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漢代楚國的地理位置

漢代楚國的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7 07:42:48

① 漢朝和楚國哪個在前面

歷史上的楚國有兩次同樣的名稱。第一次出現的楚國,又稱作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當然是在漢代以前。但在五代十國之時,也有一個楚國,是唐朝末年十國之一,是在漢代以後。

② 楚國是在現在什麼地方

楚國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

楚國(前1115年—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 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

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2)漢代楚國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爭霸中原

楚文王定都於郢,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國與其他諸侯國經常發生戰事。楚成王時,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成王四十年(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大敗, 但是此戰並未損耗楚國實力,楚中軍全身而退, 此戰後過了幾年,楚穆王又開始北上擴張勢力。

子熊旅立,是為楚莊王。庄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三年後改革朝政,攻滅庸國,開始爭霸戰爭。楚莊王八年(前606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以「勤王」名義攻打陸渾之戎,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於周疆」。

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圍鄭國,迫鄭降,晉國派兵救鄭,兩軍於邲會戰,晉大敗,晉國中軍、下軍幾乎全軍覆沒, 此後,陳、蔡、許、鄭俱從楚。楚莊王二十年(前594年),楚圍宋,宋告急於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

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史載,透過戰事,楚國先後吞並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國。邲之戰後,楚莊王稱霸中原,但是晉國國勢猶不可忽視。

此後,晉國內亂,國力衰退,也無力再與楚國爭霸中原,轉而支持吳國對抗楚國。中原諸小國,苦於連年戰爭,期盼和平,於是宋國的向戎多方奔走,約合晉楚兩國,並會同各諸侯國召開了盛大的弭兵之會,"弭兵"是停止戰爭的意思。

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弭兵之會在宋國舉行。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許、曹、邾、滕、蔡等14國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晉國和楚國共為盟主,各國共訂盟約,不再打仗;除齊、秦外,各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弭兵之會的結果是晉楚兩國平分中原霸權。

③ 楚國當年主要分布在現在的什麼位置哪個省份

楚國最早興起於漢江流域一帶,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浙江、貴州、廣東部分地方。

楚國七國都:

1、丹陽(今河南淅川):楚國最早是在周成王時期,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從此立為國家。

2、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楚文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此建都400餘年。楚國最鼎盛時期的首都。

3、鄀都(今湖北省宜城):公元前506年,因為和吳國的戰爭,楚昭王自郢遷於此。

4、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惠王曾居於此,何時遷回郢不知。。

5、陳都(河南淮陽):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

6、巨陽(今安徽省阜陽市):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

7、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

(3)漢代楚國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前209年,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派人殺死楚懷王熊心。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兵敗自殺,劉邦建立漢朝。

④ 楚國的地理位置在現在的哪個城市是荊門還是監利

考古專家介紹,戰國時期,湖南屬於楚國的地域,楚國都城在今天湖北的專荊州,但楚國疆域屬的最南端在哪裡,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一直爭論不休。近幾年來,湘鄉、湘潭、衡陽、長沙、益陽等地陸續發現戰國時期楚國墓葬。由此可以證明,我國古代楚國最南端應到了湘潭和衡陽境內。
其實,作為楚文化的組成部分,也絕對不是湖北湖南的專利,因為綜合楚國悠久的歷史來看,楚國在全盛期,其地域覆蓋過很多的省份,河南、陝西、重慶局部,湖北、湖南、安徽全部,浙江、江蘇大部,當時都在楚國的統治之下。

⑤ 楚國發源地

楚國的發源地丹陽

丹陽:楚始都
《史記•楚世家》載:「熊繹當周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據《漢書•地理志》載:「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於荊蠻,為楚子,居丹陽。」古今的大部分楚辭學者、歷史學者以此為主要依據考證認為,熊繹為楚始封君,丹陽為楚之始都。那麼,丹陽在什麼地方呢?古今學者對此分歧很大,有多種說法。歸納起來,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說。
1、當塗說。此說源於漢代的班固。他在《漢書•地理志》中解釋「丹陽屬丹陽郡」時說:「楚之先熊繹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在該著後的總論又說:「吳地斗分壄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這里的丹陽就是指長江下游的今安徽當塗縣東,與今江寧縣接界處的小丹陽。譚介甫《楚的開國史》認為:「楚到山東後,由於周族的發展,楚又被迫遷徙到今江蘇丹陽,丹陽這個名稱也是楚遷移時帶來的。」這里的「江蘇丹陽」也是指安徽當塗之丹陽。早在北魏時期,此說即已被酈道元《水經注》所駁斥。《水經注》卷三十四說:「《地理志》以為吳子之丹陽。……尋吳、楚悠隔,藍縷荊山無容遠在吳境,是為非也。」此後,宋王茂《野客叢書》、明方以智《通雅》、清顧炎武《日知錄》、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清宋翔鳳《過庭錄》等等,紛紛駁斥當塗說。近幾十年來,從考古情況看,此說沒有證據,而且作為楚始都亦不可能遠在吳境,因此,當塗之說幾乎無人再提了。
2、秭歸說。《山海經•海內南經》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東晉郭璞注此說:「今建平郡丹陽城秭歸縣東七里,即孟塗所居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篇》引東晉袁山松《宜都記》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又說:「丹陽城,城據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繹始封丹陽之所都也。……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間,蓋為征也。」酈道元不僅較詳細描述了秭歸丹陽城的地理位置,而且說「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間」。
郭璞、袁山松、酈道元均主張楚都丹陽在湖北秭歸縣境內。歷代許多方家均從此說。如:南北朝陳顧野王《輿地誌》說:「秭歸縣東有丹陽城,周回八里,熊繹始封也。」此說唐代最盛,唐魏王泰《括地誌》說:「熊繹墓在歸州秭歸縣。」並說:「歸州秭歸縣丹陽城,熊繹之始國」;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說:「(丹陽)在秭歸東七里,楚之舊都也。周成王封熊繹於荊丹陽之地,即此也」;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南蠻列傳》說:「周成王封楚熊繹,始居丹陽。今歸州秭歸縣東南故城是也。」到了宋代,「秭歸說」仍久盛不衰。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說:「丹陽城在秭歸東三里,今屈沱楚王城是也,北枕大江,周十二里」;宋祝穆《方輿勝覽》說:「丹陽城即楚王城,今長寧千戶所是也」。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秭歸為長寧縣。另外,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羅泌《路史•國名紀》等也沿襲此說。
但「秭歸說」中又有長江南北兩說之分。酈道元《水經•江水注》說:「丹陽城,城據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天固也。」此處意指丹陽在秭歸長江北岸;而王象之《輿地紀勝》、祝穆《方輿勝覽》所指「楚王城」位於秭歸長江南岸,今人楊寬《西周時代的楚國》贊同此說。贊同長江北岸之說的當代學者亦不乏其人。劉彬徽則主張江北說,他根據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江隊試掘秭歸長江北岸鰱魚山遺址情況,在《試論楚丹陽和郢都的地望與年代》一文中說:「此地西距秭歸7.5里,位於長江北岸,與《水經注》所記的丹陽城位置大體相符(距縣城七里)。」劉彬徽認為長江北岸的鰱魚山遺址是楚始都丹陽。文必貴《秭歸鰱魚山與楚都丹陽》一文亦認同此說。
3、枝江說。此說最早始於漢代。唐張守節在《史記•楚世家•正義》中引東漢穎容《春秋三傳例》之說:「楚居丹陽,今枝江縣故城是也。」漢末三國時人宋衷注《世本•名篇》亦說:「丹陽在南郡枝江縣。」南朝劉宋裴珚《史記•楚世家•集解》引東晉徐廣之說:「(楚丹陽)在南郡枝江縣」。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說:「枝江,侯國,本羅國,有丹陽聚。」當代學者中,贊同此說者較多。如:黃盛璋與鈕仲勛《楚的起源和疆域發展》(5)一文說:「從荊山與郢的位置來考察,枝江說法較為合乎事實。……楚都丹陽應即在此,它介於荊山與郢(紀南城)之間,楚沿沮、漳水上游往下游發展,經過這里,最後才到江陵的郢,而江陵亦為沮水會江之處。」俞偉超通過實地考察後,在《關於楚文化發展的新探考》(6)一文中說:「感到還是枝江之說可能性最大。……楚文王時,就把都城遷到了郢(今江陵紀南城)。楚人把都城東徙江陵,顯然是為了控制江漢平原,便於北進到河南南部。」高應勤與程耀庭的《談丹陽》和高應勤的《再談丹陽》,亦力主丹陽為枝江之說。
4、丹淅說。此說又稱「丹淅之會說」、「淅川說」,以楚丹陽在漢江最長支流、流經陝豫鄂三省交界地帶的丹江北岸與淅水交會處。以其在丹、淅二水合流之處,故稱「丹淅之會」。其具體位置在今河南淅川,故又稱「淅川說」。今存最早的說法始於唐代。唐初的司馬貞《史記•索隱》注釋《史記•韓世家》「(韓宣惠王)十一年,與秦共攻楚,敗楚將屈丐,斬首八萬於丹陽」時,釋「丹陽」說:「故楚都,在今均州。」丹淅之會在唐代初年屬於均州,此「故楚郢」,即指丹陽而言。清代宋翔鳳在批駁「秭歸說」、「當塗說」的基礎上,斷定楚丹陽在丹淅之會。他在《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中說:「戰國丹陽在商州之東,南陽之西,當丹水、淅水入漢之處,故亦名丹淅。」今人呂思勉《先秦史》說:「宋翔鳳謂丹、淅二水入漢處,與左氏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辭於晉,以楚、鄧並舉者相合,其說是也。」童書業在《呂氏春秋研究》一書中說:「《史記》謂熊繹後丹陽,據宋翔鳳考證,在今河南西南部丹、淅二水間。」顧鐵符在《周原甲骨文「楚子來告」引證》一文中也認為:「關於丹陽究竟在哪裡的問題,爭論了一千好幾百年,至今還沒有得出結論。在這許多不同的主張中,……丹淅說雖然提出比較晚,可是從各方面的條件來看,……在幾種說法中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處。」此外,馮永軒《說楚都》、張西顯《淺說楚都丹陽在淅川》、石泉與徐德寬合著的《楚都丹陽地望新探》、羅爾綱《楚建國考》等,均力主此說。
孫重恩、黃運甫《楚始都丹陽考辨》、裴明相《楚都丹陽地望試探》、《再論楚都丹陽》等,均認為楚丹陽在今淅川下龍寺城。
5、遷徙說。首創楚都丹陽遷徙說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中釋「歸州秭歸縣」時說:「楚熊繹初都丹陽,今縣東南故城是也。後移枝江,亦曰丹陽。」同時釋「荊州枝江」時又說:「江陵枝江,古之羅國,漢舊縣。楚文王自丹陽徙都,亦曰丹陽。其舊丹陽在今巴東郡。」按照杜佑的說法,楚舊都丹陽在秭歸,後遷都枝江時仍沿襲舊稱丹陽,楚文王再遷江陵,稱楚都為郢的同時亦曰丹陽。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說:「蓋諸侯遷都,常仍舊名,故有兩丹陽。」此處的「兩丹陽」,就是分別指秭歸、枝江。清宋翔鳳《過庭錄》主張楚之丹陽先在淅川,後遷南漳。
在當代學者中,主張遷徙說的不乏其人。如:張正明《楚文化史》認為,楚丹陽原在淅川,後遷至南漳。
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丹陽郢都考》說:「楚丹陽當先於鬻熊時在淅川,後於熊繹時遷至今南漳縣東北。」
石泉與徐德寬合寫的《楚都丹陽地望新探》根據陝南商洛地區古代記載的楚山、楚水和丹江流域遺存的古文化遺址,推論西周時代的丹陽先在陝西商縣,爾後遷至河南淅川。
劉彬徽《試論楚都丹陽和郢都的地望與年代》一文認為,楚國初封之丹陽在秭歸,熊渠時遷至枝江,仍稱丹陽。
顧鐵符《楚三邑考》一文認為,楚都丹陽的地點應先在丹淅,後遷荊山。
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一文認為,楚都丹陽先在淅川後遷秭歸、枝江。
河南淅川位於豫、鄂、陝三省邊陲,丹江口水庫貫穿該縣大部分縣境。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有「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的記載,所謂的丹淅就是指當今淅川的丹淅流域,其具體方位是指淅川境內旁及西峽、商南的漢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丹淅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水北上可達三晉,順丹江、淅水而下,可抵楚漢。故而,這里有陸通秦晉、水達吳楚之稱。
我們知道,楚國是在江漢地區發展和強大起來的,但它的主源卻不在江漢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後來,他們的一支在上古民族沖突的旋渦中,在敵對勢力的壓迫和打擊下,逐漸南遷,在西周初年遷移到豫、鄂、陝邊陲的丹淅流域,並建都丹陽,最終得以發展強大。
楚人在丹淅流域頻繁的活動,給這里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遺物,可幾千年來它們一直都沉睡在地下並不為人所知,40多年前國家在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庫,使丹淅流域方圓幾十公里的區域被大水淹沒,成了一望無際的丹江口水庫庫區。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丹江口庫區水位的不斷變化,使這些沉睡幾千年的遺址遺物得以重見天日。
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當時的淅川縣倉房公社(現為倉房鎮),丹江岸邊下寺龍山附近發掘24座春秋時期的楚國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產工具和玉器等各類文物達8000餘件,在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號墓,該墓為楚令尹(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子庚墓。子庚名午,亦稱公子午、王子午,楚共王晚期任司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前令尹子囊死,由他接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死後的漫長時間里,他的整個家族也都葬在這座龍山上,至今已有2500多年。整個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器物數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藝之先進、銘文之豐富,為國內同類楚墓所罕見,其中很多器物後來都成為「全國之最」。下寺嶺楚墓的發掘,一時間轟動了全國,使人們重新審視楚文化,開始把尋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這里。
1990年—1992年間,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嶺、徐家嶺等地發掘了10餘座楚國貴族墓葬群,出土文物達2000多件。這是繼下寺春秋楚墓群發掘之後,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獲,再一次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92年,該墓地的發掘還被評為當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先後幾次的考古大發現使丹淅流域成為世人關注的一個新的焦點,後來,考古工作者為了對丹淅流域的楚墓群做一個全面了解,先後對該地區的楚墓葬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共在這里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墓群28處,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嶺、徐家嶺、毛坪等諸多墓區,總數已達2000多座,而實際上卻遠遠超過此數,因為還有許多墓葬及遺址已葬身水底而無法統計。
一座座貴族墓地的發掘,一件件驚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庫區域已成為研究楚文化繞不開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丹江口水庫很可能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楚國最初的封地丹陽,而當地老百姓世代傳稱的龍城,極可能就是楚國始都。龍城到底是不是楚國始都,楚人是否從此起步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創造出浪漫瑰麗的楚文化,成為楚國早期歷史研究的熱點問題。但也有其他種種說法,現在我們根據《史記》、《漢書》等古文獻記載,再結合考古學上的巨大發現,以及該地區所處重要的地理位置來看,這個地區作為楚國早期都城丹陽的所在地的可能性要大於其他任何一種說法。

⑥ 漢朝代國的地理位置

春秋時代末期,抄在襲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活躍著一個以少數民族為主體建立的國家,這就是代國。

漢承秦制。代時而為郡,時而為諸侯國。在楚漢相爭期間,項羽把趙國的主要地域封給張耳,遷趙王歇於代,都今蔚縣代王城。

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劉仲為代王。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派大將周勃率軍擊敗陳豨,在靈丘將陳豨斬殺,遂即平定代郡九個縣。

《漢書・高帝紀第一下》記:"上還洛陽。詔曰':代地居常山之北,與夷狄邊,趙乃從山南有之,遠,數有胡寇,難以為國。頗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屬代,代之雲中以西為雲中郡,則代受邊寇益少矣。王、相國、通侯、吏兩千石擇可立為代王者。'燕王綰、相國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恆賢知溫良,請立以為代王,都晉陽。'"當時的代國所轄地域,比郡地增加不少,包括了今太原及山西東北部、今河北西北部。劉恆為代王17年,直到公元前179年繼任皇位。他就是為中國帝制時代開創盛世"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從這里走出去一位青史留名的帝王,代地有一份榮耀。

⑦ 歷史楚漢爭霸的楚國漢國分別是現在的哪兩個地方

1、楚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2、漢地基本是在偏遠的巴蜀地區,基本上是現在的四川,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方。

秦朝滅亡後,項羽佯尊楚懷王為義帝,並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諸侯王,封劉邦為漢王。

楚漢之爭,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最後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7)漢代楚國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戰爭影響

1、西漢建立

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

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2、長期統一

項羽分封劉邦於漢水之畔的漢中,號曰漢王。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後,便以「漢」為國號,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並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又經漢武帝一朝,達到了西漢的巔峰時期。

楚漢戰爭造就了統一的西漢王朝,後歷王莽短暫篡國後又進入東漢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400餘年的長期統一局面,促進了漢民族的融合和經濟的發展。

⑧ 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在哪

戰國時楚國的首都在郢都。

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楚文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此建都400餘年。楚國最鼎盛時期的首都。

曾經有二十個王以此作為都城,歷時四百多年。由於它是長江中游水陸交通的中樞,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國軍隊入侵,因而變成廢墟。

(8)漢代楚國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 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

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前209年,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派人殺死楚懷王熊心。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兵敗自殺,劉邦建立漢朝。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地方設置郡縣政權組織形式,楚縣是最早的縣級行政區域。楚國設尹治縣,縣尹由楚王派遣,並非世襲,這意味著中國古代官僚制的萌芽。戰國時期楚國的郡沒有行政職能,沒有形成郡統轄縣的地方政權組織。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