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文化風地理位置

文化風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3-15 13:37:18

㈠ 四川成都地理位置,風土人情,地城文化,氣候狀況

成都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於東經102°54′~104°53′和北緯°05 ′~31°26′之間,全市東西長192公里,南北寬166公里,總面積14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48萬畝。東北與德陽、東南與資陽毗鄰,南面與眉山相連,西南與雅安、西北與阿壩州接壤。距東海1600公里,南海1090公里,屬內陸地帶。
地質
成都地質悠久,地層出露較全,全市地勢差異顯著,西北
成都平原
高,東南低,西部屬於四川盆地邊緣地區,以深丘和山地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間,最高處大邑縣雙河鄉海拔為5353米,相對高度在1000米左右;東部屬於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主要由第四系沖擊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組成,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開發歷史悠久,墾殖指數高,地勢平坦,海拔一般在500米上下,最低處金堂縣雲台鄉僅海拔387米。成都市東、西兩個部分之間高差懸殊達4966米。由於地表海拔高度差異顯著,直接造成水、熱等氣候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同,不僅西部山地氣溫、水溫、地溫大大低於東部平原,而且山地上下之間還呈現出明顯的不同熱量差異的垂直氣候帶,因而在成都市域范圍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分布又相對集中。

地貌
成都按地貌類型可分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類型可分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黃棕壤等11類;按土地利用現狀類型可分為耕地、園林地、牧草地等8類。平原面積比重大,達4971.4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0.1%,遠遠高於全國佔12%和四川省佔2.54%的水平;丘陵面積佔27.6%,山地面積佔32.3%。土地墾殖指數高,,可利用面積的比重可達94.2%,全市平均土地墾殖指數達38.22%,其中平原地區高達60%以上,遠遠高於全國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氣候
成都位於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交接地帶,具有自己特有的氣候資源:一是東西兩部分之間氣候不同。由於成都市東、西高低懸殊,熱量隨海拔高度急增而銳減,所以出現東暖西涼兩種氣候類型並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時間的氣溫可以相差好幾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現出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等多種氣候類型。這種熱量的垂直變化,為成都市發展農業特別是多種經營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二是冬濕冷、春早、無霜期較長,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在16°C左右,≥10°C的年平均活動積溫為4700~5300°C,全年無霜期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現在11月底,終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5°C左右,最低氣溫在0°C以下的天氣集中出現在12月中下旬和1月上旬,少部分出現在1月中下旬,平均氣溫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高1~2°C,提前半個月入春。三是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900~1300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際變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與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為2:1左右。四是光、熱、水基本同季,氣候資源的組合合理,很有利於生物繁衍。五是風速小, 廣大平原、丘陵地區風速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為 1042~1412小時,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為83.0~94.9千米/平方厘米。
成都極端最低氣溫為-5.9℃,大部分區市縣出現在12月,少部分出現在1月。據成都市氣象局網站公布的《成都市常年各月風向、風速、降水氣候資料》顯示:成都市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成都市常年最多風向是靜風;次多風向:6、7、8月為北風,其餘各月為東北偏北風。
人口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65.8萬人(含簡陽1572.8萬人),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228.1萬人(含簡陽1376.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65‰。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94.3%。

民族
成都是一個多民族散居的城市,境內除漢族外,有54個少數民族成份。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成都市少數民族人口為60538人,還有大量的暫住和流動少數民族同胞。人數上1000人的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羌族、壯族、朝鮮族等十個民族。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3920686人,佔99.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26939人,佔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增加了0.36個百分點。

㈡ 分析一下武漢的地理位置,還有它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之類的

武漢(Wǔhàn)簡稱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是全國七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常住人口897萬人。為華中地區最大都市, 中國華中地區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長江中下游特大城市。武漢城市圈的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水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
在清代末期、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一度是中國內陸最大城市,位居亞洲前列,曾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武漢更是中華民國的誕生地,著名的武昌起義便發生在這里。
武漢其行政區劃沿革非常具有歷史特色,可以說是從明代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的一個縮影。武武漢在湖北省位置漢可以看作兩市(漢口、武昌)一縣(漢陽)的合並(故有「武漢三鎮」之說)。其中漢口和武昌從明朝後期起就分別發展成相當規模的城市。在1927年到1949年,這三地分別對應著漢口特別市(過去的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縣。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合並為京兆區,總稱武漢,開三鎮合並先河。因此,武漢可以說是一個直轄市、一個省會城市和一個縣的緊密聯合體。
武漢淡水資源十分豐富。亞洲第一大河長江及支流漢水在城中交匯。此外武漢城內還有大大小小數十個屬於長江水系的淡水湖(如果算上郊區就有一百多個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其中武漢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線全長110多公里,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域面積的6倍。在武漢城區面積中,水域面積佔了約四分之一。

㈢ 呼倫貝爾地理位置,文化歷史,風土人情。

地理位置:呼倫貝爾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呼倫貝爾市總面積26.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山東省與江蘇省兩省之和。東鄰黑龍江省,西、北與蒙古國、俄羅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國的交界地帶,與俄羅斯、蒙古國有1723公里的邊境線,有8個國家級一、二類通商口岸,其中滿洲里口岸是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歷史:呼倫貝爾見諸史籍最早的是東胡。公元前209年匈奴人統一北方草原,呼倫貝爾地區屬其三部領地之 呼倫貝爾大草原一左賢王庭轄地。 東漢建武二十五年鮮卑與東漢「通驛使」,這是公元49年。此時,鮮卑人已經走出森林,生活在海拉爾河、伊敏河、根河、額爾古納河流域以及達賚湖畔,並發展為強大的部落聯盟北魏時期,大興安嶺東有烏洛侯等室韋諸部,嶺西有地豆於等室韋部。 隋時,室韋分五部,生活於呼倫貝爾的是北室韋、缽室韋和深末怛室韋。唐時,室韋分為九部,居嫩江(那河)沿岸的為達末婁部、達姤部,烏羅渾部和黃頭部;居大興安嶺以西者為:居俱輪泊(今達賚湖)南的烏素固部、移塞沒部塞曷支部和鮮部(黑車子室韋);居額爾古納河沿岸的西室韋部、大室韋部和蒙兀室韋部。 7-8世紀,突厥人和回紇人先後進入呼倫貝爾嶺西地區,這里一度成為突厥和回紇的東部邊地。9世紀末和10世紀初,嶺西逐漸成為烏古烈和塔塔兒人的駐地,嶺東成為契丹人的勢力范圍。 10世紀初至12世紀,呼倫貝爾屬遼國。 12世紀初至13世紀初,這塊土地屬金國。 成吉思汗先祖蒙兀室韋部在額爾古納河流域日益成長壯大起來後,公元8世紀他們西遷到斡難河、土拉河、烏爾遜河發源地肯特山地區。當成吉思汗登上汗位後,他又重返呼倫貝爾,從塔塔兒人手中奪取了呼倫貝爾。成吉思汗最終統一了北方蒙古高原。統一的、強大的蒙古民族,也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蒙古帝國建立後,1214年,成吉思汗將呼倫貝爾先後分封給他大弟拙赤

㈣ 地理位置和風土人情作文

新雨初霽,稽山如黛,鑒水似煙。懷揣著一顆對魯迅先生的敬仰之心,來到了紹興魯鎮風俗園區。魯鎮,一座人們既熟識又陌生、既歷史久遠又年輕活潑的江南水鄉小鎮。「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一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魯鎮第一次出現在先生的作品中,伴著淡淡的「羼了水」的紹興黃酒的香味,在孔乙己絮叨的「多乎哉?不多也」的言語聲中,魯鎮,就日漸為人們所接受和熟識起來。正如魯迅所言,他創作小說的背景以紹興居多。據統計,在全部25篇魯迅現代小說中,以故鄉紹興為背景的就有11篇,其中魯鎮在小說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先生先後在他的《孔乙已》、《明天》、《風波》、《社戲》、《祝福》、《故鄉》、《狂人日記》等作品裡,連續出現了魯鎮這個地名,而先生的不朽著作《阿Q正傳》中阿Q的生活地未庄,便是魯鎮的一個村子。魯鎮的名聲便和孔乙己、九斤老太、祥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連在一起,密不可分了。魯迅在作品中,將一個具有明清特色的既熱鬧繁華又富有文化底蘊的水鄉古鎮,作為文化遺產留給我們。魯迅作品的藝術魅力深遠流長。經這位文學大師的妙筆,魯鎮的名聲早已遠播海內外,烏瓦粉牆、枕河臨街的店鋪、台門建築、千姿百態的石橋墩,縱橫交錯的水巷小河,飛檐翹角的戲台等,無一不是20世紀初期的紹興風貌。其實在紹興的歷史上並無魯鎮這個小鎮。魯鎮是魯迅小說虛構的地方,它集中地反映了紹興的水、橋、酒、石、建築、民俗、戲劇和名士等諸多文化,無疑是那個時代的縮影。魯迅生前對魯鎮傾注了滿腔的熱情,源自於他對故鄉山水、對童年生活夢幻一般的眷戀。先生與母親和外婆的關系一直十分密切,母親姓魯,便是先生特別喜歡用魯鎮作為小說背景的最主要原因了。而紹興城外的安橋頭是先生的外婆家,舅父家在皇甫庄,大姑媽居住在吳融,小姑媽居住在東關,在這些村鎮里,都曾留下先生孩童時期活潑的足跡。因此,魯鎮是魯迅對東浦、樊江、東關、皇甫庄、安橋頭等幾個水鄉小鎮兒時記憶的一個藝術的文本概括。它只是存在於小說中的一個書面的水鄉小鎮。但這個小鎮,確實早就存在於魯迅的心中,也通過他的小說,存活於千百萬讀者的心中。然而,魯迅構勒出來的魯鎮卻不是一個與世隔絕、安居樂業的好地方。魯迅將喜怒哀樂、嘻笑怒罵溶入到這個同樣是那麼美麗、古樸、繁華的水鄉小鎮之中。魯鎮是魯迅將紹興眾多集鎮濃縮而成的一個浪漫而又現實的平台,魯迅塑造的人物在魯鎮奔走著、呼喊著、期待著……魯迅筆下的魯鎮,也寄存著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寄託了自已的社會理想。現在,紹興柯岩風景區興建了這么一個鄉村小鎮式的主題公園,把平面的文學作品中的形象,變成了可以參觀和游覽的三維形象,復活了魯迅作品中的環境、人物,以及風土人情。通過復制、虛擬和再生等藝術手段,讓魯迅作品的思想和人物重新復活於世間,這無疑是一個絕妙創意。魯迅之子周海嬰先生對此也感到很高興,他認為這樣做是「把魯迅還給世人、還給世界」。近年來,全囯各地以歷史文化為內涵所建成的主題公園不少,但這些公園或是為拍攝影視而建,或是在某地僅僅虛擬了某種歷史文化環境。而在鑒湖之側的魯鎮則不一樣,它修建於小說故事的發生地,復制的是當地歷史生活中的民情風俗,而且又是與小說中家喻戶曉的人物故事緊密地維系在一起。依託鑒湖的水鄉風光,依託紹興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具有魯迅筆下風情的古色古香的水鄉小鎮。它將魯迅作品中有關故鄉紹興的內容融入其中,使在魯鎮街上走、河上行的人們,時刻感受到魯迅筆下的人物彷彿就在身邊,魯迅先生的吶喊似乎仍在古鎮上空回盪。因此,走進魯鎮,彷彿是走進了歷史,走進了魯迅的小說,給人的是一種似幻似真的感覺,是一種以心靈而去實地感受歷史、體驗歷史的感覺。魯鎮融匯舊時紹興水鄉的民俗風情、建築風韻、自然景緻,是百年前紹興水鄉的一個縮影。魯鎮是再現型文化主題景區,是傳統旅遊景區和現代主題公園理念相結合的產物。它將魯迅作品和紹興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以越文化為底蘊,全面展示紹興水街古鎮。魯鎮佔地150畝,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分為傳統餐飲區、傳統商鋪區、休閑展示區、傳統民居區、水上游覽區五大區域。魯鎮有一湖兩河三街,湖為鑒湖,是越中名湖,紹興人的「母親湖」;魯鎮傍湖而建,兩條小河自東而西橫貫鎮區,注入鑒湖;三條街道店鋪林立,一色的黛瓦粉牆,燈籠高懸,酒幡飄翻,迎親的隊伍鼓號齊鳴,社戲台上戲文連軸,讓人們感覺彷彿走進了20世紀初紹興水鄉的風俗人情畫卷之中。那天,我們去魯鎮之時,不巧天正下著小雨,走過鎮口的石牌坊,大家就匆匆忙忙地進了鎮。鎮口用青條石鋪砌成的魯鎮廣場上有魯迅先生的青石座像,雙目如炬,燭照一切,沉思中的魯迅似乎在把身後災難深重的中國介紹給大家。魯迅在《故鄉》中這樣起筆:「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進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不禁悲涼起來了!」魯迅雖然以優美的筆調回憶了他童年的故鄉生活,但卻用很沉重的筆調寫出了他重返故鄉的感受,舊社會中國農民的生活是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沉重,魯迅對新生活的渴望和信心充滿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間。走過了鎮中廣場,穿行在魯鎮的街巷中,河面上清新濕潤的微風輕輕撲面,水鄉的枕河人家隨處可見。魯鎮採用的是紹興典型的白牆黑瓦、一河一湖兩街的建築格局。因此,走進魯鎮,給人第一個感覺就是走進了一個舊時「人家盡枕河,樓台俯船楫」的水鄉古鎮。水中波光粼粼,拍岸有聲,望不盡的烏篷和龍舟來回奔波,宛如一座威尼斯城;岸上建築幢幢,粉牆黛瓦、小橋流水,沿河的民居、商鋪錯落有致,只是感覺這個「古鎮」新了一點。這嶄新的古鎮,卻讓我們看到了濃縮了的紹興。走在呈東西走向的魯鎮老街上,賞著青山綠水映襯著的粉牆黛瓦,還有東面的「新未庄」,南面的「古鑒湖」,記者彷彿置身於當年「人家盡枕河」、「樓台俯船楫」的水鄉魯鎮之中。魯鎮挺大,沿著彎彎曲曲的河道,大多是魯迅筆下提到建築。大概是魯鎮新開張的緣故,好多「民居」還無人居住,好多商鋪還無人經營,只是面街臨河的家庭作坊、夫妻店堂還算生意興隆。貢品店、錫箔店、油燭店、茶漆店、錢庄、當鋪……那些現代都市已經沒有的店鋪林立在這里。走在石板路上,看到衣著清代服飾的巡街兵丁時,彷彿到了另一個朝代。魯府、趙府、錢府是魯鎮的重點建築,魯府是祥林嫂聊以寄身的「魯四老爺」的宅第,趙府是《阿Q正傳》中「趙太爺」的家,錢府則是《狂人日記》中「狂人」的住宅。走進魯府,觀看了在那裡正在進行著的祝福儀式,再走進魯府花園,欣賞了陳列在那裡的歷代名匾。行走在水巷和石橋之間的我們一行人,腦子里此時已是全部被魯迅小說里的故事和人物所佔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也擺進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舊時紹興,彷彿正在親眼目睹著小說故事中所發生著的一切。因此,當我們走到西施豆腐店門口時,立即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位細腳伶仃的圓規楊二嫂來。及至坐在了曲尺櫃台前,喝著服務員端上來的冒著熱氣的豆腐腦時,才意識到那位楊二嫂已是永遠地成為歷史中的小說形象了。觀瞻完魯府,我們靜靜地在「鎮公所」里看了一出「大團圓」的戲:阿Q正伏在地上畫圓圈,上首案桌前端坐著「長衫人物」,兩列支著水火棒的衙役。「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出了「鎮公所」,我們的心都有點沉甸甸的,許久沒有人說話。遠遠地迎面走過來一個人,襤褸的衣衫,一頂破氈帽,來到近前,他竟油腔滑調地裝著各種怪相,還歪斜著眼睛嚷了一句「造反了!造反了!」原來正是那個「阿Q」。大家剛從詫異中反應過來,斜旁又走來一個柱著柺杖的花白頭發的老婦人,她衣衫襤褸,目光呆滯,口中念念有詞,不停地喚叫著「阿毛啊,阿毛」,往我們後面走去了,那就是《祝福》中命運多舛的祥林嫂啊,我們的心便再次沉浸在先生敘說的那風雨如磐的歲月中去了……在魯鎮,經常可以看到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魯四老爺……魯迅筆下的人物,一個個出現在街上。遊客多時,他們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來逗遊人開心,引得遊客紛紛掏出相機拍攝。遊客少時,魯四老爺就拿著個水煙盒四處游盪,阿Q就靠在牌門上歇息,祥林嫂坐在掌櫃的櫃台上喝茶,倒真有些生活的情趣。鎮里引人注目的還有一組組形象誇張、形態各異的街頭雕像。阿Q革命、阿Q挨打、阿Q調戲小尼姑、搶親……讓人發笑,也讓人看到了魯迅筆下那些人物的性格與命運。狂人日記演繹趣味游戲,活生生營造一個吃人的環境,構成水鄉魯鎮一道獨特的風景。如今的魯鎮,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熙熙攘攘,歡聲笑語不絕於耳,人們贊嘆著天水交融的自然美景,欣賞著水鄉濃濃的江南風情,回味著厚重的民俗文化,續寫著魯迅夢寐以求卻無法實現的一切……從魯鎮的河埠坐船繞鑒湖慢慢駛出小鎮。此時,在細雨濛濛之中的魯鎮,變得更加如幻如畫。魯鎮在雨影中漸漸淡出之時,坐在小船之上,我回味剛才的游覽經歷,才真切地體會到,這個以魯迅小說為內涵所設計的舊時紹興鄉鎮式主題公園,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它是原汁原味的,又因為它的內涵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所以,它能給人一種似真似幻的感覺。啊!魯鎮,是魯迅先生的精神家園,也是人們解讀魯迅先生的一把鑰匙。走進魯鎮,彷彿走近魯迅。輕輕地,踩著青石板的詩韻,讓我約你結伴而行,走進紹興魯鎮夢一般的意境滿意請採納,謝謝……

㈤ 杭州市的地理位置及文化

地理位置: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城市,浙專江省第一大城市屬,也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兩個副中心城市之一。杭州有多項旅遊景點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創造了一批世界之最。杭州歷史源遠流長,自秦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還是五代吳越西府和南宋行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元朝時曾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部,坐標為東經118°21′-120°30′,北緯29°11′-30°33′,東臨杭州灣,南與紹興、金華相接,西南與衢州相接,北與湖州、嘉興兩市毗鄰,西南與安徽省黃山市交界,西北與安徽省宣城交接。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沿和錢塘江流域,地形復雜多樣。杭州市西部屬浙西丘陵區,主幹山脈有天目山等。東部屬浙北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徵

㈥ 請你介紹一下祖國的寶島-台灣。 1、地理位置: 2、自然概況: 3、風土人情: 4、歷史文化

1、地理位置: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2、自然概況: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3、風土人情:

台灣有98%的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約2%則是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定居的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

台灣少數民族屬於南島語系,人種屬馬來人種。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系之一,台灣是其分布的最北端。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後陸續從中國大陸各省份隨國民黨政府遷台移民至台灣的外省人。

隨著海峽兩岸交流和國際化發展,台灣現有數萬名大陸及港澳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被稱作台灣新住民。

4、歷史文化: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6)文化風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台灣(Taiwan),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台灣省人口約2350萬,超過70%集中在台灣島西部的5大都會區,其中以台北市為中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台灣

㈦ 樂山的地理位置、氣侯特點、風土人情和文化底蘊

樂山地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介於東經102°15′~104°15′、北緯28°28′~29°56′之間,北連眉山市,東鄰自貢市,南接宜賓市,西靠涼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市。樂山市幅員面積12827k㎡,佔四川省幅員面積的2.64%。
樂山在特定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多種氣候類型。因地域處在北緯29°附近,全市屬中亞熱帶氣候帶,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雨量豐沛,水熱同季,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在16.5~18.0度之間,年平均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數僅1.0~2.7天,是水稻、小麥、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農副產品的高產區。西南山區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從山麓至山巔依次分布著中亞熱帶一暖溫帶一溫帶一寒溫帶的完整氣候帶,氣候條件十分復雜,是地域內發展農業綜合經營和立體農業的區域,是木材、茶葉、中葯材等作物的主產區,也是寶貴的旅遊資源。受季風影響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氣候濕潤,雨量豐沛。絕大多數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峨眉山市達1500毫米以上,僅峨邊、金口河少於1000毫米以下,降水有季節性變遷,夏秋季雨量佔全年的80%左右,冬春季只佔20%,降水的年際差異較大,年最少降水量多在900毫米以下,部分地區年最多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
樂山是四川糧食、副食品、清潔能源、新材料和建材生產基地,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的國家硅材料及副產物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歷史上屬古蜀國,有「海棠香國」的美譽。樂山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首批對外開放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城市之一。樂山市是中國唯一一個擁有三處不同類型世界遺產的城市(樂山大佛景區、峨眉山景區、東風堰)。
望採納

㈧ 求地理位置對國家文化的影響。

這個比較多啊,例如地理位置會影響文明的形成,如大河文明(如中專國)會發展出封建專屬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儒家學派及三綱五常是最受歡迎的。海洋文明(如希臘)適宜產生民主制的國家,人民很早就有了經商貿易的傳統,人民的公民意識和私有財產意識普遍很強,於是資本主義盛行。
地理位置對文化的影響還體現在很多方面的,如建築風格,飲食文化,服飾習慣,宗教信仰,經濟政治等很多方面。

㈨ 四川成都地理位置,風土人情,地城文化,氣候狀況

地理位置來

成都位於四川源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於東經102°54′~104°53′和北緯30°05 ′~31°26′之間,全市東西長192公里,南北寬166公里,總面積14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48萬畝。東北與德陽、東南與資陽毗鄰,南面與眉山相連,西南與雅安、西北與阿壩州接壤。距東海1600公里,南海1090公里,屬內陸地帶。

飲食

川菜,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成都「世界美食之都」稱號,成都出產的郫縣豆瓣被譽為「川菜之魂」,是川菜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氣候

一是東西兩部分之間氣候不同。由於成都市東、西高低懸殊,熱量隨海拔高度急增而銳減,所以出現東暖西涼兩種氣候類型並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時間的氣溫可以相差好幾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現出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等多種氣候類型。這種熱量的垂直變化,為成都市發展農業特別是多種經營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二是冬濕冷、春早、無霜期較長,四季分明,熱量豐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