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唐朝,元朝,秦朝的地理位置,詳細一點啊!!!
你好,以下為全盛時期的
明朝
「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盡入版圖。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貢,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縻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明史·地理志》)

⑵ 中國古代地理面積最大的朝代是哪個國都是哪裡
如圖,來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說1271年建自立,定國號為元),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內。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滅亡。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元朝自成吉思汗起歷經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98年。國都為大都(今北京)

⑶ 元朝時地理學方面有哪些發展
元朝時期思想來兼收並蓄,在自地理方面,由於各國間交流頻繁,地理學著作頻出。 《元一統志》的編纂、河源的探索、《輿地圖》的問世及大批游記類著作的出版是元朝地理學方面的主要成就。《元一統志》由政府主持,扎馬魯丁、虞應龍具體負責。該書對中國各路府州縣的建置沿革、城郭鄉鎮、山川里至、土產風俗、古跡人物均有詳細描述,具有較高史料價值。1280年元世祖命女真人都實探求黃河河源,認為星宿海(火敦腦兒)即河源,比較接近實際。潘昂霄還據此撰成《河源志》。道士朱思本考察了今華北、華東、中南等廣大地區地理形勢,參閱《元一統志》等地理學著作,以「計里劃方」法,繪製成《輿地圖》,成為元朝地理學及中國地圖史上劃時代的人物。游記類地理學著作有耶律楚材《西遊錄》,李志常整理的《長春真人西遊記》,周達觀《真臘風土記》,汪大淵《島夷志略》等,對元朝國內外的地理地貌、風土人情、貿易來往等頗多描繪。
⑷ 元朝什麼時候將金齒地區納入版圖
金齒國是以金齒民族為首建立的,「金齒」是「茫蠻」的俗稱。《新唐書·南詔傳》載:「茫蠻部落……或漆齒,或金齒」。《元史·地理志》雲:「按唐史茫施蠻(茫蠻之一部),本開南種……或漆齒,或金齒,沿俗呼金齒蠻」。以上記載清楚表明,「金齒」是「茫蠻部落」的俗稱。唐代樊綽《雲南志》載,金齒的主要居住地在今保山(永昌)、鳳慶、臨搶、龍陵、潞西、盈江、孟連等地。

同年,元朝政府設立金齒安撫司,管轄金齒地區。八月,忽必烈「敕以賀天爵為金齒等國安撫使,忽林伯副之,仍招諭使安其民。(《元史》)」至元四年(1267年)八月,封皇子忽哥赤為雲南王,賜蛇鈕金鍍銀印。九月,立大理等處行六部,歸雲南王府管轄。於是,金齒地區成為當時雲南最大的政治區之一,隸屬於雲南六部。
盡管此後元朝政府繼續不斷調整該地區的行政設置,但是金齒安撫司的設立標志著元朝正式將金齒納入版圖。
⑸ 以前日本一直學習中國,當宋朝被元朝滅亡之後,日本接受強大的漢文化洗禮,如果日本靠其地理優勢抵擋了蒙
不,事實上他們學習的最多的就是唐朝。而且你覺得唐朝那一種瘋狂的佛法和宗室的亂倫關系真的好嗎。並且我國的省制度和自治的雛形就是元朝才出現的
⑹ 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的元朝,是怎麼做到我國歷史上最大地理面積的
元朝的特點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之後元朝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
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6)元朝地理知識擴展閱讀:
元世祖忽必烈在統一中國之後,並沒有停止對外的軍事行動。此後,元朝曾兩征日本、兩征安南(今越南北部)、兩征緬甸,先後使高麗、緬甸、台城、安南等地成為元的屬國。
在國內,為了統治漢族人民,元朝統治者將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漢人、南方漢人。在這種制度下,漢人的地位極底。成為了蒙古人與色目人驅使的對象。故而,在元朝統治初年,曾發生過多次漢族與南方各少數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義,但都未能成功。
因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大多以游牧為主,生產力較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自忽必烈以來,歷代元朝統治者都以農業生產代替了畜牧生產,所以元朝的農業有了極大的發展。由於元朝的疆域擴展到了西亞地區,使得歐洲與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
經濟的起步帶動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在元朝年間,中國南方的棉花種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紡織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出現了以黃道婆為首的一批手工業者,使當時的棉紡織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此外,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元世祖年間,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曾到過中國,在它撰寫的《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的記載了當時元朝大都的繁榮景象。
⑺ 元朝的行省地理范圍與幾天相比有哪些變化
面積少了很多,元朝時期總面積至少2200萬平方公里(還不包括分封出去的4大汗國,若算的話不少於3500萬平方公里)
今天則只有960萬平方公里,這還包括不知道能不能收回來的南海,藏南,東海等地。
⑻ 元朝為什麼出現了很多地理類書籍
元代黃河源的最先考察在至元十七年(1280),當時的招討使都實率人抵達河源,翰林學專士潘昂霄按闊闊(都實屬的弟弟)的敘述,寫成了《河源志》一書。自然,西藏並入元朝版圖是開展這一探險的政治前提。在蒙古帝國擴張的過程中,地理考察十分時行。所以,元朝時出現了許多游記、地理志和圖志之類的圖書。
⑼ 說說元朝疆域有什麼特點。
面積廣大,比前蘇聯的面積還要大,橫跨歐亞兩個大洲,而且是空前的,也有可能絕後版。
元朝疆域權空前遼闊。從今天的地理情況來看,自東部沿海到西部今新疆地區,從南部的南海地區到北面的西伯利亞大部,從西南的西藏、雲南到東北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統一政權范圍之內。
《元史·地理志》記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唐朝時期邊疆地區的羈縻州縣,在元朝幾乎都同於內地,以往由少數民族政權統治的地區,也正式劃入了元朝的版圖。
外延:

⑽ 碭山縣在元朝的地理位置
元憲宗七年(1257年),復置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東),還舊地屬東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為永城縣,芒碭山一帶再屬永城縣。是年,碭山縣並入單父縣,至元三年,復置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東),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碭山,古稱下邑,別名梨都,宿州市轄縣,位於安徽省最北端,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東連本省蕭縣,由南到西部分別與河南省永城市、夏邑縣、虞城縣毗鄰;西北部與山東省單縣相連,東北部與江蘇省豐縣接壤。
碭山東距徐州市84公里,[1] 西接古都商丘市72公里,芒碭山雄峙於前,黃河襟帶於後,古為汴京齒唇,徐淮門戶,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沖之稱。今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經濟區、徐州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
碭山歷史悠久、資源富集,自秦置碭郡,至今已有2227年建城史。是「中國武術之鄉」、「中國嗩吶之鄉」、「中國長壽之鄉」,是後梁開國皇帝朱溫故里,有齊白石、傅友德、申屠、劉墉等歷史名人。
碭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譽,被稱為「中國酥梨之鄉」、"中國西甜瓜之鄉",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綠化工作先進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縣[1] ,是國務院公布的對外開放縣,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首批平安縣」。2010年4月被吉尼斯紀錄認定為世界最大的連片果園產區。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