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重慶地理位置與抗戰

重慶地理位置與抗戰

發布時間: 2021-02-27 14:26:14

Ⅰ 重慶在抗戰中為何地理位置如此重要

因為那時候,國來民政自府曾一度有三個臨時政府同時都在工作:
1、南京政府(日偽統治);
2、廣州國民政府;
3、重慶國民政府;
這三方也是有國民黨內部三大派系組成的,最後以蔣中正先生居中的重慶政府占據了國民黨黨魁地位!

Ⅱ 為什麼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打不到重慶

1、地理位置:重慶位於四川省,地勢險要,身處我國西部地區,身居內陸地區,受群山峻林包圍,難以進行攻佔,易守難攻。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部隊行進困難,且地形因素不利於大軍隊作戰。路面崎嶇陡峭,坦克等重型武器無法行進,也比較難以施展。重慶的水路也比較艱難,水情復雜。

日本在江湖作戰的戰艦較少,不利於水路方面的攻打。由於水陸兩方面都難以進攻,輕易進攻會導致日本軍隊損失慘重,即使打下來,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2、侵略目的: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爭奪資源,謀求經濟發展。重慶地區由於身居內陸,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較落後,資源也不豐富,因此對於重慶不那麼看重,而是把重點放在沿海地區,主要是我國東部經濟沿海地帶。

(2)重慶地理位置與抗戰擴展閱讀:

日軍曾計劃在1943年春季以後,發動一次大規模的「五號作戰」,進攻四川,佔領重慶、成都等地,只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該「作戰」計劃未能實施。

「五號作戰」方案是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統帥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產物,要發動這一作戰方案,除了要向中國關內大量增兵外,還需要投入數量龐大的物資,主要有船舶10萬噸、鋼鐵5萬噸、汽油5萬噸。以日本當時的國力而言,要發動這一作戰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因此,這一方案出台後,日本陸軍省、海軍、關東軍等方面都對此表示反對或持消極態度。

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把「五號作戰」的方案上奏天皇,天皇對這一方案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他只是懷疑能否從南方抽調兵力加入中國戰場,在得到杉山元肯定的答復後,他批准了這一方案。

9月4日,杉山元正式向中國派遣軍司令部下達了「五號作戰」計劃,指示:「為謀求中國事變的迅速解決,預定實施『五號作戰』,目前在可能范圍內進行作戰准備。」

中國派遣軍司令部接到命令後,開始從各方面為發動「五號作戰」做准備。他們設立了特務機關,專門收集四川的情報,並派特務潛入四川;組織作戰參謀乘飛機對進攻路線及四川省的地形進行空中偵察;編訓山嶽大隊,准備在進攻四川時擔任尖兵。

與此同時,各種作戰物資也源源不斷地從日本運往中國。一時間,中國上空戰雲密布。

然而,太平洋戰場形勢的急劇變化,使日軍統帥部精心策劃的「五號作戰」方案徹底成了泡影。

1942年6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慘敗,喪失了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8月7日,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由此開始了長達6個月之久的瓜島爭奪戰。自此以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逐漸由攻勢轉為守勢。

為了阻止美軍的反攻,日軍不僅不能從太平洋戰場抽調兵力增援侵華日軍,反而要從中國戰場抽調兵力到太平洋戰場作戰。這樣,日軍顯然已無足夠的兵力發動「五號作戰」。11月7日,陸軍部秘密與中國派遣軍司令官聯系,決定中止「五號作戰」。

Ⅲ 抗日戰爭時重慶為什麼沒有被攻下

原因有以下幾點:
重慶的地理位置。深處內陸,群山拱衛,地形險要日本的海空軍優勢無法發揮(這里要說一點,日本只有陸海兩軍,海軍的地位比陸軍高,技術水平也比陸軍先進,你看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打那麼慘,就是因為有海上的艦隊和陸軍協同作戰,日本沒有專門的空軍建制,只有海軍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而飛機的先進度和飛行員的素質也是海軍優先),重慶周圍群山環繞,不利於大兵團作戰,也不利於坦克和重炮的展開,水路進軍的話,沿長江逆流而上越往上游越是水路曲折,水情復雜,而且日本海軍也沒有適合江面作戰的艦船,所以重慶相對比較安全。
日本的戰爭策略。日本侵華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消滅中國的政府,而是中國的資源和經濟,當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華中華南江南,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東北華北,都被日本控制了,對重慶或者說對國民政府是否拿下來並不是特別急切。
日本的外交策略。日軍在經歷前期的一系列大勝之後,明顯感到後方不穩,導致進攻乏力,特別是打湖南時,中國軍隊的頑強讓日軍損失慘重(具體可以去了解一下虎賁軍守常德的戰斗,有個電影演過我忘了叫什麼名了,呂良偉安以軒主演的),所以日本改變了外交戰略,對國民政府採用軍事進攻為輔,政治誘降為主的策略,日軍曾一度打到離重慶只有400公里的宜昌,兩軍陣地最近時不到100米,但就是不打,用軍事壓力逼迫老蔣投降,雙方也確實在香港談了一陣,不過後來不了了之,日本的軍事重心在41年以後轉向了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

Ⅳ 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

重慶是戰時來國都,抗日戰爭自以勝利而結束,早已經成為歷史。表述這段歷史,有的兒女把重慶稱為戰時陪都,把抗日戰爭時期稱為陪都時期。這種說法,不僅與所稱呼的主體不符,還會引起一系列的邏輯混亂,不利於正確理解歷史,不利於正確對待歷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想中國發動全面侵略。中國人們奮起抵抗,抗日戰爭爆發。是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發表宣言移駐重慶,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的國度(原國度南京於12月13日淪陷敵手),各國駐華大使、公館紛紛遷來重慶,以後抗日戰爭時期國際上習慣稱中國政府為重慶政府。當時重慶成為國民黨發號施令的中心,成為那段時期中國的象徵。
到了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令定重慶為中國的陪都。陪都,是國都以外別建一個都城,政治地位僅次於國都。在中國的歷史上無論是戰時或者和平時,都有設立陪都的例子。其實,1939年5月5日重慶由普通市升格為特別師(直轄於行政院),也可看做把重慶定為陪都的一個步驟。

Ⅳ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為什麼要遷都重慶而不是遷到其他地方

重慶的地理位抄置要優於成都,交通很方便。成都是個盆地,周圍山脈很多,西安的東面就是日軍,而且離反政府武裝很近,昆明以南英軍和美軍已經無力對抗東南亞的日軍,雖然國軍在以後重創了東南亞的日軍,但當時也是只能憑怒江天險擋住日軍

Ⅵ 抗戰時期重慶有哪些重要歷史事件發生在什麼地方

1重慶大隧道慘劇。一九四一年六月五日晚上,日機輪番轟炸戰時陪都重慶,重慶校場口長約兩公里、專供人民躲避空襲的大隧道用鐵門上鎖,躲進隧道的民眾無法離開隧道,因而互相踐踏或窒息,釀成三萬多人死亡。自一九三八年十月四日首批日機空襲重慶至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空襲次數多達二百一十八次。
2重慶大轟炸指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對戰時中國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 據不完全統計,此段期間日本對重慶實施轟炸超過200次,出動9000多架次的飛機,投彈11500枚以上。重慶死於轟炸者10,000以上,超過10,000幢房屋被毀,市區大部份繁華地區被破壞。
3 中國政府遷都重慶!自蘆溝橋事變發生以來,平津淪陷,戰事蔓延,國民政府鑒於暴日無止境之侵略,爰決定抗戰自衛。全國民眾,敵愾同仇,全體將士,忠勇奮發,被侵略各省,均有極急劇之奮斗,極壯烈之犧牲。而淞滬一隅,抗戰亘於三月,各地將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暴日傾其海、陸、空軍之力,連環攻擊,陣地雖化灰燼,軍心仍如金石。臨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而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邇者暴日更肆貪黷,分兵西進,逼我首都,察其用意,無非欲挾其暴力,要我為城下之盟。殊不知我國自決定抗戰自衛之日,即已深知此為最後關頭。為國家生命計,為民族人格計,為國際正義與世界和平計,皆已無屬服之餘地。凡有血氣,無不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決心。
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斗。以中華人民之眾,土地之廣,人人抱必死之決心,以其熱血與土地凝結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離。外得國際之同情,內有民眾之團結,繼續抗戰,必能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之目的。
特此宣告,惟共勉之。

Ⅶ 重慶在抗戰期間發生的事情

作為新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的重慶,在抗戰期間和解放前,卻具有「雙都」的身份,即「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

從1937年11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到1946年5月5日發布《還都令》(還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間,重慶一直是中國的「戰時首都」。此外,在國府於1940年9月6日定重慶為「陪都」至解放軍於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慶的九年多期間,重慶也是中國的陪都。

抗戰前,中國的首都是南京,重慶是行政院直轄市,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日本大舉侵略中國,直逼南京,形勢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國府主席林森率領大小官員撤離南京,並於三日後在武漢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宣布遷都重慶,重慶正式擔負起中國戰時首都的責任。

1940年9月6日,國府發布《國民政府令》,正式頒令「明定重慶為陪都」、「還都以後,重慶將永久成為中國之陪都」,既明確了重慶擔負「戰時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還都南京後,重慶作為陪都的地位也不會改變,即「永久陪都」。

「陪都」實為「戰時首都」

重慶市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著名歷史專家張鳳琦,日前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重慶在中國八年抗戰時期的主體功能是「戰時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釋說:「戰時首都」的歷史長達八年多;國府「移駐」重慶,實質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遷移到重慶 。因此,八年抗戰時期,重慶是中國政治與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戰線遠東指揮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國共(國民黨與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對於為何選擇重慶作為陪都,她說:「這與重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重慶四周環山,長江和嘉陵江環繞,易守難攻。尤其是長江三峽,是一個天然屏障,日本的陸軍和海軍始終沒有攻入重慶。只有靠空襲。後來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大轟炸,造成幾十萬平民死傷。」

今天,如果你來到重慶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較場口,就能看到一幅巨型雕塑,它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日本大轟炸期間,躲避在防空洞的百姓掙扎求生的慘烈景象。至今,老一輩的重慶人一提到重慶大轟炸就義憤填膺。許多受害者還在向日本政府要求賠償。

談到重慶在抗戰期間的地位,張鳳琦表示,除了作為中國戰時首都,重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線遠東指揮中心。當時,盟軍中國戰區司令部就在重慶,美軍顧問團也常駐重慶。1942年,同盟國宣布蔣介石為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擔任指揮中國、泰國、越南等地聯合部隊的指揮任務,由美國史迪威將軍擔任最高統帥參謀長。史迪威同時擔任中緬印戰區總司令。

了解中國抗戰歷史的人,都對宋氏三姐妹攜手慰勞軍隊傷員的一張歷史照片留有深刻印象。當時,重慶經歷日軍大轟炸,每天都有軍人和平民死於轟炸,當時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和宋美齡,捐棄前嫌,攜手抗日。這體現了中國人在面臨國家民族危難時刻,共同抵抗外敵的決心和勇氣。

「鐵血西遷」

撐起工業「脊樑」

用張鳳琦的話說,就是重慶作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政治中心,國共兩黨直接溝通,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強有力的統一戰線,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致抗日。

重慶對抗日戰爭的另外一個貢獻,是為前方戰場提供了急需的槍支彈葯。抗戰開始後,上海、南京等沿海地區成百上千家工廠輾轉遷移到重慶,實現了中國近代工業史上規模空前、意義深遠的「鐵血西遷」,成為支撐中國抗戰的工業「脊樑」,形成了以重慶為中心的新工業區。

今天重慶許多大企業前身,都是當年南遷的企業。如當年的鋼鐵廠遷建委員會(今重慶鋼鐵集團公司)、第25廠(今嘉陵廠)、第1廠(今建設廠)、第24廠(今特殊鋼廠)、第21廠(今長安廠)、第20廠(今長江廠)等。

成為戰時文教中心

張鳳琦表示,伴隨著重慶作為當時中國政治中心的形成,重慶的文化與教育發展迅猛,空前繁榮,重慶也因此成為戰時中國的文教中心。

當時中國幾乎所有頂尖的藝術家都薈萃重慶,創作出一大批藝術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陳白塵的《大地回春》和陽翰笙的《天國春秋》等。

抗戰前,重慶只有重慶大學,陪都期間,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著名學府遷移重慶,使當地高等教育出現空前的繁榮,光大學數量就達到31所。中國頂尖的教授、學者雲集重慶。當時著名的中央大學、中央政法大學和復旦大學都遷移到重慶。

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聯合國,將它的資料交給每個成員國保管備份。由於重慶是中國戰時首都,1947年成立的「國立羅斯福圖書館」(重慶圖書館的前身)自然也就成了聯合國指定的資料寄存館,一直未間斷過,使重慶圖書館為成為中國國家圖書館(當時稱「北京圖書館」)外,迄今為止中國保藏聯合國資料最早的另一圖書館

Ⅷ 抗日戰爭時重慶為什麼沒有被攻下

重慶的地理位置。深處內陸,群山拱衛,地形險要日本的海空軍優勢無法發揮(這里要說一點,日本只有陸海兩軍,海軍的地位比陸軍高,技術水平也比陸軍先進,你看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打那麼慘,就是因為有海上的艦隊和陸軍協同作戰,日本沒有專門的空軍建制,只有海軍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而飛機的先進度和飛行員的素質也是海軍優先),重慶周圍群山環繞,不利於大兵團作戰,也不利於坦克和重炮的展開,水路進軍的話,沿長江逆流而上越往上游越是水路曲折,水情復雜,而且日本海軍也沒有適合江面作戰的艦船,所以重慶相對比較安全。
日本的戰爭策略。日本侵華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消滅中國的政府,而是中國的資源和經濟,當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華中華南江南,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東北華北,都被日本控制了,對重慶或者說對國民政府是否拿下來並不是特別急切。
日本的外交策略。日軍在經歷前期的一系列大勝之後,明顯感到後方不穩,導致進攻乏力,特別是打湖南時,中國軍隊的頑強讓日軍損失慘重(具體可以去了解一下虎賁軍守常德的戰斗,有個電影演過我忘了叫什麼名了,呂良偉安以軒主演的),所以日本改變了外交戰略,對國民政府採用軍事進攻為輔,政治誘降為主的策略,日軍曾一度打到離重慶只有400公里的宜昌,兩軍陣地最近時不到100米,但就是不打,用軍事壓力逼迫老蔣投降,雙方也確實在香港談了一陣,不過後來不了了之,日本的軍事重心在41年以後轉向了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
以上幾點就是日本沒有打下重慶的原因

Ⅸ 抗戰時期的重慶

重慶是戰時國都。
抗日戰爭以勝利而結束,早已經成為歷史。表述這段歷史,有的兒女把重慶稱為戰時陪都,把抗日戰爭時期稱為陪都時期。這種說法,不僅與所稱呼的主體不符,還會引起一系列的邏輯混亂,不利於正確理解歷史,不利於正確對待歷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想中國發動全面侵略。中國人們奮起抵抗,抗日戰爭爆發。是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發表宣言移駐重慶,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的國度(原國度南京於12月13日淪陷敵手),各國駐華大使、公館紛紛遷來重慶,以後抗日戰爭時期國際上習慣稱中國政府為重慶政府。當時重慶成為國民黨發號施令的中心,成為那段時期中國的象徵。
到了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令定重慶為中國的陪都。陪都,是國都以外別建一個都城,政治地位僅次於國都。在中國的歷史上無論是戰時或者和平時,都有設立陪都的例子。其實,1939年5月5日重慶由普通市升格為特別師(直轄於行政院),也可看做把重慶定為陪都的一個步驟。
重慶已經是戰時國都了,為什麼還要定為陪都?那是給重慶一個永遠的地位。戰時國都都是暫時的,一旦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就要把國都遷回南京,重慶又成為一個普通的城市了。既然定為陪都,國都遷走,仍然是全國第二大政治大城市,國都起著中樞的作用,就並不要求陪都起什麼特定作用,也起不了什麼特定作用,正如《國民政府令》中指出的「恢閎建置。。。。。妥籌久遠之規模」就行了。
定重慶為陪都,不能不說與作為戰時國都無關。因為國都遷來重慶,3年來重慶作出了貢獻,定為陪都給予較高的地位。但定為陪都與作為戰時國都都是兩回事,混為一談,勢必引起思想認識上的混亂,很不可取。
一、 國民政府移駐重慶,重慶成為戰時國都,發布宣言,昭告世界,雖然是臨時的,卻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事實明顯不過,偏要把當時的重慶成為戰時的陪都,真不知道從何說起!不承認重慶是抗戰時期國都,是貶低重慶的地位。
二、 抗日戰爭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一洗百年來的重重國恥,列入世界四強,揚眉吐氣,中華民族戰起來了。在戰斗的過程中,作為戰時國都的重慶人民不惜一切,支持抗戰,付出了慘重的犧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重慶僅僅是陪都能夠起這樣大的作用嗎?
三、 重慶既是國都又是陪都,合在一起,陪都是無法起作用的。有誰能列舉一、二件抗戰中重慶作為陪都起了作用?
四、 把重慶僅僅視為戰時陪都,國都又在那裡?沒有嗎?哪個國家沒有國都?還在南京嗎?那是日本人卵翼下的偽政權。在重慶嗎?為什麼視而不見呢?
五、 把抗戰時期稱為陪都時期,同樣造成思想認識上的混亂。抗戰八年在重慶發生的一切,都有關抗戰,有關戰時國都,而稱重慶為陪都,硬要將此時期稱為陪都時期,何等別扭!何況,把1937年7月7日到1940年9月5日也算進陪都時期,別人實在不信。
六、 抗戰時期陪都之於重慶幾乎只是一種名義,但在國民政府遷回南京之後,就開始真的實施「恢閎建置」「妥籌規模」了。一部《陪都十年建設計劃草案》,集中了一批專家寫成,頗有氣魄,以後都有參考價值。實施得不多,「抗戰勝利紀功碑」修成了,人民政府成立後改為「人民解放紀念碑」基本上是原件。
總之,「抗戰陪都」、「陪都時期」,實在難以理解,始終不知何所據而雲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