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利於植物生長的土壤地質是什麼
⑴ 更有利於動植物生長的土壤性質的特點有哪些
土壤動物是來土壤中和落葉下生存源著的各種動物的總稱。土壤動物作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重要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積極同化各種有用物質以建造其自身,另一方面又將其排泄產物歸還到環境中不斷改造環境。 常見的有蚯蚓、螞蟻、鼴鼠、變形蟲、輪蟲、線蟲、壁虱、蜘蛛、潮蟲、千足蟲等。有些土壤動物與處在分解者地位的土壤微生物一起,對堆積在地表的枯枝落葉、倒地的樹木、動物屍體及糞便等進行分解。細菌的繁殖能使枯枝落葉軟化,從而增加適口性;枯枝落葉經土壤動物吞食變成糞便排出後,又便於微生物的分解。一部分土壤動物是自然界「垃圾」的處理者;另一部分土壤動物是以其他動物為食物的捕食者。構成土壤中食物鏈和食物網。蚯蚓能大量吐食土壤,分解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質。另一方面,一些土壤動物也危害農田,如鼴鼠。土壤動物對環境變化反應敏感,物種組成和生存密度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藉此可以利用土壤動物物種組成和生存密度的變化作為環境監測的手段,如蚯蚓便是放射性污的指示生物。
⑵ 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
水稻——粘質土
棉花——壤土
花生——沙質土
⑶ 最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是
對不同的植物來說,土壤對其影響也不同,萬能土壤目前還沒發現。
第一種,磚紅壤(酸性土壤,分布於南方)是熱帶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土壤在熱帶季風氣候下,發生強度富鋁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發育成的深厚紅色土壤,以土壤顏色類似燒的紅磚而得名。最適合黃枝木、荔枝、黃桐、木麻黃、桉樹、台灣相思、橡膠、桃金娘、崗松以及鷓鴣草、知風草等草本植物的生長。因為磚紅壤的水熱條件最優越,有機物合成量最大,雖然分解迅速,但在土壤中仍能積累較多的有機質。在天然林中,有機質含量可高達8—10%,硅鐵鋁率<1.7。所以適合上述植物生長。
第二種,赤紅壤(酸性土壤,分布於南方),適合紅栲、烏來栲、紅鱗蒲桃、厚殼桂、硬殼桂、多種杜英、多種冬青、黃杞、黃桐、毛茜草樹、橄欖等,並散生鵡掌柴、多種茜草樹、肉實樹、狗骨柴,墨氏山胡椒等植物的生長。土質的透氣性很好,但土質較貧瘠。
第三種,黃壤(酸性土壤,分布於南方)發育於亞熱帶濕潤山地或高原常綠闊葉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層經常保持濕潤,心土層含有大量針鐵礦而呈黃色,故名。適合次生櫟類灌叢和稀疏馬尾松、杉木林的生長。
第四種,燥紅土(酸性土壤,分布於南方)適合物種如木麻黃、刺籬木、酒餅勒、扭黃茅、仙人掌、霸王鞭、劍麻、番麻等植物生長。
第五種,黃棕壤(酸性土壤,分布於南方)主要分布在江蘇、安徽、湖北北部、陝西南部,適合常綠闊葉林和落葉林生長。
第六種,棕壤(分布於北方)也稱棕色森林士;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干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在褐土地帶的垂直帶上亦有分布。適合次生針葉林和闊葉混交林生長。
第七種,水稻土,是指發育於各種自然土壤之上、經過人為水耕熟化、淹水種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適合水稻生長。
第八種,黑鈣土,發育於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地區草甸草原和草原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徵是土壤中有機質的積累量大於分解量,土層上部有一黑色或灰黑色肥沃的腐殖質層,在此層以下或土壤中下部有一石灰富積的鈣積層,故名。適合北方多種針葉林,闊葉林,農作物的生長。肥力很高
第九種,黑壚土,是腐殖質鈣層土中面積最小的類型。零星散布在侵蝕非常嚴重的黃綿土中間,以其有灰暗的象壚灰顏色的土層而得名。針茅、白羊草、胡枝子、百里香、苦豆子、酸棗、黃刺玫、丁香在其上生長。
第十種,泥炭土,泥炭土是具有厚度>50cm的泥炭層的潛育性土壤,多分布於冷濕地區的低窪地。中營養型的喬木及莎草、泥炭蘚等植物適宜在泥炭土中生長。
⑷ 植物為什麼要土壤才能生長
植物抄生長需要水分,空氣襲,礦物質養分和陽光.土壤是貯存水分和礦物質養分的載體,同時它又有固定植物根,莖的作用,因為植物不可能直接從岩石中吸取養分,如果人們能利用其他物質代替土壤,滿足植物對上述四要素的要求,沒有土壤植物同樣能生長.現代有工廠化的菜園,即在廠房內用多層層疊的營養盆,即所謂的無土種植.這樣可以在有限的面積上生產出大量的產品.但從目前來看成本很高,只限於試驗用.
希望採納
⑸ 影響葯用植物生長的主要土壤因素是什麼
土壤肥力是植物生長好壞、能否獲得高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除能提供良好的立足條件外,還需要提供足夠的營養、水、氣條件才能使植物生長良好。影響葯用植物生長的土壤因素很多,如,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土壤營養、土壤水分、土壤空氣及土壤微生物等,下面僅介紹幾個主要因素。
一、土壤質地
土壤的粗細,也就是土壤的機械組成,土壤中各種粒級配合的比例,或各粒級在土壤重量中所佔的百分數,稱為土壤質地。土壤是由數量不等的粘粒、砂粒和粉粒組成的。各種粒級的組成比例不同,就形成了各種土壤,主要可歸納為三類,即砂土、粘土和壤土。
質地不同,土壤所表現的肥力性狀(如紮根條件,透水通氣好壞,保持水分和養分的能力等)、耕作性能和生產性能也不同,對葯用植物生長的影響也很大,特別是根莖類的葯用植物對土壤質地的要求較嚴格。多數種類都喜歡在疏鬆的壤土中生長,這類土壤有利於根系的生長和地下根莖的發育。
(一)砂土類
砂粒含量較多,粘粒較少,土壤粒間孔隙大,小孔隙少,總孔隙度小。毛管作用弱,保水性差,但通氣性良好,易乾旱,耕性較好;因含粘粒少,保肥性能也差,養分容易淋失,有機質含量少,分解快,貧瘠;砂性土熱容量小,土壤易增溫也易降溫,晝夜溫差大,早春土溫易上升發暖,但晚秋一遇寒流,溫度下降快,植物容易遭受凍害。因此砂性土要多施肥,深施有機肥,施用化肥時要少施、勤施,基肥、追肥並重。
砂性土壤廣泛分布於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等省區,華北平原、各地河流兩岸及沿海地區也有分布。
此類土壤適宜種植一些耐旱性強的葯用植物,如北沙參、甘草、麻黃等,北沙參主要產區山東煙台地區,多種植在海邊砂土或砂質壤土上。由於砂土疏鬆,北沙參根系生長發育良好,主根入土深,可達40cm左右,同時分杈少,質量好。而生長在一般的粘壤土內,根系發育不良,主根短,分杈多,商品質量差。麻黃、甘草多分布在我國西北、內蒙古等省區乾旱的沙丘、荒漠上,在粘重多濕的土壤里則生長不良。
(二)粘土類
這類土壤比較粘重,耕性差。粘粒含量較高,總孔隙度雖大,但土粒間孔隙小,小孔隙多,土壤的通氣性透水性差,易積水,引起根的腐爛,甚至死亡,水分蒸發慢。不耐澇、不耐旱;土溫低,溫差變化小,有機質分解慢、腐殖質易積累;含礦物質養分豐富,特別是K+、Ca2+、Mg2+、Fe2+等陽離子含量較高。吸附性能較強,不易被水淋失,保肥力強。腐殖質含量高,氮的含量也較一般土壤高;因粘土較緊實、板結,濕時泥濘,干時堅硬,耕作費力,水、氣常處於矛盾狀態。
由於這類土壤物理性狀較差,對多數葯用植物均不適宜,常造成缺苗,同時根系發育不良,特別是根莖類或深根類的葯用植物,根系不易舒展,主根不易深入較深的土層。因而支根多,品質差。適宜在粘土類生長的多為沼澤生或水生葯用植物。如澤瀉、菖蒲、芡實等,常種於水稻田或溪溝、池溏等低濕地方。此外,少數旱生的葯用植物如川明參也適宜在排水良好的粘壤土上種植,生長良好,根充實,質量好。種於砂土或砂質壤土上的川明參,根含水量高,粉質少,不充實,加工後質量較差。
(三)壤土類
所含土粒的粗細比例適度,砂粘合宜,其性狀介於砂性土和粘性土之間,兼有二者的優點。大小孔隙比例適當,通透性、保蓄性好。養分含量豐富,有機質分解快,土性溫暖,耕性良好。
壤土類廣泛分布於黃土地區、華北平原、松遼平原、長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河網平原及河流兩岸沖積平原上。
這類土壤是多數葯用植物栽培最理想的土壤,特別是根莖類葯用植物更喜歡在這種疏鬆肥沃的土壤上生長,有利根系的發育和根莖的膨大。如黨參、當歸、地黃、貝母、人參、丹參等。
有些根系較長的如黃芪、栝樓、山葯、牛膝等,主根長30—100cm,有的甚至可達150cm。不但要求耕層是疏鬆的砂質壤土,同時也要求心土疏鬆。這樣生長的主根直,分杈少,入土深,刨收容易,不易斷根。如黃芪的主產區內蒙古,懷山葯、懷牛膝主產區河南黃河岸邊的武陟、溫縣等地,砂質壤土疏鬆、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及透水力強,生產的黃芪、懷山葯、懷牛膝根長且直,不分杈或少分杈。加工後商品質量高,常出口,為國家換取大量外匯。
有些根系分布較淺的葯用植物,如黃連、鬱金等都要求上層疏鬆、下層緊密的土壤。因黃連地下根莖向上生長,須根多分布在表土層,所以疏鬆肥沃的表土層是根莖向上生長和膨大的良好環境。下層緊密的土壤,能使鬱金塊根不致於長得太深,挖收比較方便。
土壤質地對葯用植物生長的影響,還可以從同一葯用植物在不同的土壤類型中生長所表現的差異,看出土壤質地的顯著影響。如杜永祥在黃芪栽種產生「雞爪芪」原因的調查中看出,同一種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在不同的土壤類型上種植,黃芪的生長表現有明顯變化,發育狀況有顯著差異。
棕色森林土(山地棕色砂礫土),其質地疏鬆,含腐殖質較少,砂性較大,排滲水力強,透氣性好,水、肥、氣、熱協調,pH值呈微酸性。種植黃芪的根系長直,分杈甚少,根皮黃棕色,表皮光滑,無銹斑,無水眼,折斷面纖維細膩,粉性好,呈鞭桿狀,商品質量最好。
淋溶黑土(黑砂壤土),質地鬆散,滲水力好,保水力強,透氣性好,有團粒結構,淋溶明顯,三相協調,pH值呈中性或微酸性。種植黃芪的根較長直,分歧不多,根皮黑褐色,兼有少量銹斑,折斷面纖維較粗,粉性較小,商品質量好。
碳酸鹽黑土(鹽鹼土),質地較松,滲水力較好,保水力較差,含有鹽鹼,pH值呈鹼性,有明顯返鹼。種植黃芪的根系較長,分杈較少,但因根皮受鹽鹼侵蝕,銹斑嚴重,折斷面纖維木質化,粉性甚小,商品質量差。
沿江沖積砂土,質地疏鬆,滲水力好,保水力強,含水量大,腐殖質少,pH值呈微酸性。種植黃芪的根系長直,分杈較少,但因土壤含水量大,根皮水眼重,爛皮較多,商品質量較差,特別是地勢低窪或多雨年份水眼、爛皮現象更為嚴重。
森林灰化土(白漿土),表土層腐殖質較多,質地鬆散,保水力強;心土層(稱淀積層或白漿層)質地粘重緊密,滲水力甚差,透氣性極不好,有石灰菌絲體,三相失調,pH值呈酸性。種植黃芪的主根短曲,伸至淀積層停止,致使根系變異,分衩甚多,呈雞爪型,且因表土層保水力強,根皮銹斑多,水眼重,折斷面纖維較粗,粉性較小,商品質量最差。
草甸土(草炭土),其成土地勢低窪,腐殖質層深厚,排水力差,保水力強,含水量大,pH值呈酸性。種植黃芪的主根較短,分衩較多,水眼甚重,爛皮明顯,商品質量低劣。
特舉黑龍江省有代表性的兩種土類列入表5—1。
表5—1 不同土壤類型對黃芪的生長發育影響
註:1.根粗部位:蘆下10cm處粗度
2.均為本地種子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各類土壤在各地都或多或少有分布。而各種葯用植物由於長期生長在某一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對某種土壤的一定適應性。所以各種葯用植物對土壤條件的要求,很不相同,在栽培時應根據葯用植物的特性,選用相應的土壤栽培,才能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
二、土壤有機質
土壤固相中除了礦物質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土壤有機質。在自然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多的可達10%以上,一般土壤則較少,約在0.5—3%之間。土壤有機質含量雖不多,但其作用很大,它不僅是養分的主要來源,而且對土壤一系列性質和生產性狀的好壞也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土壤有機質被視為土壤肥力的中心,是評定土壤肥瘦好壞的重要標志之一。許多葯用植物都喜歡在有機質含量高的腐殖質土生長。
(一)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和類型
土壤有機質主要來源於動植物和微生物的殘體,以及施入的有機肥料,土壤有機質在土壤中都要經過微生物分解,由於分解的程度不同,一般可分為三類:
1.新鮮有機質
即很少被微生物分解的那一部分有機物,它們仍保持著解剖學上的特徵,大部分為動植物的殘體。
2.部分被分解的有機物
這類有機質已失去解剖學上的特徵,呈暗褐色小塊,對疏鬆土壤有良好的作用。
3.腐殖質
是徹底被微生物改造過的有機物,呈黑色或黑褐色的膠體物質,是復雜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它與礦物質顆粒緊密結合,只能用化學方法分離,而不能用任何機械的方法分開,是土壤有機質中主要的類型,對土壤肥力影響很大。
(二)有機質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1.植物養料的主要來源
土壤有機質含有植物所需的一切養分,如C、H、O、N、P、K、S、Ca、Mg以及多種微量元素。有機質經過微生物的礦質化作用,釋放植物營養元素,供給植物和微生物生活的需要。微生物在分解有機質的過程中,取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同時產生的CO2供植物的碳素營養。植物還能直接吸收某些簡單有機化合物,如氨基酸、有機磷化合物以及高度分散的膠態及分子態腐殖質等。
土壤中氮素的來源主要是土壤有機質,這些有機質有的經過礦質化釋放出植物可吸收態氮素,另外很多則經過分解合成作用而轉化成土壤腐殖質,貯於土中。由於腐殖質比較穩定,分解緩慢,每年只有2—4%的氮釋放為有效態,所以土中有效氮含量並不高,一般約占土壤全氮的1—2%。
土壤中磷的含量在0.1—0.04%之間,除了有機態磷有待分解釋放外,無機磷也與鈣、鎂、鐵、鋁結合為不易溶解狀態,因此這部分磷的釋放也很重要。一方面含磷有機物分解釋放出植物可吸收態磷,另一方面,由於有機質是一種絡合劑,能與難溶性磷酸鹽的鹽基進行絡合作用,從而也提高磷的可給性。
此外,土壤有機質所含的鉀、鈣、鎂、硫、鐵以及其它微量元素,隨著有機質的分解,逐漸供植物利用。
2.對植物生長有刺激作用
可溶性胡敏酸在低濃度下(百萬分之幾至十萬分之幾)能刺激根系的生長,而在高濃度的情況下則抑制根系發育。
可溶性胡敏酸進入植物體後,能促進植物的呼吸作用,提高細胞膜的透性從而增加養分吸收的數量。
總之,低濃度可溶性的胡敏酸在作物生長的前期能促進根系的發育,後期能促進養分的吸收,而對作物吸收作用的促進則貫穿於作物的整個生命過程中。
3.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半分解的有機物能使土壤疏鬆,大大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從而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腐殖質又是親水膠體,能吸持大量水分,其吸水率為400—600%,而粘粒的吸水率則為50—60%,比粘粒大10倍左右,所以能吸收更多的水分。
腐殖質是一種膠體物質,有多種功能團,如羧基和酚羥基上的H+,可與土壤溶液中的陽離子進行交換,使這些陽離子不致流失,同時腐殖質的代換量比粘粒大4—5倍。所以腐殖質能大大提高土壤的保肥力。
4.改善土壤物理性質
腐殖質是良好的膠結劑,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尤其在有鈣離子存在的條件,腐殖質產生凝聚作用,使分散的土粒膠結成團聚體,可形成良好的水穩性團粒。腐殖質的粘結力比粘粒小11倍,粘著力比粘粒小一半,但都比砂粒大。因此,它能減低粘土的粘性,增加砂土的粘性,從而改善粘土的通透性和耕性,以及砂土的鬆散性。腐殖質還可使土色變黑,吸熱能力加大,使土溫提高。
5.促進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動
土壤有機質是微生物營養和能量的主要來源。同時腐殖質能調節土壤的酸鹼反應,使之有利於微生物的活動。
鑒於上述土壤有機質對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的巨大作用,使得土壤具有疏鬆、透氣、肥沃的特性,即水、肥、氣得到充分的協調,創造了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良好條件,也是多數葯用植物生長最優良的條件。那些在山區林間自然形成的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壤,即所謂腐殖質土最適於一些淺根系的多年生葯用植物生長,如人參、黃連、細辛等,它們的根系都不大,只在表土層生長。黃連須根分布於表土層0—25cm處,而集中分布於5—10cm土層里,說明其根系的好氣性,而腐殖質土既疏鬆又透氣,是黃連根莖生長最優良環境。人參、西洋參及細辛,也屬多年生陰生植物,光合作用能力較低,吸肥量少,植株生長緩慢,在生長期間不需要過多的速效性肥料。腐殖質土除具疏鬆特點外,其特性穩定,能源源不斷地釋放所需養分供吸收利用,因而使植株生長良好,不但產量高,質量也好。
三、土壤養分
見第六章葯用植物營養與施肥,第二節葯用植物的土壤營養。
四、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對葯用植物生長的影響
土壤水分在土壤形成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中所進行的許多物質轉化過程,如土壤中礦物養分的溶解和化,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都離不開土壤水分。而水分的多少也影響這一轉化過程,土壤水分影響土壤通氣狀況和土壤的熱狀況,也影響土壤的氧化-還原過程,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
植物的生命活動也離不開水:首先水分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植物體內含有60—80%的水分;種子發芽需要水分;水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沒有水光合作用就不能進行;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養分,必須溶於水後才能被吸收,並輸送到植物體所需要的各部分去;植物需吸收大量水分,才能保證葉面蒸騰的需要,以降低並穩定植物體溫,使植物在強烈的日光下進行光合作用而不致灼傷。
植物雖需大量水分,但不能盲目給土壤澆水,因土壤中的水、氣常處於矛盾狀態,水分太多則影響土壤的通氣,也影響根系的吸收作用,從而影響根系正常的生命活動,以致於影響全株的生長。葯用植物種類多,特性各異,對水分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有些葯用植物不需要太多的水分,即所謂耐旱的葯用植物如麻黃、甘草等,土壤濕度大則生長不良,或引起爛根;有些葯用植物則需要較多的水分,如澤瀉、菖蒲、芡實等,甚至可以在淹水的嫌氣條件下生長,土壤太干則生長不良;而絕大多數葯用植物則需在干濕適當的土壤條件下生長,過於潮濕的土壤,常引起爛根,導致全株死亡,太干容易缺苗或生長不良。所以在生長期間應注意水分管理,若天旱不雨,要注意澆水,雨後應及時排水,避免土壤通氣不良致使植株窒息死亡。
(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1.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自然條件下土壤保持的水分含量稱為土壤含水量,其表示:方法有以下幾種:
(1)重要百分率
即土壤含水量占土重的百分率,一般以烘乾土重為基數。
(2)容積百分數
土壤含水量的重量百分數雖然普遍採用,但要說明土壤水分佔土壤孔隙的容積,或水分與空氣在土壤中所佔容積的比率等則不方便,為此應以土壤中水分體積占土壤體積的百分數來表示。
(3)相對含水量
為了更好地說明土壤水分的飽和程度,有效性和水、氣狀況,在植物栽培中,常用土壤自然含水量占田間持水量的百分數來表示土中水分狀況,稱為相對含水量。
(4)水層厚度(mm)表示
為了使土壤所含實際水量與降雨量和蒸發量進行比較,將一定深度土層中所含實際水量換算成水層厚度(mm)來表示,有時也稱土壤蓄水量(mm)。
水層厚度(mm)=土壤含水量(水重%)×容重×土層厚度(cm)×102.土壤水分對植物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是指土壤水分能否被植物利用以及利用的難易。土壤水分並非全部都能被植物利用,它取決於根毛吸力和土壤吸力之間的矛盾。當土壤水分充足時,土壤吸水力僅為8—0.5個大氣壓,水分運動快,植物可以吸收到所需水分。隨著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土壤水分的蒸發,土壤水分越來越少,土壤對水的吸力愈來愈大,植物吸水就愈來愈困難。當土壤吸水力達到15個大氣壓(約等於根的吸水力)時,根毛就不能再吸進水分,植物便呈現永久萎蔫,所以萎蔫系數是土壤有效水分的下限。當土壤含水達到田間持水量時,其能量水平已接近自由水,土壤吸力約為1/3個大氣壓,這時土壤水分有效性最高,是有效水分含量的上限。田間持水量以上的水分是多餘的無效水分,甚至是有害的,因多餘的水分會使土壤通氣不良,影響根系的生長活動。實際上土壤水分達到植物生長阻滯含水量時,植物的正常生長已受到影響。因而在土壤尚未達到生長阻滯含水量以前,就要抓緊時間及時灌溉。
土壤最大有效水貯量,受土壤質地、結構、松緊狀況和有機質含量等條件的影響。就質地而言,砂土最少,壤土最大,粘土比壤土小。
此外,土層深度也是影響土壤有效水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土層深的有效水量顯然多於土層淺的。所以,通過深耕改土加深耕層也是增加土壤有效水量的一個重要措施。
⑹ 簡述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麼影響
1、土壤不僅能固定植株,而且可以通過其中的水分、養分、空氣、溫度來影響花卉的生長發育,因此土壤是花卉生長的基礎不同。
2、土質對花卉的影響不同的土壤類型對花卉生育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花卉要求生長在腐殖質豐富、疏鬆通氣、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3、土壤為植物提供根系的生長環境,為其保溫,保濕,同時能夠輔助根部對植株的固定作用。 土壤是很好的「儲藏室」,其中可以儲存水分、空氣、礦質元素,這些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植物直接從土壤中攝取。 另外土壤內含有大量其它生物,如微生物和無脊椎動物。
(6)最有利於植物生長的土壤地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水分、空氣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一、水分
1、中生花卉這類花卉對水分的要求介於旱生和濕生花卉之間,大部分露地花卉屬於這一類型,如月季、菊花、牡丹、鬱金香等。
2、旱生花卉在乾旱的條件下能正常生長發育的花卉,如仙人掌類、景天等。這類花卉形成了適應乾旱氣候生態環境的形態結構與生理適應性,因而耐旱性強。
3、同種花卉不同生育時期對水分的要求同一種花卉在不同生育時期對水的要求也有明顯的差異。種子萌發時需要較多的水分,使種子膨脹萌動,一般種子吸水量為種子重量的100%;種子發芽出土以後,由於根系弱小,在土壤中分布較淺,抗旱能力較弱,必須經常保持土壤濕潤。
二、空氣
1、空氣與花卉的生命活動觀賞植物在其生命活動中需不斷地進行呼吸,吸進氧氣,放出二氧化碳。除了呼吸作用外,白天還要進行光合作用,通過葉綠體在光能的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並與根部吸收的水分及礦物質,合成營養物質,供自身生長發育的需要。
2、無論是呼吸作用或是光合作用,都必須在有氧氣參與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否則就不能生存。因此,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是花卉全部生命活動能量的來源。
⑺ 什麼樣的土壤利於植物的生長
一、
教學目標
1、區分砂粒、粉砂粒、黏粒的大小於性能。
2、區分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的土壤質地特徵。
3、區分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的主要性狀。
4、了解壤土類土壤各種成分的比例。
5、說出壤土類土壤最適於植物生長的主要理由。
二、
教學重難點
土壤的類型、土壤的性狀
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科學理念
三、
教學用具
土壤的滲水實驗裝置
四、
教學課時
2課時
五、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土壤是由哪些物質構成?土壤主要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
生: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土壤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構成的?
師:土壤是由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組成的,這些成分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並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結構。同學們走過大江南北,觀察過不同地方的土壤,有些地方寸草不生,有些地方植被茂盛。是什麼決定了植物的生長狀況?是氣候,水分,還是土壤?
--土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客觀因素。那麼,土壤是否有利於植物的生長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呢?
新課教學:
一、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師:土壤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構成的,因此礦物質顆粒的多少就成為影響土壤結構最重要的因素。土壤的礦物質顆粒有粗有細,按粗細把土壤顆粒分為以下幾種:
生:看錶格
土壤顆粒的分類
名稱
直徑/毫米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師:礦物質顆粒有粗有細,粗的叫砂粒,細的叫做黏粒,介於兩者之間的叫粉砂粒。
礦物質顆粒較小,土壤的空隙就較小,於是水和空氣也就少。
討論: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別堆在一起,哪種顆粒之間的空隙大?含水和空氣最多?
師:砂粒之間的空隙大,含空氣多,含水少。
不同的土壤,滲水的能力是不同的。
實驗:土壤的滲水實驗--探究土壤滲水的多少與通氣性和保水性的關系
實驗步驟:
1、感覺黏粒與砂粒的顆粒大小。
2、黏粒和砂粒的滲水實驗: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裝砂粒的
漏斗。
結論:不同的土壤,滲水的能力是不同的。砂粒顆粒之間的空隙大、通氣性和透水性好、保水性差;黏粒相反;粉砂粒次之。
提問:實驗中的變數與控制實驗變數分別是哪些?
二、土壤的分類:
師:根據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佔的比例不同,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
生:看錶格
土壤名稱
土壤質地
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
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
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相等。土壤質地較均勻。
【思考】1、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2、哪種土壤透水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3、哪種土壤保水性能最強?--黏土類土壤
4、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差?--黏土類土壤
討論得出:砂土類土壤通氣性能最強、透水性能最強、保水性能最差;
黏土類土壤通氣性能最弱、透水性能最弱、保水性能最強。
三、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提出問題:什麼樣的土壤最適合植物的生長呢?
實驗:
1、按砂粒:壤土類土壤=20:1的質量分數配製砂土類土壤;按黏土:壤土類土壤=5:1的質量分數配製黏土類土壤。
2、加水用手搓一搓,比較哪個土壤能搓成條狀體?
結論:黏土類土壤能搓成條狀體。
分析:
土壤的黏性差,如砂土類土壤,表示土壤中空隙較大,較疏鬆,水易滲入流出,通氣性能好,但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壤黏性很強,如黏土類土壤,表示土壤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
所以,最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是黏性適度,通氣透
http://www.soil.csdb.cn/soilkepu/plant/plant001.htm
http://www..com/s?wd=%CD%C1%C8%C0%D3%EB%D6%B2%CE%EF%C9%FA%B3%A4&lm=0&si=&rn=10&tn=cb6&ie=gb2312&ct=0&cl=3&f=1&rsp=0
http://www..com/s?tn=cb6&ct=0&ie=gb2312&bs=%CA%B2%C3%B4%D1%F9%B5%C4%CD%C1%C8%C0%D7%EE%CA%CA%BA%CF%D6%B2%CE%EF%B5%C4%C9%FA%B3%A4%C4%D8%3F&sr=&z=&cl=3&f=8&wd=%CA%B2%C3%B4%D1%F9%B5%C4%CD%C1%C8%C0%CA%CA%BA%CF%D6%B2%CE%EF%B5%C4%C9%FA%B3%A4謝謝!
⑻ 請問什麼樣的土壤適合植物生長
土壤結構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十分重大,由於沒有結構土壤的土粒高度分散內,而且後能夠容沉積形成一個透氣性很差的土層,因此還是團粒土壤更適合園林植物生長的要求。這主要表現在:
1、團粒土壤具有很好的孔隙性質,團粒結構由於它的大小適中,孔隙性質比較好,因此在生產當中具有很高的價值,保障植物根系的透氣性,起到很好的勇氣透水的作用。
2、良好的土壤水氣狀況。除了團粒結構之間能夠起到勇氣透水作用,在團粒結構內部的毛管孔隙也能夠起到保水和供水的作用,因此,團粒土壤的這種特性可以給植物生長提供?F的水源,在乾旱的環境下也能夠起到蓄水的作用,可以使植物得到良好的生長環境。
3,水氣協調,養分供應和貯藏比較適當。團粒結構的土壤,由於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也能夠容納足夠多的水分,因此創造了植物與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動中既要求有水,又要保證通氣的需要。
4、發送物理性質及耕性,穩定了土壤溫度的變化。
⑼ 植物生長的土壤里常常有哪些小動物這說明土壤里有什麼
土壤動物常見的有蚯蚓、土元、蜈蚣、螞蟻,說明土壤中有有機物。
土壤動物是土壤中和落葉下生存著的各種動物的總稱,土壤動物作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重要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積極同化各種有用物質以建造其自身,另一方面又將其排泄產物歸還到環境中不斷改造環境。所謂土壤動物,是指一段時間內定期在土壤中度過,而對土壤具有一定影響的動物。
(9)最有利於植物生長的土壤地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土壤動物的作用:
土壤養分的製造者:數量眾多的土壤動物將落到地面上的枯枝落葉和埋於地下的植物根莖以及各類動物的糞便、屍體等進行粉碎,然後與微生物共同將各類碎片進二步分解,成為可被利用的營養物質,與土壤混合後形成肥沃的腐殖土。
在溫帶,蚯蚓、跳蟲和蟎類對植物殘體的粉碎與分解起主要作用在亞熱帶,除蚯蚓外,等足類動物起重要作用到了熱帶,白蟻和螞蟻代替蚯蚓起主要作用。
參與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原動力主要來源於眾多的土壤生物,有實驗證明原生動物、線蟲、蟎類、跳蟲、蚯蚓和一些大型節肢動物直接參與氮(N)的循環而生活在熱帶林區的白蟻與共生的菌類和原生動物一起能夠分解纖維素和木質素,參與碳(C)的循環。
而且以傳播接種微生物等方式來加速營養物質的分解和還原,不但促進植物的生長,也加速土壤的發育,以及增進土壤團粒的形成,增強土壤的通氣、持水、保肥和抗侵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