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地理環境資料不包括
A. 社區保護環境 資料
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1 使用布袋
我們去商店或農貿市場購物,幾乎每樣物品都會隨贈一個塑料袋, 回到家後,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進垃圾箱。作為垃圾,塑料袋離開了 我們的家,但是它們並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 是隨處可見塑料袋,遇到刮鳳的天 氣,它們就會在空中飛舞,降落在樹 枝上、河流中,影響衛生和市容。塑 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數量,佔用耕地,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為嚴重的是塑 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進 行焚燒,又會產生有毒氣體。僅圖一 時方便,卻把垃圾遺棄給子孫後代。 這樣做合適嗎?以北京為例,若人均 每天消費一個塑料袋(約0.4克重),每 天就要扔掉4噸塑料袋,僅原料就價 值4萬元。小小塑料袋的害處真夠大。 我們從前也是用可以重復使用的菜籃 子和布袋子購物買菜的,普遍使用塑 料袋只是近幾年的事。我們應該恢復 既往的優良傳統。德國年輕人正以挎 布袋購物為榮,讓我們也來追隨這種 「綠色時尚」吧。
2 盡量乘坐公共汽車
美國洛杉磯的居民,在1943年發現空氣中有一種微白的薄霧,有時 帶有黃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淚,這種薄霧日趨嚴重,但直到10年後才 找到真正的禍首——汽車。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 霧事件,前者有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3/4 的人患病。汽車排放的廢氣,在每年5-10月份的強烈陽光作用下,形成 光化學煙霧,引起眼病、喉頭炎和頭疼,還降低了大氣能見度,使車禍和 飛機墜毀事件增加。如今,汽車廢氣的治理已取得相當的成功,但數量的 急劇增長,使汽車仍是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據報道,近年國內某些 大城市也出現過光化學煙霧污染。不僅如此,製造汽車的過程中也要消耗 自然資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車還產生雜訊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 車給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壓力,造成交通擁堵。這些都嚴重地困擾著我們的 生活,而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車,提倡乘坐公共汽車。
3 不要過分追求穿著的時尚
4 不進入自然保護核心區
5 倡步行,騎單車
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7 不燃放煙花爆竹
8 雙面使用紙張
9 節約糧食
10 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
11 消費肉類要適度
12 隨手關閉水龍頭
13 一水多用
14 盡量購買本地產品
15 隨手關燈,節約用電
16 拒絕過分包裝
17 使用節約型水具
18 拒絕使用珍貴木材製品
19 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2O 盡量利用太陽能
21 盡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2 使用節能型燈具
23 簡化房屋裝修
24 修舊利廢
25 不隨意取土
26 多用肥皂,少用洗滌劑
27 不亂佔耕地
28 不焚燒秸桿
29 不幹擾野生動物的自由生活
3O 不恫嚇、投喂公共飼養區的動物
31 不吃田雞,保蛙護農
32 提倡觀鳥,反對關鳥
33 不撿拾野禽蛋
34 拒食野生動物
35 少使用發膠
36 減卡救樹
37 不穿野獸毛皮製作的服裝
38 不在江河湖泊釣魚
39 少用罐裝食品、飲品
4O 不用聖誕樹
41 不在野外燒荒
42 不購買野生動物製品
43 不亂扔煙頭
44 不亂採摘、食用野菜
45 認識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
46 不鼓勵製作、購買動植物標本
47 不把野生動物當寵物飼養
48 觀察身邊的小動物、鳥類並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條件
49 不參與殘害動物的活動
50 不鼓勵買動物放生
51 不圍觀街頭耍猴者
52 動物有難時熱心救一把,動物自由時切莫幫倒忙
53 不虐待動物
54 見到誘捕動物的索套、夾子、籠網果斷拆除
55 在室內、院內養花種草
56 在房前屋後栽樹
57 節省紙張,回收廢紙
58 垃圾分類回收
59 舊物捐給貧困者
60 回收廢電池
61 回收廢金屬
62 回收廢塑料
63 回收廢玻璃
64 盡量避免產生有毒垃圾
65 使用無氟冰箱
66 少用紙尿布
67 少用農葯
68 少用化肥,盡量使用農家肥
69 少用室內殺蟲劑
70 不濫燒可能產生有毒氣體的物品
71 自己不吸煙,奉勸別人少吸煙
72 少吃口香糖
73 不追求計算機的快速更新換代
74 集約使用物品
75 優先購買綠色產品
76 私車定時查尾氣
77 使用無鉛汽油
78 不向江河湖海傾倒垃圾
79 選用大瓶、大袋裝食品
80 了解家鄉水體分布和污染狀況
81 支持環保募捐
82 反對奢侈,簡朴生活
83 支持有環保傾向的股票
84 組織義務勞動,清理街道、海灘
85 避免旅遊污染
86 參與環保宣傳
87 做環保志願者
88 認識草原危機
89 認識荒漠化
90 認識、保護森林
91 認識、保護海洋
92 愛護古樹名木
93 保護文物古跡
94 及時舉報破壞環境和生態的行為
95 關注新聞媒體有關環保的報道
96 控制人口,規勸超生者
97 利用每一個綠色紀念日宣傳環境意識
98 閱讀和傳閱環保書籍、報刊
99 了解綠色食品的標志和含義
對於保護環境,需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許多事情當然必須由國家和政府來做,比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禁止使用氟利昂等等。但是,有些事情卻與我們每一個人有關。我們如何做到從我做起,保護環境呢?下面幾條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到的:
首先,必須遵守有關禁止亂扔各種廢棄物的規定,把廢棄物扔到指定的地點或者容器內,特別是不要亂扔廢電池,因為一節廢電池中所含的重金屬,如果流到清潔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厲害的。
其次,在學習中,要盡量節省文具用品,杜絕浪費,比如,鉛筆是用木材製造的,浪費了鉛筆就等於毀滅了森林。
第三,應該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飲料杯、泡沫飯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紙飯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來替代,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垃圾的產生。
第四,雖然泡泡糖是小朋友們十分喜愛的糖果,是一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食品,但是,千萬不要亂扔咀嚼後的膠基,因為它會到處亂黏。在吃的時候,可以先將它的包裝紙收好,用來包裹吐出來的膠基,然後,再將它扔到廢物箱內。
第五,不要隨意捕殺野生動物,尤其不要吃人類的益友——青蛙,因為1隻青蛙1年內大約能吃掉1.5萬只昆蟲,其中主要是害蟲。
第六,要愛護花草樹木,不破壞城市綠化,並且積極參加綠化植樹活動。
第七,離開房間時,關上電燈並且拔掉電視機、音響、計算機等的電器插頭。
第八,即使在最寒冷的地方,也沒有必要使室溫超過18℃,如果你覺得冷,可以多穿一點衣服。
第九,盡可能用節能燈代替普通燈泡,盡管它的價格相對貴一些,但它的耗電量只及普通燈泡的一小部分。
第十,用密閉容器代替塑料包裝物來儲藏食物。
第十一,購買飲料盡可能選擇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裝飲料。
第十二,請攜帶自己的購物袋去購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
第十三,節約用水,在刷牙時,請關閉水龍頭。
第十四,園丁應施用有機
肥料,如混合肥和糞肥,避免
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因為它們會滲入泥土,危害水源。
第十五,開車時減速行駛,這樣耗油量小,還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第十六,盡量以步代車或騎自行車。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也無論是家庭、國家,還是世界,環境永遠是我們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一、做綠色消費者。購買綠色環保的裝飾材料或其他消耗品
二、自帶筷子,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
三、拒絕購買以瀕危物種為原料的中葯材。
四、拒絕使用珍貴木材用品,給動物一個安全的家。
五、雙面使用每張紙。
六、使用節水型用具,節約每一滴水。
七、使用無磷洗衣粉。
八、購買無氟冰箱,防止地球臭氧層被破壞。
九、隨手關燈,節約能源。
十、發現污染,打電話給環保局。
十一、拒絕過度包裝。如能用一個裝下,絕不使用兩個塑料袋。
B. 什麼是社區環境
地產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從過去滿足人們"住得下",轉變為今天的"住得好"。其中一個標志就是,環境的重要性得到非常明顯的強調。住宅之外的環境營造,已經成為當今樓盤的重要賣點。
環境不但能夠滿足人們心中的審美需求,同時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對於改善人們的生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遮陽:在路旁,庭院以及房屋兩側種樹,在炎熱季節可以遮陽,還可以降低太陽輻射熱。
防塵:地面因綠化覆蓋,黃土得以覆蓋,可以防止塵土飛揚。
防風:迎著冬季的主導風向,種植密集的喬木和灌木林,能夠防止寒風侵襲。
防聲:可以減少工廠、交通車輛的噪音。
降溫:夏季可以降低空氣溫度,例如草地上溫度比瀝青路上空氣溫度要低2~3℃。
環境營造上,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所謂的良好綠化環境,其實就是種植大片的草坪以及在路邊種植一排大王椰子樹。景色單調,缺乏深度和層次,綠化效果非常有限。
社區環境不只是一個綠化率
住宅小區環境包括的內容絕不僅僅是綠化率的高低,它包括綠化、圍牆、大門、活動設施,各種指示標牌、水景、浮雕、雕塑、燈光設施、音響設施等,而這些內容又必須與住宅建築形成一個有機的聯合體。單就綠化而言,也不是簡單的綠了就可以了,而必須考慮喬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適當搭配以及果樹、葯材、觀賞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的多種手段的運用。
專家經過測試得出:以北方為例,佔地為29平方米的環境進行綠化,最好的比例是,1株喬木、6株灌木(不含綠籬)、20平方米的草坪。
日本人曾總結出舒適環境的八要素:①空氣清新,沒有污染和臭味;②寧靜,沒有雜訊; ③豐富多彩的綠化;④與水景親近;⑤街道美麗而整潔;⑥具有歷史文化古跡;⑦有適於人們散步的場所和空間;⑧有游樂設施。其中,人們對安靜、空氣、綠化這三要素最為關心,並列為舒適性的基礎要素。目前,我國主要用5個指標來衡量舒適度:①居住密度;②綠地面積;③室外活動場所與設施標准;④室外環境的雜訊標准;⑤日照。
社區環境"以人為本"
好的環境工程的設計,每項都有其原則性的限制。首先,崇尚自然是基本出發點。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離不開自然,以綠為主實際就是以人為本的一種具體體現。在人工的建築物中間,綠化起到了很好的柔化和軟連接的作用,給居住區賦予勃勃生機,同時從物理作用上看,也起到了改善微環境、凈化空氣的作用。其次,要強調對人本身的一種尊重,這並不是一句空話,許多具體的工作就體現了這一點。如活動設施的設置主要考慮老人、孩子的戶外活動,它的尺度應與人體工程學諸尺度相適應,從材料的色彩、質地和化學性質上都要考慮人與其相接觸時的舒適性和安全性以及使用的耐久性。小區里的景觀不只是供居民觀賞的,它必須與居民的休閑活動相匹配,也就是說居民可以徜徉其中,能夠實實在在地使用這些景觀設施,比如小區的集中空地做出高低錯落的構築物應該形成或大或小、或公共或私密的活動空間,以滿足不同活動的使用要求,開闊的場地可以供居民集體晨練或舉辦群眾文娛活動,而相對隱蔽的小空間則可以給居民提供閱讀、交談的場所。
C. 什麼是社區、它包括那些特徵
社區是若干社來會群體或社源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社會學家給社區下出的定義有140多種。社區是具有某種互動關系的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在一定領域內相互關聯的人群形成的共同體及其活動區域。
特徵:
1、有一定的地理區域;
2、有一個以地域組織起來的人口;
3、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紮根於它所佔用的土地上;
4、這里的人口的各個分子生活於相互依存的關系之中。
(3)社區地理環境資料不包括擴展閱讀:
社區功能
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狀況,應當重點培育和完善的社區功能有以下幾種:
1、管理功能:管理生活在社區的人群的社會生活事務。
2、服務功能:為社區居民和單位提供社會化服務。
3、保障功能:救助和保護社區內弱勢群體。
4、教育功能:提高社區成員的文明素質和文化修養。
5、安全穩定功能: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為了維持社區的政黨動作,社區設有各種層次的管理和服務機構。這些機構管理社區的各種事務,發展和穩定,為社區成員提供相關服務。各級政府部門、基層管理服務組織都是社區的管理和服務機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區
D. 地理環境包括哪些
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E. 我想找關於社區的資料
什麼是社區
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
構成社區要具備五個要素:
有聚居的一群人;
有一定的地域;
有一定的生活服務設施;
居民群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居民群之間發生種種社會關系;
為謀求規章制度具體落實,產生各種社會群體和機構(如求詢者生活的城區、街道、鄉村、生產隊和大企業等)。
社區蘊藏著巨大的資源優勢,具有經濟性、社會化、心理支持與影響、社會控制和社會參與等多種功能,在社區中開展艾滋病關懷支持工作,必然會增強關懷支持工作的深度、廣度和持久性。
什麼是社區?
當德國社會科學家滕尼斯1887年在《社區與社會》一書中最早提出社區這一概念時,了解、關注它的人微乎其微。即使到了1933年,費孝通和燕京大學的幾個同學翻譯美國社會學家帕克的社會學論文,第一次將英文「community」譯為「社區」向國人推介時,了解、關注它的人仍然屈指可數。而今天,「社區」已經成為人們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彙,受到廣泛關注,成為包括社會學家在內的許多領域的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研究的新課題。
那麼,什麼是社區呢?有的資料稱,社會學家給社區下出的定義有140多種。盡管社會學家對社區下的定義各不相同,在構成社區的基本要素上認識還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認為一個社區應該包括一定數量的人口、一定范圍的地域、一定規模的設施、一定特徵的文化、一定類型的組織。社區就是這樣一個「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如果按照結構功能來給社區分類的話,可以分為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城市社區又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市轄區;二是街道辦事處轄區;三是小於街道辦事處、大於居民委員會轄區建立的區域功能社區;四是規模調整後的居民委員會轄區。目前我們所說的城市社區是指後面兩種情況。
中國城市社區服務的主要內容大致概括為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1、面對各類弱勢人群是指在經濟、社會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而存在著種種生活困難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殘疾人、貧困者等等。優撫對象包括現役軍人、革命烈士家屬、革命傷殘軍人、復員軍人、、因公犧牲軍人的家屬、病故軍人家屬、現役軍人家屬、軍隊離退休幹部等等弱勢人群和優撫,要麼喪失了勞動能力,或不具備勞動能、生活能力、要麼因下崗、失業等問題存在著嚴重的生活困難,要麼曾經是或現在是共和國的衛士及其家屬,這些人最有資格或最需要接受社區的幫助。把他們作為社區服務的重點對象,為他們提供福利服務,是社區服務最基本內容和最基本任務,集中體現了社區服務的福利性本質。具體地說,主要包括:
(1) 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務之所以成為社區服務的一項基本內容,不僅是因為我國城市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根據國際上約定俗成的標准,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的老年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了城市居民總人數的10%,即為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城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已明顯超 過了城市居民總數的10%,有些社區高達15%以上,顯然進入了老齡化時代。
(2)為殘疾人提供福利服務。殘疾人是指生理功能、肢體結構、心理狀態的異常或喪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從事活動的能力,在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中不能發揮正常作用的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智力殘疾、肢體殘疾、精神殘疾等等類型。為殘疾人提供福利服務是世界各國社區服務的最基本內容之一,體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3)為優撫對象提供福利服務。包括開展多種形式的擁軍優屬活動,幫助優撫對象解決住房、就醫和日常生活困難,經常開展軍民聯誼活動,等等。
(4)為少年兒童提供社區服務。興建和發展為少年兒童服務的祺我福利設施,如托兒所、幼兒園、少兒活動中心(室),開展寒暑假少兒服務活動,根據客觀需要發展「小學生飯桌」和「接送孩子」等服務項目。
(5)為貧困者提供福利服務。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 的特定時期,我國城市出現了一個以下崗、失業人員為主體的貧困者階層。保障這個階層的基本生活需要是社區服務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一是要通過社區組織的努力包括發展社區服務業,幫助他們達到再就業的目的;二是要不折不扣地執行政府建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要動員社區各方面力量,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濟困活動,等等,確保貧困者和貧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2、面向通居民群眾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務
與一般意義上的慈善事業不同,中國城市的社區服務兼有「福利服務」和「方便人民生活」雙重任務,發揮著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雙重功能。如果說面向各類弱勢人群和優撫對象的社區服務,主要體現了它的福利服務和社會保障功能的話,那麼,為廣大居民群眾提供社區服務則是它的社會服務功能的一種重要表現。從產生、發展的過程來看,面向普通居民群從的便民生活服務之所以成了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根源於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客觀現實。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社區服務剛剛起步時的1988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服務業所佔的比後重是21%,而世界上高收入國家平均高達55%,中等收入國家亦平均達32%。
3、面向轄區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部隊的「後勤」服務
面向轄區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部隊「後勤」服務是中國城市社區服務的又一個重要內容。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
(1)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延續下來的企事業單位和曾經承擔著為職工及其家屬提供多方面社會服務的功能,亦即存在著相當普遍、相當嚴重的「企業辦社區」、「單位辦社會」問題。導致了勞動生產率和工作效率下降,「後勤」機構龐大或經濟負擔過重,不符合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現代化對各類組織專業化、高效率的客觀要求。
(2)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新型企業,大都沒有設立龐雜的「後勤」服務機構,但卻同樣需要社區組織為其提供後勤保障服務。
(3)從社區服務主體的角度來說,為轄區內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提供後勤服務,有助於拓寬社區服務領域;有助於提高社區服務的經濟效益(因為開展這類服務基本上都屬於有償服務),促進社區服務體系的良性運行;有助於密切街道、居委會組織與轄區內單位的合作關系,促進社區整合。正是由於主體與客體的利益一致性,促使面向轄區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的後勤服務成了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還有進一步開拓的餘地。
什麼是社區?「社」是指相互有聯系、有某些共同特徵的人群,「區」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圍。所以,「社區」可以說是相互有聯系、有某些共同特徵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區域。
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於1881年首先使用"社區"這一名詞(一般譯為"共同體""團體"集體"公社"等),當時是指"由具有共同的習俗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密切的社會團體或共同體".
從滕尼斯開始到現在,人們對它的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關於社區的定義和解釋也就多種多樣.目前,眾多的定義有兩大類:一類強調——精神層面(人群的共同體——如成員必須具有共同的傳統,價值等.),一類強調——地域的共同體(即具有共同的居住地,即"在一個地區內共同生活的人群".)
在漢語里,「社區」其實是個外來語。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學家在翻譯英文學術著作時,把英語單詞community翻譯成「社區」,從此漢語里有了這個詞語。
一個社區至少包括以下特徵: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並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一個村落、一條街道、一個縣、一個市,都是規模不等的社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提及的社區往往是與個人的生活關系最密切的、有直接關系的較小型的社區,如農村的村或鄉、城市的住宅小區。
社區無論大小,都有居民居住,通常還飲食若干個 社會組織或單位。
在我國農村,設有村委會等組織,有的村還興辦若干個鄉鎮企業。在城市,一條街道上往往就分布著黨政機關、企業、學校、商店等各種社會組織或單位。一個鄉、縣或較大的城市包括的社會組織和單位就更多了。
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集中在社區里進行的。社區里的人們通過共同生活、共同勞動而相互熟悉,形成共同的社區意識。社區意識就是人們對所在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感。在小型居住社區里,人們還會形成相互幫助、相互照應的親密情感聯系。
我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主要都是在我們所在的社區中。
社區是多種多樣的。社區可以劃分成不同的類型。根據社區的生產力水平高低,可以劃分為發達社區、不發達社區;根據社區所發揮的主要社會功能,可以劃分為居住社區、商業社區、工業社區、政治社區等;根據社區的地理環境,又可以分成平原社區、山區社區、島嶼社區等類型。盡管社區分類多樣,但最基本的劃分方法,就是把社區分為鄉村社區和城市社區。
鄉村社區中,人們從事的經濟活動主要是農業。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鄉村社區也開展了戒嚴生產和商業活動,成為新型的「城市化」的鄉村社區。
和鄉村社區相比,城市社區經濟、政治活動集中,以工業、商業、服務業為主。人們的居住和工作場所非常集中,人口密度往往比鄉村社區大得多。
較大的城市社區通常有著明顯的功能特徵,社會結構非常復雜,往往弄成不同的功能分區。比如居住區、商業區、旅遊區、港口區、自然保護區、科技園區等等。
一個成熟的社區具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服務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夠滿足社區成員的多種需求。
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狀況,目前應當重點培育和完善的社區功能有以下幾種:
1、管理功能:管理生活在社區的人群的社會生活事務。
2、服務功能:為社區居民和單位提供社會化服務。
3、保障功能:救助和保護社區肉質弱勢群體。
4、教育功能:提高社區成員的文明素質和文化修養。
5、安全穩定功能: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為了維持社區的政黨動作,社區設有各種層次的管理和服務機構。這些機構管理社區的各種事務,發展和穩定,為社區成員提供相關服務。各級政府部門、基層管理服務組織都是社區的管理和服務機構。在我國農村,基層社區管理組織是村民委員會;在城市,基層社區管理組織是居民委員會。
社區管理和服務機構的重要職能是為社區成員提供社區服務,如生活服務(家電維修、洗熨衣物、電視電腦網路管理,等等);文化體育服務(組織文藝表演、舉辦體育活動、組織外出旅遊、組織青少年校外活動,等等);衛生保健服務(設置家庭病床、指導計劃生育、免疫接種、打掃公共區域,等等);治安調解服務(守樓護院、調解家庭和鄰里糾紛、法律咨詢、辦理戶口,等等)。
社區就是我們的家園。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居住的社區也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建設美好的家園需要大家共同參與,每個人都有機會為實現社區的發展而施展和貢獻自己的才能。
F. 社區的分類與功能
社區的分類:
一、縱向角度
傳統社區、發展中社區、現代社區或發達社區。
二、橫向角度
1、法定的社區,即地方行政區。
2、自然的社區,即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
3、專能的社區,如大學、軍營、礦區等。
4、城市社區、農村社區、小城鎮社區、城鄉聯合體。
社區的功能:
1、管理功能:管理生活在社區的人群的社會生活事務。
2、服務功能:為社區居民和單位提供社會化服務。
3、保障功能:救助和保護社區內弱勢群體。
4、教育功能:提高社區成員的文明素質和文化修養。
5、安全穩定功能: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6)社區地理環境資料不包括擴展閱讀:
社區的人員構成:
1、街道正式招募的社區幹部,每3年接受一次換屆選舉,由居民投票選舉,占社區工作人員的大部分人數,由街道財政所負責工資上報並打款;
2、信息員(勞保員)、醫保員,這倆類業務較重要,一般由就業局和醫保局招募,培訓合格後分配到各個社區工作,由所派科局負責工資上報,由財政局打款;
3、社區民生人員,是由省一級人社廳統一招考的大學畢業生,服務期限2年,屬於基層鍛煉崗位,由街道財政所負責上報工資,省一級財政部門撥款,縣一級財政打款;
4、公益性崗位,一般由各地級市批准,縣一級招募並培訓分配,屬於基層服務崗位,服務期限3年,由街道財政所上報工資,縣一級財政打款。
G. 社區的社區類型
法定的社區,即地方行政區。
自然的社區,即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
專能的社區,如大學、軍營、礦區等。
城市社區、農村社區、小城鎮社區、城鄉聯合體。
其他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於1974年集合社區衛生護理界的專家,共同界定適用於社區衛生作用的社區(community)定義:社區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的社會團體,其成員有著共同的興趣,彼此認識且互相來往,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范,形成特有的價值體系和社會福利事業。每個成員均經由家庭、近鄰、社區而融入更大的社區。由此可見,形成社區的四個要素包括:
1、人民:社區由人所組成。不論何種類型之社區,因人聚集與互動,方能滿足彼此的需求。但人數多少才能形成一個社區,並無定論。社區太大、人數過多,將使彼此互動困難;但人數太少就一定不可能形成利益互惠與生活維持的團體。
2、地方或地理疆界:以地理的范圍來界定社區的大小疆界是一般人最能接受對社區的定義。但是,並非所有的社區都有明確的地理劃分。如果界的區域不合適,將會對社區資料的收集造成一定的困難。
3、社會互動:社區內居民由於生活所需彼此產生互動,特別是互賴與競爭關系。如社居民的食、衣、住、行、育、樂皆需與他人共同完成。因此,相關的經濟、交通、娛樂等系統即因此而形成。社區經由不同的社會系統發揮功能,滿足居民生活必需,建立社區規范。
4、社區認同:社區居民習慣以社區的名義與其他社區的居民溝通,並在自己的社區內互動。同時社區居民形成一種社區防衛系統,居民產生明確歸屬感及社區情結。
社區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區域為基礎的社會群體。 一個社區至少包括以下特徵: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並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一個村落、一條街道、一個縣、一個市,都是規模不等的社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提及的社區往往是與個人的生活關系最密切的、有直接關系的較小型的社區,如農村的村或鄉、城市的住宅小區。
社區無論大小,都有居民居住,通常還飲食若干個社會組織或單位。
在我國農村,設有村委會等組織,有的村還興辦若干個鄉鎮企業。在城市,一條街道上往往就分布著黨政機關、企業、學校、商店等各種社會組織或單位。一個鄉、縣或較大的城市包括的社會組織和單位就更多了。
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集中在社區里進行的。社區里的人們通過共同生活、共同勞動而相互熟悉,形成共同的社區意識。社區意識就是人們對所在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感。在小型居住社區里,人們還會形成相互幫助、相互照應的親密情感聯系。
我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主要都是在我們所在的社區中。
社區是多種多樣的。社區可以劃分成不同的類型。根據社區的生產力水平高低,可以劃分為發達社區、不發達社區;根據社區所發揮的主要社會功能,可以劃分為居住社區、商業社區、工業社區、政治社區等;根據社區的地理環境,又可以分成平原社區、山區社區、島嶼社區等類型。盡管社區分類多樣,但最基本的劃分方法,就是把社區分為鄉村社區和城市社區。
鄉村社區中,人們從事的經濟活動主要是農業。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鄉村社區也開展了戒嚴生產和商業活動,成為新型的「城市化」的鄉村社區。
和鄉村社區相比,城市社區經濟、政治活動集中,以工業、商業、服務業為主。人們的居住和工作場所非常集中,人口密度往往比鄉村社區大得多。
較大的城市社區通常有著明顯的功能特徵,社會結構非常復雜,往往弄成不同的功能分區。比如居住區、商業區、旅遊區、港口區、自然保護區、科技園區等等。
一個成熟的社區具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服務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夠滿足社區成員的多種需求。
H. 什麼是社區環境
地產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從過去滿足人們"住得下",轉變為今天的"住得好"。其中一個標志就是,環境的重要性得到非常明顯的強調。住宅之外的環境營造,已經成為當今樓盤的重要賣點。
環境不但能夠滿足人們心中的審美需求,同時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對於改善人們的生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遮陽:在路旁,庭院以及房屋兩側種樹,在炎熱季節可以遮陽,還可以降低太陽輻射熱。
防塵:地面因綠化覆蓋,黃土得以覆蓋,可以防止塵土飛揚。
防風:迎著冬季的主導風向,種植密集的喬木和灌木林,能夠防止寒風侵襲。
防聲:可以減少工廠、交通車輛的噪音。
降溫:夏季可以降低空氣溫度,例如草地上溫度比瀝青路上空氣溫度要低2~3℃。
環境營造上,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所謂的良好綠化環境,其實就是種植大片的草坪以及在路邊種植一排大王椰子樹。景色單調,缺乏深度和層次,綠化效果非常有限。
社區環境不只是一個綠化率
住宅小區環境包括的內容絕不僅僅是綠化率的高低,它包括綠化、圍牆、大門、活動設施,各種指示標牌、水景、浮雕、雕塑、燈光設施、音響設施等,而這些內容又必須與住宅建築形成一個有機的聯合體。單就綠化而言,也不是簡單的綠了就可以了,而必須考慮喬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適當搭配以及果樹、葯材、觀賞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的多種手段的運用。
專家經過測試得出:以北方為例,佔地為29平方米的環境進行綠化,最好的比例是,1株喬木、6株灌木(不含綠籬)、20平方米的草坪。
日本人曾總結出舒適環境的八要素:①空氣清新,沒有污染和臭味;②寧靜,沒有雜訊; ③豐富多彩的綠化;④與水景親近;⑤街道美麗而整潔;⑥具有歷史文化古跡;⑦有適於人們散步的場所和空間;⑧有游樂設施。其中,人們對安靜、空氣、綠化這三要素最為關心,並列為舒適性的基礎要素。目前,我國主要用5個指標來衡量舒適度:①居住密度;②綠地面積;③室外活動場所與設施標准;④室外環境的雜訊標准;⑤日照。
社區環境"以人為本"
好的環境工程的設計,每項都有其原則性的限制。首先,崇尚自然是基本出發點。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離不開自然,以綠為主實際就是以人為本的一種具體體現。在人工的建築物中間,綠化起到了很好的柔化和軟連接的作用,給居住區賦予勃勃生機,同時從物理作用上看,也起到了改善微環境、凈化空氣的作用。其次,要強調對人本身的一種尊重,這並不是一句空話,許多具體的工作就體現了這一點。如活動設施的設置主要考慮老人、孩子的戶外活動,它的尺度應與人體工程學諸尺度相適應,從材料的色彩、質地和化學性質上都要考慮人與其相接觸時的舒適性和安全性以及使用的耐久性。小區里的景觀不只是供居民觀賞的,它必須與居民的休閑活動相匹配,也就是說居民可以徜徉其中,能夠實實在在地使用這些景觀設施,比如小區的集中空地做出高低錯落的構築物應該形成或大或小、或公共或私密的活動空間,以滿足不同活動的使用要求,開闊的場地可以供居民集體晨練或舉辦群眾文娛活動,而相對隱蔽的小空間則可以給居民提供閱讀、交談的場所。
I. 社區環境的分類
根據社區環境考察的角度和范圍的不同,社區環境分為廣義的社區版環境和狹義的社區環境。那麼,權在廣義的社區環境和狹義的社區環境下,社區環境還可以繼續進行相應的分類。
從廣義和狹義的社區環境來看,我們都可以把社區環境分為: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人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