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組成礦體的地質體是什麼意思

組成礦體的地質體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3-15 08:36:49

1. 地質名詞解釋:礦體圍岩

圍岩【wall rock】指的是隧道周圍一定范圍內,對洞身的穩定有影響的岩(土)體。 一、地質學名詞,相對於某種地殼物質周圍的岩石。常見的有岩漿的圍岩和礦體的圍岩。 二、在岩石地下工程中,由於受開挖影響而發生應力狀態改變的周圍岩體。 圍岩是洞室四周圍繞的岩石,這個洞室可以是人工開鑿的(例如各種隧道、地下倉庫等等),也可以是天然形成的(例如山洞、溶洞等等)。

2. 什麼是地質構造

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專層等,稱為地質構造。屬
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

3. 礦體、礦化體、礦化蝕變帶的區別

礦體和礦化體的區別就在於二者的品位不同,礦體的有用組份含量高於邊界品位,而礦化體的有用組份含量低於邊界品位,當前無法利用。例如金礦礦體的邊界品位大都是1g/t,凡是厚度大於這個標準的地質體就是礦體,然後規定邊界品位的一半作為礦化體的標准,即0.5g/t,也就是說品位在0.5-1g/t之間的地質體就是礦化體。這只是根據當前的經濟技術指標等論證的,以後要是選礦工藝進步了,邊界品位就會調低,那時候一部分礦化體也就成了礦體,所以說二者的實質相同,都含有有用組份,但是二者的邊界條件不同,礦體比礦化體更富含有用組份。
礦化蝕變帶則完全和礦體、礦化體不是同一個概念。礦化蝕變帶則主要是熱液經過一定的區域(如斷層等)後形成的一個礦物組成,化學組成等均不同於圍岩的一個帶。在這個帶(礦化蝕變帶)中,有用組份富集的地方就會形成礦體,有用組份不太富集的地方就可能形成礦化體,甚至形成不了礦化體。也就是說熱液中會有很多的物質,有的物質對我們有用(例如金),當熱液帶著這些物質運移時這些物質會陸續的沉澱,這些物質沉澱的區域就會形成礦化蝕變帶,但讓熱液也會對其流過的區域的化學性質產生影響,如果流過的區域岩石化學性質活潑就會形成夕卡岩,這里不多說,只說熱液中的物質沉澱後會形成一定的礦物,如黃鐵礦、毒砂、輝銻礦等,這些礦物就在礦化蝕變帶中形成,更重要的是這些礦物中還包含了有用礦物,所以即使這些礦物不能被利用,但是其含有的有用礦物是可以被利用的(如金就包含在這些礦物中),如果局部位置有利,這些礦物就會富集很多,形成礦體,如果局部位置不利,則會沉澱一部分下來,形成了礦化體,甚至無法形成礦化體。所以說礦化蝕變帶是根據有用組份相關的礦物去區分的,礦體、礦化體則是根據有用組份含量的多少去區分的(即以大多數金礦為例,礦化蝕變帶是根據含金礦物毒砂、輝銻礦、雄黃、雌黃石英去辨認的,礦體、礦化體)則是根據礦化蝕變帶中金的含量去區分)。
綜上,礦體與礦化體本質相同,只是誰的有用組份更富集而已;礦化蝕變帶是熱液流過的一個區域,礦體、礦化體則產於熱液蝕變帶中。

4.  礦體地質特徵

礦床勘探范圍內共圈出礦體5個,其中①號礦體又分為6個支礦體,①-1號礦體規模最大;②號礦體次之,其餘礦體規模較小。

一、①號礦體地質特徵

①號礦體為礦床內主要礦體,其儲量占總儲量的91%。賦存於主裂面之下0~35m范圍內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中的6個礦體編為①號,其編號由北向南、自上而下編為①-1~6。

1.①-1號礦體

為礦床內主礦體,其儲量占礦床總儲量的90%。由85個見礦工程(穿脈47條、鑽孔37個、豎井1個)控制。

礦體大部分緊靠主裂面分布,展布於71~20線之間、-30~-710m標高范圍內,沿走向最大長度1145m,沿傾斜最大長度900m,沿傾斜已基本尖滅,沿走向其北東側基本尖滅,南西側尚未封閉。礦體不同位置走向長度與傾斜長度見表5-3、圖5-16、17。

表5-3①-1礦體不同位置走向、傾斜長度統計表

礦體總體走向62°,傾向南東,傾角33°~670,多在40°~50°之間變化,平均46。,由北向南傾角有逐漸變陡趨勢。

礦體形態整體呈大脈狀,局部呈似層狀和透鏡狀。沿走、傾向呈舒緩波狀展布變化程度沿走向較傾向大。礦體具膨脹夾縮、分支復合現象,在43~27線之間-250~400m標高處圈出無礦天窗一個。

礦體厚0.48~28.96m,平均7.42m,厚度分極頻率以2~10m居多,佔22%;14~16m佔10%;8~10m佔9%(圖5-18),厚度變化系數78.27%,屬厚度較穩定礦體。從厚度變化等值線圖(圖5—19)可以看出,厚度大於2m的等值線域基本可分為兩個大的域區,上部(或東部)域區從55線-200m標高以上向東延至24線-400m標高以上地段,基本呈一大的囊狀體展布;下部(或西部)域區位於63~31線之間-250~-700m標高范圍內,呈不規則圓狀體展布。厚度大於10m的等值線域大致可分三個域區,一是分布於53~35線之間-200m標高以上范圍內;二是分布於27~20線之間-125~-400m標高范圍內,呈長舌狀以20°角向北東傾斜;三是分布於63~37線之間-260~-580m標高范圍內,呈一不規則橢圓體展布。厚度大於20m的等值線域區1處,呈橢圓狀分布於57~5l線之間-310~-430m標高范圍內。

礦體單工程品位1.52~12.53g/t,平均3.26g/t,品位分級頻率以2~4g/t居多,佔60%(圖5-18)。品位變化系數156.09%,屬有用組分分布不均勻礦體。從品位等值線圖(圖5-20)可以看出;大於1.50g/t等值線域以連續穩定的域區展布於63~24線-680m以上標高范圍內。大於3g/t等值線域,在13線以西呈9介孤島狀域區展布;13~20線-100~-380m標高范圍內呈一較大的囊狀體展布,並以30°角向北東傾斜。大於6g/t等值線域可分四個域區,一是在47線淺部呈不規則圓狀展布;二是在23線淺部呈不規則圓狀展布;三是位於15線-200ms標高,呈一個較小規模的圓狀展布。

從礦體厚度、品位等值線圖及品位厚度變化曲線圖上(圖5-19、20、21)可以看出,品位與厚度總體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局部相反(39線以西、-300m標高以下地段),但品位較厚度變化更大;在31~39線無礦天窗附近或上下,存在著一個較大的品位、厚度低值區,可明顯地將①-1號礦體分隔為上下(或東西)兩個礦體。從礦體品位、厚度高值區和低值區分布特徵還可以看出,礦體似有向北東方向側伏的趨勢。

礦體受成礦前和成礦中構造控制,礦化強度與蝕變岩的破碎程度成礦裂隙發育程度密切相關,品位較高部位及礦體厚大部位,均是成礦裂隙發育,岩石破碎強烈地段。①-1號礦體即分布於緊靠主要裂面之下的蝕變岩破碎強烈、成礦裂隙發育的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內。從礦體中的特高品位樣品大部分布於厚大礦體內、且多位於成礦體裂隙發育的礦體中心(厚度方向)部位這一現象看,說明了礦體的上述特徵。

礦體的復雜程度,除礦體厚度變化系數外,還與其含礦率(KP)、邊界模數(μK)及礦體形態復雜程度綜合指標(Φ)有密切關系,其計算結果分別為:KP=0.98;μK=0.65;Φ=122.87,其結果表明,該礦體工業礦化的連續性具微間斷特徵,礦體邊界形態較規則,礦體形態復雜程度綜合指標偏大,但總體看,仍屬形態完整礦體。

2.①-2號礦體

礦體儲量占礦床總儲量的0.6%,由0線的3個鑽孔控制。分布於①-1號之下,3~4線-210~-420m標高范圍內,沿走向長100m,沿傾斜長310m。礦體走向52°,傾向南東,傾角440,呈脈狀展布。

礦體厚0.87~2.31m,平均1.25m。單工程品位2.53~4.56g/t,平均3.27g/t。

圖5-16新立金礦床聯合剖面圖

圖5-17新立金礦床聯合中段圖

1—變輝長岩;2—二長花崗岩;3—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4—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5—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6—實測及推測斷裂;7—實測及推測地質界線;8—礦體及編號

圖5-18①-1號礦體品位、厚度頻率變化曲線圖

圖5-19新立金礦體①-1號礦體厚度等值線圖(單位:m)

圖5-20新立金礦床①-1號礦體品位等值線圖(單位:g/t)

圖5-21-135m中段①-1號礦體走向品位、厚度變化曲線圖

3.①-3號礦體

礦體儲量占礦床總儲量的0.06%,由5個穿脈工程式控制制。分布於①-1號之下,27~17線-100~-180m標高范圍內,沿走向長120m,沿傾斜長110m礦體走向71°,傾向南東,傾角470,呈脈狀展布。

礦體厚度0.67~2.09m,平均0.98m。單工程品位1.77~3.84g/t,平均2.56g/t。

4.①-4號礦體

由39ZK602一個工程式控制制。分布於①-1號之下,43~35線-473~-532m標高范圍內,沿走向長100m,沿傾斜長88m。礦體走向80°,傾向南東,傾角450,呈脈狀展布。

礦體厚度0.70m,品位1.87g/t。

5.①-5號礦體

由3個工程式控制制。分布於①-1號之下,49~35線-267~-438m標高范圍內,沿走向長190m,沿傾斜長220m。礦體走向78°,傾向南東,傾角50°,呈脈狀展布。

礦體厚0.70~5.13m,平均2.20m。單工程品位1.80~2.48g/t,平均2.36g/t。

6.①-6號礦體

礦體儲量占礦床總儲量的0.06%。由47ZK604一個工程式控制制。分布於①-1號之下,45~41線-575~-660m標高范圍內,沿走向長100m,沿傾斜長100m。礦體走向76°,傾向南東,傾角52°,呈脈狀展布。

二、其他礦體地質特徵

1.②號礦體地質特徵

②礦體規模僅次於①-1號,其儲量占礦床總儲量的9%,由13個工程式控制制,其中穿脈2條,鑽孔11個。

礦體賦存於①號礦體之下的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內。展布於19~28線-140~-500m標高范圍內,沿走向長600m,沿傾斜長560m,礦體走向56°,傾向南東,傾角39°~54°,平均42°,呈脈狀展布。

礦體厚0.63~6.76m,平均3.43m。單工程品位1.86~13.96g/t,平均3.74g/t。

2.③號礦體地質特徵

由63ZK635一個工程式控制制,礦體賦於①號礦體之下的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內,分布於67~59線-320~-398m標高范圍內,沿走向長100m,沿傾斜長100m。礦體走向80°,傾向南東,傾角40°,呈脈狀展布,礦體厚0.84m,品位2.16g/t。

3.④號礦體地質特徵

由16ZK644一個工程式控制制,礦體賦存於蝕變帶下盤外帶(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內,分布於10~18線-323~-383m標高范圍內,沿走向長100m,沿傾斜長100m。礦體走向52°,傾向南東,傾角38°,呈脈狀展布,礦體厚0.78m,品位1.79g/t。

4.⑤號礦體地質特徵

礦體儲量占礦床總儲量的0.06%,由15ZK120和15ZK620兩個工程式控制制。礦體賦存於蝕變帶下盤外帶(黃鐵絹英岩化崗岩帶)內。分布於19~11線-85~-280m標高范圍內,沿走向長100m,沿傾斜長287m。礦體走向690,傾向南東,傾角450。呈脈狀展布。

礦體厚1.19~1.73m,平均1.46m。單工程品位2.37~2.54g/t,平均2.47g/t。

5. 結構、構造描述什麼內容,其區別在哪裡

岩石結構:岩石中的礦物的結晶程度,顆粒大小,和形狀以及彼此間的組合方式叫結構。
(例如岩漿岩有:等粒結構,玻璃質結構等)
岩石構造:岩石中礦物集合體之間或集合體和岩石其他組成部分之間的排列方式以及填充方式叫構造.(岩漿岩的塊狀構造,沉積岩的層狀構造等)
地質構造是指地質體(岩層,岩體礦體等)存在空間形式,狀態及相互關系,是地質作用造成的岩石變形變位等現象。(例如斷層,褶皺等)
地質體結構,我的地質學書上沒有,是不是沒有這個概念,你知道了也告訴我一聲。

6. 礦脈和礦體地質特徵

1.礦脈

氂牛坪礦段為由多組不同類型,大小不等,相互貫通、穿插、交織成大脈、平行脈帶及網狀脈帶的稀土礦(化)脈,以及與其穿插的正長岩、碳酸岩和少量流紋岩等圍岩共同構成的綜合地質體,由100多條規模不一的礦脈組成(圖5-4、5-5)。袁忠信等(1995)將礦脈厚度大於30cm以上者稱大脈,30cm以下者稱細脈。礦段內部主體部位為走向北北東—北東的平行細脈帶及大礦脈,東西兩側是以北北東—北東走向礦脈為骨乾的多組礦脈相互貫通、交織的細網脈帶。袁忠信等(1995)根據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將組成氂牛坪礦段的礦脈分為五類:

圖5-4氂牛坪礦段地質略圖

(轉引自袁忠信等,1995)

1—泥盆系中統;2—流紋岩;3—紫紅色花崗岩;4—淺灰色花崗岩;5—文象花崗岩;6—正長岩;7—鹼性花崗岩;8—礦體及編號

圖5-5氂牛坪礦段勘探線剖面

(轉引自袁忠信等,1995)

A—31號勘探線;B—33號勘探線;1—第四系;2—礦體及編號;3—流紋岩;4—淺灰色花崗岩;5—正長岩;6—氟碳鈰礦霓輝石—螢石—重晶石脈;7氟碳鈰礦—螢石—重晶石—方解石脈;

8—鹼性花崗斑岩;9—鑽孔編號

(1)偉晶狀氟碳鈰礦—霓輝石—螢石—重晶石大脈。礦段分布最廣,礦化也最好。脈體長數米到550m,一般數十米到270m;傾向延伸數米到330m,一般數十米到200m;脈厚0.3~50m,一般1~10m;產狀以走向北北東為主,傾向290°~330°,傾角65°~80°;氟碳鈰礦含量約3%~5%。

(2)偉晶狀氟碳鈰礦—螢石—重晶石—方解石大脈。主要見於光頭山地段。脈長數十米到710m,傾斜延伸大於150m,厚數米到90m;傾向北西,傾角700~80°;礦脈含氟碳鈰礦0.5%~5%,部分脈體屬表外礦體或非礦體,局部塊段含較多方鉛礦等硫化物。

(3)偉晶狀含氟碳鈰礦霓輝石—微斜長石大脈。主要分布在光頭山東南側。脈長數十米到400m,厚0.5~40m,傾斜延伸250m;該礦脈稀土礦化弱,氟碳鈰礦偶見,而短柱狀硅鈦鈰礦自形晶顆粒較常見;本礦脈全為表外礦石。

(4)細—粗粒氟碳鈰礦—霓輝石—螢石—重晶石細網脈。分布於偉晶狀氟碳鈰礦—霓輝石—螢石—重晶石大脈旁側圍岩中,與大脈相連,與大脈的比例約為1:5;細脈有的呈平行展布,有的呈菱形網格狀展布;脈長數十厘米至數米,厚0.01~0.3m;產狀與大脈相似;氟碳鈰礦含量約1%~4%。

(5)細—粗粒氟碳鈰礦—螢石—重晶石—方解石細網脈。分布於偉晶狀氟碳鈰礦—螢石—重晶石—方解石大脈旁側圍岩中,與大脈相連,與大脈的比例約為1:10;細脈多呈平行展布;脈長數十厘米至數米,厚0.01~0.3m;產狀與大脈相似;氟碳鈰礦含量約0.5%~3%。

2.礦體

氂牛坪礦段礦體的邊界是按稀土氧化物評價指標圈定的,不等於礦脈邊界,但有時可與某一礦脈邊界重合。有些礦體可由一條礦脈構成,有些礦體可由數條脈及細網脈構成,還有些礦體(如1-2和2-3號礦體)甚至包括前述各類礦脈及脈旁的礦化正長岩。礦段正式編號圈定的礦體有71個,這些礦體呈「多」字形密集排列(圖5-4)。1—1、1—2、1—3、17和18號等主要礦體均沿哈哈斷裂帶主體分布,眾多規模較小的礦體主要分布於斷裂帶的東、西兩側。

礦體規模大小不一,長數十到1168m,一般為50~700m;厚1~33m,一般2~25m;沿傾斜延伸10~400m,一般40~360m。主要礦體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65°~80°。礦體形態多種多樣,以分枝的脈狀、帶狀及似層狀為主,其次為不規則透鏡狀、囊狀、樹枝狀,常具分枝復合,尖滅再現等特徵(圖5-5)。

各個礦體的平均品位變化較大,∑REO主要在1.04%~9.05%之間,以輕稀土為主,∑Ce2O3/∑Y2O3一般大於95%。單個礦體內部稀土礦化程度變化更大,如17號礦體的單樣最高品位∑REO達51.68%,最低僅1.00%。圖5-6為袁忠信等(1995)對本區917件表內礦石∑REO品位統計直方圖,∑REO含量在2%~4%區段內的樣品佔60.85%、4%~6%的樣品佔17.01%、6%~8%的樣品佔8.18%、8%以上的特富礦只佔13.96%。

圖5-6礦區表內礦REO品位分布頻率面

(轉引自袁忠信等,1995)

7. 礦區 礦床 礦體什麼意思

礦區 一般指曾經開采、正在開采或准備開採的含礦地段。包括若干礦井或露天礦的區域,有完整的生產工藝、地面運輸、電力供應、通訊調度、生產管理及生活服務等設施,其范圍常視礦床的規模而定。影響礦區開發的自然因素有:礦床賦存的形態和空間分布、資源儲量、礦石質量和礦石可選性、地質構造的復雜程度、水文地質條件、礦岩的穩定性、礦區地形地物及氣候條件等。影響礦區開發的地區技術經濟因素有:水、電、交通運輸、材料設備供應以及勞動力來源等。

礦體 賦存於地殼中或地球表面並具有各種形態、產狀和一定規模的礦石自然聚集體。礦床的基本組成單位。礦體的固定受工業指標的限制,其形態、產狀和晶位等隨礦產工業指標的不同而不同。

礦床 地表或地殼里由於地質作用形成的並在現有條件下可以開采和利用的礦物的集合體。也叫礦體。由地質作用形成的、有開采利用價值的有用礦物的聚集地。包括地質的和經濟的雙重含義。礦床是地質作用的產物,但又與一般的岩石不同,它具有經濟價值。礦床的概念隨經濟技術的發展而變化。19世紀時,含銅高於5%的銅礦床才有開采價值,隨著科技進步和采礦加工成本的降低,含銅0.4%的銅礦床已被大量開采。

8. 上含礦層中的礦體地質特徵

魯春鋅-銅-鉛(銀)多金屬礦床上含礦層中的礦體產於上三疊統人支雪山組二段上亞段的一套強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硅化的淺變質火山-沉積岩系中,礦體呈層狀、層帶狀、透鏡狀產出,礦體產狀與地層完全一致,礦體傾向東70°~120°,傾角為25°~60°,並嚴格受地層層位的控制。礦體與圍岩之間無明顯的界線,呈漸變過渡關系,由於地表剝蝕及第四系覆蓋,礦體近南北向斷續出露,可分為南、中、北、南延四個礦段,共圈出8個礦體(圖3-17)。

1.北礦段(P11-P3勘探線)

北礦段出露礦體2個(KTⅦ、KTⅧ),礦體呈南北向展布,出露北高南低,北端出露最高標高4230m,南端出露最低標高3950m(圖3-6)。

KTⅦ礦體:礦體出露於北礦段西側,近南北向層狀、層帶狀產出。礦體東傾80°~120°,傾角25°~60°(北端緩為25°~40°,南端陡為50°~60°),含礦岩石為絹雲綠泥板岩、綠泥板岩間夾薄層泥質條帶灰岩(透鏡體)。礦體厚度為1~3m,最厚達5.43m,平均厚2.66m。礦體品位w(Cu)為0.32%~2.88%,平均為1.10%;w(Pb)為0.14%~13.42%,平均為8.35%;w(Zn)為0.09%~20.64%,平均為10.84%。

KTⅧ礦體:礦體出露於KTⅦ礦體東側,距KTⅦ礦體平距約10~25m,近南北向層狀、層帶狀產出。礦體東傾70°~120°,傾角25°~60°(北端緩25°~40°,南端陡50°~60°),含礦岩石為絹雲綠泥板岩、綠泥板岩間夾薄層泥質條帶灰岩(透鏡體)。礦體厚度為1~6m,最厚達16.35m,平均厚為5.79m。礦體品位w(Cu)為0.46%~2.35%,平均為1.05%;w(Pb)為0.12%~6.72%,平均為2.80%,w(Zn)為0.11%~12.94%,平均為5.00%。

2.中礦段(P3-P4勘探線)

礦體絕大部分被植被、冰積物、坡積物等覆蓋,只在P0-P2勘探線之間有部分露頭,經高精度磁法探測及磁異常的解析延拓結果表明,地表出露的礦體表現為一滑坡體,原始的礦體位置應在其滑坡體的東側,地形標高要高(約3700m)(圖4-8,圖4-9)。地表出露礦體2個(KTⅤ,KTⅥ),礦體呈南北向展布,礦體出露標高3550m。

KTⅤ礦體:出露於中礦段西側,近南北向層狀、層帶狀產出。礦體東傾,傾角25°~35°,含礦岩石為絹雲綠泥板岩、綠泥板岩間夾薄層泥質條帶灰岩(透鏡體)。礦體厚度為1.5~2.5m,最厚達2.95m,平均厚為2.11m。礦體品位w(Cu)為0.30%~3.88%,平均為0.77%;w(Pb)為0.05%~4.34%,平均為1.78%;w(Zn)為0.32%~8.66%,平均為3.10%。

KTⅥ礦體:出露於KTⅤ礦體東側,距KTⅤ礦體平距約10m,近南北向層狀、層帶狀產出。礦體東傾,傾角25°~40°,含礦岩石為絹雲綠泥板岩、綠泥板岩間夾薄層泥質條帶灰岩(透鏡體)。礦體厚度1.06m;礦體品位w(Cu)為0.40%~3.85%,平均為1.81%;w(Pb)為0.30%~0.82%,平均為0.34%;w(Zn)為0.17%~1.76%,平均為0.70%。

3.南礦段(P4-P12)勘探線

礦段出露礦體4個(KTⅠ、KTⅡ、KTⅢ、KTⅣ),礦體呈南北向展布,出露北高南低,出露標高3500~3700m(圖3-5)。

KTⅠ礦體:出露於南礦段西側,近南北向層狀、層帶狀產出。礦體東傾80°~110°,傾角25°~35°,含礦岩石為絹雲綠泥板岩、綠泥板岩間夾薄層泥質條帶灰岩(透鏡體)。礦體厚度為1~5m,最厚達6.72m,平均厚為4.15m。礦體品位w(Cu)為0.31%~1.45%,平均為0.66%;w(Pb)為0.59%~3.15%,平均為1.42%;w(Zn)為1.57%~7.00%,平均為3.82%。

KTⅡ礦體:出露於KTⅠ礦體東側,距KTI礦體平距約15~30m,近南北向層狀、層帶狀產出。礦體東傾80°~110°,傾角為25°~40°,含礦岩石為絹雲綠泥板岩、綠泥板岩間夾薄層泥質條帶灰岩(透鏡體)。礦體厚度為1~6.93m,最厚為10.51m,平均厚為4.03m。礦體以銅為主,伴生鉛、鋅礦,礦體品位w(Cu)為0.31%~5.70%,平均為1.39%。

KTⅢ礦體:出露於KTⅡ礦體東側,距KTⅡ礦體平距約20~40m,近南北向層狀、層帶狀產出。礦體東傾80°~110°,傾角為25°~40°,含礦岩石為絹雲綠泥板岩、綠泥板岩間夾薄層泥質條帶灰岩(透鏡體)。礦體厚度為1~3m,最厚為6.83m,平均厚為2.97m。礦體以銅為主,伴生鉛、鋅礦,礦體品位w(Cu)為0.30%~2.00%,平均為0.74%。

KTⅣ礦體:出露於KTⅢ礦體東側,距KTⅢ礦體平距約20m,近南北向層狀、層帶狀產出。礦體東傾80°~110°,傾角為30°~40°,含礦岩石為絹雲綠泥板岩、綠泥板岩間夾薄層泥質條帶灰岩(透鏡體)。礦體厚度1~2m,最厚2.61m,平均厚為2.36m。礦體以銅為主,伴生鉛、鋅礦,礦體w(Cu)平均為0.87%。

4.南延礦段(P12-P24勘探線)

為礦體的外延地段,未見任何露頭,皆被植被和坡積物覆蓋,經高精度磁法探測及磁異常的解析延拓和瞬變電磁法(TEM)探測顯示,在覆蓋層下100~250m處有礦(化)體存在,且走向上向北接南礦段礦(化)體,向南一直可延續至中甸-德欽斷裂。礦(化)體呈南北向展布,礦(化)體出露標高3560m±(圖3-1)。

9. 如何確定地質體形成的先後順序

通常是根據地形地貌特徵判斷,主要是通過層序,再者就是通過測年來確定

10. 區域地質及礦體地質評價

(一)區域成礦地質背景評價

魯春-紅坡中三疊世晚期至晚三疊世早期的碰撞後拉張和裂陷導致的成谷、成盆作用及其裂谷作用過程中的「雙峰式」火山岩漿活動,為噴流-沉積型(SEDEX)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盆地-火山-成礦的構造動力學背景。在魯春-紅坡「雙峰式」火山岩帶中,除已有的魯春鋅-銅-鉛(銀)多金屬礦床以外,近年來,以魯春礦區為典型代表的礦床成因和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分析研究,於該帶中發現了新的礦點和礦化線索。在魯春礦區北部的相同層位中尚有布研拉渣鋅-銅-鉛(銀)多金屬礦點及地球化學異常區,在魯春-紅坡「雙峰式」火山岩帶南端的相同層位中還發現了紅坡牛場銅-金(鉛-鋅-銀)礦點及地球化學異常區,顯示出很好的找礦地質前景。

(二)魯春礦區的礦體地質評價

(1)魯春Zn-Cu-Pb(Ag)多金屬礦床是產於中三疊世晚期至晚三疊世早期裂谷盆地中的噴流-沉積型塊狀硫化物礦床,屬同生層控型礦床,具有形成大型/特大型Zn-Cu-Pb(Ag)多金屬礦床的優越地質條件,賦礦盆地保存尚好,找礦前景很好。

(2)魯春礦區的含礦岩系厚度大(大於200m),空間延伸較穩定(約3600m),Zn-Cu-Pb(Ag)礦體(層狀礦體)呈多層狀順層產出。含礦岩系可劃分上含礦層和下含礦層兩個層位,除上含礦層出露區地表及淺部有一定數量的工程式控制制礦體外,下含礦層中沒有工程揭露或控制礦(化)體,從已出露各地質點的情況看,下含礦層中還有多層礦(化)體分布,進一步工作可望找到新的礦(化)體。

(3)魯春礦區的原礦體儲量計算的最低工業品位指標為:w(Cu)≥0.5%,w(Pb)≥1.55%,w(Zn)≥3.0%,遠高於國家規定標準的最低工業品位指標:w(Cu)≥0.5%,w(Pb)≥0.7%,w(Zn)≥1.0%(礦產工業要求參考手冊,1986),且礦區內有相當數量的工程取樣未揭穿和完全控制礦體,因此魯春礦床的資源潛力仍很大。

(4)魯春礦區中除主要有用組分Zn、Cu、Pb分別能圈出礦體形成礦床規模外,礦體中伴生有相當高的Ag組分。已有分析成果顯示,單工程取樣的礦石中含Ag為2.7~990.2g/t,平均含Ag為64.6g/t,礦石組合分析含Ag為24.0~157.0g/t,選礦樣中含Ag為47.0g/t,礦石簡項分析平均含Ag為47.75g/t。亦即礦石中伴生Ag品位均大於20.0g/t,平均可達47.0g/t,遠遠高於Zn-Cu-Pb礦床中伴生Ag的最低工業品位2.0g/t。同時對礦化綠泥板岩、硅質岩和礦石中的含Au性進行了分析,伴生Au為0.02~0.06g/t,亦達到Zn-Cu-Pb礦床中伴生Au的最低工業品位0.02g/t(礦產工業要求參考手冊,1986)。魯春礦區中伴生元素Au、Ag均可回收利用,從而提高礦床中有用組分的綜合利用價值。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