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汶川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類型
地震一般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有: 泥石流 崩塌 滑坡 地裂縫 堰塞湖 等
其帶來的不可預見後果是嚴重的。
2. 汶川地區發生山洪泥石流,是什麼樣的地質環境讓汶川多災多難
專家指出汶川處於地震帶,受地震影響會成為多災區。四川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梁軍認為,這是累計效應的結果,「一次強降雨不會受災這么重。」四川省防指專家庫相關專家也認為,考慮到汶川森林覆蓋率56.9%、岷江出境流量超過2300立方米/秒,「山洪泥石流要爆發,只能說明土壤飽和度較高,前期降雨量較大。」

累計降雨量這么大,導致當地的山體、土壤被反復浸泡,反復曝曬,很容易出現災害。所以汶川發生山洪泥石流是有跡可循的,當地部門應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防範。
3. 汶川地震中出現了哪些工程地質問題
汶川抄地震誘發的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震裂山體)和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及特徵進行了較系統地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強震誘發滑坡災害發生特點與岩性結構和地形條件有較明顯的關系,在硬岩、軟岩和鬆散堆積物分布區,滑坡的啟動、運動和停積形式有較大的差別,但總體上都具有高速、高動能、強大動力等特徵。強震誘發的崩塌主要包括高位大型崩塌;小規模塊石崩落、拋射;崩塌誘發大規模滑坡3類。強震條件下大多數崩塌都表現出一定的水平拋射特徵。強烈的地震動力使極震區眾多山體大范圍震裂松動,形成了大量震裂山體。這些震裂山體的地表裂縫具體又可細分為斷裂裂縫、震裂裂縫和滑裂裂縫3類。汶川地震形成了巨量泥石流物源,再加上震後泥石流爆發的臨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啟動和運動方式發生明顯改變,在今後數年內,泥石流將是影響災區恢復重建的最大地質災害隱患,應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防範。
4. 汶川地震地質背景Geological Background
5.12汶川8.0級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東緣的龍門山斷裂帶,該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構造邊界。自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十分活躍。
The 5.1 2 Wenchuan Earthquake happened at the Fault zone of Longmen Shan(Dragon's Gate Mountains)i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region locates the tectonic boundary of Sichuan basin and Tibetan Plateau.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is very active.
5.12汶川地震地質災害
5.12汶川地震地質災害
龍門山地震斷裂帶是青藏高原周邊地形梯度變化最強烈的地區,在50km范圍內從四川盆地平均海拔600rn左右,迅速變為5000m左右的高原,地形高差達4400m。
The Longmen Shan earthquake fault zone is the edge region of Tibetan Plateau with the highest changes in land topographical gradients.The altitude at its foreland in Sichuan basin is600m and increases to5000m on the Plateau over a horizontal distance of50km.The altitude difference is4400m.
龍門山地震斷裂帶為一條長約500km,寬30~50km的北東走向的構造帶,主要由四條斷裂帶組成:F1:汶川-茂汶斷裂;F2:映秀-北川斷裂;F3:灌縣-安縣斷裂;F4:平武-青川斷裂,這些斷裂帶晚第四紀以來的活動性質以擠壓逆沖為主,並伴有右旋走滑分量。此次汶川8.0級大地震形成長近300km的地震斷裂帶。
Longmen Shan fault zone is of500km long and30to50km wide with north--eastern striking di rection.It is composed of fou r faults:F1:Wenchuan-Maowenfault;F2:Yingxiu-Beichuan fault;F3:Guanxian-Anxian fault;F4:Pingwu-Qingchuan fault.Since Late Quate rnary,the a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s have been mainly compressing and thrusting with right rotational sliding component.This Wenchuan earthquake formed a quake faulting zone of 300 km long.
5.12汶川地震地質災害
龍門山地震斷裂帶的活動構造
Active fault system of the Longmen Shah Earthquake Fault Zone
汶川地震發震的地球動力學機制模型Geodynamic mechanism model for focal mechanism of Wenchuan Earthquake
龍門山地震斷裂帶的構造變形十分強烈,其新生代隆升可能與青藏高原的下地殼流引起的向東擠出與四川盆地堅硬結晶基底的阻擋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關,此次大地震的發生很可能是下地殼流向東擠出所產生長期應力積累釋放的結果。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Longmen Shan earthquake fault zone is very strong.The uplift of the zone in Cenozoic may be 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extrusion inced by the lower-crustal channel flow beneath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buttressing of the rigid crust of Sichuan basin.The occurrence of this Earthquake may be a result of the release of the long-time stress accumulation caused by the eastern extrusion of the lower-crustal channel flow.
5. 汶川地震烈度的分布特點,並從地質上解釋其成
汶川8.0級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組織專家赴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寧夏等省(自治區、
汶川8.0級地震Ⅵ度區以上面積合計440442平方公里,其中:
Ⅺ度區:面積約2419平方公里,以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和北川縣縣城為兩個中心呈長條狀分布,其中映秀Ⅺ度區沿汶川-都江堰-彭州方向分布,長軸約66公里,短軸約20公里,北川Ⅺ度區沿安縣-北川-平武方向分布,長軸約82公里,短軸約15公里。
Ⅹ度區:面積約3144平方公里,呈北東向狹長展布,長軸約224公里,短軸約28公里,東北端達四川省青川縣,西南端達汶川縣。
Ⅸ度區:面積約為7738平方公里,呈北東向狹長展布,長軸約318公里,短軸約45公里。東北端達到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和陝西省寧強縣的交界地帶,西南端達到四川省汶川縣。
Ⅷ度區:面積約27786平方公里,呈北東向不規則橢圓形狀展布,東南方向受地形影響不規則衰減,長軸約413公里,短軸約115公里,西南端至四川省寶興縣與蘆山縣,東北端達到陝西省略陽縣和寧強縣。
Ⅶ度區:面積約84449平方公里,呈北東向不規則橢圓形狀展布,東南向受地形影響有不規則衰減,西南端較東北端緊窄,長軸約566公里,短軸約267公里,西南端至四川省天全縣,東北端達到甘肅省兩當縣和陝西省鳳縣,最東部為陝西省南鄭縣,最西為四川省小金縣,最北為甘當省天水市麥積區,最南端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
Ⅵ度區:面積約314906平方公里,呈北東向不均勻橢圓形展布,長軸約936公里,短軸約596公里,西南端為四川省九龍縣、冕寧縣和喜得縣,東北端為甘肅省鎮原縣與慶陽市,最東部為陝西省鎮安縣、最西邊為四川省道孚縣、最北部達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最南為四川省雷波縣。
二、烈度說明
(一)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達Ⅺ度,以汶川縣映秀鎮和北川縣縣城為兩個中心。
(二)Ⅸ度以上地區破壞極其嚴重,其分布區域緊靠發震斷層,沿斷層走向成長條形狀;Ⅹ度和Ⅸ度邊界受龍門山前山斷裂錯動的影響,在綿竹市和什坊市山區向盆地方向突出,都江堰市區也略有突出。
(三)在山前盆地邊緣的過渡帶,烈度向東衰減很快,而西側則衰減相對較緩。
(四)烈度分布南北也不對稱,Ⅷ度區和Ⅶ度區范圍向四周擴大,且相同烈度的區域在北部比南部大,進入甘肅省和陝西省境內,顯示出斷層破裂向北東方向傳播,最大餘震發生在斷層北部。
(五)Ⅵ度區在四川盆地和丘陵地區分布范圍很廣,一直延續到重慶市西部和雲南省昭通市北端,在四川省西部面積相對要小。
(六)此次地震有多個烈度異常區,其中漢源為位於Ⅵ度區的Ⅷ度異常區,其餘均為高於所在區一度的異常區,包括:康縣(Ⅸ度異常區)、中江(Ⅷ度異常區)、通江(Ⅶ度異常區)、洪雅(Ⅶ度異常區)、寶雞-岐山-眉縣(Ⅶ度異常區)、西安(Ⅵ度異常區)。來源: 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
6. 四川汶川大地震持續時間長的地質原因
因為現在入駐四川有10幾家油氣田公司,連大慶油田都來四川開采了,四川每年向版上海湖權南等地輸氣以百億噸計算,四川本來是盆地地勢低矮,還被抽取地下油氣,把地下抽空了,又加之三峽大壩的壓力,所以四川會頻發地震,哪個地方被抽空,周邊高的地勢就會流向低處去填平,而這10幾家抽油氣的企業只管賺錢是不會顧及四川地震不地震的問題的,所以天府之國會變成地獄之國,已經不是宜居之地,四川大地震會源源不斷接踵而來,災難還在後面等著四川人。
7. 汶川大地震所在地的具體地質構造情況
一.汶川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
汶川區地質構造位置處於南北向東亞鏡像反映內中軸地震帶與北容東-南西向太行山-龍門山地震帶的交織部位。前者從"康滇地軸"經四川的龍門山以西地帶,再由甘肅武都向北通過天水,庄浪,靜寧,以及六盤山,到寧夏的賀蘭山,及其以西的北阿拉善,是一條縱貫中國,並把中國分為構造屬性有明顯差別的東西二部分的"東亞鏡像反映中軸帶";由歷史地震的震中分布可知,它又是一條近南北向的地震帶,故我國地震界習慣性地稱之為"南北地震帶"。由於這個帶實際上是由一系列的北東向構造和一系的北西向構造作麥穗狀交叉而成,所以無論是環太平洋構造波系或特提斯構造波系的地震帶活動,在"中軸帶"上的相應部位都要發生較強地震。後者基本與燕遼-太行-龍門山構造帶符合,向東北穿渤海,過渡到長白山構造帶。這條地震帶從太行山西側及汾河斷陷向西南抵達秦嶺構造結,活動性突然減弱,斜穿秦嶺後,到甘肅武都地區,又重新顯示活動性,到四川松潘地區(包括汶川),已相當活動,然後通過康定,瀘定,冕寧,西昌等處,進入雲南,經騰沖和潞西,出國境。這祥的構造背景就必然形成了該區既是地震多發區又是地震強烈區。
8. 為什麼汶川所在區域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
中新網9月3日電 測繪局、地震局今天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結果,介紹汶川地震對地震周邊地區及青藏板塊地形的影響。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在發布會上介紹了近期地震發生比較多的兩個原因。
第一,汶川8級地震發生以後,從我們多年總結研究的經驗來講,這么大的地震發生以後,在全國范圍內會存在一些調整,會發生一些地震,所以最近我們感覺震區以外的一些地區,包括西藏、新疆以及四川與雲南交界的地方發生一些地震。按照統計規律,每年我們國家發生5級以上地震是18次左右。到目前為止,除汶川地震強餘震以外,現在中國大陸已經發生了21次5級以上地震,從目前情況來說,整個地震數量超過平均水平,相對來說強一些。
第二,最近地震發生這些區域在我們國家都是地震多發地區,包括新疆、西藏、雲南,是我們國家地震多發的一些省市,從本身來講,這些地方也會發生一些地震
馬宗晉表示,「對於強餘震還需較長時間加強研究」。他介紹,截至9月1日12時,也就是汶川大震後112天內,中國地震台網記錄到2萬7千多次餘震。其中6級以上餘震8次,最大的餘震是5月25日下午發生在青川的6.4級地震;5級以上餘震39次。餘震的數量和強度仍有較大的起伏。7月24日,青川一帶又發生了5.6、6.0和6.1級較強餘震,造成十餘人傷亡。
馬宗晉表示,目前,通過對我國大陸地區地震資料的多方分析,基本上仍確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