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案例
A.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哪些
自然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自然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綠地自然地理環境旅遊統一的演化過程
B. 結合實例分析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據考證,在秦漢以前,黃土高原確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環境優美的地方。而後受流水侵蝕,逐漸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層,土壤肥力逐漸下降。在土壤受到侵蝕的同時地面被流水侵蝕形成溝谷。長期的流水侵蝕使用權溝谷不斷加長和加深,進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溝谷切割成破碎狀。已被人類嚴重破壞的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蓋度隨水土流失繼續下降,並與土壤表土層同步消失。河流攜帶的泥沙在黃河的下游沉積,河道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濫平原。
具體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牽一發而動全身」
C.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過程無時不在;②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同步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
D.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並舉例說明
(1)自然地理環來境主要由地貌、源氣候、水文、生物、土壤五要素組成,各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組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8分)
(2)舉例: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氣候極其乾燥(氣候)。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很少或全無(水文),風化作用強烈,形成大片沙漠(地貌、土壤),動植物極少(生物)。(12分)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E. 以土壤為例,簡述你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理解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或系統)。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圖3.53 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地理環境各要素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很少,這里的地表水貧乏,河流不發育,且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乾旱還導致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變化,並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失調。相反,植樹綠化,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改善水文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再如,人類大量開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使地殼中的碳元素減少,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增多,大氣保溫效應加劇,全球氣溫升高,氣候變暖,並引起兩極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陸地。由此可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其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這一因素。
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從總體上看,全球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這個整體的不同地區,卻經常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地域差異。地域差異在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說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從旅行中獲得對地域差異現象的感性認識。從炎熱的華南到溫涼的北方,從多雨的東南沿海到乾旱的西北內陸,從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頂,都可以觀察到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顯著差異。
地球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互不相同,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不同的氣候,又產生了與之相應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從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圖3.54)中可以看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具有明顯規律性。
自然帶(閱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分異
地球表面的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過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了綜合的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從總體上看,全球范圍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但是各個地區又存在著地域分異。各個地區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互不相同,分別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並且佔有一定的寬度,在地球上呈長帶狀的分布,這叫做自然帶。各自然帶有規律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陸地上的自然帶
世界陸地,從赤道向兩極,大致可分為幾個大的自然帶,就是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這是很簡略的分法。如果再進一步劃分,自然帶可以分得更多更細些。例如,溫帶森林可劃分為以下四個帶:(一)亞寒帶針葉林帶(北緯50度到70度之間);(二)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南北緯35度到50度之間的大陸東部和40度到60度之間的大陸西部);(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北緯25度到35度之間的大陸東部);(四)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南北緯30度到40度之間的大陸西部)。地球表面的各個自然帶之間並沒有顯著的界限,總是由這一帶逐漸地轉變為另一帶,因此在兩個自然帶之間總存在著過渡,例如,由森林帶向草原帶過渡的森林草原帶,由草原帶向荒漠帶過渡的半荒漠帶等。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地面上如果排除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干擾,自然帶在平地上的分布應當是相當規則的。這種假設的「理想大陸」自然帶,具有兩種水平分布規律,即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按照水平分布規律分布的自然帶,叫大陸水平自然帶,它是同山地垂直自然帶相對來說的。
F. 高二地理 自然地理環境 整體性 差異性 開放性 的例子
整體性: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
各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生物在自然專地理環境屬形成和演化);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如』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變化過程);要素改變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如、地貌,水,土壤,氣候,生物誰離開誰都不行)
差異性:差異性是相對的
分為兩大類:自然帶和陸地的分異規律(分為3小點,1:由赤道到兩極一熱量為基礎;2:由沿海到內陸一水分為基礎;3:垂直分異,山地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分異越明顯,垂直自然帶越多
朋友,我沒聽說過有開放性,只聽說過還有地帶性和非地帶性
G. 寫出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特徵描述步驟(以剛果盆地為例)
形成
主要是湖緣侵蝕作用:
1.原受斷層作用陷落而形成低地。
2.因周圍回高答原完整,形勢封閉,後因多雨而逐漸積水成湖。
3.而後湖水逐漸侵蝕邊緣,致湖水外泄出露形成
剛果盆地是個構造盆地,底部是基本上未受擾動的厚層沉積岩,形成平坦單調的地形,只有斷層作用造成的一些零星分布的不高的陡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這種單調的景觀。沉積岩是在內湖沉積的。後來由於地殼上升,原始的剛果河(扎伊爾河)切穿盆地西緣,內湖才逐漸消失。現在盆地西南部的兩個大湖就是它的殘跡。盆地周圍是相鄰高原的邊坡,其基底結晶岩廣泛出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