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沉陷坑地理環境的變化

沉陷坑地理環境的變化

發布時間: 2021-02-27 20:47:43

1. 地理環境各要素怎樣影響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

展開全部
不同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版生物循環對三大圈層的權改造作用
,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大氣圈:
改變大氣成分(使原始大氣成為現代大氣)
水圈:
改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學成分
岩石圈:
加快岩石的風化;參與沉積岩的形成;促進

2. 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變化過程的教學方法怎麼寫

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統一變化過程,他的教學方法。有很多。不一樣,可以搜索一下,根據相關的流程,教學方法去參考。

3. 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黃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壞後的各要素變化特點

黃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壞後,
流水的侵蝕更加嚴重,是黃土高原逐漸呈現出現在千溝內萬壑、支離破碎容的地貌;
土壤更容易遭受侵蝕,而使得肥力下降;
植被稀少使得植物的蒸騰作用減弱,使當地降水減少,氣候變干;
由於降水減少,使當地的河、湖等水量減少。

4. 同樣都是因塌陷形成的坑洞,「天坑」與「地陷」之間究竟有何區別

天坑與地陷之間的區別就是一個在於天然形成,而另一個則有更多的人為因素在其中。天坑是一種自然地理現象,而地陷是一種天災人禍的表現。

所以從形成原因,規模大小上來說,天坑與地陷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地理現象。天坑對地理研究有很大作用,而地陷則提醒人類要保護地球。

5. 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現象資料搜集與整理

2.1.11.1 目的

通過對新中國建立60年來環境地質調查成果的整理分析,布置本次補充調查內容與范圍,為全國環境地質綜合評價提供基本素材。

2.1.11.2 基本原則

(1)1955年以來的相關調查資料。

(2)主要搜集與地下水有關部門的各類環境地質問題,按類分別整理。

2.1.11.3 內容

2.1.11.3.1 岩溶塌陷

(1)岩溶塌陷統一編號。

(2)岩溶塌陷野外編號:野外的編號。

(3)經緯度:度-分-秒。

(4)高程:單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6)塌陷名稱:以塌陷所在地的名稱命名。

(7)塌陷類型:是基岩塌陷還是土層塌陷,是何種基岩塌陷等。

(8)塌陷時間:發生塌陷的時間。

(9)塌陷面積:以塌陷坑的地表面積計算,單位m2

(10)陷坑總數:按調查時已出現的陷坑數計算,單位個。

(11)陷坑形態特徵:描述岩溶塌陷的單體形態與群體組合的幾何形態特徵。

①岩溶塌陷單體按平面形態可分為4類:a.圓形或近圓形;b.橢圓形,其長短軸之比為1.5~4;c.長條狀,其長度大於寬度4倍以上;d.不規則形態。

②岩溶塌陷單體按剖面形態也可分為4類:a.壇狀,口(上)小下大,塌陷坑壁呈反坡向下延伸;b.井狀,塌陷壁陡立,塌陷坑上下大小一致或近於一致;c.漏斗狀,塌陷坑上大下小,狀如漏斗,多發生於覆蓋層稍厚的地區,尤其在峰叢窪地中常見;d.碟狀,多發生於覆蓋地區,土層厚度小,塌陷坑面積大,深度小,呈碟形。

③岩溶塌陷的群體組合及多個單體塌坑的平面分布,有3種情況:a.島狀或零星狀分布,小塊成群或星散狀出現;b.帶狀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呈條帶狀分布;c.面狀分布,塌陷呈均勻分布,無明顯的方向性。

對於群體組合及多個單體塌坑的平面分布,要求描述其相互間的位置關系。

(12)最大直徑:按所能觀察到的最大直徑計算,單位m。

(13)最大深度:塌陷坑能夠測量到的最大深度計算,單位m。

(14)最大陷坑面積:塌陷坑中的最大地表面積,單位m2

(15)塌陷坑的塌陷強度:以塌陷密度系數(塌陷范圍內單位面積上塌陷坑總數的平均值)表示,單位個/km2,分為:

強烈發育的塌陷密度系數大於100個/km2;

中等發育的塌陷密度系數10~100個/km2;

微弱發育的塌陷密度小於10個/km2

對於面積小於1km2的塌陷點,密度系數的面積均按1km2計算。

(16)塌陷規模:

①按岩溶塌陷區的面積分為:

大型總面積>10km2

中型總面積1~10km2

小型總面積<1km2

②按塌陷坑直徑大小分為4級:

巨型塌陷塌陷直徑>20m。

大型塌陷塌陷直徑10~20m。

中型塌陷塌坑直徑5~10m。

小型塌陷塌坑直徑<5m。

(17)發展階段:主要指活動期、發展期,還是穩定期。

(18)地下水位:指岩溶塌陷區的潛水位埋深,單位m。

(19)塌陷區特徵:地形、地貌、地層、岩性組合、水文等特徵。

(20)塌陷成因及發展變化調查:

塌陷成因:分為人為塌陷和自然塌陷。人為活動引起的塌陷主要有:①坑道排水或突水引起;②抽汲岩溶地下水引起;③水庫蓄水或引水引起;④震動或載入引起;⑤地表水及污水下滲引起。

發展趨勢分析:根據人為活動強度、地質地貌條件、水文氣象、岩性組合特徵、第四系覆蓋物特徵等分析岩溶塌陷的發展趨勢,是繼續發展,還是趨於穩定等。

(21)人口傷亡及經濟損失情況。

(22)調查點平面位置圖:根據岩溶塌陷坑的大小,比例尺以1∶500~1∶1000為宜。位置圖應按塌陷區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23)野外照片編號及說明:照片應予以編號,並給出簡要說明,主要記述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3。

2.1.11.3.2 地裂縫

(1)地裂縫統一編號。

(2)地裂縫野外編號:課題組在野外的編號。

(3)經緯度:度-分-秒。

(4)高程:單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6)地裂縫名稱:以地裂縫發生所在地的名稱命名。

(7)地裂縫類型:根據地裂縫成因,可以將地裂縫分為構造地裂縫、非構造地裂縫、混合成因的地裂縫;根據地裂縫形成動力性質,分為壓性地裂縫、扭性地裂縫、張性地裂縫等。

(8)裂縫區面積:單位m2

(9)主裂縫長度:單位m。

(10)主裂縫寬度:按主裂縫最寬處計算,單位m。

(11)主裂縫深度:按所能觀測到的深度計算,單位m。

(12)主裂縫走向、傾向與傾角:按岩層產狀測量。

(13)主裂縫錯移方向及距離:錯移方向按北、北東、北北東等描述,距離單位m。

(14)裂縫變形特徵:主要描述地裂縫發生區域的地形地貌變形特徵。

(15)地裂縫成因及發展調查:地裂縫成因分為人為成因和自然成因。

①人為成因主要有過量開采地下水等引起。自然成因主要指構造地裂縫、非構造地裂縫和混合成因地裂縫等。

②發展趨勢:地裂縫發育是增大還是不變,是否會有新的活動,極易發生地裂縫的地區等。

(16)地裂縫平面位置示意圖:根據裂縫區的大小,比例尺以1∶500~1∶1000為宜。位置圖應按裂縫區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17)野外照片編號說明:應注意給照片編號,並給出簡要說明,主要記錄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4。

2.1.11.3.3 土地荒漠化

(1)調查點統一編號。

(2)調查點野外編號:課題組調查時編號,可自行制定。

(3)經緯度:度-分-秒。

(4)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5)荒漠化類型:風蝕荒漠化、風積荒漠化、水蝕荒漠化、鹽漬化、凍融及石漠化。

(6)荒漠化程度:重度、中度和輕度。

(7)起沙風速:單位m/s。

(8)樣品採集:樣品類型有土壤樣、岩石樣、水樣、冰雪樣,對各種樣品要簡要描述其狀態、重量、結構、構造、取樣位置、分析項目。

(9)地下水變化及畜牧放養情況。

(10)風蝕風積地貌:風蝕地貌主要有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壟槽(雅丹地貌)、風蝕窪地、風蝕城堡(風城)、風蝕殘丘,風積地貌主要有各種沙丘如蜂窩狀沙丘、魚鱗狀沙丘、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等,描述它們的形態特徵、發育程度、規模、范圍、所處位置等。

(11)荒漠化歷史:

荒漠化成因:氣候、地形、人類活動,其中氣候是主要因素,人類活動是主導因素。

發展趨勢:逆轉趨勢、控制趨勢、明顯發展趨勢和快速發展趨勢。調查時應描述當時的現狀,結合其他資料確定荒漠化正處在哪個階段,從而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

(12)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1∶500~1∶1000):根據調查的水土流失區的位置圖應按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13)野外照片編號及說明:應注意給照片編號,並給出簡要說明,主要記錄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5、附表16。

2.1.11.3.4 土地鹽漬化

(1)鹽漬區統一編號。

(2)鹽漬區野外編號:課題組調查時編號,可自行制定。

(3)經緯度:度-分-秒。

(4)高程: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6)鹽漬區類型:原生鹽漬土和次生鹽漬土類型。

(7)鹽分來源:①就地淋濾、匯聚而成;②由流水從遠處帶來,在低窪地區沉澱積累;③地下水上升蒸發過程中將鹽分帶至地表積累。

(8)鹽漬度分級:輕度鹽漬化、中等鹽漬化、強度鹽漬化和鹽漬土。具體指標見表2.1.1。

表2.1.1 鹽漬度分級

(9)鹽漬區形成條件:鹽分來源、水分來源和使鹽分向地表運移的機制;地勢低窪,地下水埋藏淺等。

(10)鹽漬土分區:鹽漬土的分布范圍、面積等。

(11)鹽漬區地物標志:作物是植被的生長狀況。

(12)樣品採集:樣品類型有土壤樣、水樣,對各種樣品要簡要描述其狀態、重量、結構、構造、取樣位置、分析項目等。

(13)潛水埋藏條件:地下水水位埋深、水位埋深的變化、水力坡降、岩土水理性質,如滲透性、含水量、給水度及毛細性等。

(14)鹽漬化成因與趨勢:

鹽漬化成因:①自然因素,了解氣象、水文、地貌、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②人為因素,重點調查人為因素引起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如長期灌多排少或有灌無排,潛水徑流不暢,大量灌水滲入地下,引起地下水位抬高,土壤中的鹽分在強烈蒸發作用下富集於地表。

鹽漬化趨勢:加劇、發展、減緩、控制、好轉等。

(15)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1∶500~1∶1000):根據調查的水土流失區的位置圖應按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16)野外照片編號及說明:應注意給照片編號,並給出簡要說明,主要記錄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7、附表18。

2.1.11.3.5 地下水污染

(1)污染點統一編號。

(2)污染點野外編號:調查時編號,可自行制定。

(3)經緯度:度-分-秒。

(4)高程:單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6)污染區名稱:以污染發生所在地的名稱命名。

(7)地下水污染類型:有機物污染、無機物污染和重金屬污染。

(8)污染區面積:單位km2

(9)地下水污染標志:主要有TDS、總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鐵、錳、氯化物、硫酸鹽、氟化物、有機物、重金屬污染、pH值等,另外還有透明度、氣味、顏色等。

(10)污染物含量:單位mg/L。

(11)地下水污染程度:分Ⅰ、Ⅱ、Ⅲ、Ⅳ、Ⅴ五級。

(12)地下水污染物質:

①有機物,主要污染物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COD、BOD、揮發酚、氰、油類、有機磷、有機氮、CCl4、CH4Cl3及其他有機物質。②無機物:無機磷、無機氮及其他無機物質。③重金屬:Cu、Zn、As、Cr、Hg、Pb、Cd等。

(13)地下水污染源:主要有:①工業結構性污染;②農村農葯、化肥等的面源污染;③城市污水污染;④沿海地區的海(咸)水入侵。

(14)地下水污染途徑:①地表污廢水排放,通過河道滲漏污染地下水;②城市化糞池、污水管的泄漏以及垃圾堆的雨水淋溶等;③農耕面源污染,造成農耕區地下水硝酸鹽的含量超標;④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經常以非水相液體(NAPL)的形式污染地下水,當NAPL的密度大於水的密度時,污染物將穿過地表土壤及含水層到達隔水底板,即潛沒在地下水中,並沿隔水底板橫向擴展;當NAPL密度小於水的密度時,污染物的垂向運移在地下水面受阻,沿地下水面之上的非飽和帶橫向廣泛擴展。

(15)地下水出露類型:井或泉。

(16)地下水位埋深:單位m。

(17)樣品採集:地下水樣、泉水樣,簡要說明地下水樣的採取深度、水量、分析項目。

(18)含水層特徵:含水層的厚度、岩性、深度、時代等。

(19)污染機理及趨勢:

污染機理:地表廢棄物淋濾、遷移及入滲的特徵及對地下水污染的規律,地下水污染物遷移、擴散的時空分布規律。

污染趨勢:加劇、發展、減緩、控制、好轉等。

(20)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1∶500~1∶1000):調查區的位置圖應按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21)野外照片編號及說明:給照片編號,並予以簡要說明,主要記述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9。

2.1.11.3.6 地面沉降

主要填寫地面沉降區位置、面積、最大沉降量、成因、發展趨勢等內容。

填寫附表20、附表21。

6. 晚清地理環境的變化

你的問題范圍太廣了,我找到了一些學術論文供你參考,都有具體地點,例如廣東,上海,營口開阜等。要的話請留郵箱~

7.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變化過程 對否

黃土高原水土就是一方面是自然環境影響,降水集中,多暴雨,還有就是黃土土質原因,還有地形導致一方面是人為原因,過渡的砍伐還有開墾導致

8. 圖為「某區域不同時期地理環境變化示意圖」,據圖完成28~29題。 小題1:引起該區域地理環境變化的根本原


小題1:A
小題1:D

9. 我國北方地區人們毀林開荒,破壞植被,將導致地理環境怎樣的變化答案解析

人們毀林開荒,改變的地理要素是生物,但卻引起了水、土壤、岩石、氣候等要素隨之變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