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人員怎麼找礦
㈠ (二)地質找礦主力軍作用
國有地勘單位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成長壯大的,幾十年來為國家地質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具有地質找礦無可替代的優勢。
他們不僅佔有我國絕大多數的地質技術力量和地質技術裝備,而且佔有大量地質信息資料。這些資料對找礦區塊的優選,進而對地質找礦的大突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國有地勘單位正處於改革的過渡時期,當國有地勘單位擺脫舊體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時,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1.國有地勘單位的優勢
當前國有地勘單位優勢主要表現:一是掌握有長期工作積累的大量、系統的地質資料信息;二是具有比較完備、先進的地質勘查工作技術手段和裝備;三是有一支素質較高的、專業齊全的、經驗豐富的地質工作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在當前實施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整裝勘查中,這些優勢已得到充分的發揮,是地勘單位在這些工作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的最關鍵支撐要素。
2.找礦突破中的主力軍作用
各省(區、市)地質找礦突破、整裝勘查工作都是建立在地勘單位長期工作提供的資料信息基礎上的。
(1)提供了大量的基礎地質信息成果
甘肅省地勘局建局50多年來,在基礎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和水工環地質工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發現和評價了格爾珂、早子溝、大橋等超大型金礦,石板墩大型磁鐵礦,尤其是國寶山銣礦等具有超大型規模前景的重大找礦成果,有望成為國家級稀有金屬勘查開發基地。
西藏自治區國有地勘單位在驅龍銅礦、甲瑪銅礦等重大發現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2)承擔了大量的地質找礦項目
各省(區、市)在實施地質找礦突破戰略、整裝勘查中,絕大部分勘查項目是由國有地勘單位承擔,各地勘單位也把主要勘查工作要素投入到整裝勘查、找礦突破工作中去,許多地勘部門把三分之二的力量投入其中,真正起到主力軍作用。
青海省國有地勘單位在實施地質找礦戰略突破行動中,承擔了該省絕大多數財政出資和社會資金投入的礦產勘查項目,探索實施探采一體化,效果明顯。
西藏自治區國有地勘單位在推進改革、走企業化道路的過程中,地質生產能力逐步增強,在實施地質找礦新機制、青藏專項、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河南省屬地勘單位承擔了該省絕大多數財政出資和社會資金投入的礦產勘查項目,找礦效果明顯。同時,積極拓展省外市場,各國有地勘單位在新疆、西藏、內蒙古等10多個資源豐富的省(區、市)建立了資源勘查基地,部分地區已取得找礦突破。如在新疆哈密、內蒙古探明了兩處特大型鉬礦;在新疆西昆侖西段查明了一處特大型優質鐵礦;在西藏當雄、嘉黎一帶查明了6處大中型礦產地,獲得一大批銀銅鉛鋅資源儲量等。
(3)與企業合作,充分發揮承擔地質找礦主力軍作用
企業化程度比較高的地勘單位,也是地質找礦效果比較好的地勘單位。地質找礦投資和地質找礦技術勞務的結合,在一個企業的主體內,或者在兩個主體之間通過企業對企業的連接,才能形成高效的地質找礦機制。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就是這方面的良好例證。他們現有從業人員1943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84人(地質人員318人)。「十一五」期間,共承擔各類地勘項目240個,投入地勘費6.18億元,累計圈出水系沉積物異常501處,磁法異常118處,普查基地16處,提交可供開發礦產地10處,新增資源量:金98 t、鐵礦石2.9億t、銅鉛鋅206萬t、銀1092 t、鈷2萬t、鎢1.1萬t。
甘肅煤田地質局是從事煤田地質勘查的一支專業化工作隊伍,與甘肅省煤炭資源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4)積極實施礦產資源「走出去」戰略
河南省積極走向非洲、美洲、大洋洲、中亞及東南亞等國家或地區,在幾十個國家進行礦產勘查,其中多個國家找礦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如幾內亞鋁土礦勘查,累計探明鋁土礦資源儲量超過我國鋁土礦保有資源量總和;利比亞鐵礦勘探,已探明鐵礦資源量為特大型規模;坦尚尼亞維多利亞金礦普查,礦床規模已達大型以上等。
海南省地質局在非洲、東南亞、南美洲有關國家開展地質找礦和礦業開發工作,努力實現探、采、選、冶及深加工一體化經營。目前,該局已在國外申請獲得礦權50多個,面積1600多平方千米。
㈡ 如何利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手段提高綜合找礦水平
牛文革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大隊)
近10年來,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在地質找礦方面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路,在有色金屬和貴金屬方面取得成功突破。通過總結找礦經驗不難發現,凡是找礦有較大突破或者有較大找礦潛力的礦帶或礦區,無不與20世紀70~80年代的化探成果密切相關,無不是充分利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資料綜合分析的結果。但是隨著找礦形勢的發展,找礦難度越來越大,找礦深度越來越大,原來的一些地質和化探方法已經落後,因此新方法的實踐以及利用地質物化探手段提高綜合找礦水平顯得越來越重要。筆者主要針對我局地質找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提高綜合找礦水平,發表幾點意見,僅供參考。
一、制約我局地質找礦綜合找礦水平的幾個因素
1.找礦隊伍專業結構不合理
(1)人員專業技術配備不合理,各隊從業人員中,技術專業主要為地質,物化探較少,岩礦分析人員更是稀缺,不能滿足當前綜合找礦和深部找礦的需求;
(2)除總院外,其他地質隊中高級職稱以上技術人員嚴重不足,特別是高級職稱技術人員更少。
(3)引進的後備力量中,高素質人才比例偏低,本科以上學歷偏少。
2.找礦手段單一,方法落後
目前找礦方法仍然是以地質為主,隨著找礦深度的加大,獲得找礦信息難度增加,單一找礦方法很難適應找礦形勢的發展。為適應新形勢,地質隊也開始引進大量的物探及分析設備,但應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首先是地質、化探、物探手段不能有機結合;其次是分析手段單一,仍沿用原有化學分析方法,不能配合有效的岩礦分析。
找礦方法相對落後,特別是地質和化探方法落後。地質上仍是以宏觀方法為主,缺少微觀方法的配合,找礦方法不僅沒有發展,而且由於分析方法的單一,甚至達不到70~80年代的水平。
目前我局採用化探方法主要為溝系次生暈,該方法在快速發現異常,縮小找礦靶區時效果不錯,但和地礦部門要求的非正規網相比,點位密度偏低,主要原因是節約成本。由於點位分布不均勻,實際應用的效果不佳,對異常的解釋造成一定的困難。同時化探新方法應用少,不敢進行探索和實試。例如現在找礦應用較好的構造地球化學新方法和對金礦等熱液型脈狀礦深部找礦較好的構造疊加暈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沒有人去探索和嘗試等。
3.隊伍技術素養整體偏低
現代找礦需要的是具有地、物、化、遙綜合找礦能力的地勘隊伍,由於歷史原因,我局地勘隊伍人員配備不整齊,整體技術素養較差。特別是缺少具有知識面廣的,能綜合運用地、物、化、遙綜合找礦手段的高素質人才。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年輕地質人員較多,野外實踐經驗不足,缺少必要技能培訓,丟失了過去地質隊傳幫帶的優良傳統。
(2)技能培訓形式有缺陷,每年的冬訓,重視理論培訓,缺少必要野外技能培訓和技術方法培訓,過度追求形式,忽視了地質人員實際工作的需要。
(3)找礦新方法的探索和實踐較少,使得新方法和新理論難以消化和應用,主要是缺少工作方法的介紹(比如,實際怎麼采樣,采樣的技術要求和分析手段),真正地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科研和綜合研究較少,不能在實際工作中起到培養人才和鍛煉人才的作用。
二、提高綜合找礦能力的幾點建議
1.加強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特別是地質、物化探相結合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由於這樣人才是多年實踐的結果,引進的難度非常大,重點應放在培養和在實際工作的鍛煉上。可以讓一些項目負責人進行多方面的自學和培訓,且忌不要只重視理論培訓,而忽視了技術方法的培訓和野外實戰的指導。
2.針對重點礦區開展綜合研究項目
重點礦區的研究可以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可以通過對地質、物化探綜合資料的收集整理,對成礦構造演化和成礦物質的遷移富集開展綜合研究,分析礦區成礦條件、控礦因素,總結成礦規律,建立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通過上述綜合研究,帶動鄰近礦區找礦突破,並在研究項目中,鍛煉和培養一批綜合素質人才。
3.學習最新的找礦經驗,敢於對新的有效的找礦方法進行實踐和探索
目前,我局難以取得重大找礦突破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找礦方法落後,缺少對新方法的探索和實踐。一個礦區要實現找礦新進展,重要的是要開闊思路,盡可能多方面獲得找礦信息。現代找礦以尋找盲礦和深部隱伏礦為主,利用常規方法往往很難發現有效的找礦信息,不妨利用一些物化探新手段、新方法進行探索和試驗,以期獲得有用的找礦信息。
現在,國內已有不少成功經驗,例如,李惠教授通過對國內大量熱液型金礦床原生暈的研究,總結出一套構造疊加暈方法,在國家大型危機礦山研究項目中取得了突破,在國內地質界引起較大反響。另外各大院校,都開展了構造地球化學課題研究,利用地球化學研究方法,通過對礦帶、礦田、礦區成礦構造中成礦及伴生元素的含量研究,總結出相關的元素活化、遷移和富集規律,同時總結出礦區構造的演化、分布規律,獲得有效的找礦信息。上述成功的找礦方法和經驗,我想不僅適用熱液型金礦,也適用於熱液型銀鉛鋅多金屬礦床等。
4.提高地質、物化探、遙感等資料的綜合運用能力
地、物、化、遙綜合找礦方法,多年來在地質礦產勘查領域被廣泛應用。但是,目前我局綜合找礦能力不強,主要原因是:不能把各種方法有機結合,靈活運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物探方法設計和應用目的不夠明確,在設計和施工中,均存在為完成工作量而設計工作量的現象。
(2)對物探方法的應用條件,實地調查和研究較少。
(3)往往只停留在發現異常的水平上,在綜合解釋方面,存在手段單一,不能和地質、化探等資料有機結合,進行一步說明異常性質及與地質體和含礦構造的關系,達到判斷地質體賦存位置及確定含礦構造產狀等空間分布特徵的目的。
面對上述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經過評審,盡量禁止為工作量而設計工作量的現象。
(2)在實際工作中,地質、物化探技術人員要在對礦區成礦地質條件詳細研究基礎上,開展物探工作,要收集礦區不同地質體的物性參數的區域資料,並進行實地測試,為物探成果的進一步解釋打基礎。
(3)對物探方法應用條件進行論證,多問幾個為什麼。該種方法對什麼類型的礦床適用,適用於詳查還是普查掃面。測定的參數要讓勘查項目的總負責人明白,是能從空間立體上反映不同深度的地質體的參數,還是對某地質體一定深度內的整體參數的綜合反映。除異常強度外,是否能結合地質現象,對異常形態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徵進行分析,達到判斷目標地質體產狀和空間分布特徵的目的。
(4)各專業人員相互結合,加強綜合研究,多方位捕捉找礦信息。當發現物探異常與實際地質現象不吻合時,將物探成果與地球化學異常和地質現象相結合,判斷物探剖面方向的布設是否有問題。然後確定是否調整物探剖面方向,重新進行測量。
(5)化探異常是較為直接的找礦標志,針對化探異常空間分布特徵,要追根索源,特別是與成礦構造的關系,要通過物探、地質及山地工程綜合手段進行多方位查證,查明異常空間分布與含礦構造及地質體的關系。特別是內帶異常與含礦構造的關系,為深部工程提供充分的依據。同時利用已知來推斷未知的原理,對其他異常進行判斷解釋。
(6)多進行物探方法由已知到未知的試驗,以提高物探方法在綜合找礦的應用效果。
三、舉例說明如何綜合運用地物化遙綜合找礦方法
下面以陝縣崤山地區寺家溝金礦為例,談談綜合運用地質、物化探、遙感找礦方法的思路。希望通過個人的一點淺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廣泛討論。
陝縣崤山地區是我省一個重要的成礦帶,崤山北段地區是我省3個重要的變質核雜岩分布區之一,根據區域重磁和遙感資料,已證實在張村一帶存在一個隱伏花崗岩體。雖然本區成礦條件與熊耳山地區有相似之處,但一直未實現大的找礦突破,目前本區只發現了一個小型金礦床、一個中型金礦床以及眾多的礦點和幾個重要的化探異常區。
以往多數地質專家認為,該地區的礦床主要受與變質核雜岩構造有關的拆離斷層控制。半寬金礦礦體主要賦存在北東向的層間裂隙中,礦化以金為主,屬薄脈型熱液礦床,礦體規模普遍較小。申家窯礦床受北西向韌性剪切帶控制,礦化以金為主,共生鉛礦床,礦床規模達到中型。在礦區外圍葫蘆峪一帶新近發現與之平行的一條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的斷裂帶,局部已發現工業礦體。
寺家溝礦區位於申家窯礦區東南部、半寬金礦區的南部。目前已發現的許多金礦點,民采較多,均受北東向層間裂隙控制,但目前具有工業價值的礦化體較少,多年的勘探工作證實,該類型的礦床不具備尋找大型礦床的前景。
那麼在該地區是否具有尋找大礦的背景呢?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崤山地區具備尋找大礦背景,理由如下:該區證實有大型隱伏花崗岩體的存在,具備尋找大型金礦類似的地層和構造背景。該地區未實現找礦突破的原因是該區覆蓋層較厚,山高林密,賦礦構造難以用常規地質找礦方法發現。怎樣才能利用地質、物探、遙感等先進找礦手段實現找礦突破呢?下面僅以個人觀點談談如何改變找礦思路。
1.利用區域地質資料和遙感捕捉構造信息
區域資料顯示,本區除與變質核雜岩構造和分布核雜岩邊界附近的拆離斷層有關外,還發育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的北西向斷層和北東向斷層。同樣遙感解譯資料顯示,本區同樣分布北東向和北西向線性構造。區域上已發現的礦床同樣受兩組斷裂的控制。說明這兩組構造與礦化關系密切。
客觀上講,遙感解譯資料顯示這些線性構造是否存在,是不是就是斷層,斷層具體位置在哪裡,斷層的性質和特徵如何?有待進一步證實。應在遙感解譯資料基礎上,通過化探異常分布特徵,礦點的分布特徵和物探異常特徵進行綜合判斷。需要進行野外調查,並通過物探手段進行證實。但是,不可否認,遙感解譯資料為我們提供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標和依據,為尋找那些受構造控制的隱伏礦床提供了重要信息。
2.如何利用化探方法及異常信息縮小找礦靶區和確定找礦靶位
該區前人已進行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和1∶2.5萬的溝系次生暈掃面。在本區已經發現了兩個大的異常區帶(野喬河至寺家溝異常和胡溝異常)。但並未弄清異常和含礦構造的關系。為此,在礦區又進行了1∶1萬的化探掃面,發現了一批以金銀鉛元素為主的一系列組合異常,這些異常的發現,有效地確定了含礦構造的位置。野喬河至寺家溝異常,在宏觀上呈北東向帶狀分布,單個異常的內帶異常又呈北東向分布。顯然,內帶異常和北東向薄脈型金礦體方向一致,有效地指示了含礦構造的位置。呈北西向分布的異常帶和遙感解譯線性構造方向和位置基本吻合,有效地證實了北西向構造的存在。該類構造是導礦構造還是儲礦構造,查明其性質,對下一步構建找礦思路,確定找礦目標,至關重要。
本區的又一個特點是,胡溝異常和寺家溝異常特徵完全不同。胡溝異常帶呈北東向展布,內帶異常軸向為北西走向,和寺家溝恰恰相反。本區以往找礦工作程度較低,未發現有價值的礦脈,但異常強度很高,可以肯定地作出判斷,該區是下一步工作的一個重要靶區,找到工業礦體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何在靶區內,尋找賦礦的有利部位,為下一步施工山地探礦工程提供充分依據,就必須查明異常性質,查明含礦構造與異常關系,其難點是確定含礦構造位置、方向和產狀,只有通過大量野外調查和利用有效的物探手段,才能獲得下一步找礦信息的目的。
3.如何利用有效物探方法捕捉找礦信息
物探方法是一種重要的間接找礦手段,尋找金銀多金屬礦床最主要的手段是電法和電磁法。我隊現有儀器是雙頻激電儀和EH4電磁儀。該種方法在本礦區是否有效,首先,應利用已知礦體和含礦構造進行實試。其次是弄清採用物探手段的目的。物探手段是為地質找礦服務的,不能只是為發現異常而工作。要有明確的方向意識,在方法採用的初期,就為下一步解釋打下基礎。
在普查詳查階段,物探的目的應定位在尋找隱伏含礦構造,確定含礦構造產狀和有利的礦化富集部位上。在物探測定的參數成果出來後,根據圖件上異常特徵與化探異常特徵進行對比研究,並結合遙感解譯的構造地質特徵對含礦構造的性質做出綜合判斷。當發現物探異常與上述化探、遙感地質資料相矛盾時,應對物探剖面方向進行調整,重新進行物探測量,以期獲得更好的找礦信息。
4.如何利用構造地球化學方法獲得深部找礦信息
隨著找礦難度的加大,深部找礦信息獲得是比較難的。構造地球化學方法是一種新的找礦方法,在獲得深部找礦信息具有特殊作用。
多年的找礦成功經驗已經說明,化探方法在尋找多金屬礦產方面是十分有效的。但是近10年來,化探方法仍採用傳統的掃面方法,導致在已知礦區開展大比例尺的原生暈方法較少,原有鑽孔原生暈測量方法已經不再採用,獲取的資料更少,從而難以總結出成礦元素活化、遷移、沉澱富集的規律。為此有必要對已知礦體採用大比例尺的原生暈測量工作,總結出含礦構造的原生暈分布規律,特別是元素分帶規律(元素分帶序列)。根據上述規律,判斷是否有構造疊加暈存在,達到判斷深部是否有隱伏礦體存在。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構造地球化學測量,從而結合構造分布規律及區域上含礦構造分布規律,獲得找礦信息,指導下一步找礦。
建議在本區從葫蘆峪至野喬河開展北西向含礦構造研究,並開展構造地球化學測量工作。
5.利用多種岩礦測試手段捕捉找礦信息
我隊以往測試手段主要採用的是化學分析手段,應引進先進儀器,開展快速的野外分析方法和鏡下岩礦鑒定方法。
岩礦鑒定在研究構造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好比是地質人員的第三眼睛,只是現在應用的太少了。
通過岩礦鑒定與宏觀地質方法的結合,有助於判斷含礦構造性質,為其他化探和物探方法提供依據。
6.綜合找礦方法流程
地質找礦是一套系統工程。特別是現代找礦,要想獲得更好更快的找礦效果,必須多種有效方法配合使用,有機結合,反復總結,科學應用。要總結一套切實可行工作流程。結合寺家溝礦區,本人根據經驗總結出以下找礦程序:
(1)利用遙感資料,確定礦區構造位置,確定區域構造和礦區外圍構造的關系,確定研究對象。
(2)利用化探成果,縮小找礦靶區,判斷遙感解譯的線性構造與化探異常的關系。
(3)在有找礦前景的化探異常區和線性構造重疊區域,布置物探工作。進一步查明化探異常性質,准確定位含礦構造位置及產狀等特徵。根據物探異常特徵與化探成果綜合分析,確定找礦靶位,為山地工程和中深工程提供依據。
(4)在已知礦體進行原生暈測量基礎上,總結元素分帶規律,在含礦構造及其他構造開展構造地球化學測量,進一步對構造性質進行判斷,並根據構造地球化學特徵與區域上地球化學信息進行對比研究,獲得深部成礦信息,指導深部找礦。
㈢ 地質找礦必須具備的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是指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提供生產性服務的各種資源的總和。西方經濟學通常將生產要素大致分為4種:土地、勞動、資本和企業家才能。與消費品不同,生產要素的需求方是廠商,供給方是要素所有者。而且其需求是派生的,不以消費為目的,是以通過生產和銷售獲取利潤為目的。地質找礦的需求更是這樣的需求。它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具體可以分六大類:資本、勞動、技術裝備、技術與管理、地質資料和存儲礦產資源的區塊。在這六大要素中,資本是最基礎的要素,存儲礦產資源的區塊是起決定作用的要素,技術是關鍵的要素。
(1)資本。這里所說的資本是廣義的,包括資本及以資本為信用基礎的各種借貸資金。它是地質找礦的啟動器,並且是貫穿全過程的「血液」。很顯然,要開展地質找礦,首先,要聘請人員、購置設備儀器、購買原材料、登記或申請找礦區塊等。所有這一切都需要資金。其次,地質找礦活動開始後,由於地質成果形成過程周期長,在相當長時期沒有可以出讓的地質成果,資金只有流出,沒有流入,因此需要佔用大量資金,以保持資金鏈的連續性。所以,資本和資金在地質找礦活動中是最基礎的先決條件。
(2)勞動。這里所說的勞動也是廣義的,包括所有的活勞動。地質找礦雖然技術性很強,但它仍然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據統計,在綜合地質隊中,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占職工總數的70%~80%,主要用於各種工程、手段的施工。如鑽探工程、坑探工程、井探工程、槽探工程、地質測量、地形測量、采樣化驗、工地建築、修路搭橋、運輸物資等需要大量體力勞動者。這種體力勞動越是地質找礦的後期(詳查、勘探)需要量越大。
(3)技術裝備。許多地質找礦的技術裝備是專用的,如各種類型的鑽探設備、地球物理探礦設備、地球化探設備、航空遙感設備、海洋地質調查設備。這些設備、儀器有時對提高找礦效果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例如,由於化驗設備先進,對微量分析科學,促進了用地球化學方法找金礦的重大突破,使金礦探明儲量大幅增長。又如,由於物探的技術發展一部分可以代替鑽探來圈定煤的儲量,從而大大降低了勘探成本。
(4)技術與管理。這里所說的技術,是指有較高技能的地質技術骨幹;這里所說的管理,是指企業家的才能。地質找礦的工作對象是隱伏在地下的地質體,要找的是在這個地質體中賦存的礦產資源量。而找到了還是沒找到,以及找到什麼程度,是通過人的描述來說明。所以人及其技能的作用至關重要。企業家的才能在商業性地質找礦中是非常重要的,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找什麼礦、不找什麼礦,在哪兒找礦,不在哪兒找礦,從而決定是否賺錢。
(5)地質資料。這是地質找礦最重要的依據,因為茫茫大地,到哪裡去找礦?主要靠地質信息指路。一方面,地質找礦的部署需要藉助已有的地質信息;另一方面,地質找礦的直接目的也是獲取信息,指導下一步地質找礦。這些地質信息被稱為地質資料,是地質找礦的特殊生產要素。
(6)存儲礦產資源的區塊。這是地質找礦中具有決定作用的生產要素。因為礦產資源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空間、一定的地質區塊之內。而地質找礦行動首先是選擇區塊,進行登記申請。如果一開始就選錯區塊,選擇了不存在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的地方,那麼,所有的投入都將是風險損失;如果一開始就選對了,或通過幾個回合選對了,就要一直對它連續工作,直到探明可供開發開發利用的儲量為止。在所有這些生產過程中,區塊始終是地質找礦最主要的生產要素。
㈣ 地質學家利用石頭怎麼尋找礦藏
體育事業然後讓它會讓她忽然突然很認同和他會讓他和會讓她會突然回頭如火如荼
㈤ 地質找礦工作的流程
根據第一章、第二章及本章前面各節所述,可以將每個階段的地質找礦工作用圖3—1所示的流程圖來表示。在這個圖中,將每階段的地質找礦工作的流程用三個模塊來表示,第一個模塊叫作方法系統模塊,第二個模塊叫作信息加工處理模塊,第三個模塊叫作信息解譯模塊。
圖3—1地質找礦流程框圖
a—總模塊圖;b—第Ⅰ模塊的內容;c—第Ⅱ模塊的內容;d—第Ⅲ模塊的內容
第一個模塊中,首先是根據先驗的地質知識及模擬試驗結果,求得給定地質條件下待找地質體(包括礦床或礦體)的信息模式(例如物化探異常模式),據此確定找礦所用的方法系統。先驗的地質知識包括已有的地質、物探及化探等方面的規律性認識及經驗,工作地區及條件類似地區地質、物探及化探等方面的情況等。模擬試驗包括室內的模型模擬及野外已知區的實地方法試驗。方法系統不是指某一具體方法的詳細情況,而是指根據所獲得的信息模式,在系統工程原理指導下由多種方法組成的找礦方法系統。信息加工模塊中主要對信息加工處理,其中主要的內容是消除物化探異常中的干擾成分,分離區域場和局部場以及對異常作變換等。信息解譯模塊是根據處理後的信息對信源的狀態作出解釋。為此,要選用一個初始模型對信源進行模擬,然後將模擬信源發出的信息與實際信息進行對比,如果符合,就得到了信源的最佳模擬,否則要修改初始模型,直至符合為止。初始模型是根據第一模塊中的模型及所獲得的信息而建立的,這種模型是對第一模塊中的模型的修改和完善。因此,第三模塊的結果有時要反饋到第一模塊中去,修改找礦方法系統,補做工作,獲得新的信息。
上述找礦流程的三個模塊,依次和在序言中提出的本書要敘述的四方面內容中的後三方面的內容是一致的。這個流程圖就是本書安排有關章節的依據。
㈥ 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如何參與當前地質找礦戰略行動
找礦突破將會由平原向高山,由內陸向兩極,由陸地向海洋發展。這些不論在技術上、在體力回上都需要青年人投身答國家資源保障事業,多作貢獻。青年地質工作者要以前輩為榜樣,腳踏實地、刻苦鑽研,更快地成長成才,為國家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作出貢獻。
㈦ 地質工作者常常要到山裡尋找礦藏,原因是
一般情況下有山就有礦。山一般都是地殼運動形成的,地殼運動一般都伴隨著岩漿噴發,岩漿作用一般就會有可能成礦
㈧ 地質找礦有幾種方法
找礦目前有幾種基本的方法,組合來用。一是基礎地質,就是研究構造,岩石,礦物等方面的,二是物探方法,根據不同礦種,採用不同的物探方面,三是化探,就是化學采樣,做出化探異常圖
㈨ 地質找礦工作是一個多階段的工作
初期的地質找礦工作,尋找地表露頭礦,一開始就把礦找出來。現在,有許多人也希望能這樣做,認為這樣快和省。但是,目前卻無人採用這種方法,其原因是地質找礦工作分成多個階段不是人為的,而是人們在找礦的實踐中,不斷發展而形成的,其目的是減少整個工作的風險和加快找礦的進程。因此,現在找礦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快速縮小找礦有遠景的范圍,最後在一個最有遠景的小面積上詳細找礦,必要時,可打鑽找礦。
遵循快速縮小找礦有遠景的范圍這一原則,一般可將找礦工作劃分為三個階段:普查找礦的前期階段即選找礦遠景區的階段,或簡稱選區階段;在遠景區內優選找礦遠景地段或優選靶區的階段,即圈出可能有礦床賦存地段的階段,簡稱普查階段;在可能有礦床賦存地段尋找礦體的階段,簡稱詳細找礦階段。
到一個地區找礦,經過選區,沒有選出有找礦遠景的地區,這個地區的找礦工作即可結束;選出了遠景區,在遠景區內沒有找到可能有礦床賦存的地段,這個地區的找礦工作即可結束。如果選區錯了,或選遠景區錯了,後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找不到礦,工作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及時間全都是浪費。從這里可以看出,將找礦分成階段,在做好各階段工作基礎上,可以減少風險,加快找礦速度;在這些按順序排列的階段工作中,排在前面的比排在後面的更重要。前面的做好了,才能確定後面怎樣做,或是繼續做或是停止。如果該做,因前階段工作沒有做好而停止,則將漏掉礦體,不僅浪費前階段工作,而且因它提供了虛假的地下信息,對以後的工作甚至別處的工作都有有害的影響。如不該做而做了,則前後兩階段的工作都是浪費。因為沒有找到礦,前階段工作所提供的地下信息的虛假性很容易被人們認識,危險性則不大。
根據以上所述,在普查找礦工作中,做好選區工作特別重要,這點,我們將在本書第五及第六章中討論。
將找礦工作分成上述三個階段的背景是:人們對成礦規律的認識在逐步提高,找礦方法在逐步完善。
例如,當人們在實踐中發現某種類型礦床與特定類型的火成岩有關以後,再尋找這種礦床時,總是先尋找特定類型的火成岩,然後再在岩體分布地段找礦。這樣做,第一是避免了在無岩體地區找礦的風險性,因而降低了整個找礦工作的風險性;第二是快速縮小了找礦的范圍,加快了找礦的進程。
找礦方法的作用也可用上述例子說明,即在尋找特定類型岩體時,如果岩體出露地表,通過地表調查即可發現,否則,就要用其他方法(例如物探)去尋找。沒有花費不大快速而有效的方法時,就只有靠打鑽來找岩體,不僅成本高,而且時間長。
㈩ 常規地質找礦方法
通過全面收集資料和開展基礎地質工作,尋找含礦建造和含礦層位,並結合控礦因素和地質找礦標志進行系統的綜合分析研究,採用「就礦找礦法」與礦床地質規律、成礦模式相結合,確定找礦目標,調查驗證。就礦找礦法是根據已知礦床或礦點的成礦定位機制和各種礦致異常推斷可能賦存隱伏礦床的地段,推斷論述其與地表、淺部礦床的關系,指出深部成礦規律的輪廓性認識,為深部隱伏礦的存在提出地質依據。在常規地質找礦法中,就礦找礦在老礦區挖掘潛力仍不失為一種最簡捷、有效的找礦途徑。當然就礦找礦不能是老經驗的簡單套用、老方法手段的重復,而是在總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用新的找礦思路和更綜合的找礦手段在找礦工作上的實踐。針對前寒武系基底層中的廣義東川式銅多金屬礦的找礦工作,在應用常規地質找礦方法時,重點強調以下幾點:
祿豐—武定地區的東川式銅鐵多金屬礦,該區由昆陽群褶皺基底層構成的西部、中部和東部3個礦化集中區是找礦的有利地區。
多層找礦和多類型找礦。前寒武系基底層中的廣義東川式銅礦,均具有多階段成礦、多層含礦的特徵,且含礦層位均比較固定,目前確定產有價值礦床的地層有大龍口組、因民組、落雪組、鵝頭廠組、綠汁江組5個層位,其中因民組、落雪組、鵝頭廠組為主要含礦層。對於一些出露差、礦化貧的礦點和礦化集中區,根據「好中有差、差中有好」的客觀地質現象,認真對待,除考慮含礦層位外,應結合其他成礦條件,充分利用多信息進行多維找礦。
要定相和分帶。除過去提出的沉積岩相外,應更加註意中元古代裂谷活動初期的火山岩相。在火山岩發育的近火山活動中心相的上盤往往有多種類型的富礦存在。同時要對現在見到的各種作用疊加的分帶加以分析,查明與火山噴流作用有關的原生沉積分帶,預測富礦部位。
點上解剖、抓點連帶,並注意含礦岩性客觀存在的地區多樣性。祿豐—武定銅鐵多金屬成礦帶在區域分布上,均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成帶狀分布的特點。在找礦工作中,應從點入手,著眼於帶,從面上看問題,深入分析點與點之間的關系,對比各點的地質特徵,找准含礦層位,找出岩相、成礦環境的共性,以及金屬礦物分帶的關聯性等,確定找礦目標和方向。
找出構造規律,分析地質構造與成礦作用的關系。構造在對礦床的形成以及後期的改造、再造成礦過程中,均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和控製作用。摸清構造控礦規律,有助於找礦工作中確定礦床(體)的賦存部位和隱伏、延伸方向,尤其是構造活動強烈地區。
緊緊圍繞蝕變進行找礦。礦區圍岩蝕變為中—低溫熱液蝕變,主要有:硅化褪色,綠泥黑雲母化和鉀鈉長石化、泥化和炭化,其次為碳酸鹽化、重晶石化、角岩化。上述蝕變均為近礦圍岩蝕變,加強近礦圍岩蝕變的研究有助於礦產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