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是煤炭地質勘查

什麼是煤炭地質勘查

發布時間: 2021-01-27 15:22:56

㈠ 我國煤炭勘查工作特點

進入21世紀以後,全國煤炭(田)單位在市場經濟體制引導下,通過煤炭資源大調查項目、礦產資源補償費地質勘查項目和中央財政補助地質勘查項目,開展國家戰略性煤炭資源勘查工作。隨著煤炭勘查機制的不斷轉變和礦業權制度的建立,國際國內煤炭需求快速增長,特別是近幾年來,煤炭企業加大了煤炭地質勘查的投入,為煤炭地質勘查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2002年,《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DZ/T0215—2002)頒布,適用於煤炭地質勘查各階段的設計編制、勘查施工、地質研究、地質報告編制和審批等,新的勘查規范一定程度上適用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2005年,國務院以國發[2005]18號文件下發了《國務院關於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重申了煤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提出了我國煤炭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定時期指導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於落實「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國民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不斷增加,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長為煤炭地質工作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煤炭地質工作具有以下特點:①煤炭地質技術快速發展,②煤炭地質工作領域不斷拓寬,③市場經濟體制給煤炭地質賦予了新的內涵,④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是煤炭地質工作的歷史責任,⑤礦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煤炭地質的時代要求,⑥信息化技術為煤炭地質工作帶來了新契機。

㈡ 資源勘查與煤炭勘探

煤炭地質勘查是對煤礦床進行調查研究以獲取地質信息的過程,是查明煤炭礦產資源、煤炭儲量以及生產所需的其他基礎地質信息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分階段並依次進行。它包括從煤礦床的預查直至開采完畢整個過程中的地質勘查工作,是由勘查對象的性質、特點和勘查生產實踐需要決定的,也是由煤炭勘查的認識規律和經濟規律決定的。勘查階段劃分的合理與否,將影響到煤炭勘查與礦山設計、礦山建設的效果。因此,它不僅是煤炭勘查實踐中的實際問題,也是煤炭勘查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和技術經濟政策性問題。

根據煤炭地質勘查工作的特點和與煤礦設計、建設與開採的關系,一般可分為資源勘查、開發勘探和礦山閉坑治理三大階段。在煤礦設計、建設前的地質勘查工作屬於資源勘查階段;而在煤礦設計、建設與開采過程中的地質勘探工作,屬於安全生產保障勘探階段,屬於礦井地質工作的范疇,涉及閉坑階段的地質勘查工作更注重環境建設與恢復治理。因此,煤炭勘探學實際上是煤炭經濟地質學。

(一)綜合勘查方法的形成

綜合勘查的概念和方法體系是在新中國煤田地質勘查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並不斷充實和完善的。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新中國煤炭地質勘查隊伍創建之初,學習蘇聯煤田地質工作方法,在老煤礦區向外圍新區發展中,裸露和半裸露地區多採用山地工程、地質填圖、鑽探和采樣化驗等手段進行煤炭地質勘查工作。為驗證鑽探質量並發揮鑽孔一孔多用的作用,亦逐步開展電測井工作。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東部地區在分析地質規律基礎上,採用電法掃面、鑽探驗證的綜合普查找煤方法,總結出一套地質-地球物理綜合勘查經驗,在皖北、魯西、豫東、冀東、遼南等地找到了一系列大型隱伏煤田。

20世紀60~70年代,在全國范圍內因地制宜的採用山地工程、地質填圖、物探、鑽探和采樣化驗相結合的綜合地質勘查方法並逐漸開展和應用航片地質填圖、遙感解譯、數學地質等新技術和方法。

20世紀80年代,在安徽劉庄和山東唐口精查中採用高解析度地震勘探和鑽探相結合的綜合勘查,提高了勘查精度並減少了2/3鑽探工程量,大大節省了勘查投資,縮短了勘查周期。高解析度地震勘探能查明落差大於10m的斷層,在地震、地質條件好的地區甚至連落差為5~10m的斷層亦有明顯顯示,在探測煤層厚度變化、分叉和尖滅方面亦取得了初步成果。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得到推廣運用,1995年煤礦采區三維地震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探明井田內小型地質構造和煤層厚度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大大提高了勘查精度。1996年以後,彭蘇萍(1996)等利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成功解決了影響煤礦安全生產的小斷層、小陷落柱等地質問題,在中國東部能查清1000m深度內3m斷層,精釋精度大大提高。提高了地質勘查對煤礦安全生產的保障程度。目前,以高精度三維地震和快速精準鑽探技術為核心,遙感、物探、鑽探、測試技術相結合的煤炭資源綜合勘查技術方法體系不斷完善並趨於成熟。

我國煤炭資源賦存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煤炭地質工作中綜合勘查的重要性。綜合勘查又稱為綜合勘探(generalized exploration),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綜合勘查,是指在地質勘查中以煤為主,同時做好勘查區內各種與含煤岩系伴生或共生礦產資源的綜合評價和勘查。《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DZ/T0215—2002)明確指出,煤炭地質勘查必須堅持「以煤為主、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的原則,做到充分利用、合理保護礦產資源,做好與煤共伴生的其他礦產的勘查評價工作,尤其要做好煤層氣和地下水(熱水)資源的勘查研究工作。同時,綜合勘查也是指在煤田地質勘查各階段,針對具體地質和地球物理條件,因地制宜地綜合運用各種勘查手段所進行的勘查研究工作。

狹義的綜合勘查,是指各種勘查手段的綜合運用,又稱為綜合勘查方法或綜合勘查技術。煤炭地質綜合勘探技術是集地質填圖、鑽探、物探、測試、測繪、遙感和計算機於一體的綜合勘探技術體系,即根據勘查區地形、地質和物性條件,合理選擇高解析度地震、鑽探和數字測井等相結合的綜合勘查手段,合理布置各項工程,強調各種手段密切配合和各種地質信息綜合研究的現代煤炭地質綜合勘查技術,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地理、地質和地球物理條件分析

我國煤炭資源地域分布廣泛、煤系賦存狀況差異顯著。晚古生代海陸交互相煤系形成於巨型聚煤坳陷,煤層穩定但後期改造顯著,原型煤盆地破壞殆盡。中生代煤系形成於大、中型內陸盆地,煤質優良、後期構造變形相對較弱。新生代煤系多形成於小型山間盆地或斷陷盆地,煤層厚度大但不穩定。西北地區氣候乾旱、煤系裸露或半裸露;西南地區地形起伏大、植被高度覆蓋、交通極為不便;華北東北平原區為巨厚新生界覆蓋。各勘查區地理、地質和地球物理條件的顯著差異,構成綜合勘查方法選擇的基礎依據。

2.合理選擇勘查手段

物探、鑽探等各種勘查技術手段各有其不同的原理、特點、適用條件和應用效果,在運用各種勘查技術手段時要取長補短、合理配置、綜合運用。綜合勘查方法體系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勘查區具體的地理、地質和地球物理條件選擇適當的勘查技術手段組合,以取得最佳勘查效果。

我國黃淮海等地震地質條件比較好的地區一般採用地震、鑽探、測井和化驗測試等勘查手段。在地層出露較好的地區則應充分利用地質填圖和遙感技術,開展大比例尺填圖,如在貴州等地區效果非常好。

3.注意各種手段的密切配合和施工順序

20世紀90年代完成的唐口和劉庄勘探(精查)等中日合作項目,均成立了由地質、物探等專業人員組成的項目組,組織協調地質勘查工作,並制定了嚴格的施工順序:先施工地震、測井參數孔、開展地震試驗,獲得最佳的地震參數,在此基礎上開展地震工作,根據地震資料調整鑽孔位置,施工鑽探基本工程;根據鑽探、地震取得的地質成果綜合分析研究,確定勘查區的煤岩層對比、構造方案;初步編制資源/儲量估算圖,分析地質任務的完成情況,根據分析結果確定、施工構造驗證孔和其他加密工程。

4.強化各種地質資料的綜合分析研究

一個勘查項目應用多種勘查手段所獲得地質資料十分豐富,要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勘查,強化各種手段獲得的地質資料的綜合研究十分必要。如唐口等項目,除綜合鑽探、地震等手段取得的地質資料進行構造分析研究以外,還運用地震資料研究煤層厚度和結構變化趨勢、河流沖刷帶、圈定煤層可采邊界、上覆鬆散層含水層分布等,同時,深入分析煤質資料,研究煤質特徵和分布規律,從而大大提高了研究程度。

(二)綜合勘查方法的運用

《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DZ/T0215—2002)規定了綜合勘查方法運用的基本原則:煤炭地質勘查工作應根據地質目的、經濟效果和地形、地質條件、物性條件的不同以及各種勘查手段的特長,因地制宜地配合、組合選用。

在中國西部地質工作研究程度較低的地區,宜先用遙感方法進行礦產資源綜合調查,選擇有利含煤區塊進行地質填圖、施工物探工程和鑽探工程。在中國南方和西南暴露煤田和半隱伏煤田宜先開展地表地質工作,進行地質填圖、施工坑探工程和鑽探工程。在中國北方隱伏煤田以物探為主、鑽探驗證。

1)暴露煤田和半隱伏煤田應在充分利用地質填圖(有條件時還應開展航天、航空遙感地質填圖)輔以槽探、井探、淺鑽和地面電法做好地面地質工作的基礎上,再採用鑽探、測井和其他手段完成各項地質任務。

2)凡地形、地質和物性條件適宜的地區,應以地面物探(主要是地震,也包括其他有效的地面物探方法)結合鑽探為主要手段,配合地質填圖、測井、采樣測試及其他手段進行各階段的地質工作。地震主測線的間距:預查階段一般為2~4km;普查階段一般為1~2km;詳查階段一般為0.5~1km;勘探階段一般為250~500m,其中初期采區范圍內為125~250m或實施三維地震勘查。

3)凡不適於使用地震勘查的地區和裸露、半裸露地區,應在槽探、井探、淺鑽、地面物探和地質填圖的基礎上開展鑽探工作。

㈢ 煤炭地質總局和煤田地質局有什麼區別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各省煤田地質局均屬於煤田地質總局,即各省的煤田地質局專是所謂的總局直屬屬單位,90年代後期,隨著企事業改革的不斷進行,一部分省局下放到地方,總局保留一部分省局單位,如,河北局,江蘇局,浙江局等等,目前總局所屬省局和下放到地方的省局最大的區別是凡是地方的省局,事業費全額發放,而總局直屬局各單位的事業費則是層層扒皮,到達探查單位的事業費幾乎為零了。他們的日子很難過。

㈣ 我國煤炭勘查存在的主要問題

綜上所述,煤炭地質勘查研究成果非常多,技術也逐漸呈現多樣化,取得的成績可喜,但是,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和開發存在著極大的不均衡性,加之經濟發展地區差異性較大,以及技術普及周期較長和生產要求增加等方面,煤炭資源勘查技術仍然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由於東部淺層煤炭資源枯竭使其深層勘查、開采成為一個重點問題。我國東部淺層煤炭資源開采殆盡,而深層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因此,深部資源勘查成為今後東部煤炭資源勘查一個重點。東部深部煤炭資源勘查面臨著很多地質問題:第一,用什麼技術手段來快速查明巨厚新生界覆蓋區下煤炭資源分布與賦存狀態;第二,煤層埋深大,存在著地應力大、溫度高、瓦斯高、構造復雜等特殊地質條件。如何提高勘探精度,現有的勘探技術手段和探測成果往往與採掘揭露的情況有較大出入,地質災害預測和防治技術尚不能很好地滿足深部礦井生產需要,地質保障系統建設仍然很薄弱。

2)煤炭資源儲量套改工作不徹底。煤炭資源/儲量是煤炭地質勘查的主要成果之一。20世紀末以前,我國固體礦產儲量的分類是參照蘇聯的模式。1999年6月,國土資源部發出《關於開展礦產資源儲量套改工作的通知》,要求對《礦產儲量表》上的儲量按照新的分類標准進行全面套改轉換,4年後套改工作結束。2003年以來,新區勘探項目是按照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進行的,此前的煤田(井田)勘查報告或礦井地質報告,甚至此後的一部分新建礦井地質報告、生產礦井修編地質報告和補充勘探報告等,仍然沿用原來的儲量分級。由於對新、舊儲量分級標准理解存在技術上的不統一,部分經套改後的儲量報告也是不符合新的儲量分級要求的。這些情況勢必影響到國家對煤炭資源賦存與分布現狀的客觀認識,影響到煤炭資源儲量分類與國際慣例接軌進程,影響到礦業對外交流與技術合作,跟不上國家礦業投資體制改革形勢。因此,按照新標准系統清理生產礦井煤炭資源/儲量,切實摸清煤炭資源家底,規范儲量管理是煤炭地質勘查面臨的緊迫任務。

3)物探手段探測能力和精度仍需提高,多方法綜合分析成為主要勘查技術手段。隨著煤礦生產機械化、集中化水平的提高,生產能力與規模的不斷擴大,礦井生產對地質條件的查明程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無論是深部資源勘查還是淺部生產礦井補充勘探,精細查明影響礦井生產的主要地質因素是解決採掘方式與地質條件之間彼此適應問題的關鍵。要完成這一重任,傳統的方法顯得無能為力,人們將目光聚焦到物探手段上。實際上,礦井開采地質條件具有隱蔽性、多變性和隨機性特點,每種物探技術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解決問題能力。高解析度三維地震勘探效果除受地震地質條件影響外,在目的層反射波能量和高頻成分衰減快的情況下,如何增大信噪比和解析度,在信號接收排列長度大造成反射點離散距和第一菲涅爾帶半徑過大情況下,如何增強橫向解析度;在鑽探和測井資料較少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反射波時間場轉變成目的層深度場的精度等技術難題,影響了地震勘探結果的准確性和可靠性。因此,物探技術與其他技術結合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4)資源勘查、礦井建設、煤層氣安全開采一體化和環境保護等進程緩慢。煤炭勘查要求煤炭資源能夠合理有效的利用,既要考慮資源量,又要考慮礦井建設以及多種能源利用情況和對於環境影響力,實際上是一個四位一體的綜合模式。現今由於歷史和經營管理體制等原因,目前從事煤層氣勘探開發主要是一些石油公司或風險投資者,以資源-安全-環保為經營理念,以獲取煤層氣開發商業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以實現原煤商業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因此,採煤與采氣在行業上是分開的,在礦權上是分割的,在地域和利益上也是獨立的,以致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影響了四位一體化進程。

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存在以下問題:

1)投資主體發生變化。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煤炭資源的地質勘查與開發是分離的兩個過程,探礦權和采礦權同屬一個主體———國家,即煤炭資源的地質勘查工作是由煤炭行業地質主管部門,按照國家制定的中長期勘探計劃,由國家投資地質部門實施,在確定的區域依據相關規范開展工作,其工作成果提交給國家,而後由國家交由煤炭建設、生產部門開始建設,其中的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家出資,煤炭資源的銷售價格由國家定價。在這一模式下,煤炭勘查部門與煤炭生產單位來自同一個出資方———國家,二者之間的關系表現在地質部門提交勘查成果給國家、生產部門使用地質成果;同樣,在這一模式下,歷經地質找煤、普查、詳查、精查等4個階段後,地質部門的資料經過國家儲量管理委員會的認定與批復,才能作為煤礦設計、建井的依據等。因此,一個煤田從最初的勘查到最後的開發,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一個大中型煤礦的建成一般需要投資幾十億元的投資。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後,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煤炭資源勘查與開發的國家標准、行業規范與政策規定等,都相應做出了新的、更嚴密的規定。如探礦權與采礦權的取得,不再是由國家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做出配置,而是要通過招標、拍賣或掛牌等方式有償取得,依法取得探礦權證的探礦權人成為煤炭資源勘查的主體。

2)投資思路發生變化。眾所周知,企業是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核心,煤炭企業概莫能外。以往在國家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些勘查規范,如現行的1986年頒發的《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規范》,更多地強調了勘查工作的階段性、漸進性等技術層面的內容。盡管對於煤炭資源後期開發也進行了概略性研究評價、預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但這些經濟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說明後續勘查工作的必要性和繼續投入的合理性,為後續地質勘查工作提供技術經濟意義層面上的決策依據。真正意義上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則是在詳查和勘探報告提交後,由煤礦建設單位或設計部門來完成。在目前形勢下,煤炭企業作為投資的主體,無論是以探礦權人或采礦權人的身份出現,無一例外地從投資初期都非常關心投入/產出比、資金回收率等事關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這一過程甚至從深部煤炭資源預查階段就開始了。近年來,不少業主在煤炭資源勘查上,希望早投入、多投入,以期實現科學決策,縮短投資回收期,力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這種觀點與做法,實質上是從勘查、開發一體化的角度做出的正確抉擇。

㈤ 請問煤炭地質勘查中的勘探類型是怎麼劃分的

煤和泥炭是分開說的,「煤炭」這個詞兒好像不太規范。
泥炭的有勘查類型的說法,煤的沒見內到過!
根據泥炭容礦床規模、形態特徵、埋藏狀況以及圈定礦體的難易程度等,劃分為兩種勘查類型,即簡單型和復雜型:
簡單型:礦區規模大,礦體裸露地表或埋藏淺,形態規則,結構簡單,礦層為水平層狀,厚度穩定;復雜型:礦區規模較小,礦體深埋,形態不規則,結構復雜,礦層厚度變化大。

㈥ 煤田地質勘探學什麼

很明顯你的學科就是進煤炭系統的!~ 以後也是進入煤礦什麼的公司的!主要學習一些煤礦相關的課程。如煤田地質學,礦井地質,瓦斯地質,採煤概論,地質勘探學,當然還有岩石學,礦物學等一些地質基礎學科。

㈦ 現在實行的煤炭地質勘探收費依據是什麼

你可以查看2002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准,全國通用的,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調整系數 ...現在通用的地質勘查收費標準是2006版的,國土資源廳發布的地質調查預算標准 ...

㈧ 煤炭地質勘查的目的任務

煤炭地質勘查的目的任務是為煤炭建設遠景規劃、礦區總體發展規劃、礦井(露天)初步設計提供地質資料。

㈨ 煤炭地質勘查技術發展回顧

現代高精度勘查技術是在以往勘查工作的基礎上,經過進一步創新、發展和集成的新技術。它考慮了我國目前乃至今後需要開展煤炭地質勘查工作的煤炭資源賦存情況、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和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性,針對煤炭資源勘查、礦井建設、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不同階段的地質任務,形成了一系列的綜合勘查技術手段和不同的組合。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煤炭地質勘查工作伴隨著共和國的腳步走過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探明煤炭資源儲量累計超過1.4萬多億噸,為我國煤炭工業快速、穩定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長期的實踐中,廣大煤炭地質工作者針對我國煤田地質條件特點和煤炭工業建設的要求,積極探索,實施了多種勘查技術與方法,建立了若干勘查規范、規程與文件,推動著我國煤炭資源勘查理論和技術不斷發展。特別是世紀之交以來,全國煤炭單位在市場經濟體制引導下,通過實施大型煤炭基地、整裝勘查項目和煤礦安全生產保障項目、國土資源煤炭資源大調查項目、礦產資源補償費地質勘查項目和中央財政補助地質勘查項目,開展了一系列煤炭地質高精度煤炭地質勘查技術研究課題,煤炭勘查工作新機製得到有效建立和不斷完善,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國際國內煤炭需求快速增長,促進了煤炭地質勘查工作和國際的快速接軌,為煤炭地質勘查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煤炭地質勘查工作者爬山涉水,披荊斬棘踏遍大江南北,深入崇山峻嶺、戈壁沙漠和雪域高原,基本查清了中國東部1000m以淺的煤炭資源。除西藏外,在我國西部新疆和雲、貴、川等自然條件復雜地區,也達到了較高的勘探程度,使我國煤炭地質勘查關鍵技術總體處於國際先進水平。但我們還要看到,煤炭在我國能源中所處的位置到21世紀中葉不會改變多大,資源保障的任務仍然很重,而且隨著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發展,礦山安全生產和精細開采對地質勘查工作的要求愈來愈高。與世界各主要產煤國相比,我國煤炭資源賦存規律、開采地質條件相對復雜。目前東部地區的勘查重點基本轉向巨厚新生界覆蓋區、推覆體下、老礦區深部等非常規區塊,勘查深度達到1500m,勘查難度進一步加大;西部地區也基本為黃土高原、戈壁沙漠、高寒凍土等自然環境惡劣或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常規勘查手段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這些就是我國煤炭地質勘查的現狀,當然,也是要解決的重點難題。我們還要清晰地看到今後一段時間,隨著煤炭資源勘探的深度、難度的不斷加大,煤炭工業現代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采礦業由單一普采向高檔現代化綜采設備技術發展,對地質構造和煤層賦存情況查明程度的要求愈來愈高,煤炭地質工作的任務更加艱巨。要著重研究煤炭資源遙感技術、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查技術、快速精準地質鑽探技術、煤炭資源勘查信息化技術、煤礦區環境遙感監測技術等核心技術以及煤炭資源測試化驗技術。另外,還堅持「以煤為主、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的原則,做好與煤共伴生的其他礦產的勘查評價工作,尤其是煤層氣和地下水(熱水)資源勘查評價及高原終年凍土地帶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查。

總之,國內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對煤炭地質勘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煤炭地質理論的進展為煤炭資源勘查注入新的活力,以三維地震和3S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手段推動煤炭地質勘查向深度和廣度兩方面突飛猛進地發展。為適應中國煤炭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和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性,使用單一勘查技術手段難以解決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勘查目標,近年來煤炭地質單位進行了大量專題科研和勘查工程實踐,系統總結形成了適應中國煤田地質特點和煤炭工業要求的煤炭地質綜合勘查創新思路與理論體系,為煤礦建設提供了理論與技術保障,對提高我國煤炭資源保障能力、促進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站在當今全球地質勘查技術發展的高度看,我們原有的許多勘查理論和技術已落後,與時俱進是永恆的主題,煤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決定了今後煤炭地質勘查工作仍將長期貫穿於煤炭工業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既要擔負提供新的資源保障的重任,又擔負為煤炭開發、利用、安全和環境保護提供地質服務的責任,還要考慮資源節約。勘查的難度大了,責任重了,精度要求也更高了,本書既是對前人地質勘查技術成果的進一步總結,也是對新技術的研究展望。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