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與人違的論文1000
A. 地理論文(人與自然不和諧相處)
一人與自然的本質同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根據
當我們確認了人與自然的本質斷裂是人與自然分裂和對立的深層原因之後,隱含在這一分析中的一個邏輯推斷就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即人與自然的內在一致應該是保證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中與自然保持和諧一致的根本性原因。也就是說,人只有在本質方面與自然融合為一個整體,才能確保人類在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一個與自然和諧的現實世界。盡管古人提出了人與自然在本質上同一的思想,但這僅僅是一種天才的猜測,其中還不乏泛神論糟粕,以及人屈從於自然的自卑心態。真正科學而合理地揭示人與自然的內在一致是人與自然現實和諧的基礎,進而是人類社會和諧基礎的是馬克思。馬克思早在1844年就提出了這一思想,但由於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的分裂、對立的「權力意志」和話語霸權,遮蔽了其思想的靈光,造成現代人對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的同一性產生了遺忘。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物」,並以此作為歷史的邏輯起點和分析社會和諧與不和諧的人性論基礎。馬克思對人的這一規定蘊含著深刻的意義,至今人們還很少論及其中表達的深邃思想。人作為「對象性存在物」包含著兩種規定性:一方面他必須以其他自然存在物為對象表現自己的生命本質,「說人是肉體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這就等於說,人有現實的、感性的對象作為自己本質的即自己生命表現的對象;或者說,人只有憑借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才能表現自己的生命」[1](P.106);另一方面人也必然是其他自然存在物表現它的生命本質的對象,「假定一種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對象,又沒有對象。這樣的存在物首先將是一個惟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沒有任何存在物存在,它孤零零地獨自存在著。因為,只要有對象存在於我之外,只要我不是獨自存在著,那麼我就是和在我之外存在的對象不同的他物、另一個現實,也就是說,我是它的對象」[1](P.106)。在馬克思看來,人作為對象性存在物像所有自然生命一樣,在以它物為對象表現自己生命本質的同時,又作為表現其他自然物生命本質的對象而在世生存。正如太陽是植物的對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確證它的生命的對象,同時植物也是太陽的對象,是太陽的喚醒生命力的對象一樣。人類以其他自然存在物作為表現自己生命本質的對象,並不是以某一種或某一類自然存在物為對象,而是以所有自然存在物或整個自然界作為表現自己生命本質的對象。同樣,人類在作為表現它物生命本質的對象時,也不是表現某一自然物的生命本質,而是表現整個自然界的生命本質。人以自然為中介表現自己的生命本質,自然也以人為中介表現它的生命本質:人與自然是互為中介、互為對象的。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為存在的存在物,是超越自然而然本性的存在物。人作為人的存在,不像動植物那樣直接以其他自然存在物作為表現自己生命本質的對象,也不是直接成為其他生命表現它自己本質的對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為中介實現人是對象性存在物的本質;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通過改造自然界的實踐,人類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給自然界,使自然界成為人的作品和人的現實,同時也把自然界的本質內化為自我意識,受到自然界的本質的規定。「對象性的存在物進行對象性活動,如果它的本質規定中不包含對象性的東西,它就不進行對象性活動。它所以只創造或設定對象,因為它是被對象設定的,因為它本來就是自然界。」[1](P.105) 這就是說,人化自然的同時也被自然化,客體被主體化的同時主體也被客體化。由於人是改造自然界實踐活動的主體,人被自然所設定也是通過人領悟自然並對自身設定實現的,所以人與自然互相「設定」也是人的一種有意識的自由活動。人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意味著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人在自然世界之中;人被對象所設定,意味著人「本來就是自然界」,本來就是表現自然界本質的對象,即自然世界也在人之中,人在自然世界之中,自然世界在人之中,這表明人與自然界在本質方面是一體的,是內在一致的。人以自然界為對象和作為表現自然界本質的對象,是人作為對象性存在物不可分割的兩個規定性,割裂了這兩個規定性也就割裂了人的本質存在,使人成為「非存在物」。
B. 需人類與環境論文~~1000字左右
人類,作為地球的主人,自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與周圍的地理環境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人類的生活活動和生產活動需要不斷地向周圍環境獲取物質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又將廢棄物排放於地理環境之中;另一方面,環境根據自身的規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轉化著一定的物質和能量,它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並不在乎人類的存在,不為人類的主觀需求而改變其客觀屬性,也不為人類的有目的活動而改變自己發展的過程,人類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特殊關系。
所謂對立,即人類的主觀需求和有目的活動,同環境的客觀屬性和發展規律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認識環境,必須遵循環境的發展變化規律從事生產和活動,不然,就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和懲罰,不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就會隨之發生。
所謂統一,即人類以環境為載體,總是在一定的環境空間存在,人類的活動總是同其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環境的塑造者,人類的活動不可能無止境地向環境索取,也不可能永遠不加限制地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當人類的行為遭到環境的報復而影響到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時,人類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所能允許的范圍。
千百年來,人類社會就是在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中發展起來的。
當人類剛從動物分化出來,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就已處於初級的狀態。早期的人類已懂得獵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種環境中進行著生存競爭。然而,因其活動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動和自己的生理代謝過程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這時,人類同環境之間的矛盾尚不突出,人們的努力目標僅是適應環境、利用環境,而很少有意識地改變環境。
隨著人類活動能力的增強,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類開始懂得改變環境,學會了農耕、養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別是進入了農業文明時代,人們將大片的荒山、草地辟為良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又為農業的豐收提供了保證。然而,在其發展的背後,與環境的矛盾卻顯得突出起來。由於不節制地毀林墾荒,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毀滅招致荒漠的擴張,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鹽化的形成。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榮一時的巴比倫文明古國變為一片沙荒,也使瑪雅人經受不住乾旱、洪水、風沙的侵襲,而不得不丟棄自己親手創造的文明,離開了故鄉,……這就是早期的環境問題。遺憾的是,人們並沒有引起警覺,並未認識到這是環境的報復。當時,人類生產力尚不發達,對環境的破壞尚不明顯,環境問題尚未達到危及人類生存的地步,故人類仍是我行我素。到了現代工業時代,情況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人類的數量、生活范圍和規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勝天」的思想占據了人們的頭腦,人類在對環境進行改造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加劇。與此同時,環境的結構組成、物質循環的方式和強度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問題隨之明朗起來,現代工業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礦產資源被開采出來,投入環境之中,並隨著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又把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出來,其中許多廢棄物難以處理、同化,使之對人體及生物造成難以忍受的危害。隨著這些有害廢棄物的不斷累加,造成了環境質量的逐步惡化,使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現代工業還帶來了人口問題、城市化問題,農業現代化也派生出來許多方面的環境問題。可見,人類在發揮其積極作用,創造高度物質文明之時,也同樣給環境帶來消極的副作用,從1934年美國的「黑風暴」到我國大躍進年代內蒙古的「人造荒漠」;從60年代的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以至當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劇增、森林銳減、臭氧層出現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無一不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這些都是人類與環境對立關系的具體體現。
當然,有對立,必有統一。從古人類的被動適應,到現代人的有意識地改造環境,使之能適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不體現出人與環境的統一關系。人類從樹棲到穴居,從穴居到屋居,從採集自然食物到發展農耕、畜牧等,這些都是人類適應環境的過程,應該說,這也是人與環境的統一過程。隨著危及人類生存的現代環境問題的出現,人類開始反省自己,並作出了一系列的反應,諸如封山、造林、種草、建立自然保護區、重視對資源的控制開發和對環境的治理等等,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更能適應環境的發展規律。特別是人類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斷地改造著環境,創造出更能適應人類生存發展、又與環境協調的空間,以達到統一關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國的「霧都改觀」、美國的「死河復活」、日本的「花園工廠」、中國的「三北」防護林帶和700多處自然保護區等等,都說明了人類活動與環境關系的統一和改善。
值得慶幸的是,保護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已成為當今世界人類的共識。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與環境」會議,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並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同年確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1976年以來,針對大氣臭氧層空洞問題,曾多次召開國際會議探討解決的辦法,聯合國也通過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烴」的決議;1992年聯合國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有各國首腦參加的「環境與發展」會議。這些對策,可以說是促進人類社會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從對立走向統一的新舉措。
必須看到,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始終貫穿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之中,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對環境資源需求的增長,這個關系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著,要解決人類同環境對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賴於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實現人與環境的高度的協調。因此,理順下列幾個關系非常必要:
①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即人類當前的行為或目標要與整體的長遠利益和命運相一致,人類的各種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必須有利於生存環境,並獲得最大的效益;
②人類的活動能夠源源不斷地從環境中獲得物質和能量,獲得良好的生存環境和長久利益,能夠健康地幸福地生存下去;
③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能夠建立起一種相互補償的良性關系,達到協調系統各要素的有機結合,互成一體;
④人類文化必須促進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進步,必須促進人對自然界利用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建立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⑤在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大工程中,人類的組織結構、知識結構必須健全,全民參與意識必須加強,主體的決策必須正確;人與環境的協調必須是全方位的協調,必須使人類一直處於地球的最大環境容量或承載量之內,必須一直處於最佳的生存環境狀態之中。
總而言之,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無處不有,無時不在,要消除對立,強化統一,就必須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在經濟建設中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協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的持續發展與環境的高度統一。否則,那些只考慮滿人類發展的需要,不考慮環境的質量,甚至只考慮眼前,不考慮長遠的作法,結果只能是破壞了統一,強化了對立,人類發展的需求既不能滿足,兩者的關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環境破壞後的遺患,還會殃及子孫後代。
C. 地理小論文1000字
哥倫布發現美洲與海洋地理科學
海洋地理科學是推動航海實踐活動的主要基礎與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動實踐又反過來成為海洋地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與動力,二者互促互進.海洋地理科學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學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中.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哥倫布的航海作用,對於拓展對哥倫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創新研究內容,突出時代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地理科學與哥倫布西航思想及行動的形成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西歐人對「遠東」還不甚了解.《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東方「黃金」的描寫引起了西歐社會國王、封建貴族、僧侶以及商人日益熾熱的慾望.西歐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探險,配合尋找新航路.到哥倫布從事探險時,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進行了幾十年探險並取得成就.馬可波羅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倫布,他反復仔細閱讀,不僅精讀,還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至今還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書上有哥倫布做過的眉批.一個富庶的、遙遠的東方深深地吸引著他.他的理論與找黃金、辟航路、傳播基督教的熱情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促使哥倫布開始著手實施西航計劃.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未獲準的情況下,又來到西班牙,經過多番奔波磨難,沖破重重阻力,最終促成行動.
二、發現美洲對海洋地理科學的貢獻
1.為環球航路的開辟、「地圓說」的最後證實打下了基礎.
正因為他相信「地圓說」,根據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地理科學知識進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約周長以及從西歐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距離,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學理論基礎.。哥倫布以自己大膽的設想、科學的計劃和無畏的精神沖破了這一障礙,西航成功了.他雖未找到真正的東方,卻發現了美洲,通過這一發現,為後繼者鋪墊了環球航海成功的路.麥哲倫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哥倫布的航海情況,又在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不僅是開辟了一條通達美洲的航路,也是證實「地圓說」,並為以後開辟環球航路創造了條件,他開辟了航海活動的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對海洋地理的勘測、發現和利用.
在航海過程中,哥倫布始終仔細觀察、勘測所經海洋的水文、地理、氣象等情況,計算航程,判別方位和經緯度,精心繪制地圖並詳細記載航海日誌.他的《航海日誌》內容豐富,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為後人研究西印度群島、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哥倫布對大西洋風向、洋流的發現和利用也有貢獻.
D. 地理論文 1000字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黨的第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並且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的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經驗,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不僅是建設小康社會和提高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觀需要,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由資源的有限性決定的。地球上任何一種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據有關資料顯示,地球上尚未開採的原油儲藏量已不足二萬億桶,可供人類開采時間不超過95年。節約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人需求的無限性與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生存的永恆矛盾。即使在古代社會,人口少,資源相對豐厚,但因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有限,這一矛盾仍然存在。唐朝詩人白居易說:「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殮而才乏用矣。「可見,古人就已認識到人的需求的無限性與資源有限性的矛盾。
地球只有一個,資源、環境極其寶貴。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說到底是協調人和自然、人和地球關系的問題。縱觀整個社會發展史,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不合理使用,導致了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都會報復我們。目前人類所面臨的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復雜和嚴峻。支撐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們今天肆意揮霍,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實現新形勢下資源的合理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建設友好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工作。著名環保人士梁從誡曾說:「中國有十三億人口,每個人浪費一點,拿十三億一乘,這個數字就大得驚人。同樣地,如果每個人節約一點,拿十三億一乘,這個數字就相當可觀。」我們要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破壞環境有罪的觀念,堅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每時每刻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例如:
一.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主動增強危機意識、節約意識與環保意識,從多方面努力學習,加強對環境保護及節約能源方面知識的學習,充分認識到我國資源短缺危機,了解節能環保對國家及個人的真正意義,真正樹立起節能環保意識。
二. 盡量選用高效環保節能燈,雖然前期投資偏高,但從長期發展來看,卻是既節約了投資成本,就為國家的節約用電做出了貢獻。因為第四代照明光源----新型LED綠色光源,在同等亮度下,其耗電量僅為普通白熾燈的十分之一,而壽命卻是白熾燈的50倍。
三. 垃圾應按照國家規定統一處理,注意分撿。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少垃圾都是就地焚燒,因垃圾中有很多燃燒後會產生有毒氣體的物品,如塑膠物品,燃燒時刺鼻的氣味,不但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更危害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因此,我們不但要自己做到不隨便就地焚燒垃圾,也要做到及時糾正和規勸別人的這種行為。又實現了綠色可持續的發展,引導節能環保生活新時尚等等
「節約環保你我他,造福子孫千萬家」,今天你我的努力,將是明天祖國的輝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需要人類世世代代的共同奮斗。現在是從傳統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轉變時期,因而最近幾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關鍵。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從現在做起,堅定不移地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下去。每個人都應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努力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共享白雲藍天請大家積極響應倡議,就從現在開始,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為節能環保,「多盡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
E. 求高中地理論文(關於環境保護的,1000字左右)
今夏,中國各地的洪水、乾旱、強對流天氣等超乎尋常的氣候變化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世界各處的冰川也在悄然融化,造成了海平面上升的巨大危機,更可能帶來神秘莫測的遠古病毒威脅。
據晨報記者了解,國內外海洋、氣候、冰川病毒權威專家最新發現,存活了近14萬年的病毒毒株,甚至還有不到1歲的A型流感病毒,都會在冰層中蟄伏,等待時機徹底釋放,並向人類世界傳播。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秦大河院士表示,相對350年之前,21世紀初的中國冰川總量減少四分之一,到2050年還要減少四分之一。沉默的「潘多拉冰魔盒」一旦開啟,來自冰川中的大量古老病毒也可能嚴重威脅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由於毒性無人知曉,一旦它們大規模爆發,造成的危害將難以估量,而這一切被預計將會遲早發生。
[發現·威脅]
在北極圈內的冰湖裡徘徊的一隻北極鷗不會想到,去年冬天融化的冰山流水中,蘊藏了被冰凍了數萬年的神秘病毒,威脅正在向它逼近。隨著夏季湖泊中的一條小魚,這些病毒成功進入了這只鳥的體內,然後迅速擴張繁殖。7月末,這只病鳥隨著同類開始向南飛行,在穿越歐洲西海岸時體力不支墜地而亡。
數月過後,一種能讓人在一周內窒息而亡的怪病開始在歐盟國家傳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通過歐洲鐵路和航空器向四面擴散。各種預防隔離措施無法阻止空氣的流動,在一年內,全球患病人口急劇增加,各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以上不是科幻小說,而是有可能在明天就發生的一場災難的假想。
作為對科學界來說尚屬剛剛新知的極地冰川病毒,近期已引起了全球科學家極大關注。晨報記者近日對太平洋兩岸的一線生物學家進行專訪,了解學術界對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傳染病隨全球變暖而嬗變
近日,在中國氣象局的協助下,晨報記者在京對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帕恰里教授進行采訪,獲悉了一些由該組織剛剛確認的全球變暖數據。
帕恰里說:「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最低升高1.8℃,最高升高4.8℃。從今天的情況看,氣侯變化帶來的影響在全球各地區結果不一。熱浪、高溫的強度和范圍、發生的頻率普遍升高,極端降雨情況在各個地區則有所不同。而它對中國——特別是大型三角洲地區的影響應特別關注,因為三角洲流域都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海平面上升會使這些地區環境變得更加脆弱。」
IPCC中國專家吳紹洪教授對全球變暖帶來的威脅也深有感觸。他認為,自然系統正受到區域氣候變化特別是溫度升高的影響,「海岸帶和低窪地區,由於氣侯變化和海平面上升,未來幾十年,將有百萬人口遭受洪澇災害。而熱浪、洪水、暴雨、火災和乾旱所導致的死亡人數也會增加,某些傳染病、傳播媒體和空間分布都會發生變化,直接影響到人類的身體健康。」
F. 地理論文1000字
哥倫布發現美洲與海洋地理科學
海洋地理科學是推動航海實踐活動的主要基礎與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動實踐又反過來成為海洋地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與動力,二者互促互進.海洋地理科學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學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中.今年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10周年,在追憶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之際,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哥倫布的航海作用,對於拓展對哥倫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創新研究內容,突出時代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地理科學與哥倫布西航思想及行動的形成
對哥倫布遠航成功,多有貶詆者.如說哥倫布是個「騙子」、「一個瘋子」、「神經很不正常」、「整個一生之中心理狀態都有某種混亂」,說他的發現是「偶然的成功」等[1].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看,這些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1.遠航前的哥倫布掌握了較為深厚廣博的海洋地理學知識.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西歐人對「遠東」還不甚了解.《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東方「黃金」的描寫引起了西歐社會國王、封建貴族、僧侶以及商人日益熾熱的慾望.西歐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探險,配合尋找新航路.到哥倫布從事探險時,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進行了幾十年探險並取得成就.馬可波羅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倫布,他反復仔細閱讀,不僅精讀,還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至今還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書上有哥倫布做過的眉批.一個富庶的、遙遠的東方深深地吸引著他.
自14歲上船後,哥倫布先在波爾多菲諾,後來又在科西嘉島當少年見習水手,以後又成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帶是他的海上家園.1476年,哥倫布在一次商船海戰中,因船隻毀掉,漂渡到葡萄牙.當時,葡萄牙人正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險,旨在尋找一條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去東方的航路.他們已經發現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島嶼,同時也向北方探險航行.哥倫布在葡萄牙應募參加了去布里斯托爾、加爾維和冰島的第一次遠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間,哥倫布進一步學習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風向等知識,其中與航海有關的學科知識尤為豐富.他熟悉並會操縱多種類型的船隻,了解並會使用當時的航海儀器,掌握航海技術,研究繪制海圖.他狂熱地學習、搜集各種航海方面的資料,學會使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種語言,成為一名航海專家.正如他自己於1501年所說的那樣:「我從小置身海洋上,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堅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勵那些忠於航海事業的人在探索這個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學以及幾何算術,我能全神貫注、得心應手地畫出地球的形狀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哥倫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堅信「地圓」說,深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它的正確性及對社會實踐的作用是有其時代性和相對性的.哥倫布所處的那個時代,海洋地理科學有許多內容今天看來是錯的,但當時卻是先進的,它也指導了人們的實踐,起了應有的作用.地球是圓形的學說被公認並成為正統觀點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對於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狀,說法多樣.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和後來的柏拉圖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個圓球形概念的哲學家.他們宣稱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天體環繞它進行圓周運動.著名學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導大地球形說的基礎上,推想從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達印度.公元2世紀,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寫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綜合論》,其中認為地球是一個位於中心保持不動的球體,而天體則環繞它轉圈子.托勒密撰寫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綜合性地理學著作.書中採用經緯網,將地球分為360度,對地球的周長、各地名稱,陸地、海洋及形狀、溫差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論述[2](pp.142-148)[3](pp.175-180).當然,因時代的局限,這本書的錯誤是相當大的,但它是那個時代地理學的結晶.
隨著社會發展,12世紀以後古希臘學術著作和中世紀穆斯林的學術思想又重新被西歐吸收,被譯成拉丁文.在西歐興起收集翻譯古希臘文化的熱潮是由於社會對新知識需求的增加.到哥倫布時代,譯成拉丁文的古希臘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數量多、學科廣.哥倫布運用所學的拉丁語,讀了大量古希臘著作,特別是托勒密天文學和地理學.他還學習了中世紀學者的有關著作,逐漸接觸「地圓說」.
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講到希邦格(日本)離印度海岸不遠.此外,比哥倫布稍早些年的法國地理學者皮埃爾?戴利的《世界的樣子》一書(一譯《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對哥倫布的影響極大.該書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和中世紀思想家羅哲爾?培根的觀點而成,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表面水域與陸地比例是1:6.該書把歐洲和亞洲說成是向兩邊延長著的「長長的」陸地,而在兩大洲之間的海(指歐洲以西和亞洲以東的水域)便成了狹小而「短小的」了.書中還指出,「伊比利亞半島的末端和印度東端彼此相距並不太遠……顯而易見,順風有幾天就能到達」,並斷言:「綿延於西班牙和印度之間的海洋不甚寬廣.」[4](pp.76-77)另外,據基督教《舊約》記載:「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六個部分乾涸.」古希臘的學術觀點與宗教文獻相吻合,對於既追求學術知識又虔信宗教的哥倫布產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倫布還在航海實踐中,從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員們重視的、能夠證明在大西洋遙遠的地方有塊陸地的證據.例如,如果西風持續地猛吹,海上飄來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另外,他聽其他船員講到,在離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撈上一個木頭製品,顯然不是用金屬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瓏.在亞速爾群島附近常常沖來一些陌生的樹乾和其他不為西歐人所認識的東西.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觀察,「地圓說」更為哥倫布所深信.
3.綜合推算與西航思想的最後形成.
根據古希臘地理學成果,參照馬可波羅書中關於日本、中國位置的記載,以及中世紀西歐學者的著作,哥倫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紀70年代末,哥倫布就給贊成從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學者、義大利的托斯堪內里寫信.托氏對地理學特別是「地圓說」有許多獨到見解,其中關於地球周長、經緯度及西歐與東方的距離等都有說明.他認為,在陸地上從里斯本向東測量,已知的大陸包括整個地球表面有230個經度,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只需走130個經度就能到達大陸的東側(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還有太平洋).托斯堪內在研究馬可波羅的書之後認為,從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達偉大的可汗王國(中國).另一條海路繞安蒂利亞島,「經過兩千海里,您會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還畫出了北大西洋地圖.哥倫布專門拜訪了托斯堪內,向他求教並獲得有關資料.托斯堪內的許多結論與亞里士多德,以及《舊約》、《世界的樣子》等文獻中的說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樣子》中斷言,中國位於迦納利群島以西三千餘英里[4](pp76-77).哥倫布雖然贊同托斯堪內的許多觀點,但對托所制之路線有不同看法,認為太長了,因而需要自己計算.
要實踐航行,哥倫布還面臨兩個問題,都和向西航行到亞洲的距離有關.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麼1度有多長?其二,地球上已知陸地向東伸延有多長?根據《舊約》及亞里士多德關於陸地佔6/7的說法,位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只佔360度的1/7,即51個經度,又考慮到《世界的樣子》及《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說法,哥倫布運算的結果是從西向東陸地面積佔290度.這樣,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佔70度.但1度有多長呢?根據古希臘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紀穆斯林學者測量同一子午線兩個點等幾種測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說1度的長度不到10海里.哥倫布接受了環球距離較小的數字.
由於地球是圓形,在不同緯度上的兩個經度之間的距離又不同,那麼,在里斯本或亞速爾群島的緯度上,兩個經度間距離是多少呢?根據當時的數據知識及葡萄牙航海機構研究者們的計算方法,哥倫布計算出1度等於50海里.按這個標准計算,距所要去的東方目標不足3550海里(事實上沿北緯28度線,從加那利群島到日本的距離是10600海里),可見,由於條件的限制,哥倫布的計算結果是錯誤的.按這個結果,西渡大西洋到東方確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這個「錯誤」,使哥倫布最終堅定了信心.這個理論與找黃金、辟航路、傳播基督教的熱情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促使哥倫布開始著手實施西航計劃.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未獲準的情況下,又來到西班牙,經過多番奔波磨難,沖破重重阻力,最終促成行動.
哥倫布向西探航並發現美洲並非是「不理智的行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僅憑「黃金夢」、「宗教狂熱」來支配冒險活動的.他是一個有科學頭腦、獨到見解、注重實際的偉大航海家.
二、發現美洲對海洋地理科學的貢獻
哥倫布在航海活動中對海洋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第一個進入「美洲地中海」,發現了幾乎全部巴哈馬群島、大小安的列斯群島,足跡遍及現在的幾十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對海洋地理、水文狀況進行了勘察,獲得了不少發現,這里僅提及以下幾個方面.
1.為環球航路的開辟、「地圓說」的最後證實打下了基礎.
古希臘的科學文化在西歐上古末期和中世紀早期遭到嚴重破壞.中世紀時期關於地球的概念是按《聖經》中的解釋,由幻想構成的地圖,認為大地是一隻圓盤,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撐的穹窿,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間是陸地,周圍為水所環繞,有亞、非、歐三塊大陸塊.在中世紀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歐,這種觀點占統治地位.十二三世紀以後,「地圓說」開始在歐洲興起,哥倫布接觸到了「地圓說」,又從《馬可波羅游記》中了解到東方,結合航海的實踐及見聞,堅信這一觀念.盡管哥倫布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狀這個問題上,卻背離了基督教學說.正因為他相信「地圓說」,根據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地理科學知識進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約周長以及從西歐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距離,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學理論基礎.雖然他的計算結果與實際相差較大,然而這種「錯誤」的理論是導致他發現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當指出,主張從西歐向西航行到亞洲,所遇到的不僅僅是與自然界的危險作斗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的、人為的困難作斗爭,還要克服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的種種阻力.當時絕大多數人不相信地圓學說,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當時,盡管有幾個國家在進行探險,有許多航海家,不怕風浪、不畏海盜,但卻害怕駛進「地獄」,據說「地獄」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處.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還有人把這一傳說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險.然而哥倫布以自己大膽的設想、科學的計劃和無畏的精神沖破了這一障礙,西航成功了.他雖未找到真正的東方,卻發現了美洲,通過這一發現,為後繼者鋪墊了環球航海成功的路.麥哲倫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哥倫布的航海情況,又在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不僅是開辟了一條通達美洲的航路,也是證實「地圓說」,並為以後開辟環球航路創造了條件,他開辟了航海活動的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對海洋地理的勘測、發現和利用.
在航海過程中,哥倫布始終仔細觀察、勘測所經海洋的水文、地理、氣象等情況,計算航程,判別方位和經緯度,精心繪制地圖並詳細記載航海日誌.他的《航海日誌》內容豐富,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為後人研究西印度群島、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觀測、發現及運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於北緯20°到30°,西經40°到75°之間大西洋中神秘的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觀,有些自然狀況至今難以解釋.據考古發現,古代腓尼基人已到達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紀,科學還深深地被禁錮在神學之中,馬尾藻海卻被認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形狀,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們對其畏懼,一直無所認識.哥倫布第一次航經馬尾藻海時,幾乎被阻隔在那裡.他是第一次詳細記載馬尾藻海的人,從此人們才開始對馬尾藻海進行真正的科學考察
.
哥倫布對大西洋風向、洋流的發現和利用也有貢獻.這些都是憑借他的豐富知識、經驗、勇敢精神和聰明善斷的天賦,在航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時,為了防止觸礁,躲開了東北信風帶,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時又逆信風北上用了93天.經過兩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風和偏西風的存在.他是第一個發現並利用大西洋中風系的探險家.同時,他也認識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聽到和見過歐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熱帶果實,珍奇雕刻、木材和異地人的屍體,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親眼見到了後來被確認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時,哥倫布還在當時航海儀器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發現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磁偏角、磁傾角)的現象.這些發現都是人類首次對海的認識,也很快被後人所運用.
G. 有關地理的論文1000字!!!!!!!!快
中國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一個疆土遼闊的國家,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世界第三。中國陸地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北至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跨緯度近50度,相距5500千米;從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處到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跨經度60多度,相距5000千米。與俄羅斯、朝鮮、印度等14個國家接壤,與韓國、日本等6個國家隔海相望。
中國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世界最大洋太平洋,其中渤海為我國內海,從鴨綠江口到北侖河口,有18000千米長的大陸海岸線。擁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6000多個大小島嶼。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基本地形齊全,山區面積廣大。有「四大盆地」、「 四大高原」和「三大平原」。
中國以秦嶺-淮河作為南北的分界線。南方北方夏季普遍高溫,但冬季溫差很大。根據積溫差別,我國從南到北分屬熱帶、亞熱帶、溫帶和亞寒帶幾個溫度帶,南部、東部數季風氣候區,受海洋影響較大;西北屬非季風氣候,受海洋影響小。降水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中國河流眾多,長江為我國第一長河,長6300km,同時也是世界第三長河,長江流域廣闊,水量豐富。黃河為我國第二長河,是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還有淮河、黑龍江、雅魯藏布江等重要的大江大河。
中國人口總數已經超過13億,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國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東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較大;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鎮人口比重小。因為我國人口數量過大,增長過快,素質偏低,我國已把「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作為基本國策。
全國共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壯族為人口最多少數民族。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區。各少數民族都有獨具特色的風俗和習慣。
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經濟也比較落後。但是經過改革開放的這30年的奮起直追,我國工業發展迅速,經濟增長迅猛。全國地區生產總值已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大家也看到,我們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由於一味的注重經濟的發展,忽視環境保護。現在出現了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各種各樣的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等各種各樣的生態破壞以及各種資源消耗嚴重的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局面。
我們應該反思,我們應該深思,我們應該思考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還是繼續著「涸澤而漁、殺雞取卵」之道?其實,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並不困難,只要我們防治污染、搞好生態建設、節約能源資源,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堅信,我們會迎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那一天!
H. 人與動物或人與環境小論文,1000字以上,急需!!
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對人類威脅較大的氣體,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著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看見這一組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是嗎?從2300萬年前到1800萬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現到現在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應」,這更滋長了人類的貪欲。他們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排污排廢……。於是,曾經山青水秀,一片蔚藍的地球母親望去已是滿目瘡痍,污煙瘴氣。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類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來換取經濟的發展,舉一個最近的例子:
我市的木蘭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條清澈見底,魚蝦成群的河流,處處可見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婦女,但是近年,由於溪上游的木蘭糖廠等工廠不重視環保和對污水的正確處理,任意地排放廢水廢渣,致使木蘭溪水質變壞,魚蝦絕跡。望著溪面上漂浮著黑色的泡沫和死雞,死鴨,還有誰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飯呢?河兩岸的農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莊稼,使莊稼減產……。農民曾多次要求縣里主管部門解決污染問題,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拖了下來。
木蘭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屍體,不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嗎?溪中絕跡的魚蝦何日再歸來?
當然環境問題還不只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俁病,痛痛病等等無一不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無知而自掘墳墓。的確,環境問題無時不刻地困繞著整個世界。然而,這一出出悲劇又是誰一手導演的呢?是人類。當災難再度落到了人類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對人類無休止報復時,人類終於覺醒了,明白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人類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須尊重自然。對於改造自然理應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闊斧,勇於實踐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與自然協調發展。
面對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我們絕不能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先污染,後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其治理的代價很高。我們既要加速發展,擺脫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的制約,又要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來保護環境。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倡導同學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建議叔叔阿姨們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為保護環境,造福後代貢獻自己的力量。
I. 給我找一篇論文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因此內,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所起的容作用是具有一定的決定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 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 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來自這個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些轉化和能量的某些傳遞.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今天離極限也相當遙遠.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為什麼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會出現如此不同結果的緣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