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下地質膠質土怎麼樣

地下地質膠質土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1-27 23:29:42

A. 石縫靠土的地方長出一種不規則扁形象膠質一樣的東西,厚薄不規則厚的地方有0.5cm,這是什麼

能是一種地衣石耳 石耳屬地衣。常被兵士和探險者用作應急食品,石耳所含熱量約為等量蜂蜜、玉米片或玉米粥的11/3倍以上。但其生長緩慢,不能作為糧食作物

B. 土壤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樓主,您好。土壤的基本性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吸附性 土壤的吸附性與土壤中存在的膠體物質密切相關。土壤膠體包括無機膠體、有機膠體、有機一無機復合膠體。由於土壤膠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膠粒表面帶有電荷,分散在水中時界面上產生雙電層等性能,使其對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有極強的吸附能力或離子交換吸附能力。(2)酸鹼性 土壤的酸鹼性是土壤的重要理化性質之一,是土壤在形成過程中受生物、氣候、地質、水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據氫離子存在形式,土壤酸度分為活性酸度和潛性酸度兩類。活性酸度又稱有效酸度,是指土壤相處於平衡狀態時,土壤溶液中游離氫離子濃度反映的酸度,通常用pH值表示。詳情請參考國家標准物質網www.rmhot.com潛在酸度是指土壤膠體吸附的可交換氫離子和鋁離子經離子交換作用後所產生的酸度,氫離子和鋁離子處在吸附態時不會表現出酸度,只有轉移到土壤溶液中,形成溶液中的氫離子才會表現出酸性。土壤的鹼性主要來自土壤中鈣、鎂、鈉、鉀的重碳酸鹽、碳酸鹽及土壤膠體上交換性鈉離子的水解作用。(3)氧化還原性 由於土壤中存在著多種氧化性和還原性無機物質及有機物質,使其具有氧化性和還原性。土壤的氧化一還原性也是土壤溶液的一項重要性質,它對在土壤剖面中的移動和表面分異、養分的生物有效性、污染物質的緩沖性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

C. 為什麼北方的水質硬,南方的水質軟

1、是的。

2、主要是水質。水的硬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鹽類物質的含量,即鈣鹽與鎂鹽含量的多少。北方水質鈣鎂含量比較高,南方比較低,所以北方水質俗稱比較「硬」,而南方水質「軟」

3、硬水軟化法有兩種:

一是葯物軟化。可利用高中課本上提到的石灰蘇打法、磷酸鈉法等。這類方法可以將鈣鎂離子沉澱除去。磺化煤可將水中 Ca2+ 、 Mg2+ 與 Na+ 交換來達到軟化的目的;當磺化煤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失去軟化能力,可將其放置在 8%~10% 的食鹽水中浸泡以恢復軟化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如洗面時,可在水中加半杯牛奶或一撮食鹽,在一定程度上除去鈣鎂離子。

二是加熱法。將水煮沸,並多煮一會時間,可將鈣鎂離子轉化為鍋垢除掉,硬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軟化。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簡單辦法除垢。保溫瓶中倒入 4%~5% 鹽酸可將瓶內水垢除去。水壺除垢的方法,我們了解了以下幾種:

①小心將水壺燒到剛剛乾涸後,立即浸入涼水,水垢會因受熱不均脫落。

②在水壺中加入食醋,在火上燒至溫熱也可除水垢。

③新水壺中裝半壺山芋,加滿水煮熟,不要摩擦內壁,以後使用就不會有垢了。舊水壺用上述方法做一至二次,不僅可以除垢,以後燒水也不會產生水垢。

④在水壺中加一撮小蘇打,將水燒沸幾分鍾,可以除垢。

⑤水壺中裝一些土豆,加適量水燒沸 10 分鍾。

⑥用水壺煮幾次雞蛋。

⑦在壺中放一塊潔凈的口罩燒水,水垢只沉積在口罩上,水壺上不形成水垢。

⑧在壺中放一塊磁鐵燒水,不產生水垢。

(3)地下地質膠質土怎麼樣擴展閱讀:

硬水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較大影響。中國預防科學院對陝西省西安市長期飲用礦泉水的人群進行調查,發現他們比附近生活條件相近人群的平均壽命高 3 歲。飲用硬水害處如下:

1、長期飲用硬水,會導致腎結石發病率升高。

2、用硬水洗臉、洗澡,會形成鈣鎂皂, 它像膠質一樣有黏性,粘在臉上、皮膚上,使污垢不易除掉。污垢未洗凈,堵塞皮膚腺開口,形成栓塞,影響正常代謝,使皮膚過早萎縮老化。

3、高硬度水中鈣鎂離子與硫酸根結合,會使水產生苦澀味,還會使人的胃腸功能紊亂,出現暫時性腹脹、排氣多、腹瀉等現象。我國北方地區飲用硬度高的地下水,所以久居南方的人初到北方的開始一段時間會出現所謂「水土不服」的現象。

但並不是說水的硬度越低就越好,美國、加拿大有關部門對常年飲用 5 °以下軟水的人群進行調查,發現心血管死亡率高達 10.1% 以上。因此加拿大有關方面規定:軟水不能直接作飲用水。據有關資料反映,人的飲水最好介於 8 °— 18°之間,不能超過 25° 。

D. 淀積成土作用

淀積成土作用系指岩溶水,包括岩溶環境中地表水、地下水、土中水溶液,攜帶溶解物質在碳酸鹽岩風化前鋒溶濾層的空隙中,甚至可以是溶蝕洞穴等空間,生成新物質的作用,這是岩石風化成土過程中,易遷移的組分如K、Na、Ca、Mg等被帶走、遷移;遷移能力弱的組分如Al、Si、Fe等沉澱聚積,形成風化殼的過程。淀積作用也包含部分殘積作用,是風化殼形成的基本方式之一。碳酸鹽岩風化產物中的溶解物質呈膠體溶液或真溶液形式搬運。鋁、鐵、錳、硅的氧化物溶解度低,常呈膠體溶液搬運。膠體溶液是一種介於粗分散(懸浮液)和離子分散系(真溶液)之間的一種溶液。膠體粒子的直徑很小(1~100nm),並常帶電荷。根據膠體粒子所帶電荷的不同,可把膠體分為正膠體和負膠體。氫氧化鐵及Al2O3、Fe2O3的水合物(Al2O3·nH2O、Fe2O3·nH2O)等是正膠體;SiO2、MnO2、有機酸等是負膠體。帶正電荷膠體與帶負電荷膠體相互作用,電性中和,彼此凝聚,產生SiO2、Al2O3和Fe2O3的凝膠混合物。由於沉澱時凝膠SiO2和Al2O3的比例變動范圍很大,在風化殼中形成各種層狀含水硅酸鹽礦物,如高嶺石(Al2O3·2SiO2·2H2O)、多水高嶺石(Al2O3·2SiO2·nH2O)、微晶高嶺石(Al2O3·4SiO2·nH2O)和伊利石等。當Fe(OH)3正溶膠和SiO2負溶膠相遇則形成含膠體SiO2的褐鐵礦,富集時可構成風化殼的鐵質結核帶或鐵殼。因此,淀積作用實質上是風化成土過程中膠體溶液的相互作用。

岩石風化成土過程中膠體溶液的相互作用形成礦物組合具有結核狀、葡萄狀、腎狀、皮殼狀等膠狀或變膠狀等結構、構造特徵。碳酸鹽岩紅色風化殼中普遍存在結核狀、葡萄狀、腎狀、皮殼狀等膠狀或變膠狀結構構造,說明淀積作用是十分重要和常見的碳酸鹽岩風化成土作用。碳酸鹽岩風化成土過程中造成膠體溶液沉澱的原因主要有:

1)兩種帶相反電荷的膠體相遇時,由於電荷被中和而發生膠體的凝聚和沉澱,許多風化殼中的粘土礦物的淀積就是帶正電荷的Al2O3膠體與帶負電荷的SiO2膠體相遇凝聚而成的:

碳酸鹽岩風化成土作用及其環境效應

2)膠體溶液的濃度增大,也可促進膠體凝聚,如膠體溶液的蒸發增大了膠體的濃度引起膠體凝聚。

3)介質pH值的變化對膠體的搬運和沉澱有著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兩性膠體如Al(OH)3、Fe(OH)3 的影響最大。改變溶液的pH值可以改變溶液中離子或的濃度,從而改變粒子所帶電荷的多少及擴散層厚度。溶液的pH值與兩性膠體的等電pH值(使兩性膠體呈現為中性不帶電荷時的pH值)相差愈大,膠體的電動電位愈大,擴散層愈厚,故不易聚沉;溶液的pH值與兩性膠體的等電pH值相差愈小,其電動電位愈小,擴散層愈薄,愈易聚沉。Al(OH)3 的兩性膠體的等電 pH為 8.1,Fe(OH)3兩性膠體的等電pH值為7.1,天然水的pH值近於7.0,所以有大量上述兩性膠體的粘土礦物淀積(陳正等,1985)。

陳履安等(2000)在研究貴州老萬場紅土型金礦成因時提出,該礦的礦源體為賦存於碳酸鹽岩層的卡林型金礦,下二疊統大廠高嶺石化硅質粘土岩及凝灰岩等是富金地質體。金的搬運介質是岩溶地下水,在黃鐵礦、毒砂、CO2、腐殖酸等復雜的水化學場的條件下,金被地下水遷移、最終在風化殼的紅土中淀積下來。楊雅秀等(1994)認為,分布於四川敘永到貴州習水一帶的「敘永式」高嶺土礦是由上部地層(往往含黃鐵礦和有機質)中的鋁硅酸鹽礦物,在酸性水的淋濾作用下生成硅鋁溶膠,被地下水帶到下部的洞穴空間和古侵蝕面凹地中結晶充填(淀積)而形成的。

作者在溶濾層及岩土界面土層的孔隙中觀察到,大量由淀積作用形成的新生粘土礦物,如在白雲岩砂的溶濾層中的被溶蝕成窗格狀白雲石晶體的孔隙邊緣生成的束狀及毛發狀伊利石粘土礦物(圖版Ⅲ-2、Ⅲ-3)。

除了交代成土作用、淀積成土作用之外,還存在著殘留和充填成土作用。殘留成土作用是指母岩中所含石英、銳鈦礦及粘土等不溶礦物經溶濾後而殘留在原地;充填成土作用是岩溶地下水或其他風化流體,攜帶著一定量的懸移物質、填入到溶濾層及基岩的溶洞中沉積下來。在研究遵義紅色風化殼剖面時,在X射線衍射分析和掃描電鏡能譜分析中,發現紅色風化殼土體中有一定量的長石存在,它們既不可能是碳酸鹽岩中的原生礦物,又不大可能是次生礦物,最可能的成因是溶蝕-充填作用造成的。由於遵義紅色風化殼剖面位於岩溶槽谷之中,槽谷兩側山脊為侏羅系長石石英砂岩。岩溶地下水等風化流體可沿兩側山脊攜帶走侏羅系地層極細粒長石顆粒充填於風化殼中形成,但大量薄片的光學顯微鏡及樣品的TEM、SEM觀察,迄今為止尚未見及長石礦物,僅在XRD及EDAX分析中顯示,有待進一步工作證實。

E. 土壤的基本屬性是什麼

土壤的基本性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吸附性 土壤的吸附性與土壤中存在的膠體物質密切相關。土壤膠體包括無機膠體、有機膠體、有機一無機復合膠體。由於土壤膠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膠粒表面帶有電荷,分散在水中時界面上產生雙電層等性能,使其對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有極強的吸附能力或離子交換吸附能力。(2)酸鹼性 土壤的酸鹼性是土壤的重要理化性質之一,是土壤在形成過程中受生物、氣候、地質、水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據氫離子存在形式,土壤酸度分為活性酸度和潛性酸度兩類。活性酸度又稱有效酸度,是指土壤相處於平衡狀態時,土壤溶液中游離氫離子濃度反映的酸度,通常用pH值表示。詳情請參考國家標准物質網www.rmhot.com潛在酸度是指土壤膠體吸附的可交換氫離子和鋁離子經離子交換作用後所產生的酸度,氫離子和鋁離子處在吸附態時不會表現出酸度,只有轉移到土壤溶液中,形成溶液中的氫離子才會表現出酸性。土壤的鹼性主要來自土壤中鈣、鎂、鈉、鉀的重碳酸鹽、碳酸鹽及土壤膠體上交換性鈉離子的水解作用。(3)氧化還原性 由於土壤中存在著多種氧化性和還原性無機物質及有機物質,使其具有氧化性和還原性。土壤的氧化一還原性也是土壤溶液的一項重要性質,它對在土壤剖面中的移動和表面分異、養分的生物有效性、污染物質的緩沖性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

F. 白土精製工藝和糠醛精製最後出來的產品區別在哪

白土精製工藝是物理吸附過程,是利用活性白土對油品中的膠質,瀝青質和其它極性物內質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從容而除去油品中的不理想組份,達到精製油品的目的。
糠醛精製裝置是從潤滑油原料中脫除大部分多環短側鏈芳烴和膠質、瀝青質等物質,使其粘溫性質、抗氧化安定性、殘炭值、色度等性質得以改善。

G. 影響元素遷移的外部條件

外部條件(外因)主要是指介質的地質和水文地球化學條件及環境因素。影響元素遷移的外因很多,而且往往綜合作用於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學系統,這些外部條件對每一具體地段的影響,可以是各不相同的,這就使得元素的遷移方式、遷移能力相差懸殊。主要的外部條件有:溫度、壓力、濃度、酸鹼條件、氧化還原條件、有機物、膠體、水文地質條件和人為因素等。

(一)溫度、壓力及濃度對元素遷移的影響

溫度對元素的遷移有很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影響元素和化合物的活性;(2)影響化學反應的速度和方向;(3)影響元素或化合物的溶解度。

壓力對物質溶解度的影響比較小,但從地殼深部地下水質的形成來看,壓力這個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一般說來,壓力對礦物溶解度的影響表現在隨壓力增加而增加。壓力主要是對氣態物質的影響較大,如地下水中的游離O2,其含量隨深度增加(即壓力增大)而減小。

在地下水中,各種組份的濃度梯度是引起物質沉澱-溶解作用、擴散作用及交替吸附作用的動力,即決定物質遷移能力的動力。根據質量作用定律,在一定溫度、壓力下,對任一可逆反應:

當反應達到平衡時,可求得平衡常數:

水文地球化學基礎

如果體系中,某一組份濃度改變,則反應向著消除這一影響的方向進行。元素在地下水中形成絡合物的程度也與元素在地下水中的濃度有關。從溶度積(Kso)規則同樣可以說明溶液中難溶物質的濃度對元素遷移的影響。對一些溶解度小的鹽來說,如溶液中增加相同離子的活度,則鹽類溶解度降低(「同離子效應」)。

(二)酸鹼條件對元素遷移的影響

元素在地下水中遷移的程度及其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與地下水的酸性條件(pH值)有關。pH值影響著化合物的溶解與沉澱、弱酸和弱鹼的水解作用,金屬離子的成絡作用、吸附作用等。地下水的pH值一般在6.5—8.5之間。pH值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溶質性質與數量、礦物的水解作用及生物作用等。自然界不同環境下,水的pH值有所不同,如表3-3所示。

表3-3不同環境水的pH值

1.pH值與金屬氫氧化物沉澱的關系

地下水的pH值是控制金屬氫氧化物Me(OH)n沉澱的重要因素,一般,金屬呈氫氧化物Me(OH)n開始沉澱的pH值可按下式求得:

水文地球化學基礎

式中:〔Men+〕——平衡時Men+離子的摩爾濃度(mol·L-1);

Ks——Me(OH)n的溶度積;

Kw——水的離子積,Kw=10-14;

n——金屬離子Men+的電荷數。

如已知

,當〔Fe3+〕=0.02mol·L-1時,開始沉澱Fe(OH)3的pH值為:

水文地球化學基礎

一般情況下,Fe3+在水中的含量隨pH值降低而增大,在鹼性水中產生Fe(OH)3的沉澱。

表3-4列出部分氫氧化物從水溶液中開始沉澱的pH值。從另一個角度看,表3-4也是氫氧化物沉澱發生溶解的pH值條件。

鹼金屬或鹼土金屬元素在一般地下水中的pH值范圍內,不能形成氫氧化物沉澱。它們無論是形成陽離子(K+、Na+、Ca2+、Sr2+)或是形成絡合物穩定性小的元素(Be等),在地下水正常pH值范圍內(pH=6—8)都具有高的遷移性。

表3-4部分氫氧化物從溶液中沉澱的pH值(25℃) (據A.И.別列爾曼,1968)

圖3-12一些主要氧化物溶解度與pH的關系(據南京大學《地球化學》修改)

圖3-13SiO2及CaCO3的溶解度和介質的pH值關系

1—SiO22—CaCO3在水中溶解曲線;3—CaCO3在海水中溶解曲線(據C.W.科林斯,1950)

只有當pH>8(鹼性)時,Ni2+、Co2+、Zn2+、Ag+、Cd2+、Cu2+、Pb2+等離子才能形成氫氧化物沉澱,因此在自然界水體中,這些離子雖然濃度很低,但能隨水遷移。

2.pH值與元素溶解度的關系

在溶液中,pH值的變化對於不同組份的溶解度將產生不同的影響(圖3-12,3-13)。當溶液中pH值增大時,具有鹼性及弱鹼性的元素的化合物,其溶解度降低,如CaCO3、Fe2O3(Fe2O3只在pH=2—3的溶液中存在,當pH=4—5時,就幾乎全部析出)等;對於酸性元素的化合物來說,其溶解度隨pH值增大而增大,如SiO2、GeO2;而兩性元素如Al2O3溶於強酸性和強鹼性溶液(即在強酸強鹼條件下都能呈溶解態遷移),而在pH=4—9時是難溶的。P2O5的情況和Al2O3相似。

總體講,鹼性元素在酸性介質中易遷移,在鹼性介質中易沉澱,酸性元素則相反。pH<7時,Ca2+、S、P、Mn2+、Cu2+、Zn2+、Cr3+具有強遷移性;pH>7時,V5+、As、Cr6+、Se、Mo、W、Ge等元素遷移性強;Na、K、Cs、Cl、F、B、I、Br等在酸性或鹼性溶液中都強烈遷移。

3.pH值與元素存在形式的關系

一些金屬元素(如Cd、Pb、Hg、I、Zn等)、弱酸、弱鹼及鹽類的存在形式與pH值有很大關系。某些弱酸的存在形式與pH的關系,見圖2-2,2-3。

另外,能同地下水中陰離子形成穩定絡合物的許多成絡元素,它們在酸性水中,元素的遷移形式呈簡單的陽離子或同水中陰離子結合成絡合物形式(

等)。在鹼性水中,元素遷移的形式呈復雜的絡合物(如

。這些元素在地下水的一般pH值(6—8)條件下,都具有強的遷移能力。

4.pH值與化合物水解的關系

化合物的水解作用與pH值有關。不同離子水解的pH值不同(圖3-14),從而引起元素的遷移分異。

圖3-14主要離子的水解譜(據阮天健、朱有光)

(三)氧化還原條件對元素遷移的影響

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伴隨有電子的得失,導致離子的化學性的改變,化合物的溶解度也相應的改變,遷移形式也不同,從而影響元素的遷移。

1.K、Na、Ca等元素氧化後形成陽離子而不形成氫氧化物〔因為這些元素的Me(OH)n溶度積較大〕,故在水中以單個陽離子狀態廣泛遷移。

2.氧化後生成的陽離子,在地下水中形成陰離子團,再與地下水中的陽離子等生成溶度積較大的鹽,它們以陰離子團存在於地下水中進行遷移,如S2-氧化成S6+形成的

,同水中的陽離子Zn2+生成ZnSO4,其溶解度較ZnS的溶解度大大增加了。

3.一些離子氧化後

與碳酸生成穩定的絡合物在地下水中進行遷移。如

,即:

,從而增強了鈾的遷移。

與上述作用相反的情況,則不利於元素在水中遷移。

大部分變價元素,按在中性水中遷移的性質可分為兩組(表3-5)。

表3-5部分變價元素不同價態時的遷移性能

地下水的氧化還原條件不僅能決定元素遷移的強弱,還可決定元素在地下水中存在形式。如在富氧的介質中,由於鐵的氧化(Fe2+→Fe3+)和水形成一系列的氫氧化物:

,因為地下水在多數情況下為含氧且近中性,所以以上鐵的氫氧化物中,以

的形式在地下水中存在的量最多。在pH>5的含氧地下水中,如果沒有達到

的溶度積,則以

的形式遷移,如果達到它的溶度積,則形成

的膠體遷移,甚至從溶液中沉澱出來。

氧化還原條件對元素遷移強度的影響很大。例如,表生帶氧化環境和還原環境中元素遷移強度(用Kx表徵)序列見表3-6。

將表3-6中兩個半序列進行比較,便得出「遷移相對性」的概念,即同一元素在氧化與還原環境中遷移強度的差別。我們把同一元素在氧化與還原環境中的水遷移系數之比稱為遷移相對性系數(Cx)(遷移的對比度),即,

可以看出,Cx值愈大,說明氧化還原條件對元素遷移影響越大,反之則小(表3-7)。由於元素在不同的氧化或還原環境中其遷移性能不同,故氧化還原環境對地下水成分的垂直分帶具有一定的影響。

(四)有機物對元素遷移的影響

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它與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地下水中元素呈有機絡合物的形式遷移較為普遍。如Fe3+、Al3+、Cu2+、F-、I-、Br-、B3+等元素,大多數情況下與有機酸結合成絡合物形式,其溶解性增強、被吸附性減弱,從而加強了元素在地下水中的遷移。元素有機絡合物愈穩定,則它們的遷移性愈強。有機物中的腐殖酸可與Cu、Pb、Zn、Ni、Co、Mo、V、Fe、Mn、Ti等許多金屬離子形成金屬-有機螯合物,這更利於元素的遷移。

植物遺體分解,溶於水後,使水呈酸性,而某些金屬元素在酸性介質中遷移性增強,因此,這也利於某些金屬元素的遷移。

表3-6表生帶氧化環境和還原環境中元素遷移序列(據A.H.別列爾曼,1966)

表3-7Zn、Pt的遷移相對性系數(Cx

另外,有機物的存在還間接地影響元素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改變陽離子價態,影響元素的遷移。

(五)膠體對元素遷移的影響

膠體有巨大的表面能,能吸附一定的反號離子,還可使離子發生交替吸附作用,因此,膠體對元素的遷移影響很大。

表3-8地下水中的常見膠體

地下水中常見的膠體可分為兩類,即正膠體和負膠體(表3-8)。在自然界中,負膠體較正膠體分布要廣泛得多。

膠體吸附現象在表生帶表現較為突出,不同膠體對元素的吸附有選擇性。負膠體一般吸附介質中的陽離子。例如:粘土礦物膠體吸附K+、Na+、Ca2+、Mg2+、Cu2+、Ni2+、CO2+、Ba2+、Zn2+、Pb2+、U、Ti等元素,腐殖質膠體吸附Mo、V、U、Co、Ni等元素。正膠體一般吸附介質中的陰離子,如FeO+膠體吸附V、P、As、Cr等元素(呈

絡陰離子形式)。

吸附作用服從質量作用定律,水中陽離子濃度愈大,吸附作用越強。一般情況下,高價陽離子比低價陽離子被吸附的能力要強。但如果低價離子濃度大,也可以交替吸附高價陽離子。

膠體的吸附作用對於微量元素的富集同樣也有很大的影響。例如,表生帶廣泛分布的膠體物質對鈾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U4+

易被粘土、有機物、淤泥、煤、泥炭、鐵錳沉積、硫化物等膠體吸附,從而阻礙鈾在地下水中的遷移。

(六)水文地質條件對元素遷移的影響

1.地層岩性對元素遷移的影響

地層的岩性對元素的遷移影響也較大。岩石的透水性是使岩石中的元素轉入水中的先決條件。透水性好的岩石,能使地下水及大氣降水自由通過,加速氧化作用,促進元素遷移。圍岩的化學活性越大,越有利於元素的遷移。在自然界分布很廣的碳酸鹽類岩石,由於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變地下水的酸度,因此影響著金屬元素的遷移。

2.水交替條件(徑流條件)對元素遷移的影響

水交替條件(徑流條件)的強弱對元素遷移影響較大。水交替強度與氣候、地形及岩性有關。在氣候濕潤、地形切割強烈、岩石透水性好的山區,地下水交替強烈,岩石中的元素轉移到水中的能力增強,元素在地下水中的遷移性也增強,但是,由於稀釋作用,一般地下水中物質含量降低。在平原地區,尤其是細粒物質沉積區,由於水交替微弱,阻礙了元素的遷移,結果使地下水中物質含量增高,元素聚集。

地下徑流量增大,可加速岩石及礦物的溶濾作用,使元素大量轉入水中,但徑流量增大,水量增多的結果往往導致物質含量降低。對深層水來說,水壓(水頭)及水的流速也是元素遷移的重要原因。

3.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礦化度對元素遷移的影響

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礦化度,反映了一定的地球化學環境,因此對元素的遷移影響較大。如地下水中O2的含量隨深度增加而減少。這樣,在淺部由於O2含量較多,氧化作用可使變價元素從低價轉為高價,使化合物氧化為含氧化合物,使難溶化合物變為可溶化合物而轉入水中。在深部缺氧的還原條件下,Fe3+還原成Fe2+,從而增加鐵在水中的遷移。富含CO2的地下水可溶蝕破壞碳酸鹽岩石,使其化學成分轉入水中。富含CH4及H2S的地下水易使低價元素遷移。

水的礦化度增高會引起鹽類沉澱,對元素的遷移是不利的。

(七)人類活動對元素遷移的影響

人類活動常使地下水中化學元素發生改變,這方面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

1.由於礦石冶煉廢水及礦山水的滲漏排放,使元素被分散到地下水中,發生元素的遷移。

2.大量的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可改變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大量的金屬元素及人工合成有機廢物進入地下水中,將發生各種吸附、沉澱等物理化學及生物化學作用;由於人工回灌,不同化學成分的水產生簡單的及復雜的混合作用,使化學元素發生改變;由於過量開采地下水,使地層中的環境發生變化,有些元素沉澱析出,有些則溶於地下水中。如北京市部分地區,隨地下水開采強度增加,地下水硬度逐年升高。又如我國東北地區,當開采利用河谷地下水時,發現Fe、Mn離子在水中富集並難於處理,這都是人為因素使氧化還原條件及酸鹼條件發生變化而引起的。

3.在農業灌溉中,由於灌水不當等原因可使土壤產生次生鹽漬化。而洗鹽排水可使原來土壤鹽漬化脫鹽淡化,這主要是由於Na+、Cl-、Ca2+

等元素的轉移所致。

H. 重要環境地質指標釋義

一、岩石裸露率

簡介:岩石裸露率,即岩石面無植被或土被覆蓋的裸岩面積占總面積的比值。石漠化的形成是地表呈岩石逐漸裸露類似荒漠景觀的演變過程,因此岩石裸露率是表明石漠化進程的最直觀的指標。碳酸鹽岩母岩差異性風化促使基岩面強烈起伏,形成各種規模不等的溶窪、溶洞、地下河道,為殘積土壤的積聚提供空間,地表土壤物質分布不均勻,這是岩溶區基岩大面積裸露的重要原因。

意義:基岩大面積裸露,一方面暴露於日光下,形成乾熱小氣候,限制了植被的生長;另一方面,對水資源的調蓄功能降低,不能保證植物生長的水源,再者由於植被覆蓋率低,土壤的侵蝕強度增加,加速石山區的水土流失過程。岩溶石山區的植被多為喜鈣的岩生性種群,群落結構單一,食物鏈易受干擾而中斷,隨著環境的惡化,植被的種類在退化,高大的喬木逐漸被典型的小灌木取代,進而是岩石逐漸裸露,群落的生物量隨著岩石逐漸裸露而降低。因此,岩石裸露率從生態系統角度闡明岩溶生境的致損程度。

岩石裸露程度作為地表退化的標志既易於測量,又易於被遙感技術所記錄。因此,實地監測和遙感技術相結合對岩石裸露程度進行監測,已成為重要的石漠化監測手段之一。

人為或自然原因:自然原因是碳酸鹽岩母岩大面積裸露形成了土少、水少、石多、乾旱的嚴酷生態環境,限制了植物的生長。人為原因是亂砍濫伐、鏟草皮、挖樹根、燒秸稈等活動以及都市化。

適用環境:碳酸鹽岩分布區。

空間尺度:從塊段到中尺度/區域尺度到全球尺度。

測量方法:實地測量或遙感技術解譯獲取信息。

測定頻率:按季、年或多年一次,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資料和監測的局限性:石漠化過程既有漸變也有突變。植被退化、土壤退化、地表狀況惡化三者退化與恢復的速度並不一樣,裸岩率高低並不總是代表石漠化程度的強弱。因此,僅注重地表形態的變化,而忽視石漠化引起的土地系統生態學過程的變化,是難以刻畫不同荒漠化類型的共同本質的。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參照已有的荒漠化分級標准,以裸露基岩占總面積的比例、裸露基岩的結構和分布特徵、植被結構等為分級的基本依據,將區域出露的碳酸鹽岩生態景觀分為四個等級,無石漠化(岩石裸露程度<30%)、輕度石漠化(岩石裸露程度30%~50%)、中度石漠化(岩石裸露程度50%~70%)和重度石漠化(岩石裸露程度>70%)。

根據以上分級標准,遙感中心利用「3S」技術對整個西南岩溶區的石漠化進行全面地系統的研究,完成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石漠化空間資料庫(1∶500000)」。已經掌握了西南岩溶區10.5萬km2 不同程度石漠化的分布面積、空間區域及其生態環境特點,並建立資料庫和電子版圖件,可提供區域石漠化的現狀信息。

二、土壤侵蝕強度

簡介:土壤侵蝕是評價岩溶地區生態系統健全狀態和功能必不可少的指標。土壤侵蝕除減少了土壤,降低土壤養分和有機質的多樣性及豐富程度,影響植被、農作物的生長以外,還造成非常嚴重的地質災害和環境問題,如堵塞地表、地下河道、水庫,當暴雨來臨,地下管道堵塞來不及排泄,又造成洪澇災害,以至於許多農田往往是旱澇交加。根據貴州省岩溶區主要河流的輸沙量估算,貴州每年流失的成土物質總量約等於其60年的生成量。因此,土壤侵蝕是岩溶石山區土壤淺薄,土被不連續,最終演變為石山荒漠的主要原因。

岩溶山區特殊的土體剖面結構加劇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區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層(過渡層),在基質碳酸鹽母岩和上層土壤之間,存在著軟硬明顯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間的粘著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降雨激發便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西南岩溶區有數量眾多的地下河、洞穴,因此除了坡面侵蝕外,水土還通過落水洞向地下河流失。

地形坡度是土壤侵蝕的影響因素,以石漠化最嚴重的貴州省為例,新構造強烈抬升,岩溶垂向發育,地形起伏大,全省地形坡度為21.5°,大於25°的坡地佔35%,大面積的陡坡地存在,無疑給土壤侵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從而導致石漠化。全省低產田占總耕地面積的75.8%,而80%是在坡耕地上。

在水土流失造成的岩溶石漠化評價中,尤其在大比例尺研究時,地形坡度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由水利部頒發的《土壤侵蝕強度分級標准》,地形坡度和植被覆蓋度是基本的分級指標。近年來實施的退耕還林政策亦把坡度>25°作為退耕還林的界限,因為在坡度>25°的陡坡上,土層淺薄,一旦植被覆蓋層遭受破壞,是很難恢復的。在農業上大力倡導的坡改梯工程也是把地形坡度作為主要依據的。

除地形坡度外,降雨也是土壤侵蝕的重要因素,大多土壤侵蝕發生在大雨或暴雨期間。滑坡、泥石流是強度的土壤侵蝕現象,我國南方西部的橫斷山區、雲貴高原的中西部,沿斷裂、河谷地帶滑坡、泥石流普遍發育。影響土壤侵蝕的另一因素是植被覆蓋率,植被的根系有固土作用,落下的植物枝葉如同一個保護層,有助於減少雨滴對土壤的沖擊。

一般認為,土壤抗蝕性能與有機質含量有關,有機質含量越低,土壤抗蝕性越弱。由於石灰土表層集中了土體絕大部分的有機質,表層以下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降低,一旦發生植被破壞和土壤侵蝕,富含有機質和植物養分的表土層被侵蝕,良好的土壤結構受到破壞,土壤水穩性指數和結構系數降低,土壤抗蝕抗沖能力明顯下降,土壤侵蝕加劇。

意義:土壤侵蝕問題已成為世界性環境問題中最為突出的問題。這是因為土壤侵蝕威脅著我們星球的生產力,包括糧食、纖維和可再生資源。據估計,在過去50年間,土壤侵蝕已導致4.0億hm2的土地喪失其生產力。另一方面,侵蝕泥沙及其伴隨的養分和農葯流失也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如空氣和水質,造成嚴重污染,並引起其他一系列環境問題。

人為或自然原因:土壤侵蝕是十分復雜的天然作用,大多為水、風侵蝕引起的,自然原因為新生代地殼大幅度抬升,河流下切,加之多次構造運動使西南岩溶區斷層褶皺發育,形成陡峭的坡度和多樣化的地貌形態。人類活動誘發,加速或延緩。如陡坡種植(>25°)和過度的放牧、亂砍濫伐、修路、礦山開采和都市化可加速土壤侵蝕。

適用環境:碳酸鹽岩分布區,尤其是斜坡地帶。

空間尺度:塊段到中尺度/區域尺度。

測量方法:土壤侵蝕量可用多種方法測量,如埋樁測量土體高度;利用溝槽建堰採集沉積物進行測量估算;土壤侵蝕速度可用侵蝕預測方程如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等進行計算。

測定頻率:每季、每年一次,視當地條件和所測參數而定。

資料和監測的局限性:土壤侵蝕是石漠化最直接的影響因素,石漠化地區現階段土壤侵蝕量可能較小,但其土壤侵蝕程度是嚴重的,不能籠統認為土壤侵蝕量與石漠化的相關性較小,石漠化是土壤侵蝕的頂級表現形式,已到了無土可流的發展階段。對偶發的極端事件如滑坡、泥石流等缺乏有效的監測手段。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土壤侵蝕環境效應評價是近幾年來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目前迫切需要進行長歷時和大尺度的土壤侵蝕動態監測,一方面監測土地管理政策和措施對侵蝕、搬運過程的影響,另一方面監測土壤侵蝕對土地退化、空氣和水質污染的影響。土壤侵蝕量化是未來土壤侵蝕研究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熊康寧等結合貴州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岩溶石漠化六級分級標准(表2-13)。以此為標准,進行了貴州省岩溶石漠化等級劃分。

三、表層岩溶水

簡介:表層岩溶帶是由於強烈的岩溶化過程,在表層碳酸鹽岩形成各種犬牙交錯的岩溶個體形態和微形態並組合構成不規則帶狀的強岩溶化層,其下界為岩溶不發育的岩石。表層岩溶帶的裂隙發育隨著深度的增加而迅速減緩直至停止,使得表層岩溶帶能夠形成含水層,具有賦存和調蓄地下水的功能。構成岩溶地區特殊的上部以表層岩溶水系統為主體與下部以地下河管道為主體的二元水文地質結構。

表2-13 碳酸鹽岩岩溶石漠化強度分級標准表

長期強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雙重空間結構,導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深埋,地表乾旱缺水,這使表層岩溶水顯得尤為重要,其不但可以延緩降雨入滲水在表層帶停留的時間,使其更多為植被所利用,並可形成表層間歇泉,支撐起其上覆的生態系統,並與生態系統一起對岩溶水文系統進行調蓄。而且表層如具有良好植被和土壤層覆蓋時,還能有效增加降雨入滲補給量。在許多岩溶區雖然土被不完整或者是岩石大面積裸露,大量的風化殘余物存在於表層岩溶帶中,留存於石溝、石縫、石槽中的土壤肥力水平高,如果表層岩溶帶能提供足夠的水分營養,植物根系可以在這些裂隙中生長,甚至形成茂盛的喀斯特森林。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

意義:表層岩溶水的普遍分布是我國西南岩溶山區居民聚集和繁衍的重要條件。表層岩溶水不僅提供人畜生活用水,而且為植被和農作物生長最重要的水源。但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森林的破壞,環境調蓄表層水的功能減弱,水土流失速度加快,泉水衰減、水質惡化,大多數表層岩溶水只有在大暴雨期間才形成超滲產流,然後以表層岩溶泉水的形式流出地表。旱季,表層岩溶泉水普遍斷流,生境條件向乾旱、空氣濕度小的嚴酷生境演變,加劇了石漠化的進程。表層岩溶水的水質水量的監測數據不僅預警生態環境的變化,而且是制訂防治石漠化對策的基本依據。

人為或自然原因:表層岩溶水主要受氣候、岩性、構造、地貌、植被的控制。人類活動如砍伐樹木、重度墾殖,降低了植被涵養水源的能力;過度開采表層岩溶水,有毒有害廢棄物的排放以及農作物施肥等都會改變表層岩溶水的水質、水量。

適用環境:碳酸鹽岩分布區,尤其是人群聚集區。

空間尺度:從塊段到中尺度/區域尺度到全球尺度。

測量方法:對表層岩溶泉水流量可用流速儀測量、對水點(水井、溶潭等)水位可直接測量。或利用自動水位儀連續測量。

測定頻率:每月或每季一次,或連續觀測,視當地條件和所測參數而定。

資料和監測的局限性:表層岩溶水的時空分布極不規律,因此很難確定某一特定地點代表性如何。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在西南岩溶區許多地方都開展了表層岩溶泉水水量水質長期監測工作,了解表層岩溶帶對水資源的調蓄功能。

四、土壤狀況

簡介:石漠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土地退化的過程。土壤的分布、厚度、養分含量和組成以及土壤的結構、pH值都直接影響了植被的種類和演化,典型樣地調查和土壤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分析結果表明,隨著石漠化進程,植被逆向演替,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土壤天然含水量、有機C含量亦有降低趨勢。

土壤指標包括以下主要次級指標:土層厚度、土壤結構、土壤質地、土壤持水能力、土壤有機質、營養元素和pH值。

1.土層厚度

岩溶地區成土過程慢、土層薄,土被不連續,嚴重製約了植被的生長及植被種類組成,是岩溶生態系統脆弱的重要原因。

2.土壤結構

土壤固相顆粒很少呈單粒存在,經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積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團聚體,各團聚體的組合排列,稱為土壤結構。土壤結構影響土壤孔隙的數量、大小及其分配情況,從而影響著土壤與外界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的交換,影響著土壤中的物質與能量的遷移轉化。團聚體的穩定性取決於連接介質(如有機質或石灰)以及破壞它們的力量(例如降雨沖蝕和耕種)。好的土壤結構和聚合體,常常因為侵蝕導致有機質損失而變差。有機質的流失導致聚合體穩定性降低和在許多土壤尤其是那些含粉沙量高的和有機質含量低的土壤表面或接近表面形成土壤硬殼。硬殼又進一步地減小入滲率和透氣性以及增大地表徑流。容重常常隨著侵蝕而增加。對土壤結構的評價考慮兩個參數:容重和入滲率。

(1)容重(BD)。將容重定義為土壤的質量除以土粒、水和空氣占據的總的體積。它由每單位體積中土壤的重量來計量。容重的變化與固體有機物和無機物顆粒的比重和相對比例以及土壤的孔隙度有關。

(2)入滲率(I)。水能進入土壤表面的比率叫做入滲率。首先,因為它影響了土壤接受水補給的速度;其次,它在大雨或灌溉期間影響了地表徑流的產生和由此引發侵蝕的可能性。作為水力傳導系數發生變化的結果,入滲率受許多土壤特徵(如質地、結構和孔隙特性)的影響。值得強調的是,聚合體的穩定性和膨脹粘土的存在對入滲率的影響很大。表面的土壤受到雨滴和其他因素的沖擊(如交通和牲畜破壞),減少土壤的入滲率;雨滴可能對表面的土壤聚合體產生可觀的沖擊,如果它們是脆弱和不穩定的話就很容易分解。重度墾殖和有機質含量低的土壤特別容易產生聚合體分解和形成表面硬殼層。落下的植物枝葉如同一個保護層,有助於減少雨滴沖擊而維持高的入滲率。

3.土壤質地

各粒級土粒在土壤中所佔的相對比例或重量百分數即土壤的機械組成,就叫做土壤質地。土壤顆粒組成是構成土壤結構體的基本單元,並與成土母質及其理化性狀和侵蝕強度密切相關。首先,顆粒大小和形狀影響了土壤遭受風或水侵蝕的可能性;其次,土壤質地也影響水的入滲率,而入滲率又影響了地表徑流量和土壤顆粒的移動潛力。土壤質地分類為:

(1)砂質的:砂粒為主,貧瘠,容易退化,中細砂易受風蝕。這些土壤因為持水能力差,而且所含水分更容易為植物生長所消耗,所以它比粘土更容易遭受乾旱。

(2)壤土質的:砂、粉沙和粘土的比例均衡,通常含豐富的有機物、肥沃、無嚴格的使用限制、不易退化。通常有最大的持水能力。

(3)粘土質的:粘粒為主(沉積粘土或高風化殘積粘土),有幾種容易導致其退化的機理如水澇、高肥力、對退化的敏感不同。

4.土壤持水能力

持水能力(WHC)定義為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的數量。持水量大的土壤能支持更多的植物生長。土壤所持有的水並非都能為植物生長所用。土壤有效含水量一般指田間持水量至永久萎蔫百分數間的含水量,即田間持水量減永久萎蔫百分數之差。土壤的持水能力主要受土壤質地和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控制。大體上,土壤中粉粒和粘粒含量越高,持水能力越大。細小的顆粒(粉沙和粘土)與較大的砂子顆粒相比表面積大得多。大的表面積使土壤持有更多的水量。持水能力有限的土壤(如砂壤土)比持水能力大的土壤(如粘壤土)更快達到飽和點。在土壤達到飽和之後剩餘的水和土壤溶解的一些營養物和殺蟲劑向土壤的下部淋濾。因此持水量小的土壤容易淋濾流失營養物和殺蟲劑。土壤里的有機質含量也影響持水能力。由於有機質和水的親和性,當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增加時,持水能力也增加。不同植被、不同利用狀況下的岩溶山地土壤持水特徵是存在差異的,林地、灌草坡對水分的保持能力強,土地利用強度較大的土壤保水能力相對較弱。

5.土壤有機質

土壤有機質(SOM)是土壤質量的一個主要指標。土壤有機質大多在土壤的最上部聚集。土壤有機質不但是植物生產重要的營養元素來源,而且在改良土壤的質地、結構,以及改善土壤的其他物理性質,協調土壤水、肥、氣、熱狀況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土壤有機質在以下過程中對土壤質量產生影響:①物理作用如土壤聚合、侵蝕、排水、透氣性、持水能力、容重、蒸發和滲透性;②化學作用包括交換能力、金屬整合、緩沖能力和N、P、S及微量營養素的提供和有效性;③生物作用如細菌、真菌、放線菌類、蚯蚓、根和其他微生物的活動。在石漠化過程中,隨著植被群落的明顯退化,生物量下降,使土壤有機質的來源減少;同時由於生境向旱生方向演變,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加快,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降低。

6.土壤營養元素

土壤含有十多種作物生產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其中氮、磷、鉀最為重要。土壤石漠化使土壤速效N、P、K含量明顯減少,土壤營養元素供應強度急劇下降。嚴重退化地土層裸露,土壤全N、全K和全P含量均較低,特別是生長零星草被植物的土壤,有效N、P、K含量常低於一般植物生長的需求水平,速效養分含量更是貧乏,當土壤養分降低的同時,植物可利用的養分也相應減少,造成植株低營養的脅迫生長,植株生長速率和生物量明顯下降。而地表植被的變化,又影響植物凋落物和殘餘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動,進一步減低了土壤系統的養分。

7.pH值

pH值是對酸度和鹼度的標準度量。pH值高表示鹼性,常來自鹽分;pH值低表示酸性,常因為營養陽離子的流失所致。土壤的pH值最大范圍是為2~11,但是大多數土壤的pH值范圍是5~9,很少低於4。土壤中的pH值依賴於土壤溶液和吸附在膠質物表面的可交換陽離子合成物中的離子含量和濃度。鋁通常是酸性土壤中農作物生長的最大的不利因素。pH值是鋁毒性很好的指標,當pH值低時,鋁和錳都變得更易溶解並且毒害植物。當pH<5時,最毒的種族Al3+在溶液中占優勢。pH值也指示土壤中大多數化學元素的可溶性以及對植物生長有關方面的可得性、不足或毒性。土壤的pH值對土壤微生物的活動也有很大影響。已有證明,當pH值≤7時,礦化和氮的硝化作用的速度隨著pH值增加而加快。

對石漠化影響比較大的是礦山、冶煉廠等的有毒有害廢棄物的排放。大量的鉛、鋅、砷、汞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成分,特別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造成企業周圍較大范圍高強度酸雨。嚴重影響區內業已脆弱的林木、灌叢、藻類、苔蘚等植物的生長。在極端的情況下,大范圍內的碳酸鹽岩表面隨著藻類和苔蘚的死亡而呈白色。

意義:土壤結構和質地的變化是土地荒漠化過程中最為普遍而有代表性的現象,土地一旦發生荒漠化,首先表現為地表物質顆粒組成中細粒減少,粗大顆粒逐漸占據優勢,即產生地表粗化過程,在植被破壞嚴重的地區,地表甚至被大量石礫覆蓋。所以隨著荒漠化的發展,土壤機械組成愈來愈粗,由機械組成的變化和差異,可以判斷土地荒漠化的強弱和發展趨勢。

如果土壤持水能力減弱,相對濕度降低,表明環境條件向乾旱、空氣濕度小的嚴酷生境演變,從而影響植物的種群結構,減少生物多樣性。通過土壤持水能力的監測,制訂合理的土地整改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及熟化度,進而提高土壤水穩性團聚體含量,有助於增強岩溶山地土壤的抗旱性能。

土壤有機質作為一個植物營養的倉庫,改良土壤結構和持水能力,減少土壤里有毒物質的毒性。它支持更大、更多種類的微生物種群,促進對植物病蟲害的生物控制,它幫助植物中的微量營養元素和來自不能溶解礦物中的植物營養元素的溶解。土壤有機質對植物營養元素有高度吸附或交換的能力,有助於土壤肥沃,決定著土地的農作物產量。土壤有機質在減少土壤的侵蝕性方面的主要作用在於通過穩定表面的聚合體,這樣就減少硬殼的形成和表面封閉,增加水的滲透量。因此,土壤有機質既反映了土壤養分水平及植物可利用養分量的變化,又可以表徵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可以作為指示石漠化過程中土壤質量變化指標,來判斷存在石漠化的可能性及程度,預警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指導生態環境重建。

土壤中氮磷鉀數量主要反映土壤養分水平及植物可利用養分量的變化,對土壤生態系統有重要的控製作用。它會影響植物的類型、產量和衰敗、養分循環的速度以及土壤微型動物群的活動。

pH值既反映了大氣、土壤和水—岩石作用,也反映了像采礦、土地清理、農業、酸雨、生活垃圾和工業廢物這樣的人類活動影響。pH值是環境監測的主要指標,其變化影響了許多在土壤里或地下水中發生的化學和生物作用。酸化作用是對人類和生態系統健康造成危害的一個主要問題。

人為或自然原因:土壤結構改變與降雨沖蝕以及土地開墾利用相關,由於耕種和道路作業使土壤容重加大,土地利用強度越大,對土壤團粒結構的破壞也越大,土壤表層砂化現象越明顯。

土壤質地主要受母岩影響,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如超墾、濫伐,加大了環境負荷,造成植被稀疏,土壤細顆粒流失、減少、粗顆粒富集、岩石裸露,進而石漠化。

土壤有機質來源於動、植物(包括微生物)的殘體,對於耕種土來說除繼承自然原有的有機質外,施用的各種有機肥是土壤有機質的重要來源。石漠化過程中,有機質隨著細粒物質的侵蝕而損失,由於地表植被覆蓋度降低,有機物來源減少,礦化分解作用強烈,不利於有機質積累。土壤的持水能力主要與土壤質地和土壤有機質含量有關,因此任何與土壤質地和土壤有機質含量相關的因子變化都會引起土壤持水性的改變。

除繼承母岩原有的營養元素外,施用的各種肥料是土壤營養元素的重要來源。石漠化過程中,由於地表植被覆蓋度降低,零星生長的植物形成生態結構和功能不良的生態系統,使未被植被覆蓋的土壤直接受到雨滴的沖刷,營養元素流失,土地質量退化。

土壤或地下水中的pH值是天然和人類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雲南省的蒙自、個舊、開遠、文山等為重度石漠化分布最廣泛的地區,黑色和有色金屬礦采選冶業的污染對石漠化的影響極為嚴重,如個舊市,酸雨出現的頻率為56%,酸雨pH值范圍為2.95~5.58。

適用環境:任何碳酸鹽岩分布區,尤其是農業區和林區。

空間尺度:從塊段到中尺度/區域尺度。

測量方法:①土壤容重常用環刀法進行測量。②土壤顆粒組成採用簡易比重計法測定。③土壤含水量野外用土壤水分測試儀測量。用負壓法測定岩溶山地土壤在不同吸力下的持水狀況,在10kPa土壤水吸力下土壤含水量作為田間持水量;土壤含水量測定用烘乾法。永久萎蔫百分數測定採用常規的方法。④有機質一般採用重鉻酸鉀法測定。⑤全氮採用開氏定氮法、有效氮採用擴散皿法、全磷採用硫酸—高氯酸消煮—鉬藍比色法、有效磷採用Olsen法(NaHCO3溶液浸提)、酸溶性鉀採用熱硝酸浸提—火焰光度計法、有效鉀採用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計法。⑥土壤pH值採用酸度計法。

測定頻率:按季、年或五年一次,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資料和監測的局限性:在石漠化程度高的地區,有機質含量豐富、肥力水平高的土壤往往留存於石溝、石縫、石槽中,使取樣測試有一定難度。目前土壤pH值的測定多數是采樣到實驗室進行,不能進行野外現場測試,從而影響該指標的精度。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劉方等人對貴州中部進行植被調查了和土壤分析,研究調查區分3個區域,即北盤江(花江)峽谷區、清鎮峰林區和花溪峰叢區。在研究區域內共選擇了4塊闊葉林(喬木)地、12塊灌木林地、8塊灌叢草地和5塊稀疏草地進行土壤樣品採集,共採集29塊樣地坡面表層土壤(0~15cm)混合樣品。土壤樣品風干後,研磨通過1mm篩孔,供實驗與測試分析。土壤測定項目有:pH值(pH)、有機質(O.M)、全氮(TN)、全磷(TP)、酸溶性鉀(AK)、有效氮(N)、有效磷(P)、有效鉀(K)和粘粒(<0.01mm,<0.001mm)含量。

研究結論:

(1)隨著植被群落退化度的明顯提高,土壤出現粘質化,有機質含量急劇下降,植物可利用養分的數量減少,土壤質量明顯退化。

(2)石漠化區土壤有機質、粘粒、氮磷鉀含量與植被覆蓋率、土地復墾率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隨著植被覆蓋率下降、土地墾殖率增加,引起土壤質量明顯退化,加劇了石漠化發生的強度和速度。石漠化過程中土壤質量的明顯下降是加速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土壤有機質、物理性粘粒、有效氮磷鉀含量作為指示石漠化過程中土壤質量變化對生態環境影響的預警指標,來判斷喀斯特存在石漠化的可能性。

(3)以土壤有機質、物理性粘粒、有效氮磷鉀含量作為評價指標,初步將石漠化過程中土壤質量變化對生態環境潛在影響的程度分為3個等級:第一類型土壤,有機質>10.0%、物理性粘粒40%~50%、有效氮>350mg/kg、有效磷>10mg/kg、有效鉀>120mg/kg;這類土壤對生態環境未產生潛在的影響。第二類型土壤,有機質10.0%~5.0%、物理性粘粒50%~70%、有效氮200~350mg/kg、有效磷5~10mg/kg、有效鉀>90mg/kg;這類土壤對生態環境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應為喀斯特石漠化的一般治理區。第三類型土壤,有機質<5.0%、物理性粘粒>70%、有效氮<200mg/kg、有效磷<5mg/kg、有效鉀<90mg/kg;這類土壤對生態環境可能產生明顯的影響,應為喀斯特石漠化的重點治理區。

五、土壤種子庫

簡介:土壤種子庫,是指存在於土壤上層凋落物和土壤中或岩石縫隙中的全部存活種子。一個植物群落的種子庫是對它過去狀況的「進化記憶」,也是反映群落現在和將來特點的一個重要因素。種子庫在植物群落的保護和恢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土壤種子庫,尤其是關鍵種的種子庫動態是岩溶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因為它代表了植被恢復的潛力和趨勢。可用土壤種子庫的組成結構與更高演替階段群落組成結構之間的相似度系數表示土壤種子庫恢復的潛力度,結合現有植被組成現狀或物種的比例、種子庫的組成現狀或物種的比例來評價退化系統的質量或預測石漠化的發展動態。

土壤種子庫與地上植被的關系分為4種情形:①有種子,有植株,所有的環境因子適於種的建成;②有種子,沒有植株,環境不適於種的建成;③有植株,但土壤中沒有種子;④沒有植株,也沒有種子,可能由於缺乏散布,或是環境因子不適宜造成。通過比較不同樣地土壤種子庫與地上植被組成的相似程度以及種子庫中喬木種的種數多少,可判斷各樣地植被演替階段和恢復力度。

意義:土壤種子庫是植被響應土地利用、氣候變化和環境變遷的重要指標。目前全世界廣大的岩溶地貌上,原生的森林植被幾乎破壞殆盡。大多認為亞熱帶喀斯特地區原生性植被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在這些受損和受破壞的生態系統面前,人工的森林種植措施顯得十分困難。探尋土壤種子庫特性,開發土壤種子庫技術將為這些地方森林植被的恢復帶來新的希望。通過對不同退化程度與恢復階段的土壤種子庫儲量與組成的研究,為岩溶退化山地的恢復提供重要參考。

人為或自然原因:土壤種子庫承接和儲藏了地表群落植被所產生的種子以及來自周圍植被群落種子。種子庫的種子因為萌發、動物採食、病菌危害及種子的自然衰老而損失。人類活動對種子庫的影響如改變土地利用方式、人工種植等,尤其是刀耕火種不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土壤種子庫在質和量方面也發生嚴重退化。

適用環境:碳酸鹽岩分布區。

空間尺度:從塊段到中尺度/區域尺度到全球尺度。

測量方法:常用的種類鑒定方法有兩種:物理分離法(或稱直接統計法)和種子萌發法。其中種子萌發法是最常見的鑒定方法,大約90%的研究工作採用此法。物理分離法是應用物理方法(如水漂洗、篩子篩選以及在解剖鏡或顯微鏡下觀察並分離等),先把種子從土壤中挑選出來,通過鑒定和統計種子的數量來決定土壤中種子的物種組成和數量的方法。本方法需要鑒定種子的活力,通常用下列3種方法:四唑染色法、直接檢驗胚法(具有汁液、油性及新鮮胚的種子被認為是存活的種子)和種子萌發實驗法。種子萌發實驗法就是把土壤樣品放在合適的條件下進行萌發,通過鑒定幼苗來判斷種子庫組成,通過統計幼苗出現的數目來估測種子總數。

測定頻率:按年或兩年一次。

資料和監測的局限性:在野外可以看到許多懸崖峭壁,甚至向內傾斜的凹陷處有樹苗長出,這是由於風力傳播或鳥類搬運種子所致,這種情況下,種子往往藏在岩石縫隙中,取樣測試難度大。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李陽兵等人研究了重慶市岩溶低山10種包括耕地、棄耕地、果園、灌草坡、人工林和次生林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種子庫特點,結果表明:

(1)研究區不同土地利用系統土壤種子庫的差別較大。隨土利用強度增加,種子類和數量減少,且土地利用強度越大,木本種子越少,草本植物種子越多,並以農田雜草為主。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如陡坡開墾)是對次生植被及其種子庫的主要威脅。土壤種子庫出現質和量方面的銳減,從土壤種子庫角度說明研究區生態退化嚴重。

(2)研究區土壤種子庫組成總的來說以草本植物為主,且與地上植被關系較密切,說明仍處於植被演替的早期階段,退化較嚴重。種子庫中無當地適生種和先鋒種,導致在人類經常干擾的土地,植被自然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其恢復潛力是很小的。

(3)種子集中分布於表層5cm的土壤中,但對耕地而言,種子以5~10cm、10~15cm的土層為多。

I. 土煉柴油中膠質怎麼除

廣華有煉油廠,屬於中石油

J. 黃瓜葉子黃,花也少,膠質土

有一部分霜霉病,但是主要問題是葉片光澤度差,還有發白的都是生理性問題。一版般是前期溫度不合適,打葯用權量多了,狠了,前期農葯肥料累積副作用可能性大。建議使用有機葉面肥如魚蛋白腐殖酸甲殼素或者氨基酸或者海藻等等+芸苔素內酯或者細胞分裂素調節劑,有機沖施肥緩解緩解。以後打葯注意用量,選擇安全性高的成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