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知識的微博
❶ 天文、地理類的科普知識
1.恆星?
恆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體,自身能發光,由熾熱氣體組成,主要成分是氫和氦。?
2.太陽?
太陽是由熾熱的氣體組成的球狀天體,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太陽的體積約為地球體積的130萬倍。?
太陽的大氣結構即為太陽的外部結構,從里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太陽活動的周期為11年,主要標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擾亂地球大氣的電離層;②產生「磁暴」現象;③產生極光。
3.行星?
行星是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形的天體,它們不發光,質量比太陽小得多。太陽系目前已知的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日食?
當太陽、月球、地球運行約成一直線時,月球陰影掠過地球,會造成日食。依目視太陽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環食。?
5.月食?
當太陽、地球、月球運行約成一直線時,月球運行到地球陰影內,則會形成月食。依地球遮避陽光照射到月面的多少,可分為月偏食和月全食。?
6.區時 ?
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決定,全世界按統一標准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按這種辦法,每隔經度l5°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以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為中央經線的時區為中時區或零時區,往東、往西各劃分成l2個時區。?
7.日界線?
國際上規定,原則上以l8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在日界線西側的東十二區,在任何時刻總是比日界線東側的西十二區早24小時,這樣東、西十二區,雖然鍾點相同,但日期總是相差一天,即東十二區任何時候都比西十二區要早一天。?
8.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鹽類岩石地區,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岩石溶蝕與沉澱、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積等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國也叫岩溶地貌,桂、黔、滇廣泛分布。 ?
9.河口三角洲?
在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攜帶的泥沙在河口地區的陸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態近似三角形的堆積體稱為河口三角洲。三角洲可分為四類:扇形三角洲(尼羅河、黃河)、鳥足狀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多島狀三角洲(珠江、恆河)、尖頭狀三角洲(義大利的台伯河)。
10.堰塞湖 ?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動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體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後貯水而形成的湖泊。?
中國東北的鏡泊湖即是典型的熔岩堰塞湖。?
1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1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13.三大平原?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14.四大河流?
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
15.五嶽 ?
(中嶽)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恆山。?
16.五湖?
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17.四海?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❷ 天文科普知識
宇宙海洋中的島嶼——星系
在茫茫的宇宙海洋中,千姿百態的「島嶼」,星羅棋布,上面居住著無數顆恆星和各種天體,天文學上稱為星系。我們居住的地球就在一個巨大的星系——銀河系之中。在銀河系之外的宇宙中,像銀河這樣的太空巨島還有上億個,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
用大型天文望遠鏡觀測夜空時,會發現眾多的星系猶如寶石般閃著光芒。它們相貌各異:有的像旋渦,稱為旋渦星系;有的像圓寶石,稱為橢圓星系;有的像甩著兩根小辮的短棒,稱為棒旋渦星系;還有奇形怪狀的,稱為不規則星系。目前已被天文學家發現的星系總數有10億個以上。
星系很多,用肉眼能看到的只有銀河系的幾個近鄰,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仙女座大星系了。它距離地球大約200萬光年 。它的相貌幾乎和銀河系一模一樣,體積大約比銀河系大60% 。用肉眼看去,也只不過像星星那樣大的一個光斑。
每個太空島嶼都是某個群島中的一員。這些群島,小一些的(包含幾十個星系)叫星系群;大一些的(包含100個以上的星系)叫星系團。它們都歸屬於一個更大的太空集團——星系團集團,也叫超星系團。銀河系所在的超星系團稱為本超星系團,它的核心是室女座星系團。無數超星系團組成了觀測到的宇宙——總星系。觀測到的宇宙與未觀測到的宇宙組成了遼闊無邊的宇宙。
❸ 天文和地理有什麼關系啊
【歷史上的天文地理】: 「天文地理」泛指知識、學問。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例如許多舊小說中說到一個人很有學問,就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著名天文學家有 甘德 落下閎 張衡 祖沖之 張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等;天文學著作有《甘石星經》《靈憲》等 著名地理學家:裴秀 酈道元 徐霞客 魏源等;地理學著作《水經注》 《徐霞客游記》 《海國圖志》等【現在的天文學,地理學】: 【天文學】:(Astronomy)是觀察和研究宇宙間天體的學科,它研究天體的分布、運動、位置、狀態、結構、組成、性質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 天文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一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天文學的實驗方法是觀測,通過觀測來收集天體的各種信息。 在古代,天文學還與歷法的制定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現代天文學已經發展成為觀測全電磁波段的科學。 【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參考資料】: 天文:http://ke..com/subview/50651/6431497.htm 地理:http://ke..com/link?url=_eHknyAioCkcJw8U3AVAEbtZW--DwwzImo_ 天文地理:http://ke..com/link?url=I-_
❹ 天文地理知識
您這五分有點難賺
❺ 求一個可以關注天文消息的微博或者公眾號
你可以關注一些名人的微博。比如:李開復,關注一些企業家或者文學家或者比較有影響力的任務還有你喜歡的明星的微博。個人認為那些歌星影星的微博沒啥大意義、還不如關注一些奇聞趣事的微博。
❻ 天文學知識
你分類到天文學裡面,也就是說,問星球大氣是否能為超導。
應該不能,首先氣體導電專就是一屬種非常損耗的方式,電阻極大,一般都當絕緣介質處理,還有即使現在的高溫超導,也要零下好幾網路,那時一般氣體都變成固體了,就沒有所謂的大氣了,不過超導本身就很有研究性,說不定哪天就有突破說,氣體超導是最容易的超導方式呢,也就是說大氣有可能超導,但是我所知道知識告訴我大氣不能超導。
❼ 有沒有完整一點的天文地理知識
不知道樓主的高深是什麼檔次的,比如《時間簡史》之類介紹宇宙學理論,中版學生的權數理知識需要反復閱讀才能懂的書?如果類似於此,數學物理方面不敢妄言,天文學上推薦一本書《天文學新概論》再加一本雜志《天文(兔)愛好者》,我想其中的內容夠像我這樣資質平庸的人折騰上一年半載的了~當然,如果已經過了這個層級,那就翻翻大學的教材吧。高數大物兩大魔王是不會讓你輕易攻克這些山頭的。比如現在手邊還放著學了三個學期的《物理化學》,說來慚愧,其中至少80%的內容已經換給老師的。至於其中的某些部分,比如結構化學中的特徵標、行列式等等,即便考試之前三天也沒記住。若是這些還不能滿足樓主的要求,那一定是天賦異稟而且至少擁有了理學學士的知識積累,那就不是我能推薦的了。PS上面的回答只是從知識的深度和寬度,比如上面提到的《物理化學》其中大多數的東西,即便對我化學系的研究生也沒用。這里和外推薦一本喬治·巴洛的《藝術宇宙》,它的難能可貴之處是在於基於自然科學的思維之美。但內容並不深奧,初中生的積累都能輕松理解那些硬知識。我想這一點,在我19年的求學生涯中,只有於此給過我震撼和感動。
❽ 我想精通知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需要了解哪些知識
精通知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意思是,精通各種各樣的知識。
❾ 推薦幾個對學習有幫助的微博名稱 謝謝。。。有現實意義的。。。
@袁老師講歷史
@歷史大雜燴
@中國國家地理
@作文素材快線
@頭條新聞 (時事哦,對政治有幫助)
@經典經濟學
@我們都愛古詩詞
❿ 我們所不知道的天文地理知識,有趣一點的,謝謝嘍,我要講課
有趣的地理知識
新的一天從哪裡開始?
地球不停地從西向東自傳,子夜,黎明,中午,黃昏由東向西依
次周而復始地在地球各地循環出現,
那麼地球上新的一天是從哪裡開
始呢?位於太平洋中部的斐濟群島上,
有個小島上有一塊小石碑,
石
碑左邊寫著「今天」
,右邊寫著「昨天」
,石碑中間畫著日界線通過該
島的位置。石碑說明:
「這是新的一天開始的地方」
。
根據國際規定,在東西
12
時區中部即東西經
180
°處,劃一條國
際日期變更線,又稱日界線。日界線西側是地球上新日期的開始,所
以此線兩側的時間相同,
日期相差一天。
如輪船在太平洋上由西向東
航行越過此線時,日期需推後一天;相反,輪船由東向西過此線,日
期就提前一天。
五嶽
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
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東岳泰山(
1532
米)
,
位於山東泰安市。西嶽華山(
1997
米)
,位於陝西華陰縣。南嶽衡山
(
1512
米)
,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北嶽恆山(
2017
米)
,位
於山西渾源縣。中嶽嵩山(
1440
米)
,位於河南登封縣。古代封建帝
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
東岳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
中國
歷代曾有
72
個皇帝到泰山封禪。東岳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
岳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恆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人們
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
如卧,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太陽將面臨何種命運呢
天文學家說,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新圖像顯示了大小和太陽類
似的恆星死亡時的痛苦過程,
他還顯示了中有一天太陽將如何耗盡他
的核能,
化成一顆紅色的巨大星球然後再坍塌為一顆白矮星,
逐漸冷
卻,最後也許會消失。天文學家邦德和其他人證明,像太陽這么大的
恆星將燃燒大約
100
億年,
在一個
3000
萬攝氏度的核熔爐中消耗氫。
最後,氫被耗盡,恆星核坍塌,縮成一個溫度更高的星體。隨後該恆
星迅速膨脹成一個巨大紅色星球。
在這個紅色巨星階段,
太陽體積將
擴大大約
200
倍,
將地球炙烤到沸騰溫度。再過幾千年後,太陽將坍
塌成一個逐漸冷卻的白矮星,
它的熱能慢慢減少。
如果地球那時仍然
存在,它將成為一個沒有生命的殘骸。
星星有顏色嗎?
在晴朗的夜晚,
我們看到天空有數不盡的星星,
星星的顏色沒有
多大區別,基本上都是黃白色的。但實際上星星的顏色是不同的。如
果用望遠鏡觀察這些星星,就會看到他們有各種顏色,非常漂亮,令
人賞心悅目。那麼,星星為什麼會有不同的顏色呢?
星星的不同顏色是由它本身的溫度所決定的。
星星表面的溫度不
同,他發出光的顏色就不同。比如發白色光的星星表面溫度很高,可
達
11500
度以上;發紅色光的星星,表面溫度達
2600
——
3600
度;
發藍色光的星星表面溫度達
25000
到
40000
度。而太陽表面溫度是
6000
度,看上去是黃顏色的。因為我們距離星星非常遙遠,加之大
氣的折射作用,所以用肉眼看不到星星五顏六色的光。
如果有問題請追問,希望樓主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