完整,而有「山崩地貌奇觀」的美稱(李昭淑等,2007)。2001年3月6日,翠華山成為經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現正和秦嶺造山帶終南山系中其他幾個重要的地質遺跡點一起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2.翠華山山崩地質遺跡景觀

翠華山在大地構造上為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是秦嶺地區構造運動最為劇烈,岩漿活動最為發育,變質作用最為顯著的地區。燕山期的多期次岩漿活動對該區已變質的岩石產生重熔和混合交代作用,形成多種混合岩(吳成基等,2001)。翠華山山體主要由混合黑雲母二長花崗岩與花崗質混合岩構成。因地震引起山崩,山崩地質遺跡布在5.2km2范圍內,其山崩總體量達3×109m3,單個崩石體積普遍達n×103m3~n×104m3(n=1~9)。主要崩塌地質遺跡景觀有由山崩臨空面(殘峰斷壁或崩塌壁)、堰塞湖和崩塌石海3大部分組成,集中分布在秦嶺北坡太乙峪溝谷中的水湫池、甘湫池和大坪3處(圖4-48)。

1)崩塌壁:崩塌壁是潛在崩塌體和母岩間的分界面,也是潛在崩塌體向下崩塌位移後的陡崖,在分界面上常有滑動擦痕。崩塌壁沿一組與溝谷走向基本平息的節理面發育,其傾角>80°(吳成基等,2001;李昭淑等,2007)。崩塌壁的相對高差200~300m(圖4-49),猶如斧劈刀削,為崩塌體受地震力作用後,垂直陷落的距離。崩塌壁懸崖屹立在石海之上,非常壯觀。

2)堰塞湖:受崩塌體影響形成的堰塞湖有3處,分別為水湫池、甘湫池和大坪3個堰塞湖。主要是崩塌體受地震力的作用,在十八盤沿著結構面大量崩積物填入太乙河谷,形成200m高的堆石壩,使得太乙河瞬時間被崩積物大壩截流,積水形成堰塞湖。3個堰塞湖中最為著名的稱為水湫池(天池)(圖4-50),位於翠華峰東側,湖為不規則長方形,長約600m、寬90~300m,平均水深7m,最深11m,庫容約300×104m3,是秦嶺北坡唯一現存的天然山地湖泊。甘湫池位於終南山北側甘湫峰下的太乙峪河源頭附近,距水湫池3km多,面積20hm2,由於人為排水造地,湖水已乾涸,故名甘湫池;大坪位於太峪正岔溝谷中,由於石沙不斷堆積,湖盆已被填平,地勢較為平坦,故名大坪(吳成基等,2001)。

3)崩塌石海:崩塌石海以甘湫峰和翠華峰附近最為壯觀、典型。甘湫峰處山崩規模最大,崩塌體積達1.7×109m3;翠華峰下的天池西側和北側分布著面積約1.5km2的崩塌堆石,總體積1.3×109m3。此兩處單個崩石體積巨大,一般都在n×103m3~n×104m3,且數量眾多,宛如石頭的海洋,頗為壯觀(圖4-51)。天池以北,崩塌石塊堆積形成陡傾的高差達150m的堰塞堆石壩;天池以西,巨石互相疊置、堆砌、支撐,形成諸多的石體藝術造型景觀(圖4-52)及狹縫(圖4-53)、洞穴(圖4-54),經吳成基等(2001)考察統計有洞穴60餘處,較著名的有風洞、冰洞、蝙蝠洞等。

圖4-48 翠華山山崩地質遺跡景觀分布(據吳成基等,2001)

圖4-49 崩塌壁(基岩臨空面)(照片來源:中國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

圖4-50 堰塞湖(水湫池)(照片來源:中國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

圖4-51 崩塌石海(照片來源:中國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

3.成因簡析

根據前人的研究,翠華山山崩地質遺跡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1)地質構造

翠華山距秦嶺山前大斷裂直線距離僅4km,該斷裂目前仍在活動。除秦嶺北坡大斷裂外,區內還有兩條主要斷裂,即杏林坡斷裂和甘湫池盤下斷裂。在這些斷裂的活動影響下,使岩石中產生了大量的構造節理,特別是走向近南北向,傾角分別為70°~80°和30°~40°的兩組節理對崩塌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受構造運動影響,發育有多組方向斷裂和節理的翠華山岩體被分割的支離破碎,形成了南北長約600m,東西寬200~300m的不穩定岩體塊。

圖4-52 崩塌殘峰(照片來源:中國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

圖4-53 崩塌峽谷(照片來源:中國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

中國典型地質景觀成因及全球對比

圖4-54 崩塌洞穴(照片來源:中國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

(2)地貌

受構造運動影響,翠華山不斷隆升,而太乙河急劇下切,形成了V形峽谷,河谷相對高度大,谷坡陡峻,破壞了不穩定岩塊的原有應力均衡,加大了岩塊的下滑力,為岩崩創造了條件。

(3)岩性

前已粗略提到,翠華山山體為花崗岩和混合岩構成。該處花崗岩屬翠華山岩體,年齡為422Ma,與圍岩呈混合交代的漸變關系,為S型花崗岩。整個翠華山岩體的岩性組合為灰-淺肉紅色混合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和花崗岩混合岩,遍布出現各種具不同構造的混合岩類。這類岩石性質堅硬,在外力作用下,極易發生脆性變形,發育成裂隙,為岩崩提供物質基礎。

(4)地震

地震是形成翠華山山體岩崩的動力,或可以說地震的發生是翠華山山崩的觸發器。翠華山不穩定的岩塊在地震的沖擊下震動,發生變形位移甚至滑崩,而且還有可能破壞山體岩基形成新的裂隙。最早記載的與山崩有關的地震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的地震,「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見《國語》卷一·《周語》)。之後發生在西安和附近地區的5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對翠華山山崩的發展都有影響(吳成基等,2001)。不穩定的岩塊在這些地震沖擊力的影響下沿著陡直破裂面與結構面快速崩落滑動,形成200多m高的崩塌壁,堆積約1.5億m3的崩積物,部分崩積物填堵太乙河谷,形成堰塞湖大壩,部分崩積物堆積在崩塌壁前,形成山崩石海地貌。

Ⅱ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特徵

橫貫於中國大陸中央的秦嶺等造山帶對我國南北地理、氣候、生態、乃至文化分野,無疑起了重要作用。秦嶺造山帶岩漿活動和隆升成山作用的時空分布、強度、活動方式、隆升速率、演化趨勢及其對環境、氣候、災害、生態的控制影響,對全球變化或區域性環境的影響,顯然是至關重要的,將為全球化研究提供重要基礎與依據。
翠華山地處秦嶺北麓,北側距秦嶺北麓大斷層直線距離僅4km,斷裂南盤為北秦嶺厚皮疊瓦逆沖構造帶,簡稱北秦嶺,斷裂北側為第四紀山前洪積傾斜平原,斷面傾角50~70° ,傾向北,走向近東西,為南升北降的高角度正斷層。在太乙峪口斷層地貌清楚,可見清晰的斷層三角面,河西的洪積扇頂部具有走向近東西長約400m的斷層陡坎,北側斷落,實測地形垂直斷距7m,推測斷層在最近5000年來有過活動。
翠華山地質地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秦嶺地質發展演化的歷史,並具有構造地質學、地層學、岩相學等多尺度、多層次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科學意義。
造山帶地質特徵
秦嶺造山帶是經歷長期多次不同造山作用而形成的復合型大陸造山帶,在中國大陸的形成與演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表明,其形成與演化可以概括主要經歷了3個不同構造演化階段:
(1) 晚太古代~古元古代造山帶前寒武紀基底的形成演化(3.01.6Ga)。早期寒武紀結晶基底(Ar—Pt1)的形成包含了現今秦嶺造山帶中分散殘存和包容的各不同成因與來源的非均一拼合結晶岩塊(地塊),這些結晶岩塊(地塊)的構造單位、形成體制及原始歸屬部位、形成與演化等尚不十分清楚。張國偉等(2000)認為,前寒武紀結晶基底的演化應是中國早期地殼的形成演化問題,秦嶺造山帶的演化應從中新元古代開始。
(2)新古代至中三疊世,以現代板塊構造體制為基本特徵的板塊構造演化
(0.8~0.2Ga)。秦嶺是在早前寒武紀先期構造演化基礎上,從新元古晚期到中生代早期作為原古東特提斯洋域的北翼分支逐漸發展,先後於震旦紀和泥盆紀分別開始演化出兩個有限洋盆,即古秦嶺商丹洋盆和勉略洋盆,因而劃出三個板塊:華北、揚子板塊及其之間的秦嶺微盆,它們分別沿商丹和勉略兩主縫合帶俯沖碰撞造山,於晚海西-印支期最後拼合封閉,形成統一板塊大陸。總體概括,秦嶺主造山期板塊構造的一級單元即是三個板塊:華北、揚子和秦嶺板塊和兩個縫合帶:商丹和勉略帶。
秦嶺造山帶主造山期是通過揚子、秦嶺、華北三板塊和兩個洋盆於新元古代至中三疊世依次向北自東而西斜向俯沖碰撞而形成的,主造山期板塊體制的物質建造結構與後主造山期的上疊蓋層組合等形成秦嶺現今地殼的三大構造層的結構基本格架。它們分別構成秦嶺造山帶長期形成發展的各主要一級構造演化階段的組成、結構、主導標志性構造界面與時間序列記錄,成為秦嶺大地構造演化階段劃分的最主要依據之一。其中新元古代~中三疊世是秦嶺造山帶形成與演化的主造山作用時期,秦嶺帶內各主要板塊、地塊間的關系和秦嶺的基本物質組成及其構造骨架是由它所奠定。
(3) 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與構造演化。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主要包括:①主造山期後的伸展塌陷構造(T3—J1);②燕山中晚期的陸內造山的逆沖推覆和花崗岩漿活動(J—K1);燕山晚期至喜馬拉雅期的擠壓與伸展構造共存的急劇隆升成山演化(K2—R)。
秦嶺造山帶在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下發生的板塊間或板內(陸內)多個塊體間、多期次、多層次相互俯沖、碰撞、拼貼、疊覆的復雜過程和發散型的廣泛構造變形,具有多樣性、區域性和復雜性。秦嶺在其長期地質演化歷史中,經歷不同構造發展階段,以不同構造體制的演化和多期不同構造體制下的擠壓收縮與伸展擴張和剪切走滑旋轉構造的反復交替復合深化過程,造成其現今復雜綜合的構造格局、組合與基本形態。
張國偉等(2000)將秦嶺造山帶上部地殼構造幾何學模型與運動學特徵概括為:總體呈現為近東西向狹長展布的不對稱扇狀反向多層次逆沖推覆疊置構造,並疊加廣泛的剪切走滑與擴張伸展構造與東西向趨於三塊裂解的復合型構造幾何學模型,簡稱為東西向不對稱扇狀反向多層次推覆構造疊置為主的復合型造山帶構造模式。
北秦嶺組成特徵
秦嶺造山帶現今基本構造單元劃分為:Ⅰ華北地塊(原華北板塊)南部:Ⅰ1秦嶺造山帶後陸逆沖斷裂褶皺帶,或稱華北地塊南緣帶,Ⅰ2北秦嶺厚皮疊瓦逆沖構造帶;Ⅱ揚子地塊(原揚子板塊)北緣:Ⅱ1秦嶺造山帶前陸逆沖斷裂褶皺帶,Ⅱ2巴山—大別山南緣巨型推覆前鋒逆沖帶;Ⅲ秦嶺地塊(原秦嶺微板塊):Ⅲ1南秦嶺北部晚古生代裂陷帶,或稱南秦嶺北部逆沖推覆構造帶,Ⅲ2南秦嶺南部晚古生代隆升帶,或稱南秦嶺巴山弧形逆沖推覆系;SF1商丹斷裂系(原商丹板塊主縫合帶);SF2勉略斷裂系(原勉略板塊主縫合帶)等。
北秦嶺東西延伸千餘公里狹長一帶,南北最寬約150Km,一般僅80Km,是秦嶺造山帶中從組成到構造最為復雜的地帶,現今地表成大小不一的透鏡狀岩塊以不同級別規模和性質、類型的斷裂為骨架,總體構成指向南的高角度逆沖疊瓦推覆堆置拼合構造,是在原秦嶺板塊構造的華北板塊南緣溝、弧、盆活動大陸邊緣基礎上,發生華北與揚子、秦嶺板塊的先後俯沖碰撞拼合,又疊加中新生代陸內造山構造而形成的一個復雜拼合結合帶和多期疊加的復合構造帶。北秦嶺逆沖推覆構造系主要由秦嶺雜岩推覆構造、二郎坪推覆構造和寬坪推覆構造組成。翠華山地質公園就位於北秦嶺寬坪推覆構造帶上。
寬坪群分布於北秦嶺北半部,呈寬窄變化很長的狹長一帶斷續延伸,東西向千餘公里,從陝甘交界的天水—寶雞—河南的桐柏毛集,向東則成斷裂構造混雜岩塊混入北淮陽帶中。
寬坪群自上而下有三套變質岩石組合構成。下部主要為綠簾納長陽起片岩、斜長角閃岩、石榴斜長角閃岩等。中部為雲母石英片,二雲石英片岩、石榴二雲斜長片麻岩等。上部為石英大理岩、黑雲大理岩和角閃大理岩等。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組成。其中碎屑岩研究證明其物質來自南側秦嶺雜岩和北側太華雜岩而具雙源性。
寬坪群變形強烈。多期構造疊加置換,新生面理發育,可恢復其有四期構造變形:第一期以順層片理及片內無根褶皺及側層韌性剪切固態流變為主要特點,判別主要為晉寧期產物;第二期為大中型平卧褶皺及倒轉重褶及韌性剪切作用。區域對比與同位素年代學研究證明該期構造是古生代海西期弧—陸碰撞產物(C2-3),以上兩期也被稱為寬坪先期逆沖推覆構造;第三期為中新生代晚期—印支晚期的逆沖推覆構造,主要表現為小寬坪和北寬坪等先期逆沖斷層構造,重新成為新的脆性推覆斷層,自北向南逆沖推覆在南側雲架山群(相當二郎坪群,Pt3—P2)和T3—J1之上;第四期在印支期構造基礎上,發生伸展抬升,沿斷裂形成了J—K沉積盆地,但又於燕山中晚期再次發生多級向南的逆沖推覆構造,使寬坪岩群、欒川岩群等先期構造岩片又逆沖疊覆於J-K岩層之上,無疑是新生代構造用所致。
從北秦嶺整體分析,其厚皮疊瓦逆沖推覆構造系具有以下特點:
(1) 它是在先期多次逆沖推覆構造基礎上復合疊加,以晚期中新生代為主體的復合型逆沖推覆結構。
(2) 北秦嶺推覆構造系剖面組合顯示,上部以主幹推覆斷層和三大推覆構造岩片呈高角度北傾南倒指向南的依次逆沖疊瓦堆置為其基本構造格局,總體構成北秦嶺現今中上地殼向南的疊瓦狀堆置結構。
翠華山地區
翠華山地質公園大部分是處在寬坪群變質岩系中,出露的寬坪群變質岩有黑雲母石英片岩、黑雲母角閃片岩等,構成圍岩的主體,其中貫入大量古生代與中生代多期花崗岩,並引起混合岩化,形成混合交代型岩體。混合交代型與交代、熔融程度有關,當交代徹底、熔融程度高時,岩石類型較為簡單,反之復雜。翠華山岩體屬交代熔融程度低的岩體,受多期多次岩漿,岩石類型較為復雜。
翠華山混合岩的類型從注入式混合岩—眼球狀混合岩—腸狀混合岩—條帶狀混合岩—片麻狀混合岩—混合花崗岩,清楚地展示了混合演化作用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在翠華山原山門東側,圍岩與岩脈形成侵入接觸,界限明顯,中間為花崗質岩脈,兩側為中元古界寬坪的黑雲母片岩。
在白水泥廠前公路旁,圍岩與岩漿形成底辟構造,岩漿上涌是原岩地層被拱起,形成寬緩的背斜構造。
混合片麻岩,岩石中的暗色礦物定向排列,具有清楚的片麻狀構造,岩性均一,已不能區分基體與脈體,成分與花崗岩相似。混合岩化作用的最後階段是花崗岩化作用,基本與脈體之間的界限完全消失,形成一種不同於岩漿侵入形成的花崗岩,岩性均一,塊狀節理發育,有時可見到原變質岩的殘留體。
翠華山的混合岩在古構造—熱基礎上,又經歷中新生代晚期推覆構造,又由於秦嶺的晚近急劇隆升,遭受強烈侵蝕,終使公園屬地形成現今地質內外動力作用下,山峰岩層發育近似垂直的不同類型的構造剖面、斷層、片理、節理等,構成後來山體易於發生高空崩塌的地質基礎。
翠華山岩石節理以剪切節理為主,節理面產狀基本穩定,延伸較遠,節理面平直光滑,礦物質充填較少,並以共軛X型節理系產出,將翠華山岩體切成菱形及棋盤格式形狀。根據野外實地觀察,翠華山岩體發育六組節理構造,其中以近東西向及近南北向兩組節理最為發育,而該兩組節理又以高傾角(65~80°)傾向分別以向北及向東為特徵。
翠華山斷裂面是具有明顯位移的斷層構造面,疊加於節理構造之上,使岩體進一步破碎。斷裂構造屬於非透入性構造,在水湫池景區內僅發現三條,產狀與秦嶺山前斷裂相似,走向近東西,傾向向北,傾角為65~70°。斷層性質以脆性正斷層為主,斷面發育擦痕及階步構造遺跡,斷面光滑如鏡,發育硅質動力結晶擦痕。
變質層理面構造是破壞翠華山岩體整體性的另一重要因素。該地區的背景地層為寬坪群中—深變質地層。在岩漿侵入就位過程中發生混合岩化作用,捕虜圍岩包體,形成混合岩化片麻理不連續結構面,在該結構面上發育雲母片狀礦物,使得岩石更易剝離瓦解。

Ⅲ 翠華山滑雪場的翠華山由來

從前陝西涇陽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老兩口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進才長得聰明伶俐深得老人的寵愛盡管張家並不富裕只有幾畝地和幾只羊老人還是供他上了學希望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他妹妹名叫翠華長得又黑又瘦加上生了一頭癩瘡老人一見她就討厭也不請醫生給她治病因之她頭上的癩瘡越長越厲害頭發也漸漸脫光了。有些人見了她不叫她的名字乾脆把她叫作「癩姑娘」。她在家裡過著受虐待和受歧視的生活不到十歲就天天被老人派到附近山上去放羊。她成了一個常在山上消磨時光的放羊娃。 在她長到十八歲那年老人死了她哥哥進才考中了秀才進才當家以後花了些錢把房子修整了一番娶了本村劉財主的女兒為妻。他們小兩口萬事都如意就是不滿意家裡有這個癩妹妹。他們叫翠華搬到一間破草房裡去住每天讓她吃的是糠菜飯喝的是清米湯。她嫂嫂整天咒罵說不如讓她死了好她哥哥卻說讓她死了不合算她活著家裡省得雇長工。她嫂嫂覺得她哥哥的話也有些道理但嫌放羊活兒太輕。他們商量以後就給翠華又加了活兒:每天除了放羊還得把紡車背上山紡二斤線。翠華無奈只有含著眼淚答應了。
她由於受了這樣大的委屈所以每當她把羊兒趕上山坐下紡線時就唱起這樣一首苦歌來: 狠心的爹娘狠心的哥 狠心的嫂子更毒惡 啥時是我出頭日 能和別人一樣過生活? 翠華唱的這首苦歌有誰能聽到呢?有的原來在靠近山坡下有一泓清水潭清水潭裡有一條尺把長的金魚。這條金魚非常同情翠華每聽到她的歌聲就忍不住簌簌地掉下眼沮。 一天翠華那癩頭瘡特別癢她忍受不了就走到坡下清水潭邊去洗。這時金魚就浮到水面對她說: 「苦命的翠華呀 這水裡有我的鱗甲 能洗掉你頭上的癩瘡 能使你面容美如桃花。 翠華聽到金魚講話非常奇怪 感激地點了點頭用雙手掬起潭中的清水洗起頭來。金魚也噴出水來幫她洗把她的頭浸得濕漉漉的然後就游到水底去了。翠華覺得用這潭裡的清水把頭一洗可舒服了就每天來這里洗三遍。金魚也每天噴三遍水幫她洗三次。 時光飛逝冬去春來翠華的越洗頭皮越松軟越洗眼睛越明亮神志越清明。一天早晨太陽還未露出笑臉翠華就又來到了水潭邊。她剛往臉撩了一掬水臉上的黑皮膚一下變得又白又嫩她再往頭上撩了一掬水頭上的癩瘡全被沖掉了。她又驚又喜對著清亮的潭水看著自己的倒影影高興得跳了起來原來她一下變成了一個長滿了黑油油頭發的顏面如玉的美麗姑娘了。羊兒也象發現了主人的這個新變化都圍攏來對著她「咩咩」地叫個不停。 翠華晚上回到家哥嫂見她變了樣吃驚得一時說不出話來。還是她嫂嫂的鬼點子多她把丈夫拉到內屋擠眉弄眼地說: 「翠華成了美女咱們以後可得另眼看待了。從明天起再不要叫她放羊紡線了得給她換件好衣服趕快尋個有錢的婆家嫁出去咱們也能沾上光呀!」進才覺得這個主意好就把給翠華留下的糠菜飯倒給豬吃讓媳婦親自端了碗白面條送到翠華住的破草房裡。 進才媳婦見了翠華裝著笑臉親昵地叫了三聲「小姑子」。翠華理也沒理她只坐在床上吃她拾下的野果子。平時不是這些野果子翠華是會受餓的她嫂嫂給她留的豬狗食根本就充不了飢。這時她見嫂子端來香噴噴的白面條反倒氣惱起來讓嫂嫂把面條端回去。她嫂嫂又拿來花衣服和花裙子讓她穿她也拒絕了進才讓她不要再去放羊紡線了也被罵了出去。進才和他媳婦沒有辦法只得怏怏不樂回到自己的房裡。 第二天早晨翠華照樣趕著羊群背著紡車上了山照例到潭邊去洗臉。她每天都要和金魚見三次面時間長了她簡直離不開這條金魚了。她自己也一天比一天變得更美了。 這件奇聞很快就傳到了河東村。河東村有個員外叫王昌是當地有名的惡霸。他家裡很有錢為了顯示他有錢用黃金做了一個斗人們都叫他「金斗昌」。這個「金斗昌」有九個老婆但仍不滿足還要娶第十房。他聽說河西出了個美女就坐上轎到河西求親來了翠華的哥哥進才雖然中了秀才但也沒撈上個一官半職只是憑著給有錢人寫些文帖、記些帳掙點錢再加上那幾畝地的租子過日子。他岳丈劉財主原先還多方照顧他後來見他沒大作為也就不再接濟他了現在他見「金斗昌」親自登門求親心中好不高興就趕快出門迎接。 「金斗昌」一下轎就急著要見翠華。進才陪著笑臉說 「翠華今天走親戚去了請王老爺包涵。」 「金斗昌」三棱眼眨巴了幾下興頭頓時消失了大半。他讓管家拿出三百兩銀子作為聘禮。進才兩口子一見這么多白花花的銀子樂得嘴都合不攏了。 「金斗昌」決定後天來接人並答應事後再給進才一百畝地一百隻羊外加一大院子房。 傍晚翠華趕著羊群路過水潭邊剛要彎腰洗臉時那條金魚就遊了過來對她說:「翠華呀翠華回去可要小心呀!河東「金斗昌」心腸壞你可千萬別答應他。」 「金斗昌」?他要怎麼樣?翠華剛想問個究竟金魚卻一擺尾巴鑽到水底去了。 這天她剛踏進家門她嫂嫂就來向她道喜: 「翠華呀你交了好運啦!河東那個『金斗昌』看中你啦!」翠華一聽就火冒十丈: 「什麼? 『金斗昌』看中了我?我才不稀罕那個老狗哩!」聽到翠華這硬棱硬角的話她嫂嫂的心一個子涼了半截。她不斷地用甜言蜜語勸翠華翠華卻說啥也不答應。她嫂嫂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威脅她說: 「不依也得依!2後天就得過門去!」翠華輕蔑地冷笑了一聲轉身回到她的草棚里去了。
第三天天剛微微亮 「金斗昌」就坐著大轎來娶翠華。隨行的人員可多啦有一路吹打的鼓樂隊有坐著各式花轎他那九個老婆還有一隊騎著高頭大馬的保鏢家丁。這個陣勢「金斗昌」還是頭一次擺哩! 進才兩口子見娶親的人馬已到就急忙去催翠華梳妝。那知他們一推開草房的門裡面卻空盪盪的原來翠華又早早趕上羊群上山去了。 「金斗昌」氣急敗壞地在門前走來走去。叫家丁把張家內外齊搜了一遍確實找不著人才相信翠華又去放羊了。於是他就讓進才兩口帶路親自帶著人馬到山上去找翠華。 翠華遠遠看見——隊人馬朝山上走來料到一定是「金斗昌」前來搶親就急忙跑到潭邊向金魚求救; 「好心的金魚呀快出個主意吧!王昌來搶親我可怎麼辦呀?」金魚聽後游出水面對她說:「翠華你甭怕你我是一家南行一百里深山把根扎! 話音剛落 「金斗·昌」一夥已到了翠華身邊。一夥家丁擁上去就要抓翠華金魚一看形勢緊迫就「嗖——」地一聲跳上了岸變成一個英俊的小夥子。他拉著翠華的左手把翠華帶著飛上了天。當時翠華的右手裡還握著一把紗線那雪白的紗線長長地拖在天空變成了一縷縷白雲。
「金斗昌」和進才見翠華逃走還不甘心就跳上了馬順著白雲追去。翠華的嫂嫂看到這番情景知道翠華成了神仙後悔自己不該那樣對待翠華羞愧得無地自容一時咽了氣變成了一隻斑鳩。她要找翠華認錯就沉痛地喊著; 「小姑等!小姑等!」朝南飛去了。 翠華和金魚郎飛到了秦嶺的一座山峰上結成了恩愛夫妻。他們看到「金斗昌」和進才趕到了山下。就輕輕地喊道: 「山要倒壞蛋跑不了。」對面的山峰就一下倒塌下來把作惡多端的「金斗昌」和狠心的進才全塌死在山下。山下的整個燈道也被堵住了。一霎時天降大雨山洪滾滾川穀頓時變成了一個大湖這個湖就是現在的水瀆池也叫翠華水庫。金魚郎一縱身跳到了湖裡仍然變成金魚慢慢游到了湖底。
翠華站在山頂上深情他呼喊著金魚郎但金魚郎卻沒有迴音。 翠華和金魚郎從此以後每月會面兩次。每逢初一和十五金魚郎就飛到山頂與翠華仙姑相會。天早時金魚郎就噴出一股一股的清水澆灌涇陽一帶的田地。翠華也忘不了她家鄉的人民她經常順著自己拉來的白線向家鄉瞭望有時還和金魚郎順著白線走回去看看家鄉地里的棉花和山上的羊群人們為了紀念她把她飛往的這座山峰取名「翠華山」並在山上修起了「翠姑廟」。直到今天翠華仙的故事仍在關中一帶廣泛流傳著。而翠華山則已成為我省的重要旅遊勝地之一。

Ⅳ 翠華山景區山崩的動力和運動機制分別是什麼

一、形成翠華山山體岩崩的動力——地震
地震引發了潛在不穩定岩體的晃動,在地震力反復沖擊震動下,進一步破壞了不穩定岩體,發生變形位移以至滑崩。潛在不穩定岩體沿著陡直破裂面與結構面快速崩落滑動,形成200多m高的崩塌壁,堆積約1.5億m3的崩積物。部分崩積物填堵太乙河谷,形成堰塞湖大壩,部分崩積物順結構堆積在崩塌壁前,形成山崩石海地貌。地震烈度是表明地震時,引起地面動搖的程度。依據翠華山地震的山崩遺跡,估算烈度約為10~11災震范圍,釋放能量約大於1020爾格,相當7級以上地震。
從以上形成翠華山地震山崩原因分析,不難看出,山崩有兩個發育形成時期,即潛在崩塌體孕育時期和地震激發新生地貌形成時期。孕育時期經過漫長的地質時間,激發時期時間短暫,僅在瞬間就能夠完成山體岩崩全過程,形成新生的山崩地貌景觀。翠華山山崩和燕兒窩、甘湫池、盤道崩塌和大坪的崩塌,雖然都是由同一次地震作用產生,但是,它們具有不同的形成環境、過程和堆積地貌形態。

二、翠華山山體岩崩運動的機制
通常,崩塌體受地震力脫離開母岩時,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其基本運動方式有自由落體、跳躍、滾動和滑動4種。翠華山山體岩崩運動以滑崩為主。潛在崩塌體在孕育發展過程中,受岩性、構造、地貌、風化等諸因控制,當受到強大地震力作用時,潛在崩塌體順著結構面,在重力作用下以向河谷方向快速滑崩。崩塌體在崩塌壁前整體沉陷,形成約20m寬的陷落帶,堆積有墜落岩塊。潛在崩塌體向河谷運動的過程中,受河谷地形制約,大約分為兩個整體運動:一是十八盤堵河的岩崩體,因河谷狹窄,崩積物水平運動距離較小,大部分物質填充在河谷里,形成200m高壩堆積;二是環湖西岸山崩堆積體,河谷較寬,沿傾向河谷結構面滑崩,潛在崩塌體各部位因滑移速度不同,形成不規則次一級滑崩階梯狀或台塊狀地形。由於崩塌體沿著傾鈄結構面作近似弧形運動,故滑崩階地面或台塊面多傾向崩塌壁,並有多級破裂面,這些現象都是滑崩體運動遣留的證據。潛在崩塌體受斷裂與節理影響,岩體破碎,當受到強大地震力作用,順著結構面運動時,由於崩塌體內各岩石塊體運動的差異性,造成塊體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和撞擊,使岩塊進一步破碎,故崩積物塊石大小混雜,沒有分選,稜角明顯,孔隙大,基本無細顆粒物質填充。因堆積塊石大小不一,往往受較大完整塊石支撐或巨大塊石震裂,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岩崩洞穴。山體在岩崩運動過程中,地表面的岩塊受地形高差影響,勢能很大,快速向下沖擊力較大,因下墊地面起伏不平,受反彈力作用,地表面岩塊震動發生彈性破裂,有的順節理面破裂,有的猶如刀劈斷裂,有的發生震動破裂,形成各種形態的山崩裂石,隨處可見,岩面震動裂縫交錯如畫,構成了山崩地貌奇異的景觀。

Ⅳ 翠華山的介紹

翠華山原名太乙山,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3部分組成。傳說有太乙真回人在此答修煉過,由此得名。翠華山旅遊景區位於西安城南20公里處秦嶺北麓,景區面積32平方公里。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評為「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1993年被評為「省級名勝風景區」;1997年被評為「西安旅遊十大景」;2001年被國土資源部評為「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1 同年被評為「陝西省平安景區」;2010年被評為「陝西省平安示範景區」2 2012年榮獲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Ⅵ 翠華山有哪些奇特之處

2.1 奇石(崩積體與巨礫)
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積物的總量可達3億立方。大塊礫石以山體崩裂處向下,堆積成巨大的崩積體。有一塊巨礫的長、
翠華山山崩奇觀
寬、高分別達60米、40米、30米。當地有人將房子直接建在巨礫上,穩如磐石,這些山崩礫石沿溝谷堆積,形成大面積的礫石斜坡。一坡巨石前擠後擁,似有翻滾奔騰之勢;從高處俯視,礫石奇形怪狀,或立或卧,或直或斜,千姿百態,嶙峋崢嶸,甚為壯觀。山崩時,巨大的礫石在崩落過程中,有時會沿節理斷開。水湫池旁,就有一礫石被鋸齒狀節理分為兩塊,犬牙交錯的破裂面甚為典型。風洞下面的玄關,是兩塊高30餘米的巨礫之間的一道狹縫,縫寬僅數米。這也可能是巨礫斷開所形成的狹窄通道。
2.2 奇洞--冰洞與風洞
山崩時,巨大的礫石相互碰撞、擠壓、壘疊,在巨礫間留下許多幽深的縫隙。冰洞和風洞就是這類縫隙中最特殊的兩種。冰洞和風洞位於翠華峰崩積體的上部,海拔約1200米。冰洞較深,洞內地勢低陷,形成形狀不規則的外洞與內洞。由於缺少與洞外進行冷暖空氣交換的條件,因而洞內外夏季溫差可達到23℃以上,外洞陰冷,內洞結冰常年不化。風洞是由兩塊巨大礫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撐而形成的狹長縫隙。洞呈狹長的三角形,長30餘米,高15米。洞內常年不見陽光,氣流經過時,速度加快,風力變小。遊人進入洞內,便覺涼風嗖嗖。
2.3 奇景-殘峰斷崖
翠華峰與甘湫峰是山崩破壞最嚴重的兩座小峰。翠華峰海拔1414米,周圍聳立著一座座山崩後留下的殘峰。這些殘峰規模不大,尖角突出,直指蒼穹,構成一幅奇特的花崗岩峰嶺地貌景觀。在翠華峰旁有一孤立殘峰,四壁如削,傲然聳立,氣勢不凡。翠華峰側的斷崖峭壁高約200米,十分險峻,這里是山崩源地之一,大量崩塌積物就堆積在斷崖下面。甘湫峰海拔2145米,這里也是山崩源之一。在這里,一條1500多米,寬260-900米,高400多米的山體,近南北方向就地崩塌,形成巨大的崩積體。翠華山的懸崖峭壁幾乎隨處可見。鷹崖瀑布正是在60餘米高的斷崖面上人工引水而形成的珠簾式瀑布。
2.4 奇湖-堰塞湖
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山崩地質形跡和地貌類型保存齊全,特別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風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區由於巨石相互疊置,高低錯落,植被茂密,通達性極差,加之石體本身的耐受性,遺跡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後山谷兩側形成的垂直斷裂面,猶如刀削過一樣,光滑陡峭,十分險要,氣勢及其磅礴。天然大壩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間流水,在壩後1公里處,形成一個面積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劃船、垂釣等。此湖有「秦嶺明珠」之稱,為秦嶺72峪唯一一處堰塞湖,煙波浩渺,雲蒸霞蔚,蔚為壯觀。山崩巨石與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綠水,奇石異洞,構成一幅人間仙境。當地群眾稱其為「天池」、「水湫池」、「翠華湖」、「太乙池」等。在太乙河上游源頭,還有一個堰塞湖—甘湫池。甘湫池位於甘湫峰下,面積0.2平方公里,由於水源不足,池水嚴重滲透,現已成乾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一帶山崩堆積物規模更大,山崩堆積體厚達500多米。據初步測算,整個翠華山山崩堆積物總體積達3億立方米,山崩遺跡分布范圍約5.2平方公里;目前初步開發范圍1.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天池周圍。
2.5 山崩天然博物館
翠華山山崩形成的各種特殊地貌在中國十分罕見,因而被地學工作者譽為:「山崩天然博物館」。

Ⅶ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結語

綜合上述秦嶺造山帶—北秦嶺—寬坪群—翠華山的地質特徵,表明翠華山地質狀況從一個「點」上表徵了區域地質構造的復雜演化過程:
在秦嶺造山帶的造山期,華北、揚子、秦嶺板塊的不斷運動中,常常是某些突出的部位,首先是點接觸碰撞,同時北秦嶺的有些地段有規律出露最早的俯沖碰撞型花崗岩,如柞水(264Ma),翠華山(A型,345Ma)和寶雞(CⅠ、BⅢ、EⅣ等類型,262Ma)等岩體。每期花崗岩漿活動及其特定的岩石類型,都表徵了秦嶺造山帶板塊構造運動的一個特定階段和形式,很好地揭示和反演了秦嶺造山帶構造演化和動力學過程。加里東—海西—印支期,出現大量的俯沖和碰撞型花崗岩,是秦嶺造山帶真正板塊構造發展演化的時期。印支期末出現代表穩定環境的奧長環斑花崗岩和A型花崗岩,表明秦嶺大規模板塊俯沖體制下的擠壓造山作用已經完成,華北與揚子兩大板塊由東向西,從大別山到秦嶺以拼合為一體,統一的秦嶺岩石圈已經形成,開始了板塊內的構造演化階段,繼續著秦嶺造山帶的發展演化歷史。
從翠華山地質構造的剖面、斷層、片理、節理、岩相等分析,翠華山的地質演化及崩塌機理,主要受到兩種因素(或過程)的控制:
(1) 古生代與中生代多期花崗岩與寬坪群圍岩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今天翠華山地質公園各種類型的混合岩,這種混合岩化過程是翠華山地質演化的內在動力和演化機理。翠華山混合岩類型中注入式混合岩到混合花崗岩的眾多類型表明,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在多期構造—熱事件作用下,混和岩化受多期多次、多尺度岩漿熔融作用的過程,同時也反映出其交代熔融程度較低的狀況.
(2) 北秦嶺厚皮疊瓦逆沖構造的作用.翠華山地質公園位於寬坪群推覆構造帶上,而寬坪群變形強烈,多期構造疊加置換,新生面理發育.從目前翠華山地質研究的成果來看,要將其疊瓦逆沖推覆構造還原為某一期,仍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即翠華山的山峰岩層形成近似垂直的疊瓦狀構造,是與北秦嶺以及寬坪群的多期多次的逆沖推覆構造密切相關的。這種大范圍、大尺度的逆沖推覆構造過程,對翠華山地質公園的這個「點」來講,是巨大的外部動力因素。也正是這個巨大的外部動力,才形成今天翠華山山峰岩層近似垂直的疊瓦狀構造,才為後來山體高空崩塌造就了地質基礎。
翠華山的地質特徵是秦嶺造山帶歷時較長的造山過程的大背景下發生和形成的,並不是某種或某幾種因素單獨作用的結果,而是在主要因素的主導作用下,多種因素(包括內因和外因)在多尺度時空過程中耦合的結果。

Ⅷ 翠華山風景區的介紹

翠華山風景區 ,位於陝西西安以南23公里秦嶺北脈。海拔2132米。面積1785 公頃。以「版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權地貌博物館」著稱。翠華山旅遊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 和山崩石海景區三部分組成。翠華山原名太乙山,傳說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煉得名。自中國秦王朝起,就已是歷代王朝選為皇家「上林苑」、 「御花園」之地。 秦始皇曾經在次狩獵休閑,漢武帝曾在此設立祭天道場。秦聖宮是唐王李世民避暑消夏行宮。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歷史淵源,二千年來被人們視為三秦旅遊勝地。

Ⅸ 華山地質構造是什麼

  1.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 。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並居住於"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3.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只,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4. 華山是一座斷層山,是由於地層發生斷裂而形成的。沿著斷裂面,一邊上升,一邊下降,斷裂大致呈東西向,發生時間大約在距今六七千萬年以前。

  5. 斷層山,一般都是懸崖峭壁,不易攀登。華山就是這樣的。斷層北側下降,形成了渭水平原;南側上升,形成了華山。現在渭水平原的海拔高度四五百米,而華山巔的高度是2000多米,兩者相差1500多米。

  6. 華山是由抗風化能力特別強的花崗岩組成的。這些花崗岩的形成年代大約在白堊紀,距今已有一億年了。岩體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

Ⅹ 翠華山的地質

陝西翠華山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20公里,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遊價值之高,國內外罕見,翠華山山崩形成的各種特殊地貌在中國十分罕見,因而被地學工作者譽為:「山崩天然博物館」。
翠華山地層為晚加里東---早華力西期的中粗粒花崗岩,少量為混合岩化斜長角閃片岩。該區域斷裂很多,受其影響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