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剖面圖斷層怎麼連接

地質剖面圖斷層怎麼連接

發布時間: 2021-01-23 21:30:50

⑴ 下圖為某地區的地質構造剖面圖,是一個褶皺形成後發生斷裂的結果。畫出斷層滑動前的褶皺和斷層面、標出斷

斷層滑動前的褶皺為平卧褶皺,斷層為正斷層,上盤下降,下盤相對上升。

⑵ 急需金山鎮地質剖面圖及地質報告!!謝啦各位!!!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金山鎮地區地質構造概述

陳雨林

第一章引言

通過對金山鎮地區地質圖的綜合讀圖分析,可以基本了解金山鎮地區的地質概況,包括地貌起伏、構造類型、構造地層、形成時期等。在這些方面的分析過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地質圖的概念,了解地質圖的圖式規格,溫習閱讀地質圖的基本步驟。加強了對地質圖上岩層產狀要素的理解和應用,尤其是在把岩層展繪在構造綱要圖和地質剖面圖方面,特別強調空間想像能力和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其中包括岩層整合關系、岩漿侵入關系、褶皺幾何關系、斷層幾何關系和倒轉幾何關系,這要求我們合理把握平面和立體思維的轉換,培養地質興趣和思考方式。

我們的分析基於《金山鎮地質圖》。這幅地質圖屬於小比例尺地質圖(1:100000),圖上1厘米相當於自然界1公里。該地質圖長18.5厘米,實際長度18.5公里,寬14厘米,實際長度14公里,覆蓋實際面積259平方公里。整個地區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位於700米-1800米的范圍內,北部以渚嶺最高,達1800米,南部以安村最低,接近750米。在沿NW-SE方向上,該地區地貌有三次大的起伏,伏牛山,雨峰,孤峰所在山脈位於起伏瞰點。

基於《金山鎮地區地質圖》,我們編制了同比例尺的《金山鎮地區地質構造綱要圖》和《金山鎮地區A-B剖面圖》,這給我們分析金山鎮地區地質構造提供不同的視角,帶來極大的幫助。

在綱要圖上容易發現該地區地質構造現象相當豐富。根據岩層的接觸關系可將該地區地層可以劃分為3個構造層:D2-P2,T2,K1-E,其中D2-P2與T2平行不整合,D2-P2與K1-E角度不整合,T2與K1-E接觸關系不明顯。(如圖1)從西向東依次有9條走向一致的褶皺,包括5條背斜和4條向斜;有14處斷層,包括4處平移斷層,5處正斷層,5處逆斷層;3處岩漿侵入體,2處斑岩侵入體和1處花崗岩侵入體。此外,該地區還有一處倒轉構造,一處構造窗和兩處飛來峰。(如表1)

構造名稱

數目 構造名稱 數目

向斜 5 正斷層 5

背斜 4 逆斷層 5

倒轉構造 1 平移斷層 4

斑岩侵入體 2 構造窗 1

花崗岩侵入體 1 飛來峰 2

圖1表1

第二章地層與構造

根據地層出露界線分析,金山鎮地區地層沉積時間從古生界到新生界,包括中泥盆統到老第三系的一系列岩層,但缺失上、下三疊統岩層。在《金山鎮地質圖》可以明顯發現,東南部出露地層較老,其中上、中泥盆岩層發育完好,而西北部出露地層較新,典型代表是發育廣泛的白堊紀岩層,並且在該地區更西北處出露部分第三系岩層。

在地質圖上可以發現D2-P2岩層產狀近似一致,走向NE-SW,岩層整合接觸,因此D2-P2岩層為一個構造層;T2岩層上出現大斷層,它也呈NE-SW走向,但它與D2-P2岩層之間並未出露T1地層,可知它與D2-P2岩層平行不整合,因此T1地層為一個獨立構造層;K1-E地層產狀近似一致,為整合接觸,可是它與D2-P2地層產狀差異大,岩層出露交錯明顯,尤其是在該地區伏牛山附近,K2地層傾角為10°,而C3傾角為50度,因此T2與D2-P2岩層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於是在綱要圖上有三個構造層:D2-P2,T2,K1-E,其中D2-P2與T2平行不整合,D2-P2與K1-E角度不整合,T2與K1-E接觸關系不明顯。

斷層構造在該地區發育廣泛並且種類多樣。為使綱要圖的編制方便,我們把斷層依次編號F1-F14,並且在綱要圖上紅色線條表示。首先我們可以在地質圖上發現兩條大的逆斷層線F8和F14,都呈NE-SW走向。其中F14逆斷層線出露在一處褶皺的東坡,斷層傾向SW320°,傾角20°-30°,為走向斷層,斷層穿越了P1、C3、C2、C1的一系列地層,北端止於K2地層,可知此處斷層P1之後,K2之前。根據剖面圖分析,F14上盤為C2、C1地層,在上盤中發生了一次向斜和一次背斜褶皺;下盤主要為為T2、P1、P2地層,由於下盤發生了倒轉並且和上盤相對應的地層剝蝕嚴重,因此此斷層的斷距不好分析,但可以確定此處斷層發生在上盤褶皺之後。在F14斷層線中部,有兩條平移斷層線F12、F13與之相交。兩條平移斷層均主要發生C1地層,F12處於雨峰西南附近,為左行平移斷層,它把C1地層完全錯開,部分延伸在C2地層,並且切割F14逆斷層,由此可以推測F12平移斷層發生在F14逆斷層之後。位於奇峰附近的平移斷層F13,為右行平移斷層,斷層延伸於C1、C3、P1地層,它和F12一樣發生在F14逆斷層之後。

F14逆斷層的東南方有一處更為復雜的逆斷層——F8。F8斷層線主要出露在P1、P2、T2地層,貫穿整個金山鎮地區,斷層傾向SW320°,傾角20°-30°,為走向斷層。由A-B剖面圖知,F8的上盤是F14的下盤,其中C2、C3、P1等地層發生明顯的倒轉,比如該盤C2兩側傾向相同,傾向NW130°,左側傾角40°-45°,右側大約75°。F8的下盤岩層組成種類多,包括泥盆到三疊的系列岩層,下盤有一個緊閉向斜、一個開闊向斜,以及一個中常背斜,雖然下盤並未出露白堊系地層,但根據緊閉向斜處岩層厚度推測,該緊閉向斜核部可能存在白堊系地層。構造由於倒轉構造受到斷層後期不同程度的地表剝蝕,在此斷層上體現出一處構造窗和兩處飛來峰。構造窗位於五里河附近,透過此構造窗可以看到下盤的P2、T2岩層,兩嚴層厚度相當,向NW方向傾斜。飛來峰可以構成獨特的自然景觀,一處位於安村西南方不遠處,飛來峰規模小,另一處位於孤峰周圍,規模比前者大,兩處均由P2、T2岩層組成,岩層產狀近於一致,向NW方向傾斜,傾角在30°-40°的范圍內。

該地區除了以上兩處大的逆斷層,還在西南邊陲河北村周圍發育了一系列規模不大的正斷層,在地質圖上共標記了5處,在綱要圖上編號為F1-F5。這5處正斷層大多出露在D2岩層,均為發生在一條大的背斜褶皺構造上的橫向斷層,而這些斷層的傾向大小皆在80°-85°的范圍內,近於直立,只是傾向不同而已,可以推測這5處斷層是發育在同一個時期,是該處褶皺形成之後,繼續受到NW-SE方向的主應力場而發生的脆性斷裂。這些斷層出露的岩層為中泥盆系砂岩、礫岩,它下部岩層為下石炭系砂岩、砂礫岩,都是典型的脆性岩層,由於岩石之間粘度u值小,所以在背斜逐漸隆起的過程中,岩層發生了剛性破裂,估計伴隨背斜的進一步發育,這種近於直立的斷層數目會增多,並且可能延伸到C1層。離河北村最近兩處和最東邊一處向東北方向傾,其餘兩處向西南方向傾。此外,5處正斷層形成於同一時期,同一構造應力場的還有P1、C2岩層間的兩處平移斷層F6和F7。

金山鎮地區是發育斷層的溫床,也是發育褶皺的樂園。該地區褶皺發育完好並且出露明顯的有9條,向斜5條,背斜4條。在該地區的構造綱要圖上,由西向東依次編號為f1-f9。f1處於最西段,褶軸走向NE-SW,綿延十數公里。褶軸主要由C1、C2、P1岩層組成,西側岩層傾角40°-50°,東側岩層傾角50°-70°,為開闊褶軸。f1西鄰白堊系地層,與白堊系地層角度不整合。因此此褶軸形成在白堊系以前。f2為一個狹長向斜,走向和f1一致。f3褶軸規模比f1略大,連接雨峰和奇峰,主要由C1、C2、C3、P1岩層組成,西側岩層傾角20°-30°,東側岩層40°左右,為開緩背斜。f3褶軸上發生了兩處平移斷層,並且與逆斷層F14毗鄰。

f4褶軸位於金山鎮中部,是構造最為復雜的褶軸。褶軸主要由C1、C2、C3岩層組成,形成一個鞍狀背斜。南部有一處構造窗F11,可以看到P2、T2地層的出露。在A-B剖面圖上可見,褶軸東西兩側岩層傾向相同,西側傾角40°-45°,東側岩層傾角70°-80°,發生明顯的倒轉。f4褶軸北端止於K2地層,而又被包夾在兩斷層之間,並且斷層以外難覓該褶皺影跡,因此它形成於兩處主斷層和白堊系岩層之前

f6褶軸緊鄰F8逆斷層,有兩座飛來峰,它南部的P1地層還有一對內部小褶軸。它南部偏西處有一處斷裂的向斜褶軸f5,它處於F8逆斷層下盤,P1地層的內部小褶皺應該是褶軸f5的翼部延伸構造。在f6褶軸的東南不遠處有一條狹長的向斜褶軸f7,所涉地層基本上是二疊系地層。這些褶皺走向大致相同,應該是同一構造應力場下形成的,並且形成時間相差不遠。

該地區西南部有另一處復雜褶軸f8。一方面,f8褶軸岩層組成種類豐富,包括D2、D3、C1、C2、C3的系列岩層,褶軸左右兩側岩層產狀對稱,左側傾向NW330°,傾角35°-50°,右側傾向SE150°,傾角40°-45°,為開緩褶皺。另一方面,該褶皺上發育眾多的平移斷層,共7處。平移斷層分布有兩個規律,一是沿著褶軸方向的轉折點分布,另外是沿著褶軸方向的拐點分布,由此獲取褶皺的相關性質,轉折點和拐點受力比其他處大。

金山鎮地區的正西部和東北部出現斑岩侵入體,正西部斑岩侵入體依次透切中白堊統砂岩、頁岩,下白堊統砂岩、礫岩,下石炭統砂岩、砂礫岩,以及部分侵入中石炭統粉砂岩、頁岩。東北部陵庄處斑岩斑岩侵入體依次透切花崗岩侵入體,中三疊統泥灰岩、灰岩,上二疊統灰岩、頁岩,以及部分侵入下二疊砂岩。在這兩類侵入體中,斑岩侵入體呈細長的脈狀,穿插能力強;花崗岩侵入體沿著T2岩層內斷層線和T2與P2的地質交界線,發生整體侵入,范圍相對較大。由於兩類侵入體切割的最新地層為T2地層,可知侵入體是T2後期形成的。根據花崗岩的侵入特徵可知,斷層可為岩漿侵入提供天然通道。

第三章構造發展簡史

金山鎮地區構造運動相當復雜。它在中泥紀開始沉積砂岩、礫岩,經過兩次海進和兩次還退,一直穩定地沉積進行到上二疊紀。伴隨沉積厚度的增加,岩層之間的粘性差異累加作用顯著,重力分布更加趨於不均勻,二疊紀時該地區出現明顯的褶皺。

隨著褶皺的不斷發育,岩層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應力越來越大,在上二疊紀可能就行成了該地區中部的倒轉地層,並發生了一系列的斷層,包括兩處大的逆斷層和東南部一系列平移斷層。斷層的發生緩解了岩層之間的緊張氣氛,但也改變了原來的沉積環境,致使後來的三疊紀沉積岩層不能夠和老岩層很好的整合。在下三疊紀和上三疊紀,該地區抬升出露海平面,因此該地區缺少下三疊和上三疊岩層。但是這種情況持續並不久。

由於三疊紀沉積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風化剝蝕,和褶皺進一步發育,使地表的情況發生了巨大改變。正因為如此,白堊紀的沉積岩更加不能夠和老岩層整合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白堊系地層和其它老地層角度不整合的原因。白堊紀該地區地殼基本穩定下來,後期的沉積岩層都能夠很好整合。

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地殼深處的地幔熱流不堪日益沉積的重荷,它向地殼岩層侵入。下白堊紀,在該地區東北部出現花崗岩侵入體,在上白堊紀後期,該地區西部和東北部都出現了斑岩侵入體,並且東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崗岩侵入體中。

岩層在沉積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發生風化剝蝕。如中部的逆沖超覆剝蝕留下的飛來峰和徹底剝蝕的構造窗,東南部的河流主幹道在水的不斷沖刷下逐漸形成。正是由於岩層的不斷沉積和自然地持續風化,再加上岩漿的緩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構造神奇的金山鎮。

⑶ 圖為「某地的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第12~13題.下列地質事件由先到後發生的順序為()①斷層的發生

A、圖中斷層最後發生,使石灰岩、頁岩、砂岩、岩漿岩都發生了斷裂錯位專,故不符合題意;
B、圖中斷層最後屬發生,使石灰岩、頁岩、砂岩、岩漿岩都發生了斷裂錯位,故不符合題意;
C、根據岩層分布特點可知,該地最早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受外力侵蝕後又出現了頁岩的沉積,後又發生了砂岩的沉積,之後又發生了岩漿的侵入活動,形成了花崗岩,最後發生了斷層,使石灰岩、頁岩、砂岩、岩漿岩都發生了斷裂錯位.所以圖中的地質事件由先到後發生的順序為⑤③②④①,故正確;
D、根據岩層分布特點可知,該地最早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受外力侵蝕後又出現了頁岩的沉積,後又發生了砂岩的沉積,之後又發生了岩漿的侵入活動,形成了花崗岩,最後發生了斷層,使石灰岩、頁岩、砂岩、岩漿岩都發生了斷裂錯位.所以圖中的地質事件由先到後發生的順序為⑤③②④①,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⑷ 地質剖面元素

在採用面向地質結構建模的方法體系中,Mello et al.(1997)提出基於拓撲框架的復雜地質構造表示方法,來解決沉積盆地區域具有大變形特徵的斷層數字模擬問題,提出用斷層對地層分塊(block)來模擬斷層的運移。Caumon et al.(2004)同樣提出用斷層對地層進行分區域(region)表示,採用閉合地質模型(sealed geological model,SGM)方法來實現復雜地質建模。同樣,Galera et al.(2003)提出斷層將地層分成塊狀地層,三維地質建模就是建立邊界一致的區塊模型,並強調各塊狀地層之間的拓撲一致性。

上述研究人員都將斷層對地層切割作用給予充分重視。斷層是造成地層不連續的重要原因,使完整地層分區或分塊(圖4.5)。分析地質剖面圖可以發現,其主要內容包括:剖面切過的地形、地層、斷層構造等,形成具有特定地層屬性的二維曲線簇,多採用多線段或者樣條曲線來表示。前面已經指出,地層面是可以唯一代表其下面(或上面)緊鄰的地層,那麼在地質剖面圖中,則可以用地層線(strata line)唯一代表其下面(或上面)緊鄰的地層。結合地質勘探領域繪制地質剖面圖習慣,地層屬性變化處、斷層錯斷處、地層尖滅處等都會採用不同的地層線來代表。

圖4.5 典型地質剖面示例

基於此,將地質剖面元素分為三個層次,地層線、地層塊(layer block)、地層(layer),利用這些元素最終重構地質模型。如圖4.5所示的地質剖面中,由於斷層F1、F2和F3的存在,將由5個地層(L1、L2、L3、L4、L5)構成的地質剖面分成若干塊,其中,L1只有一個地層塊R11,L2由地層塊R21、R22組成,L3由地層塊R31、R32、R33、R34組成,L4由地層塊R41、R42、R43、R44,L5由地層塊R51、R52、R53組成。

按照地質對象的分類方法,地層和地層塊是三維地質建模的主要研究對象。地層(或地層塊)在地質剖面上以地層線的形式出現,多條首尾相連的地層線形成閉合的地層多邊形,反映了一個地層(地層塊)在剖面上的分布情況。一般情況,地層(或地層塊)由上地層線、下地層線、左地層線和右地層線構成一個閉合地層多邊形(strata polygon)。

⑸ 實習十 閱讀地質圖,切制簡單的地質剖面圖

一、目的

(1)初步學習閱讀地質圖的方法,了解各種地質構造在地質圖上的表現,進一步建立地質構造的立體概念。

(2)初步學習繪制地質剖面圖的方法。

二、要求

(1)了解不同產狀的岩層、不整合、褶皺和斷層在地質圖上表現出來的特點。

(2)切制一張簡單的地質剖面圖。

三、實習內容

1.不同產狀的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水平岩層 水平岩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是:地質界線是與地形等高線重合或平行的曲線;新地層出現在高處(山頭),老地層在低處(山谷);同一時代的水平岩層在坡度小時出露寬,坡度大時出露窄;上下岩層面出露高度差即為岩層厚度。

直立岩層 直立岩層面或地質界面(岩牆或斷層面)在地質圖上的表現是:地質界線永遠是一條切割地形等高線的直線,不受地形起伏影響;上下岩層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即為岩層厚度。

傾斜岩層 傾斜岩層或其他地質界面在地質圖上表現出地質界線是與地形等高線斜交的曲線。在山脊和溝谷處彎曲成「V」字形,有一定規律(稱「V」字形法則)。

2.不整合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平行不整合 上下兩套地層的界線基本平行,傾向、傾角相同,但不整合面上下地層之間缺失某些年代的地層。

角度不整合 上下兩套地層產狀不同,並有地層缺失。不整合面的界線可截斷不整合面以下的較老地層的界線,不整合界線與下伏岩層界線成角度相交,而與上覆岩層界線基本平行,不整合面以上的底部地層可與不整合面以下不同時代的老地層接觸。

3.褶皺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地質圖上主要根據地層的對稱重復分布來判斷褶皺構造的存在。分析褶皺發育區地質圖,首先要確定背斜和向斜,其次確定褶皺的形態和類型,最後確定褶皺形成的時代。

(1)區分背斜和向斜:背斜的核部地層時代較老,兩翼依次出現較新地層;向斜則相反,核部地層時代較新,兩翼依次為老地層。

(2)褶皺形成時代的確定:主要根據地層間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來確定褶皺的形成時代,即在不整合面以下參與褶皺的最新地層形成之後,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層形成之前。此方法對於不整合面上下地層時代間隔較短時,比較有用處。

4.斷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大部分地質圖上都用一定的符號表示出斷層的產狀要素和斷層類型。在沒有用符號表示斷層的產狀及類型的地質圖上,常畫出了斷層線,此時,首先要判斷其大致傾向及傾角,然後判斷兩盤相對位移方向,根據兩者可以確定斷層的性質,最後也要確定斷層的形成時代。

(1)斷層面產狀的確定:在地質圖上,斷層面具有和岩層面一樣的出露特徵,判斷斷層面產狀和判斷傾斜岩層面產狀的方法相同,可以在野外對於岩石露頭實測,也可根據斷層線和地形等高線之間的關系進行。

(2)兩盤相對位移的判定:根據兩盤標志層錯斷的情況判斷,但經侵蝕夷平後,兩盤往往處於等高平面上,加上標志層和斷層的產狀關系因素,情況會復雜些。

(3)斷層時代的確定:根據角度不整合(原理與確定褶皺年代的方法相似),或地質體的相互切割關系來確定。

5.切制地質剖面圖

(1)選擇剖面位置:在仔細閱讀地質圖的基礎上,選擇有代表性的方向編制地質剖面圖。剖面線一般選擇垂直於岩層走向方向,並通過地層出露最全和圖區內最主要、最典型的構造部位。並將剖面位置標定在地質圖上。

(2)繪制地形剖面圖:在繪圖紙(選用方格紙)的下方適當位置畫出剖面基線,其長短與選定的剖面線相等,基線標高一般選取比剖面所過最低等高線高程再低1cm的高程,基線的兩端畫出垂直線條比例尺(一般與地質圖比例尺一致),以一定間隔標明各橫線的標高。將剖面圖紙的基線與地質圖上的剖面線放平行,並使二者的起點和終點一一對准。最後將地質圖上的剖面線與地形等高線各交點一一垂直投影到剖面圖的相應高程線上,在剖面圖上按實際地形用平滑曲線連接相鄰的投影點,即得出地形剖面線。

(3)繪地質剖面:將地質圖上的剖面線與地質界線(地層分界線、不整合線、斷層線等)的各交點投影到地形剖面線上,按各點的產狀(傾角)在地形線下畫出各自的分界線,若剖面線與走向線斜交,應該按換算後的視傾角畫出分界線。

(4)整飾剖面圖:將規定的色譜或花紋填繪到各相應地層內,並註明地層代號。在剖面圖的下方,在適當的分層界線、斷層線下標明產狀。在剖面的正上方寫上圖名、比例尺,在剖面的右上方標上剖面方位。

四、作業與思考題

1.作業

(1)閱讀星崗地區地形地質圖(圖實101),完成實習報告。

(2)繪制星崗地形地質圖上A—B地質剖面圖。

2.思考題

(1)如何確定褶皺構造的存在?其基本類型有哪些?

(2)如何確定斷裂(斷層)構造的存在?其基本類型有哪些?

(3)如何確定褶皺和斷層的形成時代?

圖十10-1 星崗地區地形地質圖(據葉俊林等,1987,修改這補充)

實習十 閱讀地質圖實習報告

1.水平岩層

分布地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質圖上的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傾斜岩層

分布地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質圖上的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整合

涉及地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質圖上的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斜

分布地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部地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翼部地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質圖上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斜

分布地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部地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翼部地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質圖上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斷層

分布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斷層標志在地質圖上的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地層的接觸關系,褶皺,斷層怎麼分析,地質地形剖面圖怎麼畫。求詳細的方法

接觸關系可以分為整合、不整合接觸。整合就是岩層層序沒有間斷。不整合就版是岩層的層序有權間斷缺少中間的一段時期的岩層。不整合可以分為: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之類的。
褶皺主要分析的是他的兩翼、內部岩層、向斜、背斜、產狀變化、空間擺放形狀等。
斷層主要分析的是他的上下盤。斷層面的分析。斷層的走向、傾向、傾角、斷層的岩層地質年代、斷層兩盤的岩性變化、有無斷層泥、斷層角礫岩等標志。
剖面圖需要在地形圖上畫一條剖面線,量出剖面方向標在剖面圖左上角。然後再根據每個點所在的位置在剖面圖上標出高程,然後連接起來。最後還要畫出岩層的產狀等,寫出地質年代符號等。
有些地方描述不太清楚的再查點資料吧。

⑺ 下圖為某地區地質構造剖面圖,是一個 褶皺形成後在發生斷層的結果。畫出斷層滑動前

屬於正斷層,上盤下降,下盤上升。

⑻ 如何看懂地質圖與剖面圖(有例題~)

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等圖名和圖幅代號可以告訴我們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幅地質圖一般是選擇圖面所包含地區中最大居民點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嶺等命名的。比例尺告訴我們縮小的程度和地質現象在圖上能夠表示出來的精確度。此外,還應注意圖的出版時間、制圖人等。
2.看圖例通過圖例可以了解制圖地區出露哪些地層及其新老順序等。圖例一般放在圖框右側,地層一般用顏色或符號表示,按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順序排列。每一圖例為長方形,左方註明地質年代,右方註明岩性,方塊中註明地層代號。岩漿岩的圖例一般在沉積岩圖例之下。構造符號放在岩石符號之下,一般順序是褶曲、斷層、節理、產狀要素等。
3.剖面線有時通過地質圖相對圖框上的兩點畫出黑色直線,兩端注有AA′或II′…等字樣,這樣的直線稱剖面線,表示沿此方向已經作了剖面圖。
4.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徵如果是大比例尺地質圖,往往帶有等高線,可以據此分析一下山脈的一般走向、分水嶺所在、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等。如果是不帶等高線的小比例尺地質圖,一般只能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巨大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逆流而上越來越高;位於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總是比河谷地區要高,等等。了解地形特徵,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律、地貌發育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等。
5.分析地質內容應當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方法,首先了解圖內一般地質情況,例如:(1)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在哪些部位,新地層分布在哪些部位,地層之間有無不整合現象等;(2)地質構造總的特點是什麼,如褶皺是連續的還是孤立的,斷層的規模大小,它發育在什麼地方,斷層與褶皺的關系怎樣,是與褶皺方向平行還是垂直或斜交等等;(3)火成岩分布情況,火成岩與褶皺、斷層的關系怎樣。
6.在掌握全區地質輪廓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構造進行分析:(1)開始時最好從圖中老岩層著手,逐步向外擴展,以免茫無頭緒;(2)對每一種構造形態,包括褶曲、斷層、不整合、火成岩體等逐一詳加分析。例如褶曲類型,斷層類型,各構造組合關系等。
7.把各個局部聯系起來,進一步了解整個構造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規律,主要包括:(1)根據地層和構造分析,恢復全區的地質發展歷史;(2)地質構造與礦產分布的關系;(3)地質構造與地貌發育的關系,等等。
以上所述不過是讀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至於如何具體分析某一幅地質圖和其中的每一種構造,具備基礎知識的情況,必須通過實踐來逐步掌握。

⑼ 讀地質剖面圖,回答下列28-29題.關於圖中①處河谷成因的正確敘述是()A.斷層帶岩層破碎易受侵蝕形

A.圖中的抄①處岩層有錯位,是斷層構造.並且在斷層線附近,容易遭受侵蝕而形成河谷,故正確;
B.圖中的斷層兩側的高度差不多,因此斷層還沒有下降,故不符合題意;
C.圖中的①處岩層有明顯的錯位,是斷層構造.並且在斷層線附近,容易遭受侵蝕而形成河谷,故不符合題意;
D.圖中的岩漿還沒有侵入到上面的①附近,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