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平遙古城的地理環境

平遙古城的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7 07:27:53

①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的哪個城市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康寧路。

平遙古城,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回年(1370年)擴答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1)平遙古城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平遙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平遙古城被世界紀錄協會評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2015年7月13日,平遙古城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點。2017年11月19日,獲得年度旅遊目的地聲譽獎。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世界遺產中心描述稱: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② 平遙古城的地理環境50字

晉中市平遙縣(東經112.19°,北緯37.21°)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版東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權縣城東北距首都北京616公里,北至省城太原90公里,西到古都西安543公里,東達天津港口758公里,南及廣州海岸2390公里。平遙縣總面積1260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平遙古城是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一年中7月份最熱,一月份最冷,降水量年際相差懸殊,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九這4個月。

③ 概括一下平遙古城的特點

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內,系建於公元1840~容1911年之間。

民居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3)平遙古城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地理位置

晉中市平遙縣(東經112.19°,北緯37.21°)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部的太原盆地西南。縣城東北距首都北京616公里,北至省城太原90公里,西到古都西安543公里,東達天津港口758公里,南及廣州海岸2390公里。平遙縣總面積1260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平遙古城是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一年中7月份最熱,一月份最冷,降水量年際相差懸殊,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九這4個月。

④ 平遙古城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前782),為西周專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明屬代洪武三年(1370)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1368~1911)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也是我國惟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範例。

⑤ 平遙地理位置

平遙古城,位於抄山西省中部,始建襲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前782),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明代洪武三年(1370)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1368~1911)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也是我國惟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範例。

⑥ 平遙古城怎麼樣

平遙古城在山西來太原以南自90公里處,是聯合國批準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平遙古城史我國境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是由完整的城牆、街巷、店鋪、廟宇、民居組成的大型古建築群,完整的反映了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古城不同於紫禁城的庄嚴,有別於鍾鼓樓的肅穆,相異於姑蘇城的柔媚。它的氣質從每一座瓮城溢出,從每一條街道流出,從每一扇舊窗淌出,從每一道雕紋滲出……古老卻並不荒廢。走在明清一條街,在街中心雄姿壯觀、飛檐翹角的市樓映人眼簾。街道兩旁那點亮的紅燈籠、歷史氣息濃重的字型大小和傳統風格的建築,彷彿回到輝煌的晉商時代。所以在平遙,尋找晉商往昔的輝煌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因為這里曾是"晉商"的發源地之一,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鼻祖"日升昌"票號就誕生在這里
關於平遙,只要曾深入到平遙每一寸土地中的游者都會為它感慨良多。

來到古城必做的事
1、登上古城樓,俯瞰歷史脈絡
2、漫步明清一條街,穿越時光看盛世繁華
3、探尋票號的秘密

⑦ 平遙古城有何風情

歷史悠久的山西省,為中華文明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從遠古的黃帝蚩尤之戰、大禹治水的傳說,到大槐樹下的7次大移民,再到近現代的晉商、鐵路與煤礦,不斷為山西積淀著深厚悠遠的文化意蘊。而在此之中,人們的視線總會被一座古老的城市所吸引。它已經經歷了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卻仍然完美地保留著古風古貌,堪稱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這就是位於山西省中部的古城平遙。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起。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迄今為止,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有「中國古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跡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所罕見。

在平遙古城中,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牆;有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被列入中國第三位的現存最珍貴的木結構建築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被譽為「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寶庫」、現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雙林寺;有中國宋金時期文廟的罕見實物——文廟大成殿;有中國金融的開山鼻祖,被譽為「天下第一號」的「日升昌」票號。同時,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薈萃中心之一。古城內現存的約4000處古、近代民居建築中,體現著中國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築典型的風格和特點。

平遙古城的城牆始建於西周。周宣王姬靜時,派大將尹吉甫北伐儼狁時駐兵於平遙,出於軍事防禦,築素土城牆。平遙古城素有「烏龜城」之稱。平遙的城牆,牆體內填土夯實,外周青磚砌裹,頂部鋪磚排水,城牆四角各建角樓,東南角還建有魁星樓一座。城牆的東西設有城門兩道,每道城門都突出在牆體外部,有里外二門,呈瓮形。由於瓮城共有6座,這就形成「烏龜城」之說。人們認為:南北兩門像頭、尾,東西四門像四隻腳。南門里外兩門直通,像龜的頭部向外伸出,正好南門外有兩眼水井,人們將兩眼水井喻為烏龜眼睛。北門的外門形狀向東彎曲,又似龜尾東甩。整個城池以市樓為中心,由城牆和大街小巷組成一個龐大的八卦圖案,向世人展現了傳統的文明和文化。

山西晉商的大名天下皆知,古城中自然也少不了這一特色。明清商業古街位於平遙古城的南大街,該街是古城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商業古街地處古城中心,是古城對稱布局的軸線。平遙古城以南大街為軸線,以古城最高建築市樓為軸心。形成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遙、上下有序的對稱布局。明清街在古城中的位置十分重要,750多米長的古街上,薈集大小古店鋪78處。早在上個世紀,由於平遙商業繁榮,門類齊全,信譽卓著而享有「小北京」的美譽。平遙城中,有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坐落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日升昌創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歷經百年滄桑,業績輝煌,執全國金融之牛耳,分號遍布全國30餘個城市、商埠重鎮,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

平遙城隍廟位於古城內東南,該廟歷史上屢遭災患,也經歷過多次修葺,現存的建築為清同治六年(1867)所重修。現存廟宇為明清規制,整座建築由城隍廟、灶君廟、財神廟三組建築群組成。城隍居中,灶君財神各占左右,坐北面南,前後四進院,佔地7302平方米。平遙城隍廟建築風格獨特,手法精美,集技術、藝術與文化知識於一體,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城隍廟與縣衙署對稱設置,「陰陽各司其職」,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是研究古城禮制特色、宗教體系、建築藝術和思想文化不可多得的歷史遺產。

平遙古城牆平遙古縣衙坐落於縣城內政府街(明代稱衙道街,清代叫衙門街),建築規模宏闊,形制獨特。縣衙大門坐北朝南,面寬三間,進深兩間。中間是走道,前檐東側放置有一面喊冤鼓以備百姓擊鼓鳴冤。大堂是整個縣衙中的主要建築物,矗立在高於地面半米多的台基地上,這里是知縣舉行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級官員的地方。

平遙民居也是平遙城古老民俗的一大亮點。平遙城地勢平坦,街道規整,四合院橫向聯合或縱向擴展都有良好的地理條件。多種多樣的四合院群體,為居民的合家聚居提供了物質條件,使封建時代數世同堂的世俗觀念得以傳承。體味平遙,便是要細細品嘗那蔓延2700年的悠遠歷史,品味那積淀深厚的山西文化,品味那特色鮮明的古老民風。腳踏在平遙城古老的街道上,你會感覺到,你已經置身於歷史之中,聆聽著千年時光的悠然訴說。

⑧ 中國平遙的地理環境

「 馬面 」是城牆中向外突出的附著墩台,因為它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故稱。「馬面」之設,既增強了牆體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衛戰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相鄰的馬面上的守夫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讓來犯者左右受敵而一敗塗地。平遙城牆每隔60米-100米即有馬面一個,馬面上築有瞭望敵情的樓櫓,稱「敵樓」。據舊志稱,明代初年重修平遙城牆時,僅建「敵台窩鋪四十座,隆慶三年(1569)增至94座,萬曆三年(1575),在全城以磚石包城的同時,重修成磚木結構的敵樓72座,後經歷代修葺,遺存至今 。」敵樓平面呈方形,佔地10.24平方米,雙層,四壁磚砌,硬山頂,筒板瓦覆蓋(太和門瓮城左右的兩敵樓頂有脊飾),底層面向城內的一面辟拱券門,樓內設木樓梯,上層置樓板,樓上四面各開拱券窗兩孔。仰望那一座座敵樓,如同林立的崗哨,莫不令人敬畏。樓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數的敵樓,尚且正對著城內的某條街巷,從中進行監控。可見不論在平時和戰時,敵樓又具有治安防範的功能。
周城3000個垛口,72座敵樓,以數理與孔子「三千名弟子,七十二賢人」的歷史典故相吻合。此番獨特的建築物表明,儒學思想貫串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各個領域,孔子的政教主張滲透到龐大的軍事防衛設施中,希望喚起人們的良知,使其厭惡戰爭,鼓舞仁德之師,通過正義的戰爭去爭得和平。 平遙城牆的平面布局呈方形,坐北向南,偏東15°城之所以追求方正,如果不是在解釋古人天圓地方,道在中央之說,便是出自科學的建築構思:除了圓形之外,最短的周邊能圍合成最大面積的只有方形。城之朝向,固然面南為尊,但縣城不比皇城,故因地制宜取朝東15°偏向,正好順應著常年的主導風向,每日沐浴著充裕的陽光。城池前有中都河水,遠方是麓台山和超山,迎山接水,生機盎然。平遙城牆周長6162.68米(與明初周圍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其中東牆1478.48米,南牆1713.80米( 東西兩牆南端的直線間距也不過1500米),西牆1494.35米,北牆1476.05米,東 、西、北三面俱直,唯南牆隨中都河蜿蜒而頓縮逶移如龜狀。中國古代禮制規定: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和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平遙城三華里見方 ,顯然是古代最低一級(即縣城)中最大的城了。史傳明洪武三年之前的平遙舊城為九里十八步 。從城內一戶冀姓市民的先祖遺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時 ,今城內沙巷街以西尚屬城外,那裡桑園成林,百鳥爭鳴。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災 ,沖垮西城牆,留滯了紅色泥砂,次年擴建城池時,城牆西遷,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內窯場街的街名來自明洪武年間燒造城磚的窯場,既是窯場,理當位居舊城之外,那麼當年的北城牆必不遠於窯場街一帶。照此判斷,舊城的周長與九里十八步的說法是十分相符的。明洪武三年的擴建重築,奠定了現存城牆的基本形制,牆高三丈二尺,底寬8 米-12米,頂寬3米-6米。早期的牆體用素土夯築,夯土牆基用自然土夯填。明代遺留的夯土層中有直徑6 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為一層,木栓平面分布的間距為2米-3米。夯土內的夯窩直徑為15 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層12厘米-15厘米。牆體收分15%-20%。夯土牆外側有條石作基, 以特製的青磚(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擋土牆。擋土牆內側每隔5米-6米築有58厘米*80厘米的磚砌內垛,與夯土牆聯接。擋土牆厚度由底至頂分別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 ,各層高度約占牆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 ,牆體收分為9 %。牆身的斷面形成一個梯形。外檐牆根,順大牆走向築散水台階,俗稱小城牆,台階高1米,寬3米-5米,檯面以半磚側鋪。外檐牆頭,磚砌垛口牆,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長1.39米,上施檐磚3層,中有高25厘米、寬17.7厘米的瞭望孔。垛堞間留有垛口,寬 53 厘米,好供射擊。每段垛口牆下,辟一與垛口同樣大的矩形銃眼,用以容納炮身,跪姿發射。具有3000個垛口的垛口牆在平遙城頭虛實相間,從造型上消除了高牆厚垣的刻板,在易學上滿足了陰陽平衡的追求,戰時的守城兵馬則足以遮擋矢石,因而,垛口牆又稱擋馬牆。內檐牆頭,磚築護衛安全的矮牆。城牆頂以青磚海墁,散水於女兒牆下的水口,通過磚砌水槽,排往城馬道。
城門與城樓:平遙城有古城門六道,東西各二。鳥瞰平遙古城,形同一隻欲行未動的烏龜,龜頭南尾北,東西四門比擬為龜之四足,民間故有龜城之說。南門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過,從而引發了古代文人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攸建,以此為用的感慨。烏龜是吉祥、長壽的象徵,龜城之說源於古人對四靈的崇拜,龜城寓意固著金湯,長治久安。
平遙城南高北低,四方開門,民間以朝向和地勢相區別,將六道城門分別叫南門、北門、上東門、上西門、下東門、下西門。其實,原本各有其名。據明萬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o建置卷》載:隆慶三年知縣岳維於六門外各修吊橋,各立磚門,皆立卧石 ,上刊二字,以壯偉觀。東門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順,今存。西門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敵。隆慶六年知縣孟一脈城以磚,按察使梁明翰為之記。萬曆二十二年增築,瓮圈拆廢,南門曰焚口,北門曰洗戎。至清代 ,城牆在道光三十年後的一次大修中,知縣劉敘將六門重新命名,並親收匾額,分別為:迎薰 、拱極、太和、永定、親翰 、鳳儀。城池既面南而偏東,南門迎納著東南方的和薰之風,是為迎熏門;古人以北極星作為北方的標志,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門稱拱極門,取四方歸向,眾人共尊之意;上東門地處朝氣方位,取生機盎然、保合太和之意, 太和門;上西門命名永定門,期冀江山永固,國泰民安;下東門自古為本邑戰略要沖,門匾書 親翰二字,意在告誡人們戎事乘翰,務以衛國保家為己任 ;下西門之取名 鳳儀門,似乎受到早年關於西門外有鳳凰來朝的神話影響,簫韶九成,鳳凰來儀,鳳凰來而有容儀,是吉祥的瑞應,令人進而想到德政惠民,國運隆昌。
城牆是戰爭中用於防守的牆垣,城門則是防線上的弱點,為了加強防衛,在隨牆而辟的城門之外,再築起一道重門,用以構成里門之外的又一道防線,里外門之間的圍合空間猶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小城即謂之翁城。戰時,瓮城為守城將士提供了同敵人迂迴的絕好條件,風水家則借瓮城以避煞,而十分現實的是瓮城足以遮避來自郊外的風塵。中國翁城之制起於漢,本邑何時始有瓮城,查無考證,只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東門瓮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築北門瓮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樓,萬曆二十二年(1594),修築東西瓮城者三,皆以磚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補修南門瓮城,四十年(1701),補修上東門瓮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路經平遙,於是六座城樓了為之修繕一新。四十四年(1705),又補修了上東門大門樓門洞。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豐六年(1856),進行了一次全方位 、大規模的城牆維修工程,曾興工東西北五門,悉仍舊基補築,惟南門高加數尺,造就了現存的規制。在六道古城門中,東西四道 ,兩兩相對,上東門、上西門、下西門的重門均向南而開,面對遠方的山河,使之納氣;下東門的重門中軸線則與里門中軸線平行 ,它朝向通往京都的官道,以示對朝廷的尊敬。南門的重門雖與里門相錯,但因勢利導,仍然面南。北門的重門與里門呈90°而向東開,沐浴著東方的曙光。
城樓,指城牆上的門樓,是城的標志,其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平遙的城樓,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間重修。南、北二門的城樓為三重檐二層七檁歇山迴廊式,東西四門的城樓為重檐二層七檁歇山迴廊式。在古代或近代的戰爭中,磚木結構的城樓是瞭望所,是守城將領的指揮部,又是極其重要的射擊據點。到了現代的守衛戰中,其功能不足以為然了。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
平遙古城的南大街也稱「明清街」,全長750米,寬5米。南大街自古以來就是平遙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也是晉商最主要的發源地和清朝中晚期全國的金融中心。南大街是古城的中軸線,大街以市樓為中心貫通南北。市樓南東側腳下有水井一眼,相傳「井內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樓」,清朝時期被冠以平遙縣十二景之一。
明清街兩旁店鋪林立,古票號眾多。明清時期,街道上車水馬龍,這些車馬來自全國各地,馱載著金錢,馱載著風險,馱載著驕傲,馱載著九州的風俗和方言,馱載出一個南來北往經濟血脈的大流暢。舊時以該街為中心,被譽為「拉不完,添不滿的平遙城」和「中國華爾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門(鳳儀門)、東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東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國第一家票號----- 日升昌,就誕生於古城西大街,被譽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號創建於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 址佔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百年滄桑,業績輝煌,執全國金融之牛耳,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其分號遍布全國30餘個城市、商埠重鎮,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日升昌票號創立後,先後有介休、太谷、祁縣相競效仿。
東大街,東起下東門(親翰門)、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西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門(拱極門)、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條蚰蜒巷,名稱各有由來,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標志,例如衙門街、書院街、校場巷、賀蘭橋巷、旗桿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於祠廟,例如文廟街、城隍廟街、羅漢廟街、火神廟街、關帝廟街、真武廟街、五道廟街等;有的得名於當地的大戶,例如趙舉人街、雷家院街、宋夢槐巷、閻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馬家巷等;古城東北角有一座相對封閉的城中之城,類似於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條街道也就被命名為東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還有一些街巷則已經無法探究名稱來歷了,例如仁義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蘆肚巷等。
平遙古城民居,為磚牆瓦頂的木結構四合院為主,布局嚴謹,左右對稱,尊卑有序。大家族則修建二進、三進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間多用裝飾華麗的垂花門分隔。民居院內大多裝飾精美,進門通常建有磚雕照壁,檐下樑枋有木雕雀替,柱礎、門柱、石鼓多用石雕裝飾。
民間有句俗語:「平遙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條是「房子半邊蓋。」平遙民居之所以大多為單坡內落水,流傳最廣的說法稱之為「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處乾旱,且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牆的高度,而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地抵禦風沙和提高安全系數。而院內緊湊的布局則顯示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廟位於城東南的的城隍廟街,由城隍廟、財神廟、灶君廟三組建築群構成。城隍神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城隍廟的宣傳詞「皇帝有難上天壇,縣官有難到此來」不知出自於何處,但在歷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職確實高於縣令,明太祖詔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廟,與縣衙署對稱設置,「陰陽各司其職」,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
清虛觀位於東大街東段,創建於唐,鼎盛於元,現存主體建築是明代遺物,為山西省重點文保單位。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
南大街是平遙古城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迎熏門,在明清之際就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這里商賈雲集,老字型大小與傳統名店鱗次櫛比。
西大街與東大街為一條筆直貫通的交通主幹線,連接著下西門與下東門。
七十二條蚰蜒巷,名稱各有由來,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標志,例如衙門街、書院街、校場巷、賀蘭橋巷、旗桿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於祠廟,例如文廟街、城隍廟街、羅漢廟街、火神廟街、關帝廟街、真武廟街、五道廟街等;有的得名於當地的大戶,例如趙舉人街、雷家院街、宋夢槐巷、閻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馬家巷等;古城東北角有一座相對封閉的城中之城,類似於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條街道也就被命名為東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還有一些街巷則已經無法探究名稱來歷了,例如仁義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蘆肚巷等。
平遙古城民居,以磚牆瓦頂的木結構四合院為主,布局嚴謹,左右對稱,尊卑有序。大家族則修建二進、三進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間多用裝飾華麗的垂花門分隔。民居院內大多裝飾精美,進門通常建有磚雕照壁,檐下樑枋有木雕雀替,柱礎、門柱、石鼓多用石雕裝飾。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