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水峪貫曾有什麼地質工作

水峪貫曾有什麼地質工作

發布時間: 2021-01-23 14:46:06

㈠ 水峪村的簡介

水峪村為深山區村落,全村沿一條西北東南向的溝岩分布,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500——800米。村南建10萬立方米水庫一座,四季有水;水井三眼,水源充沛;自來水入街,供人畜飲用。環山建設引水管道4500米,引水庫水澆灌幼樹。村中自然生態保持良好。而尤為寶貴的是該村尚有600間、10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該村東緩坡之上,目前保留得都比較完整。一條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貫穿全村,村落成圓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築有楊家大院、瓮門、娘娘廟等。
楊家大院位於水峪西山,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主體建設以北方風格為基準,石砌而成,格局為四進四齣;門樓別致,蟠龍門嶺,檐下石雕花卉簇擁,兩座清朝風格的石鼓矗立兩旁。瓮門指的是村內東翁橋的橋洞,其上雕有一塊白石,石上有「寧水」二字,意在翁橋有拂水安洪之用。
除此之外,該村還是北京市旅遊局命名的民俗文化旅遊村,遠近聞名的「水峪中幡」、「大鼓會」就出於此地。 今年,該村為發展旅遊經濟,投資50餘萬元,在村中擺放石碾128座,再現出山村古老的民俗文化。
根據現有的自身條件發展重點主要有兩項:一是繼續堅持,民俗旅遊村建設,首先要爭取上級領導多支持;其次對現有的主要景點和環境方面增加投資,加快建設,切實從軟體上、硬體上達到民俗旅遊標准;二是加大現有幾千萬立方米的石板開發力量,主要以招商開發為主,爭取形成采、加、銷一條龍的石板產業,徹底改變單一農業發展的傳統格局。

㈡ 交城在哪個省

交城縣位於呂梁山東側,太原盆地西緣,北枕呂梁,南帶汾河,東據太原,西臨方山、離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面積1508平方公里,現轄6鎮9鄉,人口20.55萬。 交城縣轄6個鎮、4個鄉:天寧鎮、夏家營鎮、西營鎮、水峪貫鎮、西社鎮、龐泉溝鎮 、洪相鄉、嶺底鄉、東坡底鄉、會立鄉。
交城春秋屬晉,戰國屬趙,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始置縣,因縣治居汾孔二河相交處,故名交城(故治於今太原古交)。唐天授二年間移置今縣址,歷代縣名未改。1958年並入汾陽縣,翌年恢復交城縣建制至今。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平川僅有東南部一隅 ,面積約 150平方公里,海拔在800米以下,是太原盆地的一部分。西北部山區,山高林密,多為混合林。主要山峰北有關帝山、鐵史溝山岩、三座崖、狐爺山;西有長樹山、骨脊山、寺溝崖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關帝山2830米為最高,也是境內的最高峰。惠家莊東5公里,東西葫蘆河之間的三座崖,地勢高峻險陡,明末交城山起義軍的根據地就設在這里,1664年李自成東渡黃河,在這里與交城軍會師,以此為基地,破汾州、陷河曲、戰靜樂,攻太原,俘晉王朱求佳。位於古洞道東6公里處的狐爺山,因為晉文公外祖父晉大夫狐突並二子狐毛狐偃葬地而得名 。境內主要河流有文峪河及其支流窯兒河( 四道川)、中西河 、西葫蘆河 、東葫蘆河和西冶河等。該縣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年均溫度10度,一月均溫--6度,七月均溫24度,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180天。
全縣農作物以小麥、穀子、高粱、玉米、水稻、薯類、豆類、棉花為主,經濟作物有紅棗等。
該縣礦藏資源有煤、鐵、石棉等。工業主要有機械、皮革、紡織、化工、採煤、冶金、建材、電力、食品加工、造紙等行業。其中傳統的皮毛業蜚聲中外,梅花板手遠銷歐美等國。
交城有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玄中寺、卦山,尤以「卦山柏」名揚三晉。龐泉溝自然保護區以華北落葉松、油松為主,木材積蓄量居全省各縣之首。林區棲息有世界珍禽——褐馬雞,是山西省的省鳥。
交城還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曾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華國鋒同志的故鄉。

㈢ 有關黃河的資料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3)水峪貫曾有什麼地質工作擴展閱讀:

黃河的開發治理:

1、龍羊峽水電站,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和貴南縣交界的龍羊峽峽谷進口約2公里處,距青海省省會西寧市147公里,壩址上距黃河源頭1687.2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31420平方公里,占黃河全流域面積的17.5%。

2、班多水電站,位於青海省興海縣與同德縣交界的黃河幹流班多峽谷出口處,距西寧333千米。

3、黃河源水電站,位於青海瑪多縣扎陵湖鄉附近,壩址在鄂陵湖出口下游17公里處的黃河幹流上,距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城40公里,距省會西寧540公里。

4、位山引黃灌區,是中國6個特大型灌區之一,規模宏大,作用重要。自1958年腰斬黃河,興建位山樞紐工程開始,40多年間。

5、小浪底水庫,北岸灌區是小浪底水利樞紐的配套工程,利用小浪底水庫優良的水質、充沛的水量,使洛陽、焦作、濟源三市供水條件得到改善,為城鄉工礦企業、城市居民生活和農業灌溉供水,改善引沁灌區、廣利灌區的水量不足、解決山嶺區人畜飲水困難,替代灌區內地下水的過度開采,補充地下水,改善生態環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河

㈣ 急用,有關黃河資料

黃河
黃河 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過多種說法。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沒有被公認。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求河源曾到達星宿海。因此,星宿海為河源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20多年來,雖然以錯就錯,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商王朝的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陽縣),他的勢力范圍已達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華北大平原,稱為殷帝國。殷朝的文化相當發達,與當時的埃及、巴比倫並稱為3個古代帝國,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還保存著刻畫挺秀、文句嚴密的甲骨書和美麗細致的青銅器皿。可是,在3個古代帝國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還過著原始生活。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古國的文化就在黃河的懷抱里發祥。

殷朝以後,直至北宋,近2500年,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稱長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建都於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後有9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近千年,故稱「九朝古都」。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雲集於洛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兒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為黃河自豪,為黃河歌唱。

釋名「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徵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幹流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橋梁

*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1]。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缐,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2.1960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博士、教授、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 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2005年2月24日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西北政法大學教授、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農工黨省委副主任委員、農工黨西安市委主任委員黃河同志當選為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業法研究會房地產與物業管理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住宅與房地產研究會房地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黃河源頭沙化問題嚴重

黃河最近因為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有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一個遺址。

地質災害減災防災實例

一、地質災害概況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減災防災預案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對策 四、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落實為切實做好2003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號)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精神,特編制本預案。 一、地質災害概況 我市地處魯中山區北側,山區與平原交接地帶,地形地貌變化較大,地質構造復雜,黃河橫貫全區。受人類工程活動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區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區內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岩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分為易發區和危險區。易發區包括歷城區西營、柳埠、高而、彩石、王舍人等鄉鎮的27個崩塌易發區、6處滑坡易發區、11個泥石流易發區和市區東郊1個地裂縫易發區。危險區包括歷下區燕翅山崩塌和滑坡、歷城區西營鎮林枝滑坡、歷城區西營鎮閣老滑坡、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滑坡、歷城區彩石鎮西嶺後滑坡、歷城區柳埠鎮杜家村滑坡、長清區張夏鎮梨棗峪滑坡、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槐蔭區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減災防災預案 (一)滑坡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山體滑坡主要分布於南部山區,近年共發生滑坡18處,其中7處滑坡被劃為危險區。 歷下區燕翅山崩塌和滑坡:燕翅山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政府駐地南部,姚家鎮姚家村西南,東經117°04′15″—117°04′29″,北緯36°39′31″—36°39′40″山體呈北東—南西向。佔地面積約0.28km2,海拔高程198m,相對高差80多米。 燕翅山地貌類型屬剝蝕殘丘。主要岩性為:奧陶系石灰岩和燕山期侵入的閃長岩,山麓地帶堆積第四系坡殘積物和近期人工堆積的雜填土。山體上部為奧陶系石灰岩,閃長岩則以岩床的形式隱伏於石灰岩之下。在奧陶系石灰岩與閃長岩交接帶附近富集有矽卡岩型鐵礦礦床。奧陶系灰岩受火成岩侵入的影響,岩層產狀較為凌亂,總體岩層走向為250°,傾向340°,傾角34°—37°。在硯泉的東側發育有一條北北東—南南西向的正斷層。 由於歷史上采礦削坡等人為活動,1998年2月山體局部發生崩塌。目前山體西北側已形成滑塌體,滑塌體滑向320°,所處的山坡坡角37°,前緣扇面寬340m、扇面平均寬度210m、垂直高度67m、從前緣到後緣的水平距離88.9m、滑動距離0.45—1.3m,體積約21.10萬方。滑塌體前、後緣與滑塌體內已出現18條寬度不等的山體裂縫,其中:3條主裂縫長40—210m,裂縫最大寬度1.6m,最大可見深度9.4m。由於人工開挖山體坡角,在山體北、西、南3面均形成了臨空面(即:陡崖),山體北側高度40m、西側21m,南側(窯頭小學及西側民房(二層樓)的北部)9.1m。臨空面岩石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破碎。山體周圍5處礦渣、生活及建築垃圾堆,構成不穩定邊坡(其中:1號位於硯泉東,2號位於1號南鄰,3號位於姚家小學西南,4號位於窯頭小學北,5號位於省高檢院東),邊坡坡度34°—37°,邊坡高度12—26m不等。 受滑塌體與渣體滑坡威脅的單位有姚家村、窯頭村、警官學校、市城管局宿舍樓、省高檢院、省航空大廈和歷下區建委宿舍共涉及住戶210戶,1225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下區姚家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林枝滑坡:位於林枝村東,東經117°1′4″,北緯36°30′43″,滑坡體由太古界變質岩風化殘坡積層組成,地形坡角42°。滑體後緣裂縫寬23cm,長約32m,走向NE48°,滑向SW240°,滑距0.40m。滑體長50m,寬52m,厚度20m,總體積約5萬m3。滑體前緣居民2戶,共計7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閣老滑坡:位於歷城區西營閣老村東南,東經117°3′41″—117°3′46″,北緯36°28′6″,滑體長370m,寬300m,厚度88m,總體積約880萬m3。滑坡滑動面大於30°動力以牽引式為主,滑動速度慢。初滑時間為1940年前後,當時滑坡後裂縫僅1m,到2001年4月已擴展至17.9m,平均擴展速度為0.26m燉a。滑體前緣居民17戶,共計69人。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滑坡:位於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村,滑坡體傾向北東,傾角35°,前沿滑距4.2m,滑坡體總體積30萬m3,首次滑動造成5間民房不同程度的破壞,受滑坡威脅的居民進行了搬遷避讓,現階段滑坡仍不穩定。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人民政府。 歷城區彩石鄉西嶺後滑坡:位於東經117°16′13″,北緯36°33′27″,滑坡體屬變質岩風化坡,滑坡體總體積0.19萬m3,受威脅居民3戶,共計11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彩石鄉人民政府。 歷城區柳埠鎮杜家莊滑坡:位於杜家莊村北路東,東經117°14′56″北緯36°23′17″,該滑坡體由寒武系張夏灰岩組成,裂隙發育,滑向285°,滑體傾角70°-80°,滑坡後緣裂縫31cm,可見深度1.4m,滑距0.7m,滑坡體南北長50m,東西寬5—15m,厚25—30m,總體積約1.38萬m3。現在滑坡體前緣有居民1戶5人,滑坡除威脅這戶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外,還直接威脅著進出村的行人及車輛安全。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柳埠鎮人民政府。 長清區張夏鎮梨棗峪滑坡:滑坡體分兩個小滑坡,1號滑坡體長約30m、寬15m、厚5m、約0.225萬m3,滑坡底面為寒武系徐庄組紫色頁岩,滑坡體以較破碎的張夏鮞狀灰岩為主,滑向北西。2號滑坡長約100m、寬約70m、厚度大於5m、約3.5萬m3,滑坡體滑坡裂縫有內、外三條,呈三級滑坡台階,後緣裂縫0.3一1.0m不等,滑坡方向南西。現階段受滑坡威脅最嚴重的10戶居民已搬遷,如滑坡突然下滑,還將有30畝土地(包括作物)被破壞。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長清區張夏鎮人民政府。 2.滑坡致災原因分析。滑坡發生在寒武系徐庄組、饅頭組頁岩山體及上覆張夏組石灰岩地層或變質岩體風化層,屬順坡切層滑坡。滑坡前緣均有居民挖山平地建房或因修道路開挖山坡,據測量,滑坡前緣垂直挖坡3一10m不等,導致邊坡失穩產生拉張裂縫,降水隨裂縫滲入岩體,軟化頁岩,裂縫逐漸延伸擴大,形成滑動面,在連續降雨或大暴雨之後,山體自重增大,岩體軟化,沿潤滑的滑動面下滑,產生滑坡。 此類災害與人類工程活動緊密相關,臨坡挖坡建房、修路,破壞植被開墾是災害產生的前提條件,岩體自身物理力學特性(風化、軟弱夾層等)是災害產生的內在原因,大氣降水是災害產生的誘導因素。 3.減災防災對策。一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二是由於各滑坡體目前處於不穩定狀態,當地政府應迅速採取避讓措施,以免造成危害;三是堵塞滑坡裂縫,在後緣開挖排水溝,防止雨水沿裂縫下滲;四是加強防災教育,使受災群眾在災害突發時掌握自救方法;五是對滑坡實施24小時值班監測,並在滑波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範;六是在滑坡前緣堆石壓腳,嚴禁在滑坡前緣取土;七是在滑坡適當地段進行減荷卸載,降低滑坡規模。 (二)泥石流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全市共發現13處泥石流隱患點,其中2處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區: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危險區和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危險區。 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位於垛庄水庫上游射垛溝,溝底寬30一50m,多為楊、柳林或柴草堆積占據,溝坡為高陡的變質岩風化坡或殘坡積物堆積坡,溝谷源頭區低山環繞,構成一個近似封閉的匯水盆地,出口寬不足百米,下連深切谷(射垛溝),匯水面積約3km2,匯水區內大部分為砂礫質荒坡,西南隅為鑿山工程棄渣堆積,該危險區直接威脅著沿溝上、中、下射垛村的安全。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章丘市垛庄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處於低山區,地理坐標:東經117°15′14″,北緯36°27′52″,地形坡度45°-52°,山勢陡峭。出露地層為太古界變質岩,岩體表面節理、裂隙發育,風化強烈,殘坡層厚度30厘米,局部厚度可達1米。由於村莊沿沖溝而建,房屋侵佔河道嚴重,因此,該村仍存在泥石流隱患。目前該村受威脅居民14戶,共58人,已基本搬遷完畢。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 2.致災原因分析。泥石流一般在具備一定匯水、碎泥石物質、較大勢能等條件下產生。如: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村泥石流形成區為四面環山近似封閉的匯水盆地,在匯水面積3km2范圍內僅有不足百米的出口,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場所條件;區內岩性為泰山群變質岩,岩石風化強烈,岩體破碎,植被稀少,且在西南隅為鑿山工程棄渣堆積,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區內地勢陡峻,高差對比大,為泥石流提供強大的勢能。上射垛泥石流潛在區強烈的地表徑流,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動力條件,強烈地表徑流來源於暴雨。因此,該區若遇強的降水過程,將快速匯水至狹窄出口,產生泥石流。 3.減災防災對策。針對該泥石流形成條件應採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對陡坡地段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對坡度較小地段可改坡田為梯田;二是在山坡截水,修築分洪溝,支護易坍塌坡面;三是沿溝修建攔擋調節工程,延緩泥石流下瀉速度或徹底阻擋泥石流前進;四是建立泥石流預防、監測體系,建立群測群防監測網路和警報系統,明確汛期值班人員,對泥石流產生時間、空間、強度進行預報,加強行政管理,形成抗災、救災、執法行政管理系統;五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泥石流危險區,採取必要避讓措施。 (三)地裂縫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今年在我市發現1個地裂縫危險點:槐蔭區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危險區。 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位下濟南市槐蔭區槐蔭街69—143號。該區域地裂縫開始於5月中旬,到目前為止,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共計發現120處裂縫(其中濟南第二糧庫約100多處,附近居民房有20餘處)。所有裂縫的開裂狀態均為斜裂,呈雁行式平行排列,裂縫長1—6m不等,寬度在0.1—7.5cm,傾角60°左右。 2.致災原因分析。在濟南第二糧庫的東北鄰方向,有一處建築施工工地,在基礎施工中,經濟南水務局批准施工了20個降水井配合降水,5月13日開始降水,60日完成,總降水量24萬方。據初步分析,可能是由於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局部地段地基土的承載力下降,產生不均勻沉降所致。 3.減災防災對策。針對糧庫及居民房開裂的現狀,建議採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加強房屋裂縫的監測工作,特別是在汛期要加密觀測;二是在濟南第二糧庫院內進行第四系地下水的系統水位觀測;三是做好人員避讓及糧食的移倉工作;四是盡快對所涉及區域(槐蔭街69—143號)及其附近地區的地裂縫地質災害進行勘察論證。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對策 (一)以崩、滑、流為主的地質災害 1.基本情況及威脅對象。目前已發現歷城區柳埠、西營、高而、彩石4鄉鎮共45處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威脅居民166戶,計652人。其中崩塌易發區27處,受威脅居民66戶,計263人;滑坡易發區6處,受威脅居民23戶,計94人;泥石流易發區11處,受威脅居民77戶,計295人(詳見附表)。該類地質災害致災地質條件已經具備,在汛期瞬時降水量較大及人為工程誘發條件下,有產生地質災害的可能。 2.預防措施。一是設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警示牌;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發現險情及時上報;三是對小型崩塌、滑坡體實施人工排險;四是當地政府應迅速採取必要避讓措施,將附近居民搬遷至安全地帶,對於難以實施搬遷的,根據監測結果,制定好撤離計劃。 (二)市區東郊地裂縫 1.災害基本情況。1988年至1991年在濟南市東郊陳家張馬至冷水溝一線發生地裂縫,造成50間房屋破壞,導致直接經濟損失達50萬元以上;1997年5月23日15時,歷下區姚家鎮賢文庄一民宅發生嚴重沉陷,直接經濟損失達10萬元;1999年以張馬屯為中心,西起大辛庄—八間堡,南至工業南路,東到王舍人—裴家營一線,北到洪家園—孟家莊—西沙河,南北長8km,東西寬6km,面積約50km2范圍內的4500餘間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受災居民1100多戶,經濟損失達數千萬元。 2.地質災害致災原因分析。該區是東郊水源地主要取水地段,日取水量達20萬m3燉d以上。過量開采地下水使本區地下水位變化頻繁且變幅較大,導致岩溶發育發展。另外,區內廣泛分布有黃土,因其具濕陷性造成地基沉降,兩者綜合作用,是產生塌陷或地裂縫主要原因,致使大面積民房開裂。 3.減災防災對策。根據災害發生發展規律應採取以下防災措施:一是加強區內地下水動態監測,掌握水位動態變化規律;二是加強對災害發生區的日常監測,包括房沿、路面裂縫、塌坑范圍變化等,結合地下水位動態,預測地質災害發生趨勢;三是調度地下水開采量、控制地下水位變幅;四是在災害發生區進行工程建設時,要事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充分考慮岩土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做到以防為主,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落實 (一)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各有關縣(市)區政府要依據本預案,結合本轄區地質災害實際狀況,抓緊制定具體的汛期地質災害減災防災預案。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並層層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將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的監測和防治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負責人。 (二)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和災害速報制度。要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建立群測群防網路,落實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值班等制度。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要指派專人監測,同時,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意識。 (三)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要加強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險區和易發區跟蹤管理,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對在地質災害危險區、易發區進行的修路、建房、開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必須事先做好地質勘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准進行設計、施工,杜絕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對已經修建的工程,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防止發生地質災害。

㈥ 地質找礦突破口的選擇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並處於新一輪上升的中國,隨著工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建設的突飛猛進,日益增大的資源需求與資源保有儲量不足的矛盾日漸顯現,而且對許多金屬礦床資源長期處於「高依存度」的狀態,短缺也是剛性的。顯然,找礦新突破是當今地礦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1)「找礦突破」的本質就在於揭示規律。通過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一代接一代地質工作者的辛勤勞動,陸續完成了晉東北地區1: 20萬和1: 5萬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後,他們又對這些區調和礦調資料進行了整合與梳理。在此基礎上,根據構造-岩漿活動帶控岩、控礦模式,確立了中生代過渡性地殼同熔型中酸性—酸性淺成—超淺成侵入岩與次火山岩漿活動帶和不同方向區域性斷裂構造帶的交疊區,是尋找多金屬礦床的重要標志。在此基礎上,通過物探、化探和遙感等現代新技術方法,提取礦致異常信息,圈定找礦靶區和找礦有利地段,綜合分析海量數據,提供有益的「示礦信息」,進行成礦預測,已成為當今整裝地質勘查與找礦突破的一種工作模式。

2)發揮地質成礦理論對地質找礦行為的指導作用,推動找礦突破。原地礦部朱訓(1982)部長30餘年前在發表的《論就礦找礦》一文中,從成礦地質理論和哲學理論兩個方面論述了「就礦找礦」可行性的理論依據。第一,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對任何一個礦床都不可能通過一次找礦實踐就能夠認識其全貌,而是要不斷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個過程,才能獲得比較全面的認識。如對堡子灣金礦床評價的過程就曾經歷了不同地勘單位幾經輾轉後才發現的;刁泉礦區在20世紀50年代作為銅礦床評價,開采過程中才發現為具有工業價值的銀金礦體;柴樹嶺金礦床是在後峪銅鉬礦床地質勘探工作結束40 a後找到的等。所以,對未做出肯定或否定評價的找礦線索,進行再探索、再分析,完全有可能獲得與以往不同的新認識。第二,根據礦床學理論和哲學理論分析,形成一個有工業價值的礦床,固然需要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但是,在形成一個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所分布的區域中,通常不僅只有已知礦床這個孤立點,而在其周圍還可能有類似成礦地質條件的其他礦床的存在。這就又為在已知礦山周圍進行再找礦提供了理論依據。後來,程裕琪(1994)和陳毓川等(1994)對此理論通過成礦系列和成礦模式這一概念又進行了新的表述,演化發展為成礦系列這個礦床學新理論。它將傳統礦床學對單一成因、單一類型、單一模式的研究方法擴大到區域的、綜合的、四維演化的研究領域,對成礦學中的成礦歷史、礦床分帶和成礦機制等基本問題做出了更加科學的解釋,從更深層次探討了礦床學基礎地質問題和成礦學理論問題,這對提高地質找礦的科學預見性具有重要實用意義。

前述9個預測區總面積約7 000 km2,如何優選地質找礦突破口,將是達到快捷找礦突破的重要途徑。根據晉東北地區成礦地質規律和成礦系列理論的基本原則,應將下列地段作為突破口,以加速地質找礦突破工作。

(一)塔地火山盆地深部和周邊地區

本地區已知存在下列有利成礦地質條件。

塔地火山盆地侏羅紀火山岩頂部為上侏羅統東嶺台組(J3d,組厚100~150 m)、其下分別為中統髫髻山組(J2t,厚25~2040 m)和九龍山組(J2j,厚15~572 m),總厚140~4112 m。選擇火山岩堆集厚度較薄的地區,通過物探手段尋找火山岩根部帶的斑岩型礦床。

除已知的太那水和刁泉、小彥成礦岩體之外,沿重力、航磁解譯北西與北東向斷裂交疊部位,尚有刁泉—小彥、太那水、孫家莊、聶家溝、荀庄和白北堡等一系列隱伏成礦岩體的存在。

金、銀、銅、鉛、鋅、鎢、鉍、鉬重砂礦物綜合異常和多元素水系沉積物及其他地球化學元素綜合異常,圍繞塔地火山盆地呈環帶狀分布。其中刁泉-小彥和太那水綜合異常為礦致異常。

該區與河北省淶(源)易(縣)低溫熱液金礦和矽卡岩型銅、鋅、金礦預測區相毗鄰。

塔地火山盆地北、東緣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廣泛,斷裂發育,利於熱液交代和矽卡岩型礦床成礦系列的形成。這一切都表明,塔地火山盆地深部和周邊具有良好的成礦條件和找礦前景。

(二)陽高—天鎮地區

本區為我國北部陰山次級斷塊與太行次級斷塊間東西向貫通性金、鉛、鋅多金屬成礦帶的一部分,東部與河北省淶易和張家口地區金、鉛、鋅礦預測區銜接。在地質構造單元上南北縱跨陰山和太行次級斷塊兩個Ⅱ級構造單元,斷裂構造發育,印支期和燕山期淺成、超淺成中酸性—酸性侵入與次火山岩漿活動頻繁,多金屬礦化普遍。

東西向大同—陽原硅鎂層基底斷裂及其派生、共軛斷裂橫貫全區,與河北省北部尚義—赤城和張家口斷裂共同構成陰山次級斷塊和太行次級斷塊構造單元之邊界,北西向唐河斷裂(包括王家堡和中庄堡硅鎂層斷裂)在陽高—天鎮間又與東西向斷裂交疊,為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漿頻繁侵入活動與岩漿熱液成礦作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較晉東北地區中南部不同的是,本區不僅是東西向和北西向兩組構造-岩漿活動交疊的地段,而且也是印支期與燕山期兩次成礦作用疊合的地區,這是其他預測區所不具備的有利因素。

本區東臨冀北地區也是一個多金屬礦床集中區,而且這個礦床集中區處在與陽高—天鎮找礦突破口同一構造單元;即陰山次級斷塊與太行次級斷塊邊界兩側,多數金、鉛、鋅礦床受相同的東西向深大斷裂帶控制。張家口—宣化地區是華北斷塊北緣著名的金礦床密集區之一,金礦床(點)達百餘處,其中包括小營盤和東坪2 個大型礦床、6 個中型礦床、10餘處小型金礦床。由於這些金礦多分布在宣化—崇禮—赤城這個三角形區域內,因此被譽為河北省的「金三角」。小營盤金礦床是河北省大型石英脈型金礦床之一,目前已發現有含金石英脈多達200餘條,圍岩為集寧群深變質岩,成礦時代與堡子灣金礦同屬印支期—燕山期。

在河北省尚義-豐寧-隆化大斷裂與康保-圍場大斷裂間,陰山次級斷塊南緣還有蔡家營沉積變質-岩漿熱液疊加改造型金鉛鋅礦床、花崗岩體內外接觸帶型牛圈-營房子銀鉛鋅金礦床、彭家溝銀礦床和火山-次火山岩型小扣化營銀礦床和北岔溝門鉛鋅銀礦床等。在豐寧銀房有岩漿熱液含銀的鉛鋅礦床和張北蔡家營大型岩漿熱液鉛鋅礦區。斷裂交匯部位的火山機構為有利成礦構造部位,燕山晚期中小規模次火山酸性岩體與成礦有明顯關聯。

這些礦集區和典型礦床的成礦區域地質背景、構造單元隸屬、成礦時代、成礦規律、構造-岩漿控礦要素和成礦系列組合等,都與陽高—天鎮地區相同。但是,就目前已知的礦床豐度卻遜色許多,這就說明這個地區仍有很大找礦空間。

(三)繁峙縣義興寨—應縣三條嶺、堯峪—渾源縣凌雲口—中木溝地區

義興寨金礦是晉東北地區目前已知的唯一的一個大型金礦床,屬次火山岩漿熱液成因的石英脈型金礦床,形成於五台山-恆山台隆北西向燕山期構造-岩漿活動帶中,與茶坊鐵礦床、後峪銅鉬礦床和耿庄金銀礦床等歸屬同一地質構造背景。在空間和時間上與燕山期中酸性—酸性淺成、超淺成次火山岩漿活動晚期中溫熱液活動密切相關。至今雖然半數以上工業儲量已經動用,但是欲求找礦新突破,還需對該金礦床成因類型、成礦系列與礦床共生組合進行更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1.義興寨礦區除金銀礦床之外還有規模很大的鉬礦體

如7號脈旁的Mo⁃Ⅰ號礦體,在0、1、3勘探線不同鑽孔中,礦體厚17.18~95.00 m,含w(Mo)為0.04%~0.16%(表6-3);在ZK19號鑽孔241.27~244.64 m最高含w(Mo)0.3033%;256.30~260.61 m 最高含 w(Mo)為0.3879%;275.29~291.59 m 最高含w(Mo)為0.8150%;303.24~330.80 m 最高含 w(Mo)為1.1032%;在 ZK18 號鑽孔233.57~237.57 m,最高含 w(Mo)為0.28%;249.21~305.43 m 最高含 w(Mo)為2.1696%。然而這些鉬礦體在對金礦的採掘范圍內已遭全部破壞。

表6-3 義興寨金礦區7號金礦脈Mo⁃號礦體要素

根據國內外典型斑岩型銅礦或鉬礦床地質特徵來看:這些在全球范圍內斑岩型礦床似乎與造山帶一致;這種引人注目的關系以環太平洋中、新生代斑岩型礦床最為明顯;在造山帶中,斑岩型礦床產在島弧和活動大陸邊緣。

在區域上,斑岩型礦床多與區域構造有關,受區域性深大斷裂構造控制。成礦岩漿侵位都受斷裂構造控制,尤其是在不同方向斷裂交切部位,強烈破碎區是滲透性較高的地帶,有利成礦岩體侵位和成礦物質聚集沉澱就位,因此是特別重要的控礦構造。

斑岩型礦床的基本特徵是:①斑岩型礦床一般位於中酸性侵入體內或其附近。容礦岩石在空間上和成因上與長石英質侵入體有關。雜岩體中至少有一個侵入相是斑岩。②與斑岩型礦床相關的侵入體是淺成的,一般是在不到4 km的深度,大多為1~2 km。成礦岩體周圍可以是任何一種岩石(層),但是,一定是發育有大量裂隙的圍岩。這些裂隙是控製成礦的重要因素之一。③礦石類型在岩體中多以浸染狀為主,在圍岩中多呈細(網)脈狀。遠離成礦岩體陸續出現大脈狀礦化。④有的斑岩型礦床的外圍還會出現鉛、鋅、銀衛星礦床或礦(化)點,中低溫重砂礦物異常和中低溫成礦指示元素地球化學異常,顯示礦床(化)的水平分帶性。與矽卡岩型礦床、隱爆角礫岩型礦床和裂隙充填交代型礦床有一定伴生關系。⑤原生礦石是由含硫化礦物細(網)脈和浸染體的蝕變岩石組成,且富含黃鐵礦等多種硫化礦物。表生作用形成的礦石受自然環境條件制約,一般自上而下分不同深(厚)度淋濾帶、氧化礦石帶、混合礦石帶、次生硫化物富集帶和原生礦石帶;⑥與斑岩型礦床有關的侵入體及周圍岩石普遍存在熱液充填交代引起的不同程度熱液蝕變,並形成穩定蝕變礦物組合分帶,即蝕變分帶。⑦斑岩型礦床成礦時代以中、新生代為主。⑧斑岩型礦床以岩漿-熱液成因模式為基礎。成礦物質來自於時間上和成因上有關聯的侵入體,多相熱液系統發育在與成因有聯系的侵入體內部和侵入體之上任何一種圍岩中。這種設想認為,成礦岩漿侵位於地殼上部後,並沿圍岩和岩漿房的底部邊緣發生結晶作用,隨著結晶作用在岩漿體內部產生揮發分的過飽和,礦石金屬和其他許多組分強烈分離後進入揮發相,也就是岩漿在結晶過程中集中了大量揮發分和高濃度成礦元素。當增大的流體壓力超過地靜壓力和上覆岩石張力強度時,使這些岩石產生破裂裂隙,從而使熱水氣液快速流出進入新的擴容空間沉澱成礦。這些開放空間包括岩體上部和圍岩中的破裂裂隙以及隱爆角礫岩系統。

與這些典型斑岩型礦床地質特徵對比,義興寨金(鉬)礦床和後峪銅鉬礦床除區域地質構造背景有悖之外,其他礦床地質特徵基本雷同。義興寨金(鉬)礦床出現在隱伏成礦岩體上方(見圖4-9),而後峪銅、鉬、金礦體分別出現在成礦岩體內部以及其上部圍岩中。隨著對礦床成因類型認識的深化,將會改變對成礦遠景評價的不同。

2.全面認識義興寨金(鉬)礦床的水平分帶現象,開展外圍找礦

從繁峙縣義興寨—應縣三條嶺—渾源凌雲口Au、Ag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和重砂礦物異常的展布趨勢來看:義興寨—三條嶺一帶異常區走向呈北西向;三條嶺—堯峪—渾源縣卧羊場、苜蓿異常走向接近南北向;渾源縣苜蓿—銀硐窊、白銀寺—小木溝間異常走向轉向北東向。整體呈一弧形,而將義興寨(鉬)金礦床,三條嶺、堯峪金礦化和白銀寺、銀硐窊鉛鋅銀礦化包納在一起,隨地形標高逐漸升高,分別顯現不同礦化元素組合的垂直分帶和由南向北的水平分帶現象。因此,義興寨金(鉬)礦床成礦系列組合經應縣三條嶺、堯峪沿北北西方向一直可以延伸至渾源縣凌雲口一帶。

通過對義興寨金(鉬)礦床成因和礦床分帶現象的理論分析,在今後找礦工作中要注意金、銅、鉬礦床共生組合的尋找。根據國外許多礦床實例來看,斑岩型鉬礦床有一個重要特點,即與斑岩型銅礦關系密切,二者多為共生或伴生關系,屬同一成礦系列的兩個端元。根據礦石中的Cu和Mo的平均品位及相對含量,Carten(1993)將斑岩型礦床劃分為4種類型:①斑岩型銅礦床。Cu幾乎是唯一可採的金屬,Mo平均品位≤0.02%。②斑岩型銅鉬礦床。Cu作為主要金屬或共生產品,0.02%≤w(Mo)≤0.05%。③斑岩型鉬銅礦床。Cu 作為金屬副產品,w(Mo)>0.05%。④斑岩型鉬礦床。Cu 幾乎不可采,w(Mo)>0.05%。因為在義興寨金(鉬)礦床進行評價時,沒有對所有地質勘探工程全面進行Au、Cu系統分析,所以,義興寨是否同時會有斑岩型Cu、Mo礦床存在,後峪銅鉬礦床中是否會有斑岩型金礦存在,仍是要慎重對待的實際與理論問題。

通過對義興寨金(鉬)礦床成礦規律和礦床分帶現象的分析,應將應縣三條嶺、堯峪至渾源縣凌雲口—中木溝納入綜合地質整裝勘查范圍。

(四)代縣灘上和五台縣蒿地堂地區

前已敘及,代縣灘上地區圍繞目前已出露的淺成—超淺成侵入體與次火山岩有8個隱爆角礫岩筒、五台縣蒿地堂地區有7個隱爆角礫岩筒、義興寨礦區和渾源岔口火山斷陷盆地中各有4個隱爆角礫岩筒。這些隱爆角礫岩筒呈群且集中在一個不大的地區,而且黃鐵礦化蝕變強烈,常見不同程度的銅、鉬、鉛、鋅、銀等礦化。在加強對深部的找礦工作中,對這些隱爆角礫岩筒呈群集中分布的地段,應將採用高精度物探手段尋找隱爆角礫岩筒根部的隱伏成礦岩體與相關的各種類型礦床作為突破口圖6-4和圖6-5)。

圖6-5 安山質層火山岩根部帶斑岩型銅礦系統的示意圖

(據周平等,2010)

表示礦化分帶,以及斑岩型銅礦與矽卡岩型、層控平伏狀型、脈型、淺成低溫熱液型等貴金屬礦床的可能關系

圖6-5是Sinelair(2006)根據智利銅礦床地質特徵而建立的一種成礦模型。這個如同樹干與樹根兩者關系一樣的模型給我們在認識上以啟迪,在隱爆角礫岩筒特別是多個隱爆角礫岩筒集中分布的地區,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尋找根部的隱伏岩體以及與其有關聯的各種類型岩漿熱液型多金屬礦床。

圖6-5表示一個與小的次火山斑岩侵入體有關的隱伏斑岩型銅礦床的成礦模型,全面地反映了一個岩漿熱液成礦系統的內涵。與較大規模的熱液系統有關的礦床主要類型及成礦部位包括:矽卡岩型,交代型(層狀平伏)鋅、鉛、銀、金礦,各種賤金屬和貴金屬脈狀礦床和隱爆角礫岩容礦的礦床等。

人們設想,岩漿侵位於地殼上部,並沿圍岩和岩漿房的底部邊緣帶發生結晶作用,隨著結晶作用在岩漿內部產生揮發分的過飽和,礦石金屬和許多其他組分強烈分離進入揮發相。當增大的流體壓力超過地靜壓力或超過上覆岩石張力強度時,在形成隱爆角礫岩的同時,使熱液流體快速流出,進入新產生的開放空間沉澱成礦。雖然這些開放空間包括岩體和圍岩中的破裂裂隙和角礫系統,但是,因為這些破裂裂隙和角礫系統位於相對成礦岩體空間不同部位。因此,形成了礦床的垂直與水平分帶性。代縣灘上、五台縣蒿地堂、陽高縣堡子灣和渾源縣岔口等多個隱爆角礫岩筒(頸)集中出現地區的深部,是否會有如同圖6-5所示的次火山機構和圖5-1晉東北地區中生代次火山岩漿熱液多金屬礦床成礦模型的存在,這將是今後整裝勘查工作中在垂直方向上需要認真論證的重要問題之一。

(五)在礦床水平方向上,關注不同成礦地質構造因素和不同期次成礦作用交匯疊加的地段

例如唐河構造-岩漿活動成礦帶不僅是晉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北西向弧形中生代構造-岩漿活動成礦帶,而且,還有3處與其他構造-岩漿活動成礦帶的交匯疊加部位,這些疊加部位應該是更優越的有利成礦部位。一個結點是在北部與近東西向陽高—天鎮印支期—燕山期構造-岩漿活動成礦帶的交疊部位;第二個結點位於唐河構造-岩漿活動成礦帶中北段,它以靈丘北山五台群金崗庫組磁鐵石英岩和雲母石英片岩為主要容礦岩石,處於東西向區域性綠岩型金礦及異常帶的交疊部位;第三個結點位於唐河構造-岩漿活動成礦帶南東段,河北省北東向上黃旗—烏龍溝巨大的燕山期構造-岩漿活動成礦帶的交疊部位。從理論上講,這些部位應該是有利於成礦。

㈦ 地質圖上第四系會出現等高線嗎

地質圖上雖然沒有地形等高線,但是圖上在紅石崖、彩雲嶺、松嶺、雲嶺山、杉專嶺、松嶺峪等多個特徵屬的地物處標注有海拔控制點,還有一條NW-SE向的河流貫穿圖的西北角至東南角,根據這些海拔控制點和河流可以判斷出該圖的地形輪廓。
第四系分布范圍非常局限,僅分布在香溪河中下游的河谷地帶,屬於河流相沖積物,第四系與下伏下三疊統之間確實是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但是考慮到圖區從古新統至新近系基本為水平地層,第四系與下伏下三疊統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面顯然不反映大規模的構造運動,把它作為構造層的界面是不合適的。

㈧ 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及防治措施

李蓮花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新鄉,453002)

摘要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為國家級重要建設項目,地處中山區,地質災害比較發育,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文章對場地各種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徵進行了分析論述,對其危險性進行了評估,並對地質災害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地質災害調查危險性防治措施寶泉抽水蓄能電站

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位於河南省輝縣市峪河上的寶泉水庫一帶。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為1200MW,年發電量20.1億kW·h,年抽水耗電量為26.42億kW·h,屬日調節純抽水蓄能電站,綜合效率0.76。電站建成後,將以500kV一級電壓兩迴路出線接入新鄉500kV變電站,承擔河南電力系統削峰填谷、事故備用、調頻等任務。為國家級重要建設項目。電站由上水庫、下水庫、引水發電系統及附屬設施組成。

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場地地處中山區,地質災害比較發育,地形起伏較大,地質構造復雜,岩性岩相不穩定,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環境條件復雜。本次工作採用資料收集、野外地質災害調查和綜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本文對場地各種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徵進行了分析論述,對其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了評估,並對地質災害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1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徵

經野外地質災害綜合調查,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場地現狀條件下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其分布、特徵如下:

1.1崩塌

評估區內崩塌體分布密集,主要分布於庫岸岸邊及山前陡壁,其成因和分布明顯受地形地貌、岩性和構造條件控制,主要崩塌類型有灰岩崩塌、石英砂岩崩塌。

(1)灰岩崩塌:

主要分布在寒武系下統毛庄組(

)灰岩及寒武系中統張夏組(

)灰岩陡崖處。

分布於高程770~820m之間的毛庄組(

)灰岩及在高程900m以上的張夏組(

)灰岩,中至厚層狀結構,岩性堅硬,性脆,岩體風化、卸荷裂隙發育,致使局部岩體離開母岩形成危岩,危岩分布較普遍,穩定性較差,在重力、地震、降水等因素作用下,危岩體失穩,崩塌滾落至山坡和溝谷,形成崩塌災害。崩塌體形態多為不規則狀,且規模大小不一,體積多為3.0~135m3

(2)石英砂岩崩塌:

主要分布在中元古界汝陽群淺變質石英砂岩形成的陡崖處。

在地形上,中元古界汝陽群淺變質石英砂岩(

)形成近160m高的陡壁,使岩體臨空,在構造節理及風化、卸荷節理的作用下,使局部岩體形成危岩,危岩體分布較普遍,加之岩體中粉砂質頁岩較軟夾層的存在,導致危岩體穩定性較差,在重力、地震、降水等因素作用下,發生失穩,墜落於山坡、坡腳、溝谷等,形成崩塌災害。該類崩塌一般以下列兩種形成出現:一種是後緣裂隙上下貫通,底部軟弱夾層形成岩腔,引發墜落式崩塌;另一種是後緣裂隙寬大,危岩體沿軟弱夾層滑動,形成滑移式崩塌。崩塌體形態多為矩形,規模大小不一,體積一般為6~350m3,最大為22×104m3

1.2滑坡

龜山滑坡為區內主要的滑坡,位於電站下水庫左岸160m的直壁陡崖上並向電站下水庫臨空,滑向即為下水庫,直接危脅電站安全。其特徵敘述如下:

1.范圍

滑坡體南及西南界為峪河,東界以饅頭組、毛庄組、徐庄組中發育的撓曲為界,西及西北界為溝谷。龜山滑坡體東西長550~800m,南北向寬260~350m,滑坡體最大厚度為210m,平均厚度約110m,體積為2100萬m3。屬巨型滑坡。

2.滑體

滑坡體地層組成從西向東依次為寒武系下統饅頭組(

)、毛庄組(

)、寒武系中統饅徐庄組(

)、張夏組(

)地層,並以張夏組(

)灰岩、白雲岩為主,滑坡體表層大部分已呈膠結狀態,內部一般較完整,基本保持原岩結構,滑體底界面平整、光滑,為摩擦鏡面,鏡面上鑲嵌有滑帶中的角礫岩,並發育有擦痕、擦溝。

3.滑帶

滑帶為寒武系下統饅頭組第一段(

)底部泥灰岩,滑帶底滑帶厚度0~15m。滑帶岩性由角礫、泥、泥灰岩屑碎組成。角礫大小混雜,呈次稜角—稜角狀,泥質或鈣質膠結。在滑面高程652~736m區域,處於水位變動帶。

4.滑床

滑床主體為中元古界汝陽群(

)淺變質石英砂岩。

5.運動特徵

運動方向:滑體總體向西或南西西滑動;

滑動距離:前緣滑體滑距可達510m,後緣滑體滑距達250m;

滑動時間:根據滑帶物質測年資料,滑體年齡14萬~21萬年,由此判斷滑體形成於中晚更新世。

6.滑體形成演化過程

龜山滑坡體的形成演化過程大致可分為3階段。

第一階段:正常岩層受斷層、裂隙切割和河流的侵蝕,形成與周圍岩層分離的塊狀岩體,在峪河及寶泉溝處具有高陡邊坡和有效臨空面;

第二階段:在地殼運動和地震力的作用下,分離的塊狀岩體沿較弱的

泥灰岩向臨空方向滑動;

第三階段:滑體滑動後,進一步經受地質構造運動、河流的侵蝕、風化及人為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現狀地貌。

1.3泥石流

評估區泥石流溝谷有東溝和寺溝,其特徵分述如下:

1.東溝泥石流

東溝為峪河左岸支流,位於寶泉村東。上游三面環山、一面出口,河谷呈「V」字型,下遊河谷呈「U」字型。溝谷匯水面積6km2,溝長約4km,谷坡坡度30°~40°,溝谷縱坡降為4%~10%,。以上地形地貌條件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

東溝河谷覆蓋層為坡洪積物組成,其岩性主要為碎石、塊石及壤土,呈鬆散或半膠結狀。覆蓋層在谷底厚度0~15m,在谷坡厚度0~6m。據調查、測算,碎屑固體物儲量約90×104m3,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源條件。

東溝地形地貌條件、碎屑固體物源條件具備,溝谷植被發育較好,在暴雨作用下,易形成泥石流,據調查,泥石流規模屬小型。

2.寺溝泥石流

寺溝為峪河左岸支流,位於寶泉村北,上游三面環山,一面出口,河谷呈「V」字型。溝谷集水面積2km2,溝長約2km,谷坡坡度30°,溝谷縱坡降為13%。以上地形地貌條件也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

寺溝河谷覆蓋層為坡洪積物組成,其岩性主要為碎石、塊石及壤土,呈鬆散或半膠結狀。覆蓋層在谷底厚度0~13m,在谷坡厚度0~5m。據調查、測算,碎屑固體物儲量約30×104m3,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源條件。

寺溝地形地貌條件、碎屑固體物源條件具備,植被發育較好,在暴雨作用下,易形成泥石流,據調查,泥石流規模屬小型。

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2.1崩塌災害

場地崩塌災害,主要發生在灰岩、淺變質石英砂岩形成的陡崖。崩塌體堆積於溝穀穀坡地帶。現狀條件下,處於穩定狀態,危險性小。工程施工過程中,在施工擾動或爆破震動等誘發因素作用下,危岩易發生失穩,形成崩塌地質災害,危險性為中等;也可能影響原崩塌體的穩定性,使其再次失穩發生崩塌災害,危險性為中等;也可能改變原有邊坡的穩定狀態,形成崩塌,危險性為中等。

2.2滑坡災害

根據《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龜山滑坡體穩定性分析專題報告》,對龜山滑坡的危險性作如下評估。從定性分析看:

(1)滑體表面及部分滑帶物質已膠結,且未發現貫穿整個滑體的較新切割面;

(2)滑體形成於中晚更新世;

(3)在14萬~21萬年的地質歷史過程中,龜山滑坡體已經歷了無數次古地震的考驗。

從定量分析看:在自然狀態下,滑體的的整體穩定系數為1.27~1.53。

因此,龜山滑坡體處於穩定狀態,且未造成損失,其危險性小。

但是,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蓄水將影響龜山滑坡體的穩定性。上水庫蓄水水位為758~790m,而龜山滑坡體底滑面高程在630~800m之間,且大部分底滑面處於上水庫蓄水水位以下。上水庫距龜山滑坡較近(約1.4km),上水庫蓄水後,龜山滑坡體底滑面將在庫水長期浸潤和徑流作用下,降低滑坡體的穩定性。另外,在工程施工爆破震動等因素作用下,也將影響滑坡體的穩定性。根據《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龜山滑坡體穩定性分析專題報告》,龜山滑坡體在天然狀態下,穩定系數為1.27~1.53,滑坡體處於穩定狀態,但在7度以上地震烈度條件下,當地震系數k=0.12時,其穩定系數為0.92~1.10,穩定系數略小,滑坡體處於極限平衡或不穩定狀態。直接威脅下水庫工程安全,危險性較大。

2.3泥石流災害

1.東溝泥石流的危險性

現狀條件下,東溝地形地貌條件、碎屑固體物源條件具備,植被發育較好,在暴雨作用下,易形成泥石流,易發程度屬中等。據資料記載和訪問,較大的一次泥石流發生在1996年夏季,暴雨期間發生泥石流,沖毀了少量農田,未造成其它損失,危害小。故東溝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性為小級。

工程建設誘發、加劇泥石流的可能性,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工程建設局部改變了溝谷覆蓋層的天然穩定狀態,增大了固體物源運移的可能;二是工程建設產生的大量棄渣將會成為泥石流形成的潛在物源。

東溝,上水庫區工程規模較大,開挖山坡和棄渣規模也較大,為東溝泥石流提供了較豐富的鬆散物源,故上水庫區工程建設有加劇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危險性為中等。

2.寺溝泥石流的危險性

寺溝地形地貌條件、碎屑固體物源條件具備,植被發育較好,在暴雨作用下,易形成泥石流,易發程度屬輕度。據調查,寺溝泥石流規模小,多年未造成居民生命財產損失,危害小。故寺溝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性為小級。

在寺溝無工程建設,因此工程建設對寺溝泥石流無影響,危險性小。

3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應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達到保護地質環境,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損失的目的。針對評估區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分別提出相應防治措施和建議。

3.1對崩塌災害的防治措施

應對庫岸危害較大的危岩清除或加固。

在崩塌分布的地段,在工程施工開挖時,應按有關規范要求嚴格施工,避免引發邊坡失穩,造成崩塌災害。必要時應採取避讓措施。

水庫蓄水工程引發的庫岸失穩造成的崩塌,應按照有關規范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避免崩塌災害的發生。

3.2對滑坡災害的防治措施

在工程施工開挖時,應按有關規范要求嚴格施工,避免引發邊坡失穩,造成滑坡災害。

針對水庫蓄水工程引發的庫岸失穩造成的滑坡,應按照有關規范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避免滑坡災害的發生。

針對龜山滑坡的特點,結合工程、地形、地層岩性等特點,宜採取開挖卸載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在地震條件下的穩定性,其開挖石料可用作電站水庫壩體的填築料,開挖卸載方式採取等高程從上而下逐層開挖方案,以避免誘發滑坡失穩。此防治措施既保證了龜山滑坡的穩定性,又提供了電站水庫壩體的填築料,是一個科學安全又經濟的滑坡防治措施。根據《河南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可行性研究補充報告》,有實驗驗證滑坡體從原高程900m開挖卸載至高程800m時,處於穩定狀態。

3.3對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措施

工程施工將產生大量的棄渣,棄渣場的位置要合理,棄渣場的建設應按相關規范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以防止誘發東溝和峪河泥石流的產生。

對東溝泥石流、寺溝泥石流,應建立攔砂壩和擴大植被覆蓋率等措施,以避免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對泥石流影響范圍內的寶泉村,建議搬遷,以避免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㈨ 地質事件研究舉例

(一)冀東遷西三屯營地區高級變質雜岩中深部構造相韌性剪切帶的提出和復合韌性剪切帶的確立

1.區域地質背景

冀東遷西三屯營地區是「八五」(1986~1990)期間中英合作開展高級片麻岩1∶5萬區域地質填圖方法研究的試點地區。其位置(圖9-2-1)是處於三屯營以西的遵化-青龍多相片麻岩線形構造帶和東側的三屯營-太平寨片麻岩復式卵形構造區(楊振升等,1997)的相鄰地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認為復式卵形構造區是由麻粒岩相的遷西群所組成,西側的線形帶則是由角閃岩相為主的遵化群或八道河群所構成。經過五年新填圖方法實踐表明,復式卵形構造區主體上是由變質深成岩(三屯營片麻岩)所組成。賀同興等(1992)稱為紫蘇石英閃長質-英雲閃長質片麻岩類;西側線形帶的組成較東部卵形構造區要復雜許多,它既有經過多期韌性剪切變形改造和再造的三屯營片麻岩,又有沿該線形帶呈大小不等的透鏡狀分布的遵化岩群的表殼岩。同時又有較多的呈線形展布的有超基性—基性和中酸性太古宙岩漿岩侵入,這個線形帶實際上是個太古宙晚期的規模巨大的構造-岩漿活動帶。

圖9-2-1 冀東遵化-青龍地區太古宙地質簡圖

(據楊振升等,1997)

1—三屯營-太平寨片麻岩復式卵形構造區;2—崔杖子片麻岩穹形構造區;3—遵化-青龍多相片麻岩線形構造帶;4—遷安片麻岩穹形構造區;5—鈉質紫蘇花崗岩系;6—鉀質紫蘇花崗岩系;7—英雲閃長岩-奧長花崗岩系;8—上殼岩包體;9—都山花崗岩;10—燕山期花崗岩;11—基性岩;12—混雜岩;13—中上元古界;14—中生界;15—斷裂;16—詳細填圖區:A—1∶5萬三屯營幅、藍旗營幅填圖區(1986~1990)

2.復合(深部、中部構造相)韌性剪切帶的確定

(1)深部構造相韌性剪切帶的提出和原遷西群的解體:三屯營以東的高級片麻岩具有較明顯的片麻狀和條帶狀構造的麻粒岩相的層狀片麻岩。這些層狀片麻岩曾稱為遷西群,按其組成成分特徵曾分別劃分為下部上川組和上部三屯營組。總體產狀是近南北向陡傾斜。經過對該區1∶1萬地質填圖和實測剖面的系統研究(楊振升,1992;劉志宏,1992;劉永江,1992;楊振升,劉志宏,劉永江等,1997)確定了這種層狀構造是原有中粗粒弱片麻狀的黑雲紫蘇斜長片麻岩受韌性剪切變形改造形成的,由於變形改造強度不同,可劃分出不同等級的應變分帶(圖9-2-3;圖片112~113),在不同應變帶內原岩的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也相應發生改變。在強應變帶中岩石礦物粒度總體呈中細粒狀,強片麻理-條帶狀構造明顯,暗色礦物中原粗粒非定向紫蘇輝石在強變形帶內呈細粒狀首尾相接的鏈狀結構顯現(早期紫蘇輝石變形破裂定向展布,形成了被動礦物拉伸線理),同時隨紫蘇輝石減少,黑雲母和角閃石礦物增多,構成同構造主動礦物定向明顯(圖9-2-3b)。岩石變質程度由二輝麻粒岩亞相轉變為角閃麻粒岩亞相,這是一種明顯的退變質反應。以強變形帶為標志新編制的構造圖可以看出,深構相類型的韌性剪切帶呈現一種網結狀的圖案(圖9-2-2)。三屯營片麻岩中的變質表殼岩在片麻岩中以形態多樣的包體形式展布,由於其規模較小、分布又零散,無法重建地層系統,只得統稱為遷西表殼岩組合。

圖9-2-20 在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中具冷凝邊的斜長角閃岩岩席(亮甲店南)

1—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2—斜長角閃岩

4.韌性剪切帶中的構造-岩漿事件演化序列

董家溝—登沙河韌性剪切帶是疊加在一個已經發生過中部構造相近水平滑脫引起深熔作用的構造片麻岩帶的背景下,又在印支早期產生由東向西的滑脫作用而形成的一個近水平產出的淺部構造相的韌性剪切帶。沿著這個帶形成有同構造早期的紅色花崗岩岩脈、偉晶岩岩席,並和糜棱岩葉理一起,在沿葉理發生的剪切作用下,由遞進變形引起了剪切帶內不均勻的剪切流變褶皺,其後又被同期花崗質岩漿再貫入,形成岩枝狀的花崗岩與偉晶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