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0地質填圖怎麼做
① 2000地質填圖在地質圖上用的地質點子圖號是多少
地質填圖(geological mapping)簡稱填圖,是按一定的比例尺及統一的技術要求,將各種地質體回及有答關地質現象填繪於地理底圖之上,而形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它或在實際觀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或在航空像片和遙感影像地質解譯並結合地面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是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工作區地質和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地質工作的各個階段和不同目的(如區域地質調查、礦產普查、礦區勘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和海洋地質等)都需要按工作的性質及任務要求測制內容不同的各種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等。地質填圖時,常配合採用鑽探、坑探、物化探、遙感等手段。今後,生態環境填圖將受到更大重視,海洋地質填圖也多列為沿海國家的填圖系列。建立國家數字地質圖資料庫是發展地質填圖工作的必然趨勢
② 1:2000地質圖轉換成1:1000地質地形圖,原來的圖哪些要改動
把比例尺改為1:1000後,原圖的標識、線型、字型大小均改小1-1.5倍,圖面協調修飾等即可。
③ 哪位高手有1:1萬地質填圖規范
一、1:1000地質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質剖面測量是地質填圖工作的基礎,因此在填圖工作之前,測制1-2條完整的地質剖面,比例尺採用1:1000,用以劃分填圖單元,研究地層及構造,為1:10000地質填圖服務。
2.剖面線應垂直地層走向布置,位置應選擇在地層層序較齊全,相帶明顯,構造簡單,接觸關系和標志層清楚,基岩出露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為確保剖面的實測精度,剖面上的地層、礦層界線、構造線若被浮土掩蓋,應予揭露。
3.實測剖面應逐層對岩石和地質礦產特徵進行細致的觀察描述,系統地採集標本,按不同岩石類型分層採集一定數量的樣品。
4.地質剖面用半儀器法測制,採用定地質點的方法進行。分層距離用皮尺丈量,地質體出露寬度在1米以上者在圖上應有表示,小於1米,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地質體應放大表示。
5.實地分層界線用小紅旗作標記。
6.地質記錄內容應全面、准確,地質體產狀及所采各種樣品應按分隊的統一格式標繪於剖面圖相應位置上,並做文字記錄。
7.根據實測地質剖面和其它地質工作所取得的各項地質資料建立較合理的地層層序,查明岩層厚度,岩性、岩石組合特徵,物質成份,岩相組合等。研究地層、岩石的含礦性,盡可能確定其時代,選定標志層,劃分填圖單元。
8.地質剖面圖的內容和布局參照附圖1。要加強導線平面圖的繪制,繪制方法採用展開法,表示內容:導線、導線點、產狀(可選擇表示)、地質界線、地層代號、含礦層、斷層、主要地物等。
9.進行地層厚度計算工作。用統一表格,採用下述公式計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層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層真傾角
β-地層坡度角
γ-剖面線與地層走向線的夾角。
地形坡向與岩層傾角相反時用「+」,相同時用「-」。
10.隨著剖面測制工作的進展,應加強室內整理工作,特別是當日整理、
文字記錄補正、圖件繪制及著墨。
11.編寫剖面地質小結。內容為:
(1)前言
a.剖面測制的目的;
b.剖面線位置、方向、座標、長度、測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單位及主要工作人員;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長度、標本、樣品件數。
(2)地質成果
a.簡述剖面測制區的區域構造部位及地層、構造特徵;
b.地層描述;
c.岩漿岩及脈岩描述;
d.構造;
e.礦產(應詳述);
f.新進展、新發現和新見解。
(3)存在問題。
(二)質量要求
1.文字記錄質量
(1)記錄格式、描寫內容和順序、記量單位等符合有關標準的要求。
(2)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語言精煉、概念清楚、字跡清楚。
(3)分層合理,各層之間接觸關系敘述清楚。
(4)岩石定名基本准確,岩性描述詳細且與定名相符。
(5)蝕變與礦化、岩(礦)脈、構造和化石等特徵描述詳盡。
(6)各種產狀數據齊全、准確、有代表性。
2.剖面圖質量
(1)比例尺和圖式、圖例等符合有關標准要求,內容齊全、圖面整潔、字跡清晰、花紋美觀。
(2)剖面起點、終點和工程位置、地質界線及各種數據准確,按比例尺要求地質體和重要地質現象無遺漏,各種構造要素表示合理。剖面圖與平面圖吻合,與文字記錄相符。
(3)柱狀圖內容齊全,層序合理,厚度准確,文字綜述合理簡練,化石書寫正確。
3.控製程度
露頭(天然和人工)點密度符合有關標准(相應比例尺)的要求。
4.采樣質量
(1)岩、礦石和化石標本及其鑒定樣品採集系統有代表性,專門樣品採取的種類、數量符合設計要求。
(2)采樣方法和樣品重量、標本規格符合有關標准要求。
(3)按有關標准要求完成采樣編錄,標本樣品位置和編號在文字記錄和有關圖、表中注記清晰,無誤無漏。
5.室內整理
(1)逐日整理野外現場編錄資料(含標本和樣品)。
(2)收到各類實驗結果後,及時完成樣品登記,並注記、補正文字記錄。
(3)文、圖按有關規定要求及時整飾著墨,每一剖面野外工作結束後及時提交有關原始資料。
二、1:10000地質填圖
(一)工作方法
1.1:10000地質草測採用追索法為主,結合穿越法進行。觀測點插統一編號的小紅旗作標記,點線密度不作具體要求,地質點密度為18-20個/km2,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質體為目的。對礦化、構造蝕變帶等重要地段視具體情況適當加密,以准確反映其特徵。
2.觀測點用半儀器法(結合GPS)交匯於手圖上,並按觀測點的地質意義實地勾繪成圖,在地質、構造線轉彎處要定點控制。
3.填圖中,對較難辯認的岩石、礦石及其它構造現象須及時採集標本進行鑒定或研究,對具有重要意義的地質現象應做素描或照相。
4.對重要的地質體、構造、接觸帶、含礦層、礦化蝕變帶等須沿走向追索,必要時採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
5.填圖時,對大於10米的地質體應標繪於圖上,對小於10米具有意義的地質體應放大表示。
6.地質觀察點的記錄內容及格式:
觀察記錄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因此,應根據各點的具體情況詳盡描述、重點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資料。
其內容及格式如下:
(1).點號:DXXX
(2).點位:利用測量控制點後方交繪。
(3).點義:如岩性控制點、岩性分界點、礦化點、構造控制點等,視具體情況而定。
(4).岩性描述:岩石名稱、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份、顆粒大小、形狀、含量。地質構造、礦化、蝕變、地貌特徵等。
(5).標本及樣品編號。
(6).路線地質:各地質點間的路線地質均應認真細致觀察,做好路線地質記錄,對一些小的地質體及礦化、蝕變現象均應有所反映。
7.地質點的分布應均勻地布設,但應視具體情況而定。野外記錄要求單點描述,不得合並。
8.每天外業工作結束後,須及時校對記錄和手圖,對採取的各種樣品及時核對、登記外送,完成手圖著墨、轉點以及野外記錄本中所有數據的著墨工作。
9.要加強野外手圖、實際材料圖和地質清圖的日常整理,及時著墨。同時,要在地質圖上編繪主要地質剖面圖。
10.要加強地質填圖的室內整理工做,特別是文字記錄補正、圖件整飾著墨等。
11.編寫地質填圖總結。
其內容如下:
(1).概況
a.目的任務
b.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
c.以往地質工作評述
d.完成實物工作量
(2).工作方法及質量評述
(3).測區地質
a.地質
b.構造
c.岩漿岩
d.變質岩
e.圍岩蝕變
f.礦床
(4).結語
a.主要成果
b.存在問題
c.進一步工作建議
(二)地質填圖質量
1.野外地質記錄質量
(1).記錄格式、描寫內容和順序、記量單位等符合有關標準的要求。
(2).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語言精煉、概念清楚、字跡清晰。
(3).岩石定名基本准確,岩性描述詳細且與定名相符。
(4).蝕變與礦化、岩(礦)脈、構造和化石等特徵描述詳盡。
(5).各種產狀數據齊全、准確,有代表性。
(6).接觸關系等重要地質現象繪制必要的素描圖,並作詳細記錄。有50%以上露頭點的路線應作信手剖面。文圖相符,圖式、圖例等符合有關標準的要求。
(7).路線地質記錄連續,界線點控制准確,重要地質現象有詳細記錄。
2.野外手圖質量
(1).內容齊全、准確,並與文字記錄相符。
(2).圖面整潔、字跡清楚。
3.采樣質量
(1).岩、礦石和化石標本及其鑒定樣品齊全,專門樣品採取的種類、數量符合設計要求。
(2)采樣方法和樣品重量、標本規格符合有關標准要求。
(3)按有關標准要求完成采樣編錄,標本、樣品位置和編號在文字記錄和有關圖、表中注記清晰,無誤無漏。
4.實際材料圖質量
(1)比例尺和圖式、圖例等符合有關標准要求,圖面整潔,字跡清晰。
(2)圖面表示內容齊全,符合有關標準的要求。實際材料圖與手圖相符,與文字記錄一致。
(3)圖面地質體間結構合理,代號齊全正確,地質體和地質界線控製程度達到有關標准或設計的要求。
5.室內整理情況
(1)逐日整理野外現場編錄資料(含標本和樣品),及時編寫路線地質小結和轉繪實際材料圖。
(2)收到各類實驗結果後,及時完成樣品登記,並注記、補正文字記錄。
(3)文、圖按有關規定要求整飾著墨,野外工作結束後及時提交有關原始資料。
三、應提交的地質資料
1:10000地質填圖工作總結
地質剖面記錄本
實測地質剖面圖
地質填圖記錄薄
1:10000地質圖(手圖、清圖)及實際材料圖
岩礦樣登記薄、送樣單、鑒定成果
基岩光譜樣登記薄、送樣單、成果表
④ 1:2000地質填圖中每平方公里有多少個點其他的比例地質填圖中呢
以實際測繪的1:2000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工作范圍根據1:10000地質測量結果確定.填圖方法以穿越法為內主,輔以追索法;容地質觀測點密度原則上要求達到400-500點/ Km2,點間距一般要求40-50m,對控制鎳鈷礦化的超基性岩體的地質點距一般要求20-50m.
⑤ 地質填圖應該怎麼做,應該做什麼准備,注意點什麼
在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簡稱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區域地質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了解和掌握填圖區域的基本地質情況,並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組合(岩性段、岩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於地層的一個「統」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根據所布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層走向(或構造線方向)布置觀察路線進行地質觀察和填繪地質圖的方法。
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在填圖過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質圖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繪的原始地質草圖必須經過縮制轉繪,並進行各野外圖幅之間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根據要求補充和完善圖面內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質圖。
⑥ 1:2000地質填圖中每平方公里有多少個點
以實際測來繪的1:2000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源,工作范圍根據1:10000地質測量結果確定。填圖方法以穿越法為主,輔以追索法;地質觀測點密度原則上要求達到400-500點/ Km2,點間距一般要求40-50m,對控制鎳鈷礦化的超基性岩體的地質點距一般要求20-50m。
⑦ 一比兩千的地質填圖怎麼做
有填圖規范可供參抄考。
一般用1:5000的圖放大作為底圖,或直接用1:1000的圖作為底圖,填繪完了再縮成1:2000的。
按規范要求的觀測點、觀測路線密度布置觀測線/實測剖面/鑽孔/探槽或探坑/取樣(礦、岩石、古生物等)等工程量。
採用穿越法或追索法填繪地質界線。
將所有結果弄到底圖上。按比例尺出圖。就大功告成了。
⑧ 緊急求助 怎麼將1:2000地層剖面 投影到2.5 地質圖中
我們是這么做的:直接在2.5w分幅下建立的剖面,直接投影到2.5w圖幅中!
⑨ 1∶5千~1∶5萬遙感地質填圖
1.遙感煤田地質填圖目標與要求
遙感地質填圖是煤田地質勘查的基礎性工作,是編制勘查區地質圖的依據,遙感煤田地質填圖要先於鑽探工作。其目標是採用航天、航空遙感技術和方法,結合常規地質手段,對填圖區進行系統地質解譯和調查,採集並編輯各種地質信息,著重研究岩石、地層、構造、煤層賦存特徵及地表地質規律,為相應階段的煤田地質勘查提供基礎地質資料。在實施遙感煤田地質填圖時,可根據基岩裸露程度和填圖精度要求適當安排探槽等山地工程,以提高地質研究程度和填圖質量。
遙感煤田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包括:設計編制、原始編錄、資料整理、成圖方法、填圖報告編制、檢查驗收等。
不同勘查階段遙感煤田地質填圖比例尺要求:預查階段為1∶50000~1∶25000;普查階段為1∶50000~1∶25000,也可採用1∶10000;詳查階段為1∶25000~1∶10000,也可採用1∶5000;勘探階段為1∶5000,也可採用1∶10000,技術要求參見相關的規范。
2.遙感煤田地質填圖技術流程與方法
(1)收集資料
包括:填圖區已有的地質、礦產、災害地質、礦山地質、水文地質等資料,以及鄰區地質和區域地質資料;比例尺不小於填圖比例尺的填圖區最新地形圖資料;相應解析度的遙感圖像。
(2)遙感圖像製作
圖像處理和製作是為了獲取相應比例尺的影像地圖。圖面要求層次豐富、影像清晰;色調(色彩)一致、均勻、反差適中,精度達標。
(3)初步解譯
在分析以往地質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形狀、色調、色彩以及紋理、地貌、水系等標志組合,進行初步地質解譯,編制初步解譯圖,初步建立解譯標志,為野外填圖布置提供依據。
(4)實測地層剖面
通過實測剖面,建立工作區內岩性、地層、構造及其他地質體的解譯標志。
填圖區內全層實測地層剖面應不少於1~2條。全層實測地層剖面時,應對區內地層進行詳細分層描述。描述內容包括:岩石成分特徵、結構和構造特徵等,地層層序、時代、厚度、分層標志、含煤特徵、接觸關系、地層產狀等,遙感影像特徵及影像標志等。實測地層剖面時應採集岩石、礦石、化石標本,進行室內鑒定。重點層段實測地層剖面的所測層位從含煤地層基底開始,到含煤地層之上500~700m 的上覆地層為止,以能控制煤系的發育特徵及其岩性和厚度在空間上的變化為原則,同時應重點了解各剖面間影像特徵及其變化規律,剖面間距、地層剖面分層厚度、編錄格式要求、地層剖面繪圖比例尺等應遵照規范。在條件許可時,需要開展一定數量的探槽以便有效地揭露地層、構造的特徵。(5)詳細解譯
應遵循先宏觀後微觀,從已知到未知的原則;單因子到多因子地質信息提取,目視解譯和計算機圖像處理相結合的方法;從定性解譯到定位解譯的過程。
詳細解譯應包括以下內容:填圖單位、地質構造、含煤地層、煤層(其他有益礦產)、井、泉及河流洪水位線等地表水文信息、不良地質現象(不良地質體)、各類生產礦井、老窯、其他與工作程度要求相關的內容。詳細解譯後,應編繪與填圖比例尺相同的詳細解譯圖。
(6)野外驗證、調繪和補充解譯
野外驗證和調繪任務如下:驗證詳細解譯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確性、修測詳細解譯圖、布置野外調繪路線和野外觀測點,通過調繪和觀測,在影像圖上標繪詳細解譯中難以識別的地質體。
根據規范要求,野外驗證和調繪的方法如下:①圖像解譯為主,驗證調繪為輔,適用於可解譯程度I類和部分II類區段;②驗證調繪為主,圖像解譯為輔,適用於可解譯程度III類和部分II類區段;③全野外調繪,適用於可解譯程度IV類和部分III類區段。
野外驗證及調繪路線布置,應採用走向追索和傾向穿越相結合的方法,其疏密程度和長度應根據遙感影像圖可解譯程度按照規范進行,對填圖單位、煤層等影像標志不清,構造性質不明、與以往資料有出入的地段,應布置調繪路線和野外觀察點,進行野外觀測、在影像圖上標注;點位誤差≤0.2mm;調繪和驗證點連線誤差≤0.5mm。
在遙感圖像上要標注各類可識別的生產礦井和老窯的位置,調查煤質及其他有益礦產,調查圈定填圖區內影響礦井生產的河流和沖溝的最高洪水位點和線、圈定較大的泉點、泉群出露位置和泉域范圍。1∶10000和1∶5000比例尺填圖時還應圈定主要泉點、水井位置,並測量泉點流量及水井水位。調查岩溶水點(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類型,圈定其位置和分布范圍。調查、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不良地質體的基本特徵,圈定其位置和分布范圍。
(7)原始地質數據編輯
原始地質數據包括:影像圖、概略解譯圖、踏勘資料、實測地層剖面、探槽等工程編錄資料、詳細解譯圖、野外驗證和調繪資料、各類生產礦井和老窯調查資料、實際材料圖、野外地質攝影(像)資料;標本及其分析資料、其他資料。
原始地質數據編輯應遵循以下要求:
1)將野外驗證和調繪、野外補充採集的各種地質信息填繪到詳細解譯圖上;
2)對各類與成圖有關的地質數據進行計算機輸入、編輯和多元地學數據綜合分析,編制煤田地形地質圖及其他地質圖件;
3)遙感煤田地質填圖成圖精度要求:1∶50000填圖實地誤差不超過50m,1∶25000填圖實地誤差不超過25m,1∶10000填圖實地誤差不超過10m,1∶5000填圖實地誤差不超過5m;
4)對需要構成填圖報告附錄、附表的原始地質數據,分類整理、計算、編輯、製作。
(8)遙感煤田地質填圖報告的編制
報告應包括:文字說明、地形地質圖(有要求時,還應含影像地質圖或影像地形地質圖、實際材料圖、煤岩層對比圖、地層影像綜合柱狀圖或地層綜合柱狀圖、地質剖面圖、主幹槽和全層地層剖面圖等;各種成果表及所有原始記錄和圖件。
為了確保成果的精度,原始資料應經過三級檢查,即自檢、互檢和抽檢,及時糾正錯、漏內容並做檢查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