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卜村地理位置
❶ 陸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西村在哪裡
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
一、出處
宋代陸游的《游山西村》
二、原文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三、釋義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餚非常豐盛。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布衣素冠,淳樸的古代風俗依舊保留。
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1)金卜村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足雞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頷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
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致。讀過此聯後,人們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
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於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此聯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頸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農家祭社祈年,滿著豐收的期待。節日來源與《周禮》。
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也有說可見到宋代還很盛行。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朴古風存」,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❷ 四川汶川的地理位置
汶川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州境內東南部的岷江兩岸,是阿壩州的南大門。縣城—威州鎮,居縣北部雜谷腦河與岷江交匯地,海拔1326米,距省會成都159公里,距州府馬爾康204公里。縣境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084平方公里。
全縣現轄六鎮七鄉(六鎮:威州鎮、漩口鎮、水磨鎮、映秀鎮、綿虒鎮、卧龍鎮。七鄉:克枯鄉、龍溪鄉、雁門鄉、草坡鄉、銀杏鄉、三江鄉、耿達鄉)。2005年,全縣總人口106119人。
汶川縣是羌、藏、回、漢各族人民相交會融合的地帶,是全國僅有的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
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縣,西接寶興、小金縣,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縣域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08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48%。縣城威州鎮位於縣境北部岷江與雜谷腦河交會處,海拔1325米,周圍有茶坪山脈、邛崍山脈等眾多山體圍繞,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馬爾康246公里,國道213、317線穿城而過。
自1963年恢復建縣至今,全縣轄6鎮8鄉,總人口1117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總人口的26.69%,是我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岷江縱貫縣境西部地區,長達88公里,主要有雜谷腦、魚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積1429平方公里。全縣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達348萬千瓦,可開發量170萬千瓦,現已開發100萬千瓦,開發潛力巨大。
礦產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富足,旅遊資源更是別具一格,擁有卧龍自然保護區、三江生態旅遊風景區等自然景觀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國文化遺址等人文景觀資源。汶川縣既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綉之鄉」,也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卧龍就在縣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壩州的南大門,也是阿壩州的「工業經濟走廊」。
到2002年底,國內生產總值達125852萬元,農業總產值達1654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642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678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畝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基地和500畝兩個無農葯污染IPM示範園區,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五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乾果生產建設基地。林業三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封山育林9403.9公頃,飛播造林813.4公頃,人工造林3723.1公頃;完成還生態林3.28萬畝,還經濟林0.42萬畝;完成治沙面積14605.54萬公頃。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區州、縣的工業經濟走廊和水磨工業經濟園區,正抓緊建立桃關工業經濟園區,成規模、效益好、資產上千萬元的招商引資企業已有潘達爾工業硅廠、躍發冶煉有限公司等6戶;電力工業更是異軍突起,目前,已建成投產各級電站40餘座,裝機容量達100餘萬千瓦,1986年初被評為全國首批5個「初級農村電氣化縣」之一。旅遊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已開發三江生態旅遊區、西羌第一村、姜維城古文化遺址、蘿卜寨民俗村等景區。交通建設成績顯著,已建成以國道213、317線為主幹,縣、鄉、村道為支線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機耕道。郵電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移動、聯通通信網路覆蓋率達85%以上,縣城及主要集鎮已開通了小靈通通信,實現了通信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威州城區面積已達3.53平方公里,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已逐漸形成阿壩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環山,三山競秀、二水爭流,一城跨江盡新樓」是對今日威州的精當描繪。
文化教育事業快速向前推進。縣域內有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阿壩州財貿校、阿壩州電大等6所大中專院校,州水電、農業機械、交通、牧業等4所州級技工學校,農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為省重點中學的威州中學,教學方式不斷創新,教育質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為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培育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❸ 誰知道滿族的地理位置啊
滿洲史基礎(滿洲神堂專用讀本)
第一章 滿洲族的先世及其在歷史上的足跡
通古斯--滿語族是發源於貝加爾湖附近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共同體,現在屬於這個語族的包括滿洲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及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奧羅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烏底蓋人、烏爾奇人、雅庫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北部,南起北緯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葉尼塞河,東迄太平洋。人口大約在一千萬左右,其中的主幹為現在的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滿洲族(約一千多萬)。
「通古斯」這個詞出現於近代,其含義現存在不同的解釋,有「蓄豬之民」和「東方的人」之說。現國內外將其作為對具有親緣關系的一些民族的統稱。
通古斯--滿語族的祖先在數萬年以前居住在貝加爾湖南部的地區,他們在那裡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最初的所有的發展階段。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離了原地來到了東部地區(即黑龍江上中游和牡丹江、烏蘇里江流域),後發展成為女真和滿洲族。留在當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繼續發展,後來被操突厥語族的外來人所融和。
通古斯--滿語族緣於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類體質學上有極為相似的特徵。後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響而分化為南北兩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滿洲族(包括錫伯人)被劃分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後來從女真人中分化出來的一支,其的體質特徵介於南北通古斯人之間,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屬於北通古斯人。南北通古斯人雖然出自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如南通古斯人(滿-錫伯)的外表具有長面、直鼻、眼距較近、眼裂較小和上眼瞼無褶皺或不明顯褶皺等特點,北通古斯人具有臉型較寬和皮膚的顏色發藍等特徵。當然這些特徵都不是絕對的,因為南北通古斯人畢竟都屬於一個原始的族群並且他們之間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現象,所以各方的特徵都存在於雙方的族群中。
二.通古斯--滿語族的先世在歷史上的足跡
古老、勇敢勤勞的通古斯--滿語族早在有文字記載以前就曾幾度活躍在歷史的舞台上。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如數千年前的肅慎(相當於中國周王朝時期)、挹婁(相當於中國戰國時期)、勿吉(相當於中國南北朝時期)、、渤海(相當於中國的隋唐時期)、女真(從中國北宋至十六世紀)以至最後的滿洲族都是通古斯--滿語族在歷史上的稱謂(註:以下簡稱「滿洲族」)。
滿洲族的先世在有歷史記載時起就已經居住在白山黑水間的廣袤的土地上,其祖先數次建立的國家曾一度稱雄於人類歷史的舞台上,曾經象雄師一樣地在亞洲的舞台上怒吼。其所創造的豐功偉績曾令世人所矚目。
1、滿洲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一個強大的國家--渤海國
公元七世紀末,滿洲族的先世在亞洲大陸的滿洲地區建立了第一個獨立的國家,其疆域包括今天滿洲的大部、朝鮮半島的北部及俄羅斯的南濱海地區。境內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首都為上京龍泉府(今中國黑龍江東寧縣東京城鎮)。渤海建國二百多年,生產力很是發達,曾被鄰國(中國)敬畏地稱作「海東盛國」。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之一。雖然現在有些人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篡改歷史,說什麼「滿洲族先世建立的渤海國不是獨立的國家」等等,我們只要看一下歷史就會知道,渤海國並非一個地方政權,他擁有自己的官屬、軍隊、司法、賦稅和獨立的外交,享有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所應具有的一些權利,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如在當時中國的政府入侵的時候,渤海國的領導人當即派人交涉,據理力爭,最後在無奈之下還訴諸武力,以?衛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權益。後契丹人興起,渤海國亡。
2、滿洲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二個國家--大金國
公元十一世紀末,滿洲族的先世--女真人中的一位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完顏阿骨達的領導下,擊敗了遼國,在阿什河畔稱帝,建立了大金國。大金國的建立,是滿洲族先人建立的第二個國家。 後由於當時中國政府的無理挑釁,導致了大金國和中國的戰爭,不過有意思的是,中國雖然野心很大,可是軍隊實在是不堪一擊,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國就被大金國打敗了,1126年滅北宋,佔領了淮河以北的地區。原中國的政府領導南遷到臨安(即今天中國的杭州)。而大金國的首都則遷到了燕京(即今北京市)。
有關於這段歷史,今人仍然將其大加歪曲,說什麼「大金國是什麼地方政權,宋金戰爭是一家內部的兄弟間的戰爭」雲雲。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清楚,這絕不是什麼「內戰」而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首先,我們知道,所謂「地方」是相對於「中央」而言的,如果沒有「中央」則「地方」就無從談起。那麼我們讓先來看一下當時的記載吧,在中國被大金國打敗之後,中國每年向大金國進貢一批數額巨大的物資,並稱大金國為「親邦」而自稱為「子邦」,這樣看來的話大金國到成了「中央」了(不過大金國並為將自己視為中央,他僅僅是把中國視為自己的一個附屬國而已)。另外,南遷的中國政府中的領導人仍念念不忘地要「收復國土」,還有,那個被稱作「民族英雄」的岳飛,口口聲聲地要「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樣一個極度仇恨滿洲族人,恨得都要吃滿洲族的肉喝滿洲族的血的人,能說他將滿洲族人視為了自己的「兄弟」嗎?能說這是「兄弟間的一場戰爭」嗎?此外,就是到了今天,中國人仍然將岳飛稱作為「愛國將領」,如果說是一個國家的內戰的話,又怎麼是「愛國的」呢?還有人說其是「統一」祖國的「正義」的戰爭,那麼既然都是「一國內部的」了,大金國不也是「統一」的正義的戰爭了嗎!事實是,以前的中國人從未將滿洲族人視為自己的同胞,我們無法從任何一部歷史文獻中找出「中國人稱滿洲族人就是中國人」的一個字,相反,所有的資料都顯示出來的是「中國人將滿洲族人視為外國人,中國將滿洲族建立的國家--大金國視為外國」這一事實的記載。
3、滿洲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三個強大的國家--大清國(即大滿洲國)
大金國被蒙古人打敗後滅亡,滿洲族的社會經過了一段時期的內亂之後的十五世紀,出現了一位滿洲族歷史上的又一偉大的人物--愛新覺羅努爾哈齊。
由於受到了中國的挑唆(中國認為一個不統一的滿洲國更適合它的需要,因此利用一切的手段對滿洲國的內部進行挑撥),滿洲國的很多部落因此連續地發生內戰,導致了滿洲族內部的分裂。當時的滿洲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即滿洲國、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
努爾哈齊即出自滿洲國,由於其在少年時期就看清楚了中國的真實面目(即言爾無信、極端虛偽、目光短淺、外表強大實則虛弱),所以努爾哈齊在以後與中國作戰的時期內才作出了一系列正確的戰略部署。努爾哈齊從1583年起兵,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在1616年的時候又建立起了一個滿洲族人自己的國家--大金國(別稱是滿洲國,為了與滿洲族先前所建立的大金國相區別故稱「後金」),在建國期間,滿洲族在努爾哈齊的領導下數次擊敗了中國軍隊作出的干擾滿洲族統一活動的軍事舉動。建國後,中國賊心不死地想把滿洲國這個再次新生的國家扼殺在搖籃里,其不僅在很多方面對滿洲國進行滲透和挑撥,並且在其在以上方法沒有取得效果的時候竟然訴諸武力,對滿洲國這樣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進行侵略。所幸的是,滿洲族在努爾哈齊的領導下,萬眾一心地齊心對外(象在1619年的薩爾滸戰役中滿洲族打敗了數倍於己的入侵的中國軍隊就體現出了滿洲族的團結),終於使中國的陰謀沒有得逞。1626年努爾哈齊去世,同年其第八子皇太極即位。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別稱仍然是滿洲國),在這前一年(即1635年)農歷十月十三日,他正式告諭天下,定「滿洲國」為女真諸部的統一稱謂。
第二章 滿洲族的起源與初步發展
在長白山東北部有座布庫里山,山下有一個清澈透明的水池,此湖叫布爾瑚里湖。湖水碧藍清涼。盛夏,起伏疊嶂的群山環抱著碧水清潭,藍天白雲倒映在水中,湖邊野花爛漫,彩蝶飛舞,鸞鳳合鳴,百鳥交唱。大有"穿花蝴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奇觀妙境。這美麗的圖畫引來了三位仙女白天而降,她們是三個姐妹,大姐叫恩古倫,二姐叫正古倫,三妹叫佛庫倫。
三姐妹走近湖邊,只見水中有天,彩雲飄飄,鳥飛蝶舞,這比清靜的天宮美極了。三位仙女的身影倒映在湖中,嬌滴的臉蛋,婀娜多姿的身影,在綠樹紅花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靚麗。三姐妹興奮地脫掉衣服跳人碧水之中,盡情地享受大自然呈獻給她們的一切。三姐妹同在湖中嬉戲打鬧,頓時那平靜如鏡的湖水水花四濺,碧波盪漾,湖中不斷傳出她們的歡聲笑語。
三姐妹嬉戲多時,已感覺疲勞,先後上岸更衣。這時,一隻神鷹飛來,嘴裡銜著一顆鮮紅鮮紅的果子放在三妹佛庫倫的衣裙上,騰空而飛。佛庫倫拾起色彩鮮艷的紅果愛不釋手,這散發著特殊香氣的果子放在地上怕弄臟了,不放手一直捧著又無法穿衣。於是她靈機一動,便把紅果含到口中,不料,果子竟順勢滑進她的腹內,佛庫倫又是咳,又是吐,竟絲毫不起作用。頓時,她感覺到下身無比沉重,猶如千斤墜體,不論怎樣念動咒語,她都不能起飛。大姐和二姐仔細給三妹檢查一番後說:"這是天授妊娠於你,等你生產以後,身子輕了再回去罷。"說完便告別三妹,飄然升天。
兩個姐姐走了,佛庫倫留在湖邊,不知過了多久,佛庫倫生下一個男孩,孩子出生後,佛庫倫感到很吃驚,孩子落地就能說話,幾天功夫就長成一個身強體壯、面目清秀的少年郎。佛庫倫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布庫里雍順,姓愛新覺羅。
有一天,佛庫倫做了一隻木船,讓兒子坐在上邊,然後拉起兒子的手,語重心長地說:"兒呀!你是神鷹的後裔,天意讓我生你,實際上是要你去平息暴亂,安邦定國。孩子,你一定要完成上天交給你的重任。"說完松開兒子的手,把船推向水中,小船載著布庫里雍順順流而下,佛庫倫凌空而起,返回天庭。
布庫里雍順按照母親佛庫倫的指示,乘船隨波逐流,往下游沖去,水借風威,在激流的推動下,小船如離弦之箭,一瞬千里。
一天,小船漂至牡丹江和松花江的交匯處,長白山東南的鄂多理城,城內住有三個姓氏,他們互爭雄長,終日廝殺,死傷慘重。當時有一個人到河邊取水,他突然見到一個舉止奇異、相貌異常的男孩,端端正正獨坐船上,便急忙返回村裡告訴爭斗的人們。大家聽到這個消息停止了爭斗,紛紛跑到河邊觀看。大家一見,果然是非凡之人。
一個叫百里的首領問道:"你叫什麼名字?"男孩對眾人說:"我是天女佛庫倫所生,姓愛新覺羅,名叫布庫里雍順。我奉天命是來平定大亂的,今後你們再也不要互相殘殺了。"
男孩的話聲剛落,河邊的人們高呼起來,救難的大英雄來了!布庫里雍順來了!
原來有一天,一個遊方術士來到鄂多理城。百里曾問他,三姓地方何時才能安寧?游士說:"快了,一位生在天池邊的英雄,叫布庫里雍順,很快會乘船來到此地,他到達之時,正是三姓安寧之日。"
之後,英雄布庫里雍順的名字迅速傳開了。人們天天盼望著他早日乘船來解救他們。當百姓埋葬戰死的人時總是嘆惜,你為什麼不能等到布庫里雍順到來呢!人們見面問候時,都互相鼓勵著,好好活著,布庫里雍順就要到了。我們很快就會過上平安的生活了。
今天布庫里雍順真的來了,大家聽其所言,都很敬佩他。人們異口同聲地說,這是天生的聖人,無論如何不能讓他走了,說著幾個年輕人相互交插握手,做成轎形將他抬回城裡。共同推舉他為貝勒,並將百里的女兒勃利格格嫁給他為妻。
從此,三姓地方戰亂平息,社會安定。布庫里雍順成為這個民族的首領,滿洲族的先人稱他為始祖。
第三章 成化犁庭、董山被殺與明國的壓迫
明國歷來對女真各國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挑撥女真各國戰亂,嚴重阻礙了女真的發展。明正統年間,蒙古剌部興起,對明國北方邊防構成全面威脅,而地處遼東的滿洲也直接受到瓦剌蒙古的威脅。當時的滿洲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若與強大的瓦剌蒙古相比,仍然是弱小的,抵擋不住瓦剌也先的進攻。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滿洲李滿住、董山等人都依附了也先。女真、蒙古東西呼應,大肆抄掠遼東,使遼邊數年不得安寧。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調動瓦剌四路大軍南犯,大同告警。明英宗朱祁鎮壓親征。當明軍行至土堡(今河北省懷來縣西南)時,受到瓦剌軍的襲擊,明英模宗被俘,50餘萬明軍全軍覆沒,這就是史稱的「土木之變」,朝廷威望一落千丈。
這一年,居住在蘇子河畔的滿洲乘機向明邊進襲。李滿住率1萬余總眾,包圍了撫順城,與明兵展開激烈戰斗。當時守城明軍1000餘人,並把妻子兒女還到城牆上,表示決一死戰。當女真軍接近城池時,明兵投下松明火把,弓、銃(火器)齊發,女真人不敢接近,只得退去。明廷因魯全守城有功,晉升為指揮使。
盡管滿洲多次配合瓦剌蒙古侵擾明邊,便在也先之亂被明國平息後滿洲首領不願與明國關系進一步惡化,因此,董山等滿洲各首領又開始向明國進貢。由於明王朝統治日益衰敗,對滿洲各衛的朝貢要求得十分苛刻。而由於戰亂,滿洲等女真各部首領喪生,各部的敕書失落,入貢無憑證,許多女真首領不得不以舍人的身份前往,明國給的封賞減少,待遇大不如從前,致使各部首領對明國邊官司懷怨甚深。明天順八年(1464年),由於滿洲各衛女真,入貢人數過多,耗費過大,朝廷下令女真各衛每3年入貢一次,每次人數為100人或50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廷又要求入貢的女真各部必須攜帶驃壯的馬1匹,純黑的貂皮30張入貢,否則不得放其入境,引起女真各部的不滿。
在滿洲中,董山是一位有智謀,有才乾的大首領明天順二年(1458年),明廷又晉升董山為左衛都督,從此,他聲震女真各部,地位在各衛首領之上。後來由於李滿住已經年邁體衰,董山「起而兼管三衛,頗有統一滿洲之勢」,勢力大振。董山多次呈請明廷對滿洲各部首領晉級,但明廷不允,使其很不高興。為此,滿洲與明廷關系十分緊張。於是董山就糾集滿洲、毛憐和海西等部統兵達15000餘人,幾乎月月興兵,一年之內竟搶掠明邊境97次,殺掠邊民多達10餘萬。明成化二年(1466年)十二月女真入犯,明國總兵鄭宏戰敗。明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海西、滿洲復入鴉鶻關(今新賓葦子峪鎮三道關)。明都指揮史鄧佐在雙嶺中女真人的埋伏,兵改戰死。三月復入連山關,掠開原、撫順,窺鐵嶺、寧遠、廣寧。由此可以看到,滿洲與明國進行了公開的戰爭,並多次取得勝利,同時也反映出滿洲已經是比較強大的國家。當時,董山、李滿住與明國之間,是時附時叛。明國實行的政策比較寬松時,則附明,而明國實行的政策嚴酷或壓迫的程度較深時,則叛。明廷不斷地派人向他們索取被掠人物,結果李滿住、董山等不敢入朝進貢了。
明成化三年(1467年)四月,明廷派遣都督僉事武忠作為使臣,招撫滿洲諸衛首領入朝進貢。董山等人聽撫入京,貢獻馬匹和貂皮。成化帝特令大臣召集滿洲大小首領集會,申訴了他們「背恩負義」,要求「改過自新,嚴戒部下,尊事朝廷」。董山等大小首領紛紛給朝廷叩頭,表示謝罪。
然而,董山卻因明國皇帝不詳察邊吏魚肉邊民的過失和女真犯邊的原因,心中有些不服氣,故舉止傲慢,有抵觸情緒。明廷太保孫繼宗、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大學士陳文等,看見董山遇到高官司也不為禮,認為他們不肯悔改,於是,不顧董山等人服罪孽來朝,竟決定只將董山所帶來的家屬十多人放回,而將董山等115人拘留,並押解到廣寧(今遼寧北寧)。同時,積極備戰,准備大舉討伐滿洲。
七月二十七日,董山等由京師解至廣寧府後,明總兵官趙輔命令通事向董山等宣布明國皇帝敕諭,以示告誡。董山等人不服,雙方發生爭執並動武。趙輔下令鎮壓,早有準備的甲士殺出,當場殺死滿洲大小26人,其餘的人均被囚禁起來九月二十四,明廷分三路對滿洲的住地進行了殘酷的剿殺,並要求朝鮮派兵配合明廷行動。
明軍由左都御史李秉、總兵官趙輔、都督王英統兵,太臨界黃順、少臨界張林監督軍務。兵分左中右三路共五哨兵馬向新賓進發。左路軍出渾河,越石門,經土木河到分水嶺。右路軍由鴉鶻關經喜昌口,過鳳凰城、黑松林、摩天嶺到婆豬江。中路軍經薄刀山鯰魚嶺,過五嶺、渡蘇子河至佛阿拉滿洲首都。朝鮮王國派遣中樞府知事康純、魚有沼、南怡等,統兵萬人,從東路堵截。朝鮮分兩路軍,南怡率右路從朝鮮滿浦入攻婆豬江,魚有沼率左路由朝鮮高沙里入兀彌府。明中路軍入今新賓境後,連破佛阿拉、張打必納、戴咬納、朗家、嘹哈等諸寨,「焚燒其廬舍,殺掠其人民」,許多滿洲人逃入深山藏匿。滿洲沒有防備,突遭襲擊,各部分散。由於董山被拘,李滿住年邁體弱,面對強大的明國和朝鮮聯軍,沒有進行有效的抵抗,使滿洲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損失。李滿住和長子李古納哈等為朝鮮軍殺害。鮮血染紅蘇子河、婆豬江,滿洲人屍橫遍野。據統計,此次軍事行動共擒斬女真人1700餘口。明和朝鮮軍歷經一個月的圍剿,共契寨四五百座,女真人家的牛、馬、家畜茫然一空,並釋放女真人阿哈(奴隸)千餘人。戰後,明廷又將董山等殺死,其弟秦羊等幾百名女真壯勇,被謫戍福建等省份,使他們永遠身處異鄉。
董山是入京請罪被殺,明廷失信於女真人,因此各部女真人深懷怨恨。李滿住的幼子甫乙加大,為了報父兄之仇,聯絡滿洲、毛憐、烏拉等部女真人數千人,對明國邊境進行殺掠。明國為了防備女真人侵襲,又大修邊牆,將遼陽以東之地向滿洲內地推進360多里,迄至鳳凰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遼東邊牆殘址,就是這個時候修築的。遼東邊牆在今撫順境內長約100餘公里。從鐵嶺黃泥窪入境,經張木溝、山城堡、龔家、邊牆溝李其、關嶺、腰堡、蘭山、西崴子、西古、上馬古、後安;從王家店附近蜿蜒折向東南,抵新賓三道關(即鴉鶻關),然後向南經葦子峪進入今本溪樺皮峪。修建遼東邊牆的目的是企圖把女真人拒之牆外,這是一條軍事分界線,邊牆以西即明管轄區,邊牆以東,俗稱東邊外,即女真族生活區,而作為遼東邊牆,撫順段則為最重要的一段。不僅在鴉鶻關附近設有重兵把守的頭道關、二道關、三道關,還在邊牆內設4個邊堡,其中有會安堡(今會元)、東洲堡(今小東)、馬郡堡(今馬郡)、散羊峪堡(今散羊嶺)。
明國曾對滿洲進行過多次打擊,被稱為「犁庭掃穴」,滿洲元氣大傷。僅從明宣德八年至明成化十五年(1433——1479年)短短的46年間,滿洲即遭受明軍入討5次。其中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成化三年(1467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各年度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殘暴討伐,每次均以「可屠者屠之......盡滅乃已」,滿洲「流離四散,其餘存者無幾」,致使滿洲數十年後才得以復甦。
滿洲屢遭重創後,努力大衰,長期一蹶不振。在明景泰元年(1450年)時,因凡察被明廷處死後,明廷以凡察長孫納郎哈包庇董山為由,將其拘留,不久又處死。為此,滿洲人人膽顫心寒,滿洲大首領兩年無人敢襲職,形成一片散沙的局面。後來明廷脫羅為滿洲左衛都指揮同知。李滿住孫子完者禿為滿洲右衛都指揮同知。
脫羅、卜花禿、完者禿降襲父祖職以後,滿洲十分殘破,對外已無能力進行掠奪和戰爭,對內也必須團結互助,才能共渡難關。滿洲三衛的首領論輩分是卜花禿最高,其次是脫羅,完者禿輩分最小。但三衛自動調解,三衛掌印全由完者禿負責,對外處理事務和對內處理糾紛,皆由完者禿出面,實際上他成為三衛部落聯盟的大首領但有事關三衛大事,左右二衛,與中衛(滿洲衛)共同協商,作出決定,由掌印者指揮執行,一般無所爭執。
明成化三年(1467年)後,完者禿、脫羅、卜花禿和滿洲右衛的另一名指揮同知羅下,及三衛部眾都居住在佛阿拉城及周圍一帶。佛阿拉城,今稱舊老城,在新賓二道河子南山上。明廷稱之為「滿洲老營」或「虎攔哈達城」,簡稱「虎城」。完者禿等分別率領本衛的塔坦重建家園。塔坦,即「一堆火」一個鍋吃飯之意,原來是指狩獵民族野外打獵的宿營單位,但此時由於氏族組織漸被破壞,由狩獵單位演變成了軍事和行政組織,每衛都分成幾族和幾十個塔坦,有些像今天村下面的小組。他們努力從事狩獵、采捕生產,然後,由衛主率領部眾從漢人區易換農具、耕牛,積極恢復農業生產。滿洲各部每年從三月至五月和七月至十月,各塔坦分別編隊或十人一夥兒,二三十人一幫,結隊進入山林。游獵的人或騎或步,住地連布結幕。一幕三四人,或率領妻子單遍及民用工業而居。季節一到,是女真人「布在山谷之時」,紅圍小獵,「漁梁幕宇馬跡,遍滿山野」。滿洲人狩獵時規模有大有小,規模大時有80餘戶「空落而出」,或60餘人「載綱出獵」,規模小時,甚至是一家單獨「結幕,挈妻子往來」。他們經常是「農事半年收獲畢,且從漁獵作生涯」,有的男子「田獵資生,未嘗在家」,呈現一派漁獵繁忙的景象。
滿洲自從董山被殺以後,復仇之聲不斷,加上明國在關市上的各種刁難,犯邊的事情屢見不鮮。由於明國皇帝昏庸,太監當權,在如何對待擾邊的女真首領之事,朝廷爭論不休。以兵部侍郎馬文升和兵門路尚書餘子俊為代表的官員認為:邊防重地,不易動兵。出現邊關多事,與邊吏行為不端為關。應該嚴懲邊吏,寬待「諸夷」。餘子俊生疑以守為上策,對女真不宜「深治」,如興兵征伐,決非祖宗治夷的初衷。因此,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廷派遣馬文升,都指揮詹升等前來招撫滿洲、海西各部。滿洲三衛指揮脫羅、卜花禿、完者禿等,都聽撫入貢。然而,當朝太監汪直求功心切,與副都御史陳鉞合謀,謊報邊警。一邊誣告馬文長,一邊請求皇帝,同意出師征剿。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明國再次決定討伐滿洲。太監汪直任監軍,朱永為總兵官,分兵五路,直搗新賓滿洲首都。滿洲各部,青壯年逃匿深山,老弱被屠殺多達690餘人。明軍獲女真人480餘人,攻破450餘寨,掠奪牛、馬千餘匹。大軍所過之處,房屋皆被焚燒。明官兵不惜掘死人骷髏回師報工。當朱永等出師途中,遇到滿洲的貢使哈速、郎禿等70多人前去廣寧。汪直誣陷他們「窺伺」邊境,不由分說,便將哈速等5人殺害,其他人捕送京師邀功。後來又無量地把郎禿等74人遠戍兩廣安置。在明廷軍事壓力下,曾擾邊的滿洲都指揮伏當加等也被近叩關朝貢。
因太監汪直等奸臣的誣陷,馬文升被撤職。滿洲部分人為了報舊仇新怨,聯兵結勢,深入遼東地區,騷擾清河、叆陽等地,竟長驅200餘公里。凡是掠到俘虜都將四肢分解、碓脊、火蒸以泄其忿,劫奪牛馬,焚燒廬舍。這樣由明國奸臣所挑起的民族矜持更加尖銳了。
明國的邊吏日趨腐敗,女真人怨聲載道。明初,明廷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對於女真各部交易,按貨給值,邊吏守法,不稍侵吞。各個馬市、關市變成貨物「流通之府」,女真地區各得實惠,漢族與女真族之間關系十分融洽。成化以後,朝貢、互市的傳統及規定逐漸廢棄。女真各部互市、朝貢必須經過邊官驗放。而邊吏廉勤者少,貪污者多,虧少馬價,偷竊貨物,時有發生。他們還以失物為由,詐取財物。邊官千方百計索取財物或隨意謾罵。有的還為私利所驅使和京官勾結,盜賣庫中廢棄的敕書,非法交易。過去,凡女真人首領入京朝貢,必宴賞在會同館,而且酒宴豐盛,人人心情舒暢。明中葉以後,光祿寺徇私作弊,貪圖賄賂,不肯用心盡職。女真貢使入京,往往酒飯菲薄,盤肉數兩,骨多肉少,飯食生冷,酒中摻水,淡而無味,又不近期頒賞,一拖再拖。即使賞賜也都是些殘次品,貢使心懷不滿。
此外,明廷實行所謂的「夷狄相攻」的政策,故意製造矛盾。他們利用懂女真語言的「通事」,深入女真各寨進行偵察,或對前來朝貢、互市的女真人實行監視,常以酒、肉等誘惑,挑撥是非,使各寨之間彼此猜忌,互生讎隙,以致邊事漸壞。
完者禿、卜花禿時期,由於滿洲勢力薄弱,民族關系又十分緊張,在這個多事之秋,他們委曲求全,晝恢復生產,並保持向明廷朝貢,以盡屬國職責。
第四章 太祖武皇帝與後金國的建立
布庫里雍順數傳之後,即滿洲人所謂肇祖原皇帝,名都督孟特穆。其孫錫寶齊篇古,生子一,即興祖直皇帝,名都督滿福。興祖第四子,為景祖翼皇帝,名覺昌安。景祖兄弟六人,各築城分居,稱為寧古塔貝勒,是為六祖。景祖時開始兼並周圍部族,已盡收五嶺以東、蘇克蘇滸河以西二百里內諸部,勢力漸盛。景祖第四子,為顯祖宣皇帝,名塔克世。顯祖生五子,長子即清太祖高皇帝,名努爾哈齊。滿洲人稱之為聰睿汗,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
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齊的祖父、父親(即景祖、顯祖),為明寧遠伯李成梁和滿洲的蘇克蘇滸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所害。明為安撫努爾哈齊,歸還景、顯二祖屍體,又封努爾哈齊為龍虎將軍,授為都指揮使封號。明國欲以尼堪外蘭為滿洲國主,而努爾哈齊同族寧古塔諸祖子孫,也想加害努爾哈齊。努爾哈齊此時年25歲,為報祖、父之仇,且爭滿洲之權,遂以祖、父遺甲十三副,攻打尼堪外蘭的圖倫城,尼堪外蘭敗而棄城走。努爾哈齊由此開始統一女真各部。
在統一過程中,努爾哈齊創制了滿文。當時只有女真語而無文字,書翰之類用蒙古文字以代言者,佔十之六七,用漢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萬曆二十七年(1599),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人,以蒙古文字母與女真語言音拼成滿文。
=======================
未完,關於整篇文章我發到你的信息裡面了
❹ 金川區的地理環境
金川區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金昌市境內北部,龍首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位於東經101°′41″—102°34′26″和北緯38°21′30″—39°00′30″之間。北、東與民勤縣接壤,南與永昌縣毗鄰,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相連,西與山丹縣搭界。總面積3019.14平方公里。
2012年,金川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91.5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1年增長16.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6億元,比2011年增長7.25%;第二產業增加值159.21億元,比2011年增長17.28%;第三產業增加值29.62億元,比2011年增長14.95%。人均生產總值達83244元(摺合13186美元),比2011年增長16.4%。
金川區實現區級地方財政收入29302萬元,比2011年增長20.08%;財政支出76225萬元,比2011年增長15.74%。 2012年,金川區工業實現增加值140.79億元,比2011年增長17.65%,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增加值139.6億元,比2011年增長20.61%。地方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6.6億元,比2011年增長20.32%。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32.22億元,比2011年增長21.7%;實現利稅總額22.55億元,比2011年下降52.93%。 截止2012年,金川區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2個,公共圖書館2個,公共數字圖書館1個。建成農家書屋49個,鎮綜合文化中心2個,村文化室27個,社區文化中心16個。2012年共投入資金288萬元,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區級支中心1個,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45個。
金川區共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及轉播台3座,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3.82%和95.95%。全年組織放映農村公益電影464場(次)。 社火
金川區城鄉各村社的民俗表演活動,各村社在形式和內容上獨具異彩,表現出濃厚的地方色彩。社火隊一般有一、二百人組成。傳統扮相大概有祭祀、百戲、樂舞、民間雜耍等組成。基本內容有舞龍、舞獅、高蹺、旱船、各種歷史戲劇人物角色有老牛推車、霸王鞭、還有彩旗、鑼鼓等。社火主要以民間祭祀送春為主,春官出行,各類儀仗陪同,鼓樂齊鳴,賦予傳統特徵。
婚嫁禮俗
金川區民間婚嫁禮俗源遠流長,范圍廣泛。傳統婚姻必須經過如下程序:
1、納采,也稱提親。2、對八字。女方家同意男方議婚後,男女雙方都要請陰陽先生對各自的生辰八字,對屬相結合是否相配,進行卜算。3、相親。雙方議婚認定了婚姻後,選定一個吉日,男方到女方家相親,帶必要的禮品錢物。禮品有面蒸「合苞」。4、遞換手。男女相親見面,雙方同意這樁婚姻,就相互交換一件信物,稱「遞換手」。5、送婚。民間男女相許婚約,男方送給女方家一些彩禮做聘禮。6、過禮。男方准備迎娶女方時送的最後一次禮稱「過禮」或「大禮」。7、定日子。過禮之後雙方商議選擇嫁娶的日子。男女雙方都要邀請各自的親戚好友來參加婚禮。8、男方家要裝扮洞房,在床上撒上五穀雜糧、核桃、糖果,張貼「囍」字,窗子上貼喜花。結婚的這天,新郎要披紅戴花,隨娶親的隊伍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子。9、女子出嫁時要穿戴婚衣,按習俗請人「絞臉開面」等。10、迎親。男女家得知娶親的人就要到村進宅,都要前去迎接,並招呼娘家人喝迎風酒、喝空茶。11、拜天地。男女雙方行大婚禮,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要夫妻對拜。12、婚宴。男女雙方要辦席酒招待賓客。 小曲
金川小曲子。是流行甘肅省民勤,武威,永昌,等地的曲牌體地方小劇種。因金川區和民勤縣水土相連。自清中葉起,金川區小曲就和民勤小曲相融和民勤小曲相比。金川小曲曲調豐富,最流行的有50多種。表演帶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時蹦蹦跳跳,女角唱時搖搖捏捏。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戲,人又稱「地蹦子」。角色行當最初僅有小生、小旦、小丑稱「三小戲」後發展為生、旦、凈、丑等行當俱全。
剪紙
剪紙在金川農村流傳已久是一種民俗藝術,它的產生和流傳同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系。是用剪刀在紙張上剪刻出的藝術品,用剪紙特有的符號或圖騰樣式表達特定的內涵。金川剪紙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花邊、吉祥圖案、物品、建築、圖畫、書法等。
❺ 郎朗家的具體住址在哪
郎朗老家是沈陽的,現在一年都在世界各地巡演,平常都居住在酒店中。他在紐約和北京都有家。
❻ 江蘇省(地理位置、面積、特產、經濟作物等)
江蘇,簡稱「蘇」,省會南京,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江寧府」與「蘇州府」之首字。
江蘇省際陸地邊界線3383公里,面積10.72萬平方公里,佔中國的1.12%,人均國土面積在中國各省區中最少。[3-4] 江蘇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達7萬多平方公里,占江蘇面積的70%以上,比例居中國各省首位。2015年,江蘇常住人口達7976.3萬人,居中國第5位。2015年,江蘇13市GDP全部進入中國前100名,人均GDP達87995元人民幣,居中國各省首位。
江蘇轄江臨海,扼淮控湖,經濟繁榮,教育發達,文化昌盛。地跨長江、淮河南北,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擁有吳、金陵、淮揚、中原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江蘇地理上跨越南北,氣候、植被也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徵。江蘇東臨黃海、太平洋,與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接壤, 與日本九州島、韓國濟州島、美國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亞州隔海相望,已與加利福尼亞州締結為姐妹省州,成立了「江蘇省-加利福尼亞州」聯合經濟委員會。
江蘇與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江蘇人均GDP、綜合競爭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全國各省第一 ,成為中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 ,已步入「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
江蘇特產
南京:雨花石、南京雲錦、南京板鴨、南京桂花鴨、南京彩燈、香肚、南京剪紙。
蘇州:六神丸、太湖蒓菜、銀魚、絲綢、紅木雕刻、宋錦、蘇燈、蘇扇、蘇綉、蘇州湖筆、鹵汁豆腐乾、茉莉花茶、滸關草席、桃花塢木刻年畫、琢玉、碧螺春茶葉、稻香村茶食、陽澄湖大閘蟹、蜜棧。
揚州:揚州玉雕、揚州刺綉、揚州絨花、揚州剪紙、揚州菜餚、揚州醬菜、揚州漆器、長毛絨玩具。
鎮江:工藝彩燈、丹陽麵塑、丹陽封缸酒、水晶餚蹄、東鄉羊肉、揚州柳器、刀魚、純正香麻油、金山翠芽茶葉、香醋、醬菜、鰣魚。
常熟:山前豆腐乾、水蜜桃、叫化雞、花邊、寶岩楊梅、金撲蟹、桂花酒、鴨血糯、綠毛龜、盤香餅、虞山綠茶、虞山松樹。
徐州:山楂糕、小孩酥糖、豐縣紅富士蘋果、羊方藏魚、沛縣冬桃、黿汁狗肉、捆香蹄、徐州玉雕、窯灣綠豆燒、銀杏、青方腐乳、原甜油。
淮安:大頭茶、文檔蟹黃湯包、茶饊、淮城蒲菜。其他:雲霧茶、雨花茶、宜興毛筍、如皋白園蘿卜、香芋、薄荷腦、泰興白果、宜興板栗、高郵雙黃蛋、太湖大麴、太倉肉鬆、太倉糟油、藕粉圓子、阜寧大糕、伍佑糖麻花、無錫肉骨頭、靖江肉脯、如皋火腿、黃橋燒餅、伍佑醉螺、白蒲茶干、宜興紫砂陶器、惠山泥人、貝雕畫、常州梳篦、南通藍印花布、太湖石。
江蘇風味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代表長江下游,東海沿岸風味,故又名江浙風味。以甜為主,因
材施藝,四季有別。其中蘇錫菜源於川菜,多用沙鍋燉燜,冷盤造型優美;淮揚菜長於清炒,煎貼
,淡厚適宜。蘇菜代表菜有獅子頭,料燒鴨,薰魚
❼ 研究區域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
2.2.1 自然環境
2.2.1.1 地理位置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桂林市中部(圖2.2),湘桂走廊的灕江河谷盆地上,呈南北向帶狀分布於灕江上游兩岸。地處東經110°12′58″~110°21′29″,北緯25°00′~25°21′43″之間,東面和北面與靈川縣接壤,西面和西南面與臨桂縣接鄰,東南面與陽朔縣毗鄰。市區南北方向長40km,東西寬10.0~22.5km,總面積565km2。
2.2.1.2 地形地貌
桂林市區的地形大致是以柘木鎮為中心的河谷盆地形態,這個盆地往南延伸至三塘到良豐之間,往西成一較大缺口,四周地勢較高,分布石山和土山,多為丘陵坡地。盆地成為各河流集中地點。桃花江自西北而來,良豐江自西南而來,共同匯入灕江。盆地之內,地勢比較平坦,水網密布,給農田的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是市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基地。東北面的堯山,山體宏大,坡度陡峻,最高峰海拔909.3m,它和南西面的雁山均為土石山。堯山、雁山大嶺、大埠和長嶺南面黃村附近的龍泉一帶的丘陵,主要是由下泥盆統的蓮花山組及四排組頁岩組成。北面的灕江兩岸和南面的鄉鎮多為丘陵起伏的坡地,多屬第四紀紅土,所發育的土壤土層深厚棕紅。西北和東南面,大部分為峰林起伏的石灰岩,屬典型的岩溶地貌。
圖2.2 桂林市行政區劃圖
圖2.3 桂林市區地貌立體圖
市區發育岩溶地貌和流水地貌兩大系列,地貌類型復雜、形態多樣。低山、丘陵、盆地、平地均有分布,以平地為主,占市區總面積的60.9%。市區96%的面積屬於岩溶地貌,以峰林平原和峰叢窪地(圖2.3)兩大類地貌為主。峰林平原其基座為碳酸鹽岩,上面由紅土和碎屑堆積物覆蓋,構成主要的農業區。平原海拔高度為145~180m,聳立著拔地而起、相互獨立、疏密不等、大小不一、高低參差的山峰,山峰相對高度多為100m以內,峰尖坡陡,坡角大於50°,形態各異,洞穴發育,地下水豐富,埋藏淺,岩溶湖、河流發育。峰叢窪地由眾多高低錯落的聯座錐狀山峰與岩溶窪地、谷地組成,其山峰叢聚尖峭,坡度大於45°,窪地星羅棋布,局部溝谷相間,呈現峰叢窪地-谷地地貌景觀。此外,岩溶洞穴發育密集,數量眾多。據統計,出露地表並有一定規模的洞穴389個,典型的如七星岩、蘆笛岩、冠岩、穿山岩等。
2.2.1.3 氣候特徵
桂林市區地處低緯,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夏長冬短,四季分明,春季陰雨綿綿,雨日較多;夏季高溫濕熱,暴雨集中;秋季雨量顯著減少,氣候乾燥,秋旱頻繁;冬季由於寒潮入侵,間或出現霜凍等短暫的寒冷天氣。桂林市區多年平均氣溫在18.8~19.2℃,實測極端最高氣溫39.4℃,極端最低氣溫-4.9℃,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8.3℃,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7.9℃。空氣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6%。熱量豐富,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25~1667h,日照百分率為37.1%~38.1%。由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及越城嶺山脈的影響,市區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646~1917mm。因受地形因素影響,降雨南北分配不均,北邊降雨稍多,南邊降雨稍少。因受季風影響,各季降水量的分配極不均勻,一般3~8月降雨佔全年的75.73%左右,其中5月、6月降雨最多,佔全年降雨量的35.35%左右。多年平均蒸發量1380~1560mm,蒸發量最大在7月,月平均190.3mm。多年平均無霜期304~309d。全年風向以東北偏北風為主,平均風速為2.6m/s。
2.2.1.4 河流水系
桂林市區江河湖塘眾多,水系發達。在市區過境的河流有灕江、桃花江、良豐河、南溪河;市區內河流有靈劍溪、小東江、朝陽河、寧遠河、南灣河、瓦窯沖等,河流總長142km,河網密度0.25km/km2。這些河流均屬於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市區內湖塘總面積達13.65km2,面積較大的湖塘有榕湖、杉湖、桂湖、西湖、木龍湖、八角塘等。
(1)灕江
灕江是桂江中上遊河段的慣稱,河段全長214km,發源於興安縣華江鄉貓兒山東北面,是貫穿市區的一條主要河流,由北邊靈川縣秦家進入桂林市區,向南穿過城區,匯桃花江後至斗雞山折東南流,過大圩鎮又蜿蜒向南,在雁山區的草坪回族鄉冠岩處流出市區入陽朔境,流經市區段長49.3km。
灕江桂林水文站(位於瓦窯渡頭村)斷面以上集雨面積2860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935m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1.30×108m3,歷史最高洪水位發生在1885年6月14日,水位為148.58m,流量為7810m3/s。實測最低水位140.18m(1989年12月20日),最小流量3.80m3/s(1951年2月7日)。多年平均流量129.03m3/s,多年枯水期月平均流量為22.7m3/s。
桂林市區灕江河床由卵石、礫石和砂組成,沿河床灘潭相間,灘長潭深,枯水水深1~3m,淺灘處0.6~0.9m,潭深最大達12m,白石潭至柘木鎮河道的河床縱斷面平均坡降為0.32‰。枯水河寬一般為150~190m,由於枯水流量小,個別河段河床裸露嚴重,有些僅剩20m左右。河槽面積約14km2,寬平均為280m,最窄為165m,最寬處達460m,枯水水面至河岸高寬平均為5m,最低處4m,最高處約7m。此外,市區汊河、洲島較多,計有較大洲島9個。灕江市區段河道安全泄洪流量為2580m3/s,水文站水位達146.5m時市區受淹較嚴重。
(2)桃花江
桃花江,又名陽江,發源於臨桂縣五通鎮與靈川縣青獅潭鄉交界的中央嶺東南側。幹流由北而南經臨桂縣五通鎮、廟嶺鄉向東流,在市區五仙壩處折北過靈川縣定江鄉,經水南村由北向南進入市區甲山鄉,至甲山鄉政府附近轉東穿過城區,在南門橋下游分別從象山和蘿卜洲尾匯入灕江。幹流長65km,是灕江的一級支流。流經市區段長19.1km。
桃花江集雨面積298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900~2000m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66×108m3,調查最大流量840m3/s(1885年),實測最小流量0.637m3/s(1972年)。多年平均流量11.6m3/s。
桃花江自五仙壩至雉山橋河床縱斷面平均坡降為0.44‰,枯水水面比降為0.43‰,洪水水面比降為0.30‰。枯水河寬一般為40~0.9m。虹橋壩以下至蘿卜洲河段稱寧遠河,是桃花江汛期洪水的主要出口通道,枯水期寧遠河基本斷流,江水由象鼻山注入灕江。桃花江槽寬一般為50~60m,飛鸞橋最寬達71m。虹橋壩以下斷面較寬,槽寬為60~70m。沿河河岸很低,枯水面至河岸一般為2~3m,勝利橋斷面最高也僅4m,河道彎曲度很大,五仙壩至飛鸞橋河道長近10km,截直僅2.1km。沿河流水為堰壩所分割,使枯水水面成階梯狀。現有河道行洪能力很低,南門橋以上河段安全下泄流量僅260~300m3/s,未達五年一遇的洪水兩岸即受淹沒。
(3)良豐河
良豐河,又名奇峰河,發源於陽朔、永福、臨桂三縣交界的香草岩,由南向北經臨桂縣獅子口、南邊山流入市區,流經雁山區的良豐,後轉向東北,穿過奇峰鎮,在柘木鎮的鬍子岩處注入灕江。幹流長69km,是灕江的一級支流。流經市區段長31.5km。
良豐河集雨面積528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700mm,多年平均徑流量5.17×108m3,最大流量836m3/s,最小流量0.484m3/s。多年平均流量164m3/s。
良豐河自黃金水壩至河口河床平均坡降為0.49‰,枯水水面比降為0.39‰。良豐以上河寬20~30m,枯水期水深0.6~1.2m,河岸高3~4m;良豐以下至河口河寬30~50m,枯水水深1.0~1.4m,河岸高5~8m。
(4)南溪河
南溪河發源於臨桂廟嶺鄉稱勾山麓,幹流由北向南,至漢塘轉東進入桂林市區,沿途流經市郊甲山鄉唐家、官橋村,在黑山植物園處進入城區,繞南溪山在斗雞山北側匯入灕江,幹流長13km,市區段河長10.6km2,是灕江的一級支流。
南溪河集雨面積24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860mm,多年平均徑流量0.29×108m3,多年平均流量0.92m3/s,最枯月平均流量0.2m3/s。
南溪河彎彎曲曲像羊腸小道,且寬窄變化大,最寬約50m,最窄處不足10m。河床平均坡降1.1‰。
(5)小東江
小東江是灕江的一條汊河,全河流程均處於穿山鄉境內。北起疊彩山下灕江東岸的二江口,由北向南流,在新橋下游處靈劍溪從左岸匯入,與靈劍溪匯合後繼續往南,在穿山公園處流回灕江,途經七星區的七星與穿山兩村委會、桂山大酒店、七星與穿山兩個公園,全長5.7km,河寬40~70m,岸高3~4m。沿江兩岸有七星公園、龍隱岩、塔山、穿山公園等著名風景區。
二江口以上灕江流域面積2550km2,多年平均流量114m3/s,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共5個月屬於灕江枯水季節,平均流量30m3/s左右。
(6)湖塘
市區現有湖塘總面積達13.65km2,主要分布在城西的甲山鄉、城東的黃鶯岩一帶,城南的雁山鎮、柘木鎮及城區中心。面積較大的湖塘主要有:榕湖、杉湖、桂湖(包括西清湖、寶賢湖、麗澤湖)、西湖、木龍湖和八角塘等,主要塘湖基本情況見表2.1。
表2.1 桂林市區主要湖塘基本情況
2.2.2 社會經濟發展預測
社會經濟發展目標是水資源需求預測的重要依據。它對水資源需求增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口增長與城市化進程;產業結構調整與工業總產值;農業發展與灌溉面積增長。針對這些發展指標,綜合考慮水資源條件和區域發展目標,分別預測其可能出現的上下界范圍,然後根據各個方面的內在聯系,對各分項指標預測值進行組合,形成不同的發展情景,最後以這些發展情景作為基礎,進行生活、工業、農業、生態需水量的預測。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人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強烈制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三項指標。預測人口總數時採用的是「直接推演算法」,即以基期人口數為基數,按照一定的遞增率進行直接推算。其公式為
Pn=Po(1+K)n
式中:Pn為預測期人口數;Po為基期人口數;K為預測期內年遞增率;n為預測期間隔年數。
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遷移的變化,對人口的分析預測參數K採用人口年增長率。考慮桂林市區城市化發展趨勢,並參考《桂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10年)》中嚴格控制人口總量過快增長,到2010年城鎮人口達70萬人,將2001~2010年參數城鎮人口年增長率取3.67%左右,2011~2020年取 0.70%左右。2001~2010年農村人口年增長率取0.53%左右,2011~2020年取0.35%左右。市區2000年總人口64.30萬人,其中城鎮48.81萬人,農村15.49萬人。經過計算,預測2005年總人口74.35萬人,其中城鎮58.45萬人,農村15.90萬人;2010年總人口86.33萬人,其中城鎮70.00萬人,農村16.33萬人;2020年總人口91.97萬人,其中城鎮75.06人,農村16.91萬人。
2)按照桂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桂林市區全部工業總產值2000年為121.6億元,「十五」期間工業年均增長12.2%,2005年工業總產值達216.2億元;「十一五」期間工業年均增長9.2%,2010年工業總產值為335.7億元;遠景目標2020年工業年均增長5.2%,2020年工業總產值為557.3億元。
3)桂林市區的耕地面積自1990年以來雖然變化不是很大,卻稍有減少的趨勢,有效灌溉面積擴大的潛力也不大,預測耕地面積年遞減率0.4%左右,有效灌溉面積年遞增率0.2%左右,2005年、2010年、2020年實際灌溉率分別為70%,75%,80%,其中水田灌溉面積占實際灌溉面積的85%左右。
2000年耕地面積7879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積6747hm2,實際灌溉面積4609hm2,灌溉率68%,其中水田3918hm2,水澆地691hm2;到2005年耕地面積為7723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積6814hm2,實際灌溉面積4770hm2,其中水田4054hm2,水澆地716hm2;2010年為7571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積6883hm2,實際灌溉面積5162hm2,其中水田4388hm2,水澆地774hm2;2020年為7274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積7022hm2,實際灌溉面積5618hm2,其中水田4775hm2,水澆地843hm2。
畜牧業的發展。2000年大牲畜存欄數為1.69萬頭,小牲畜存欄數為12.15萬頭。根據畜牧業發展態勢,牲畜數量在今後20年預測將以5%左右的增長速度發展,到2005年牲畜數量為17.53萬頭,2010年牲畜數量為22.38萬頭,2020年為36.46萬頭。
4)2000年第三產業總產值為49.40億元,佔全市第三產業總產值的49.5%。到了2005年以後,由於城市化的推進,市區人口增多,第三產業增長的勢頭更猛,比重會增加,採用市區佔全市第三產業總產值的60%進行分割。「十五」期間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1.8%,2005年全市第三產業總產值為189.0億元,市區則為113.4億元;「十一五」期間、遠景目標2020年第三產業年均增長9.4%,2010年全市第三產業總產值為296.2億元,市區則為177.7億元;2020年全市第三產業總產值為727.3億元,市區則為436.4億元。
❽ 內蒙古位置范圍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華北地區,內蒙古界於北緯37°24′-53°23′,東內經97°12′-126°04′之容間,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
內蒙古自治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8)金卜村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基本屬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全區涵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跨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四大水系。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
❾ 甘孜州地理位置.有哪些縣城海拔在3500米以上.
甘孜州位於四川省西部,地處中國最高一級階梯向第二級階梯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屬橫斷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區,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介於北緯27°58″~34°20″、東經97°22″~102°29″之間,是四川盆地西緣山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地帶。
它東鄰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雅安市,南接涼山彝族自治州和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西沿金沙江與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市相鄰,北與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接壤。
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縣城有丹巴縣、雅江縣、爐霍縣、新龍縣、白玉縣等。
1、丹巴縣
丹巴縣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是甘孜州的東大門,東與阿壩州小金縣接壤,南和東南與康定縣交界,西與道孚縣毗鄰,北和東北與阿壩州金川縣相連。
丹巴縣地勢西高東低,海拔1700-5521米,縣城位於大渡河畔的章谷鎮,海拔1800米,距州府康定137公里,距成都368公里。
2、雅江縣
雅江縣隸屬四川省甘孜州,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北緯29°03′-30°30′,東經100°19′-101°26′,東鄰康定縣,南界涼山州木里縣,西南靠理塘縣,北連道孚縣、新龍縣,雅江縣曾是雅礱江重要渡口之一。
雅江縣地處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區,地勢北高南低,西南部是極高山地貌,海拔5000米以上。
3、爐霍縣
爐霍縣屬四川省甘孜州,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北部,東接道孚縣,西北與甘孜縣相鄰,西南與新龍縣接壤,北面毗鄰色達縣,東北則與阿壩州的壤塘、金川兩縣相鄰。
爐霍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河流走向多是由西北向東南,牟尼芒起山自北部伸延入境,鮮水河西北向穿流全縣。縣內平均海拔3860米。
4、新龍縣
新龍縣隸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甘孜州中部,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屬川西山原和橫斷山脈地接觸帶。
新龍縣東與爐霍縣、道孚縣相連,南與雅江縣、理塘縣接壤,西與白玉縣毗鄰,北與甘孜縣分界,西北與德格縣相接,地跨北緯30°23′~31°32′、東經99°37′~100°54′。
新龍縣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5992米,最低點海拔2760米。新龍縣境以北甘孜新龍公路經100公里與國道317線相連。
5、白玉縣
白玉縣隸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向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屬橫斷山脈北段,金沙江上游東岸。位於東經98度36分至99度56分與北緯30度22分至31度40分之間。
東與新龍縣接壤,南與巴塘、理塘兩縣毗鄰,西隔金沙江與西藏貢覺、江達縣相望,北與甘孜縣、德格縣交界。白玉縣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500米以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甘孜藏族自治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丹巴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雅江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爐霍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龍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玉縣
❿ 薈福寺具體的位置在哪裡
赤峰市薈福寺地址:在巴林右旗大板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