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宜章的地理氣候環境

宜章的地理氣候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7 15:04:38

❶ 郴州氣候環境對農業的影響。

氣候

郴州市四季分明,平地丘陵區的冬夏季長而春秋季短。山區則冬季長,而春、夏、秋季短。平地丘陵區,由冬入春和由春入夏,南方早於北方2—4天。

春季降水量是一年最多的季節,佔全年降水量的37.3%。日照時數220—290小時,日照時數呈南少北多的分布特徵。

春季氣候最顯著的特徵是開春早,氣溫回升快,降水豐沛,多陰雨及冰雹大風。

夏季氣候炎熱,易發生盛夏乾旱,也易出現暴雨洪澇,平均海拔高度在400米以上,丘陵區和山地與相鄰市相比,透出涼爽的特點。山區的涼爽氣候特徵則更加突出。

郴州市的秋季主要是以秋高氣爽天氣為主,日照強,降水少,晴日多,易發生秋旱,少數年份秋雨綿綿伴有寒露風。

冬季氣候的特徵是少嚴寒,雨雪少,氣溫比鄰近市要高。

農業發展

郴州,北瞻衡岳,南恃五嶺,扼湖廣之咽喉,處三省之邊界,是中國內陸經濟與沿海經濟交融的重要結合部,是湖南省對接廣東,走向世界的「南大門」,是「華東、華南經濟圈」的輻射地,是粵、港、澳的後「花園」。郴州市現轄北湖、蘇仙兩區、資興一市和桂陽、永興、宜章、嘉禾、臨武、汝城、安仁、桂東八縣。國土總面積1.93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40.44萬畝,水田262.74萬畝,旱土77.7萬畝;有森林面積1696.5萬畝,森林覆蓋率63.8%;有草山、草坡面積703萬畝;有水面100萬畝。人口460萬,其中農業人口338.71萬。

全市傳統大宗農產品主要是稻穀、烤煙、蔬菜、水果、茶葉、畜禽、水產品、木材、楠竹、油茶等。雜交稻種子、烤煙、畜禽是郴州的拳頭產品。近年來,全市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戰略,推廣農業新技術,使優質高效特色農產品異彩紛呈。永興冰糖橙、資興東江臍橙、蘇仙葡萄、桂東玲瓏茶、資興狗腦貢茶、北湖天湖茶、安仁豪峰茶、汝城苦丁茶、桂陽銀杏茶、天湖野鴨、五嶺峰蜜、臨武鴨、湘嘉魚、東江魚等曾多次獲得農業部、省農業廳產品質量評比金獎、銀獎。優質臍橙、優質稻、有機茶、無公害果蔬、中草葯、無公害「蘇仙牌」瘦肉型豬、永興黃郎雞等產品聞名遐邇,開發潛力大。

全市水稻播種面積每年都在300萬畝以上,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70%左右;稻穀產量占糧食總產基本上維持在80%以上。2005年,全市水稻播種面積375.14萬畝,占當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74.23%,總產164.72萬噸,占當年糧食總產的81.78%。其中優質稻面積達到214.52萬畝,占當年水稻播種面積的57.18%。

雜交水稻制種、繁殖,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並有一支強大的技術力量隊伍,其規模持續發展擴大,年生產面積達4萬余畝,高時達5萬余畝,年產不育系及雜交稻種子4000餘噸。雜交稻制種單產獨居鰲頭,一般平均在200公斤左右,最高的達400餘公斤。1993年,資興市州門司鎮黃旗洞村農戶何月生的1.7畝枝優77制種田,經袁隆平院士組織驗收,畝產達到492.4公斤,創世界記錄。

果樹、茶葉是我市經濟作物的大頭,其種植面積已由1989年占經作總面積(蔬菜除外)的17.91%,發展到2005年占經作總面積(蔬菜除外)的33.55%。水果生產已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水果面積由1989年的11.48萬畝,發展到現在的74.625萬畝,增長5.5倍;水果產量由1989年17149噸,發展到現在的476474噸,增長26.78倍。其中柑桔類面積由1989年的9.03萬畝,發展到現在的29.78萬畝,增加229.79%;產量由1989年的12221噸發展到現在的131668噸,增長6.8倍。茶葉生產也有一定的發展,茶葉面積由1989年的4.1萬畝,發展到現在的8.85萬畝,增長115.85%;產量由1989年的766噸,發展到現在的2327噸,增加2.03倍。特別是名優果茶品種多,檔次高,享譽全國,波及世界。如桂東玲瓏茶、資興狗腦貢茶、安仁豪峰茶、汝城的汝白銀針、永興龍華春毫、蘇仙區的五蓋山米茶等名茶及永興冰糖橙、資興「東江湖」牌蜜桔、臨武琯溪蜜柚、蘇仙區「仙苓牌」葡萄都曾先後多次得過市裡、省里、農業部及世界博覽會的金獎或銀獎等。

蔬菜生產具有氣候、區位和交通的優勢,發展潛力很大,改革開放以後,速度明顯加快。目前蔬菜面積66.4萬畝,比1989年增加24.94萬畝,增長率60.15%;產量達153萬噸,比1989年增加110.42萬噸,為1989年的3.59倍,人平蔬菜面積由1989年的0.099畝增加到0.144畝;人平蔬菜擁有量由102公斤增加到332公斤,增長225.5%。蔬菜生產已由自給自足型向外向型轉變,由生產大路菜向生產特色菜轉變,由分散零星種植向基地專業種植轉變,由單純追求產量向量質並舉轉變。在農業產業化及外向型農業的帶動下,全市已建成12個蔬菜科技示範園,連片上千畝的特色蔬菜基地24個。形成了以市區近郊為主的香細菜和速生葉菜類基地;以桂東、汝城為主的高寒山區反季節蔬菜基地;以宜章為主的面向粵、港、澳市場的夏秋渡淡蔬菜基地;以嘉禾三味辣椒、臨武香芋、永興蓮藕、安仁食用菌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基地;以資興、蘇仙為主的山野菜訓化種植基地的布局。呈現了外向型為主,地方特色突出,無公害品質優良的特點。蔬菜生產已成為一大支柱產業。

❷ 宜章縣的地理環境

宜章縣境南北兩端高,中間低,地面坡度基本上由南北西三個方向向中部和東部傾斜。東面長策鄉仙鵝抱蛋海拔1842米,北面騎田嶺二尖峰海拔1654米,南面莽山主峰猛坑石海拔1902.3米,為境內最高點。境內最低點是東面的栗源鎮老坪山村高車,海拔155米。最高與最低點相比,高差1747.3米,全縣地形平均比降44.2%。
宜章縣內山地面積共185.38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57.68%;丘陵面積共80.52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25.04%;崗地面積共17.37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5.41%;平原面積共32.95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10.26%;水域面積共5.18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1.61%。 宜章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區。氣候介於嶺南、嶺北之間,冬季雖受北方冷空氣影響,氣溫較嶺南低,但因縣北部有騎田嶺等大山作為屏障,削弱了北方冷空氣的強度。以騎田嶺為界,往往南晴北雨,南熱北寒,嶺北大雪,嶺南微雪,冬季氣溫明顯高於湘中湘北。
宜章縣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早多變,夏熱期長,秋短溫冬,冬無嚴寒,霜雪不多;熱量豐富,降水集中,但雨量分布不均,夏秋易澇易旱。晴久則隆冬亦暖,雨久則盛夏生寒。宜章縣的春季要早於湖南大部分地區。夏季氣溫高,但無酷暑。 2010年,宜章縣財政總收入達到74448萬元,相較於2009年增長35.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1832萬元,同比增長37.3%。在財政收入構成中,稅收入29029萬元,同比增長36%,佔一般預算收入的69.39%。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為10.91%。財政總支出131329萬元,同比增長21%。
2010年,宜章縣生產總值682347萬元,相較於2009年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0477萬元,同比增長3.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85818萬元,同比增長23.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6053萬元,同比增長11.8%;。三大產業分別占宜章縣生產總值的22.05%,56.54%,21.41%。
2011年,宜章縣生產總值109.56億元,相較於2010年增長1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4億元,比2010年增長37.6%;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接近100億,達95.76億元,比2010年增長22.4%,各項貸款余額29.48億元,比2010年增長24.7%;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10.42億元,相較於2010年增長40.01%,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15億元,同比增長47.05%。
2014年宜章縣生產總值166.66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39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75.61億元,增長11.8%;第三產業增加值72.66億元,增長13.4%。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1:45.4:43.6。 概況
2010年,宜章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5269萬元,相較於2009年增長16.2%,其中:種植業產值128190萬元,同比增長21.2%;林業產值5838萬元,同比增長13.1%;牧業產值103675萬元,同比增長11.4%;漁業產值4521萬元,同比增長4%。全縣農作物總播面積77.93千公頃,同比增長1.2%。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8.48千公頃,同比增長1.7%;油料種植面積3.89千公頃,同比增長36%;蔬菜種植面積13.05千公頃,同比增長8.8%。2010年宜章縣被評為湖南省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高標准農田建設示範縣。
農業
2010年,宜章全縣實現糧食總產量240077噸,相較於2009年增長0.8%.其中:稻穀產量166064噸,同比增長2.2%;油料產量9102噸,同比增長29.7%;烤煙產量3241噸,同比增長10%;蔬菜產量313592噸,同比增長8.9%;水果產量12401噸,同比增長0.8%。全縣經工商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62個,其中省級3個,市級5個,縣級14個。
2011年,宜章縣糧食播種總面積達到75.52萬畝,總產量為25.54萬噸。農業龍頭企業實現總產值5.73億元,同比增長34.6%。梅田「新元福」豬肉、宜章臍橙分別獲得中國(湖南)第五屆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中國中部(湖南)國際農博會金獎。2011年,宜章縣引進臍橙新品種16個,新增種植面積5000畝,舉辦首屆臍橙節。
2014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6.04千公頃,下降1.5%;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8.23千公頃,增長1.6%;油料種植面積6.04千公頃,增長0.2%;蔬菜種植面積12.67千公頃,增長1.5%;玉米種植面積11.18千公頃,增長4.2%;烤煙種植面積2.58千公頃,增長1.4%;水果種植面積8.72千公頃,增長0.6%。全縣糧食總產量24.21萬噸,增長2.5%;稻穀產量16.75萬噸,增長2.4%;油料產量1.12萬噸,增長7.5%;玉米產量4.45萬噸,增長3.1%;蔬菜產量31.6萬噸,增長9.3%;水果產量7.22萬噸,增長4.3%;烤煙產量0.67萬噸,增長1.5%;肉類總產量5.83萬噸,增長1.9%;禽蛋產量0.42萬噸,下降0.2%。水產品養殖面積0.99千公頃,增長6.5%;水產品產量0.68萬噸,增長4.6%。全縣出欄生豬68.35萬頭,增長2%;出欄牛2.66萬頭,增長2.7%;出欄羊2.57萬頭,增長4%;出籠家禽431.54萬羽,下降3.5%。
林業
2010年,宜章縣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2516公頃,人工造林2002公頃,育苗面積9公頃,年末實有自然保護區面積19833公頃;森林蓄積量170.97萬立方米,增長4.2%,森林覆蓋率53.19%。全縣完成各類水利工程2912處,投入資金1036.萬元,投工投勞101萬個,完成土石方121萬立方米。解決飲用水3萬人。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76.11萬午瓦,增長5.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6282噸,0.5%。
牧業
2010年,宜章縣生豬預計存欄45萬頭、出欄74萬頭,分別比2005年增長18.11%、21.58%;牛預計存欄5.9萬頭、出欄2.56萬頭,分別比2005年增長0.17%、0.79%;家禽預計出籠419萬羽、比2005年增長15.86%;水產品產量預計5582噸,比2005年增長11.8%。養殖業總產值預計達到10.33億元,比2005年增長21.52%。養殖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將達到49%,比2005年增加3個百分點。全縣農民人均收入有30%來自養殖業。 2010年,宜章縣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372479萬元,同比24.3%,佔GDP比重為54.59%,比上年增加4.8個百分點點 拉動經濟增長11.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2.13%。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53.5%。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2.3億元,增長43.1%。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7%,重工業蜀中無大將值24.2%。
宜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48億元,增長44.6%。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58.8%,雙上年提高50.37個百分點,規模工業產品銷售率99.8%,虧損面為2.7%。
2011年,宜章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72.29億元,增長38.9%;完成增加值65.84億元,增長22.8%;規模工業企業達167家,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67家。投入1.65億元基本完成了31個煤礦安全質量標准化建設;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9.7%,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4.48%,主要污染物COD減排總量976噸。
2014年全縣全部工業增加值73.09億元,增長11.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3%。規模以上工業中,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5.4%,重工業增加值增長8.9%;按行業分,采礦業增加值下降0.1%,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9.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增加值下降2.2%。
工業產品產量中,鉛精礦含量6.73萬噸,增長2.3%;鋅精礦含量3.36萬噸,下降2.2%;錫精礦含量0.46萬噸,增長24.2%;鎢精礦含量0.66萬噸,增長19.4%;水泥149萬噸,增長36.8%。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40.8億元,下降6%;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25.4億元,下降4.4%;24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利潤增長的行業9個。
全縣年末資質建築企業4個,建築業總產值4.81億元,增長10.3%。全年房屋施工面積20.66萬平方米,下降8.5%;房屋竣工面積18.23萬平方米,下降3.4%;商品房銷售面積17.72萬平方米,增長30.4%;商品房銷售額6.09億元,增長52.9%。 旅遊
2010年,宜章縣成功舉辦2010年中國(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暨「紅色湘鄂粵、高鐵一線牽」郴州宜章大型主題活動、中國湖南第二屆杜鵑花節暨郴州莽山第三屆高山杜鵑花節。宜章湘南起義紀念館提質改造、南關街改造、鄧中夏故居修復、莽山景區提質、旅遊服務中心建設、美食一條街等節會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旅遊產業鏈得到有效拉升。全年接待加內外遊客221.7萬人次,增長37.9%;實現旅遊總收入15億元,增長34.5%。
2011年,宜章縣舉辦中國(郴州)「林中之城、休閑之都」國際旅遊文化節閉幕式和第四屆莽山高山杜鵑花節,接待各類遊客298.5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7.8億元,增長18.6%。被評為全國、全省紅色旅遊工作先進集體和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十佳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08億元,增長20%。
金融
截至2010年末,宜章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782213萬元,比年初增加97377萬元,增長14.2%。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96387萬元,比年初增加82127萬元,增長16%;企業存款余額85310萬元,比年初增加1651萬元,增長1.4%。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全額236361萬元,比年初增加22482萬元,增長10.5%。其中,短期貸款105606萬元,減少31.3%;中長期貸款130755萬元,增長118%。
保險
截至2010年末,宜章縣共有保險業務機構有24家,共實現保費收入13834萬元,增長3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883萬元,增長51%;壽險保費收入9952萬元,增長33%。全年賠款和給付支出合計3284萬元,增長2%。其中:財產險賠款1763萬元,增長9%;壽險給付1521萬元,減少5%。

❸ 湖南郴州宜章屬於什麼氣候與土壤成份

宜章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紅土壤

❹ 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

位於湖南來省宜章縣南部,東、南自、西三面分別與廣東省乳源、陽山、連州三縣(市)交界,北與宜章縣莽山鄉、東風鄉、天塘鄉、白沙鄉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3′19″~113°0′10″,北緯24°52′0″~25°23′12″。總面積19833公頃。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功能區劃為:核心區7 372公頃,緩沖區2 835公頃,實驗區9 626公頃。
保護區水系為長樂河上游,系珠江支流—北江源頭。主河長24公里,流域面積88.2平方公里,河谷以U型為主,縱坡比47%,河流湍急,平緩河段水清潭碧。海拔1260米的林子坪峽谷河段已修建林子坪水庫,庫容量1100萬立方米。

❺ 宜章資料有沒有

宜章
宜章古稱義章,建治於隋煬帝大業十三年,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她雄居湘南邊陲,地處楚尾粵頭,居七澤之末,聯五嶺百粵之徽,進可制韶關,退可蔽衡湘,固南北之咽喉,勢險要之當防,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湖南的「南大門」,史稱「楚粵之孔道」。全縣總面積2142.72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人,下轄27個鄉鎮,349個行政村,其中有16個鄉鎮與廣東的樂昌、陽山、乳源、連州等縣市接壤,湘粵邊界線長達220公里。

宜章境內礦藏資源豐富,含有金、銀、鉛鋅、錫等礦產,品種繁多,共有9類36種,境內煤炭資源豐富,年產量達300多萬噸,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另外,花崗石、大理石儲量近40億立方米,品種繁多、花色齊全,多屬中、高檔石材,其「宜章紅」系列被稱為「中國第四紅」,蜚聲中外。

宜章還是我國中南部地區罕見的生物基因庫,境內近300平方公里的莽山原始森林,既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又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上千種國家保護動、植物。其中莽山烙鐵頭蛇屬全球獨有蛇種,已被列為國家瀕危保護動物。

宜章縣交通、通訊發達。公路有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1803省道貫通南北東西,鐵路有京廣復線及白楊支線、坪梅支線縱橫交錯,加上正在修建即將開通的宜連一級公路,全縣四通八達的交通格局正在形成。郵電通訊方便快捷,已開通程式控制電話、行動電話、寬頻信息,省時暢達。

近幾年來,宜章縣委、縣政府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區位、交通、資源優勢,實施了以「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變交通優勢為流通優勢、變區位優勢為開放優勢」為主要內容的「三變戰略」,瞄準粵港澳市場,把握市場脈博,努力把宜章建設成為粵港澳市場的「物資後備庫」。宜章還制定了系列優惠政策,大力招商,投資8600萬元的香港俊豐印染有限公司以及投資近1億美元的康達(湖南)水泥有限公司於2000年先後落戶宜章,該縣目前在建或峻工投產的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項目達11個。

地勢南北兩端向中部傾斜,西北部向中部東部傾斜。最高的莽山主峰海拔1902.3米。主要河流有武水、章水、玉溪河、長樂水等。年均溫18.3℃,1月均溫7.1℃,7月均溫28.1℃,年降水量1600毫米,無霜期292天。

稻穀、薴麻、生豬,飲譽湘粵。縣內有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氣候優勢,對稻穀生產十分有利,尤其是在良種推廣方面,一直走在全區各縣之前。1979年,縣辦雙季雜交稻示範片3100畝,獲畝產952公斤。法國遺傳學術考察團、孟加拉國水稻考察團先後到縣考察。以後全縣大面積推廣,至1983年,全縣雜交稻增產糧食共36318噸,是1950?1969年增產之總和。1985年,雜交稻占水稻總面積80%,比例居全國之首。「宜章雅麻」為全國3大優良麻種之一。是全國瘦肉型生豬基地,年商品豬達10萬余頭,1988年全縣飼養生豬50.81萬頭,出欄27.14萬頭,提供商品豬22.22萬頭,其中外銷8萬頭。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鎢、錫、鉛、銅、銻、鉬、大理石、石英石等30多種。工業以採掘業為主。出口產品有結晶硅、硅鐵、「鴛鴦竹席」等。湘琥酒為省優質產品。1988年,全縣社會總產值5.01億元,工業產值1.25億元,國民總產值3.38億元,人均680元。

宜章縣是全省22個重點林區縣之一。南部莽山萬山重疊,峰巒起伏,原生、次生林遍布,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珍貴樹種有粵松、鐵杉、楠木、福建柏等。野生動物有華南虎、梅花鹿、短尾猴、黑熊、野牛、紅咀候鳥、相思鳥、蟒蛇、穿山甲、鷹咀龜、娃娃魚等。

❻ 宜章的地理位置對長征的重要

科學發展觀引領宜章大發展
翻開中國地圖,如果在廣州和長沙之間劃一條直線的話,那麼這線段的中點就是郴州。而屬郴州管轄、一腳踏湘、粵兩省的宜章則正好是這線段的黃金分割點。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坪梅鐵路支線縱貫宜章全境,南至廣州,北至長沙,均可朝發午至。
建制於隋煬帝大業十三年的宜章(古稱義章),雄居湘南邊陲,地處楚尾粵頭,居七澤之末,聯五嶺百粵之徽,進可制韶關,退可蔽衡湘,固南北之咽喉,勢險要之當防,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湖南的「南大門」,史稱「楚粵之孔道」。
由於南嶺的阻隔,郴州在歷史上就被視為大陸的終點。但現在,它已成為湖南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的橋頭堡,而宜章則是郴州連接「泛珠三角」的前哨站,是「粵港澳後花園」、「粵港澳產業梯度轉移的基地」。

「沒有比宜章更合適做粵湘合作的『二傳手』了」在南中國的經濟加速跑中,自信、意識超前的宜章人早已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宜章境內以莽山、騎田嶺瑤崗仙聞名。莽山是地球同緯度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為「中國原始生態第一山」,被中外學者譽為「生物基因庫」、「動植物王國」,而且被相繼評為「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稱譽,宜章還享有全國「有色金屬、建材、煤炭之鄉」的美譽,現已探明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多達9類36種。國土資源部對外發布騎田嶺為迄今世界最大的錫礦資源基地。煤炭已探明表層儲量達1.5億噸。
「宜章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資源優勢,還有什麼比宜章經濟發展更優越的條件呢?」宜章縣委書記張長發和談起宜章的發展就頗為激動。
「但我們不能急於求成。要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加速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要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激動過後的張長發顯得頗為冷靜。
「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張長發一語中的。
旅遊興縣:宜章發展的動力
宜章境內奇山異水、鬼斧神工的自然傑作是宜章手中的一張王牌。善於推銷自己的宜章人不遺餘力地向路過宜章的全國各地客商展示這張王牌。

徜徉在宜章的街頭,到處可以看到「粵港澳後花園」、「生態旅遊王國」、「中國原始生態第一山歡迎您」等標語。
為了向世界展現魅力無比的宜章,2004年9月中旬,宜章成功承辦了2004年中國郴州(莽山)生態旅遊節、中國湖南旅遊節閉幕式。本屆節會共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及各級媒體近2000人,是宜章有史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活動。節會籌備歷時近16個月,共投入資金1.84億元。
政府塔台,企業唱戲。在這次節會中,數宜章縣莽山瑤族食品廠、惠澤百合有限公司等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笑得合不攏嘴。這些企業,抓住兩個節會發展契機,保質保量生產莽山四季寶、惠澤百合等一批名優土特產,新增產值760萬元,實現增加值258萬元。製作企業以莽山風光為背景製作的永久性巨型廣告、為節會製作的會標、會徽、彩旗等標志物收入190萬元,實現增加值80萬元。帶動工業增加值338萬元,拉動GDP增長0.12個百分點。
開心的不只有這些獲得盈利的企業,還有宜章縣委書記張長發。
「僅從建築業看,以兩個節會為主的旅遊開發前所未有,形成投資1.8億元,實現建築業增加值3200萬元,拉動GDP增長1.16個百分點。在這次活動中,我縣發布項目30個,簽約項目5個,合同利用外資達7.6億元,有力地推動了我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張長發談起宜章舉辦這次前所未有的大型活動,還顯得津津樂道。
佳績頻傳,2004年,宜章縣共接待遊客32.5萬人,同比增長40%,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555.2萬元,同比增長276%。宜章的旅遊業出現了「井噴」的局面。
宜章縣抓住「兩個節會」為發展契機,聘請全國著名的旅遊規劃專家對縣境內具有開發價值的景區進行科學論證,詳細規劃,有效地推進全縣旅遊產業整體開發。目前,宜章縣境內形成了「三大旅遊區,四條旅遊線路」:莽山風景區、一六溫泉區、白石渡八角寨丹霞風景區等三大旅遊區;以縣城為中心,形成了縣城——一六溫泉群——莽山風景區;縣城——城南萬畝水果基地——漿水石虎山——琦石革命紀念室;縣城——沙坪三仙洞——太平里法官坦;縣城——白石渡八角寨丹霞風景區等四條旅遊線路。
「宜章要打好旅遊興縣這張牌,就必須要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在大力開發旅遊資源的同時,要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宜章縣委副書記、縣長周笑春這樣詮釋著他眼中的科學發展觀。
工業強縣:宜章發展的希望
宜章人不但擅長推銷自己旅遊資源品牌,而且善於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向別人取經。

與廣東毗鄰,宜章在經濟上一直都想沖破行政區劃的束縛,做粵湘合作的「二傳手」,與珠三角融為一體,崛起於湘南。
「建立一體化的經濟區,半徑500-1000公里比較合理」郴州市湘南學院社科系主任曾天雄認為,只有在這樣的范圍內,才能保證人流、物流、市場的暢通。
這就越發有理由讓宜章比京廣沿線上任何一個城市更早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
而讓人為之欽佩的是,宜章人對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的思考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國人恐怕還不知道改革開放是何概念的時候,開放意識強烈的宜章人就在思索如何突破行政區域的限制,崛起於湘南。
宜章人終於盼來了。
1988年國務院批准郴州設立「改革開放過渡試驗區」,可以不受湖南省的政策限制,其目的就是對接廣東。1992年3月,宜章縣委縣政府提出創辦南京洞開發區的設想,這成了湖南與廣東「全面對接」的最早嘗試。憋了若干年的宜章人終於突破了政策的限制,可以大幹一番了。

之後,南京洞開發區連續創造了幾個「湖南第一」:1992年第一次公開拍賣土地;1995年成為湖南第一批「三來一補」加工基地;1996年開辦第一家省級「邊境貿易市場」;1997年設立第一家縣級證券交易市場。

雖然宜章在變,郴州也在變,但現實中的宜章與廣東的差距沒有縮小,反而拉得更大。
「這說明廣東比我們進步更快。因此,僅僅政策對接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產業對接、文化對接、經濟對接、觀念對接」宜章縣委書記張長發這樣解釋著的疑問。
對於宜章來說,「泛珠三角」計劃也許姍姍來遲了。但在多年的盼望之後,它畢竟是來了。宜章人的迫切就寫在這座城市的外表,也刻在他們的內心。
外企、粵企北伐宜章,正在「泛珠三角」的春潮湧動下加速進行……
一些先行探路的企業已經在宜章落地生根了:
2003年10月12日,菲律賓康達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獨資興建的康達水泥項目落戶宜章,將於今年6月試機投產。
2004年1月19日,廣州環球動物葯品有限公司投資創辦的高科技生物制葯企業——東方紅葯業有限公司落戶南京洞開發區。將於今年6月建成投產。
2004年4月7日,澳籍華人蔣恆亮獨資創辦的高科技電子企業——恆維電子有限公司落戶南京洞開發區。將於今年4月建成投產。
……
行走在宜章縣各個開發區,到處可見靜待投資者光臨的平整過的地塊,它們大多有上百畝的面積,都已經做好了迎接外企、粵企的准備。
在家坐等外商來投資,這不是宜章人的性格。他們深知:在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的同時,要四面出擊,崛起湘南。
2004年初夏,對於湘粵合作來說,又是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開始。
宜章縣和廣東省的連州市黨政領導一個大膽構想橫空出世:建立環南嶺縣市的經濟網站協作圈,把同處南嶺地帶的宜章、連州、陽山、樂昌、乳源甚至連南、連山、臨武等縣市聯合起來,為粵北、湘南兩地攜手經貿發展與合作,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就拿旅遊資源而言,宜章的莽山國家森林公園、連州的地下河、陽山的廣東第一峰、乳源的大峽谷、樂昌的九隴十八灘漂流,都是旅遊名勝。如果今後幾地能夠打破地域壁壘,把各地的旅遊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勢必形成省內甚至國內的旅遊強檔品牌。因此,旅遊項目將是南嶺地帶縣市攜手發展的重點」張長發對南嶺地區經濟協作圈充滿了期盼。
如今,經歷數十年之癢的宜章人開始發力了。
科學發展觀:宜章發展的命脈
新年伊始,宜章縣委、縣政府延續著去年的喜悅。
他們沒有理由不高興,2004年,宜章縣各項經濟指標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GDP37.33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長值分別為7.03億元、14.1億元、16.2億元,同比增長4.3%、22.2%、12.1%;農業產值5.7億元,同比增長20.6%;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9億元,同比增長58.7%;實際利用外資2040萬美元,內聯引資75027萬元;財政總收入完成31201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32億元。截止到今年1月份,宜章縣規模工業企業總數達77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1319萬元,同比增長131.96%。
宜章縣委副書記、縣長周笑春告訴,宜章工業快速發展主要是因為,沿海企業的內移效應凸現以及旅遊業帶動工業的快速發展等因素。
宜章縣委書記張長發對說,宜章要取得跨越式發展,就必須要深化認識,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是宜章發展的命脈。科學發展觀是對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的創新,要始終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觀念。
「這就要求我們,在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資源的同時,要統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最終建設一個開放宜章、平安宜章、誠信宜章、文明宜章、小康宜章」張長發最後說。(王曉紅喻向陽)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