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變遷與哪些外力相關
1. 什麼事地質作用內、外力地質作用是怎樣改造地球的
一、地質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稱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按照能量的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二、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其中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中的火山活動會影響地表形態。
1、火山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處於地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玄武岩高原,如哥倫比亞高原。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如我國長白山的主峰。
2、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它使岩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常在地表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垂直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作垂直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即上升或下降運動。它使岩層發生大規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
總之,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外力作用主要表現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1、風化作用: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風化作用產生的岩石碎塊或砂粒堆積在原地,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了條件。
2、侵蝕作用:水、冰川、空氣等在運動狀態下也可以對地表岩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稱為侵蝕作用。侵蝕作用常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並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斷地擊打、侵蝕岩壁,使其後退,常形成陡崖。在高緯或高山地區,冰川在運動過程中不斷地侵蝕底部岩石和側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3、搬運作用: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在風、流水、冰川等的搬運作用下,可以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搬運作用為堆積地貌的發育輸送了大量物質。
4、堆積作用:在搬運過程中,如果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被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在沙質海岸,波浪在向海流動的過程中,由於速度逐漸減慢,會將大量的沙子堆積在海岸地帶,形成沙灘。在沙漠地區,在風向比較固定的風力作用下,沙粒往往堆積形成狀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總之,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對地表形態進行破壞,並把破壞了的物質從高處搬運到低處堆積起來,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
2. 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相互關系
內、外力地質作用是相互聯系,共同對地球進行破壞和改造的。
源於內能的內力地質作用主要在地下深處進行,但也常常波及地表。它使殼幔物質能量交換、岩石圈發生變形、變質或重熔,以至形成新的岩石,或者使岩石圈分裂、漂移、融合,使海陸變遷、大地構造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主要源於外能的外力地質作用,一般在地表或靠近地表附近進行,也可能延伸至地下相當深處。它使地表物質不斷發生變化和遷移,使地表形態不斷遭受破壞和改造。
自地球各圈層形成以來,進行著的各種地質作用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例如,內力地質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而外力地質作用則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高山上的礦物岩石受到風化、侵蝕,而被破壞的物質又被搬運到湖海中堆積下來形成新的岩石。構造運動又使其上升為高山遭受風化剝蝕。又如,地殼表層的大部分沉積岩都屬於淺海沉積形成的,而淺海水深一般不超過200m。但有些地區的淺海相沉積岩層總厚度超過萬米,如果不是地殼不斷下降是難以設想的。
地質作用對地球既產生破壞作用,同時也產生建造作用。因而各種地質體無不留有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烙印。但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它們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或者是彼此互為消長的。但總的說來,內力地質作用是居於主導的支配地位。有些地質作用進行得十分迅速,如火山、地震、山崩、泥石流、洪水等;有些地質作用卻進行得十分緩慢,往往不為人們感官所察覺,經過悠久歲月卻可產生巨大的地質後果。如大陸的漂移、海底的擴張、山脈的形成等。從地球發展的角度看,地質作用是促使地球不斷新陳代謝、汰舊更新的永不間斷的動力。
3. 地質變化的形成
簡單來說,地質變化是由於地球外力地質作用和地球內力地質作用共同作用所形成回的地貌的過程。其中地球內答力地質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地球外力地質作用又破壞了內力地質作用形成的這種地形和產物—高處遭受剝蝕,低處接受沉積,重塑地表形態,最終形成某一時期特定的地貌。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其中,在地質學中,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都屬於地質變化。
4. 外力地質作用的分類是什麼各種地質作用的特徵是什麼外力作用的變化趨勢是什麼
外力地來質作用應該是指地源球外部施加外營力引起的變化,比如說風、水、溫度、生物等。
風力可塑造地貌,比如克拉瑪依的魔鬼城,即為風成雅丹地貌;風力還可搬運沙丘,形成各種風成地貌;風力搬運黃土形成我國西部的黃土高原 等等。。。。。
水力可對地貌起到削峰平谷的作用—夷平化。如河流階地、河曲,切割峽谷等等,水流還可塑造岩石,形成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等。
溫度變化造成的熱脹冷縮,可促進岩石崩裂和冰劈作用,造成岩石碎裂風化。
生物的生命過程分泌物和死亡後分解物可造成岩石礦物溶解,促進土壤形成。等等
說的不太清楚,具體可參考《地球科學概論》等地質專業基礎教科書
5. 地質作用的內力和外力作用有哪些表現形式
地質作用的分類 根據產生地質作用的能源及作用發生的部位 ,地質作用分為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兩類
內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內部能產生的地質作用,這類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下深處,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變位,或發生變質,或發生物質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根據地質營力,內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 ,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構造運動可引起海陸變遷。地震是岩石中積蓄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形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內部的快速顫動。地震發源於地下深處,並波及地表。絕大多數地震是構造運動引起岩石斷裂而發生的。
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 。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 (800~1200℃)熔融體。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變質作用是岩石在風化帶以下,受溫度、壓力和流體物質的影響 ,在固態下轉變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變質後,其原有構造、礦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可完全改變原岩特徵。
風化作用是地表環境中,礦物和岩石因大氣溫度的變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塊體在重力作用下順坡向低處移動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營力 ,斜坡是必要條件,暴雨、地震、人為開挖往往起誘發作用。塊體物質的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移、流動和蠕動。前三者運動較快,後者較慢。
剝蝕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風等在運動中對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態的破壞和改造的總稱。
搬運作用是地質營力將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的物質從原地搬往他處的過程。
沉積作用是各種被外營力搬運的物質因營力動能減小 ,或介質的物化條件發生變化而沉澱、堆積的過程。
硬結成岩作用是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積物的重荷壓力作用使下層沉積物減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顆粒間的聯系力增強而發生;也可以因碎屑間隙中的充填物質具有粘結力,或因壓力、溫度的影響,沉積物部分溶解並再結晶而發生。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6. 地質變化,地質遷移的意思是什麼
地質變化是指地球本身由於受到某種能量(外力、內力、人為)的作用,從而引起專地殼組成物質、地殼屬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與改造的過程。
地質遷移指地質循環,在地球歷史的長河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過程創造、維持與毀滅了地球表層的物質。人類出現以後,這些產生了人類賴以生存物質的過程又不斷地產生新的物質。總體上,這些過程被統稱為地質循環,實際上它是由多個次循環組成,構造循環(也稱構造旋迴)和水文循環就是其中兩個重要的次循環。
望採納,謝謝。
7. 地質作用中的外力作用有哪些
風化作用(岩石發生機械崩解或化學分解)、剝蝕作用(岩石因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而被剝回蝕)、搬運作用(風答化、剝蝕的產物被搬運到它處)、沉積作用(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固結成岩作用(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
風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發生機械崩解或化學分解,變成鬆散的碎屑或土壤。
剝蝕作用:岩石因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而被剝蝕。如河岸岩石被流水沖刷,導致河岸後退;山頂被剝蝕而變矮。
搬運作用:風化、剝蝕的產物被搬運到它處。
沉積作用: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如流水搬運物在河流轉彎處、湖口或河口因流速減慢而沉積;風的搬運物因風力減弱或受阻攔而堆積。
固結成岩作用: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稱固結成岩作用。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受到某種能量(外力、內力)的作用,從而引起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8. 簡述地質內外力對改變地貌的作用和相互關系
內力作來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殼及源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
一般情況下,內力作用形成大的地貌類型,並控制著地球表面的基本輪廓,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流水、風力、冰川、生物的生長和活動等)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塑造地貌的細節,使地表趨向平緩。
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當一個地面隆起時,相鄰的地表就凹陷,當高山、高原遭受侵蝕時,相鄰的低地就會出現堆積。內、外力作用的對立統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內外力同時起作用,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占優勢,起著主導作用。
9. 外力地質作用
作用在岩石圈表層、由地球外能及部分內能(地表物質的重力能、結晶能、化學能等)引起的地質作用,稱為外力地質作用。外力地質作用能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和地殼表層化學元素的遷移、分散和富集。按其作用方式分為:
風化作用 在溫度變化、大氣、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岩石、礦物在原地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性質分為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和生物風化作用。
剝蝕作用 風、流水、冰川、湖海中的水在運動狀態下對地表岩石、礦物產生破壞,並把破壞的產物剝離原地的作用。按動力來源分為風的吹蝕作用、流水的侵蝕作用、地下水的潛蝕作用、冰川的刨蝕作用等。
搬運作用 風化、剝蝕作用的產物被遷移到他處的過程。由於搬運介質的不同,可分為風的搬運作用、流水的搬用作用、冰川的搬運作用等。
沉積作用 當搬運動力的動能減小、搬運介質的物理化學條件發生變化或者在生物的作用下,被搬運的物質在新的環境下堆積起來。按沉積方式分為機械沉積作用、化學沉積作用和生物沉積作用。
重力地質作用 地殼表層斜坡上的各種風化產物、基岩及鬆散沉積物等由於本身的重力作用,在各種外因促成的條件下產生的運動過程。按運動方式分為崩塌作用、潛移作用、滑動作用、流動作用等。
成岩作用 使各種鬆散堆積物變為堅硬沉積岩的作用。包括膠結作用、壓實作用和結晶作用。
10. 地質變遷有哪幾種
地質變遷是只由於地球外力地質作用和地球內力地質作用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的過程。其中地版球權內力地質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地球外力地質作用又破壞了內力地質作用形成的這種地形和產物—高處遭受剝蝕,低處接受沉積,重塑地表形態,最終形成某一時期特定的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