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狀在地質圖上怎麼表示
A. 地質圖的閱讀和分析
(一)地質圖的一般知識
地質圖是反映各種地質現象的圖件。它是用規定的符號、顏色將各種地質資料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故是一種平面圖。地質圖可以表示出一個地區的岩性、地層、地質構造、礦產分布等地質內容,是指導地質工作的重要圖件,同時也是研究地球物理的基本資料之一,充分利用地質圖有助於了解一個地區的地質構造與各種地球物理信息之間的關系。
(二)不同產狀的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1.水平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1)地質界線與地形等高線平行或重合。
(2)正常情況下,老岩層出露在地形的低處,新岩層出露在地形的高處。
(3)岩層頂面與底面界線的標高差,即為該水平岩層的厚度。
(4)岩石出露的寬度與岩石厚度成正比,與地面坡度成反比。即當地面坡度一致時,岩層厚度大的,其露頭寬度大;當岩層厚度相同時,地形坡度愈大,其露頭寬度愈窄。
2.傾斜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1)地質圖上一般都用產狀符號標出傾斜岩層的產狀,其符號為┣30°,長線方向表示走向,短線指向為傾向,數字代表傾角。
(2)在地形平坦地區,傾斜岩層的界線,在地質圖上基本呈平行線分布,沿著傾斜方向一般出露新岩層。
(3)在地形高低起伏地區,傾斜岩層的界線在地質圖上則與地形等高線相交,並在山坡和山谷處彎曲成「V」字型,有一定的規律,其規律由岩層傾角大小、岩層傾向及地面坡度的關系所確定。當岩層傾向與地面坡度相反時,岩層界線的「V」型彎曲頂端在山谷處指向上游,在山坡處指向下坡;當岩層傾向與地面坡向一致,而岩層傾角大於地面坡角時,岩層界線的「V」型尖端在山溝處指向下游,在山坡處指向上坡;當岩層傾向與地面坡向一致,而岩層傾角小於地面坡角時,岩層界線「V」型尖端在山溝處指向上游,山坡處指向下游,但地層界線更為狹窄。直立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無論地形平坦或高低起伏與否,其岩層界線皆呈直線延伸,不受地形影響。
(三)岩層接觸關系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1.整合接觸
在地質圖上表現為岩層時代延續,產狀一致,岩層界線彼此平行延伸。
2.平行不整合接觸
表現為上下兩套岩層產狀一致,岩層界線平行排列,期間有地層缺失,即岩層時代不延續。
3.角度不整合接觸
上下兩套岩層產狀不同,地層時代不延續,其間有地層缺失。在圖上常表現為較老的一套岩層界線被不整合線切割,而新的一套岩層的界線則與不整合線大致平行延伸(圖4-1-2)。
圖4-1-2 角度不整合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表現
(四)在地質圖上分析褶皺構造的方法
1.褶皺基本類型
區分背斜和向斜橫穿岩層延伸方向,在某一岩層的兩側依次對稱出現新岩層者為背斜,反之為向斜。即從該岩層軸部(核部),向兩側(兩翼)逐漸出露新岩層為背斜,反之軸部為新岩層,向兩翼逐漸出露老岩層為向斜(圖4-1-3)。
2.褶皺類型的判讀
(1)根據褶曲兩翼的產狀
兩翼傾向相反,傾角基本相等,則稱為直立褶皺(又稱對稱褶皺);兩翼傾向相反,而傾角不等,則稱為傾斜褶皺;兩翼向同一方向傾斜(一翼為倒轉翼),而傾角較大,則為倒轉褶皺;若兩翼向同一方向傾斜,且兩翼傾角很小(近於水平),稱為平卧褶皺。
(2)根據褶曲軸的長短
在地質圖上各岩層轉折端頂點的連線即為軸線。軸向方向代表該褶皺的延伸方向,軸線的長短表示褶曲的長短。如果褶曲軸延伸很長,表現為一系列背斜、向斜相連,是為線形褶皺;如果褶曲軸較短,在地質圖上該褶曲形狀為長圓形(長寬比例相差較小),則為長圓形褶皺(又稱短軸褶皺);若褶曲軸更短,褶曲形狀近似渾圓形,則為渾圓形褶皺(又稱穹窿或構造盆地)。
(3)根據樞紐的產狀
若褶曲樞紐是水平的,其兩翼岩層界線大致沿走向延伸,則為平行褶皺(又稱水平褶皺);若樞紐是傾伏的,其核部必呈封閉曲線,兩翼岩層不平行且逐漸呈弧形轉折相交,背斜的弧形凸出方向為傾伏方向,向斜的弧形凸出方向為揚起方向,若幾個傾伏背斜向斜相連,在圖上的岩層界線往往表現為「之」字型轉折彎曲(圖4-1-3)。
3.褶皺形成時代的確定
主要是根據地層的角度不整合關系來確定,即根據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岩層的相對時代來確定。褶皺形成於不整合面以下的一套岩層(又稱下構造層)中最新的地層時代之後,不整合面以上的一套岩層(稱上構造層)中最老的地層時代之前。如圖4-1-3尖峰地質圖中組成該區褶皺是晚古生代的T1和P2兩個時代的地層,圖幅西邊還有中生代K地層,K與T1,P2為角度不整合接觸,其不整合線就是K地層的底界線,故K可稱為上構造層,T1和P2組成下構造層。因此該區褶皺的形成時代是在T1之後、K之前。
圖4-1-3 褶皺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表示
(五)在地質圖上分析斷層的方法
1.斷層面產狀的判讀
(1)斷層線是斷層面在地面的出露線,因此它和傾斜岩層露頭線一樣,可用「V」型法則來判斷斷層面的產狀;
(2)一般在地質圖上斷層線都會用箭頭符號標示其傾向,數字表示斷層傾角。
2.斷層兩盤相對位移及斷層性質的確定
(1)走向斷層或縱斷層(斷層走向與岩層走向或褶皺軸向大體一致)
它可造成岩層的重復或缺失現象。在斷層線上任意指定一點,則出現較老岩層一側為上升盤,出現較新岩層一側為下降盤。但是當斷層面傾向與岩層傾向一致而斷層傾角小於岩層斜角時,在出現較老岩層一側為下降盤,較新岩層一側為上升盤。斷層兩盤相對位移情況確定後,再根據斷層面的傾向即可確定是正斷層或逆斷層。
(2)橫向斷層或斜向斷層(斷層走向與岩層走向或褶皺軸向垂直或斜交)
它可造成岩層或褶皺的截斷或錯開現象。當橫向或斜向斷層切割傾斜岩層時,地質圖上都表現為岩層界線的錯移,而且岩層界線向該岩層傾斜方向移動的一盤為相對上升盤(即出現較老岩層)。如圖4-1-4顯示,斷層F把D,C地層切割,以D為標志層可看出,斷層的東南盤D地層向東北方向錯移,而D為向東北方向傾斜的地層,故此斷層的東南盤為上升盤,西北盤為下降盤;當橫向或斜向斷層切過褶皺時,則會使褶皺核部(或軸部)在斷層兩側發生寬窄的變化,背斜核部變寬或向斜核部變窄的一盤為上升盤,反之為下降盤。同理,斷層相對位移情況確定後,再根據斷層面的傾向,即可確定該橫向或斜向斷層是正斷層還是逆斷層。如圖4-1-4斷層F向西北傾,其東南盤上升,則此斷層為正斷層。若橫向或斜向的斷層切割褶皺時,斷層兩盤核部只有位置的錯移而無寬窄的變化,則為平移斷層。
圖4-1-4 具有斷層的地質圖
3.斷層時代的確定
(1)根據角度不整合關系來判定斷層總是發生在被其錯斷的最新岩層時代之後,在覆蓋它的最老岩層時代之前。如圖4-1-4可見斷層F切斷S,D,C地層,則其必在C時代之後,但該圖未見覆蓋它的
岩層,故在哪個時代之前發生尚不能確定。
(2)根據斷層的相互切割關系或斷層與岩體的相互關系來判定
被切割者時代較老,切割者時代較新。
(六)岩漿岩體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1.岩基或岩株岩體界線穿過不同時代的圍岩(岩層)界線,若規模較大的為岩基,規模較小的為
岩株。
2.岩盤
岩體界線與圍岩走向一致,外形渾圓或較規則狀。
3.岩床
岩體呈長條狀延伸,方向與圍岩走向一致。
4.岩牆岩體呈長條狀,常穿過不同的圍岩(即切割圍岩界線)。
B. 地質圖怎麼看啊分別代表什麼我只知道有產狀,但是其他圈圈分別是什麼啊,還有里邊點點,還有全白的地
C2,C3,P,T3,J1,J2的時代一次變新。分別代表:中石炭,晚石炭,二疊紀,三疊紀,早侏羅和中侏羅世,。
不同的花紋代表不同的岩性。
上面兩圈閉是盆地(中間老四周新);瞎編兩是穹窿(中間新四周老)
C. 實習八 讀斷層地區地質圖並求斷層產狀及斷距
一、實習目的
了解斷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及出露形態。
二、實習要求
1) 學會在地質圖上分析斷層。
2) 在地質圖上求斷層產狀及斷距。
三、實習內容
(一) 斷層發育區地質特徵的概略分析
分析某區出露的地層,建立地層層序; 判定不整合的時代; 研究新老地層分布及產狀; 確定區內褶皺形態及軸向以及斷層的發育狀況。
(二) 斷層性質的分析
1. 斷層面產狀的判定
斷層線是斷層面在地面的出露線,它和傾斜岩層的露頭線一樣,可根據其在地形地質圖上的 「V」字形,用作圖法求出斷層面的產狀。圖1 中斷層線在河谷中成指向下游的「V」字形,說明斷層傾向南西,通過作圖求得斷層產狀是 SW230°∠40°。
圖1 求解斷層面產狀
2. 兩盤相對位移的判定
斷層兩盤相對升降、平移並經侵蝕夷平後,如兩盤處於等高平面上,則露頭和地質上一般表現出以下規律:
1) 走向斷層或縱斷層,一般是地層較老的一盤為上升盤。但當斷層傾向與岩層傾向一致,且斷層傾角小於岩層傾角,或地層倒轉時,則上升盤是新地層。
2) 橫向正 (或逆) 斷層切過褶皺時,背斜核部變寬或向斜核部變窄的一盤為上升盤; 如為平移斷層,則兩盤核部寬窄基本不變。
3) 傾斜岩層或斜歪褶皺被橫斷層切斷時,如果地質圖上地層界線或褶皺軸線發生錯動,它既可以是正 (或逆) 斷層造成,也可以是平移斷層造成,這時應參考其他特徵來確定其相對位移方向。若是由正 (或逆) 斷層造成的地質界線錯移,則岩層界線向該岩層傾向方向移動的一盤為相對上升盤。若是褶皺,則向軸傾斜方向移動的一盤為上升盤。
確定了斷層面產狀和斷層相對位移方向,就可確定斷層的性質。如圖1 中,斷層面傾向南西,南西盤 (上盤) 地層相對較新,為下降盤,所以是一條正斷層。
(三) 斷距的測定
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質圖上,如果兩盤岩層產狀穩定,在垂直岩層走向方向上可以求出以下各種斷距。
1. 鉛直地層斷層的測定
斷層兩盤同一層面的鉛直距離,即是鉛直地層斷距 (圖2) 。在地質圖上求鉛直地層斷距 (圖2 中 hg) 時,只要在斷層任一盤上,作某一層面某一高程的走向線,延長穿過斷層線與另一盤的同一層面相交,此交點的標高與走向線之間的標高差即是鉛直地層斷距。
圖2 垂直地層走向剖面圖
2. 水平地層斷距的測定
如圖2,在垂直岩層走向的剖面上,過斷層兩盤同一層面上等高 h、f 兩點間的水平距離 hf,即水平地層斷距。在地質圖的斷層兩盤,繪出同一層面的等高的走向線,兩走向線間的垂直距離,即水平斷距 (hf) 。
3. 求地層斷距
如圖2,地層斷距 ho = hg·cosα 或 ho = hf·sinα,用作圖法求得 hg 和 hf 之後,可按上式計算,求出地層斷距。
上述斷距的測定,是以岩層被錯斷後兩盤岩層產狀未變為前提,即沿斷層面沒有發生旋轉。
(四) 斷層時代的確定
1. 根據角度不整合確定
斷層一般發生在被其錯斷的最新地層之後,而在未被錯斷的上覆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層之前。
2. 根據與岩體或其他構造的相互切割關系判斷
被切割者的時代相對較老。
(五) 斷層的描述
一條斷層的描述內容一般包括斷層名稱 (地名 + 斷層類型,或用斷層編號) 、位置、延伸方向、通過的主要地點、延伸長度、斷層面產狀、斷層兩盤出露的地層及其產狀,以及地層重復、缺失和地質界線錯開等特徵,還包括兩盤相對位移方向和斷距的大小、斷層與其他構造的關系、斷層的形成時代及力學成因等。
舉例描述 (金山鎮地區地質圖西部的縱斷層) 如下:
「奇峰-雨峰縱向逆沖斷層: 位於奇峰和雨峰之東側近山脊處,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兩端分別延出圖外,圖內全長約 18 km。斷層面傾向北西,傾角 20°~30°。上盤 (即上升盤) 為組成奇峰和雨峰的石炭系各統; 下盤 (即下降盤) 為下二疊統和上石炭統。構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盤的石炭系各統岩層逆沖於下二疊統和上石炭統之上。地層斷距約 800 m。斷層走向與褶皺軸向一致,為一縱向斷層。斷層中部為兩個較晚期的橫斷層所錯斷。斷層形成時代與同方向、同性質的桑園-五里河逆沖斷層相同,即中三疊世 (T2) 之後、早白堊世 (K1) 之前。兩條斷層成構造疊瓦式。」
四、作業
1) 畫出圖3 中侏羅系 (J) 砂岩層頂面的走向線,計算斷層的垂直斷距。
2) 圖4 中線 F ― F 為一條斷層的出露界線,另一條粗線是煤層的露頭。測定該斷層的各種斷距。在圖中圏出能夠用鑽孔打到煤層的區域。判斷在哪些區域鑽孔能夠兩次穿過煤層,該斷層的性質是什麼? 最後,作一條從 X 到 Y 的剖面。
圖3 求斷層斷距練習
圖4 斷層讀圖並解析
D. 不同岩層產狀在普通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岩層來產狀是岩層在空間產出的源狀態和方位的總稱.除水平岩層成水平狀態產出外,一切傾斜岩層的產狀均以其走向、傾向和傾角表示,稱為岩層產狀三要素.岩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或岩層面上的水平線即該岩層的走向線,其兩端所指的方向為岩層的走向,可由兩個相差180°的方位角來表示,如NE30°與SW210°.垂直走向線沿傾斜層面向下方所引直線為岩層傾斜線,傾斜線的水平投影線所指的層面傾斜方向就是岩層的傾向.走向與傾向相差90°.岩層的傾斜線與其水平投影線之間的夾角即岩層的(真)傾角.所以,岩層的傾角就是垂直岩層走向的剖面上層面(跡線)與水平面(跡線)之間的夾角.
在地質圖上的表現:會在圖中有方向箭頭標出傾向傾角,走向圖中可現.
E. 岩層的產狀
岩層在空間產出的狀態,稱為岩層的產狀。
沉積岩層通常在廣闊平坦的沉積盆地中形成,其原始產狀大部分都是水平或近於水平的。但在沉積盆地邊緣和沉積盆地內相對隆起的周圍邊坡等局部地帶,岩層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傾斜,即形成所謂的原始傾斜。
呈原始產狀的岩層,受地殼運動影響會發生變形、變位。變動後的岩層,其產狀多是傾斜的,有些也可以是直立的,甚至發生倒轉,而且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形成褶皺、斷裂等構造。只有變動不明顯的岩層仍保持其水平產狀。
(一)岩層產狀要素
岩層的產狀是用產狀要素來表示的,包括走向、傾向和傾角。
(1)走向 岩層面與水平面相交的線稱為走向線,走向線兩端所指方向即為走向,用走向線與地理子午線之間的夾角來表示(圖2-9),岩層的走向都有兩個方位角值。在實測記錄時,為了簡便,一般只測量、記錄靠北一端的方位數值。岩層的走向表示岩層空間的水平延伸方位。
(2)傾向 在岩層面上垂直岩層走向線沿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線稱傾斜線(圖2-9)。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稱真傾向線,簡稱傾向線。傾向線所指岩層傾斜一端的方位即為岩層的真傾向,簡稱傾向。傾向能說明岩層向地下延伸的方位。一個測點只有一個傾向,傾向數值加上或減去90°即為走向值。在岩層面上,凡不與走向線直交的任一傾斜線均稱假(視)傾向線,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稱假(視)傾向線,所指的方位為假(視)傾向。在一個測點上假(視)傾向有無數個。
(3)傾角 岩層傾斜線與傾向線之間的夾角稱岩層真傾角,簡稱傾角。假(視)傾斜線與相應的假(視)傾向線之間的夾角稱假(視)傾角。在一個測點上,岩層真傾角只有唯一的一個,出現在與岩層走向相直交的剖面上;假(視)傾角有無數個,都出現在與岩層走向斜交的剖面上。因此,在繪制方向與岩層走向不相直交的剖面時,該剖面上的岩層傾角需按假(視)傾角數值繪制。
圖2-9 岩層產狀要素
AOB—走向線;OD—傾斜線;OD′—傾向線;箭頭方向為傾向;α—傾角
圖2-10 真傾角與視傾角的關系
α—真傾角;β、β′—視傾角;ω—真傾向與視傾向之間的夾角
真、假(視)傾角的關系如圖2-10所示。其間的換算關系可用下式表示:
tanβ=tanαcosω
上述關系式表明,當ω=0°時,則 cosω=1,tanβ=tanα,β=α,即垂直岩層走向的剖面上出現的岩層的傾角為真傾角;當ω≠0°時,cosω<1,,則tanβ<tanα,β<α,即斜交岩層走向的剖面上出現的岩層視傾角總是小於真傾角;當ω=90°時,cosω=0,則β=0,即平行岩層走向的剖面上出現的岩層視傾角等於0°。
在野外用地質羅盤測量岩層產狀,通常只測得傾向、傾角。若所作剖面圖與走向線不垂直,則需換算成視傾角,換算的方法除以公式計算外,也可用查表法和用極射赤平投影法(見附篇一)等求出。
(二)岩層產狀要素的測定和表示方法
1.岩層產狀要素的測定
測量岩層的產狀要素,是地質調查中的一項基礎工作。只有掌握岩(礦)層在各個地段的產狀要素,才能正確認識區內的地質構造特徵。測定岩層產狀要素,可以在野外直接測定,也可利用其他方式間接測定。
(1)直接測定 用地質羅盤直接在岩層層面上測量其傾向、傾角,測量時要注意選擇有代表性又便於實測的層面。
(2)間接測量 在不能直接用地質羅盤測量產狀的地方,可根據鑽孔資料、地形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以及野外的視傾斜值採用作圖法或赤平投影法進行間接測量(間接測量產狀的方法詳見實習教材及附錄)。
2.產狀要素的表示方式
(1)文字表示法 這種方法多用於野外記錄、地質報告以及剖面素描中,一般採用方位角表示,將方位角分為360°,以正北方為0°(360°),通常只記傾向和傾角。如岩層傾向205°,傾角25°,記為205°∠25°;也可以用象限表示法,如岩層的走向為NE30°或SW30°,傾向為SE60°,則可記為SE60°∠30°。
(2)符號表示法 在野外觀察點上測得的岩層產狀,必須用規定的符號標繪在地質圖的相應位置上,如下所示。
構造地質學
(a)水平岩層的產狀符號是個「+」字,表示傾角接近0°;(b)傾斜岩層產狀的符號,長線表示走向,短線表示傾向,數字為傾角值;(c)直立岩層的產狀符號,長線表示岩層走向,箭頭指向新岩層一方;(d)倒轉岩層的產狀,長線段表示岩層走向,箭頭所指為倒轉後傾向,數字為岩層傾角值。
上述符號要按測量的產狀數據認真標繪在圖面上的相應位置上,不能視為一般的記號隨意標記。
F. 地質圖脈線產狀如何標示
畫個⊥這樣的標志,上面這個線方向指明傾向,旁邊標注傾角。
G. 請問就是在書上給你一張地形地質圖,要你自己畫一條勘探線然後畫線上岩層產狀該怎麼畫
你問的問題叫圖切勘探線剖面,岩層產狀按照地質圖上的產狀畫.
H. 地質圖中岩層產狀中的傾向怎麼確定
是地層產狀符號。它的位置就是野外測量產狀的位置;長線段延伸方向的代表地層走向方向,短線段代表傾向方向(走向與傾向相互垂直),角度代表地層傾角。
I. 如何在地質圖上求岩層產狀要素,厚度,以及埋深
三點法求產狀
2.原理: (1)在同一傾斜岩層的最高點與最低點的連 線上可以找到一點,其高程與中間點的高程相 同,連接二點就可以得到傾斜岩層的走向線; (2)過最高點或最低點作一走向線,由於知 道兩走向線之間的距離和高差,從而就可以求 出傾斜岩層的產狀。
J. 地質圖中岩層產狀中的傾向怎麼確定
對的,要理解傾向是什麼,才能完全搞懂這個問題。
傾向是岩層層面面向的版那個方向,用方位權角表達,方位角是以正北為0度,順時針旋轉到傾向線時所轉的角度a,它的范圍是0-360度。所以:
1、如果在地質圖中你測量的角度a始終是從正北方向順時針旋轉的那個角度,那麼無論什麼情況,a=傾向,根本不用360去減。
2、但是,如果象你在圖中顯示的那樣,是始終測量傾向線與正北方向的夾角(而且是小於180度的那個角),那麼情況復雜了點:如果a是銳角,則傾向線一定是位於第一或第四象限,前者a=傾向,後者360-a=傾向;如果a是鈍角則傾向線一定位於第二或第三象限,前者a=傾向,後者360-a=傾向
3、圖中,四個傾向分別是42,316,240,117度,第二、三個需要用360減,其餘兩個不用。因為這四個傾向線分別位於第一、四、三、二象限,用上面所解釋的應該懂了吧。
4、JJJBSB兄說正北是0,東是90,南是180,西是270,完全正確,但不知道四個傾向數據是怎麼算出來的,除第一個45度外,其餘都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