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質模型
⑴ 求地質大神看一下這是什麼地質模型
湖盆和有坡度的湖岸地形,以及地下水資源分布。
⑵ 地質模型細化
在沒有遭受大的地質作用的區域,自然的沉積作用所形成的地質構造通常是趨於連續的狀態(高洋等,2005)。由於地質采樣的稀疏性,直接由鑽孔數據建立地質模型,鑽孔之間的連接是完全線性的,比較粗糙,也不符合地下地層實際,採用一定的插值是必要的(Turner,2005),如加拿大為了研究區域地下水分布,在一個分布有數千個鑽孔記錄的地區建立含地下水的三維地質模型尚且面臨相當大的困難(Logan et al.,2001;Sharpe e tal.,2002;Thorleifson et al.,2003),何況對於一般只有數十個到上百個鑽孔的工程。採用一定的插值方法,可以使地質模型變得連續,更加符合地層的實際分布特徵。
3.4.2.1 自然鄰接插值(Natural Neighbor Interpolation,NNI)
自然鄰接插值方法是一種基於Voronoi圖的插值方法。該方法對於處理在空間上高度離散化分布的不規則地學觀測數據,以及描述數據在空間尺度上的劇烈變化具有良好的效果。Voronoi圖是一種常用的非結構化網格,它所剖分的每一個網格單元稱為Voronoi單元(圖3.23中的虛線)。在Voronoi圖非結構化網格中,每一個原始節點所對應的Voronoi單元的鄰接節點稱為自然鄰接點(Natural Neighbors,NN),如圖3.23中,單元節點x0的自然鄰接點就是與其具有共同邊界的節點x1,x2,x3,x4,x5,x6。
圖3.23 插入點的自然鄰接區域
自然鄰接點插值方法就是根據各自然鄰接點對待插值點函數值的貢獻率來計算該節點的插值結果,由此可構造插值格式:
數字地下空間與工程三維地質建模及應用研究
其中,f(x)是待插值點x的物理量值;i是點x的自然鄰接點序號,其求和個數為x的自然鄰接點數目;fi是節點xi的物理量值;ϕi(x)是對應節點xi的插值基函數。
3.4.2.2 基於自然鄰接插值的虛擬鑽孔生成方法
採用插值方法對初始地質模型進行細化,為了保持GTP數據模型的一致性,本章通過插入虛擬鑽孔的方法來實現模型的細化。同時,為了保持鑽孔之間拓撲關系的一致性,插值時虛擬鑽孔的孔口坐標同實際鑽孔的孔口坐標仍然滿足Delaunay准則。基於這樣的要求,這里採用Delaunay細分方法插入虛擬鑽孔。
整個虛擬鑽孔的插入過程如圖3.24所示。在初始鑽孔點所構成的Delaunay三角網格中(圖3.24a),在三角單元V1V2V3的外接圓圓心P點處插入一虛擬鑽孔點,經過局部更新後得到如圖3.24b所示的新的剖分結果,利用0-Orbit即可得到點P的自然鄰接區域(圖3.24c),是由點1、2、3、4、5、6鑽孔點構成。圖3.24d插入的虛擬鑽孔中每一個鑽孔的高程屬性值都通過與其自然鄰接鑽孔的相應層位通過插值來確定。這樣,一個虛擬鑽孔完全由鄰接的鑽孔來確定,從而可以避免一般插值方法所造成的下層位在上層位之上的錯誤,適合於比較離散的地質數據場表達。
3.4.2.3 插入虛擬鑽孔後的地質模型
通過設定一定的三角單元網格尺寸,採用Delaunay細分技術,建立符合特定需求的TIN,然後通過上述自然鄰接插值插入適量的虛擬鑽孔,即可生成加密後的三維地質模型(圖3.25)。
分別在加密前後的地質模型設定某一剖切位置(圖3.25中的A-A′),得到的剖切面如圖3.26所示,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地層分布具有趨於連續的特徵。
圖3.24 虛擬鑽孔的形成步驟
a.初始鑽孔點構成的Delaunay三角剖分;b.插入虛擬鑽孔點後的Delaunay三角剖分;c.插入點P的自然鄰接區域;d.根據自然鄰接所對應的鑽孔來建立虛擬鑽孔
圖3.25 插入虛擬鑽孔後的三維地質模型
圖3.26 插入虛擬鑽孔前後對比
a.原始模型剖切圖;b.加密模型剖切圖
3.4.2.4 地層尖滅處理
基於鑽孔數據直接建立地質模型的方法,在處理地層尖滅時,是將地層直接尖滅到鄰近鑽孔處。如圖3.13所示,地層1在鑽孔B、C處存在,而在鑽孔A處缺失,認為地層1在鑽孔A處尖滅,即地層1厚度分布從鑽孔B到鑽孔A直接線性遞減至零厚度,這樣的處理方法也叫「鑽孔處尖滅」(張芳,2006)。在三維空間中採用這樣的處理方法,地層尖滅將趨於無限小零點(圖3.27a),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而在工程實際中,地質人員在處理尖滅時多採用「鑽孔間尖滅」,即認為尖滅發生在兩個鑽孔之間的某個位置,可取兩鑽孔之間的1/2或1/3處,具體數值依據經驗而定。借鑒工程上的這種處理方式,這里認為地層在某一鑽孔處尖滅的空間分布是基於鑽孔的一個自然鄰接區域。
圖3.27 鑽孔尖滅處理示意圖
如圖3.27a所示,地層1在鑽孔2處尖滅,按照傳統的處理方法將形成一個零厚度的點。插入若干虛擬鑽孔後,在鑽孔2的左側和後側分布有虛擬鑽孔2和5,地層1分別將從鑽孔1尖滅到虛擬鑽孔4以及從鑽孔2尖滅到虛擬鑽孔5。這樣,對地層1在鑽孔2處的尖滅區域為一個自然鄰接區域,這樣地層1、2新的分布區域如圖3.27b所示。
圖3.28a為插入若干虛擬鑽孔後的某一地層模型,模型中沒有按照自然鄰接來處理尖滅問題,圖中地層看上去完整分布於整個工程區域;圖3.28b則是經過自然鄰接來處理尖滅問題,可以看到,在存在尖滅的鑽孔周邊形成類似空洞的尖滅區域。
⑶ 三維地質模型可展示什麼,也就是說建立一個三維地質模型我們可以得出些什麼結論、在線等,謝謝。
地質體在空間上的立體展示。如果是個礦山的三維地質模型可以顯示礦體在空間里專的立體形態,品位分屬布,斷層特徵等等,可以讓工程技術人員很直觀的了解礦體的空間分布,從而更好的布置工程去采礦,降低采礦的貧化損失。其他的三維地質模型,也是類似的,都是展示相關地質體的空間形態。如你看過探索頻道的數字地球,裡面的三維岩漿庫是很形象的。
⑷ 什麼是三維地質建模,而在三維軟體里哪一款在地質建模里運用的最好急!!!
三維地質建模概念:
三維地質建模就是將地質,測井,地球物理資料和各種解內釋結果或者概念模型綜容合在一起生成三維定量隨機模型。
三維地質建模(Three-dimensionalgeological modeling)的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SimonWHoulding 於1993年提出的。所謂三維地質建模, 就是運用計算機技術, 在三維環境下, 將空間信息管理、地質解譯、空間分析和預測、地學統計、實體內容分析以及圖形可視化等工具結合起來,用於地質研究的一門技術。
比較好用的軟體有:
suffer
3D-Mine
MICROMINE
UG
⑸ 地質模型構建
長期以來,地質資料的表現形式主要以二維、靜態的形式為主,該類表現形式專在平面上描述地質結屬構的起伏變化,使人們難以直觀地分析各種特徵的空間變化特徵,同時也給地質信息的空間分析帶來了困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地質信息的三維表現成為可能。根據三維表現內容的不同,三維地質模型可以分為三維結構模型和三維屬性模型,結構模型主要體現各種地層或地質體的三維空間展布特徵,而屬性模型主要體現各種地質屬性在空間的變化特徵,屬性模型往往受結構模型的限制。
⑹ 地質三維建模一般用什麼軟體
我們單位用的是理正勘察三維地質軟體,您可以了解,我們用鑽孔、縱斷面圖、剖面圖來做三維工程地質模型。而且可以從工程地質勘察軟體直接導入地質數據。
⑺ 地質模型的闡釋
一個模型的生成並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要獲得的是從模型當中尋找出通過一回般手段和答方法難以獲得的規律以及模型反映出來的問題。
從上述圖件可以看出,以鑽孔柱狀圖為基礎構建出來的三維地質模型能夠更加清晰地體現萬年礦地區的地層結構。萬年礦井田地勢南高北低,東西部地形向中間傾斜,在模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地層由老至新從南到北是逐步向下延伸的。由於在鑽孔資料中加入高程數據,使得模型的高低起伏符合萬年礦井田地勢南高北低,東西部地形向中間傾斜的實際情況。以上的這幾方面均可以從模型中得到驗證。在構建萬年礦井田三維地質體模型的過程中,可以實現對圖形進行任意角度的旋轉、任意比例的縮放、任意距離的平移和對地質體模型中任意岩層單獨顯示以及任意角度和方向的剖面切割等操作。從所構建的萬年礦井田三維地質模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萬年礦井田地質規律以及地層與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進而整體上把握萬年礦井田的地層結構和地質規律。
⑻ 儲層地質建模分類及儲層模型的類型
(一)儲層地質建模的分類
儲層地質建模實際上是表徵儲層結構及儲層參數的空間分布和變化特徵,建模的核心問題是井間儲層預測。在給定資料的前提下,提高儲層模型精度的主要方法即是提高井間預測精度。井間預測有兩種途徑,相應地也有兩種建模方法,即確定性建模和隨機建模。
確定性建模是指對井間未知區給出確定性的預測結果,即試圖從已知確定性資料的控制點如井點出發,推測出點間確定的、唯一的、真實的儲層參數。
隨機建模是以已知的信息為基礎,以隨機函數為理論,應用隨機模擬方法,產生可選的、等概率的儲層模型的方法。這種方法承認控制點以外的儲層參數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即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因此所建的模型不是一個,而是一簇,即一定范圍內的幾種可能實現,這正是與確定性建模的重要差別。對於每一種實現(即模型),所模擬參數的統計學理論分布特徵與控制點參數值的統計分布特徵是一致的,即所謂的等概率。各個實現之間的差別則是儲層不確定性的直接反映。由此可見,隨機建模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對儲層非均質性進行評價(A.G.Journel,1990)。
(二)儲層模型的類型
目前,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觀點出發,提出了許多儲層模型的分類方案,因而也就有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質模型。在這里簡要地列舉一下兩個較常見的分類方案。
1.按照研究目的和模型的屬性分類
這種分類方案在國外比較通用。按照模型的屬性,可將儲層模型分為定量流動模型、儲層結構模型、儲層非均質性模型和岩石物性物理模型等四大類,各大類里又細分若干小類,這里就不再一一論述。
2.按照不同的油田勘探開發階段分類
這是由儲層地質學專家裘懌楠先生提出的一種分類方案,也是國內通用的一種劃分方案。在不同的油田勘探開發階段,由於資料佔有程度的不同,研究任務的不同,因而所建模型的精度和作用也不相同。據此可將儲層地質模型分為概念模型、靜態模型和預測模型。
(1)概念模型
針對某一沉積類型或成因類型的儲層,把它具有代表性的儲層特徵抽象出來,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個對這類儲層在研究區內具有普遍代表意義的儲層地質模型,就是所謂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並不是一個或一套具體儲層的地質模型,但它卻代表某一地區某一類儲層的基本面貌。一般而言,概念模型是以儲層沉積學為基本手段,盡可能直接利用岩心資料來建立的,它廣泛地應用於油田的開發早期。從油田發現開始,到油田評價階段和開發設計階段,主要應用儲層概念模型來研究各種勘探開發戰略問題。這個階段油田僅有少數大井距的探井和評價井的岩心、測井及測試資料以及二維和三維地震資料,因而不能詳細地描述儲層細致的非均質性特徵,只能依靠少量的信息,借鑒理論上的沉積模式和成因模式來建立工區儲層概念模型。但是這種概念模型對油田早期勘探開發戰略的確定是至關重要的,可避免決策上的重大失誤。
(2)靜態模型
針對某一具體油田(或開發區)的一個(或一套)儲層,將其儲層特徵在三維空間的變化和分布如實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質模型,稱為儲層靜態模型。
這一模型主要為編制開發調整方案及油藏管理服務,例如確定注采井別、射孔方案、作業施工、配產配注及油田開發動態分析等。它廣泛地應用於油田注水開發實踐中,從採油井的日常管理到油田的大小措施調整,都說明這是必不可少的地質基礎。
(3)預測模型
預測模型是一種比靜態模型精度更高的儲層地質模型,它要求對控制點間及以外地區的儲層參數能夠作一定精度的內插或外推的預測。
預測模型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研究油田開發後期剩餘油分布和三次採油提高採收率而提出來的,是目前世界性的攻關難題。其技術思路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廣泛應用地質統計學中的隨機模擬技術,結合儲層沉積學研究,力圖降低模型中的不確定因素,以提高模型的精度。二是利用井間地震等地震橫向預測技術和水平井技術等來建立高精度的儲層預測模型。
⑼ 地質模型是如何建立的
1.選擇一個專業軟體
2.數據錄入及轉換
3.選擇一個數學插值方法
4.設定相關參數
5.創建三維實體
6.顏色賦值,導出模型。
⑽ 這種地質模型是用什麼軟體建模做出來的
這個應該不是模型吧,這個就是個示意圖或者用於教學科研的非具體的模型,很多繪圖軟體都可以畫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