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❶ 地質地貌
海南島原本與大陸連為一體,因第四紀初期瓊雷地區發生劇烈的上升運動,在急劇上升階段,東西向斷裂帶活動,產生斷陷形成瓊州海峽,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離。地貌結構的主要特點是,由山地、丘陵、台地、階地和平原等地貌類型構成環帶,由里向外依次分布於全島。內環位於中南部,由一系列中、低山組成,分別屬於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嶺 3 列山脈。其中以五指山為全島第一高峰,海拔 1867.1 米,氣勢高聳挺拔。中環為中、低山外圍的丘陵地貌單元,其分布以北部、西部和西南部面積較大。構成中、低山和丘陵地貌的基岩主要有花崗岩類岩石、古老變質岩和白堊紀至古近紀的紅層等。外環由台地、階地和平原等地貌單元構成,是三大環帶中面積最大的一環,也是目前人口最集中、經濟活動強度最大的一環。其中,以台地地貌面積最大,有熔岩台地、花崗岩台地、紅岩台地、變質岩台地和山麓洪積台地等類型;階地地貌面積也較大,以海成階地為主 , 河成階地次之;平原地貌面積最小。這是海南島地貌的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是火山地貌發育。新近紀以來,有 10 期 59 次火山噴發。第四紀期間有 5 期多次火山活動,在瓊北大地上形成了由數十個火山、面積達 4000 平方千米的熔岩蓋層構成的火山熔岩地貌,蔚為壯觀。第三個特點為沿海堆積平原廣布。海南島除南部個別地方山脈直逼海岸外,其他多為濱海平原。以成形分類,大致分為四種:一是由於雨水沖刷和河流下瀉,大量陸源物質在山前地帶堆積形成山麓發育的沖積-洪積台階和河口地帶的沖積-海積平原。二是由海流帶來的大量物質在沿岸地帶堆積,在間歇性上升作用下,形成海成階地、海積平原、沙堤與潟湖。三是由沿海強風的搬運作用,大量砂粒在沿岸地帶堆積,構成特殊的砂堤——潟湖平原。四是沿海岸帶生長的紅樹林和珊瑚地貌。紅樹林海岸以東寨港最為典型,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是我國面積最大、樹種最多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其種類達到 19 種,佔全國的 79%,世界的 47.5%。2005 年東寨港紅樹林被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都是熱帶、亞熱帶特有的生態型海岸地貌類型,海南島是全國此類海岸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域(圖 1-1)。
圖 1-1 海南島地形地貌示意圖
地質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組成土壤的礦物成分直接來源於成土母質與母岩,成土母質與母岩風化產生的礦質養分是植物營養的重要來源,因此,成土母質與母岩的性質對土壤的理化性質有深刻的影響。海南省的土壤母岩與母質共有 10 種,其中花崗岩占總面積的 46.7%,砂頁岩占 20.7%,淺海沉積物占 12.1%,玄武岩占 9.5%,濱海沉積物占 2.8%,河流沖積物佔2.7%,火山灰占 2.3%,安山岩占 1.5%,紫色砂頁岩占 1.4%,石灰岩占 0.3%,此外還有珊瑚。由它們發育而成的土壤理化特性有很大差異。
按地形高程統計,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地面積佔全島面積的 25.4%,海拔 100 ~ 500 米的丘陵面積占 13.3%,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階地、平原面積占 61.3%。海南島海岸線長達 1528千米,周圍-5米(1115.92平方千米)至-10米(1214.60平方千米)的等深地區面積達2330.52平方千米。
❷ 株洲屬於什麼地質
市域地貌類型結構: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專屬,佔16.37%;低崗地1449.86平方公里,佔12.87%;高崗地738.74平方公里,佔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佔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佔41.52%。山地主要集中於市域東南部,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兩岸分布。市境位於羅霄山脈西麓,南嶺山脈至江漢平原的傾斜地段上,市域總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嶺谷相間,盆地呈帶狀展布;東南部均為山地,山巒迭障,地勢雄偉。
❸ 攸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基本概況
攸縣地處湘東南部,北抵株洲、長沙,南連郴州、廣東,西屏南嶽、衡陽,東鄰江西吉安,位居株洲、衡陽、郴州三市經濟交匯中心,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全縣總面積26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9萬公頃。全縣轄18個建制鎮,12個鄉,500個村,40個居委會,7017個村民小組。自西漢高祖五年置縣以來,一直是湘東地區重要的商貿重鎮,素有「湘東福地」之美譽。
攸縣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靈龜峰,現為株洲市佛教協會聖地。始建於唐代的陽升觀,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香火綿綿,鍾聲不絕。酒埠江風景區被有關專家譽為「西有張家界,東有酒埠江」,區內白龍洞鍾乳石千奇百怪,堪稱人間奇跡。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寢陵,中外馳名的游覽勝地井岡山、南嶽,與攸縣相距僅數十公里,且為必經之途。
攸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湘東鐵路和106國道貫穿縣境南北,兩線沿途形成百里經濟發展長廊,水泥、瀝青道路已直達各個鄉鎮;水源豐富,湘江支流洣水河匯集攸水穿城而過。電力充足,通訊發達,全縣村村組組通電,鄉鄉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攸縣礦藏豐富,物產富集。已探明煤、鐵、錳、鎢、鈾、銅、金、石膏、大理石等礦藏資源20餘種,尤以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全縣煤炭地質儲量達3億噸,黃蘭煤田現已探明工業儲量為2.46億噸,年產原煤400多萬噸。攸縣歷來農業發達,境內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熱充足、冬寒期短,無霜期長達289天,年均氣溫17.8℃,年降雨量1448.6mm,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尤其適宜稻穀、棉花、油茶、辣椒、生薑、木材、楠竹等。農副產品種類繁多,其中大米、活大豬、分割肉、茶葉、蠶絲、干椒,是我縣飲譽海外的傳統出口產品。工業布局合理,門類齊全,冶金、採掘、機械、建材、化工、紡織、製鞋、造紙、食品加工等產業已初具規模。草席、床單、手套、竹製品、鞭炮煙花、燈泡燈具、氟化納等暢銷國內外,久負盛名;煮酒、松花皮蛋、春曉茶榮獲國家金銀獎,國際上備受用戶青睞。到目前為止,攸縣有近100種產品銷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經濟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全縣的內外貿易。目前,全縣與海內外的貿易交流往來十分活躍,可謂商賈雲集、貨暢其流。位列「湖南五大市場」之一、湘東市場之首的皇圖嶺農貿市場吸引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生意人。近年投資上億元興建湘東大市場,更是一座集吃、住、樂為一體的綜合商城,成為湘東地區又一處火爆的商業中心。
攸縣人民心襟寬廣,熱情好客,真誠希望與海內外嘉賓共謀發展。近年來,攸縣在改善投資環境方面,加大了投資力度,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在軟環境建設方面,出台了政策文件,對來攸縣投資置業的外來客商,除執行省市頒發的優惠政策外,在用地、分利、信貸、稅費等方面給予特別優惠。「只要來攸縣,一切給方便」,攸縣七十四萬父老鄉親真誠歡迎八方賓客來攸觀光考察,投資置業,與時俱進,共繪發展的美好藍圖。
自然地理
地勢由東西二側向中部傾斜,東西環山,中部低平開闊向南北敞開,海拔界於69m至1404.9m之間,形成山丘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頁岩、砂岩、頁岩、紫砂頁岩和第四紀紅色粘土5種。
靈龜峰,峰上生楓,風吹楓動峰不動;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搖洲不搖。
境內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綠闊葉林帶,年平均氣溫17.8℃,無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縣境內礦藏豐富,物產富集。已探明煤、鐵、錳、鎢、鈾、銅、金石膏、大理石等礦藏資源20餘種,尤以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煤炭儲量達三億噸,是全國重點產煤縣。植物物種資源非常豐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屬436種,其中喬木273種、灌木139種,騰本植物24種,國家護植物20多種。
歷史沿革
攸縣:原名「攸水縣」,縣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縣。
春秋、戰國 攸縣屬楚黔中地。
秦 在湖南設置12個縣,其中陰山縣,衡山縣,桂陽縣,攸縣屬陰山縣。
西漢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攸縣、容陵均屬長沙國,攸縣之名第一次出現於史籍。陰山縣屬桂陽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長沙定王子劉福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長沙定王子劉則為攸輿候。
東漢 攸縣、容陵均屬荊州長沙郡。長沙郡轄攸十一縣。建安年間,荊州牧劉表的中郎將黃忠曾與劉磐共守長沙、攸縣。攸縣、容陵皆屬吳,吳將容陵縣改為陰山縣。
三國 吳太平三年(258),分長沙東部為湘東郡,西部為衡陽郡,陰山改屬湘東郡,攸隸湘東。
晉 太康元年(280),破吳,沅湘降,置長沙郡,屬荊州,領攸、蒲圻十縣。
南朝齊 攸縣、陰山均屬湘東郡。
梁 (531~555)始遷縣治於攸江之上。此為老縣治之所在,即今網嶺鎮羅家坪村。
陳 (558~589)壬申,湘州剌史王琳襲據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罷羅州,改攸縣日攸水,隸湘州。
隋 攸水、陰山、茶陵、建寧(今株洲)四縣並入湘潭縣,屬衡山郡。
唐 武德四年(621),廢湘潭縣,置南雲州。攸水縣分置為安樂、新興兩縣,與陰山縣、建寧、茶陵均屬南雲州,州治設攸水縣治,貞觀元年(627)廢南雲州,將攸五縣合並為攸縣,屬衡州衡陽郡。武後聖歷元年(698),分出攸縣所轄茶陵舊地,復置茶陵縣。
五代 後梁 (907~935)、後唐、後晉三代,攸縣均屬潭州。此時縣治由羅家坪遷至洣水北岸。後漢,乾裕元年(948),攸縣改屬衡州。
宋 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屬荊湖南路,領長沙、攸、醴十一縣。
元 攸縣以民至萬戶升為州,稱攸州,屬天臨路。
明 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為攸縣,屬長沙府。
❹ 攸縣是什麼樣的
基本概況
攸縣地處湘東南部,北抵株洲、長沙,南連郴州、廣東,西屏南嶽、衡陽,東鄰江西吉安,位居株洲、衡陽、郴州三市經濟交匯中心,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全縣總面積26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9萬公頃。全縣轄18個建制鎮,12個鄉,500個村,40個居委會,7017個村民小組。自西漢高祖五年置縣以來,一直是湘東地區重要的商貿重鎮,素有「湘東福地」之美譽。
攸縣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靈龜峰,現為株洲市佛教協會聖地。始建於唐代的陽升觀,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香火綿綿,鍾聲不絕。酒埠江風景區被有關專家譽為「西有張家界,東有酒埠江」,區內白龍洞鍾乳石千奇百怪,堪稱人間奇跡。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寢陵,中外馳名的游覽勝地井岡山、南嶽,與攸縣相距僅數十公里,且為必經之途。
攸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湘東鐵路和106國道貫穿縣境南北,兩線沿途形成百里經濟發展長廊,水泥、瀝青道路已直達各個鄉鎮;水源豐富,湘江支流洣水河匯集攸水穿城而過。電力充足,通訊發達,全縣村村組組通電,鄉鄉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攸縣礦藏豐富,物產富集。已探明煤、鐵、錳、鎢、鈾、銅、金、石膏、大理石等礦藏資源20餘種,尤以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全縣煤炭地質儲量達3億噸,黃蘭煤田現已探明工業儲量為2.46億噸,年產原煤400多萬噸。攸縣歷來農業發達,境內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熱充足、冬寒期短,無霜期長達289天,年均氣溫17.8℃,年降雨量1448.6mm,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尤其適宜稻穀、棉花、油茶、辣椒、生薑、木材、楠竹等。農副產品種類繁多,其中大米、活大豬、分割肉、茶葉、蠶絲、干椒,是我縣飲譽海外的傳統出口產品。工業布局合理,門類齊全,冶金、採掘、機械、建材、化工、紡織、製鞋、造紙、食品加工等產業已初具規模。草席、床單、手套、竹製品、鞭炮煙花、燈泡燈具、氟化納等暢銷國內外,久負盛名;煮酒、松花皮蛋、春曉茶榮獲國家金銀獎,國際上備受用戶青睞。到目前為止,攸縣有近100種產品銷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經濟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全縣的內外貿易。目前,全縣與海內外的貿易交流往來十分活躍,可謂商賈雲集、貨暢其流。位列「湖南五大市場」之一、湘東市場之首的皇圖嶺農貿市場吸引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生意人。近年投資上億元興建湘東大市場,更是一座集吃、住、樂為一體的綜合商城,成為湘東地區又一處火爆的商業中心。
攸縣人民心襟寬廣,熱情好客,真誠希望與海內外嘉賓共謀發展。近年來,攸縣在改善投資環境方面,加大了投資力度,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在軟環境建設方面,出台了政策文件,對來攸縣投資置業的外來客商,除執行省市頒發的優惠政策外,在用地、分利、信貸、稅費等方面給予特別優惠。「只要來攸縣,一切給方便」,攸縣七十四萬父老鄉親真誠歡迎八方賓客來攸觀光考察,投資置業,與時俱進,共繪發展的美好藍圖。
自然地理
地勢由東西二側向中部傾斜,東西環山,中部低平開闊向南北敞開,海拔界於69m至1404.9m之間,形成山丘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頁岩、砂岩、頁岩、紫砂頁岩和第四紀紅色粘土5種。
靈龜峰,峰上生楓,風吹楓動峰不動;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搖洲不搖。
境內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綠闊葉林帶,年平均氣溫17.8℃,無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縣境內礦藏豐富,物產富集。已探明煤、鐵、錳、鎢、鈾、銅、金石膏、大理石等礦藏資源20餘種,尤以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煤炭儲量達三億噸,是全國重點產煤縣。植物物種資源非常豐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屬436種,其中喬木273種、灌木139種,騰本植物24種,國家護植物20多種。
歷史沿革
攸縣:原名「攸水縣」,縣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縣。
春秋、戰國 攸縣屬楚黔中地。
秦 在湖南設置12個縣,其中陰山縣,衡山縣,桂陽縣,攸縣屬陰山縣。
西漢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攸縣、容陵均屬長沙國,攸縣之名第一次出現於史籍。陰山縣屬桂陽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長沙定王子劉福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長沙定王子劉則為攸輿候。
東漢 攸縣、容陵均屬荊州長沙郡。長沙郡轄攸十一縣。建安年間,荊州牧劉表的中郎將黃忠曾與劉磐共守長沙、攸縣。攸縣、容陵皆屬吳,吳將容陵縣改為陰山縣。
三國 吳太平三年(258),分長沙東部為湘東郡,西部為衡陽郡,陰山改屬湘東郡,攸隸湘東。
晉 太康元年(280),破吳,沅湘降,置長沙郡,屬荊州,領攸、蒲圻十縣。
南朝齊 攸縣、陰山均屬湘東郡。
梁 (531~555)始遷縣治於攸江之上。此為老縣治之所在,即今網嶺鎮羅家坪村。
陳 (558~589)壬申,湘州剌史王琳襲據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罷羅州,改攸縣日攸水,隸湘州。
隋 攸水、陰山、茶陵、建寧(今株洲)四縣並入湘潭縣,屬衡山郡。
唐 武德四年(621),廢湘潭縣,置南雲州。攸水縣分置為安樂、新興兩縣,與陰山縣、建寧、茶陵均屬南雲州,州治設攸水縣治,貞觀元年(627)廢南雲州,將攸五縣合並為攸縣,屬衡州衡陽郡。武後聖歷元年(698),分出攸縣所轄茶陵舊地,復置茶陵縣。
五代 後梁 (907~935)、後唐、後晉三代,攸縣均屬潭州。此時縣治由羅家坪遷至洣水北岸。後漢,乾裕元年(948),攸縣改屬衡州。
宋 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屬荊湖南路,領長沙、攸、醴十一縣。
元 攸縣以民至萬戶升為州,稱攸州,屬天臨路。
明 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為攸縣,屬長沙府。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❺ 地質地貌分類
當前流行的是來形態成因分類,主要有自構造地貌類型、氣候地貌類型和動力地貌類型。構造地貌類型,如1:250萬歐洲國際地貌圖把全球劃分為10種陸上大構造地貌單元和4種海底大構造地貌單元:①相對穩定地盾;②相對穩定陸台;③微弱活動陸台邊緣;④活動地盾造山帶;⑤陸台邊緣造山帶;⑥年輕地槽邊緣造山帶;⑦火山;⑧邊緣或山間拗陷;⑨陸台或陸台拗陷;⑩突起陸台上的堆積地形;以及水下陸緣、過渡帶、洋底、大洋中部山脊。
❻ 湖南地區屬於那種地形
地形、地勢:
湖南地形為東西南三面環山,中北部低落,呈蹄形。位於石門縣境內的壺瓶山海拔2099米,為省內最高點,中部大都為丘陵,多寬廣的盆地和谷地,北部為洞庭湖平原,地勢低平,海撥大都在50米以下。
湖南地勢屬於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湘西有海拔在1000—1500米 之間山勢雄偉的武陵山、雪峰山盤踞,是湖南省東西交通的屏障。雪峰山從城步苗族自治縣至益陽縣境是資水和沅水的分水嶺,是湖南省東、西自然條件的分界線。湘南有南嶺山脈,峰頂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向東西方向延伸,是長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為交通要道。湘東有幕阜、連雲、九嶺 、武功、萬洋、諸廣等山,海拔一般為500—1000米,均為東北—西南走向。湘中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廣布。這些盆地多為河谷溝通,並有河流沖積平地。湘北為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全省東、西、南三面山地環繞,逐漸向中部及東北部傾斜,形成向東北開口不對稱的馬蹄形。省內大於海拔2000米高點的分布與地勢總特點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東、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湘東最高點是炎陵縣的斗笠頂,峰頂海拔2052米。東南部有桂東縣的八面山,峰頂海拔2042米。湘南有道縣的韭菜嶺,峰頂海拔2009米。西南部有城步縣的二寶鼎,峰頂海拔2024米。西北部有石門縣的壺瓶山,峰頂海拔2099米,是省內最高點。全省地勢的最低點,是臨湘縣的黃蓋湖西岸,海拔只有24米,與省內最高點相差2000米左右。
地貌:
按成因可分為:以流水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佔25.97%;湖成地貌最小,僅佔2.88%,水面積佔6.39%。按組成物質(不含水域)分沉積岩(包括砂質岩、碳酸鹽岩、紅岩、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貌為主,佔全總總面積的57.75%;變質岩類地貌次之,佔24.99%;岩漿岩類地貌 ,僅佔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積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佔22.58%;500—800米地貌佔18.43%;800米以上地貌佔11.72%。按形態分,山地(含山原)佔全省總面積51.22%,丘陵佔15.40%,崗地佔13.87%,平原佔13.11%,水面佔6.39%。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合占總面積的66.62%。全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
地質:
分屬兩個大地構造單元。以羅翁綏寧大斷裂向北東經安化,寧鄉至長壽永安大斷裂一線為界,其北西為楊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其東南為南華准地台的一部分。三大岩系(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發育,晚元古代以後的地層出露齊全。地史上各期磊的構造運動在湖南均表現明顯。中、酸性岩漿活動強烈。受到三個地質成礦構造單元的控制:一是八面山褶皺區,二是雪峰的隆起區,三是湘中、湘東南褶皺區,構成了湘中、湘南兩個大的成礦帶。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之稱,礦藏豐富,礦種齊全,質量優良。到1988年末,在全國已發現的140多種礦種中,湖南找到134種,已探明儲量的有83種,成為全國礦種較多的省份之一。銻、鎢、鉍、雄黃、海泡石、重晶石、獨居石的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錳、釩、錸、芒硝、砷、高嶺土居全國第二位。由於在地質構造上岩漿活動較弱,湖南是一個弱震,少震區。
❼ 甘南屬什麼地質地貌
甘南處於青藏來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源帶,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境內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區在3000米以上。甘南分三個自然類型區,南部為岷迭山區,山大溝深,氣候溫和,是全省重要林區之一;東部為丘陵山地,高寒陰濕,農林牧兼營;西北部為廣闊的草甸草原,是全省主要牧區。地質屬土石混合。望採納
❽ 甘肅的的地質地貌是啥樣子的
甘肅省位於祖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大部分位於我國地勢二級階梯上。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古、寧夏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甘肅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區域:
隴南山地:這里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豐厚,到處清流不息。這一區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為秦嶺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東低,綠山對峙,溪流急盪,峰銳坡陡,恰似江南風光,又呈五嶺逶迤。南疆的「纖秀」,北國的「粗獷」,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隴中黃土高原:位於甘肅省中部和東部,東起甘陝省界,西至烏鞘嶺畔。這里曾經孕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這里有蒼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豐富的石油、煤炭,也有聞名遐邇的名山大川。黃河從這里穿流而過,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水庫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把無窮無盡的動力和光明,奉送給這塊土地,煥發著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區。這里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肥馬壯,是甘肅省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是塊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長約1000餘公里,寬由幾公里到百餘公里不等。河西走廊地勢平坦,機耕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❾ 攸縣的地理地貌概況,主要是山系概況。
攸縣位於湘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東臨江西萍鄉、蓮花,南通粵廣,西屏衡岳,北達株洲、長沙,素有「沿海的內地,內陸的前沿」之稱,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地勢由東西二側向中部傾斜,東西環山,中部低平開闊向南北敞開,海拔界於69m至1404.9m之間,形成山丘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頁岩、砂岩、頁岩、紫砂頁岩和第四紀紅色粘土5種。 靈龜峰,峰上生楓,風吹楓動峰不動;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搖洲不搖。 境內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綠闊葉林帶,年平均氣溫17.8℃,無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縣境內礦藏豐富,物產富集。已探明煤、鐵、錳、鎢、鈾、銅、金石膏、大理石等礦藏資源20餘種,尤以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煤炭儲量達三億噸,是全國重點產煤縣。植物物種資源非常豐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屬436種,其中喬木273種、灌木139種,草本植物24種,國家保護植物20多種。 攸水、沙河是攸縣兩條主要河流。攸水、沙河以網嶺為脊背向南、北分流,構成了攸縣「東西多山,南北開口,中為丘陵」向東略斜的「申」字形勢。 攸縣北以長沙、湘潭為門戶、南以粵、桂為通衢,東為通贛、浙之樞紐,西為往衡、黔之捷徑,因有「潭之門戶、衡之徑庭」之說。唐蘇師道在《司空山記》說,攸縣「當南嶽之東隅,連雲陽之福地,振瀟湘之勝境,作郡邑之崇丘」。概括了攸縣地域的形勝。 攸縣地貌總的特徵,中部「蘿卜頭」狀為岡地平原,由崗地平原中部地帶呈階梯狀分別延向東西兩面褶皺斷裂區為山地。東部地勢自東向西,由高山向低山向丘陵遞降;西部地勢自西向東由中低山向丘陵、崗地遞降。構成東西兩邊群山環抱,丘陵相嵌,中部地勢低的形狀。縣內最高山是東部鸞山、銀坑和茶陵縣相鄰的太和仙,海拔1404.9米;最低處是中部一帶鴨塘鋪的桐壩村,海拔僅69米。 以地殼構造變動強烈程度、性質、形跡的組合規律,可分為三個構造區: 東部為強烈褶皺斷裂隆起區。從東部柏市泉康村的婆婆岩和泉塘山村的耙齒嶺——老漕的洞子前、桃源的兔子坪——鸞山銀坑交界的太和仙隆起帶和黃豐橋地區掃帚狀隆起帶(即以廣寒寨大、小寨為掃把,雷打石、甑皮嶺——牛皮湖——金城山為帚)看,由於褶皺緊閉,隆帶地區形成崇山峻嶺;而斷裂的發育,促使山勢更加陡峭,切斷山勢的連綿,形成了攸縣群山峻嶺,山峰突兀的獨特景觀。 中部為斷陷盆地區。在縣境中部,以大同橋、新市為中心,東以山關——酒埠江——廖公鋪——巨田一帶為界;西以皇圖嶺新和周家屋——坪陽廟龍泉——檟山株形——大同橋黃沙橋——石羊塘八合沖——桃水一帶為界;南至北70公里,東到西20公里,這一「蘿卜頭」狀區域為狹長斷陷盆地。 西部為斷裂、褶皺區。西部之東,為斷陷盆地截斷,西部之西、南、北三面地殼以褶皺為主,斷裂層次。 攸縣的山,險而奇,攸縣的水,清而麗,群山環繞,眾水交錯,形成了縣境的南國景色。宋代太學博士彭天益答宋徽宗的「鸞山配鳳嶺,金水繞銀坑」可謂攸邑山水之美談。
❿ 錯那縣勒鄉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高山峽谷密林區。
鄉政府駐地只有2400的海拔,周圍海拔起伏很大,山上全是原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