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礦床地質怎麼樣

礦床地質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1-25 18:37:47

A. 礦床地質特徵

阿希金礦床總體呈南北向展布,可以分為東西兩個礦帶,其中火山機構西緣礦化帶是該礦床最主要的成礦帶。礦帶總長為1280m,嚴格受張性斷裂F2的控制,總體呈向南西凸出的弧形帶狀分布。礦帶北部走向近南北向,南部走向轉為140°,再南漸變為東西向,總體傾向東,傾角60°~80°。礦化帶內共圈出7個礦體,其中1號礦體規模最大,占總量的90%以上;東礦化帶由3個右型斜列小礦體構成,僅在地表局部揭露,礦化帶傾向北東,傾角72°。另外,在西礦帶東部的阿恰勒河組底部礫岩中發育有沉積礫岩型金礦化,大部分被上覆阿恰勒河組沉積岩所覆蓋,僅在局部地表露頭做過追索工作,傾向西南,傾角70°。

(一)礦體地質特徵

該礦床由兩種成因形成的8個礦體組成,其中火山熱液型7個,沉積型1個,各礦體呈近平行排列。1號礦體規模最大,控制長990m,延深450m,最大厚度35m,一般厚11~15m,平均品位5.85×10-6,其資源量占礦床總資源量的90%以上(見圖5-1)。

1.形態、規模

1號礦體呈厚大的似板狀體,沿走向、傾向都具有膨大、狹縮的波狀起伏,局部直立或倒轉,上陡下緩,向深部變薄乃至分叉尖滅。礦體南部至43線逐漸尖滅,向北以50°側伏,上部由阿恰勒河組覆蓋。礦體在1410m水平上從南30線至北56線連續存在,最大控制深度達1150m水平。在1300m水平以下礦體出現分叉,不連續(圖5-3)。1號礦體又被劃分為8個小礦體,其中1-1礦體規模最大,金儲量占整個1號礦體的93.9%,其他小礦體,都以5~10m的間距呈條帶狀分布在1號主礦體的上盤。

圖5-3 阿希金礦24勘探線剖面圖

2號礦體控制長560m,最大斜深255m,平均厚度3.42m,平均品位6.24×10-6,呈波狀起伏的脈狀,產狀與1號礦體接近。

沉積礫岩型礦體分布在阿恰勒河組與下伏大哈拉軍山組的不整合面上,主要受古地形的制約,似層狀,厚度變化較大。主要分布在8~64線,長560m,寬275m,傾向30°,傾角15°~30°。單個礦體最大厚度為8.19m,平均3.37m,向北和向東變薄直至尖滅。礦體主要由主礦體的石英脈型礦體以及各種含礦角礫組成,礦體品位變化較大,一般為1×10-6~5×10-6,個別點高達25.83×10-6,平均2.56×10-6

2.有用組分分布特徵

礦體有用組份的分布與礦石類型有關,1號礦體北部16~40線石英脈膨大,礦體有用組分的分布較集中。8線以南主要以蝕變岩型礦石為主,只有當硅化較強或有石英細脈發育時,可達工業品位。1號礦體以石英為中心上盤為蝕變岩,下盤為破碎帶角礫岩,下盤破碎帶角礫岩型礦石的品位與石英角礫的含量多少緊密相關。石英脈呈帶狀對稱分布,氧化色以褐紅色為中心向外依次為土黃色和白色,褐紅色石英品位最高。其他小支脈礦體主要是以蝕變岩型礦石為主。主要金屬礦物為銀金礦、黃鐵礦、白鐵礦、毒砂和褐鐵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絹雲母等。礦石品位的高低和黃鐵絹英岩化、硅化強弱以及石英細脈的發育有關。南礦化帶礦體主要是蝕變岩型礦體,後期的碳酸鹽脈發育,只有當黃鐵絹英岩化、硅化較強及石英細脈發育的地段,其品位達工業要求。

(二)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根據自然類型將礦石分為氧化礦、混合礦和原生礦。氧化礦主要分布在距地表50~70m的深度范圍內。由於構造運動形成的斷層泥滲水性差,故氧化程度較差。氧化石英脈型礦石主要呈褐紅色和土黃色,具多孔狀、蜂窩狀、皮殼-環帶狀構造;氧化蝕變岩型礦石呈黃褐色,具斑點狀、環狀構造,兩者均具交代殘余結構。

根據礦石的物質組分、結構、構造等可分為石英脈型、蝕變岩型和角礫岩型。石英脈型礦石在礦體中連續分布,主要由灰白色和煙灰色石英組成,金屬硫化物如黃鐵礦等呈脈狀、星點浸染狀分布,礦石結構呈半自形、他形、交代殘余等。蝕變岩型礦石主要分布在礦體上、下盤,是由近礦圍岩經強烈硅化、絹雲母化和粘土化蝕變交代而成,礦化的強弱與硅化交代及疊加石英脈的存在與否有關,金屬硫化物呈脈狀、星點浸染狀。角礫岩型礦石是石英脈型礦石和蝕變岩型礦石經過構造改造擠壓破碎後呈角礫狀,被斷層泥膠結,強烈破碎段黃鐵礦等硫化物被擠壓磨圓並析出單質硫,主要分布在礦體底板和36~44線間南北向和北北西向斷裂交匯處。

盡管阿希金礦的礦石類型和成因機制不同,但總體上礦石的結構、構造簡單。礦石結構為他形顯微微粒結構和他形顯微細粒結構,交代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和碎裂、碎斑結構等(圖版Ⅵ-1~8)。礦石構造為星點浸染狀構造、角礫狀構造、脈狀構造和條帶狀構造等。

(三)圍岩蝕變

阿希金礦圍岩蝕變按成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火山活動過程中火山熱液有關的自變質作用,即青磐岩化;另一類是與火山期後成礦熱液有關的近礦蝕變作用,包括硅化、黃鐵絹英岩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等。近礦熱液蝕變礦物組合包括:冰長石-石英組合、絹雲母-石英-方解石組合、絹雲母-石英-冰長石-方解石組合、絹雲母-水白雲母-石英-方解石組合、絹雲母-次(纖)閃石-水白雲母-石英-方解石組合、黃鐵礦-絹雲母-石英-方解石組合、絹雲母-方解石組合。自變質蝕變礦物組合包括:蛇紋石-黃鐵礦-綠泥石-方解石組合、絹雲母-石英-綠泥石-方解石組合。

硅化:是由富SiO2的含礦熱液沿張性構造破碎帶上升充填形成石英脈,並強烈交代周圍的岩石,硅化過程是金主要的沉澱成礦過程。黃鐵絹英岩化:是在富含H2O,S,K,Si熱液作用下安山玢岩等原岩被絹雲母、石英交代,原岩中暗色礦物(輝石、角閃石)及少量金屬礦物在絹英岩化過程中析出的鐵與硫結合成星散狀黃鐵礦。綠泥石化:是蝕變早期產物,由綠泥石交代岩石中的輝石、角閃石和基質中玻璃質而成。碳酸鹽化:是蝕變晚期產物,方解石、白雲石和石英一起構成石英碳酸鹽脈沿斷裂構造充填而成。

(四)成礦階段劃分及礦物組合

根據礦石組構、成因和產出特徵,1號礦體的礦物生成順序分為火山期、火山期後熱液蝕變期和表生期3個成礦期(李本海等,1994;毋瑞身等,1995;賈斌等,2001a)。火山期後熱液蝕變期又分為黃鐵礦-絹雲母-石英階段、金-硫化物-石英階段和碳酸鹽-石英-碳酸鹽階段。金礦化主要形成於金-硫化物-石英階段,由深部含礦熱液沿斷裂和破碎帶的充填交代而成。

第一階段為隱晶質SiO2(玉髓狀)-顯微粒狀石英-微粒黃鐵礦階段:呈面型,分布較廣,所形成的石英脈呈淺灰白色,石英粒度均非常細小,少量以立方體晶形為主的黃鐵礦呈稀疏浸染狀分布,金品位低。該階段的形成時限大概為340Ma(Rb-Sr法,李華芹等,1998)。

第二階段為微細粒石英-黃鐵礦-白鐵礦(-毒砂)石英脈階段:是金礦的主成礦階段。形成了規模大的煙灰色石英脈,含有一定量的多金屬硫化物,金屬礦物為自然金、銀金礦、黃鐵礦、白鐵礦、毒砂、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磁黃鐵礦、赤鐵礦、鏡鐵礦、褐鐵礦、斑銅礦、銅藍和孔雀石等。非金屬礦物為石英、絹雲母、白雲母、方解石、冰長石、綠泥石、重晶石和玉髓。所形成的石英粒度較第一階段稍大,黃鐵礦為立方體和五角十二面體的自形—半自形晶及他形晶的集合體沿火山角礫邊緣或其中的裂隙分布形成細脈狀、網環狀結構,少數他形晶集合體,白鐵礦為板條狀自形—半自形晶。該階段石英脈的形成時間約為312Ma(Rb-Sr法,據李華芹等,1998)。

第三階段為石英-碳酸鹽階段,石英呈團塊狀,分布很局限,此階段形成少量他形粒狀黃鐵礦和少量放射狀白鐵礦,碳酸鹽礦物主要為方解石,疊加在前兩個成礦階段所形成的脈體之上。該階段石英脈的形成時間約為301Ma(Rb-Sr法,據李華芹等,1998)。

阿希金礦原生礦石的礦物組成基本一致,目前已經發現有40餘種,其中包括鋯石、榍石、尖晶石、金紅石和磷灰石等原岩殘留的副礦物(毋瑞身等,1995)。據李本海等(1994)的研究,阿希金礦1號礦體礦石的主要金屬礦物有銀金礦、含銀自然金、黃鐵礦、白鐵礦、毒砂、褐鐵礦,次要金屬礦物為閃鋅礦、黃銅礦、方鉛礦、黝銅礦,有微量的自然金、磁黃鐵礦、濃紅銀礦、硫銻銅銀礦、錫銀礦、錫鉛礦、錫方鉛礦、鋅銅礦、自然鋅、藍輝銅礦、斑銅礦、銅藍、藍銅礦、角銀礦、赤鐵礦、磁鐵礦、菱鐵礦、金紅石、石榴石和白鈦礦等。主要的金礦物為自然金和銀金礦。

主要的非金屬礦物為石英、絹雲母、水白雲母,其次為方解石、白雲石和斜長石,還含有少量的鐵白雲石、白雲母、綠泥石、重晶石、磷灰石和冰長石等。

B. 礦床地質特徵

(一)礦體特徵

與產於細碎屑岩-碳酸鹽岩中的微細浸染型金礦不同,本類礦床的礦體以脈狀為主,只有部分為蝕變岩型。脈狀礦體又可分為石英單脈型、復脈帶型和網脈帶型三類。

石英單脈型是指礦體由單一而規整的含金石英脈組成。含金石英脈的產出主要受張性或張扭性斷裂控制,以充填作用為主,礦體或礦化體與圍岩界線清晰。脈體的規模大小不一,寬一般十數厘米至數米,長數十米至數百米,長者可達一兩千米,沿走向和傾向方向常出現膨大狹縮、尖滅再現,分支復合或呈緊密相依的雁行排列(圖4-11)。礦脈產狀與控礦斷裂產狀基本一致,當控礦斷裂為層間斷層時,表現為順層產出的「層脈」。在石英脈中,金的分布不均勻,有時集中於脈內的上側、下側或中間,有時則分散於整個脈內,礦體與脈體相吻合。金品位的高低常與金屬硫化物的含量多少有關,在貧硫化物的含金石英脈中,金品位偏低,而當含金硫化物的種類和含量增加時,特別是有後期含金硫化物疊加時,金品位迅速提高。根據含金石英脈中的礦物組合和礦石建造,可進一步劃分為含金黃鐵礦石英脈,含金毒砂磁黃鐵礦石英脈,含金多金屬硫化物石英脈等等。

圖4-11由數個扁豆體緊密排列組成的石英脈礦體(據湖南省地礦局四〇七地質隊資料)

1—含金石英脈;2—石英細脈;3—砂質板岩;4—凝灰質岩;5—岩石界線;A—泥質板岩;B—條紋狀砂質板岩;C—沉凝灰岩或凝灰質硅質岩、硅質板岩

復脈帶型是由多條礦脈組成脈帶,各脈體或平行密集,或主副脈斜交,或呈鏈索交錯(圖4-12)。這些脈帶通常都是在斷裂帶中受同一方向應力所控制,脈體除就位於與應力方向平行的次級斷裂裂隙外,還沿著與之配套的剪切裂隙充填。單個脈體的脈幅較窄,延長和延深不大,尖滅再現、尖滅側現、分支復合等變換頻繁。單脈的形態復雜,如條帶狀、分枝狀、側羽狀、豆莢狀、曲折狀、梯狀等等。脈帶延伸較遠,長一般為數十米到數百米,長者可達千米以上,寬數十厘米至數米。金礦體由脈體及帶內蝕變岩組成,根據對我國已知大中型礦床的統計,多數礦體連續性較好,無礦間隔通常為礦體長度的三分之一左右,延深大於延長。礦體與圍岩的界線有的清晰,有的為過渡關系。礦體的形狀比較復雜,有不規則狀、板狀、板柱狀、切割脈狀、透鏡狀等。礦體內金礦物分布不均勻,品位變化較大。總的來看,本類礦體的規模、品位等均大於前一類礦體。

網脈帶型是指在破碎蝕變岩中許多不同方向的、細小的含金石英脈和含金硫化物脈相互交織,並與蝕變岩(其中含有浸染狀含金硫化物)構成礦體。網脈帶通常與區域性韌性剪切帶有關,主要定位於韌性剪切後期的韌脆性階段,由充填交代作用形成。礦體與圍岩之間無明顯界線,其形態比較復雜,規模一般較大,延長和延深也比較穩定。礦體的品位變化在不同地區不盡相同,當礦床中以網脈帶型為主體,並構成大規模礦體時,則品位偏低,如貓嶺礦床等。若處於從屬地位,即網脈帶在局部地段特別發育時,則成為富礦地段,如沃溪礦床。

圖4-12復脈型含金石英脈

1—含金石英脈;2—蝕變帶及界線

上述類型的劃分是相對的,由於礦體形成受多種因素的聯合制約,加之後期改造,因而在現實中十分復雜。在同一礦床中往往有多種類型礦脈,而且某一類型礦脈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脈幅大小、脈體數量、疏密程度等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類型礦脈的相互交替。

(二)礦石及礦物組成

1.礦石的礦物組成

本類礦床礦石的礦物成分比較簡單,並以貧硫化物為特徵。礦物的成分及含量往往受區域地質、地球化學環境以及成礦溶液的濃度、性質等諸多因素影響,甚至與礦化形式也有一定關系。

常見的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磁黃鐵礦、毒砂、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黝銅礦、輝銻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絹雲母、綠泥石、碳酸鹽等(表4-4)。此外在有的地方由於特殊的地球化學背景而出現一些不同的礦物,如湘中地區的板溪群(及冷家溪群)分布區為鎢、銻、錫、鉍等元素的高背景區,相應在金礦床中出現有大量白鎢礦、黑鎢礦、輝銻礦等礦物,如沃溪金礦床,白鎢礦為該區主要礦石礦物,構成鎢-銻-金礦石建造。

2.礦物的某些標型特徵

(1)金礦物:本類礦床含金礦物主要屬金-銀系列,很少出現金-鉑族系列、金-銅化物、金-碲化物等礦物。在金-銀系列中,又以自然金為主,部分為含銀自然金、銀金礦或金銀礦。在地域分布上,產於我國華南地區中、新元古界變碎屑岩中的變質熱液金礦床,金礦物多為單一的自然金;而產於華北陸塊古元古界的同類礦床,金礦物除自然金外,還有含銀自然金、銀金礦及金銀礦,少數礦床只有銀金礦及含銀自然金。

金礦物的粒度變化較大,統計表明,較多地出現在0.005mm~0.70mm區間(即可見的粗顯微金-中粒金),大於0.70mm和小於0.005mm者也有出現。如湖南漠濱礦床,有大達2.5cm×1.8cm×0.6cm、1.6cm×1cm的「龍頭」金,有的礦床(如沃溪等)還有部分次顯微金存在,表明成礦環境和溫度的差異。在同一礦床中,金的粒度往往具有從成礦早期到晚期逐漸變細的趨勢,其原因可能與早期階段溫度相對較高和深度相對較大,晚期溫度較低和深度較淺有關。由於金從含礦溶液中析出時,既有平行於立方面心晶格中一組或兩組以上面網生長,又有不等向生長或沿立方面心晶格的結點行列強烈發展,因而導致了金顆粒形態十分復雜。其形態包括不規則粒狀、板狀、柱狀、片狀、樹枝狀、乳滴狀、網狀、纖維狀等。並呈裂隙金、包體金、晶隙金及少量晶格金狀態存在。

表4-4變碎屑岩中主要金礦床礦石及礦物組成特徵表

續表

自然金的顯著特點是成色高、硬度低及反射率高,尤其是華南地區的金礦床,自然金的成色一般都在940以上(明顯高於該區由岩漿作用或火山作用形成的自然金成色),含銀較低,晶胞參數接近於純金的數值(α0=4.078A),視覺反射率僅略低於純金。

(2)黃鐵礦:黃鐵礦普遍發育於各金礦床中,是重要載金礦物之一。含金黃鐵礦的晶體形態通常為五角十二面體和立方體,自形程度較差,粒度細,並常具破碎狀。黃鐵礦含金量與晶體形態的關系不很明顯,但與晶體的完好程度、粒度及破碎程度關系密切,即晶體較大、晶形完好、自形程度高的黃鐵礦含金量遠低於晶體細小、半自形-他形和破碎的黃鐵礦,特別是粉碎狀黃鐵礦含金最高。

黃鐵礦中金含量遠高於銀的含量,金銀比值大(遠遠大於1),最大者如湖南沃溪礦床,達181.25。這與一般中低溫熱液金礦床相似,而明顯區別於火山岩型金礦床。

黃鐵礦的主成分(鐵、硫)含量與標准黃鐵礦的理論值(鐵46.55%、硫53.45%)相比較,鐵、硫都有不同程度的虧損。黃鐵礦中鎳含量大於鈷,鈷鎳比值在華南地區多在0.5以下,在華北地區雖然變化較大,但也多在1以下,僅個別略大於1。硒含量偏低,一般為0.5×10-6~1.5×10-6,硫硒含量比值30萬~90萬。這些特點與沉積成因黃鐵礦相似,因此可以推測,其硫源應與圍岩有關。

(3)石英:石英是礦石中最重要的非金屬礦物,常構成金及其他金屬硫化物的主要載體。與金礦化有關的石英多為煙灰色、灰白色、暗灰色等,它形粒狀結構,普遍具有波狀消光及塑性變形紋、變形帶等,常出現溶蝕、交代等現象。此外在含金石英的晶體中還發育顯微裂隙,其間充填金屬硫化物質點,從而使石英顆粒顏色變暗。金品位的高低常與這些顯微裂隙的發育程度及金屬硫化物的含量有關。

根據紅外光譜測定,石英的水和二氧化碳相對光密度也顯示了與金的正相關關系,即水和二氧化碳的相對光密度大,金的含量也高。據盧作祥等(1990)的研究,沃溪金礦床貧金石英(第Ⅰ階段)的水、二氧化碳的相對光密度較低,DH2O/Q為3.75,DCO2/Q為0.508;而富金石英(第Ⅲ、Ⅳ階段)相對光密度較高,DH2O/Q為7.09~5.54,DCO2/Q為1.62~2.11。同時提出了石英脈含金性的判別標志,即DH2O/Q>7、DCO2/Q>1為富金石英,而DH2O/Q<4,DCO2/Q<0.6為貧金石英,並以此作為評價雪峰山隆起帶中石英含金性的重要參數。

從石英在加熱過程中所產生的熱效應來看,含金或富金石英通常都具有雙峰型發光曲線,有時還可出現三峰型,而不含金或貧金石英則幾乎無例外地均為單峰型曲線,而且其發光峰形態又以緊閉型為主。

(三)圍岩蝕變

圍岩蝕變普遍見於各礦床之中,表現為原有礦物的破壞、新生礦物的出現以及化學成分、結構構造及顏色的改變等。由於受圍岩性質、熱液的成分、溫度、壓力和熱液作用方式等的制約,其蝕變強度、廣度和蝕變種類等均不及岩漿作用以及由其演化所造成的蝕變那樣強烈和復雜。

本類礦床的圍岩岩石種類雖然較多,但主體是由正常沉積岩經區域變質而形成的各類變質岩,並以硅酸鹽類岩石為主,偶而可出現碳酸鹽岩。熱液的溫度大多屬於中溫或中低溫范疇。熱液作用的方式主要是沿斷裂裂隙充填交代和粒間滲透交代。蝕變類型有硅化、黃鐵礦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絹雲岩化、粘土化以及由退色作用形成的「退色化」等,此外不同礦區還出現一些獨自的蝕變類型,但不具普遍意義。上述蝕變類型中,以硅化、黃鐵礦化、退色化等與金礦化關系最為密切。

硅化:廣泛發育於各礦床中,表現為石英或隱晶質玉髓明顯增加,或交代原岩組分,或呈微細小脈密集分布。硅化通常沿礦體兩側分布,表現出由里向外,由強到弱的變化趨勢。硅化的寬度一般都大於礦體的寬度,而且礦體規模愈大,硅化范圍愈寬。在網脈狀或細脈狀礦脈密集分布地段,常因硅化連續而構成寬大的硅化蝕變帶,並隨斷裂擠壓帶延伸,其硅化作用也相對強烈。一般而言,硅化的規模及強度常與圍岩的岩石性質、裂隙發育程度及不同期次的硅化疊加頻度有關,在相同條件下,變質砂岩比板岩易於硅化,在裂隙發育地段,有利於熱液流動(作用),加之頻繁的硅化疊加,自然形成寬而強烈的硅化蝕變。金的礦化與硅化呈正相關關系,即硅化強則金的品位也富。

黃鐵礦化:分布普遍,並常與硅化蝕變相復合,但范圍小於硅化蝕變。黃鐵礦主要發育在礦體旁側的蝕變圍岩中,或呈浸染狀分布,或呈細脈(或與其他硫化物組成細脈)沿圍岩裂隙貫入。緊靠礦脈黃鐵礦化相對強烈,黃鐵礦多呈稠密浸染狀的條帶。由礦脈向外則為稀疏浸染到逐漸消失。一般認為,組成黃鐵礦的組分,在有的礦床中全部是由熱液帶入的,而有的礦床只帶入硫,鐵則來自原岩中的鐵硅酸鹽及氧化物,這主要取決於熱液及圍岩的成分及性質。在本類礦床中,特別是以板岩(炭質)為圍岩的黃鐵礦化帶中,有一部分黃鐵礦是由原生黃鐵礦(有的為固態膠體的膠狀黃鐵礦)經次生加大而成的,經電子探針分析,其加大邊含金普遍較高,而核心部分含金為零。表明熱液作用對成礦的影響,以及黃鐵礦化與金礦化的密切關系。

退色化:在一些礦床中,特別是華南地區的礦床中很具特徵,常可作為找礦的重要標志。退色化是由於圍岩受熱液作用而使鐵、鎂組分減少,鉀、鈉、鋁、水等組分帶入。退色後的岩石呈黃褐色、灰黃色或灰白色。在許多礦床中,退色化與金礦化常呈正相關關系,即礦體規模大、品位富,則退色帶寬、退色化強烈。如沃溪礦床,在網脈狀礦體(富礦體)部位退色帶寬且強度大,形成十分醒目的標志。

C. 礦床地質特徵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新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溝組角閃片麻岩和斜長角閃片麻岩為主的角閃片麻岩系,為金廠溝梁金礦的賦礦圍岩。在礦區東部出露侏羅紀火山岩,為遼寧二道溝金礦的賦礦圍岩,在礦區的西北烏拉山-雙廟子北東向斷陷盆地,分布有白堊紀火山碎屑岩及中性熔岩。區內侵入岩主要有西檯子岩體(長皋溝金礦的賦礦圍岩)、金廠溝梁岩體(銅鉬礦圍岩)和西對面溝岩體。區內線性斷裂主要有東西、北西、北北東—北東向,環形構造如西對面溝岩株侵入呈環狀。

金廠溝梁金礦床與其東部的二道溝金礦床、西南部的長皋溝金礦床圍繞西對面溝岩體分布,共同組成金廠溝梁-二道溝金礦田,其中金廠溝梁金礦床分為東、西兩區,礦體賦存在新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溝組片麻岩中;東部的二道溝金礦均產於侏羅紀的火山岩中;西南的長皋溝金礦各礦脈產於西檯子似斑狀花崗岩中(圖4-16)。礦田內金礦脈多為石英-硫化物復合脈型。礦脈一般長30~1000 m,厚0.30~1.00 m,平均品位7.67~19.45 g/t。礦脈的產狀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金廠溝梁金礦脈走向北西、北北西及南北向。二道溝金礦各礦脈走向為北北西及東西向。長皋溝金礦脈走向南北及北北東向。

一、礦體特徵

金廠溝梁金礦區以北東向頭道溝斷裂為界分為東、西兩個礦區,累計探明金資源儲量44 t。東礦區西以北東向頭道溝斷裂為界,東以北西向來毛溝斷裂與二道溝侏羅紀火山盆地相隔,南部邊界為東西向控制礦床的邊界斷裂圍限的三角形區域,其間分布有礦脈30餘條,相對西礦區含金性差,占整個金礦儲量的5%左右,礦脈有三組方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有工業價值的主要有16,17,18和20號等礦脈,呈近南北向和北西向折形分布,西礦區西以烏拉山-大杖子北西向盆緣斷裂為界,東以北東向頭道溝斷裂與東礦區分隔,南界為北東東向西對面溝斷裂;探明具有工業價值的礦脈37條,累計查明資源儲量40餘t,擁有全部礦區95%的儲量。礦區范圍內的礦脈幾乎全部被建築物和農田所覆蓋,其北部和西部被白堊紀火山岩掩覆,東部為黑雲粗安岩所截。礦脈走向以北西—北西西、南北、北東向為主,主要礦脈有26,57,8,15,35,39,36,56號等。礦脈分布總體上呈向南東方向收斂,向北西方向撒開的分布型式(圖4-17)。

圖4-16 金廠溝梁-二道溝金礦田地質簡圖

總體來看,礦脈嚴格受構造裂隙控制,礦脈多呈脈狀、透鏡狀或豆莢狀,礦脈為富硫化物的綠泥石化、絹雲母化蝕變岩和斷續分布的石英脈,礦脈與圍岩有清楚的分界。礦脈分支復合、舒緩波狀、膨大收縮現象比較常見,各礦脈普遍以薄脈、品位高、產狀陡立為特徵,詳細見表4-9。主要礦脈特徵簡介如下:

15號脈 礦化類型為石英脈型與構造蝕變岩型。石英脈呈透鏡狀或扁豆狀,斷續延伸,石英脈被含礦蝕變帶連接。總體形態比較簡單,為脈狀或長條狀,局部有分支復合與蛇形彎曲。走向近南北,向東陡傾,局部地段西傾(或上部西傾),向深部轉為東傾,剖面上顯示弧形彎曲。礦脈長626m,控制延伸520 m,平均厚0.42 m。南端被黑雲粗安岩所截;北端與15-3號脈呈尖滅側現,後者走向由近南北變為北北西。

圖4-17 金廠溝梁西礦區礦脈分布示意圖

26號脈 礦化類型以硫化物石英脈型為主,次為硫化物蝕變岩型,淺部以硫化物蝕變岩型為主,中深部以硫化物石英脈型為主,工業礦段較連續。總體走向310°,北西段向北東傾斜,傾角70°~80°,東南段向南西傾,傾角大多在80°以上,中段為傾向轉換部位,時而向北東傾,時而向南西傾斜。該礦脈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支脈相當發育,且規模較大,它們與主脈或斜交或平行,共同構成26號脈群。13中段以下礦化減弱,局部可達開采要求。

表4-9 金廠溝梁金礦床主要礦脈基本特徵

35號脈 礦化類型以硫化物石英脈型為主,次為硫化物蝕變岩型。整體呈脈狀,局部呈透鏡狀,礦脈可見分支復合現象,特別是中段與北段。礦脈長528 m,控制延深520 m,平均厚度0.54 m,最厚處可達2m。礦化連續性較好。礦脈南段走向近南北,中段330°,北段340°~0°,向北東或東傾,傾角85°以上。礦脈北段與36號礦脈相連,36號脈自南而北走向由近南北轉為30°,傾向南東,傾角80°,延長400 m以上。如將兩條礦脈作為整體來看,其形態呈舒緩的「S」 狀。

56號脈 礦化類型以硫化物石英脈型為主,次為硫化物蝕變岩型。該礦脈是由相互平行的三條脈組成的復雜脈群,可分為南北兩段,兩段之間由破碎帶連接,破碎帶含金品位很低,為無礦地段。礦脈走向340°,傾向北東,傾角80°~85°,礦脈長490 m,控制延深480 m,平均厚度0.44 m。礦脈形態較為復雜,分支復合現象較為明顯,南端被黑雲粗安岩所截,向北隱伏於白堊紀地層之下。

8號脈 淺部中段以硫化物蝕變岩型為主,深部中段以硫化物石英脈型為主。礦脈走向310°,傾向南西,傾角55°~75°,傾角緩於其他礦脈。礦脈長600 m,控制延深330 m,平均厚度0.17 m,礦脈較穩定,工業礦段連續,但南北兩端及向深部礦脈變窄,出現明顯的分支復合現象,10中段以下礦化減弱,局部可達開采要求。

57號脈 以構造蝕變岩型為主,其次為石英脈型。脈狀,局部呈透鏡狀,由四條平行礦脈組成脈帶,剖面上呈雁行狀斜列。分支復合與膨縮現象時有出現。礦脈總體形態呈反S狀,中段走向北北西至近南北,南段與北段為330°,傾向北東,傾角70°~85°。礦脈長626 m,控制延伸400 m。平均厚0.39 m。礦化連續性較好。此脈南端斜接於26號脈。

二、礦石組成、結構和構造

整個礦區的礦化類型有硫化物及富硫化物-石英脈型、富硫化物蝕變岩型(圖版Ⅹ)。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鐵礦、黃銅礦,其次為方鉛礦、閃鋅礦、斑銅礦、黝銅礦、白鐵礦等(圖版Ⅺ),金礦物主要是自然金、自然銀和銀金礦等(圖版Ⅻ),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其次為綠泥石、絹雲母、碳酸鹽礦物和冰長石等。礦石結構有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他形充填結構、交代結構、乳滴狀結構和壓碎結構等;礦石的構造有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碎裂-角礫狀構造、晶洞狀構造、條帶狀構造和細脈-網脈狀構造等。

三、圍岩蝕變

圍岩蝕變主要有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硅化、冰長石化和碳酸鹽化等。區內圍岩蝕變有如下主要特徵:(1)各類蝕變圍繞礦脈發生,沿斷裂破碎帶分布,受構造制約明顯;(2)在蝕變波及范圍內,自礦脈至兩側圍岩,蝕變強度逐漸降低;(3)各類蝕變相互疊加,組成復雜的蝕變帶,各種蝕變之間的分帶性不十分明顯;(4)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的蝕變主要是絹雲母化,其次為綠泥石化和硅化,碳酸鹽化不具成礦性。

在鏡下可以看到黃銅礦交代充填黃鐵礦,黃銅礦呈乳滴狀分布於閃鋅礦中,閃鋅礦沿方鉛礦裂隙分布交代充填,方鉛礦膠結黃鐵礦碎塊(圖版Ⅺ),從中可以看出這些金屬硫化物的生成順序,從早到晚,基本按照黃鐵礦→細粒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白鐵礦的順序。另外蝕變也存在分帶,通過野外和鏡下觀察,從早到晚,初步可以看出按照硅化(粗粒石英)→絹英岩化(細粒石英和絹雲母)→鉀硅化(石英+絹雲母+冰長石)→碳酸鹽化的蝕變順序。因此我們根據礦石結構、構造,礦物共生組合等特徵將該礦床原生礦化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石英-黃鐵礦階段 為早期高溫階段,伴隨有顆粒粗大的黃鐵礦晶體,在晶體表面可以看到縱紋。礦石含金量很低,所形成的石英、黃鐵礦等是在溫度壓力較高的情況下。此階段的礦物主要有黃鐵礦、石英、少量的自然金等。

石英-絹雲母-多金屬硫化物階段 早期階段的石英硫化物發生破碎,為脈狀、網脈狀石英膠結,在該階段主要形成半自形黃鐵礦或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等多金屬硫化物,以及銀金礦、自然金等,絹雲母化伴隨金屬礦化普遍發育,是金的主要成礦階段。

冰長石-石英-黃鐵礦階段 此階段普遍發育冰長石,呈細小菱形沿石英內部或邊緣分布,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也可見其他金屬硫化物在早期形成的石英黃鐵礦裂隙中分布,或與二者交代,含金量低,為次要的成礦階段。

碳酸鹽階段 含有少量的黃鐵礦,含金量低,可見獨立的方解石脈等。

D. 礦床地質特徵對比

從表5-2可以看出,兩個礦區礦床地質特徵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現在:(1)控礦構造上,哈達門溝金礦床主要受烏拉山山前大斷裂派生的次級近東西向斷裂控制,由此產出的礦脈總體走向表現出東西向帶狀分布的特徵,相比之下,金廠溝梁金礦床受區域性東西向、北西—北北西向、北東向構造與岩體侵位及冷凝所形成的放射狀及環狀裂隙等派生構造聯合控制,由此產出的礦脈走向表現出北西西向、北西—北北西向,少量為北東向,西礦區表現為向南收斂,向北撒開的特點;(2)礦體形態也有差別,哈達門溝金礦床礦體呈脈狀、似板狀,基本沿片麻岩片麻理產出,單個礦體規模比較大,長度基本上在1000 m左右,最長達5800 m,厚度平均在1 m左右,最大厚度達12 m,礦體傾角在60°左右,相比之下,金廠溝梁金礦床單個礦體規模比較小,長度很少超過1000 m,長度在500 m左右,呈薄脈狀、透鏡狀、分支復合現象很常見,礦脈厚度一般在0.5 m左右,礦體傾角一般大於70°,產狀較陡;(3)礦化類型也各有特點。哈達門溝金礦床礦石類型主要為石英-鉀長石脈型和石英脈型,其次為鉀化蝕變岩型和含金黃鐵絹英岩化蝕變岩型,品位在(2.24 ~10.64)×10-6之間,平均在5×10-6左右;而金廠溝梁礦石類型主要為硫化物及富硫化物-石英脈型、富硫化物蝕變岩型,品位在(7.67~19.45)×10-6之間,為富礦石;(4)圍岩蝕變也不大相同。哈達門溝金礦床圍岩蝕變主要以鉀長石化為主。最為顯著礦區的找礦標志,以 「紅」 為特點,而金廠溝梁金礦床圍岩蝕變主要為絹雲母化,近礦蝕變可見高嶺土化等,以 「白」 為特點,二者共同的蝕變特點,硅化均很強烈;(5)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方面,哈達門溝的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以出現磁鐵礦、赤鐵礦和鏡鐵礦為特點;相比之下,金廠溝梁的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其次為黃銅礦、斑銅礦、黝銅礦和白鐵礦等;哈達門溝表現出貧硫化物特點,而金廠溝梁相對硫化物含量較高;脈石礦物哈達門溝以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為主,而金廠溝梁以石英、絹雲母、高嶺石為主;(6)成礦時代不同,哈達門溝主要成礦時代為386 Ma左右,為早泥盆世,後期又有多期岩漿-熱液活動疊加。而金廠溝梁主要成礦時代為131 Ma左右,早白堊世,成礦時限短,成礦作用比較集中。

表5-2 哈達門溝與金廠溝梁金礦床地質特徵對比

E. 礦床地質概況

康古爾塔格金礦位於吐魯番—哈密盆地南緣,阿齊山—雅滿蘇島弧帶內,秋格明塔什—黃山韌性剪切帶西段。

礦區地層為下石炭統雅滿蘇組,以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為主。岩性為中酸性凝灰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等。

金礦產於早期火山碎屑岩與安山岩或粗面岩的接觸部位。礦脈長約1000m,寬5—20m,總體走向北東80°,傾向北北西,傾角72°—76°,受韌性剪切帶的控制,連續性較好。其間形態呈舒緩坡狀,沿走向膨大及縮小變化,分枝復合。沿傾向呈透鏡狀和疊瓦式脈狀,礦帶中礦體最大延深達600m(圖3-1)。

圖3-1礦區地質示意圖

1—中下石炭統苦水組;2—下石炭統雅滿蘇組:ss—砂岩;ls灰岩;αtf—安山質凝灰岩;ζtf—英安質凝灰岩;λtf—流紋質凝灰岩;λπ—石英斑岩;γπ—花崗斑岩;a—安山岩;ζ—英安岩;λ—流紋岩;δoμ—石英閃長玢岩;3—正斷層;4—逆斷層;5—地質界線;6—岩相界線;7—地層產狀;8—脆-韌性剪切帶;9—礦(床)點

礦石礦物主要為自然金、銀金礦、黃鐵礦、磁鐵礦等。脈石礦物為石英、綠泥石。礦石類型有:含金黃鐵礦、磁鐵礦,綠泥石蝕變岩型;黃鐵絹英岩型;黃鐵礦石英脈型;多金屬磁化物石英脈型。礦石結構構造主要為粒狀浸染狀、粒狀脈狀構造。

圍岩蝕變主要有硅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等。圍岩蝕變在橫向上出現分帶現象。

圖3-2康古爾塔格金礦區域化探Au、Cu元素地球化學圖(據國家305項目辦公室)

1—康古爾塔格金礦;2—馬頭灘金礦

F. 礦床地質特徵

(一)礦體空間分布、規模、形態及產狀

伊爾曼得金礦床地表出露規模較大,礦化體呈東西向展布。礦體形態呈透鏡狀、似層狀、層狀,礦體產狀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圖版Ⅶ-1)。毋瑞身等(1995)依靠試金樣分析成果來圈定礦體邊界,共圈出9個礦體(圖5-6)礦體長32~243m不等,平均寬度75m,厚度2~42m。據毋瑞身等(1995)通過試金樣分析,在地表、中淺部以及到鑽孔深度122.45m的品位分析,品位從0.05×10-6~8.86×10-6,但總體上主要集中於1×10-6~5×10-6。礦體與圍岩在岩性、礦物組成等方面都呈漸變關系,無明顯的界線,具有順層交代的特點。

(二)礦石類型

毋瑞身等(1995)根據礦化蝕變作用,礦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礦石可分為含金硅化岩型和含金毒砂黃鐵礦化凝灰質碎屑岩型兩類。

1.含金硅化岩型

該礦石類型為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酸性凝灰岩和凝灰質沉積岩經程度不同的硅化作用形成的含金礦石類型。該類金礦產於礦體的上部,硅化作用強烈,原岩外貌肉眼已無法辨認。肉眼基本見不到毒砂、黃鐵礦以及其他硫化物。礦石經歷了氧化淋濾作用,褐鐵礦化明顯,偶見有明金。含礦岩石主要有硅質岩、強硅化沉火山角礫岩、強硅化火山角礫岩、強硅化凝灰質含礫砂岩、硅化凝灰質角礫岩、硅化凝灰質岩屑砂岩、硅化含粉砂泥岩、硅化砂質細礫岩等。典型含礦岩石描述如下。

圖5-6 伊爾曼得金礦床地質簡圖

硅質岩:呈他形粒狀鑲嵌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細粒石英組成,含量99%,石英呈他形粒狀,半自形似柱狀鑲嵌。另有少量高嶺石和微量的絹雲母、黃鐵礦等礦物(圖版Ⅶ-2~5)。

強硅化凝灰質含礫粉砂岩:呈變余凝灰質粉砂結構,碎裂塊狀構造。原岩中的砂、礫形態可見。礫石大小不均勻,渾圓、砂屑次圓狀,砂、礫成分以岩屑為主,石英屑次之,長石屑少,岩屑有粉砂岩、細砂岩及一些可具交織結構的安山岩,碎屑已全被微晶石英及硅質取代。含有微量的絹雲母、褐鐵礦和黃鐵礦等。

硅化沉火山角礫岩:岩石具沉火山角礫結構,塊狀構造。硅化岩原岩結構還基本保留,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質組成,含少量正常沉積物。火山碎屑物主要由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岩屑和石英、鋯石晶屑及火山灰組成,碎屑物幾乎已全部為次生石英取代,碎屑大於2mm的較多。正常沉積物主要由硅質粉砂岩、凝灰質粉砂岩等和少量石英砂、粉砂及泥質等組成,與火山碎屑物質混合分布,粒度多在2mm以下,一般呈次圓狀和次稜角狀。另外,局部有晚期的石英、綠泥石細脈穿插。岩石中金屬礦物僅見到微量的褐鐵礦。

2.含金毒砂黃鐵礦化凝灰質碎屑岩型

位於礦體底部,含金硅化岩型礦石之下。在地表出露較少,該類型礦石為凝灰質沉積岩經程度不同的硅化、毒砂化、黃鐵礦化以及碳酸鹽化、高嶺石化等蝕變作用而形成。該類型礦石硅化作用不很強烈。毒砂化、黃鐵礦化蝕變特徵明顯區別於硅化岩型礦石。含礦岩石有硅化毒砂黃鐵礦化凝灰質細礫岩、毒砂黃鐵礦化凝灰質中粒砂岩、硅化毒砂黃鐵礦化凝灰質細砂岩、黃鐵礦化凝灰質粉砂岩等。

硅化毒砂黃鐵礦化凝灰質細礫岩:岩石呈變余砂礫結構,塊狀構造。原岩為細礫岩。黃鐵礦呈立方體自形,粒度為0.02~0.2mm,或微粒五角十二面體集合體;毒砂為微粒板狀或粒狀,粒度為0.01mm左右。礦石組成以石英及硅質為主,還有少量的高嶺石、黃鐵礦、毒砂等。

硅化毒砂黃鐵礦化凝灰質細砂岩:變余凝灰細砂狀結構,塊狀構造。原岩為砂屑。砂屑顆粒接觸式膠結,砂屑以次稜角狀、次圓狀為主。砂屑以岩屑為主,石英較少,沿岩石裂隙充填有微細石英脈。岩屑及雜基已重結晶為霏細狀長英質,少量絹雲母。金屬礦物有黃鐵礦、毒砂,含量約2%。

(三)礦石礦物組合

根據各類礦石的岩礦鑒定和人工重砂鑒定成果,毋瑞身等(1995)統計伊爾曼得礦床有20多種礦物。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褐鐵礦、赤鐵礦,次要金屬礦物為自然金、毒砂、白鈦礦、磁鐵礦、黃鐵鉀釩、孔雀石等;主要非金屬礦物為石英、方解石、綠泥石、高嶺石、重晶石、絹雲母、金紅石、鋯石、磷灰石、綠簾石、角閃石、輝石、螢石、電氣石、榍石和黑雲母等。黃鐵礦是礦石中主要的載金礦物。

(四)礦石的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有沉火山角礫結構、變余火山角礫結構、變余凝灰質角礫狀結構、變余凝灰結構、變余凝灰質砂礫結構、變余凝灰質砂狀結構、變余凝灰質礫狀結構、變余凝灰質粉砂結構和交代殘余結構等。

礦石構造有塊狀構造、微細浸染狀構造、細脈浸染狀構造、網脈狀構造、對稱梳狀構造、晶洞構造、層狀構造和條帶狀構造等。

(五)圍岩蝕變

主要的圍岩蝕變有:硅化、黃鐵礦化、毒砂化、碳酸鹽化、高嶺石化、褐鐵礦化,其次為電氣石化、螢石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和綠簾石化等。

(六)金的礦化作用及礦化分帶

伊爾曼得金礦的礦化作用主要為蝕變交代作用,成礦熱液活動具有多期多階段的特點。根據礦石的礦物共生組合、結構、構造特徵以及圍岩蝕變作用,本礦床的成礦作用過程可分為內生成礦期及表生成礦期。內生成礦期又可分為以下3個階段,即滲透性硅化階段:本階段岩石發生強烈的硅化蝕變,出現大量的他形粒狀的石英,形成各種硅化岩石,伴生礦物有少量微粒他形粒狀的黃鐵礦及微量毒砂;脈狀硅化(毒砂、黃鐵礦化)階段:早期形成粗粒立方體晶形的黃鐵礦,晚期出現五角十二面體晶形的黃鐵礦和自形—半自形的毒砂,呈細脈浸染狀或稀疏浸染狀分布,黃鐵礦多聚合為團粒狀,毒砂聚合成板粒狀、束狀,兩者呈脈狀斷續分布,並有黃鐵礦和毒砂團粒分布在早期立方體黃鐵礦晶體的表面。此階段伴生石英、方解石等非金屬礦物,從鑽孔岩心和不同礦石中的黃鐵礦和毒砂分布來看,越靠近硅化岩層,黃鐵礦和毒砂含量越高,往下則含量降低。石英、碳酸鹽化階段:出現呈梳狀對生的石英脈或石英方解石脈及方解石脈,石英粒度較第一階段粗,此階段後期也出現少量的硫化物,在圍岩中有白雲石出現,伴生礦物有絹雲母、綠泥石、綠簾石、螢石和電氣石等。滲透性硅化階段和脈狀硅化階段形成微粒、顯微粒狀自然金,是金的主要礦化階段。

表生成礦期以氧化淋濾作用為特點,形成的礦物有褐鐵礦、黃鐵鉀礬、高嶺石、白鈦礦等。

G. 礦床地質特徵

秦嶺金礦所屬礦區(段)(圖2-4):楊砦峪礦區:主要有S60、S16(盲)、S8201、S212、S213、S211、S35脈;四范溝礦區主要有201、202、203脈。金硐岔礦區:主要有S9、S50、S48、S171號脈;其中60號脈規模最大,本次主要研究預測的礦脈是60號脈,其次是50號脈。圖2–4中紅色脈為構造疊加暈研究預測礦脈〔6,21〕

(一)60號礦脈及礦體特徵

60號礦脈為一中等傾斜單脈狀大型含金黃鐵礦石英脈。60號脈礦脈嚴格受北西西-南東東向的F5壓扭性斷裂控制。礦脈全長6600m,本次研究預測長度為3800m(1–15線)。總體走向近東西,傾向175°~215°,傾角40°~56°。厚度一般在7m左右,最厚可達20m(圖2–4)。

圖2-4 河南秦嶺金礦地質圖

在60號脈中,石英脈呈脈狀、透鏡狀和不規則狀斷續分布,在走向和傾向上都有膨縮、分支復合、尖滅再現的現象。

金礦主要賦存在石英脈中,石英脈的規模與金礦體一般成正比,但並不是所有石英脈都能形成金礦,有些地段的厚大石英脈,金含量卻很低,因石英脈是第Ⅰ階段的產物,只有第Ⅱ、Ⅲ階段疊加部位才能形成金礦。

60號脈內已探明多個礦體,石英脈中的金礦體多呈似層狀、透鏡狀、餅狀及長條狀產出。最大的主礦體沿走向最長610m,傾向最大延伸320m。礦體厚度最大6.06m,最小0.25m,多在0.4~1.5m間,厚度變化系數為62%~93%。1340~1220m中段厚度多在0.5~3.17m之間。總體產狀為走向110°左右,傾向175°~215°,傾角40°~52°。1966m中段以上,一般傾角較緩約37°,延至1220m中段有所變陡,40°~50°,平均45°。礦體主要由含金石英脈和部分礦化構造岩組成,兩者關系密切,後者多為位於含金石英脈的兩側或其延長部分,形成斷續出現的包圍圈。金品位一般在1~50g/t,其品位變化系數96%~111%。1340~1220m中段品位多在3.54~40g/t之間。

礦體的厚度與產狀有一定關系,當礦體走向為110°~140°的地段,礦體厚度相對變薄,當礦體走向為85°~95°的地段,礦體厚度相對增大。

在傾斜方向上,當傾角由陡變緩的地段,礦體厚度相對增大,反之,礦體厚度則相對變薄、尖滅或為糜棱岩所代替,直至傾角再度變緩時,再出現礦體。

(二)50號礦脈及礦體特徵

50號脈位於60號脈西部(延伸),金硐岔礦區南部,與9號脈相距600~800m,為9號脈的平行復脈。31、50號脈在同一走向構造帶上,均受壓扭性斜沖斷層所控制。50號脈東端與31號脈相交,31號脈東段為50號脈的延續。

50號脈礦脈嚴格受北西-南東向的斷裂控制。礦脈全長620m,傾向最大延伸430m。總體走向近東西,傾向197°,傾角30°。礦脈評價厚度0.8m左右,最厚可達8m。在50號脈中,石英脈呈脈狀、透鏡狀和不規則狀斷續分布,在走向和傾向上都有膨縮、尖滅再現的現象。

礦體主要由含金石英脈和部分礦化構造岩組成,兩者關系密切,後者多為位於含金石英脈的兩側或其延長部分。金品位一般在1~30g/t。

(三)礦石礦物、礦石類型及圍岩蝕變

1.礦石礦物

以黃鐵礦為主,次為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白鎢礦及微量的輝銀礦、自然金、磁黃鐵礦等。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次為鐵方解石、白雲石、絹雲母等。礦石中除主要元素金之外,尚伴生有鉛、鋅、銅、鎢、硫等。

2.礦石類型

以含金黃鐵礦石英脈型和含金構造岩型為主。根據出現的礦物及其共生關系,大致可劃分為石英–黃鐵礦–自然金–黃銅礦–輝鉍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石英–自然金–黃銅礦–輝鉍礦;黃鐵礦–石英–自然金–碲化物–輝銀礦(自然銀)–黃銅礦–方鉛礦–輝鉍礦–閃鋅礦;黃鐵礦–石英–白鎢礦–白雲母–自然金;石英–碳酸鹽–黃鐵礦;碳酸鹽–石英–黃鐵礦–自然金等6種礦物共生組合。

3.圍岩蝕變

受區域變質作用及構造變形影響,區內岩石變質變形強烈,構造較發育,並伴有多期礦化蝕變。礦區內主要蝕變類型有硅化、絹英岩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等。這些蝕變常重復疊加,形成黃鐵絹英岩化,其中硅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四)成礦階段及其礦物組合〔21〕

楊砦峪和四范溝金礦床的成礦作用,同具多期次、多階段礦化疊加的特點。依據礦床中礦物共生組合、礦物生成順序及礦物標型特徵,將成礦期熱液活動按出現的時間先後劃分出四個階段。

Ⅰ.黃鐵礦–石英階段:該階段成礦熱液沿控礦斷裂以充填形式為主大量沉出二氧化硅和少量硫化物,形成乳白色石英脈體,其中含少量(1%~2%)黃鐵礦。由於成礦流體溫度高,成分主要由二氧化硅、水和揮發組分二氧化碳組成,所以金礦化較弱。黃鐵礦中含金量在(0.5~1)×10-6之間,石英中以含大量水和二氧化碳包裹體為特徵。該階段是形成含金石英脈(或礦脈)主體的重要階段,但金礦化較弱,初步構成礦脈中礦化體。石英脈體在控礦斷裂中的產出特徵、空間位置與金礦體密切相伴,因此是找金礦和礦床中礦化富集段的重要標志。

Ⅱ.石英–黃鐵礦階段:當岩漿期後熱液在第Ⅰ階段大量消耗二氧化硅和水之後,第Ⅱ階段的成礦溶液中二氧化硅含量大大降低,而鐵、硫、銅等成礦元素含量劇增。由於金具親鐵、硫的化學性質,所以成礦溶液中含有大量的金,並沿第Ⅱ階段形成的斷裂結構面、劈理面沉出,疊加在早期石英脈之上或近礦蝕變內帶。該階段形成的礦物共生組合以石英–黃鐵礦為主,其次為石英–黃銅礦–黃鐵礦、石英–磁黃鐵礦–黃鐵礦組合,呈條帶狀、不規則條帶狀疏密不一地分布於石英脈頂、底部,並與脈壁大致平行,或分布於石英脈外的蝕變帶的內側。該階段成礦溫度變化在190℃~310℃范圍,為金析出的最佳溫度。自然金主要賦存在黃鐵礦裂隙和晶粒間隙中,次為石英中,少數呈包裹體賦存在黃鐵礦晶體內或賦存在緊靠黃鐵礦的石英邊緣及黃銅礦、磁黃鐵礦中。黃鐵礦含金性普遍較高,一般在(n×10~500)×10-6之間。該成礦階段在石英–黃鐵礦礦物組合中,黃鐵礦含量高(多大於50%),局部出現全由黃鐵礦組成,石英含量甚少。在楊砦峪60號脈和四范溝201、202、203和308等礦脈中,該成礦階段形成的條帶狀、不規則團塊狀黃鐵礦金礦石普遍發育。因此,該成礦階段是成礦期中最重要的階段。

Ⅲ.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該階段在礦床中不太發育,只在局部地段較發育(60號脈西段上部),多呈小團塊狀零星分布。隨著成礦岩體溫度降低,該階段熱液活動的強度和溫度比第Ⅰ階段有明顯降低的趨勢,但成礦熱液中金屬元素鉛、銅、鋅含量明顯增加,形成由方鉛礦–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閃鋅礦–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黃鐵礦等與石英共生組合,形成網狀構造金礦石,石英在金屬硫化物間呈雲朵狀、似角礫狀,在該階段發育地段伴有半自形、自形石英和晶簇出現。礦脈多組裂隙發育的部位,是多金屬礦化最有利的地段。自然金的成色普遍低於第Ⅱ階段,以含銀自然金和銀金礦為主,除此,還有針碲金銀礦、碲金礦、碲金銀礦等。金礦物賦存在各金屬硫化物晶粒間或裂隙中。第Ⅲ階段疊加部位往往是富礦體所在地段。

Ⅳ.石英–碳酸鹽階段:該階段是成礦熱液活動的最後一個階段。熱液成分主要以二氧化硅、碳酸根和水為主,成礦元素相對濃度低,在成礦過程中主要沉出石英和碳酸鹽礦物(方解石、白雲石、鐵白雲石),而黃鐵礦沉出甚少,金礦化微弱。該階段多發育在石英脈頂底板圍岩中,呈細脈(1~5cm厚)及網脈狀切穿圍岩,少數呈小團塊狀零星分布石英脈邊部。

綜上所述,成礦期從早到晚熱液活動及金礦化的強度,呈現出由弱→強→次強→微弱的演化趨勢。

(五)60號脈金礦化的空間變化規律〔21〕

l.60號脈金礦化沿礦脈走向的變化特點

從總體來看,在礦脈的中部,金礦化強度一般較大,礦體和富礦體比較集中,並較連續。沿礦脈走向向東、西兩端延伸,金礦化強度有逐漸減弱、礦體和富礦體間距增大、規模變小的趨勢。金礦化沿礦脈走向多以跳躍變化為特徵,變化系數大,在控礦斷裂帶中石英脈體發育的地段,金的礦化就強,在構造—糜棱岩出現和發育的地段,金的礦化就很弱,沿走向礦化呈現強—弱—高—低相間的變化特點。在礦化較弱地段,礦化濃集中心之間,礦脈中無礦間隔大(180~250m),礦化強度中等地段,礦體之間的無礦間隔為90~150m;礦化強、富礦體集中地段,無礦間隔小,多為15~60m。金礦化沿礦脈走向由強→弱變化,與礦區主控礦斷裂(F5)產狀變化和不同地段力學性質差異有關。60號脈總體走向100°左右,變化在80°~135°之間,走向線呈舒緩波狀。當礦脈走向呈近東西(80°~100°)方向段時,則出現較強的金礦化,礦體厚大,延伸穩定,當礦脈走向轉為南東(110°~135°)方向段時,金礦化明顯變弱,礦體變小而極不規則。

2.金礦化沿傾向(垂向)上的變化特點與第二富集帶的預測

該礦脈在垂向上金礦化出現強度分帶特徵,統計表明,金礦化垂向變化具有強–弱相間的分帶性,在2100~600m標高之間,自上而下可劃出三個富集帶:上部強礦化段:礦體賦存標高在2100~1700m之間(垂深400m),此段稱之上部礦化富集段;中部弱礦化段:標高1700~1400m((垂深300m)左右;深部次強礦化段:礦體分布在推測在標高1400~1000m之間(垂深400m),該段稱為第二個礦化富集段。由中上部→中部→下部,金礦化由強→弱→強的變化趨勢。

標高1000~600m之間為第二弱礦化段,雖已發現有礦體,但認為60號脈深部600m之下還存在第三個金礦化富集帶,會有更多金礦體。

H. 礦床地質

2.5.2.1 礦體特徵

截至2010年, 春都礦區本部共探獲10個礦體群, 圈出41個礦體。 其中9個為工業礦體, 32個為低品位礦體。 礦體在走向上主要分布於3#線-4#線之間, 垂向上分布於3180~3888m標高之間。 礦體總體走向北北西, 傾向北東, 傾角約45°。 礦體為似層狀、透鏡狀, 在走向和傾向上具有分支復合、尖滅再現的特點 (圖2.25), 尤其是低品位礦,一些規模較大的礦體 (主要為低品位礦) 夾石較為發育。 礦體主要賦存於閃長玢岩和花崗閃長斑岩中, 部分礦體賦存於石英脈中以及岩體與圍岩接觸帶的角岩中, 礦體主要特徵見表2.4。

Ⅰ、Ⅶ、Ⅹ號礦群賦存於印支期閃長玢岩中, 品位低, 規模小。 Ⅵ號礦群的礦體賦存於石英脈中, 形成於4#線上, 圈出的3個礦體平行排列。 Ⅲ、Ⅷ、Ⅸ號礦群的礦體賦存於侵入岩體與圍岩接觸帶的角岩中。其中Ⅲ號礦群位於2#線的東接觸帶, Ⅷ號礦群位於1#線的西接觸帶, Ⅸ號礦群位於3#線的西接觸帶。從表5.1可見, Ⅳ-1號工業礦體是礦區的主礦體, 其資源量 (金屬量) 占礦床總資源量的比例達34.28%。 此外, 單礦體資源量占總資源量的比例超過5%的還有Ⅱ-1、Ⅲ-2、Ⅳ-6、Ⅴ-1等4個礦體, 其中Ⅱ-1、Ⅴ-1為工業礦。上述5個礦體的資源量占礦區總資源量的72.49%, 是春都礦區規模較大的礦體。

(1) Ⅳ號礦群: Ⅳ-1號工業礦體賦存於花崗閃長斑岩的鉀長石化帶中。 礦體在走向上分布於3#-4#線之間, 垂向上分布於3570~3848m標高之間。揭露礦體的工程有2個平坑、10個鑽孔。 礦體呈透鏡狀, 走向325°左右, 傾向55°左右, 傾角38°~44°。 礦體走向長400m, 傾向延深 (斜深) 150~317m, 單工程見礦厚度在1.50~84.47m之間, 平均鉛垂厚度31.59m, 厚度變化系數86.50%。 礦體最高品位10.25%, 最低品位0.22%, 平均品位0.63%, 其中最高品位已做特高品位處理。礦體在0#線一帶最厚, 傾向延深最大,向南至2#線、向北至1#線厚度變小, 傾向延深變短, 再向南至4#線、向北至3#線尖滅。

(2) Ⅱ-1礦體: Ⅱ-1號工業礦體賦存於花崗閃長斑岩的硅化帶中。 礦體在走向上分布於0#-3#線之間, 垂向上分布於3348~3497m標高之間。 揭露礦體的工程有2個鑽孔, 為單剖面見礦。礦體呈透鏡狀, 走向320°左右, 傾向50°左右, 傾角34°。 礦體走向長200m, 傾向斜深282m, 單工程見礦厚度在1.50~49.50m之間, 平均鉛垂厚度25.50m。 礦體最高品位1.23%, 最低品位0.26%, 平均品位0.63%, 無特高品位。 礦體在1#線由ZK0101、ZK0102揭露, 沿走向及傾向均尖滅。

(3) Ⅴ-1礦體: Ⅴ-1號工業礦體賦存於花崗閃長斑岩的硅化帶中。礦體在走向上分布於0#-3#線之間, 垂向上分布於3668~3888m標高之間。 揭露礦體的工程有2個探槽、3個鑽孔, 為單剖面見礦。 礦體呈板狀, 走向330°左右, 傾向60°左右, 傾角43°。礦體走向長200m, 傾向斜深362m, 單工程見礦厚度在4.25~22.20m之間, 平均鉛垂厚度11.98m, 厚度變化系數46.24%。 礦體最高品位9.14%, 最低品位0.29%, 平均品位0.74%, 其中最高品位已做特高品位處理。 礦體在1#線由探槽和鑽孔揭露, 沿走向及傾向均尖滅。

迪慶春都斑岩銅礦床成岩成礦模式研究

迪慶春都斑岩銅礦床成岩成礦模式研究

圖2.25 春都礦區勘探線剖面圖(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昆明勘察設計研究院簡化, 2010)|a—3號勘探線剖面;b—1號勘探線剖面;c—0號勘探線剖面;d—2號勘探線剖面;e—4號勘探線剖面;(各勘探線位置見圖2.1)

表2.4 春都礦區礦體主要特徵一覽表

續表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昆明勘察設計研究院, 2010, 略改)

(4) Ⅳ-6礦體: Ⅳ-6號低品位礦賦存於花崗閃長斑岩的鉀長石化帶中。 礦體在走向上分布於3#-4#線之間, 垂向上分布於3587~3868m標高之間。揭露礦體的工程有1個平坑、9個鑽孔。礦體呈透鏡狀, 走向325°左右, 傾向55°左右, 傾角36°~45°。礦體走向長400m, 傾向斜深258~370m, 單工程見礦厚度在4.00~46.50m之間, 平均鉛垂厚度28.19m。 礦體最高品位0.43%, 最低品位0.20%, 平均品位0.23%。 礦體沿走向及傾向均尖滅, 分支、復合特徵明顯。

(5) 其他礦體: 除上述4個規模較大的礦體外, 春都礦區其他37個礦體規模較小,賦礦岩性有閃長玢岩、角岩、石英脈, 大多為單工程見礦, 礦體形態以透鏡狀為主。

2.5.2.2 礦石物質組成

礦區主要賦礦岩性為閃長玢岩、花崗閃長斑岩、角岩。 礦石礦物以黃鐵礦、黃銅礦為主, 有少量的斑銅礦、磁鐵礦、方鉛礦; 脈石礦物以石英、斜長石、鉀長石、絹雲母、黑雲母、方解石、綠泥石、綠簾石為主。礦化類型根據礦石構造可劃分為細脈狀、浸染狀,黃鐵礦、黃銅礦呈脈狀分布在石英、方解石中或呈浸染狀分布在蝕變岩石中, 黃銅礦常沿黃鐵礦的裂隙分布, 故黃銅礦多形成晚於黃鐵礦; 春都銅礦礦石的氧化率在1.20%~12.96%之間, 礦石自然類型應屬硫化礦、混合礦, 以硫化礦為主。

2.5.2.2.1 礦石礦物特徵

黃銅礦 (CuFeS2): 為礦區硫化物礦石中主要含銅礦物。 銅黃色, 呈浸染狀 (圖版Ⅳ-1) 及細脈狀 (圖版Ⅳ-2) 嵌布於岩石中, 與脈石礦物石英、鉀長石、絹雲母、方解石、白雲石、石膏等礦物相伴產出, 與磁鐵礦、黃鐵礦、鏡鐵礦、赤鐵礦、方鉛礦共生。

斑銅礦 (Cu5FeS4): 在礦石中含量較少, 呈藍-黃紅色, 大部分與黃銅礦連生, 交代黃銅礦, 分布於黃銅礦邊緣 (圖版Ⅳ-3)。

黃鐵礦 (FeS2): 為礦區主要金屬硫化物之一, 是礦石中的主要鐵礦物。其呈浸染狀及細脈狀嵌布於岩石中, 與脈石礦物石英、鉀長石、絹雲母、方解石、白雲石等礦物相伴而出, 與磁鐵礦、黃鐵礦、鏡鐵礦、赤鐵礦、方鉛礦共生, 常包嵌於黃銅礦中 (圖版Ⅳ-4)。

方鉛礦 (PbS)、閃鋅礦 (ZnS): 主要產於石英脈中。 淺灰色, 自形-半自形粒狀,與黃鐵礦、黃銅礦共生。

磁鐵礦 (Fe3O4): 黑色, 他形粒狀, 礦石中呈細脈浸染狀、星點狀、團塊狀, 與黃銅礦、赤鐵礦常共生, 為礦石中的主要鐵礦物之一。

赤鐵礦、鏡鐵礦 (Fe2O3): 赤鐵礦為淺褐紅, 他形粒狀, 細脈浸染狀、星點狀、團塊狀, 常與黃銅礦共生。鏡鐵礦為褐黑色, 自形-半自形粒狀, 鱗片狀結構, 呈細脈浸染狀、星點狀、團塊狀, 常與黃銅礦、赤鐵礦、黃鐵礦共生。

2.5.2.2.2 脈石礦物特徵

石英: 呈半自形-他形, 具多個形成期次, 常交代鉀長石、斜長石、黑雲母, 並包裹金屬硫化物。 有的包嵌有定向分布的絹雲母, 少數殘留有斜長石及黑雲母之假象殘跡, 常有磁鐵礦、黃銅礦呈脈狀、團塊狀浸染於石英之間, 或充填、包裹石英呈殘余的粒團。

長石: 為主要的脈石礦物, 主要為斜長石、鉀長石。 斜長石呈半自形-他形, 粒狀,主要以斑晶形式存在, 少量粒度小者存在於基質中, 形成時間一般較早, 絹雲母化明顯,晶體渾濁。鉀長石同時出現在斑晶、基質中, 半自形-他形, 粒狀, 和石英等共生。

絹雲母: 次要的脈石礦物之一。 為蝕變交代形成的礦物。部分絹雲母為斜長石經蝕變形成, 部分為黑雲母交代或鈉長石交代鉀長石時形成。

方解石或白雲石: 前者呈他形粒狀或細脈狀交代岩石, 後者呈菱面體狀自形-半自形晶; 均呈脈團狀產出, 有的充填於礦石的裂隙, 或呈次生方解石膠結碎粉狀黃鐵礦碎塊。多與石英、石膏、黃銅礦、赤鐵礦共生。

綠泥石或綠簾石: 兩者呈他形粒狀或細脈狀交代岩石, 在礦石中多與石英、石膏、黃銅礦、赤鐵礦共生, 在岩石中多以交代角閃石、斜長石形式存在或呈脈狀充填於岩石的裂隙中, 與方解石、白雲石、黃鐵礦、黃銅礦、磁鐵礦、赤鐵礦組成青磐岩化帶。

2.5.2.3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主要具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包含結構、充填交代結構、反應邊結構。

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 黃鐵礦呈半自形-他形粒狀, 或黃銅礦、磁鐵礦等呈他形粒狀, 嵌布於含礦岩石中。

包含結構: 黃銅礦常包裹黃鐵礦 (圖版Ⅳ-4)、石英、白雲石等脈石礦物, 晚期黃鐵礦包裹其他金屬礦物。

充填交代結構: 黃鐵礦、黃銅礦沿石英、白雲石、方解石脈或裂隙充填交代 (圖版Ⅳ-3)。

反應邊結構: 斑銅礦常沿黃銅礦邊緣交代, 形成斑銅礦反應邊 (圖版Ⅳ-3)。

礦石主要具浸染狀構造、團塊狀構造、細脈狀構造, 少量呈脈狀構造。

浸染狀構造: 黃鐵礦、黃銅礦呈稀疏-稠密浸染狀分布於岩石中 (圖版Ⅳ-1)。

團塊狀構造: 黃鐵礦、黃銅礦產於浸染狀礦石中, 局部集中呈團塊、斑塊狀。

細脈狀構造: 黃鐵礦、黃銅礦呈細脈狀充填於岩石裂隙或礦物解理中 (圖版Ⅳ-2)。

脈狀構造: 黃鐵礦、黃銅礦呈脈狀充填於岩石裂隙或中, 僅偶見角岩化帶中。

鮞狀-皮殼狀構造: 這類構造主要由孔雀石 (Cu2CO3(OH)2)、褐鐵礦 (Fe2O3·nH2O) 及粘土的混合物組成, 呈具同心圓的鮞狀和豆狀, 分布於氧化帶中。

2.5.2.4 熱液蝕變及分帶特徵

2.5.2.4.1 岩體熱液蝕變類型

礦區內主要蝕變類型有: 鉀化、硅化、黑雲母化、絹雲母化、青磐岩化以及粘土化(圖版Ⅴ)。

(1) 鉀化: 鉀化是礦區內典型的高溫蝕變類型, 處於含礦岩體的中心部位。 主要表現為新生成的正長石呈團斑狀、雲霧狀交代斜長石斑晶和基質 (圖版Ⅴ-1)。 鉀長石交代斜長石斑晶時, 呈現雲霧狀。鉀長石交代斜長石基質時, 呈團斑狀, 基質中鉀長石含量增高, 結晶粒度變大, 自形程度變高, 表面比較干凈。鉀化岩石中常伴有較強的浸染狀及細脈狀硫化物礦化。

(2) 硅化: 硅化在本礦區是最普遍存在的蝕變類型, 特別是構造裂隙發育地帶蝕變更為強烈, 常與鉀化、黑雲母化、絹雲母化並存。 主要表現為新生成石英 (有時含碳酸鹽) 呈團斑狀、脈狀交代斑晶和基質。 石英-方解石脈或硫化物發育的石英-方解石脈呈網狀分布, 方向不一, 相互穿插。早、中期的石英脈顏色深, 成分較復雜, 石英脈內充填有黃銅礦、黃鐵礦等礦物。絕大部分暗色石英脈中的黃銅礦含量很高。 晚期的石英脈為白色, 成分簡單, 礦化弱。

(3) 黑雲母化: 黑雲母化是鉀化的另一種形式, 在礦區局部有分布。 主要表現為新生成的細小鱗片狀的黑雲母沿裂隙充填交代基質或者呈不規則團斑狀交代基質 (圖版Ⅴ-2)。礦化呈浸染狀分布其中。此外, 玢岩中的角閃石斑晶在熱液作用下, 會變得不穩定而被黑雲母交代。 黑雲母交代角閃石不徹底時, 黑雲母和角閃石共存; 交代徹底時,則僅保留角閃石的假象。 黑雲母化岩石中銅礦化相對較弱。

(4) 絹雲母化: 絹雲母化是礦區內最常見的蝕變類型, 絹雲母多和次生石英組成絹英岩產出。 主要表現為新生成的絹雲母呈細小鱗片狀集合體交代基質和斑晶 (圖版Ⅴ-3)。絹雲母交代斜長石斑晶不徹底時, 仍可見斜長石的環帶結構或斜長石的聚片雙晶和卡鈉復合雙晶殘留; 絹雲母完全交代斜長石斑晶時, 整個斜長石斑晶被鱗片狀絹雲母集合體取代, 只保留斜長石假象; 絹雲母也可呈團斑狀交代基質斜長石。 絹雲母化岩石中, 可見少量浸染狀銅礦化。

(5) 青磐岩化: 青磐岩化位於礦區的外圍, 特徵是綠泥石、綠簾石呈團斑狀交代斑晶和基質 (圖版Ⅴ-4)。 角閃石斑晶被綠泥石或綠簾石、碳酸鹽取代, 同時析出磁鐵礦,少部分還保留外形, 仍可見一組或兩組完全解理。斜長石斑晶鈉黝簾石化現象明顯。該類蝕變岩中內無明顯的銅礦化現象。

(6) 粘土化: 區內的粘土化主要為高嶺石化 (泥化), 高嶺石是玢岩中粘土化的主要蝕變礦物。 高嶺石一般交代玢岩中的斜長石和鉀長石, 蝕變很弱時, 斜長石和鉀長石能分別保留其鈉長石聚片雙晶和卡氏雙晶, 蝕變強烈時, 岩石明顯褪色。

2.5.2.4.2 岩體蝕變分帶特徵

礦區內圍岩蝕變在空間分布上有明顯的分帶性。根據圍岩蝕變組合特徵、連續發育程度, 從花崗閃長斑岩中心向外, 大致可將區內蝕變劃分為6個帶 (圖2.26~圖2.28)。

(1) 硅化鉀化帶 (KSi): 硅化鉀化帶位於礦化中心部位花崗閃長斑岩體內及其與閃長玢岩體的接觸帶中, 總體呈陡立的 「針尖」 狀, 略往北東傾斜, 並與礦體傾向相近,是礦區最重要的含礦蝕變帶之一, 在礦區內僅見零星露頭, 主體尚未出露或揭露。本蝕變帶蝕變類型以鉀化和硅化為主, 主要蝕變礦物有正長石和石英。帶內的黃鐵礦、黃銅礦和少量斑銅礦呈網脈狀產在石英脈中。該蝕變帶的黃銅礦化強烈, 銅的品位較高, 最高可達1.64%。

(2) 絹英岩化帶 (SeSi): 絹英岩化帶圍繞硅化鉀化帶分布, 位於硅化鉀化帶之外,主要發育於閃長玢岩體中, 尤其發育於構造裂隙或破碎帶等熱流體對流循環強烈的地帶,其產狀與硅化鉀化帶相近。帶內蝕變類型以絹雲母化、硅化為主, 鉀交代作用微弱, 主要蝕變礦物為石英、絹雲母等。該蝕變帶也是主要含礦蝕變帶之一, 帶內礦化類型為黃鐵礦化和黃銅礦化, 表現為黃鐵礦和黃銅礦呈細網脈狀、脈狀或浸染狀分布。但本蝕變帶內以發育較強的黃鐵礦化為主, 黃銅礦化不均勻, 大部分礦 (化) 體中的銅品位低於0.5%,平均品位約為0.14%。

圖2.26 不同鑽孔銅品位與蝕變帶關系圖

(3) 硅化黑雲母化帶 (SiBi): 硅化黑雲母化帶分布有限, 主要分布在絹英岩化帶中, 規模較小, 可獨立存在。 主要蝕變類型包括硅化、黑雲母化。 主要蝕變礦物組合為黑雲母、石英。硅化黑雲母化帶中的黃銅礦呈網脈狀分布在石英脈中, 或黃銅礦呈浸染狀分布在硅化黑雲母化閃長玢岩中。 帶內礦化比較強烈, 銅品位比較高, 平均品位約為0.50%。

(4) 硅化帶 (Si): 硅化帶主要分布在絹英岩化帶中, 可獨立存在, 主要分布在破碎帶附近或裂隙發育的岩體中。帶內的主要蝕變類型為硅化, 主要蝕變礦物為石英。 常見石英脈沿破碎帶或裂隙充填, 並大量交代岩體中的斑晶和基質。在裂隙發育的硅化帶中, 礦化現象比較強烈, 其中暗色的石英脈中黃銅礦含量較高。

圖2.27 A-B剖面熱液蝕變分布圖

(5) 青磐岩化帶 (ChEp): 該蝕變帶分布於絹英岩化帶的外圍, 處於岩體的外緣。主要蝕變類型為綠簾石化、綠泥石化, 主要蝕變礦物有綠簾石、綠泥石、絹雲母、石英等。蝕變帶內僅局部有微弱的黃銅礦化現象, 含礦岩體銅的平均品位為0.07%, 其他部位均無明顯的黃銅礦化現象。

(6) 絹雲母化及泥化帶 (SeKa): 絹雲母化及泥化帶位於岩體的最外緣, 主要蝕變類型為絹雲母化、高嶺石化, 主要蝕變礦物為絹雲母、高嶺石、碳酸鹽等。 帶內礦化強度最弱, 除常見黃鐵礦化和局部方鉛礦化外, 少見銅礦化。

圖2.28 0#勘探線剖面熱液蝕變分布圖

2.5.2.4.3 岩體圍岩的蝕變及其特徵

岩體的圍岩發育寬廣的蝕變暈 (是岩體的2~3倍), 主要是圍岩 (圖姆溝組 (T3t)碎屑岩) 的角岩化, 形成角岩 (Hs)。 角岩表現為角岩結構, 形成長英角岩、石英角岩等。蝕變類型有中等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 弱鉀化。蝕變岩石中發育金屬硫化物脈。

2.5.2.4.4 小結

(1) 礦區的礦化蝕變分帶雖較明顯, 以花崗閃長斑岩岩枝或岩脈為中心, 向外依次出現鉀硅化帶 (鉀長石、黑雲母及硅化帶)→絹英岩化帶 (石英絹雲母化帶)→(泥化帶)→青磐岩化帶→角岩化帶, 具有與 「二長岩蝕變」 模式類似的蝕變特徵, 但蝕變分帶的規律性較差, 存在重復-偏對稱現象, 顯示蝕變類型及其分帶受復式岩體控制的空間分布特徵。

(2) 礦化強度與蝕變類型有顯著關系。一般情況下, 在硅鉀化帶、絹英岩化帶及其過渡帶礦化強度較好, 而在單一絹雲母化帶、泥化帶、青磐岩化帶及碳酸鹽化帶中, 銅礦化微弱。

(3) 礦區具備斑岩礦床常見蝕變組合, 從蝕變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看, 鉀硅化帶的分布與礦化帶空間分布關系最為密切, 從春都銅礦床蝕變分帶研究可得, 鉀硅化蝕變帶有向南東方向延伸的趨勢, 應以該方向作為下步尋找斑岩型銅多金屬礦的找礦靶區, 尋找隱伏盲礦體。

2.5.2.5 成礦期次及礦物生成順序

2.5.2.5.1 成礦期次

根據礦區礦床礦物組合、產出特徵, 礦化成礦期次可劃分為以下幾個期次:

(1) 岩漿晚期-岩漿期後成礦期: 是指富含鉀質的岩漿氣液的礦化作用, 無天水參與, 它由岩體內部向上、向外進行, 與鉀化相伴形成黑雲母-鉀長石-金屬礦化物組合。

(2) 岩漿期後熱液成礦期: 是最主要的成礦時期, 各類主要礦化皆由這種成礦作用形成。 由早到晚、由內到外, 由高溫到低溫分為三個礦化階段:

高溫階段: 在斑岩體內形成石英-黑雲母-鉀長石-金屬硫化物組合。

中溫階段: 在斑岩體內形成石英-絹雲母-金屬硫化物組合。

低溫階段: 礦化微弱, 只有少量青磐岩-黃銅礦-黃鐵礦組合的細脈產出, 未形成礦體。

(3) 表生期: 礦區0#線附近礦體埋深較淺, 礦體淺部表生作用強烈, 致使金屬礦物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氧化成褐鐵礦、孔雀石 (Cu2CO3(OH)2)。氧化帶深度小於40m, 氧化帶中銅部分淋失, 礦體銅品位降低。

2.5.2.5.2 礦物生成順序

根據礦石組構、礦脈之間的穿插關系及礦物的共生組合特徵等綜合研究, 礦區礦物生成順序見表2.5。

表2.5 成礦期次及礦物生成順序表

注: 主要形成階段----; 少量形成階段-----。

I. 礦床地質特徵

哈達門溝金礦床及其外圍柳壩溝金礦床組成哈達門溝金礦田,區內礦體全部賦存在新太古界烏拉山群變質岩中,嚴格受構造控制,成群成帶分布。哈達門溝礦區累計查明金資源儲量43噸,平均品位4.22×10-6。礦區北部柳壩溝近年取得重大找礦進展,目前整個礦田金資源儲量累計超過100 t。北部西沙德蓋鉬礦和礦區深部鉬礦的發現為區內綜合找礦提供很好的前景。

一、礦體特徵

礦田內已發現金礦(化)脈100多條,集中分布在三個區域,哈達門溝、烏蘭不浪溝和柳壩溝。全礦區共劃分為7個脈群:哈達門溝的13號脈群、24號脈群、49號脈群、1號脈群、59號脈群,烏蘭不浪溝的113號脈群,柳壩溝的313號脈群。礦體多呈脈狀、似板狀,以近東西向走向分布為主(如哈達門溝13號脈、113號脈、22號脈、24號脈、25號脈、28號脈、59號脈等和柳壩溝313號脈、314號脈、307號脈、302號脈等),少數呈北西走向分布(如哈達門溝32、1號脈)(圖3-10)。

圖3-10 哈達門溝-柳壩溝金鉬礦田地質簡圖

礦體主要產於烏拉山群變質岩中,主要礦脈特徵如下:

1.13號金礦脈

礦脈位於礦區東部,主礦體分布於勘探線140~235勘探線間,由含金石英脈、含金鉀長化蝕變碎裂岩組成(圖版Ⅶ),石英脈呈扁透鏡狀分布,尖滅後,過渡為鉀長石化蝕變碎裂岩。相比之下石英脈在礦脈中所佔的比例小於鉀長石化蝕變碎裂岩。地表控制長度達2200 m,礦脈連續,寬度最大5m,平均寬1~2m。相比之下,礦脈中部,即110線至191線約1100 m長的區間寬度最大,並且比較穩定。向兩端礦脈變窄,寬度小於1 m。一般礦脈寬大的部位,石英脈寬度也比較大。

礦脈地表出露標高為1158~1300 m,深部坑道控制標高為578 m,目前鑽孔控制標高為166 m。礦脈垂深達1100 m,斜深超過1300 m。現有地上4個中段和地下10個中段控制礦脈。總體呈近EW走向,傾向S。實際上,礦脈呈折線狀變化,可分為兩組走向,一組呈NWW走向,為280°~293°;另一組呈EW走向,為270°。據14個中段統計,礦脈傾角為45°~65°,平均傾角57°。

在123線以西和187線以東,13號脈發生分支。西部南側支脈,為13-1號脈,規模較大,東西長617 m,產狀與123線以東相近;西部北側脈仍被稱為13號脈,走向偏NW(293°),傾角明顯變緩,達45°,石英脈發育。一陡一緩的兩條分支脈在1110 m標高上下合並成一條脈。

主脈兩側的小型分支脈比較發育,主要為石英細脈,寬1~10 cm,呈直線、折線或彎曲狀,與主脈之間呈銳角相交,約11°。

鉀長石-石英脈中普遍含圍岩角礫,一般呈稜角狀,四邊形、三角形、菱形或不規則多邊形,大小不等,大者可達幾十厘米。角礫被石英脈膠結,遭受鉀化蝕變。可見由圍岩→半破碎角礫岩帶→角礫岩帶→乳白色石英大脈的側向分帶順序。

礦化主要發育在石英脈與鉀長石化蝕變碎裂岩的復合部位。即在硅化和鉀長石化碎裂岩發育處、石英細網脈發育處或幾者的復合部位,金品位高,厚度大。單純石英脈和鉀長石化碎裂岩雖然含金,但品位低。礦脈單工程最高平均品位22.72×10-6,最低品位1.07×10-6,平均5.25×10-6~6.28×10-6。單工程礦體最大厚度9.51 m,最小僅0.25 m,礦體平均厚度1.56~2.27 m。

13-1號礦脈礦化不均勻,尖滅再現較多。品位15.88×10-6~1.26×10-6,平均5.72×10-6。單工程礦體最大厚度3.34 m,平均厚度1.16 m。

成礦後斷裂構造較發育,破壞了礦體的連續性,完整性,使礦體形態變的較為復雜,局部形成了一些無礦的 「斷空區」。

2.113號脈、14號脈、12號脈

這3條礦脈實際上為一條礦脈。113號脈位於13號脈西部的烏蘭不浪溝內,近東西向展布,地表出露全長3040米,由含金石英脈和兩側含金蝕變岩構成。礦體呈脈狀產出,形態產狀嚴格受成礦時構造形態的約束,地表自西向東礦體有膨脹收縮現象(圖版Ⅷ)。工業礦體主要分布於P23~P48勘探線間,礦脈長1100 m,礦體傾向170°~210°,平均183°,傾角43°~74°,平均60°。礦脈厚度5.85 m~0.09 m,平均2.00 m。品位0.48×10-6~18.31×10-6,平均3.54×10-6。地表最高出露標高1620 m,侵蝕基準面標高1345 m,地上7個中段,地下4個中段,最深坑道標高1185 m,最深鑽孔標高970 m。從該鑽孔見礦情況來看,深部礦體仍有富集變厚的可能。總體上,礦脈從上到下品位呈下降的趨勢,但厚度卻有所增加,鉬礦化增強。

14號脈位於113號脈以東大壩溝西側的山脊上,距大壩溝口4 km。呈脈狀產出,地表自西向東有膨脹收縮現象,並見有分支現象。該脈西接113號脈。地表出露長度為1200 m,走向近EW,傾向165°~225°,平均182°,傾角49°~76°,平均65°,全脈傾角由東向西,出現由陡變緩的特點。控制礦體長度680 m,控制斜深170 m。厚度0.36~3.90 m,平均1.32 m,品位1.25~8.18×10-6,平均3.16×10-6,西段圍岩為輝綠岩,東段的圍岩為黑雲角閃片麻岩,脈附近的圍岩具碎裂結構和糜棱岩構造。地表有兩條斷層將礦脈平移錯斷,走向斷距35~80 m。

12號脈地表出露長1000 m,礦脈總體走向近EW,但是西段礦脈受構造影響,走向逐漸轉為NW方向,以P15為界,以西礦體為北西走向,傾向210°,以東礦體為近東西走向,傾向180°,平均傾向195°。傾角49°~78°,平均65°左右。礦體呈脈狀產出,並見有分支現象,較完整連續。主要為含金石英脈和含金蝕變岩,控制工業礦體長度460 m,控制斜深204 m;厚度0.46~8.14 m,平均1.48m;品位1.30~20.00×10-6,平均5.12×10-6

3.32號脈

礦脈位於13號脈群東北部約500 m處,礦石類型、結構構造和頂底板圍岩等方面的特徵同13號脈相同(圖版Ⅸ),包括兩層礦脈,相距100多米。下部礦脈寬大,為主礦脈,上部礦脈窄小,為平行次級脈。現在開采和控制的是下部主礦脈。地表控制長度約1500 m,主要分布在P31線至P40線之間。礦脈寬度一般1~2m。出露標高1360 m,目前最深鑽孔控制標高約1060 m,控制延深約300m。礦脈產狀變化較大,走向呈折線狀,由NW向轉為近EW向。其中,P31—P7線之間礦脈呈NW走向,P7—P8線之間礦脈呈EW走向。P8線以東礦脈則又轉為NW走向,P31線以西礦脈轉為近EW走向。相對來說NW向礦段長,EW向礦段短,所以礦脈總體走向按照NW向進行控制,總體傾向210°左右。礦脈傾角一般為31°~50°,平均45°。礦脈從地表向下傾角變為45°~50°之間。西部各中段,礦脈水平厚度0.30~2.50 m,平均水平厚度1.06~2.26 m。品位一般1.26×10-6~12.34×10-6,平均品位為2.65×10-6~4.49×10-6。其中,P31—P8線1284,1258,1212 m三個中段的礦體品位,厚度相對穩定,形成富礦體。富礦體長240~460 m,礦體平均水平厚度1.34~2.20 m,平均品位2.65×10-6~3.00×10-6。東部品位、厚度相對穩定,礦石品位最高達8.35×10-6,厚度最大2.50 m。其中,P8—P40線之間礦化比較集中,采坑及探槽最高品位8.35×10-6,最低品位1.87×10-6,平均3.97×10-6。礦體水平厚度最厚2.50 m,最薄0.90 m,平均1.55 m。總體上,礦化比較連續,受後期斷層錯動及脈岩穿插影響較小。但品位和厚度變化大。

礦區礦脈特徵見表3-8。

表3-8 哈達門溝金礦床主要礦脈基本特徵

續表

二、礦石組成、結構和構造

哈達門溝金礦區礦石類型可分為含金石英脈型、石英-鉀長石脈型、鉀硅化蝕變岩型和黃鐵絹英岩化蝕變岩型。

含金石英脈型:以113號脈比較發育,含金石英脈呈寬大的(幾米)或窄的(幾厘米)單脈形式出現,以機械充填方式賦存於岩石裂隙中,與圍岩界線清晰,圍岩蝕變較弱,沿石英脈邊部有時發育鉀長石化,可見沿石英脈鑲 「紅邊」 現象。主要礦物組合為石英、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方鉛礦、自然金等。黃鐵礦呈團塊狀、星散狀、細脈狀、稀疏浸染狀分布。

含金鉀長石-石英脈型:是哈達門溝金礦區中最重要的礦化類型。鉀長石呈脈狀,在鉀長石裂隙中充填石英脈,或鉀長石脈破碎為角礫為石英脈膠結,表明鉀長石脈形成早於石英脈。鉀長石脈內發育星散狀黃鐵礦,其間穿插密集的石英細脈,沿石英細脈發育細脈浸染狀黃鐵礦,局部見團塊狀方鉛礦,石英與鉀長石脈共同構成了工業礦體。石英脈礦石細脈狀穿插主要礦物組合為鉀長石、石英、鐵白雲石、黃鐵礦、赤鐵礦、自然金等。黃鐵礦在鉀長石化蝕變帶中呈浸染狀分布,顆粒細,而在石英脈中呈稀疏浸染狀分布,顆粒較粗。

含金鉀長石化蝕變岩型:礦脈中無寬而穩定的石英單脈穿插,礦體由鉀長石化蝕變岩及充填其中的含金硫化物細脈或含金硫化物-石英細脈構成。其中仍殘存有暗色礦物,形成殘存片麻理,黃鐵礦在其中浸染狀分布,顆粒較細;主要礦物組合與含金石英-鉀長石脈型相似,唯鉀長石含量多,石英量少,黃鐵礦在其中呈浸染狀分布,顆粒細。

含金黃鐵絹英岩化蝕變岩型:主要礦物組合為石英、絹雲母、綠泥石、方解石、黃鐵礦、自然金等,黃鐵礦在其中呈稀疏浸染狀分布。

礦化類型在空間上具明顯的規律性:(1)大壩溝—哈達門溝一帶以鉀長石-石英脈型及鉀長石化蝕變岩型為主,而大壩溝以西及哈達門溝以東則以石英脈型及絹英岩化蝕變岩型為主;(2)在含礦斷裂的相對張開部位以鉀長石-石英脈型為主,相對擠壓部位則為鉀長石化蝕變岩型,其分布明顯受控於含礦斷裂的力學環境。

礦石結構包括結晶結構、交代結構、填隙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和壓碎結構。

結晶結構表現在黃鐵礦的半自形、部分自形結構;黃銅礦、方鉛礦的他形結構;鏡鐵礦的針狀狀、放射狀結構;黃鐵礦包裹黃銅礦,方鉛礦中含有碲鉛礦的包含結構等。交代結構包括黃鐵礦交代磁鐵礦呈現交代殘余結構,黃鐵礦被赤鐵礦交代後形成交代環邊結構或交代島狀殘余結構,交代完全時形成交代假象結構。部分赤鐵礦沿磁鐵礦內部進行交代,構成交代骸晶結構。後期磁鐵礦沿黃鐵礦的微裂隙充填交代構成裂隙充填交代結構。填隙結構表現為自然金呈他形充填於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沿黃鐵礦裂隙充填。黃鐵礦脈狀充填於磁鐵礦中。固溶體分離結構表現在閃鋅礦中有乳滴狀、米粒狀的黃銅礦固溶體。壓碎結構常出現在團塊狀分布的黃鐵礦中,黃鐵礦受到比較均勻的擠壓力時,形成大小不等不規則粒狀碎塊,呈現不等粒壓碎結構。

礦石構造以脈狀、網脈狀、浸染狀為主,此外還可見團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角礫狀構造、晶洞構造等。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磁鐵礦、赤鐵礦;其次是黃銅礦、方鉛礦、輝鉬礦、碲鉛礦、白鉛礦、銅藍、孔雀石等。脈石礦物以石英、長石、方解石為主,其次是綠泥石、綠簾石、絹雲母、重晶石、高嶺土、黑雲母、角閃石等。金銀礦物主要為自然金。副礦物主要為金紅石、磷灰石等。

三、圍岩蝕變

礦脈中部一般為石英脈,兩側為強鉀硅化蝕變岩,近礦圍岩蝕變以鉀長石化、硅化、綠泥石化為主,多為高嶺土化、碳酸鹽化疊加;向外逐漸過渡為綠簾石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局部見碳酸鹽化、絹雲母化。礦體與斷裂關系密切,斷裂多形成於礦體底板附近,偶見於礦體頂板或兩側,破碎帶附近高嶺土化、綠泥石化較強,局部含斷層泥。綠泥石化、綠簾石化是分布最廣的蝕變,通常發育在破碎帶的兩側或暗色礦物較多的二長片麻岩與斜長片麻岩中,其形成很可能與暗色礦物自蝕變作用有關。作為明顯的找礦標志,鉀長石在石英-鉀長石脈中呈紅色,中粒半自形結構;鉀硅化蝕變岩中呈褐(磚)紅色,以細粒結構為主,原岩成分很難辯認,但殘存弱片麻理依稀可見,有時含有交代殘留的岩塊或黑雲母等暗色礦物。兩者野外與鏡下並沒有發現明顯的穿切關系,從成分和晶體結構上亦無明顯的區別。硅化多呈細脈狀、網脈狀及浸染狀,與之伴生的黃鐵礦顆粒細,自形程度低。硅化的石英有多種產狀,形成的時間和溫度區間跨度均較大,石英脈常穿插先成蝕變體或包裹稜角狀的鉀長石,或浸染狀分布於岩石中,多數石英形成總體上晚於鉀化。鉀硅化蝕變帶外側綠泥石、綠簾石多分布在暗色礦物附近,為角閃石、黑雲母等的蝕變產物,局部保留了礦物假象,少量為長石蝕變的產物(主要為綠簾石)。並且在周圍產出黃鐵礦、磁鐵礦、赤鐵礦等金屬礦物。絹雲母沿長石邊緣、裂隙或解理呈網狀、脈狀分布,主要交代斜長石,偶爾交代原生鉀長石;強烈時可完全變為絹雲母集合體,並保留斜長石板狀外形的假象。碳酸鹽化分布廣泛,碳酸鹽礦物呈集合體狀彌漫於蝕變岩石中或者呈細脈狀切穿原生礦物。哈達門溝金礦總體上來說可以劃分為兩個明顯的蝕變帶:近礦的鉀長石化、硅化蝕變帶,以及遠離礦體的綠泥/簾石化、絹雲母化蝕變帶,再向外過渡為未發生蝕變的岩石。

鉀長石化、硅化蝕變帶:鉀長石化、硅化蝕變岩往往與石英脈礦體直接接觸,寬度0.5 ~3米。蝕變帶的產出形式直接受大型斷裂或其分支斷裂的控制。鉀化、硅化蝕變帶內的原岩礦物已基本完全被蝕變礦物置換。蝕變形成的礦物主要有微斜長石、石英、黑雲母,同時廣泛伴生黃鐵礦。黃鐵礦在岩石中呈浸染狀分布,伴生的金多是自然金。

綠泥/簾石化、絹雲母化蝕變帶:分布在鉀化、硅化蝕變帶的外側,宏觀上表現為圍岩呈暗灰綠色。主要的蝕變礦物為綠泥石、絹雲母、石英、綠簾石,其次有方解石,金紅石,黑雲母等,保留原岩的結構特徵和殘余礦物。

兩個蝕變帶雖然在共生礦物組合、岩石的結構上差異較大,但它們在空間上都圍繞著含金石英脈體構成蝕變暈。且內部蝕變帶從不越過外部蝕變帶而與未蝕變圍岩直接接觸,因此兩種蝕變帶是同一流體遞進變質作用的結果。

本區金礦脈以紅色的鉀長石化蝕變圍岩、鉀長石化蝕變碎裂岩直接成礦為特徵,與冀北地區東坪金礦床相似,而華北克拉通北緣其他金礦床鉀長石化早且不成礦、晚期形成黃鐵絹英岩型金礦化,存在明顯的差別。導致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是含金流體性質不同,哈達門溝和東坪金礦床含金流體偏鹼性,弱氧化狀態,而其他金礦床的則偏酸性,弱還原狀態。

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及鏡下觀察可以看出,礦化大致順序為,含金鉀長石脈(正長岩脈)首先沿先存裂隙貫入,隨後經受擠壓作用,鉀長石破碎,引張,粗晶黃鐵礦-石英脈貫入,接著石英脈破碎,多金屬硫化物-石英細脈又貫入早期石英大脈帶中,最後可見碳酸鹽化。本區成礦復雜,為多期成礦。綜合礦床產出的地質特徵、礦石類型、礦石組構、礦石物質組成及礦物組合特點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1)鉀長石-硫化物-氧化物階段,以廣泛發育鉀長石化,鉀長石既有結晶形成的,又有交代形成的,鉀長石中黃鐵礦一般為星點狀、浸染狀,嚴重碎裂處黃鐵礦化強烈,且鉀長石發生粘土化,絹雲母化,主要礦物組合包括鉀長石、石英、赤鐵礦、磁鐵礦、黃鐵礦等;(2)黃鐵礦-石英階段,石英呈煙灰色,細脈狀,將鉀長石分割成孤島狀,也有石英脈沿著鉀長石化蝕變岩或鉀長石脈中的張性斷裂或裂隙充填形成石英脈或石英-鉀長石脈,石英脈主要形成於蝕變岩中心,其中常含有變質岩或早期鉀化蝕變岩的張性角礫,說明石英脈晚於鉀長石化蝕變岩的形成;(3)石英-多金屬硫化物-(硫酸鹽)階段,石英主要呈乳白色,塊狀,脈狀穿插鉀長石,使礦脈形成紅白分明的角礫狀構造,網脈狀構造,他形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等呈浸染狀,稠密浸染狀,有時見重晶石伴生在方鉛礦附近;(4)石英-碳酸鹽階段,以出現團塊狀和不規則脈狀方解石及自形晶石英為特徵,碳酸鹽脈常常切穿前3個成礦階段的產物,其中黃鐵礦顆粒粗大,主要呈立方體自形,晶紋發育。局部可見銅藍,孔雀石、白鉛礦和赤鐵礦等氧化礦物。

J. 楊世瑜,王瑞雪 著的《礦床遙感地質問題》這本書怎麼樣有人看過沒

礦床遙感地質交叉學科的產生是礦產勘查的遙感地質應用由方法試驗向生產應用轉化的礦床遙感地質理論和方法指導的需要;是遙感技術發展應用基礎研究的需要。該學科是國內外遙感地質研究領域的前沿課題。
本著作涉及多地域、多類型、多礦種,以翔實豐富的金屬礦床研究的科研成果為基礎,以影像一地質雙重性為特色;從成礦地質環境、礦床展布規律及礦床特徵出發;突出礦床理論與遙感基礎理論、礦床學與遙感地質學、礦床地質方法與遙感地質方法的融會;研究遙感技術應用於礦床勘查的基本問題,著重理論學術思路的系統完整、應用方法的配套可行,總結礦床遙感地質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該論著提出影像一地質雙重性概念,引申出影像一地質單元、影像線一環等級體制、影像線一環結構等影像地質信息。理論上闡述了礦床遙感地質的基本原理、影像線性體與環形體、影像線一環組合特徵、影像地學信息相關性等基本原理;方法上系統地提出了礦床遙感地質標志的識別、礦床定位影像線一環組合特徵分析、礦床遙感地質綜合方法、成礦預測的遙感地質研究、礦床遙感地質報告及圖件編制技巧等基本方法。
本著作以作者在礦床遙感地質方面的研究成果為主體,力求礦床地質與遙感地質的結合融會、學術思想的新穎、方法的適用可行;通過遙感圖像解譯獲取礦床定位的遙感地質信息標志,開展成礦預測的礦床遙感地質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是兼具科研成果與教材雙重性的學術專著,特色性突出。

王瑞雪
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多媒體專業,在校期間曾獲國家二等獎學金。參與過國內外諸多設計比賽並均收到了不錯的反響。 北京藝鳴盛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任公司綜合部經理&創意總監 亞洲熙霖文化傳媒(香港)有限公司董事

楊世瑜
男,1941年生,雲南麗江人,白族。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2年畢業於昆明工學院地質系。在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經歷25年地質找礦科研實踐後,1987年以來在昆明理工大學從事地質科研與教學。側重礦床地質、構造地質、遙感地質、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旅遊地質、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近十餘年來致力於礦床遙感地質(交叉學科)、環境地質、旅遊地質的研究。參加或主持完成43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2項),主筆編寫科研報告或專題報告45份308萬字,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0部。代表專著:《雲南錫礦遙感地質模型》、《礦床遙感地質問題》、《三江並流帶旅遊地質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橫空出世——三江並流地質奇觀》;《斑岩金礦床快速定位預測》;《沙林旅遊地質與沙文化研究》、《旅遊地質學》、《鄉村生態旅遊理念與發展模式探索》。代表論文《滇東南錫礦帶礦床類型及其組合特徵》、《滇東南錫礦帶成礦區礦床勘查模式探討》、《礦床遙感地質基本問題》、《北衙鹼性斑岩型金礦床遙感地質綜合信息》、《雲南省旅遊地質資源及可持續發展》、《論迪慶州旅遊地質資源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論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等。講授本科生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課程《遙感地質學》、《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資源環境遙感技術應用》、《旅遊地質學導論》、《礦床遙感地質學導論》、《野外地質方法》、《資源與環境》、《旅遊地質學》等12門。在礦床遙感地質學、旅遊地質學、環境地質交叉學科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次(1987年),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次,二、三等獎各3次、四等獎2次。獲省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1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科研項目
近期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項目有:「鹼性斑岩型金銀礦床三維模型及礦床(體)定位技術示範研究(北衙)」(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子課題)、「麗江—中甸旅遊地質資源開發策略」(省教委基金項目)、「三江並流帶旅遊地質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雲南鄉村生態旅遊發展模式研究與典型示範》(雲南省科技攻關(農社)項目);《麗江城市地質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大理城市地質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香格里拉城市地質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六庫城市地質環境問題調查評價》。現正在出版《旅遊地質系列叢書》。 兼職雲南省遙感技術應用學會副理事長,昆明理工大學旅遊地質資源研究所所長,昆明理工大學三江並流研究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