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武昌地理知識

武昌地理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1-23 03:18:53

A. 全面了解武昌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開展武昌一日游旅遊線路設計

如果是第一次來抄武漢,雖然十分不情願推薦黃鶴樓,總覺得性價比不高,但是作為標志性建築,來武漢的確可以去去黃鶴樓,留個影,畢竟這里並不受寒冬的影響~~並且早上逛完黃鶴樓後,中午吃飯,一下橋,就是戶部巷了,即使不去戶部巷,附近也有小樂川,所以中飯即可解決(甚至早飯也可以在戶部巷吃),吃完後在大橋底下照照相~
缺點:性價比不高,黃鶴樓好像50一張票吧,但是周邊有吃,又靠大橋,逛逛還是不錯的。

另外漢口江灘+步行街,也是一個不錯的逛的地方;尤其是步行街,可能是武漢拿得出手的為數不多的幾條商業街了~~街中還有很多老武漢建築和雕像以及原租借的老歐式建築,很適合照相~ 然後就去漢口江灘看看吧,不過冬天的話,最好別選擇晚上,應該會很冷~~~

漢陽還有歸元寺~~

武昌還有華中最大的城市廣場---洪山廣場,可以照照相~~

總之還有很多小的景點,畢竟是只能玩一天,所以先選取了這些著名的,但是也不可能在一天內都逛到,所以結合你本身的興趣,選擇一條遊玩路線即可~市內有好多旅遊專線(和普通公交收費差不多,但是路線是沿著景點的,故叫旅遊專線)

B. 武漢地理特徵

氣候

武漢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其氣候為國內城市所獨有,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氣候濕潤等特點。春季百花盛開、夏季戲水納涼、秋季天高氣爽、冬季踏雪賞梅,武漢氣候四季分明的特點。



C. 武昌地理

如果你是在傅家破長途汽車站下車,到火車站就坐8路電車,到黃鶴樓就坐1路電車,或537。

D. 武漢的地理方位詳細介紹!!

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版、崗地權和平原兼備。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佔24.5%,平原湖區佔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E. 請告訴我武昌的地理位置,要詳細~~

武昌概況
武昌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始建於1800年前的戰國時期,有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現為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200多家外地駐漢機構和眾多金融機構、商貿企業、大公司總部匯集在此,形成武漢市的江南核心區;武昌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地,因武昌首義一槍打響,成就了中國推翻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武昌濱江濱湖,是一個生態環境優良、適宜人居和旅遊的美麗城區;武昌科教集聚,有著豐富的智力資源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武昌是國家傳統製造業基地,具有發展現代製造業的天成基礎。武昌的轄區總面積81.22平方公里,內含14個行政街道、194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97萬,加上流動人口共約110萬,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左右,2002年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約120億元人民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億元。武昌區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科普示範區、省級文明城區、市級經濟強區等稱號。進入新世紀,武昌用世界的眼光看發展,為自己描繪了一個美好的藍圖:把武昌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科教先進、文化繁榮、環境優美、文明富裕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城市規劃
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20年)》,確定在武昌區規劃布局江南核心區等,重點發展金融貿易,省級行政中心、教育科研、機電、高科技產業及文化旅遊等職能。結合武昌的發展態勢,將形成沙湖體育文化旅遊發展區、武昌首義文化區、中南路—水果湖省級商貿行政區、東湖風景名勝旅遊區、南湖居住風景旅遊區、街道口大學城、徐東路—梨園商貿居住區、沿江製造業紡織業發展區、白沙洲—武泰閘現代製造業發展區等九大板塊。
地理交通
武昌地處武漢市的南大門,具有湖北省地理要沖和華中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京廣鐵路、107國道、長江水道、京珠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宜黃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命脈在武昌成米字形交匯,旅客運輸在1000公里范圍內基本實現「夕發朝至」,公路長途運輸履蓋半徑延伸至1500公里范圍。武漢的長江一、二、三橋和規劃中的兩條過江隧道均座擁武昌,沿江分布有多個客貨運碼頭,城區西側有臨江大道、和平大道、武青三幹道等三條市區主幹道,東側有中北路、中南路、迎賓大道等幹道,北邊和南邊分別有徐東路、武珞路與長江大橋和長江二橋相接,形成通暢的內環。近期,鐵道部將投資8億元人民幣對武昌火車站進行改造,京廣線將成為京廣高速客運線。
科教實力
武昌是全國聞名的智力密集區,其密集程度僅次於北京的海淀區。轄區內有著名的武漢大學等13所大專院校和以中科院武漢分院為代表的48所國家、省、市級科研機構,擁有10多萬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在校大學生12萬人,每年產出800餘項科研成果。佔地120畝的武昌寶安科技創新園入孵企業已達58家,建設中的國家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中部)基地和1.5平方公里的武昌科技工業園將成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武昌是全省的教育大區,有中小學131所,在校學生12萬人,擁有多所省市級重點名牌學校,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可塑人才,全國唯一的「少年科學院士」就產生在武昌實驗中學。
旅遊資源
武昌是一個美麗的城區,依山傍水,文化歷史厚重,集中了全市70%的風景名勝和革命勝跡,武漢被國家授予的6個4A級景區有5個在武昌。盛享「天下江山第一樓」美譽的黃鶴樓,距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佛教勝地寶通禪寺始建於南朝,歷經了2000餘年的滄桑;有2500年歷史的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的長春觀,每逢慶典之日,祈禳活動甚為壯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東湖的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中湖;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的戰國出土文物古編鍾,更飽蘸了濃郁的楚文化風韻,成為湖北省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標志;在大革命時期由國共兩黨合作創辦、由毛澤東同志實際主持工作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現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發生在1911年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揭開了中國革命歷史的新篇章,給武昌留下了辛亥起義鄂軍總督府、起義門、工程營、楚望台軍械庫、黃興拜將台等一大批首義遺址和勝跡,一代名艦「中山艦」將永久停泊在武昌的長江邊,辛亥革命博物館也在規劃建設中。武昌正著力建設「首義文化區」,賦予「首義」更新的社會、經濟、文化內涵和活力。武昌還匯集了洪山體育館、洪山廣場、湖北大劇院等大型文化體育設施及一批高檔酒店,構成旅遊的配套功能。
對外開放
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引進內資,是武昌對外開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92年以來,全區共設立了三資企業187家,投資總額2.9億美元,引進內資近50億元人民幣。近兩年,三資企業成為地區出口創匯的主力軍,美國、日本、韓國、香港等地及境內的一批上市企業也來武昌發展通訊、軟體、環保等高科技產業,英國百安居、美國普爾斯馬特、法國家樂福、德國麥德龍等世界500強大型商業企業紛紛進駐武昌,美國PDC公司也正著手在武昌投資大型「城市娛樂中心」項目,武昌正逐漸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內外資的進入,帶來了嶄新的商業業態,推動了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城市的外向度,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新世紀,武昌著眼發展,放眼全球,正著手規劃建設2平方公里以上的500強公司總部區,引進國內外金融、保險、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雙語學校、醫院及知名企業集團總部入駐,努力建設國際化、市場化的新武昌。
城市建設
武昌的城市建設發展潛力巨大,90年代以來,政府加大投入,在武昌新建、擴建了多條重要交通幹道,形成與三鎮快速連接的「五縱六橫」交通網路格局;洪山廣場、紅樓廣場、黃鶴樓景區、東湖環湖景區等景觀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提升了武昌的環境質量及中心城區功能;南湖寶安花園、藍灣俊園、東湖語林等多個新型住宅小區展示了21世紀高品位、高質量的居住環境;沿沙湖佔地800畝的「碧水藍天」小區已進入規劃;武昌臨江大道、和平大道成片開發改造工程也開始實施,對臨江大道至沙湖邊約3平方公里的范圍進行全面拆遷改造,拆遷面積為112萬平方米,規劃形成臨江商務中心區和休閑觀江景區。未來3—10年,武昌地區將建成生態環境優越,公共與市政設施配套,經濟發達,交通便捷,高收入群體相對集中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金融商貿
自古以來,武昌就是商業繁盛的大都會,是長江沿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早在東漢時期,武昌就成了重要商埠,直至清末,十里「長街」商賈雲集,成為繁華的商貿市場。建國50多年來,武昌的商貿金融業得到空前發展,第三產業佔了地區國民經濟的85%,轄區內近60家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形成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國內外大型商貿企業均扎堆武昌,形成現代商貿新業態。規劃中的中南商貿中心區、徐東現代商貿區、徐家棚現代物流區,解放路商業步行街等正在建設中。
地區工業
早在「一五」和「二五」計劃時期,國家在武昌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相繼建成了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武昌車輛廠、湖北建築機械廠等一批重要工業企業,成為國家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經過40多年的建設,地區工業形成了以機械、電子、造船、輕紡、化工、建材等為主體的綜合性工業體系,成為全國最大的重型機床生產基地、建築機械生產基地、鍋爐生產基地、船舶生產基地和冷藏車輛生產基地,在重型和超重型精密數控機床、超高壓和壓臨界鍋爐、工程船舶、計算機應用等方面在國內享有了較高聲譽,信息產業及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迅速崛起,計算機軟體、環保設備、機電一體化、激光應用、新材料等領域有了新的突破,機電、化工、輕紡等一批產品也躋身國際市場。「十五」期間,武昌區將依託地區良好的製造業基礎和雄厚的技術開發能力,大力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都市工業和裝備製造業,形成以沿江—楊園製造業紡織業發展區、白沙洲—武泰閘現代製造業發展區、八一路—小洪山高科技產業孵化區。
投資環境
硬環境方面,武昌區將實行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並重的策略,一方面,改造舊城區,降低核心區人口密度,提高環境質量和居住水平;另一方面,重點開發外圍區域,完善公共與市政配套,建立健全良好的社區服務體系,創造吸引投資的綜合環境,帶動現代服務業、高科技產業、房地產業、金融商貿業、文化旅遊業等產業的發展。
軟環境方面,武昌區堅持不懈地抓好環境創新,著力整頓、規范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市場法制環境;抓好武昌區投資(投訴)服務中心建設,完善服務承諾制和「一門式」辦公、「一條龍」服務機制;強化重大項目的跟蹤服務和綜合協調機制,對外來投資企業實行重點掛牌保護;制定鼓勵投資政策,營造「親商、護商」的良好氛圍,努力建設服務型、法治化的政府。

F. 武漢的基本自然地理特點如地理位置 地形和氣候特點等

果說大,的確武漢很大,中國的城市中能夠超過武漢規模的最多不超過3個;武漢最早被作為都城是在三國時期,當時被稱為夏口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武昌,如今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黃鶴樓的鼻祖就是三國時間吳國在龜山上建立的訓練水軍的閱兵樓。形成今天武漢三鎮的格局要歸因於明朝期間的漢水改道,從此將漢口和漢陽區分開來。漢口雖然是最後形成的,但是它的發展速度遠遠的超過了其它兩鎮,得天獨厚的優勢,讓漢口從明到清末數百年間迅速發展為中國重要的商埠,貨物集散地;漢陽的崛起要歸功於張之洞的洋務運動,重工業,鋼鐵廠,兵工廠讓漢陽一夜之間騰飛。惟獨武昌一直默默無聞。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唯一的兩個大都市:上海和武漢,同時被列為了直轄市。幾年之後,武漢的命運出現了第一次轉折:別降級為副省級城市。但是這並不能影響武漢的地位,因為此時大批「武」字頭的重工業落戶武漢,武漢長江大橋的完工,武漢依舊為國民經濟建設貢獻巨大的力量。武漢落後的轉折是連續錯過80年代到90年代的三次改革浪潮,身處內陸的武漢沒有從改革中獲得任何機遇,而其他沿海城市已經完成了資本積累和再發展。怨天不如尤人,長久以來,武漢政府的領導習慣以直轄市自居,和省政府的關系一直很微妙,導致省政府對武漢建設並不是很關心。可以這樣認為從80年代到上個世紀末,武漢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而整個城市建設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難怪別人把偌大的武漢戲稱「最大的縣城」。

武漢的機遇源自新世紀的開始,尤其是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省委俞書記原任建設部部長,明確指示湖北省要把武漢作為建設的重點,而新一屆武漢政府求真務實:正視落後和差距,正確定位武漢的發展方向。近幾年來,武漢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和沿海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事在人為,發展不是僅依靠國家政策的支持,更要自己的努力,省市政府的明確目標是腳踏實地,將武漢不僅建設成為城市規模大,而且經濟也要作強作大。在中部崛起中成為領軍人!

誤讀武漢天氣:外地人經常把武漢的夏天說的十分恐怖,實際初夏從每年的五月中旬開始,暑期進入盛夏,盛夏氣溫最高氣溫大部分時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氣溫比較高,一般在29-30,為什麼給人感覺悶熱呢?武漢水系發達,經過白天的水氣蒸發,導致空氣濕度大,所以給人很不舒服悶熱的感覺,一般到夏天在沒有空調比較難入睡。到了九月,氣溫也可能達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氣溫不再很高,十月之後進入初秋,氣溫會逐漸下降,平均氣溫在20-25,天氣乾燥,有時候氣溫也會異常達到接近30或超過。從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氣南下,氣溫下降十分厲害,超過10度的降溫很常見,從12月底到來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氣溫在一般在1-3度,天氣好時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時常常在0度以下,武漢大 部分家庭是沒有安裝暖氣的,因此家中覺得比較陰冷。三月後進入初春,氣溫回升很快,最高氣溫可以到達20多度,但是低溫還是比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間氣溫下降15到20,大雪紛飛。

理解城市建設:武漢城市格局兩江三鎮,坐擁七湖。水資源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媲美: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是全國人均水平的90倍,是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的10倍。讓人擔憂的是,在過去的時光中,這些寶貴的水資源或重或輕的受到了污染,如今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整治。21世紀是水的世紀,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寶貴的水資源。在武漢城市大格局的背景下,武漢的城市建設不得不已江湖為軸線,因此城市不是很中規中矩,給人的感覺有點亂。的確,橫跨兩江對城市建設有很大的約束,尤其對交通建設十分不利,常常出現斷頭路,所以在一些主幹道和過江通道上發生大規模的交通擁擠,在重要的節日更加明顯。必須承認這是武漢做的不好的地方,雖然現在在大規模的改善道路環境,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加快軌道交通的建設。

生活:武漢至少現在不被大家認為適合發展:人才流失,工資水平低......但是排除天氣因素(對於外地城市的人),個人認為是個生活的好地方:城市中有山有水,滾滾長江穿城而過,城市裡面公園綠地星羅棋布,物價水平中等,商品種類齊全,商業競爭激烈,而消費者從中可以的到很多實惠。尤其是可以品嘗到各種風味小吃。節假日和家人,朋友或愛人去或逛街,或去爬山,或去東湖,或去感受滾滾長江和江城的夜生活,都別有情調

交通:武漢九省通衢人們應該十分熟悉了:已有京廣線和在建京廣高速線,以及未來沿江鐵路線穿城而過,京九線檫邊而過,武漢擁有三座特大型火車站。京珠,滬蓉高速匯集在此。由於武漢市是唯一沒有健全軌道交通的特大城市,因此城市公交線路十分發達,出行方便。尤其是武漢的公交車,一元錢可以讓你有飆車的感受,很多時候打的還沒有公交快,尤其在晚上,就是極品飛車地上狂飆。

教育:武漢高校雲集,教育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武昌的發展規劃是建設成為教育城區。教育是國民發展的根本大計,武漢每年培養大批人才,但是基本都流失沿海,現在武漢面臨著如何挽留人才為城市建設做貢獻。

商業工業:武漢商業自古就十分發達,尤其是有百年歷史的漢正街,商賈雲集。武漢是華中地區物流中心和集散地。而城市商業呈現出多國鼎立的局面,沒有壟斷,激烈的競爭,使得武漢商品價格相對便宜,而且商家經常開展各種活動,市民得到的實惠很多,在武漢購物很劃算。武漢的重工業主要有武鋼集團,東風汽車,武船......如今青山區以武鋼為主,而漢陽經濟開發區以東風為龍頭,力求大造工業城區。

人文:武漢的人文歷史有3500年了,外地人來武漢不習慣武漢人說話,感覺如同吵架。其實這和武漢人熱情豪邁有關,說話的時候聲音大,帶有漢味,但是本意都是好的。武漢不排外,大部分的武漢人都是很熱情的。武漢人有一種拼搏鬥爭不服輸的精神:抗擊特大洪水,抗擊非典疾病。如今,這種精神正逐步體現在整個城市的建設之中。傳統的漢文化已經淹沒在了現代化的進程當中,只有在一些老街小巷當中偶爾看見的幾張竹床,老一輩邊納涼邊聊天,才能從中看到一些特有文化的影子......

前景:武漢要以水興城,大造一個適宜居住的花園濱水城市。武昌作為重點建設的教育之都,漢口以商業為建設中心,漢陽的目標是工業新城。將市區內兩江沿岸建設出世界上規模最大,獨一無二的親水休閑平台;到2020年,7條軌道交通線,220公里運營線路將全部建成,長江之上將建成7座大橋和3條過江隧道,真正讓交通暢通無阻。

不足:自身經濟基礎不夠強大,完成資本累計還需要一段時間;老城區面積大,改造的任務艱巨而繁重。武漢市民的素質需要進一步的提高,主要體現在:文明乘車,文明穿越馬路,文明用語,個人文明的生活習慣;就目前看來,主要體現在父輩一代,因此為了文明武漢的明天,要從年輕一代抓起文明素質教育。一個城市的成功不僅僅需要物質文明,最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進步!

武漢敞開胸懷,歡迎來客!

G. 能幫我介紹一下武漢市的人文、地理概況嗎

慢慢看哈!
武漢之地理人文

地理方位

武漢市位於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與長江、漢水交匯處。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東端在新洲區柳河鄉將軍山,西端為蔡甸區成功鄉窯灣村,南端在江夏區湖泗鄉劉均堡村,北端至黃陂區蔡店鄉下段家田村。市區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通稱武漢三鎮。周邊與湖北省黃州、鄂州、大冶、咸寧、嘉魚、洪湖、仙桃、漢川、孝感、大悟、紅安、麻城等12個市、縣接壤,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在我國經濟地理圈層中,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與長沙、鄭州、洛陽、南昌、九江、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相距700公里以內,與京、津、滬、穗(廣州) 、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特快火車基本10小時左右都可到達

地形

武漢地形以平原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崗地。

分類 平坦平原 壟崗平原 丘陵 低山

百分比 39.25% 42.56% 12.32% 5.85%

平坦平原:位於長江、漢江及其支流兩岸以及湖泊周圍。是棉花和蔬菜產區。

壟崗平原:位於湖泊周圍和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帶,盛產水稻和魚。

丘陵:分為三列,均被林木覆蓋。

北列:分布在新洲區、黃陂區北部

中列:橫穿城區

南列:分布在蔡甸區、江夏區北部

低山:主要分布在黃陂區和新洲區東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黃陂區和孝感市交界的雙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漢最高點。

氣候環境

武漢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總體氣候環境良好,近幾年30年來,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年均氣溫15.8℃-17.5℃,年無霜期一般為211天-272天,年日照總時數1810小時-2100小時。

水系

武漢境內的長江、漢江、倒水河、灄水河和舉水河等5條河流的水質均達到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郊區縣水質基本達到天然飲用水標准。以城區為中心,以長江為主幹構成的龐大水網,保證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態環境。長江由漢南區進入武漢市,自西南向東北流,到天興洲又折向東南,在左嶺附近又折向東北,在新洲區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長江武漢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億m3、汛期長、水位變化顯著。河道比較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約束,產生了天興洲、白沙洲等淤積而成的沙洲。長江武漢城區最窄處位於武漢長江大橋下,寬1100米;最寬處位於青山鎮,寬3880米。漢江從蔡甸區進入武漢市,在南岸咀注入長江,在武漢境內河道彎曲達22處。

自然資源和行政區劃

武漢市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這在國內外大城市中不多見。一是充足的水資源。全市江河縱橫,湖港交織,長江、漢水交匯於市境中央,且接納南北支流入匯,眾多大小湖泊鑲嵌在大江兩側,形成湖沼水網。全市共有水域面積2205.0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5.79%,居全國大城市之首。二是取之不盡的物產及生物資源。全市素有漁米之鄉美譽,糧食作物,共240多個品種;經濟作物,共50種;魚類資源,共11目11科88種,水生動物,共有8目14科45種。三是豐富的礦產資源,我市現已發現38種礦藏,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24種(不含地下水),佔全省已探明儲量礦種的30.38%。累計探明儲量96125.65萬噸,保有礦產儲量79829.75萬噸。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建築材料用石英砂岩、磚瓦用粘土、制灰用灰岩、熔劑用灰岩和冶金用白雲岩等,其中膨潤土、冶金白雲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儲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儲量規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數38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有4處、中型礦產地有10處、小型礦產地有43處、礦點327處。

H. 武昌區的自然地理

武昌的地形屬於典型的殘丘性河湖沖擊平原。歷史上,武昌山多水多,崗嶺起伏,湖河交錯,「外扼地理要沖,內依地勢險阻」,為兵家必爭之地。原武昌城內的山丘,民間有十三山之說。這十三山為:蛇山的5個山段黃鵠山,黃龍山,殷家山,高觀山,棋盤山;炮架山,崇福山,鳳凰山,胭脂山,一字山,朱石山,梅亭山,肖山。現武昌轄區北有紫金山、鳳凰山、小龜山,南有蛇山、洪山、珞珈山平行而立,另有花園山、胭脂山、梅亭山、肖山、雙峰山等鑲嵌在蛇山山脈的前後。武昌諸山之中尤以蛇山、洪山、珞珈山馳名於世。
武昌地處長江側畔,現武昌除濱臨長江外,轄區還有東湖、沙湖、水果湖以及南湖的部分水域。 2010年銀行、保險、 證券等金融業加快發展,武昌區金融機構(網點)總數達到 1297 家。 「武昌·中部設計之都」品牌效應逐步放大,2010 年設計產業完成 產值 117 億元,年均增長 23.9%。 產業園區建設力度加大,建成科技、 文化創意園區 8 個, 集聚企業 216 家。 商貿旅遊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遊客人數和旅遊收入持續增加,新增五星級酒店 2 家,2010 年社會 2 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 353 億元,年均增長 14.8%。企業改製取得較大 進展,完成 36 家區屬困難企業改制工作,妥善安置企業職工 5800 余 名;投入 1 億多元資金,解決了 9000 多名區屬困難企業職工的養老、 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
規劃實施武昌古城、公司總部區、濱江商務區三大 功能區建設,累計投資達到 300 億元以上。武昌古城內實施了蛇山南 坡拆建還綠工程和曇華林歷史街區、都府堤紅色景區、戶部巷風情街 區、解放路、糧道街等環境綜合整治,啟動了辛亥革命博物館、首義 地下空間、楚望台遺址公園等建設,改擴建了首義廣場。公司總部區 新建成和開工建設商務樓宇 56 棟、260 余萬平方米,規劃面積 1.7 平方公里的東湖生態文化旅遊區拆遷基本完成,楚河、漢街及沙湖大道全面開工建設。

I. 武漢地理

漢 - 地理位置

武漢位於中國的中部地區,地理位置東經410°41』~內 115°05』,北緯29°58』~ 31°22』。 東西距最大為容134公里,南北距最大為155公里。武漢處於江漢平原東部,東與黃岡市的團風縣、鄂州市的華容區、梁子湖區、黃石市的大冶市接壤,南與咸寧市的嘉魚、咸寧市區相連,西與荊州市的洪湖市、仙桃省轄市、漢川毗鄰,北與孝感市的孝南區、孝昌縣、大悟縣、黃岡市的紅安縣、麻城市相接,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長江與其最大的支流漢水交匯於此,將武漢分為漢口、漢陽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稱武漢三鎮。武漢地形以平原為主,丘陵為輔,且市內湖泊塘堰眾多。武漢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譽,現有湖泊147個,水域總面積2187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4強。在中國經濟地理中,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水、陸交通十分發達,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稱。

四十個字形容武漢地理位置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

J. 要去武漢了..想知道一些到武漢的一些有關的知識.<常識也行>比如方言.地理特徵.需要注意些

武漢地處兩江交匯之處、分為漢口、漢陽、武昌三部分、在武漢大家基本都說武漢話,而且武漢話里很多聽起來比較難聽的話(帶渣),外地人可能聽不習慣,但是本人熟人之間不會計較,大體上,武漢人說話比較豪放。武漢人做人也比較豪爽、再者,武漢這邊做生意的小攤上,若是你要買東西,部分人會聽你說話的口音,若你不是本地人,很可能會亂要價,痛宰你。所以,外地人買東西若是怕吃虧的話,做好還是在大型超市去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