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陸地生物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陸地生物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27 09:33:08

1.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類型有:
互惠:指對雙方都有利的一種種間關系,但這種關系並沒有發展到相依為命的地步,如果解除這種關系,雙方都能正常生存。如海葵和寄居蟹;蚜蟲和螞蟻。
共生:是物種之間一種相依為命的一種互利關系,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生存。如地衣(是單細胞藻類和真菌的共生體);絲蘭和法蘭蛾;白蟻和多鞭毛蟲。
共棲:是指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無利夜無害的一種種間關系,又稱偏利。如雙鋸魚和海葵,偕老同穴和儷蝦。
植食:指動物吃植物,是生物相互關系中最常見的現象
捕食:指動物吃動物,也是生物相互關系中最基本的現象之一
寄生:生活在一起的兩種生物,一方獲利,而另一方遭受損害。寄居在別種生物上並獲利的一方稱寄生物,被寄居並受害的一方被稱為寄主。如寄生在人體內血吸蟲、蛔蟲。
類寄生:類似寄生,但寄生物導致寄主死亡。所有昆蟲對昆蟲的寄生都是類寄生,如寄生蠅和寄生蜂。
競爭:當兩個物種利用同一確定短缺資源時就會發生競爭,競爭的結果時一個物種戰勝另一物種,甚至導致一種物種完全被排除。如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的競爭;歐洲百靈被引進北美後與當地百靈的競爭。
抗生:指一個物種通過分泌化學物質抑制另一個物種的生長和生存。青黴就是著名的一例。
互抗:指兩個物種相互作用使雙方都受害或引起死亡。當兩種致病生物同時侵入一個寄主而導致寄主死亡時,這兩種致病生物就是對抗關系。
中性:指兩個或更多物種經常一起出現,但彼此互相無利也無害。如一個水源總是吸引很多動物前來飲水,這些動物之間就是中性關系。
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環境能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同時也不斷的影響環境,如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例如:在沙漠中生活的仙人掌,因為在此環境中缺水使得仙人掌的葉變成刺,同時也能說明仙人掌能適應環境。生物可影響環境比如陸生植物的蒸騰作用,是對陸地生活的一種適應;但同時,陸生植物在進行蒸騰作用的時候能把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氣中,這樣就增加了空氣的濕度,又對氣候起到了調節作用。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最好的例證就是黃土高原,曾經是茫茫的林海和無邊的草原,但由於某種原因破壞了植被,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態平衡的失調,才出現了現在的黃河中泥沙眾多的現象和黃土高原……這樣的例子應該很多很多……
所以我們應該保護生物,尤其應保護植被……
讓我們每個人都從身邊做起吧……來共同保衛我們美麗的地球家園……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2. 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系

環境影響著生物的生存、生活和分布。
對生物而言,環境因子包括生物環境及非生物環境,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某些環境因子成為限制因子,對生物的生長與消亡起著關鍵的作用。對所有的生物體而言,水、溫度、營養是不可忽視的因子。
生命起源於水,對陸地生物而言,一個地區的降雨量、濕度及地面水是限制動物、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影響著生物群落的構成。所以,在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居其它生態系統之冠就不足為奇了。陸生生物對水要求很高,適應性亦很強,因此,即使在炎熱乾燥的沙漠也有仙人掌、沙棘等植物點綴綠色,正因為有了降水量、溫度、濕度的區別,地球上才有了荒漠、沙漠、荒原、森林等不同生態系統之分,生活在乾燥地區的動物,也為適應水的缺乏而特化了機體的某些器官,如駱駝背上的駝峰,就是為蓄水特化的系統。
溫度、濕度相互作用,形成了典型的氣候特徵,然後綜合對生物群落產生影響,所以在寒帶,主要是針葉林帶,而在熱帶,則是闊葉林充分享受陽光、雨露。溫度對於生命是最重要的因素,從細胞水平來看,溫度控制著細胞的流動性,在低溫狀態下,膜的流動性受損,生物細胞死亡,而在較高溫度下,如120℃,生物細胞的蛋白質活性喪失,功能喪失,新陳代謝紊亂,細胞也趨於死亡。生物為適應極端低溫,常常在膜脂肪中形成PUFA增強低溫之下的流動性。一些微生物常常形成孢子、芽孢,以抵禦高溫的危害。從生命現象來看,溫度變異對生物作用不同,溫度在地球和光的影響下,呈現出季節和晝夜變化,從而影響著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
與溫度緊密相關的光對生物、植物的生命活動影響也很大,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能直接相關,而不同地貌、不同緯度接受光強度不一樣,因此有長日照、短日照植物之分。對於動物,則影響其產卵、休眠等。總之,光對生物的許多形態特徵、代謝行為、生活周期、生長、發育、繁殖、地理分布、換毛等均有影響。
環境中某些無機物質對生物的影響主要是環境營養對生物所需提供的質於量。營養因子尤其是無機鹽類,有許多限制因子,當然,不同生存環境中的生物對無機鹽耐受性不一樣。如海洋生物對無機鹽,耐受范圍很寬,而O2則成為其限制因子,陸生生物對O2耐受范圍很寬,對微量元素卻受到限制。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競爭關系、食物鏈條、生存環境空間來相互影響,以種群密度進行自我調節。

3.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生物與環境是一個抄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環境能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同時也不斷的影響環境,如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例如:在沙漠中生活的仙人掌,因為在此環境中缺水使得仙人掌的葉變成刺,同時也能說明仙人掌能適應環境。生物可影響環境比如陸生植物的蒸騰作用,是對陸地生活的一種適應;但同時,陸生植物在進行蒸騰作用的時候能把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氣中,這樣就增加了空氣的濕度,又對氣候起到了調節作用。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最好的例證就是黃土高原,曾經是茫茫的林海和無邊的草原,但由於某種原因破壞了植被,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態平衡的失調,才出現了現在的黃河中泥沙眾多的現象和黃土高原……這樣的例子應該很多很多……
所以我們應該保護生物,尤其應保護植被……
讓我們每個人都從身邊做起吧……來共同保衛我們美麗的地球家園……

4. 地理與生物有什麼關系

生物能適應環境、改變環境,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生物的分布范圍
從地理環境上可以通過分析適應這種環境的生物特點,進一步分析出分布在此的生物
從生物特點上可以通過分析其獨特的特點來分析地理環境特點

5. 簡述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並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重要作用

生物抄與環境是一個統一不可分襲割的整體。環境能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同時也不斷的影響環境,如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例如:在沙漠中生活的仙人掌,因為在此環境中缺水使得仙人掌的葉變成刺,同時也能說明仙人掌能適應環境。生物可影響環境比如陸生植物的蒸騰作用,是對陸地生活的一種適應;但同時,陸生植物在進行蒸騰作用的時候能把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氣中,這樣就增加了空氣的濕度,又對氣候起到了調節作用。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最好的例證就是黃土高原,曾經是茫茫的林海和無邊的草原,但由於某種原因破壞了植被,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態平衡的失調,才出現了現在的黃河中泥沙眾多的現象和黃土高原……這樣的例子應該很多很多……
所以我們應該保護生物,尤其應保護植被……
讓我們每個人都從身邊做起吧……來共同保衛我們美麗的地球家園……

6. 高考地理--生物與地理環境

題1:氧氣的產來生使得生物的數量自和種類大量增長,最重要的是讓生物走上陸地,對地理環境的改變產生重要作用,早期生物都是在海里的,況且氧氣本身對陸地環境就有很大影響,這都與光合作用有關;
而B答案,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的組成因素——這句本身沒錯,但不是這題的答案。

題2:植物促進岩石風化,首先,先鋒生物——地衣,由真菌和藻類組成,藻類是植物;其次,地衣後依次出現的苔蘚、蕨類、包括在往後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這些的依次出現都對陸地環境進行改造,使岩石變石塊、沙粒、沙土混合直至肥沃的土壤;
D的解釋:舉個例子,東北的黑土地在一開始就是黑土地,不,岩石而已,之所以現在是黑土地,那是因為數百萬年來那裡都是森林,還有,黃土高原兩千年前很肥沃,現在呢,就是因為失去森林植被保護才會水土流失。
題9:看前面 時光幻滅如流水和大力牛魔王的答案吧,很完整了。
其實這些都在課本里,把握好課本,做題就容易。

7. 陸地生物是如何適應生活環境的

皮膚有角質層,防止失水;有完善的肺和兩心房,心室間有瓣膜,防止動靜脈血混合,更好地供氧;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更加發達,以適應復雜的陸生環境.

8. 生物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大多數情況下,生物只能適應環境,而不可能改造環境.在生物界中,對自然環境改變最大的是河狸,它可以伐木築堤,堵塞河流,淤塞成湖,形成湖泊與沼澤.

9. 陸地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

陸地是人類生活、生產的主要場所,地質環境復雜,適生條件差異很大,潛在的環境制約因素很復雜,不斷發生著各類自然災害,有很多生態環境脆弱地帶,嚴重的自然本底和人為三廢污染有待防治。如何保護利用好山川秀麗的地球生態環境,確實是一個復雜艱巨的大系統科學工程。調整研究、監測方向,構建起更客觀全面的科學地球環境安全觀,預測防禦災害,謀劃新的適生對策和可持續發展方略,地球科學應該承擔起這一繁重的歷史性科學任務,建立新的地球環境安全理論體系。

根據地質環境的安危程度劃分出下列生態類型區:

1.地質動力危險地帶

此地帶地質動力條件,特別是地內強熱動力的分布是地質環境的能源動力背景,地質運動強烈頻繁,環境動盪,災害集中。包括火山帶、地震帶、動力沖擊爆發地帶、活動斷裂帶等。本地帶除了危害性地質活動外,往往也伴隨著同源的氣象生物災害。

2.環境地質敏感脆弱帶

本地帶人類工程活動密集、人地相關密切,容易發生環境事件,包括城市、工礦區,地形起伏區、海湖河岸帶、歷史災害點,古人類湮滅點等。各類環境事件和災難容易顯現、影響和危害也比較敏感。由地質環境引發的各種災害比較明顯,影響深刻。

3.生態環境脆弱地帶

自然條件惡劣,對本底災害的抵抗能力和調節包容能力差,在同樣的自然災害沖擊下,可以產生更明顯的危害。如乾旱沙漠區、水土流失區、石漠強風化區、高山及永凍區、荒漠區、沙塵暴源區等。

4.原生與人為污染地帶

有害物質的運移和擴散,原本就是一種客觀的動力物流運行過程,地球表淺層的普遍現象,因其生態環境效應強烈,成為生態環境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由於人口的增加、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為污染驟增,例如中國到2010年各類固體廢棄物(包括城市工業、建築垃圾、工礦廢渣、農業垃圾等)將達到近100億t,佔地8萬hm2,而且以人均1t的速度在繼續增長。排放的工農業有害廢水嚴重污染了海洋、湖泊、地下水和河流等水環境,各類有害的廢氣、塵埃污染大氣環境,造成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氣象災害,這些人為污染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們正在積極防治著,但是源自地球本體的液體、氣體和固體排放物數量絕不低於人為的排放,有害的天然污染源,有時甚至是毒氣、毒液和毒塵災害,又該如何去監測調查呢?所以我們應該客觀全面地建立地球環境污染源的模式,建立自然加人為的污染防範模式。

5.農林漁業生物環境

陸地的植被、農林作物、土壤環境、海湖河的生物資源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今天的農業面臨著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退化、鹽漬化、土壤污染的威脅。廣大的森林、草原也在隨著自然環境、水供應的變化而變動著。地球水環境、大氣環境、化學環境也在制約著海洋河湖、陸地動植物群落的興衰。人們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同樣存在忽視地質環境本底,特別是地內熱動力背景的傾向。生物圈的結構是地球地質、生態大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理應受控於這些地學大背景,而在已往的傳統觀念中很少把它們聯系起來。今後如能全面剖析,肯定可以探尋出更客觀全面的科學規律,指導生物圈的合理開發利用,使人類和動植物界的關系更加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

10.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生物與環境當然緊密聯系。環境好了,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給你看一篇我比較感興趣的,生物與地球的關系學習吧地球與生物學 一、地球生物學(Geobiology)形成背景

Geobiology是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一些大型計劃如大洋鑽探計劃(ODP)和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等一系列新發現而產生的新領域,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傳統的理論模式,提出新的理論框架,在新的理論框架下,提出了新的單一學科難以解決的科學問題。這要求科學家拓寬思路,從新的視角—既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交叉、整合來進行研究。

二、地球生物學(Geobiology)的研究方向

Geobiology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從新的理論、新的視角給一些傳統學科注入了生機與活力。Geobiology研究方向包括以下9個方面: 1.生命的起源和演化(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life);2.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演化(Evolution of the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biosphere);3.地球演化關鍵轉折期沉積岩石記錄和生物(The sedimentary rock record and geobiology of critical intervals);4.古生物學和演化生態學(Paleobiology and evolutionary ecology);5.環境地微生物學(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6.生物地球化學和全球元素循環(Biogeochemistry and global elemental cycles);7.微生物-礦物相互作用(Microbe-mineral interactions);8.生物標志物(Biomarkers);9.分子生態學和譜系演化(Molecular ecology and phylogenetics)。

三、地球生物學(Geobiology)主要研究領域

(一)地生理學(Geophysiology)
1.生物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如由生物活動產生的氣體;2.生物水圈和冰圈的相互作用,如海洋營養機制、極端環境、生物礦化作用;3.生物-土壤/沉積物相互作用,如生物侵蝕、深部生物圈、地微生物學等。

(二)生命演化與環境(Evolution of Life and Environment)
1.生物圈的形成,如生命的起源、生物圈的建立
1)實驗模擬――聚合物復制、有機化合物分餾、能量來源、代謝演化路徑;2)尋找簡單的有機復制聚合體;3)從原始的有機溶液向以RNA為基礎的生命形式的轉變;4)隕石中的證據;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引起的大氣圈的改變;5)厭氧狀態中微生物呼吸所利用和建立的條件;上述過程中的化石記錄證據,有機化合物(生物標記物)和同位素的地球化學記錄。
2.生物圈的演化,如大氣氧的富集、雪球地球的形成、生物環境效應。主要研究由光合作用引起的氧化作用;由碳分餾造成的同位素印跡;晚新元古代冰川作用對早期後生動物輻射的影響;雪球事件;由微生物起始,繼而是後生植物的陸生生物;生物建立起適合自身的反饋環。
3.突變事件,如生物絕滅及輻射,極端環境事件。對經典剖面進行高解析度研究,探索生物演化歷史上這些重大事件的起因和結果;以中-美化石記錄的優勢展示生命演化的五個關鍵轉折時期:新元古代、二疊紀-三疊紀,中生代現代陸地生態系的起源;新生代哺乳動物的演化;更新世氣候的變化

(三)全球變化的地球生物學(Geobiology of Global Change)
主要研究全球碳循環、化石燃料;全球變化和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物對全球變化的反饋,生物對地表過程(包括大氣)的影響,了解地球過程為解釋其他星球上可能的生命證據提供科學基礎,地生物學用於尋找地外生命。

四、分子水平上的地球生物學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地球生物學的意義在於能為宏體生物和地質分析提供補充、對傳統的假設提供獨立的驗證、提供遺傳學、生理學和生態學信息、有利於進行定量的高解析度的研究及富含有大量機制和過程的信息。應用於分子水平地學生物學研究的材料主要來源於1.古代材料:富含有機質的沉積物;特異埋藏的化石;2.現代生物:具有地質意義的現代生物及分子,如分子生物鍾、活化石、微生物。研究對象為起結構支撐作用的高分子聚合物、新陳代謝的脂類分子、氨基酸、蛋白質和核酸(DNA和RNA)。研究技術與方法:1.有機地球化學的方法,採用GC-PY, NMR, GC-MS的方法萃取、分離和甄別有機化合物;2.同位素地質學,利用GC-C-IRMS檢測單分子有機化合物的同位素;3.分子生物學,利用獨立培養的方法對DNA進行萃取、分離和PCR擴增;通過克隆進行分子測序。

通過現代生命科學的技術和手段,我們可以獲得遺傳學鑒定、系統關系、遺傳機制和基因組信息;通過地球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研究古生物的種類、其生物化學途徑及穩定分子和同位素的信息。古DNA研究是聯系古代和現代生物的紐帶,並提供絕滅生物獨一無二的古代生物遺傳學信息。古DNA是理解譜系演化和遺傳學的關鍵,既可達到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間信息互補。

五、目前該領域科學家共同關注的科學問題

1.不同環境微生物的豐度、分異度和分布;2.微生物和它們的生物化學過程是如何影響生物侵蝕、生物修復、生物礦化及有機分子和同位素信息的保存;3.微生物以什麼方式改變著不同圈層的環境化學特性,這些信息如何以分子和同位素的方式保存在地質記錄中;4.基因是以什麼方式影響著生物合成和代謝途徑,在地質歷史時期,我們如何檢測這種影響;5.這些基因和蛋白質水平的生化功能如何影響地球演化進程、改變環境從而有利於資源富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