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鄧州市杏山地質公園怎麼去

鄧州市杏山地質公園怎麼去

發布時間: 2021-01-23 13:03:59

❶ 鄧縣哪裡好玩旅遊景點

鄧州復好玩的地方也挺多的:
有《岳陽樓制記》誕生地——花洲書院,美麗鄉村——習營,省級地質公園——杏山,省青少年政治教育基地——編外雷鋒展覽館,道教文化展示點——東頂,佛教勝地一一因緣寺,名勝古跡一一鄧塔,見證鄧州悠久歷史的天下鄧氏第一陵一一吾離陵及鄧氏春秋園。
在建和計劃建設的景區有:鄧西湖景區,解放戰爭登城突破口景區,磚城牆拱門景區,湍河渡槽景區,台灣村景區,天後宮景區,仲景苑景區,張巡祠景區,八里崗遺址景區,百里長的湍河國家濕地公園等。
你可能感興趣的地方還有: 西清真寺,月牙池,閣老墳,太子崗,人民公園等等。
網友【人海輕舟】為你整理報到
2019年秋天於三孔橋農貿市場

❷ 鄧州市杏山地質公園的自然景觀

鄧州杏山地質公園位於南秦嶺褶皺帶的東段,是揚子地台北緣台緣凹陷帶與回南秦嶺褶皺帶的接答合部位,緊鄰丹江口水庫及南水北調中線渠首閘,大地構造位置特殊,地理位置優越。園內以地質遺跡、地貌景觀為主體,屬北方典型、稀有的喀斯特地貌,有岩溶窪地、溶洞、溶溝、石芽、泉水、水體和地原古生物、倒轉褶皺地質構造遺跡等景觀,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觀賞性和良好的自然屬性,井融合了山寨園林、名勝古跡(楚長城遺址)、地質工程遺址(隧道)等底蘊豐厚的人文景觀。

❸ 鄧州市杏山地質公園的公園作用

鄧州杏山地質公園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集人文、地質觀光景觀和生態環境保護回為一體的具有較高答科學品位的科研科普、旅遊度假、文化娛樂等多功能的生態園區,在水土保持、防洪減災、調節小氣候、凈化空氣、涵養水源、改善生態、保護水源地環境不受污染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❹ 鄧州市杏山地質公園的介紹

鄧州杏山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鄧州市西南約50公里處,緊鄰丹江水庫南回水北調渠首,面積32.5平方公里。答公園以朱連山主峰為中心,海撥469.7米,有東西長3750米,南北寬2600米的無人區。公園地質景觀及自然景觀為原始狀態,形成石林、石丘、溶洞、溶巢景觀。杏山地質公園包括杏山岩溶景區、劉山水庫景區、寨堡生態景區和禹山寨景區三個部分,是一座集岩溶地貌、典型底層剖面和地質構造為主,水體為輔、人文和生態相互輝映的綜合性公園。

❺ 鄧州東站的鄧州旅遊

鄧州旅遊獨具特色。鄧州市建置較早,屬中原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專文化積淀豐厚屬,考古發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處之多,有文字記載鄧州歷代為國、郡、府、州、郡、縣、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蘊藏很豐富。
鄧州文物古跡甚多,現有國家4A景區一處,國家級濕地公園一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太子崗、八里崗、黑龍廟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穰、涅陽、冠軍、安眾、樂城、臨湍等古城遺址;秦漢墓群,南北朝彩色畫像磚;福勝寺塔、花洲書院、鄧國侯吾離陵等名勝古跡;漢華表、金元碑等珍貴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鄧州知州,在花洲書院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1985年5月,在福勝寺塔下地宮中發現的金棺、銀槨、舍利子等稀世珍寶,更是輝映鄧州。
花洲書院(國家4A景區)
湍河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級)
杏山地質公園(省級地質公園)
鄧國春秋園 (全球鄧氏華人尋根祭祖聖地)
台灣村(阿里風情園)
福勝寺景區 (北宋千年寶塔)
清真西寺
汲灘陝山會館
編外雷鋒團展覽館 (紅色旅遊勝地)
八里崗遺址
習氏宗祠等

❻ 鄧州市杏山地質公園的地理環境

在朱連山東抄面的清泉溝,襲西面的格提寺均見涌水泉出露。山上的落水洞、喀斯特溶洞與喀斯特湧泉相互連通,落差120米—130米。朱連山峰頂向東向西各有楚長城古建築,長城寬1.2米—1.5米,高2米左右,由薄層灰岩砌築而成。長城內側常見城堡、兵營、練兵場等建築殘垣。

❼ 想知道: 南陽市 鄧州市杏山國家地質公園 在哪

在杏山辦事處.距市區還有20多公里。

❽ 鄧州杏山機場在哪裡

想要知道這樣一個杏山劇場,他具體的位置在哪裡?可以通過電子地圖了解一下他詳細的信息。

❾ 鄧州的旅遊景點

鄧州旅遊獨具特色。鄧州市建置較早,屬中原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考古發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處之多,有文字記載鄧州歷代為國、郡、府、州、郡、縣、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蘊藏很豐富。
鄧州文物古跡甚多,現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太子崗、八里崗、黑龍廟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穰、涅陽、冠軍、安眾、樂城、臨湍等古城遺址;秦漢墓群,南北朝彩色畫像磚;福勝寺塔、花洲書院、鄧國侯吾離陵等名勝古跡;漢華表、金元碑等珍貴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鄧州知州,在花洲書院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1985年5月,在福勝寺塔下地宮中發現的金棺、銀槨、舍利子等稀世珍寶,更是輝映鄧州。
杏山地質公園
鄧州市杏山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鄧州市西南約50公里處,緊鄰丹江水庫南水北調渠首,面積32.5平方公里。公園以朱連山主峰為中心,海拔469.7米,有東西長3750米,南北寬2600米的無人區。公園地質景觀及自然景觀為原始狀態,形成石林、石丘、溶洞、溶巢景觀。
鄧州市杏山地質公園是2002年12月經南陽市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的省級地質公園。杏山地質公園包括杏山岩溶景區、劉山水庫景區、寨堡生態景區和禹山寨景區三個部分,是一座集岩溶地貌、典型底層剖面和地質構造為主,水體為輔、人文和生態相互輝映的綜合性公園。該地質公園屬北方典型稀有的喀斯特地貌,有岩溶窪地、溶洞、溶溝、石芽、泉水、水體和地原古生物、倒轉褶皺地質構造遺跡等景觀,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觀賞性和良好的自然屬性,並融合了山寨園林、名勝古跡(楚長城遺址)、地質工程遺址(隧道)等底蘊豐厚的人文景觀。在朱連山南北兩側各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岩熔窪地,在窪地南部邊緣有多個岩溶漏斗(落水洞),漏斗向下數米,為互相連通的喀斯特溶洞,溶洞內有石鍾乳、石筍等鈣質沉積物奇觀。在朱連山東面的清泉溝,西面的格提寺均見涌水泉出露。山上的落水洞、喀斯特溶洞與喀斯特湧泉相互連通,落差120米—130米。
花洲書院
花洲書院位於鄧州古城東南隅,是一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千年學府。書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參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慶歷新政」失敗被謫知鄧州後,為造就人才而創建。慶歷六年(1046年),范公應摯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書院揮毫寫下了膾炙人口、中外傳頌的《岳陽樓記》。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遂成為天下之千古絕唱,花洲書院也隨之名暢海內外。「一代師承百世馨」。
當年范公興學重教,培育英才之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師「憂樂」精神傳千古,繼往開來譜新篇。古老的學府踏著歷史的腳步,伴著改革的大潮,迎來了新世紀的春天。鄧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揚范公「憂樂」精神為先導,以創建豫西南中等城市為目標,以發展鄧州經濟為根本,作出了修復花洲書院的決策。這是一項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德政工程,必將惠及當今,澤被後世,因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擁護和支持。
花洲書院修復工程於二〇〇二年四月一日奠基啟動。已對遊人開放。工程面積為8.4萬平方米,包括春風閣、春風堂、藏書樓、先聖殿、覽秀亭、範文正公祠、名人館、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園、南大門、花洲游園等建築和景點。工程建設源於歷史但高於歷史,工程富有內涵和文化品位。
台灣村
台灣村即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全村2300多人,約60%為台灣高山族後裔,已經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鄧州「台灣村」聚居台灣同胞數量之多、歷史之久,在祖國大陸絕無僅有。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黃廷將軍隨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率十萬大軍投誠清朝,他在帶兵進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墾,最後的5個營在鄧州扎營。依那思羅、迪摩達奧、安篤斯且、安達依魯等5位兵將隨軍屯墾後,各娶當地漢族女子為妻,並分別改為漢姓陳、周、蔡、黃、林。在300多年漫長的歲月中,五姓後裔繁衍壯大,但他們有些風俗習慣一直沒有改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台灣村」。
福勝寺塔
福勝寺塔位於鄧州市區十字街西南50米處。為七級八角仿閣樓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門向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磚壘砌,內外壁面用白灰漿勾縫,內部用紅粘土粘合。塔身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外廓剛柔適度,造型優美,有明顯的宋塔特色。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修葺該塔時發現地宮。經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於1988年7-8月進行了發掘。通過發展。在地宮中發現金棺、銀槨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寶,蜚聲海內外,對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藝術史、宗教史、建築史等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始建於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間,佔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製匾額21塊,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進行了重修。幾經滄桑,現有禮拜堂、望月樓和卷柵9間,是伊斯蘭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築,為向訇觀看月亮出沒,宣讀聖書、齋戒時使用的地方。整個建築雕龍畫棟,八角玲瓏,頗具匠心。禮拜殿、望月樓、卷柵三者以勾連搭式之法組合在一起,緊緊相連,給人以寬敞肅穆之感,現歸鄧州市伊斯蘭教協會管理。
汲灘陝山會館
汲灘陝山會館位於城東20公里的汲灘鎮中學校院內。是外地旅鄧商人聚會議事的地點。也用來敬神感靈,祈福禳禍,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貨物的地方。明清時期,鄧州經濟活躍,在鄧州興建的會館有15處之多,在這些會館中,以汲灘的「陝山會館」最講究。
會館內有大殿、拜殿、戲樓、鍾樓、鼓樓、春秋樓及石牌坊等,氣勢雄偉,巍巍壯觀。汲灘鎮緊靠湍河,又是趙河入湍處,且東邊與新野的上庄、王集鄉毗鄰。全鎮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湍河自西由後灣入境,趙河自北由李窪入境,至後灣匯入湍河,東流折向南,過刁堤入新野縣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灘鎮是鄧州水路貨運的集散地,非常繁華。因此,陝山會館當時經濟是很活躍的,有大批商賈集此地。
現存的陝山會館,中線上有卷棚三間,大殿三間。大殿兩側各有陪房兩間,構成一個整體,全系磚瓦結構。主房全出前、後檐,歇山式。卷棚進深8.7米,長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寬4米,長9.5米;大殿進深11.6米,高8米,陪房進深6.5米,長7.2米,高5米。卷棚與大殿間有近2米的間隔,房檐相接,顯得緊湊,建築高大雄偉,結構嚴整,保護較好。
編外雷鋒團展覽館
編外雷鋒團展覽館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題寫館名,該旅遊景區總佔地面積277畝,其中:綠地面積189畝,道路廣場面積88畝,總投資1700萬元。
整個設計以展覽館為主體,周圍種植樹木、草坪,前面以「一河兩湖」為襯托,北與「兩山」相呼應,西南設置為小型文化廣場,形成以河湖、假山、廣場為景點,以園路、小橋為線,以草坪、紀念林為面的點、線、面相結合,高低起伏、錯落有四季有花的園林觀。
吾離冢遺址
吾離冢遺址位於鄧州市東南2公里處,又名「五離冢」,傳為春秋時期鄧侯吾離冢,為鄧州市第一冢。1957年被原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於鄧國吾離之鄧姓,在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載: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綜上所述,鄧州為鄧國故地,鄧姓源於鄧州。
《辭源》稱:春秋時,鄧侯吾離,子孫以國為氏,所以吾離應是中原鄧姓人的祖先。吾離朝魯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鄧曼,計算起來,應是吾離的女兒,鄧祁侯的妹妹。吾離死後,子孫以國為氏,以鄧為姓,故吾離是鄧姓人的始祖。
吾離在任期間,勵精圖治,發展農桑,鼓勵冶鐵鑄造,「鄧師鑄劍」曾聞名天下,又廣泛與列國建交,鄧國曾一度崛起,屹立於列國之林,是鄧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國君。吾離逝後,葬於今鄧州東南吾離冢村,距今二千六年多年,他的墓是鄧州古墓中有名字的最早的一個。所以稱之為「鄧州第一冢」。
八里崗遺址
八里崗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部落遺址,坐落在河南鄧州市東約3公里處湍河南岸八里崗西北的坡狀高崗上,距今約6800年,文化層厚3-5米,面積近九萬平方米。八里崗遺址1957年發現並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3月28日及1994年12月25日,《中國文物報》先後兩次在顯要位置作了專題報道,1994年《華夏考古》雜志發表了發掘簡報,並被評為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轟動國內外。
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❿ 鄧卅旅遊哪裡去

鄧州旅遊獨具特色。鄧州市建置較早,屬中原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考古發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處之多,有文字記載鄧州歷代為國、郡、府、州、郡、縣、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蘊藏很豐富。
鄧州文物古跡甚多,現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太子崗、八里崗、黑龍廟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穰、涅陽、冠軍、安眾、樂城、臨湍等古城遺址;秦漢墓群,南北朝彩色畫像磚;福勝寺塔、花洲書院、鄧國侯吾離陵等名勝古跡;漢華表、金元碑等珍貴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鄧州知州,在花洲書院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1985年5月,在福勝寺塔下地宮中發現的金棺、銀槨、舍利子等稀世珍寶,更是輝映鄧州。
杏山地質公園

鄧州市杏山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鄧州市西南約50公里處,緊鄰丹江水庫南水北調渠首,面積32.5平方公里。公園以朱連山主峰為中心,海拔469.7米,有東西長3750米,南北寬2600米的無人區。公園地質景觀及自然景觀為原始狀態,形成石林、石丘、溶洞、溶巢景觀。
鄧州市杏山地質公園是2002年12月經南陽市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的省級地質公園。杏山地質公園包括杏山岩溶景區、劉山水庫景區、寨堡生態景區和禹山寨景區三個部分,是一座集岩溶地貌、典型底層剖面和地質構造為主,水體為輔、人文和生態相互輝映的綜合性公園。該地質公園屬北方典型稀有的喀斯特地貌,有岩溶窪地、溶洞、溶溝、石芽、泉水、水體和地原古生物、倒轉褶皺地質構造遺跡等景觀,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觀賞性和良好的自然屬性,並融合了山寨園林、名勝古跡(楚長城遺址)、地質工程遺址(隧道)等底蘊豐厚的人文景觀。在朱連山南北兩側各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岩熔窪地,在窪地南部邊緣有多個岩溶漏斗(落水洞),漏斗向下數米,為互相連通的喀斯特溶洞,溶洞內有石鍾乳、石筍等鈣質沉積物奇觀。在朱連山東面的清泉溝,西面的格提寺均見涌水泉出露。山上的落水洞、喀斯特溶洞與喀斯特湧泉相互連通,落差120米—130米。
花洲書院
花洲書院位於鄧州古城東南隅,是一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千年學府。書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參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慶歷新政」失敗被謫知鄧州後,為造就人才而創建。慶歷六年(1046年),范公應摯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書院揮毫寫下了膾炙人口、中外傳頌的《岳陽樓記》。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遂成為天下之千古絕唱,花洲書院也隨之名暢海內外。「一代師承百世馨」。

當年范公興學重教,培育英才之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師「憂樂」精神傳千古,繼往開來譜新篇。古老的學府踏著歷史的腳步,伴著改革的大潮,迎來了新世紀的春天。鄧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揚范公「憂樂」精神為先導,以創建豫西南中等城市為目標,以發展鄧州經濟為根本,作出了修復花洲書院的決策。這是一項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德政工程,必將惠及當今,澤被後世,因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擁護和支持。
花洲書院修復工程於二〇〇二年四月一日奠基啟動。已對遊人開放。工程面積為8.4萬平方米,包括春風閣、春風堂、藏書樓、先聖殿、覽秀亭、範文正公祠、名人館、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園、南大門、花洲游園等建築和景點。工程建設源於歷史但高於歷史,工程富有內涵和文化品位。
台灣村

台灣村即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全村2300多人,約60%為台灣高山族後裔,已經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鄧州「台灣村」聚居台灣同胞數量之多、歷史之久,在祖國大陸絕無僅有。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黃廷將軍隨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率十萬大軍投誠清朝,他在帶兵進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墾,最後的5個營在鄧州扎營。依那思羅、迪摩達奧、安篤斯且、安達依魯等5位兵將隨軍屯墾後,各娶當地漢族女子為妻,並分別改為漢姓陳、周、蔡、黃、林。在300多年漫長的歲月中,五姓後裔繁衍壯大,但他們有些風俗習慣一直沒有改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台灣村」。
福勝寺塔

福勝寺塔位於鄧州市區十字街西南50米處。為七級八角仿閣樓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門向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磚壘砌,內外壁面用白灰漿勾縫,內部用紅粘土粘合。塔身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外廓剛柔適度,造型優美,有明顯的宋塔特色。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修葺該塔時發現地宮。經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於1988年7-8月進行了發掘。通過發展。在地宮中發現金棺、銀槨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寶,蜚聲海內外,對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藝術史、宗教史、建築史等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始建於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間,佔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製匾額21塊,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進行了重修。幾經滄桑,現有禮拜堂、望月樓和卷柵9間,是伊斯蘭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築,為向訇觀看月亮出沒,宣讀聖書、齋戒時使用的地方。整個建築雕龍畫棟,八角玲瓏,頗具匠心。禮拜殿、望月樓、卷柵三者以勾連搭式之法組合在一起,緊緊相連,給人以寬敞肅穆之感,現歸鄧州市伊斯蘭教協會管理。
汲灘陝山會館
汲灘陝山會館位於城東20公里的汲灘鎮中學校院內。是外地旅鄧商人聚會議事的地點。也用來敬神感靈,祈福禳禍,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貨物的地方。明清時期,鄧州經濟活躍,在鄧州興建的會館有15處之多,在這些會館中,以汲灘的「陝山會館」最講究。

會館內有大殿、拜殿、戲樓、鍾樓、鼓樓、春秋樓及石牌坊等,氣勢雄偉,巍巍壯觀。汲灘鎮緊靠湍河,又是趙河入湍處,且東邊與新野的上庄、王集鄉毗鄰。全鎮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湍河自西由後灣入境,趙河自北由李窪入境,至後灣匯入湍河,東流折向南,過刁堤入新野縣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灘鎮是鄧州水路貨運的集散地,非常繁華。因此,陝山會館當時經濟是很活躍的,有大批商賈集此地。
現存的陝山會館,中線上有卷棚三間,大殿三間。大殿兩側各有陪房兩間,構成一個整體,全系磚瓦結構。主房全出前、後檐,歇山式。卷棚進深8.7米,長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寬4米,長9.5米;大殿進深11.6米,高8米,陪房進深6.5米,長7.2米,高5米。卷棚與大殿間有近2米的間隔,房檐相接,顯得緊湊,建築高大雄偉,結構嚴整,保護較好。
編外雷鋒團展覽館

編外雷鋒團展覽館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題寫館名,該旅遊景區總佔地面積277畝,其中:綠地面積189畝,道路廣場面積88畝,總投資1700萬元。
整個設計以展覽館為主體,周圍種植樹木、草坪,前面以「一河兩湖」為襯托,北與「兩山」相呼應,西南設置為小型文化廣場,形成以河湖、假山、廣場為景點,以園路、小橋為線,以草坪、紀念林為面的點、線、面相結合,高低起伏、錯落有四季有花的園林觀。
吾離冢遺址

吾離冢遺址位於鄧州市東南2公里處,又名「五離冢」,傳為春秋時期鄧侯吾離冢,為鄧州市第一冢。1957年被原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於鄧國吾離之鄧姓,在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載: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綜上所述,鄧州為鄧國故地,鄧姓源於鄧州。
《辭源》稱:春秋時,鄧侯吾離,子孫以國為氏,所以吾離應是中原鄧姓人的祖先。吾離朝魯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鄧曼,計算起來,應是吾離的女兒,鄧祁侯的妹妹。吾離死後,子孫以國為氏,以鄧為姓,故吾離是鄧姓人的始祖。
吾離在任期間,勵精圖治,發展農桑,鼓勵冶鐵鑄造,「鄧師鑄劍」曾聞名天下,又廣泛與列國建交,鄧國曾一度崛起,屹立於列國之林,是鄧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國君。吾離逝後,葬於今鄧州東南吾離冢村,距今二千六年多年,他的墓是鄧州古墓中有名字的最早的一個。所以稱之為「鄧州第一冢」。
八里崗遺址

八里崗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部落遺址,坐落在河南鄧州市東約3公里處湍河南岸八里崗西北的坡狀高崗上,距今約6800年,文化層厚3-5米,面積近九萬平方米。八里崗遺址1957年發現並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3月28日及1994年12月25日,《中國文物報》先後兩次在顯要位置作了專題報道,1994年《華夏考古》雜志發表了發掘簡報,並被評為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轟動國內外。
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