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中標本在標本上寫什麼
『壹』 野外標本、測試樣品的採集和整理
(一)標本、測試樣品的採集
在變質岩區野外填圖過程和測制剖面階段中,採集的標本數量及品種都比較多。
採集標本、樣品的要求、標准及有關內容,可參見采樣規范或第三章第一節標本樣品採集的有關內容。
現按種類與用途、意義及採集數量多少為序,摘要敘述如下:
1.陳列標本
採集的數量最多,包括圖幅內主要變質岩石的各種類型。所採集的標本,在野外可供圖幅填圖、各路線實物對照;驗收時可供專家組鑒定與參觀指導;驗收後,作為實物保留於陳列室中存檔。
2.岩礦鑒定標本
採集數量多。主要用於岩礦薄片鑒定與岩石定名和對變質顯微構造(變余結構與變質結構構造)的研究。研究變余結構構造,主要用於恢復原岩;研究變質結構構造,探討構造變形、變質作用的狀態和劃分變質帶、變質相、變質系(特徵礦物鑒定)。薄片域的變質顯微構造與野外大構造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二者有幾何學、動力學上的相似性。為此,常需採集一些構造定向標本進行組構分析。
3.硅酸岩分析樣品
分析岩石的化學成分為研究岩石建造、原岩恢復提供分析資料。
4.岩石光譜分析樣品
分岩石光譜全定量分析與半定量分析兩種,用於檢測岩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5.古孢粉鑒定樣品
古老的變質岩層是「啞」地(岩)層。採集孢粉鑒定樣品,進行微古(微體化石)研究,用於古環境探討及時代對比。
6.同位素地質測年樣
一般送鈾-釷-鉛(U-Th-Pb)法或銣-鍶(Rb-Sr)法樣品,測定地質體的地質年齡(時代),為建立層序或變質變形序列提供時代依據。
7.包體樣品
用於探討變質作用的成因和當時所處物理化學的狀態(溫度)。
(二)標本、測試樣品的整理及技術要求
陳列標本要在標本左上方塗上寬1.0cm,長2.5cm的白漆,待干後再寫上標本號,填寫好標本簽(每天要在室內完成)。
其餘標本均按采樣規范進行採取,填寫送樣單(一式三份),收隊後及時交送到有資質證的實驗室或研究院(所)檢測(須簽定鑒定合同書),以便盡快獲取檢測報告單。
章節要點
1.在經過野外踏勘和野外實測剖面以及設計書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後,方能開展野外地質填圖工作。
2.地質填圖的主要任務是進行路線地質調查,研究地質體的空間形態、相互關系和變化,填制地質圖。
3.野外地質填圖工作,包括了觀測路線的選擇和布置,觀測點(線)的標定,各種地質現象的觀測和描述,地質圖的勾繪以及各種標本樣品的採集和整理等內容。
4.1:5萬區域地質調查填圖路線布置的方法有:穿越法、追索法和全面踏勘法。
5.目估法在1:2.5萬手圖上標定觀測點位置,圖上的位置與實際的位置的誤差不能大於25m。
6.在野外觀察地質現象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重視第一手資料的收集,取全各種地質要素、參數數據,工作中做到「五勤」(勤追、勤敲、勤察、勤測、勤記)。用地質思維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7.野外手圖同野簿都是第一手實際資料,手圖是圖示化的野外記錄。在手圖上應表示各種地質界線、構造要素、地質點和路線等,凡是野外記錄中的內容,在手圖上都能找到其「身影」。
8.花崗岩類填圖方法的核心是劃分岩石譜系單位、建立等級體制。它是一種以岩漿同源性質及其演化為理論,以岩漿多次脈(涌)動上侵形成的岩石單位為基礎,以岩體內部接觸關系、年齡、成分為標志,劃分侵入體,歸並建立單元、超單元,並分析研究其定位機制的填圖方法。
9.岩體內的主要山峰需要布置一定路線穿越控制,這是由於需要研究岩體的垂直變化和剝蝕深度。剝蝕淺的岩體,主要山峰或最高處尚保留有圍岩的殘留頂蓋,或者在垂直方向上可以發現從上到下,亦是從早到晚幾個單元的接觸及其變化情況等方面的特徵性資料。
10 變質岩區填圖單位的劃分應遵循的原則是:①可填性,②可分性。
11.變質岩區填圖的組織宜精幹,人員和填圖小組不宜過多。能機動靈活和便於管理,更能增加填圖人員的野外實踐機會.對一個片區內的地質條件取得完整的感性認識,便於總結片區的地質規律。
12.變質岩區的最大特點就是原岩建造在塑性環境下發生多期和「三態」(形態、位態、物態)的改造作用。改造強烈時,要通過對強改造域到弱改造域間的連續觀察研究來解決。
13.變質岩區面理的置換形式有「W」型、「N」型和「I」型。
14.韌性變形帶是深部地殼中一個構造薄弱帶,通常表現為一個線形的熱液蝕變帶、退變質帶、線形構造岩漿侵入帶和成礦帶。因此,研究它們是窺視地殼深部構造變形作用的重要窗口。
15.韌性變形帶分淺部構造相(與變質相的綠片岩相的形成空間大體相同)、中部構造相(與角閃岩相的形成空間大體相同)和深部構造相(與麻粒岩相的形成空間大體相同)。
16.變質岩區野外填圖觀測記錄要做到客觀性、完整性、連續性、統一性和直觀性。
17.古老的變質岩層是「啞」地(岩)層。需採集孢粉鑒定樣品,進行微古(微體化石)研究,用於古環境探討及時代對比。
18.宏觀與微觀觀察研究相結合使「岩礦鑒定」工作成為「鏡下地質填圖」,使「岩礦鑒定」成果達到「薄片地質圖」的境界。
思考復習題
*1.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開展區域地質填圖工作?
* 2.1:5萬區域地質填圖路線有幾種布置方法?其優、缺點各是什麼?
*3.1:5萬區域地質填圖工作包括哪些內容?
*4.何謂主幹路線與輔助路線?
*5.試述1:5萬區域地質填圖路線布置的網度(點距、線距)。
6.談談你在工作中最喜歡運用哪種標定觀測點的方法。為什麼?
*7.簡述1:5萬區域地質填圖路線(點)的記錄描述格式。
*8.為什麼每條填圖路線都要寫路線小結?
*9.試述野外辨識各類斷層的標志。
*10.何謂「V」字形法則?如何運用?
11.試述在野外判定有推覆構造存在的標志。
*12.何謂實際材料圖?
*13.在一張地質圖右側圖例的編排順序怎樣?
14.花崗岩區1:5萬地質填圖的目的任務是什麼?
15.野外如何辨識侵入體間的涌動、脈動、超動接觸關系?結合野外所見,畫圖示之。
16.侵入岩體的形成時代如何判定?
17.野外如何判定侵入岩的剝蝕程度?有哪些標志?
18.試述花崗岩區地質觀察點應布置在哪些位置上。
19.何謂a 型褶皺、β型褶皺、γ型褶皺?
20.野外識別疊加褶皺有哪些標志?
21.試述變質岩區構造觀察的主要內容。
*22.簡述在野外勾繪地質界線為何要充分運用各類遙感圖像。
『貳』 龜山巢湖龍是什麼來頭,何時發現的這種標本呢
開館以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制定和修訂了包括黨的建設、機構職能、內部管理、業務建設、服務規范等60餘項制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制度體系,搭建了管理規范化和標准化框架。為了保證制度的剛性執行,提升工作效率,該館在全國同類博物館中率先系統開展智慧博物館建設,編制建設規劃,搭建綜合管理平台,建成辦公自動化、觀眾數字化、藏品管理、督查督辦等系統,初步實現了制度流程化和數據互聯互通。博物館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顯著提高。
文創產品恐龍旅社。
該館還注重對外交流合作,積極主辦、承辦國際性、全國性和區域性學術會議,如2018 年深時極端氣候環境與生物響應國際研討會、第16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2017年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工作研討會等。在「請進來」的同時,該管科研人員還積極「走出去」,攜成果參加相關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提升國內外影響力。
『叄』 地質學常見岩石標本鑒定,從左往右都是什麼石頭
看不太清,但是大概能判斷一下~如有錯誤請指正
從左到右
第一個……看那些像脈內體一樣的東西……覺得是混容合岩
第二個……看顏色是斜長花崗岩,看到礦物有黑雲母,石英,斜長石
第三個……看色率以及那個像杏仁狀構造還是氣孔的白點,而且沒看到明顯礦物,是玄武岩吧?
第四個……看顏色是鉀長花崗岩吧,紅色鉀長石和黑雲母……
『肆』 厄利垂亞中南部地區系列岩礦標本採集工作方法
陳開旭1李閆華1任香愛2
(1.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2.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在厄利垂亞中南部的 Adikeyh 地區,採集了一套代表性岩礦標本,整理、編錄後移交給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這套系列標本是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收集的第一份國外實物地質資料。本文介紹了標本採集地區的自然地理和地質礦產條件,全面總結了標本採集、整理、編錄工作方法,介紹了出境、入境手續辦理流程,對國外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提出了建議。希望對今後國外實物地質資料採集工作具有示範意義。
關鍵詞 厄利垂亞;中南部;岩礦標本;採集
為加強境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開展了境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研究,課題組在調研的基礎上,於2011年編制了《境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草案)》。為了檢驗該辦法的可行性,探索境外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方法,總結工作經驗,按照年度課題工作任務,示範性採集一份實物地質資料。應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課題組要求,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厄利垂亞中南部地區與地球化學調查項目組,在項目工作區示範採集了一套代表性岩礦標本。這是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採集的第一份境外實物地質資料。通過示範採集,初步總結了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方法及出入境流程。本文對此項工作進行了總結,為完善《境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和今後境外實物地質資料採集工作提供經驗。
一、項目簡介
1.項目來源與工作內容
(1)項目來源
境外實物地質資料採集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厄利垂亞中南部地區與地球化學調查項目組實施。該項目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厄利垂亞中南部地區銅多金屬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合作研究》項目中的子課題。
項目工作區為厄利垂亞中南部的Adikeyh地區,工作區面積5235km2。
(2)項目工作內容
1)首先在工作區開展面積性1∶25萬水系沉積物調查,同時充分利用遙感解譯結果,建立遙感解譯標志,開展地質礦產路線調查,修編或編制工作區1∶25萬地質圖,並對區內已有找礦遠景的礦點開展礦點檢查,對有找礦前景的礦點進行踏勘檢查並適時進行大比例尺地質草測。
2)圈定地球化學異常,編制綜合異常圖。對已圈定的主要異常,結合地質礦產調查結果,進行異常篩選。對重點異常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加密、大比例尺岩石或土壤地球化學剖面測量,對異常進行綜合評價,確定是否為礦致異常。
3)對礦致異常及重點礦化地段利用地質測量、槽(井)探工程等手段進行檢查和評價,確定可供進一步勘查工作的礦床、礦(化)帶或礦(化)點。
4)開展綜合研究工作,系統總結區域成礦地質條件、控礦條件及勘查方法的有效性,為尋找具有更大資源潛力的地區和礦產地提供依據。
2.項目取得的成果
1)完成Adikeyh地區1∶2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4569km2。通過水系沉積物組合樣品測試,繪制了Au、Ag、Cu、Pb、Zn、Sb、As等39個元素的單元素地球化學圖,全面了解了工作區的元素地球化學特徵,並進行了地球化學分區。總體上,Au 平均含量是我國背景推薦值的近2 倍;Ag、Cu、Ba、As、Sr、Mn、V、TFe2O3、MgO、CaO、Na2O偏高;Cd、Nb、F偏低;B、Be、Hg、La、Sn、Pb、Li、U、Zr極貧乏。主要成礦元素有Au、Cu。
2)根據Au-Ag-Cu-Pb-Zn-Sb-As-Hg,Cr-Ni-Ti-Co-Fe-V-Mn,Nb-La-Y-U-Th-Sr-Zr,W-Sn-Mo-Bi-Be-Li-F等4類元素組合,圈定了30個組合異常。篩選並檢查了10個異常,主要對HS1、HS2、HS3、HS5、HS6、HS9、HS11、H15 等8個重點異常進行了1∶5萬水系沉積物加密和1∶1萬岩石剖面測量,其次對HS7、HS20進行了踏勘性檢查,發現了一些礦化體,初步查明了異常源。已有工作結果認為 HS6、HS11、HS15 等異常具有一定工作價值。
3)採用路線地質調查和遙感解譯相結合的方法對整個Adikeyh工作區進行了礦產地質路線調查,初步編制了工區1∶25萬地質草圖,新發現銅(金)或金礦(化)點24處、新發現非金屬礦點7處(其中高嶺土礦點1處,石灰岩(大理岩)礦點5處,硅石礦點1處)。對 Barazio 和Ewanet兩個重點地區開展了1∶5萬地質礦產調查和礦(化)點踏勘檢查,初步確定了兩個重點地區的銅金礦床類型、礦化規模和礦化強度。
根據已發現的礦(化)點成礦特徵及成礦地質背景分析,該區銅金多金屬成礦作用主要與火山和岩漿熱液作用及其後的構造熱液疊加作用相關,主要礦床類型為石英脈型金礦、蝕變破碎帶型金礦、矽卡岩型銅金礦及次火山岩型銅金礦,該區目前尚未發現與海底火山活動相關的塊狀硫化物(VMS)礦床。
已有的調查及分析測試結果顯示,Barazio銅金礦點、Ewanet金礦點、Halay銅金礦點及Berakit銅金礦點具有一定的礦化規模和礦化強度,初步認為具有一定的找礦前景。
二、工作區自然條件與地質礦產特徵
1.工作區自然地理與交通運輸條件
項目工作區為非洲東北部厄利垂亞的Adikeyh地區,屬厄利垂亞阿克萊古扎伊省(Akle Guzai)管轄。
厄利垂亞位於東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西與蘇丹接壤,南鄰衣索比亞,東南與吉布地相連,東北瀕臨紅海,海岸線長1200km,隔海與沙烏地阿拉伯、葉門相望。
Adikeyh地區位於厄利垂亞中南部,大部分屬於高原地區,南部邊界靠近厄利垂亞與衣索比亞邊境,工作區東部為海濱平原,地勢驟降。最低點位於北東角,海拔僅29m,最高點位於工區東南角Melhendaga附近,海拔3038m,中部、西部及南部為高原,海拔多為1500~2300m;東北角為近海低地,海拔多在300 m以下,地形切割強烈,落差多在500~1500 m之間。中西部高原有零星居民點分布。北東部靠近近海低地,多分布有呈近SN向的懸崖,多為無人區,工作條件十分惡劣。地表植被以灌木為主,高大喬木稀少。
區內高原地區氣候溫和,涼季(12月至次年2月)氣溫為15℃,熱季(5月至6月)氣溫為25℃。東部平原地區氣候炎熱,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高原地區全年降雨量為1000~2000 mm。東部大部分地區雨量不足,尤其是靠近紅海沿岸的平原,一年中大部分時間乾旱,呈沙漠狀態。
Adikeyh地區有一條主幹公路從區內西部的Deki Amhare鎮向南東方向穿過中部至南部的厄利垂亞-衣索比亞邊境,全長約70km,Deki Amhare鎮也是區內最大的集鎮。支線公路(或簡易公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工作區中部的Adikeyh附近向北至工區最北東部,全長約40km,該條簡易公路主要沿季節性河流修建;另一條簡易公路從Adikeyh附近向正西方向通至工區西部邊界。其他地方亦見有極少量的簡易公路(大路),但長度都較短。其餘地區交通以當地村民生產活動的小路為主,東部人煙稀少區及無人區交通條件較差。
河流以季節性河流為主,中部及北東部河流流向北東,南西部河流流向南西。整個地區生活用水尤其是飲水困難。
2.工作區地質礦產特徵
厄利垂亞在構造位置上處於阿拉伯-努比亞地盾區。該地盾被認為是代表了東西岡瓦納之間的巨大縫合帶——泛非構造帶的一部分。該國所處的地質構造背景反映該區經歷了泛非構造期及其以後的構造作用,地質構造復雜,成礦地質背景較為有利,近年來的勘查結果表明厄利垂亞具有尋找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巨大前景,目前已證實該國存在兩個多金屬成礦帶:Bisha成礦帶和Asmara成礦帶。Bisha成礦帶位於厄利垂亞西南部的Gash-Barka地區,呈近NE-SW向,貫穿整個厄利垂亞西部。Asmara成礦帶從Asmara以北,經Asmara向西南一直延伸至厄利垂亞-衣索比亞邊界。
Adikeyh工作區位於上述Asmara NNW向次級構造變形帶的南端,Asmara構造帶在Asmara南部附近被構造後花崗岩體截斷。
區內前寒武紀地層(
)占工作區域面積的70%左右,由變質基底的高級變質片麻岩(混合岩)和低級變質基性火山-沉積岩系構成,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
)主要由多期次的變質變形作用形成的各類片麻岩組成,分布於工作區東北部,其中片麻岩主要為花崗質片麻岩,局部出現混合角閃石黑雲母片麻岩,變質程度主要為低角閃岩相,多數人認為其時代為新元古代;上部(
)由低級變質中基性火山岩與沉積岩組成,變質程度為綠片岩相,屬於泛非阿拉伯-努比亞地盾的一部分,多數人認為其時代屬新元古代。其中Tsaliet群(
)為主體部分,分布廣泛,主要為變安山質熔岩和凝灰質板岩、變雜砂岩;Didkama群(
)零星見於Adikeyh工作區南部Adi Bizo及Ased等地,主要為一套板岩和白雲質大理岩組合。
晚古生代—古近紀地層零星分布於工作區南部Bihat、Moko、Adolay、Bohele、Adi Samri等地,約占工區面積的5%~8%,下部主要為晚石炭世冰磧岩,上部地層由砂岩、頁岩構成,為陸相沉積,可能屬中生代。
古近-新近紀地層由新生代火山岩、火山碎屑岩與陸相沉積岩組成,包括Ne、Pga、Nal等3個單位。其中Ne由未分的中新世-上新世的Desset組和Dunishuh組(一些地方包含了Habab組)構成,分布於工作區的東北部Dekuaena附近,主要岩性為碎屑岩、蒸發岩和灰岩,而Habab組的岩性為泥岩和蒸發岩。Ashangi群(Pga)見於工作區的西北部Wokerti附近,由古新世—漸新世—中新世的鹼性橄欖玄武岩、凝灰岩和少流紋岩構成,其與東非大裂谷的活動有關。Nal為上新世粗面岩、響岩,構成鹼性岩栓和熔岩,工作區僅在南部Afoma有出露。
第四紀沉積主要分布於河流谷地與階地,多為沖積性河流沉積或洪積扇堆積。在Adikeyh工作區,侵入岩大約占整個區域面積的20%,分為
與
兩類,
為花崗岩,
為閃長岩和石英閃長岩,呈岩基或圓形岩體形狀產出。它們被認為是構造後期花崗岩類,時代屬新元古代。
Adikeyh工作區以發育NNW向斷層及褶皺變形為特徵。
三、實物地質資料採集
1.工作過程
之所以選擇該項目進行示範採集,是由於該項目工作區處於非洲欠發達地區,地質工作程度低,已知礦床(化)點極少,但工作區在構造位置上屬阿拉伯-努比亞地盾區,地質構造復雜,岩石類型多樣,具有較好的成礦條件,區內岩(礦)石在整個地盾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從科學研究和未來找礦的角度看,工作區典型的岩(礦)石標本具有採集和保存的價值,因此此次採集對象主要針對工作區典型的岩石和部分礦化岩石標本。
此項採集工作與項目的地質地球化學調查同時進行,共採集13件岩(礦)石標本,主要類型為變中基-中酸性火山岩、變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銅礦石等,在採集標本的同時進行了編錄、照相。
2012年2月25日,按照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流程,項目組與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就厄利垂亞實物地質資料進行了移交。2012年3月底,項目組向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提交了採集報告。
2.採集對象和地點
根據工作區已有的地質資料和已取得的工作成果,綜合考慮採集標本的區域代表性,確定了採集對象和採集地點。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前寒武紀變質岩石,主要岩性為變中基性火山岩、變酸性火山岩和變沉積岩,古近-新近紀蓋層主要發育陸相沉積岩,侵入岩主要以中酸性為主。在前寒武紀地層中主要發育與構造熱液作用相關的銅、金礦化,蓋層中主要為高嶺土等一些非金屬礦產。老的侵入岩及其接觸帶發育矽卡岩型銅礦和構造熱液型金礦。因此前寒武紀地層中主要採集3類代表性岩石,即變中基性火山岩、變酸性火山岩和變沉積岩,採集地點為Adikeyh-Asmara主幹公路兩側以及Halay、Berakit等地區;侵入岩主要對不同類型的花崗質和閃長質的岩石進行採集,主要圍繞Deki Amhare岩體進行採集;礦石標本選擇區內唯一的礦化點Barazio銅(金)礦點進行標本採集;蓋層中針對廣泛分布的高嶺土礦產進行標本採集。
3.採集技術要求
(1)採集部位
根據不同地質體、不同類型岩石分別採集,在保證採集的岩(礦)石標本新鮮並有較強的代表性的基礎上,確定標本採集的具體部位。
(2)採集數量與規格
1)考慮到工作區岩石類型,此次在野外初步採集了15件岩(礦)石標本,經篩選後確定13件為此次採集的岩(礦)石標本。
2)考慮到國外工作和運輸條件,此次採集標本的規格(長×寬×高)定為(100~150)mm×(100~150)mm×(80~100)mm。
(3)採集方法
1)採集人員由中、厄雙方地質技術人員以及專業采樣工組成,技術人員負責選擇採集對象和採集部位,並進行現場地質記錄描述、編錄和野外採集點地質照相,標本採集由專業采樣工完成。
2)在野外採集完成後,在室內由技術人員對標本進行整理、修飾、標本登記、照相,然後對標本進行包裹和裝箱。
4.採集結果
本項採集工作共完成了13件岩(礦)石標本採集工作及相應的採集記錄、照片等,完成的實物及相關資料如表1所示。採集的13件實物標本簡要特徵見表2。
表1 完成的實物地質資料及相關材料
四、實物地質資料出入境
1.出境
由於近年來厄利垂亞礦業勘查開發活動日趨活躍,政府對國外企業來厄利垂亞進行礦業投資持積極的支持態度,由於其國內分析測試技術水平極低,多數公司的岩(礦)石樣品都必須運出厄利垂亞到其他國家進行測試,因此厄利垂亞相關部門對岩(礦)石及其他類樣品的出境沒有特別的限制,手續的辦理相對較為簡單、方便。
2.入境
我國對外來岩石、礦石、土壤等樣品的管理較為嚴格,有相應的一系列管理辦法。一般情況下樣品不能隨行李入關,容易被扣留;通過航空托運辦理岩(礦)石入境的手續較為復雜,如果手續齊全,可以很順利地從海關提出樣品。一般情況下需指定一家清關公司協助辦理相關手續,辦理時間多為一個月左右。
出境、入境辦理流程見圖1、圖2所示。
圖1 出境手續辦理流程
五、結論
1)本課題委託境外項目承擔單位在厄利垂亞Adikeyh地區開展地質地球化學調查的同時,對該區典型的岩(礦)石標本進行了採集,共採集13件具代表性的岩(礦)石標本,並提交了相應的記錄、影像資料和其他相關實物地質資料,編寫了採集報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表2 採集的實物標本簡要特徵
圖2 入境手續辦理流程
2)本項目為科技部「中非科技夥伴計劃」框架下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厄利垂亞中南部地區銅多金屬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合作研究」之下屬子課題,是我國科技主管部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大型企業以及科研院所聯合探索礦產資源「走出去」新模式的一次重要探索,項目合作國厄利垂亞,為近年來非洲東部找礦取得重大突破的地區之一,此次採集的實物地質標本反映了該區的典型岩(礦)石特徵,對於今後「走出去」的找礦工作和科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此次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技術要求、規格等均參考國內實物地質資料採集工作要點進行,但在實際採集工作中,考慮到國外工作條件、運輸條件及採集難度等因素,在保證採集原則和相應技術不變的前提下,對採集尺寸進行了適當降低。
4)本次採集是對境外實物地質資料採集工作的一次嘗試,採集方法、規格及出入境流程均可對今後境外實物地質資料採集工作提供借鑒,也可為相關部門在制定境外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標准時提供一定的依據。
5)境外實物地質資料出入境手續較為復雜,特別是入關手續辦理的程序更為復雜,且時間較長,建議由主管部門與海關進行溝通,簡化入關程序。
6)境外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有別於國內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境外項目工作區多為經濟不發達地區,交通條件差,工作環境惡劣,缺乏采樣工具和設備,因此樣品採集困難遠大於國內,同時面對國外特殊情況,專門進行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各方面費用也較高,建議境外項目的標本採集標准進行適當調整,以適應具體情況,同時考慮成本因素,建議在項目預算中列支實物地質資料採集費用,以項目總經費的3%~5% 進行預算為宜。
7)境外實物地質資料採集工作要點是少而精,要特別注重採集樣品的科學研究意義和成果的體現。主要採集對象為:①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岩(礦)石標本;②能反映項目成果的代表性岩(礦)石樣品;③具特殊價值或特別意義的岩(礦)石標本。對於一般性岩(礦)石樣品,由於採集成本較高,不宜專門進行採集。另外,境外實物地質資料最好結合正在實施的境外項目進行,這樣不僅可以使採集的實物地質資料更具有代表性,而且可以極大降低費用,並便於出境入關。
『伍』 下圖中的標本屬於什麼性質(從地質結構上分析)
帶粉紅的是鉀長石吧 周圍黃色和綠色的應該是氧化和還原的產物吧 斑狀結構
『陸』 杭州新橋地質標本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杭州新復橋地質標制本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8月2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許可經營項目:生產:地質標本、地質模型生產等。
法定代表人:姚應華
成立時間:2013-03-01
注冊資本:12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18460056395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杭州餘杭區仁和街道新橋村斗外42號
『柒』 地質剖面測制
地質剖面是研究地層、岩體、構造、褶皺與斷裂構造形態垂向變化的基本手段。按其內容可分為地層剖面、侵入體及火山構造剖面、構造剖面、地貌剖面以及礦體剖面等。從研究程度和精度上可分為信手剖面和實測剖面。信手剖面具有概略的示意性質,作為踏勘和路線地質填圖中的一種輔助記錄手段。實測地質剖面則是測區地層、構造、岩漿岩、礦體重點問題的研究解剖過程,它是填圖單位劃分的依據,是填圖質量的關鍵性前提,是報告編寫的一項主要基礎資料。實測地質剖面工作一般應於填圖之前完成。對構造變動較大、變質程度較深、層序不清的地區,據前人資料和踏勘結果尚不能選出可供實測剖面的位置時,可通過加密路線剖面踏勘,確定標志層和臨時填圖單位(其數量應多於比例尺所限定的填圖單位),待通過階段工作後再補測。
實測剖面的數量和分布與測區地質情況、測區大小有關,地層剖面在每個時代的地層中至少應有1~2條,岩體、構造剖面圖可視具體情況而定。剖面位置的確定要考慮它的代表性,還要注意剖面對測區填圖的控製作用,一般應選在測區內部,個別情況可使用圖幅臨近地區的剖面。
不同性質的地質剖面測制的任務不同。地層剖面主要任務是查明地層的岩石成分、層序、厚度、沉積特點,火山噴發相序與噴發旋迴,變質組構、變質相,含礦層位,接觸關系及時代。地層剖面應選在層序完整、產狀清楚、構造簡單、接觸關系明確、化石豐富、岩性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避開侵入體的破壞和影響。岩體剖面旨在查明岩體的岩石類型及結構、構造、岩相分帶、岩體形態與產狀、與圍岩接觸關系及接觸帶特徵,查明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岩體的相互關系及侵入順序等。剖面應選在露頭良好、相帶清楚、岩性有代表性,接觸關系明顯,原生構造比較發育的地段。構造剖面研究測區主要構造的性質、形態特徵、規模、空間分布及其相互關系。其他剖面如礦體剖面、地貌剖面等視研究需要而定。
3.2.1.1 實測剖面的技術要求
為保證實測剖面的質量,實測剖面線方位應盡可能垂直地層走向或主要構造線走向,其間的夾角一般不應小於60°。剖面線通過處基岩露頭良好,可利用河谷的自然切面或鐵路、公路、壕溝等人工露頭。覆蓋地段可於相鄰處補測輔助短剖面,藉助標志層與主剖面進行層位對比。若覆蓋過寬,且岩性變化、產狀及接觸關系不清時,可使用探槽、井探及剝土予以揭露。產狀平緩的地層剖面可選在溝谷邊緣,條件允許時可直接測制地層柱狀圖,並盡量收集鑽探資料,以了解隱伏地層層位。剖面比例尺根據規范要求和剖面地質情況而定,以能充分反映最小地層單位、岩石單位為原則。常用比例尺1:500~1:5000。凡在圖上可表示厚度為1Mm的岩層或地質體均應單獨劃出,有特殊意義的層位(標志層、含礦層、岩脈等)可適當放大表示,在文字表述中註明其真實厚度。實測剖面應進行認真系統的地質觀察(觀察內容及要求見下文),系統採集代表性岩石手標本、磨製薄片標本、光譜分析樣品,逐層尋找化石(包括遺跡化石),採集微體古生物樣品等。根據任務需要還可採集化學分析樣、人工重砂樣、碳氧硫同位素樣、同位素年齡樣、古地磁測定樣等。如有物探工作配合,可系統測定岩石物性參數,如放射性強度、磁化率、電阻率及密度等。
3.2.1.2 實測剖面的一般程序與方法
(1)實測剖面位置選定以後,在正式施測之前應組織全體作業人員對剖面進行詳細踏勘。要求了解剖面所見地層的岩性、層序結構,確定分層位置,選擇標志層;研究剖面的構造形態,進行地層對比,確定層位的重復與缺失情況;注意尋找各種沉積構造,化石層位;研究地層接觸關系。踏勘時繪制信手剖面,以備正式施測時參考。若遇剖面局部被覆蓋,應事先布置揭露。根據踏勘資料,確定剖面比例尺、工作量、測量方法、施測順序及組織分工等。
(2)實測剖面的地形測量通常用半儀器法導線測量,即用羅盤儀測量導線方位和地形坡度角,用皮尺或測繩丈量地面斜距。礦區的大比例尺剖面也可用經緯儀進行導線測量,稱全儀器法。分層及取樣位置在地形測量時可以同時測出,因而精度高、效率快。
(3)在半儀器法作業中,一個工作組一般應由6~7人組成,組織分工如下:
(a)導線測手2人。負責導線方位角、導線長度和坡度角的測量。導線方位角以導線前進方向為准;坡度角以前進方向上坡為「+」,下坡為「-」。前後測手同時讀數後取平均值,若讀數差值超過3°,則應重新測量。後測手執測繩的「零」端,導線長度由前測手在繩上讀出。上述三個數據測出後,報給剖面記錄員和地質記錄員記錄下來。導線測手還應負責將剖面的起點及終點標定在地形圖上。
(b)剖面記錄員1人。負責在「剖面測量記錄表」中填寫野外實測的有關數據,見表3.2中用「*」號註明的欄目。
導線號(編號1):以剖面起點為0,第一導線後端為0,前端為1,表內記0-1。第二導線為1-2,其餘依次類推。
前進方向(編號2):指每一導線前進方向之方位角。
導線長度(編號3):指每一導線前端讀數,即首尾之間的斜距。
坡度角(編號4):每一導線首尾之間地面的坡度角,前進方向上坡為「正」,下坡為「負」。
岩層產狀導線讀數(編號8):指所量產狀位置在導線上的讀數。
岩層產狀傾向(編號10)、傾角(編號11):指野外實測數據。應注意:岩層的測量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層面測量,產狀變化大的地方要多測量幾個,以便保證換算地層厚度的准確性。同時要注意區分層理面和節理面、基岩和轉石。
分層層號(編號14):指地層分層的順序號。有時可能在某一分層內換導線,因此同一分層號可能出現在兩條相鄰導線中。
導線段起訖讀數(編號15):某一分層下層面和上層面在導線上的讀數,即該分層在導線上的視厚度。
地質描述(編號18):簡單描述岩性、特殊的沉積構造或化石等,以便做圖和與野外記錄簿對照。岩性描述內容為顏色、層厚特徵、岩石名稱或岩石組合等,如「紫紅色厚層長石砂岩偶夾紫紅色粉砂質頁岩」。同一分層只需描述一次。
地層代號(編號19):指岩石地層單位的符號,同一地層只填一個即可。
標本編號(編號22):岩石標本用R01開始編號,化石標本用F01開始編號。
標本登記導線讀數(編號23):指標本採集處在導線上的讀數。
備註:記錄特殊的地質現象或注意事項。
(c)地層分層員1人。負責分層,指揮導線前進、測量地層產狀、打標本和取樣工作,並承擔剖面測量過程中各種分工人員間的協調工作。地層分層的基本原則有:岩石成分顯著不同;岩石的結構、構造(如碎屑岩粒度、層理、單層厚薄等)有明顯區別;岩石的顏色不同;岩性相似、但化石組合不同;岩性特殊的標志層、化石層、含礦層;岩性不同,但厚度不大且呈互層出現的,可視作同一層,而若兩種岩性單層厚度差異很大,且薄層岩性出露甚少時也可以劃歸一層,這兩種情況分別用互層和××岩夾××岩描述;按地層剖面比例尺精度要求,各分層應是厚度在剖面圖上大於1Mm的單層。
(d)地質記錄員1人。負責在野外記錄簿中按分層號逐層描述岩性、化石特徵及產狀、標本編號等,內容應力求全面、客觀、層次分明。編制信手地質剖面圖和路線平面地質圖,以便於層位對比、構造分析和室內編制剖面圖時參考。地層分層、觀察、描述和記錄是實測剖面中的核心工作,地質記錄員應與地層分層員相互商討,共同承擔觀察和描述工作,並協調整個工作組的進度。
表3.2 ______剖面測量記錄表
註:(1)標有「*」的欄目為在野外測量時應填寫的欄目,其他欄目數據為室內計算結果;(2)角度單位為度(°),長度單位為米(m)。
(e)產狀測量和標本採集員1~2人。負責測量地層產狀、採集標本,並報出測量和採集地點的導線讀數。
(4)實測剖面的野外作業結束以後,應立即進行室內整理和作圖工作。首先檢查剖面登記表中需在野外填寫的項目有無缺漏與錯誤,與地質記錄的分層是否一致,標本、樣品的編號與實物是否符合。在確認表格無誤後,計算並填寫表3.2各空白欄,然後根據實際數據作實測地層剖面圖和綜合地層柱狀圖。計算方法和圖件編制方法見本書第5章。
3.2.1.3 確定填圖單位
劃分地層與確定填圖單位,是測制剖面的主要目的之一。填圖單位是在地層劃分的基礎下,根據比例尺的精度要求而確定的,在填圖過程中必須標定其界線的地層單位。填圖單位的劃分原則是:特殊的岩性組合(如巨厚的單層、復雜的互層或完整的沉積旋迴等);明顯的識別標記(如顏色、成分、結構、沉積構造、區域變質特徵、古生物組合、地貌標記等);一定的厚度和寬度。填圖單位應小於地質填圖比例尺所規定的最小地層單位范圍,不容許填圖單位內包含明顯的間斷面(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面),不容許包含地層劃分界線。
《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暫行要求(試行稿)》(國家地質總局,1978),填圖單位劃分的要求如下:①沉積岩地層單位:在組或階的基礎上,視具體情況,可進一步劃分段、帶。第四系鬆散堆積層應劃分成因類型及相對時代,在統一的基礎上,條件許可時應進一步劃分到組。②火山岩地層單位:在組的基礎上,盡可能劃分到岩帶或噴發旋迴。③變質岩層的劃分:淺變質岩層按沉積岩的要求劃分;中深變質岩系在群、組的基礎上根據物質成分和岩石特徵,可進一步劃分變質帶或岩性段。④侵入岩的劃分:應劃分到期、次,並詳細劃分相帶。對主要脈岩及與礦有關的脈岩,應作侵入時代的研究和劃分。
填圖單位是在野外對地層劃分還缺乏足夠依據而有可能在最終成圖時發生挪動的情況下而制定的臨時性填繪方案,因而過粗將會影響圖面細節的表現。反之,若填圖單位過細,會使圖面負擔加重,更嚴重的是會因相變使地質界線發生混亂,以致圖面結構發生嚴重歪曲。因而,填圖單位的確定是影響填圖質量的關鍵步驟,必須慎重對待。在岩性單一的地區,厚度小於比例尺容許的最小寬度的特殊岩層可作為標志層(如分布穩定的底礫岩、含礦層、碎屑岩中的碳酸岩夾層等),在圖上需要誇大表示,以便反映構造形態和對比地層。
『捌』 地質標本鑒定
……建議還是學回你原來專業吧
『玖』 地質標本全景影像採集方法
地質標本全景影像採集過程如下:
1)在工作室內搭建一個用於地質標本拍攝的「影棚」,配備一張高80~150cm、桌面不小於60cm×60cm以上的桌子,用於擺放地質標本、柔光箱、旋轉載物台、攝影照明燈和背景紙。
2)應盡量避免陽光光線的影響。
3)場地要求大於2.5m×2.5m以上的人員活動空間。
4)利用攝影燈營造出地質標本的立體層次感,柔光箱可以避免燈光的直接照射,柔和標本的高光和陰影,旋轉載物台用於承載岩石標本,進行均角度旋轉拍攝,漸變的背景紙可以突出位於中心的標本對象。
5)在柔光箱前,架設相機三腳架,照相機放在三腳架上。打開相機,通過取景器調整三腳架及腳架雲台,通過鏡頭、腳架、腳架雲台的綜合調整,直至在相機取景器中清晰地看到岩石標本為止。
6)照相機與鏡頭設置為手動模式,注意在一組圖像的拍攝中,不調整快門速度、光圈大小、焦距等參數,在拍攝過程中盡量減少人員的走動。
7)在拍攝背景選擇方面,為了突出岩石標本主體,需要設置襯托背景,背景材料主要有布質、紙質等。一般以中性色調為宜,基本上是黑、白、灰三種色調。①黑色背景:可集中人們的視覺注意力,主體形態格外鮮明突出,引人注目;②白色背景:給人簡潔、純潔的視覺印象,使作品清秀明凈、細膩淡雅;③灰色背景:介於黑、白兩者之間,它的應用是在淡雅中追求韻味,在洗練中追求朴實,實現淡雅而不蒼白的視覺效果。在影像採集時,建議採用灰色背景,拍攝不同色澤的岩石標本(圖1.4)。
圖1.4 標本的擺放位置與拍攝背景示意圖
8)拍攝用光選擇,用光是各種物體攝影的靈魂。應盡量採用人造光源,燈光在刻畫造型、表現質地方面比自然光好。如果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必須使用自然光源時,應選取最佳的拍攝台位置,觀察自然光線的方向與角度。使用陽光拍攝時,應用柔光布或柔光紙過濾一下陽光,讓光線變得柔和、均勻,也可利用反光板製造另外一個光源。
9)地質標本的影像拍攝在多數情況下,要求在室內利用燈光來完成。因此,根據光的不同投射方向和角度、性質、用途,可將主光分為:平光、側光、逆光;直射光(強光)、散射光(柔光);輔助光分為:副光、背景光、裝飾光等。①平光:也稱順光,其投射方向和照相機鏡頭攝軸平行。應用平光所攝物體沒有明顯反差,缺乏立體感,多用於平面標本或大面積布光。側光:是從照相機的左側或右側30 °~60 °處投向被攝物體的光,其高度一般為45~60 cm。側光照明所攝物體的明暗對比明顯、立體效果強。逆光:其投射方向與照相機鏡頭相對,從被攝物體背後射來的光。投射角度為120°~240°,高度以照射不到鏡頭為宜。採用逆光拍攝,物體形態突出,主體與背景分割,能增加空間深度感。直射光:其特點是亮度高、方向性強,可製造出明顯投影。在拍攝中,應根據標本不同的形態、質地、色彩,不同的藝術造型氣氛,而採用不同的照射方向、角度和高度。散射光:照度弱、沒有方向性,可柔化投影,對物體造成較小反差。由於照度低,實際拍攝中會有曝光不足的不利因素。但是只要技術上提供保證,在散光照明下,也能取得非常滿意的標本攝影作品。主光也稱塑型光,它具有明顯的方向性,能突出被攝物體的外形特徵和質地。主光是最常用的用光之一,大多採用側、逆光照明。②輔助光中的副光:也稱補光,用來補助主光照射不到較暗的部分,調整光比與反差。副光的亮度不得超過主光的亮度,以避免影響或破壞攝影畫面的造型效果。背景光:是調整主體與背景的影調對比度的用光。即是突出主體、打破沉悶、活躍畫面的一種環境光。如果背景光運用得當,不僅僅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背景上雜亂燈光投影,同時還能更好地渲染、烘托、美化主體,使主體更具有視覺吸引力。裝飾光:是用來彌補畫面上,被攝物體光照不足或要突出某一局部時的用光,藉以調整照明水平、美化畫面的特殊光效。它可以是一盞燈、一個小鏡子、一塊布或一個很小的反光體。由於這種光方向變化大,照明範圍小,它在攝影造型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③拍攝中應根據標本的特徵,選擇適合的主光和副光。
10)在地質標本照片拍攝前,首先要觀察標本的形態、質地和顏色。據此進行拍攝用光的選擇。形態:是指通過不同的用光配置,表達物體的多樣、多姿形態。對於標本的立體拍攝,通常採用側光、逆光照明,以勾勒出標本外沿的輪廓線,達到強烈的立體形態效果。質地:是指各種標本的質地和表面結構。質地和表面結構將對人的視覺、觸覺進行沖擊,所產生的感受不同。標本的質感,是由標本對光線反射程度的不同來決定的。在標本攝影時如何正確表達質地,應根據標本體對光的反射狀況,可把標本體分為透明體和半透明體、吸光體和半吸光體、反光體和半反光體三大類。①對於透明體和半透明體的標本一般應採用柔和的投射光或側、逆光照明,背景光可暗些,使這些物體晶瑩剔透、輪廓分明,線條清晰可見。②對吸光體和半吸光體,通常情況下採用側強主光加輔助光、裝飾光同時使用,光比宜大,以表現出這類標本體的粗糙、凸凹、紋理起伏變化的質感,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否則,標本在畫面上會顯得平淡無力。③對於反光體和半反光體標本,多採用主、輔光,輔助光應均勻,光比不宜過大,根據標本反光的情況,不斷調整燈光的照射方向。或者,在不影響最佳拍攝角度的前提下轉動標本,防止被攝物體反射的耀斑干擾視線,以符合攝影構圖要求。有時候對光斑處理的得當,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於特殊的標本可特殊處理,有時可採用多燈、散漫射照明法,也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11)地質標本本身具有固有的色彩,它是生動的視覺語言。日常所看到的標本色彩,是在光線照明條件下,通過標本自身對外來光線的反射,作用於人的視覺效果。因此,光是色形成的物理基礎,色從光來,色隨光變。如何用光在標本攝影中十分重要。光運用得巧妙,可以得到標本拍攝的最佳效果,准確體現標本的內涵,拍攝出明快、淡雅、賞心悅目的畫面。
12)拍攝取景,數碼相機的取景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液晶顯示屏(LCD),另一種是通過目鏡取景器。取景是指在拍攝過程中,通過取景獲得一幅完美的照片景象。其主體和陪體(主景物和襯托),在畫面上應安排恰當,一般是把主體放在畫面的重要、明顯位置,陪體位於畫上的某一部分。在對標本取景時,首先旋轉一圈,確認標本的中心點在取景器的中心。拍攝時要注意相機高度的調節,掌握好拍攝角度。其一,注意標本主體在畫面上的位置和大小,拍標本照片不但要選取最合適的背景,還要注意畫面的均衡和諧。畫面左右均衡,並留出天地。其二,注意對標本的拍攝要真實反應標本原貌,不能使拍攝出的畫面增大或縮小,必須保持地質標本的真實比例(圖1.5)。
圖1.5 某標本0°、15°、30°、45°的照片
13)在對地質標本進行水平360°圖像數據採集時,要求每旋轉15°拍攝一張照片,每塊地質標本共24張連續的靜態影像。即利用專業數碼照相機,在0°~360°范圍內,按照15°的間隔,旋轉地質標本,拍攝24張岩石標本照片,捕捉整個標本的圖像信息(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