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居住地及地理環境
A. 地理環境和中國區域文化的關系 以客家為例
客家人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它以自己的語言、建築、風俗、文化性格與心理等多方面的獨特性與其他漢族民系相區別,是漢族大家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客家從時間而言,當以趙宋為起點。客家居地,大體言之,以福建西南部、江西東南部、廣東東北部為基本住地,而後及於所再遷之各地。
由於南遷較晚,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已被其他民系占據,客家人只能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大片山地、丘陵地帶尋求發展,和畲、瑤等少數民族雜居在內陸閉塞貧瘠的山地。客家人在閩、粵、贛邊區繁衍生長,這里地理范圍狹小、資源貧乏、人口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很大。俗話說:「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山區的地理環境是客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基礎。閩、粵、贛邊區大三角地帶不只有跨越贛南、閩西的武夷山脈,有橫貫贛南的五嶺和羅霄山脈,還有閩西境內的玳瑁山脈、彩眉山脈、博平嶺山脈、松毛嶺山脈及五嶺余脈,粵東境內的有項山山脈、陰那山脈、鳳凰山脈、釋迦山脈等。這些山脈的最高峰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高峻延綿的山脈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帶交結,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因此,閩、粵、贛邊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客家人的聚居地與畲、瑤相鄰。畲、瑤住在大山上,客家住在大山邊的丘陵地區,通常也叫山區。這樣的地理位置,用今天的話來說,叫「老、少、邊、窮、山」。相對而言,這樣的自然環境有這樣一些非常不利的條件:一是物產不豐富;二是交通不便,訊息閉塞;三是耕地有限;四是容易遭受自然災害。就是這樣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
B. 地理環境與居民民族風情,生活習慣的影響(急需)
這個一定可以!
生活在不同環境的人創造不同的文化,憑借這種文化組成社會聚合體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員憑借其特有文化去征服、改造或利用其環境以創造所有成員的生存條件,維系該民族的延續。從民族文化與環境的關系看,任何族群,均與其環境「相生相剋」,構成一個整體,使其運動中的文化總是處於相互的制衡之中。民族環境是文化滋長的源泉,也是文化走向的河床。地理環境對地域文化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客家文化作為典型的地域文化也受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從族群意義上看,客家文化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客家文化屬於典型的移民文化、區域文化和山地文化,是獨特的和地理環境、歷史上的移民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融合的結果。
盡管「耕讀」是中國農業社會最普遍的生計模式,但客家無疑是「耕讀」的典型族群,「耕讀」幾乎成了客家生活世界的全部內容。因此,國內一些學者把「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看成是客家文化最顯著的文化特質,以致將其列入有關客家精神(或稱客家民性、客家文化特質等)中。客家人多生活在封閉的山區丘陵地帶,這種地理環境決定了「耕讀」在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客家人長期居住在封閉的山區和丘陵地區,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加上客家把自己看成是中原先民的後裔,因而客家更是以「耕讀傳家」自居。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為在不同的環境中求生存,體驗到刻苦耐勞、容物覃人、耕田讀書和天足健步的重要性。「刻苦耐勞所以樹立事功,容物覃人所以敬業樂群,而耕田讀書所以穩定生計與處世立身,關系尤大。有生計,能立身,自然就可久可大,客家人的社會普通可說都是耕讀人家」。「客人的生產事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務農,所謂''耕讀傳家''是他們一貫的傳統政策。因而,土地和書香是客家人亘古不變的兩大夢想。
以四川客家為例,四川客家入川後堅持耕讀傳家的生計模式而出現典型的科舉家族和人才。《清代科舉家族》所收錄的四川外來移民的20個科舉家族中,能明確其祖籍來源的移民家族中,四川客家佔5家,佔25%,在四川移民家族中比例較高,其族群突出了耕讀文化特色。四川客家白手入川,勤儉勞動,通過耕田力作或農商起家等方式,平均約需要35年逐漸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在此基礎上客家人開始重視子孫的教育,約80年左右的時間即在第三代出現科舉人才。這正好應了西方的諺語」三代造就一個貴族「。四川客家朱德和劉光第是客家耕讀傳家中苦讀成才的典型。
對於客家人「崇文重教」文化特質的成因,學界有主張基因說,經濟說和環境說等觀點。從民族文化與環境的關系看,客家的耕讀文化與客家環境密切相關,環境對客家民性的形成起決定作用。在此,筆者就客家的耕讀文化的成因作些粗淺的探討,認為地理環境對客家耕讀文化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環境與四川客家的耕讀文化
地理環境是文化產生及其地域分化的基礎。任何一個族群的文化,它的生成和流變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客家文化的生成和發展也是如此。從自然環境看,從本質上,客家文化是山區文化,客家是山區族群;離開了山地環境,就不成為客家。在山地環境中「耕」為客家生存之本。
清代的「湖廣填四川」運動從康熙十年(1671)正式開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川金川之戰時為止。由於地緣優勢,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湖廣人捷足先登,先佔領良田平地,占盡天時、地利。故清初「插占」起家的墾田大戶多為湖廣人或土著。由於客家人入川比湖廣人晚,土地幾乎都被插佔了,遲到的客家人只能落足於貧瘠的山坡荒地上或寄人籬下,只好租住四川「湖廣人」的房子,種他們的田土,為人佣耕,從而出現「客家住湖廣」的現象。在居住的地理格局上形成了壩上「湖廣人」,山上「土廣東人」的分布特色,從而有客家「住山不住壩」的說法,如在東山區的黃土、三河、石板灘等鄉鎮的客家人被湖廣人稱為「山上人」,而客家人則稱他們為「壩上人」。
茲以東山地區為例,說明四川客家居住的地理環境。四川成都東山地區是四川客家最大的聚居區,包括龍泉驛區大部、成華區東部和新都、金堂、青白江等部分地區的五區一縣25個鄉鎮在內,面積約460萬平方千米,客家人約50萬,占當地總人口的70%以上;該區農業人口為554503人,占當地總人口的79. 7%,表明該區域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區。境內低山、丘陵、平壩兼有,但以丘陵為主,龍泉山橫貫其中,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地勢起伏不平(見表1-1)。東山地區土地貧瘠,以粘土為主,透水透氣差,有「晴時一把刀,下雨一包糟」之說;在氣候上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季節性降水,地勢較高,源自都江堰的灌溉水源無法到達,導致除冬水田外的土壤長期缺水,「不過灌溉全用塘水,若天不雨,插秧便生問題,所以東山區每年栽秧的秧田,只能占其全區二分之一,鮮有能全數栽秧者,農業是靠天吃飯」。但東山仍對客家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這首先是因為這里的自然地理條件與原居地相似,生活容易適應。「客人常說,這塊丘陵的地質地形,多類似於嶺南山地,所以他們一到東山後,便聚族而居,不再轉徙了」。客家經多次在四川輾轉遷徙後,終於在東山找到了自己適合的「樂土」。其次是這里有靠近成都這一區位優勢,有得於發揮其多種經營才能,使許多客家人入川後輾轉數次最終選擇了東山。
四川客家這種以低山、丘陵為主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其生計模式是以種植業為主的多種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即以「耕」為生存之本。而事實上,客家移民善於耕種,對四川農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如糧食作物中的紅薯和經濟作物中的薴麻、煙草、優良蔗種、木棉、辣椒、藍靛等傳入和推廣到四川,無疑是與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的客家移民入川有關。客家人長期生活在人多地少的丘陵、山地,積累了豐富的山地農業開發的經驗,因而客家移民入川後在開山造田、改良土壤、精耕細作等農業生產技術方面較領先,促進了四川農業的發展。清代四川農民中,客家人獨到的山地農業開發技術得到社會的公認。正所謂「矧耒耜耘籽之工與勤,土著不及楚人,楚人又不及閩、廣」,這肯定了四川的福建、廣東等省的客家移民善耕的事實。因此,在農業生產方面,號稱「耕讀為本」的客家名不虛傳。
山地農耕環境也決定了客家傳統農業社會的價值取向是「以末致富,用本守之」。農本思想成為我們理解客家耕讀文化的關鍵。在傳統的客家社會,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是財富的重要標志。客家人認為有土地和農業資產才是光大祖德、安身立命的根本。有經濟頭腦,擅長多種經營者,往往在發家之前從事商貿活動,發家後很快把資金轉到土地投資上。不管其致富的方式是力農致富、農商致富或農工緻富,在致富後,多把資金投入土地中,惟獨客家人有獨到的理解。康熙五十九年入川簡陽的廣東客家人鍾宏予,靠勤儉起家, 60歲時已成當地的富族。在力田之餘,鍾氏一家還經營了鹽店和屠行,生意頗好,但就在生意發展的黃金時期,鍾氏「將鹽店、屠行出頂,其器械大半相送,不日頂出,將錢收回」。其原因在於「第恐後人瞞心昧己,縱饒裕必不可長久,倒不如生意莫做。依祖規耕讀傳家,自有出頭日期」,從此鍾氏「家務亦極順暢,資財日見豐饒」。鍾宏予看來,經商固然能發家致富,但俗話說得好「無商不奸」。長期從事商業活動,「恐後人瞞心昧己」,有損家風,於是將商鋪低價轉讓,繼續買田置業,走耕讀傳家之路。「試看那不讀書的人家,不但粗蠻,不知禮儀,子弟飄流浪盪,雖家累千金,不旋踵而銷亡矣。亦不得因未成名之故,遂淡了送子心腸,那讀書求敦實行,不單為功名也。」俗話說「書田無稅子孫耕」。在鍾宏予看來「門風要緊」,關鍵是要讀書識禮。因為鍾宏予回祖籍廣東時,其族人曾告誡他,「錢可積,書宜讀,門風要緊。此數語兄回川必常掛齒頰,以訓子孫」。
C. 客家人的資料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台灣、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4世紀初)、唐代後期(9世紀末)因戰亂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閩、粵等地。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別於本地人。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之一,保留較多古漢語音韻。山歌別具風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區保持自己習俗傳統,婦女均天足,參加勞動生產,不受封建陋習約束,勇於進取。近代,太平天國之亂失敗後,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廣闊的地區,有的轉徙僑居南洋一帶。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嘉應州、贛州、汀州。
[編輯本段]客家源流
目前關於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2種: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里,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國權威學術雜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裡面有組數據是非常驚人的。以下選取部分圖,可見,客家人的中原基因佔了很大比例
1.根源
客家人之根在漢族。
客家人之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河。廣義上的河洛就是黃河中游、洛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區域。狹義的河洛就是洛陽。「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於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官話,很像中州的河南話。根在河洛並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圍應包括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漢水流域以東、淮河以西的中原舊地,其核心在河洛。
2.遷徙原因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A.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為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為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游學、經商
⑤爭斗,包括政治斗爭,經濟斗爭等。
B.與移入地有關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開發早,南方開發遲。面積遼闊,人口稀少而戰亂又少的南方有著南遷漢人定居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如廣東梅州在南宋時,「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給廢。」加上唐宋時期在南方百越地區推行「毋賦稅」政策。這些對北方逃難的漢人看來,可謂「世外桃源」而紛紛定居於江南、嶺南地區。
C.與介入障礙有關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從河洛、中原遷至江南、嶺南地區,就交通條件,雖極為困難,但也不是無路可走。從秦代起,就有驛道; 從隋代起,就有運河水道,特別是東南道路和嶺南道路; 從宋代起,就有「塘鋪」等。
東南道路以大運河為主幹,把關中、淮南、東南連接起來,並延伸至今贛、閩等地。入嶺南道路有4:一由荊襄道路南下湖南,經湘水、靈渠、桂江、西江進入珠江三角洲; 一由湖南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長江、贛江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粵東。道路的暢通為歷代客家先民南遷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封建政府的拓墾,如康熙23年的「遷海復界」,康熙51年的「湖廣填四川」等,也為客家人的再遷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D.與個人心理、生理有關的因素,即「已因」。
遷移者是具有特質的人,而不是遷出地的平均人,體現為富有冒險精神、不滿現狀等等,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如把身體矮小者稱為「末朝人」的實質。
3.遷移過程與路線。
北方漢人南遷歷史記載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遷始於何時,學術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始於秦,也有人認為始於漢或三國、或東晉、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遷移有「二次說」、「三次說」、「五次說」、「六次說」、「九次說」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說遷移,莫衷一是。一般認為客家大規模爆發式的遷移有5次,其遷移模式和路線總的來看是從北到南、自東到西,從平原到丘陵、山區,沿著河流到核心地區,由國內走向國外,散居世界各地。
A.兩晉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影響,北方漢民大量南遷。其遷移遠者自今日山西長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靈寶等地,沿潁、汝、淮諸水流域,向南行動,到達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贛沿長江北岸。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及藩鎮割據等戰爭影響,南遷者遠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阜陽等地渡江入贛,更徙至閩南;近者則從贛北或贛中遷至贛南或閩西,或粵北、粵東邊界。
C.兩宋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農民起義的影響。宋末客家人參加文天祥領導的抗元失敗後,為躲避元朝的追捕誅連,形成空前的大遷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的特點,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區居民的特徵。元末明初的戰亂,又觸動了客家人的遷移。遷出地多為福建,遷入地則集中在嘉應各地。主要原因是嘉應各地位於嶺南東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較多的低窪丘陵地區可供開墾,加上在抗元過程中一度變為廢墟,即響應「文陸號召從軍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盡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從他邑遷來重新組合。由於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遷入嘉應一帶,從而使嘉應成為客家腹地,成為客家的聚居中心,擁有「客都」的地位。總之,這一時期的遷徙是在第二期基礎上由贛南、閩西遷至粵東、粵北地區。
D.明末清初
遷徙原因一方面是內部人口的膨脹,另一方面是滿州貴族入主中原的影響。由於山多田少,人口與耕地矛盾的越來越激烈,不斷有人往外遷徙,如明嘉靖年間從程鄉、長樂遷海豐、歸善等沿海地區,從汀州遷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間從嘉應、韶州各屬遷至以廣州為核心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復界」時遷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廣填四川」時遷往四川、廣西、雲南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舉兵勤王失敗後,為避株連,多隱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隨鄭成功遷到台灣。
這一期的遷徙路線是:主要由第二、三期舊居,分遷至廣東中部及沿海地區,及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和台灣等地,還有小部分從閩西、粵北、粵東回遷至江西贛南及贛中贛北西部羅霄山脈兩側,而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E.同治年間
由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遷徙。
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資助下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統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參加起義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殺,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換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一帶,象契約華工一樣,被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地從事苦役勞動。這一時期主要由廣東中部、東部遷至西部、南部及海南與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並不是每次遷徙都是客家的遷徙,而是有嚴格區分的,一般認為南宋以前的遷徙是客家先民的遷徙,南宋以後才是真正含義的客家人的遷徙。客家的遷徙不是象水波一樣,一波接著一波,也不象射箭一樣,一步到位,也不是有組織、有領導的,而是無組織的非常煥散的遷移。
4.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觀點有:五代宋初;宋明時期;明代中葉以後;清代中葉以後。
一般認為在南宋時客家群體分化成為漢族的一個支系,初具規模。到明代中期,已經人數眾多,成為一大社會勢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識更為增強,在社會舞台上表現很是積極、主動。客家在南宋時期形成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⑴客方言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標志。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⑵相當的人口規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載體,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就無所謂民族、民系。對客家人口的歷史估量,難以用統計數字表示,但可從客家集中區的縣治數量作分析。以羅香林《客家源流考》中所列純客縣為依據,按明代的行政區劃為界限,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江西的南安府、贛州府,福建的汀州府、漳州府,廣東的潮州府、連平州、韶州府、南雄府。這八府州以前是地廣人稀的山區(潮汕沿海地區除外),縣治少。到宋之後,縣治逐漸加多,明代增加的縣數達12個。添設縣治,無疑是要加強統治,但必須以居民聚落眾多、生產開發已達到很高水平為基礎。在這些縣治設置之前,這里必然已經有很多人居住。即在南宋時期,聚居於閩粵贛邊區的北方漢人經過數百年與原住居民的融合演化後,已站穩腳跟,並擁有一定的人口規模。
⑶共同的地理環境。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為多山密林地區,交通閉塞,交往困難,十分有利於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農耕經濟,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
b.小盆地造成的風俗習慣。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閉性的地理條件獲得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原有的方言、習俗在與原住居民融合後得以保持下來。
⑷共同性的社會行動。這是客家人爭取自身利益的表現,是群體意識濃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為一個獨立民系的重要依據。贛閩粵客家居住區聯成一片,彼此的經濟往來頻繁,被壓迫者進行的反抗斗爭相互呼應。相對應的封建王朝實施統治時也將這片地區當作一個特定政治單位來處理。經濟來源方面如南宋時期贛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農田等。政治斗爭方面如南宋時范汝為、陳三槍領導的農民起義往復進出於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贛諸州領導的抗元斗爭等。
5.客家形成地域與過程
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陽湖平原;贛南:石城;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梅州:梅縣;贛閩粵邊區。
(1)客家基地、大本營:贛閩粵邊區;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錨地:贛州;
(4)客家驛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客家腹地:以梅州為中心的十幾個縣;
(7)世界客都:梅州。
6.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區最廣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國國內有客家聚居的地區,共19個省區,265個縣市,其中純客或基本純客縣市41個,總人數約5500萬。另香港約125萬,澳門約10萬,台灣約460萬.國外遍布五大洲六大洋,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500萬
D. 永定客家土樓與當地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一、天井與採光
永定處於北回歸線附近,開門見山,丘陵廣布,故日照時間相對較短,而土樓大都是封閉的,且不設陽合。一樓、二樓一般都不開窗,這就有利於防盜賊入侵。因為土樓內外不設陽台,所以採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由於土樓坐北朝南,太陽東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陽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樓內光照充足。尤其是圓樓,因為其面積龐大,所以日照面積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陽就可以照到每一個死角,同時又達到防潮防濕的作用。
二、、屋頂與防水
永定客家土樓的屋頂大都採用「人字形」的雙坡屋頂,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永定,降水豐沛且空間分布不均。當雨季來臨時,其「人」字形屋頂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屋頂的外坡要比內坡長,這有利於防止雨水下滲到土牆而引起的坍塌。
加之其牆角用石料砌成,往往也比較高,這就可以防止發大水時牆角被沖垮的引患。土樓是土做的,最怕的就是水,客家先民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解決了這一關鍵的問題。
三、竹條與抗震
有傳聞說,永定客家土樓是用「紅糖糯米」建造出來的,其實不然,在幾百年前,用紅糖糯米建造出如此龐大的土樓顯然是不現實的。永定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附近,地殼較不穩定。這就需要永定客家土樓牢固且抗震,否則將很容易倒塌。
客家先民從以往的地震中吸取教訓,在夯牆時,把竹條當作如今的鋼筋放到牆內,由於竹條堅硬且富有彈性,整體性能良好,所以地震發生時,牆內的竹條會被拉直,使得牆體不易倒塌,過後,竹條會受到圓樓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從而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
(4)客家人居住地及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客家土樓特點:
1、充分的經濟性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這兩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牆土可以重復使用,或用於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象現代磚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築垃極。
一般來說,由於屋架通風較暢,木構件受白蟻侵襲或潮濕糟朽的情形並不嚴重,舊料可以二次使用,土樓的施工技術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特殊設備。通常建樓時間安排在乾燥少雨的冬季,因為乾燥少雨的冬季正當農閑,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大大降低建築費用。
2、良好的堅固性
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的堅固性最好。圓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外牆底部最厚,往上漸薄並略微內傾,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勻導致下陷的情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
而由於土牆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即便因暫時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整體結構並無危險。
土樓最大的危險之一是水襲,但絕大多數做法是用大塊卵石築基,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牆在石基以上夯築,牆頂則設出挑達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確保雨水甩出牆外。
3、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樓的牆體厚達1.5米左右,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洌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並且往往驟晴驟雨,室外干濕度變化太大。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它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濕時,吸收水份,這種調節作用顯然十分益於居民健康。
建築師們經常談到室內噪音的控制,由於強烈的內向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容易產生噪音聚焦效應,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環境中,建築內部的迥響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
E. 客家民居的優點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 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局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http://ke..com/view/34891.html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樓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干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F. 中國客家人居住地
中國客家人居住地特指惠州、梅州、贛州、河源、龍岩、韶關6個地級城市。其中,梅回州是「世答界客家之都」,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
知識點延伸:
客家地區習慣稱呼是純客家縣和非純客家縣,但至今尚無衡量標准,比如純客家縣,客家人口應占總人口的多少,非純客家縣,應有多少客家人口或占總人口比例多少方能認定為非純客家縣。所以只能根據過去和近年各地學者的調查資料排列出來。隨著客家學研究的深入,這種排列將會有些出入,可能尚有些新發現的客家縣還未列上,而不該列上的卻列上,所以只能作現時的參考。
G. 客家人居住的范圍
粵東客家民居建築主要有圍樓、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殿堂式、圍龍屋、和中西混合式。其中以圍龍屋為最多,並最具「客」味。
1、 圍樓 即前述土樓,多見於閩粵贛山區、饒平縣北部山區。在梅縣松源鎮、大埔縣毗鄰福建的和村、埔北英歌山和蕉嶺石寨等地亦可見這種民居。
2、 走馬樓 此類形式的客家民居建築多見於閩粵贛邊境山區。目前在粵東北部、贛南、閩西一帶仍大部分建這種房子,但以粵東為著。其外形有一字形、凹形或曲尺形。多為倚山建築,分為上下兩層,底層為廚房、農具雜物房、畜欄、廁所,上層為居住室和倉庫。走馬樓的主要特色是:在二樓外部用木料建成一條長長的走廊,其主要優點是適應山區潮濕、多雨的特點,既可防山洪、避潮,也可防盜、防野獸,乾爽、衛生、通風。
3、 五鳳樓 此類民居建築形式亦多見於山區,是沿著山坡地勢呈階梯式的建築結構。其主要特點是:房基呈階梯形,頂瓦呈層疊式,一般為五疊,從遠處看,一層層的頂瓦飛檐,有如五隻鳳凰展翅,故名。
4、 四點金 主要特點是在房屋的四角建有如近代炮樓式的高層建築,樓四角均有瞭望孔和槍眼。
5、 殿堂式 是類似中原漢族府第風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築。它採用我國民族傳統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結構,布局嚴謹,講究座向,主次對稱,外型堂皇美觀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其主要特點是屋內廳堂多,天井多。當地群眾習慣稱這種民居為十廳九井或九井十八廳。在布局上,沿中軸線分上中下三個大將中心分成許多生活單元。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這既有利於屋內排水,有可養魚和灌溉;屋後建有一座半月形土丘,叫「花頭塋「。塋上用於種植風水林,以保護房屋免受風沙襲擊和調節小氣候。這種殿堂式建築用料講究,採用三合土或青磚為牆,雕梁畫棟,工藝精美。一座大型的殿棠式民居有上百個房間,可供一二十戶上百戶口人居住。廁所、柴草間,畜欄一般都在住座屋兩側一定距離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殿堂式民居建築如大埔縣黃塘鄉張弼士故居「光祿第」、黃砂鄉的「進士第」、梅縣鬆口銅琶村謝姓「榮祿第」等。
6、 中西混合式 這是客家僑鄉民居建築形式的一種特殊風格,是將客家傳統的房屋結構結合西洋的建築藝術的混合型民居建築。盡管在外觀上吸收了西洋的藝術裝飾,而內部仍是道地的客家民居傳統結構。較突出的有梅縣白宮的「聯芳樓」、程江鄉的「萬秋樓」等。
7、 圍龍屋 又簡稱圍屋,是擴大了的殿堂式。其主要特點是後圍建成馬蹄,叫「圍龍」,一般為一條圍龍,甚至有多達二三條圍龍的大型圍龍屋。
圍龍屋是客家地區一種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形式,是除客家地區之外看不見的。它與北方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形式。他的建築和設計藝術之獨特,給客家地區帶來了濃郁的鄉土風情。人們說,圍龍屋充滿了客家人的客味。
關於圍龍屋,民國們十六年(1927年)秋,排印的《興寧東門羅氏族譜 ·禮俗 ·居室》載:屋之後一層,自花胎前起,左右放間,漸次斜轉,圍至龍廳,或一層或二層,因地形而定,稱曰圍龍房屋。「其主要部分如下:
龍廳:圍龍房屋之中心一間,正對祖龕神龕者,為龍廳,其廳常為屋人所公有。
花胎:龍廳以下,祖堂以上,填其地為斜坡形,意謂地勢至此,變化而有胎息。
上堂:其中設木龕一奉歷代祖先神主,故通稱祖堂,歲時具三牲,以祀祖,遇有吉凶事,以牲牢享其先人,均在於此。
中堂:較上下堂為寬廣,兩邊立柱以架巨木,曰官廳架,有六柱者,有八柱者,其柱昔多用木,近多以石為之,屋中人有大喜慶事,行禮宴客,均在於此。
下堂:前為大門,為公共出入之地。
天階:上堂中堂及下堂之間,均有之,謂之天階者,其上不覆瓦,能受天陽,而四周均為檐階也。
南北廳:兩南北廳者,多在上天階左右,四南北廳者,則上下天階之左右,均有之,此亦為公有之地。
花廳:兩花廳者,多在下堂房間相連之左右四花廳者,中堂下堂之左右,均有之,此為屋人應酬賓客之所,故屋中房間可分為私有,而花廳必歸於眾,廳中有通透房間及卷屏與否,因屋制而定。
門廊:戶門內之廊。
騎馬廊:橫屋與正堂屋之間,或圍龍屋與橫屋之間,上起橫棟,其下為廊,俗稱過道廊。
後廊:後棟正屋與橫屋最後二三間房位相對之處,上起橫棟,其下為廊,俗稱基督廊。
伸手廊:左右橫屋各伸出二間或四間,其中安設斗門,俗呼其門廊曰伸手廊。
正堂間:上中下三堂相連房屋,俗呼為正屋,或呼為正堂間。
橫屋間:有兩層橫屋者,曰內層橫屋間,外層橫屋間。
圍龍間:有兩層圍龍者,曰內層圍龍間,外層圍龍間。
枕杠間:上堂後面一排橫屋,呼為枕頭杠,圍龍屋鮮有為枕頭杠者,惟棋盤屋,則多有之。
老人間:凡男婦年老病危,至彌留之際,其子孫即抬於是,以俟其終,此無特別建築之房間,或以上堂正間為之,或以南北廳及其它一間為之。
浴室(與)廚房:初造時常以花廳附近,擇其地,為特別之浴室,左右橫屋之餘內選出一二間為合適之廚房,及後丁口浩繁,各擇便當房間為之,不能限於一處。
角樓:於左右橫屋之角,堅豎高樓,或二座,或四座,此為防匪劫掠而設,故上下均開炮眼,以便施放擊敵。
樓棚:角樓之棚,不許私人住眷,及安放家私,以便有事時,眾人得以登樓御敵。
房棚:各房均以木板棚其上,以安置家私或稻穀,及其他雜物。
禾坪:大門戶門以外,劃地為長方形,砌以碎石,鋪以灰沙,盪為平地,收獲時,於此打稻曬谷,俗稱禾坪。
池塘:禾坪以外,劃地若干畝,掘為深地,以供洗濯,並畜魚類,俗呼為門口塘。
圍龍屋就其形狀來看,隆起平面是畫一個大圓圈:中間是一條十幾米寬的大灰場,其兩個半圓,一個是屋舍,一是池塘,屋舍後面是竹、樹木包圍,而池塘前面則是菜地。
圍龍屋有大有小,小者有一圍,屋前設有大門一、小門二,可住幾十戶人家;大者有數圍,屋前設大門一、小門四或六、住百多戶或數百戶人家,梅縣有一位民國官紳曾舉直,其家大圍龍屋,一團人(千多人)住進仍不能住滿。梅縣丙村溫氏仁厚祠是一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宗祠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圍龍屋,分別有祖公廳、堂屋、圍屋、橫屋、斗方及水塘組成。該屋龐大無比,計有四進三堂八橫四圍,是丙村溫氏宗族的主要聚居地,1993年,該屋還住有族人300餘人。
圍龍屋的大門兩旁,設方形石座,有的設石獅。大門進去則是下廳,過天井之後則是上廳。如果是大圍龍屋則下、中、上廳,中、上廳間又是一天井。而上廳是毫無例外地安置祖宗牌位,年節時全屋人(包括已遷新居的)都在此祭列祖列宗。上廳後面設有一神屋,安放各後輩先祖牌位,按世輩高低而排列。兩旁小門後亦有對稱的小廳。上廳後面有一大片露天的地方,也鋪上磚石,叫「背胡嶺「或」花胎「。收獲時,「花廳」和屋前的禾坪都是曬谷的地方。
有些圍龍屋把門前的禾坪周圍也砌上高高的牆,在兩端各開一個大門,叫「斗門」。圍龍屋是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輔助建築物,像城堡一樣將主體住宅包圍著的建築。屋內布局「三堂四廊,九井十八廳」,進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風牆隔開;橫向是四排住房和過廳,坐落有致;後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圓形的房屋圍成天井,叫「花頭」,屋內房間數十百間,可以住上幾代數十百戶人家。整個圍龍屋多靠山坡而建,前低後高,自成階梯形,最外圍牆築得很高,窗子開得很小,顯得壁壘森嚴。從低處往上看,圍龍屋層層疊疊,有盤龍之狀。它把生活起居,輔助勞作和飼養加工等統一在住宅內部,同時各個部分又互不幹涉,顯得協調而又和諧。人們說的圍龍屋的客味,其精髓就在於此。
從建築特點來看,圍龍屋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 四合院中軸線的圓形平面布局。客家傳統民居建築,從開闊的圓形建築,逐漸按「堂」、「橫」單元組成的四合院式樣發展起來。今天所常見的「圍龍屋「,其平面是前方後圓,布局是正中有廳堂、正房、南北廳、天井;左右橫屋也有廳堂、天井;後面是「化胎」( 也作「化胎」)、是半圓形圍屋;前面是半圓性的魚塘和「禾坪」,與整個建築形成一個圓形。至於「三堂四橫」、「二堂二橫」等,都是以中軸線對稱的平面布局建造的。
第二, 因地取捨,改造和利用環境。客家先民多聚居山區,利用山坡丘陵的環境建成的民居,結構多是前低後高,便於採光、通風、排污、排水。可見,客家傳統民居建築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這種民居前有魚塘,可以積水防火,澆灌田園;後有花壇、風圍竹樹,可護坡防險;內有寬大的廳堂和合理的天井布局,科學地解決了通風、採光,又使居住、生活環境顯得幽雅、靜致、舒適,是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園林式民居建築形式之一。
第三, 大屋頂、高台基和玲瓏的屋身。客家人有聚居好客的特點,其建築都是大屋頂,為了排水和防禦風雨對屋身的破壞,明清時期大屋頂的坡度有曲線建築設計。如粵東豐順縣湯南龍上古祠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築,區頂是懸山頂式,有深遠的屋檐,兩屋斜坡匯合處用龜形建造,增加屋頂的寬度。高台基的防潮之需要,屋身一般比較低矮,直到宋明屋身顯著的提高。屋頂的高度和屋身的高度成正比例增長。
第四, 以木材為主的結構。客家傳統民居的建築材料主要有木材、石頭、三合土。隨著建築技術的提高發展,廳堂、屏風等精雕細描,加上明清時期樓閣建築的發展,框架和成組斗拱的出現,木材需要量增加。客家人多住在山區,取材便利是其優越條件。
第五, 繪畫復雜,色彩濃郁。客家傳統民居建築以木材為主,在繪畫、雕刻部分加上油漆,目的是保護建築材料。繪畫復雜,喜歡山水花鳥人物交錯、色彩濃郁與客家習俗有關。
特定的歷史地理原因造就了客家民居與眾不同的風格。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又來到地狹人稠不足以以供的山區,於是人們不得不向外開拓。客家人走出山區,走向世界,在發展促進經濟的同時也把各地文化的精華帶回家鄉。
這一交流和吸收的結果便是客家盡管居住山區,卻文風昌盛,以致產生了有別於其他民系的得天獨厚的文化氛圍。
H. 客家土樓的特點和地理環境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和地理環境
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干欄式建築,它的房頂呈「人」字型,雲南南部屬屬熱帶雨林氣候專,降雨量大,「人」屬字型房頂易於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竹樓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這一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的布局很簡單,一般分為堂屋和卧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設有陽台和走廊,在陽台的走廊上放著傣家人最喜愛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這里也是傣家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堂屋內一般設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壺等炊具,是燒飯做菜的地方。從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極好,非常適宜於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
參考資料: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