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地理位置
A. 想知道:中國動物地理區系
中國動物地理區來系
中國陸地動源物區劃分屬於世界動物地理分區的古北界與東洋界。兩界在我國境內的分界線西起橫斷山脈北部,經過川北的岷山與陝南的秦嶺,向東至淮河南岸,直抵長江口以北。我國動物區系根據陸棲脊椎動物特別是哺乳類和鳥類的分布情況,下分七個區: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青藏區、西南區、華中區、華南區。其中前4個區屬於古北界;後3個區屬於東洋界。
中國海洋動物可分為黃渤海區、東海區和南海區,它們分屬於世界海洋動物區系的北溫帶海動物區和熱帶海動物區。
B. 世界動物地理區劃把全球陸地分為哪幾個界
古北界:面積5.41 億平方公里,包括歐亞大陸絕大部分和非洲北部
東洋界:面積0.75 億平方公里,包括東南亞、新幾內亞和附近的島嶼
衣索比亞界:面積2.21 億平方公里,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
澳新界:面積0.87 億平方公里,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太平洋上的島嶼
新北界:面積2.29 億平方公里,包括北美大陸大部
新熱帶界:面積1.90 億平方公里,包括南美大陸
南極界:面積0.03 億平方公里,包括南極洲以及附近海洋
澳洲界
包括澳洲大陸、紐西蘭、塔斯馬尼亞以及附近太平洋上的島嶼。由乾旱地帶、潮濕地帶、孤島等景觀組成,氣候較乾燥,多為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和季雨林面積較少。是最古老的區系,很大程度上保留著中生代晚期的特點,動物種類比較貧乏,在各綱中均保留較原始的物種,但也是物種最為獨特的地區。代表種類包括澳洲肺魚、楔齒蜥、鴯鶓、食火雞、幾維鳥、琴鳥、園丁鳥、單孔類(原獸亞綱)、有袋類(真獸亞綱)。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嶼比澳洲大陸和新幾內亞更加與世隔絕,擁有一些更加獨特的物種,物種也遠更貧乏,有時候被分別列為紐西蘭界和波利尼西亞界,紐西蘭很早前就與大陸分離,長期孤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地理區,擁有一些珍貴的活化石。
新熱帶界
包括南美大陸、中美、墨西哥南部和西印度群島,大體相當於拉丁美洲。屬於熱帶氣候,有大面積的熱帶雨林和草原,包括了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孫雨林,而很少有沙漠和溫帶動物。物種繁多且具特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種類豐富,且有很多特有種,如美洲肺魚、電鰻、電鯰、負子蟾、美洲鬣蜥等;鳥類的種類和數量均是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美洲鴕鳥科、[共鳥] 科、鳳冠雉科、麝雉科、 叫鴨科、灶鳥科、傘鳥科等31個特有科;哺乳動物中有袋類的新袋鼠科(負鼠)、貧齒類、闊鼻猴類、翼手目的吸血蝠類、嚙齒目的豚鼠科、毛絲鼠科、河狸鼠科等20個科均為本界所特有。加勒比海諸島和南美洲南部物種則相對較貧乏。
熱帶界
又稱舊熱帶界、衣索比亞界,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北回歸線以南的阿拉伯群島、馬達加斯加及附近島嶼。大部分為沙漠、草地和熱帶草原,氣候較穩定,以適應干濕交替氣候的薩王納(熱帶稀樹草原)為最主要的植被類型。物種組成多樣性和具有豐富的特有種類。魚類中的非洲肺魚、多鰭魚,兩棲類的爪蟾,爬行類多的避役(變色龍),鳥類中的非洲鴕鳥、鼠鳥等均是本界的特產。哺乳類中蹄兔目、管齒目為特有目,金毛鼴科、馬島蝟科、鱗尾松鼠科、跳兔科、濱鼠科、河馬科、長頸鹿科等為特有科,以及黑猩猩、大猩猩、狒狒、非洲象、非洲犀牛、斑馬則為特有種。大型哺乳動物遠比他任何地區更加豐富,特別是有大量的熱帶稀樹草原有蹄動物群。
東洋界
包括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和秦嶺以南地區、印度半島、中印半島、斯里蘭卡、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及加里曼丹島等。地處熱帶、亞熱帶,降水豐富、植被類型多樣,具有以熱帶和亞熱帶雨林為主,季雨林、乾旱熱帶森林、灌叢、熱帶草原及沙漠等多種環境,使得本界動物區系復雜多樣。兩棲類雖沒有特有科,但種類十分豐富,尤其是無尾類(蛙類);爬行類包括平胸龜科、鱷蜥科、婆羅蜥科、異盾盲蛇科、食魚鱷科等5個特有科;鳥類中雖然只有雀形目中的和平鳥科為特有科,但有許多科是以本界為分布中心,如雉科、闊嘴鳥科、黃鸝科、卷尾科、椋鳥科、畫眉科等;哺乳類中的皮翼目為特有目,樹鼩科、長臂猿科、眼鏡猴科特有科。東洋界與澳洲界之間分形成較大的過渡帶稱為華萊士區,在生物地理上具有重要意義。
古北界
包括歐洲大陸、北回歸線以北的阿拉伯半島及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喜馬拉雅山脈與秦嶺山脈以北的亞洲。主要山脈東西走向。作為面積最大,且氣候、自然環境、生態棲息地類型等非常多樣的動物區系,古北界的范圍在史前時期曾經是很多動物類群的演化中心,但在很多地區在冰期受到較大的影響,則擁有大面積的寒冷和乾旱地區,自然條件比較惡劣,動物種類相對貧乏。無特產科,但有一些特有屬,如鼴鼠、金絲猴、旅鼠、熊貓、狐、貉、獾、駱駝、獐、羚羊、山鶉、鴇、毛腿沙雞、百靈、岩鷯等。
新北界
墨西哥南部以北的美洲,包括格陵蘭、加拿大、美國、墨西哥高地、中美洲及部分迦納比海群島。氣候等各方面條件與古北界類似而略好,動物多樣性略強於古北界,特有科也多些,但是物種總數要少於古北界,是物種最少的一個動物地理區。特有科如弓鰭魚科、雀鱔科、兩棲鯢科、鰻螈科、北美蛇蜥科、叉角羚科、山河狸科等,而棕熊、麝牛、駝鹿、白頭海雕則為本界的著名特有種。由於氣候比較寒冷,無脊椎動物不豐富,種類小、體型小、需要冬眠,和古北界的特徵接近。
南極界
包括南極大陸及附近島嶼,位於南緯50°~60°以南。世界陸棲動物區劃中面積最小的一界。此界海拔很高,平均為2350米,東部是高原,西部分布著一系列褶皺山脈。氣候酷寒,常有狂風暴雪,有」世界風極」之稱。南極大陸約有7%地面未被長年冰雪覆蓋,被稱為南極界的「綠洲」,這里生長著苔蘚和地衣,湖水中有各種藻類。南極界缺少陸棲脊椎動物,只有一些生活於海洋但也見於海岸的種類,種類組成貧乏。哺乳動物中以海豹為主,如象海豹、豹形海豹及海獅等。鳥類已發現80多種,其中10餘種是在南極洲繁殖的。最著名的為皇企鵝、南極企鵝等,還有黃蹼洋海燕、藍眼鸕鶿、環頭燕鷗等。在蟎類和無翅昆蟲中有一些極端耐寒的種類出現於海岸的一些避難地中。
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而在現代生態條件下存在的許多動物類型的總體,是在歷史因素和生態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動物的種或其他分類類群,最初是從一個地點發生的,然後由發生地點逐漸向四周擴展分布。由於陸地本身的地理特徵阻隔,導致各種動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並不平均,相互相對隔離的不同大陸之間,野生動物的組成結構也有著巨大的差異。
1857年,鳥類學家斯克萊特根據各地鳥類的差別,將全球分為六大鳥區,這就是世界動物地理分區的前身。
1876年,英國著名博物學家進化論泰斗華萊士和達爾文都肯定了六大區劃分的正確性,並提出了一些修改,形成六大動物地理分區。由博物學家艾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在1876年繪制的原圖是描繪世界各大陸生命進化的無數種方式的首次嘗試。
由於這六大動物地理分區是在鳥類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對於其他動物類群而言略有出入,但形成這種動物地理分區的基礎是地球表面陸地分布的物理阻隔,所以對其他動物類群而言,雖然存在一定出入,但對於其它脊椎動物特別是陸生脊椎動物也適用,只是這些不同類群的脊椎動物的分布狀態會略有些各自的特色。例如東洋界和澳新界的哺乳動物區別甚大,鳥類的區別雖大但尚有一定的共有類型,而在論及昆蟲的分布的時候則常將二者合並為印澳界。
2013年發表在美國《科學》周刊的研究論文顯示,在華萊士研究世界動物地理分區的那個時候,他幾乎全部是依靠著物種的分布和分類來明確脊椎動物群體之間的關系,並且主要是根據我們知道大陸板塊劃定,由此把世界劃分為六個陸地動物地理分區。而此次的首次更新是本·霍爾特等15位科學家對世界動物地理分區進行了20年的研究,通過整合全球范圍內的各種脊椎動物的相關數據,其中包括兩棲動物(6110種),非遠洋鳥類(10,074種),以及非海洋類哺乳類動物(4853種),共計21037種脊椎動物在內的物種分布和親緣關系數據,由此確定這些更新確定了11大的區域
C. 中國動物地理區系的介紹
中國陸地動物區劃分屬於世界動物地理分區的古北界與東洋界。兩界在我國境內的分界線專西起橫斷山脈北屬部,經過川北的岷山與陝南的秦嶺,向東至淮河南岸,直抵長江口以北。我國動物區系根據陸棲脊椎動物特別是哺乳類和鳥類的分布情況,下分七個區: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青藏區、西南區、華中區、華南區。其中前4個區屬於古北界;後3個區屬於東洋界。
D. 動物的地理分布有什麼意義
地理分布可能影響同物種間的基因交流,有可能發生地理隔離,從而導致生殖隔離,導致物種分化.
E. 濟南野生動物世界的地理位置
濟南野生動物世界位於章丘市埠村街道南側的埠西村,濟南市植物園南側。園區占回地面積約2200畝,平均海拔159米,景區答內的森林覆蓋面積高達92%,平均氣溫要比市區低2-4度。動物世界和植物園的東側便是244省道,交通極為便利,距濟南城區僅為35公里。
F. 北京動物園的地理位置在那裡
北京動物園在西直門外大街,你坐地鐵4號線可直達。
G. 世界動物的地理分布區以及各個區的代表動物
各分布區 是怎麼劃分的啊? 是國家還是大洲啊?
H. 中國動物地理區劃的動物地理區劃
下分七個區: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青藏區、西南區、華中區、華南區。中國海洋動物可分為黃渤海區、東海區和南海區,它們分屬於世界海洋動物區系的北溫帶海動物區和熱帶海動物區。
I. 世界動物地理分區的具體分界
古北界:面積5.41 億平方公里,包括歐亞大陸絕大部分和非洲北部
東洋界:面積0.75 億平方公里,包括東南亞、新幾內亞和附近的島嶼
衣索比亞界:面積2.21 億平方公里,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
澳新界:面積0.87 億平方公里,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太平洋上的島嶼
新北界:面積2.29 億平方公里,包括北美大陸大部
新熱帶界:面積1.90 億平方公里,包括南美大陸
南極界:面積0.03 億平方公里,包括南極洲以及附近海洋 包括南極大陸及附近島嶼,位於南緯50°~60°以南。世界陸棲動物區劃中面積最小的一界。此界海拔很高,平均為2350米,東部是高原,西部分布著一系列褶皺山脈。氣候酷寒,常有狂風暴雪,有」世界風極」之稱。南極大陸約有7%地面未被長年冰雪覆蓋,被稱為南極界的「綠洲」,這里生長著苔蘚和地衣,湖水中有各種藻類。南極界缺少陸棲脊椎動物,只有一些生活於海洋但也見於海岸的種類,種類組成貧乏。哺乳動物中以海豹為主,如象海豹、豹形海豹及海獅等。鳥類已發現80多種,其中10餘種是在南極洲繁殖的。最著名的為皇企鵝、南極企鵝等,還有黃蹼洋海燕、藍眼鸕鶿、環頭燕鷗等。在蟎類和無翅昆蟲中有一些極端耐寒的種類出現於海岸的一些避難地中。
J. 早期動植物的地理分布是怎樣的
遠在最古老的地理文獻形成以前,地理知識的發生和發展必然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地球上某一動植物的群落類型在地表的分布,早在很久以前就被人類所逐漸認識。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大大增加了對華夏各地動植物的了解。
在《禹貢》、《山海經》、《周禮》等早期古典著作中,都蘊藏有豐富的有關動、植物地理分布方面的知識。
據傳說,大禹在治水時派一個叫豎亥的人,測量東西間和南北間的距離。
豎亥又名「太章」,是一個步子極大,特別能走的人物。他率領專員,踏遍了中華大地,進行了較精確的測量。他們在測量時,發明了測量土地的步尺,還有量度的基本單位尺、丈、里等。豎亥從東極到西極大踏步行走,測得2.334575億步,又從南極到北極大踏步行走,測得2.37575億步。
大禹根據豎亥測得結果,又測量了洪水深度,然後從昆侖山取來息壤,治平洪水。息壤就是草木灰,據說它能自己生長,永不耗減,與水勢相抗衡。他又根據山川土壤和植被情況把華夏大地劃定為「九州」,它們分別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九州的土壤和植被情況反映在了《尚書·禹貢》當中。
《禹貢》的出現與我國戰國時人們為發展生產,而對各地自然條件進行評價具有密切關系,它記述了九州、山川、土壤、草木、貢賦等情況。其中對兗州、徐州、揚州的土壤和植被情況有很好的記載。
《禹貢》記載:在兗州,土壤是灰棕壤,草本植物生長繁茂,木本植物長得挺拔高聳,土壤肥力中下;徐州的土壤為棕壤,草質藤本植物生長良好,木本植物主要為灌木叢;揚州的土壤是黏質濕土,長著大小各種竹林和茂盛的草本植物,並長有許多高大的喬木。
《禹貢》指出,不同的土壤上所生長的植物是不一樣的。由於地域不同、地理條件的差異,草木種類就不一樣。所以,種植的糧食作物也應根據具體情況而有所差別。《禹貢》的作者正是通過動植物情況的調查記錄來指導農業生產實踐的。
除上述3個州外,《禹貢》還記述了荊州的貢品中包括杶、榦、栝、青茅及各種竹子。杶就是香椿,榦就是柘樹,栝就是檜樹。此外還記述了豫州出產各種纖維植物等。
其實,對於先秦時期動植物的地理分布情況,《山海經》和《周禮》兩部著作則有更詳細的描述。
《山海經》不是一時一人的作品,經西漢劉向父子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而成。它是一部大約起自東周迄至戰國的著作,還有秦漢學者的添加和潤色。是作者基於對一些地區情況的了解,加上有關各地的神話、傳聞寫成的。全書具有較強的地理觀念。
《山海經》中描述的動植物分布情況總體而言是比較粗糙的,描述地域較為籠統,涉及的生物虛實不清。只有《中山經》比較清晰,這可能與作者是中原人有關。
比如《中山經》記載:條谷山的樹木大多是槐樹和桐樹,而草大多是芍葯、門冬草。師每山的南面多出產磨石,山北面多出產青雘,山中的樹木以柏樹居多,又有很多檀樹,還生長著大量柘樹,而草大多是叢生的小竹子。
這部分地區還提到松、橘、柚、薤韭、葯、櫟、莽草等,反映了我國古代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一些植被情況。
《山海經》對動物的分布情況也有所記載,在《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記述的動物有白猿、犀、兕、象、大蛇、蝮蟲、鸚鵡等,基本上是我國古代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的動物。
《西山經》則描述了我國溫帶地區和乾旱地區的一些有特色的動物,如氂牛、麝等。《北山經》記載了我國古代西北草原、乾旱區的一些動物,如馬、駱駝、氂牛等。
《周禮》一書則比較全面地反映當時積累的生物學知識,並和國計民生緊密結合在一起。這部著作中的許多地方強調對各地環境和生物的認識。
《周禮·大司徒》記載:依據土地同所生長的人民和動植物相適宜的法則,辨別12個區域土地的出產物及其名稱,以觀察人民的居處,從而了解它們的利與害之所在,以使人民繁盛,使鳥獸繁殖,使草木生長,努力成就土地上的生產事業。
辨別12種土壤所宜種植的作物,從而知道所適宜的品種,以教民種植穀物和果樹。這里的記載表明,那時的人們已經有意識地分辨各種野獸的名稱和類別,以用作認識各地生物的基礎。
《周禮》中首先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大類。並進一步將動物分為「小蟲」、「大獸」,約相當於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
小蟲包括龜屬、鱉屬、蚯蚓、魚屬、蛇屬、蛙屬、蟬類、蟲屬等。大獸包括牛羊屬、豬豕屬、虎豹貔等毛不厚者之屬、鳥屬等。反映出我國很早就知道有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區分。
《周禮》中有不少內容涉及生態學問題。書中提到辨別土地的出產物、名稱及所宜種植的作物,表明已經注意土壤與植物的關系,強調了在種植莊稼時先調查土壤情況。比如「山師」之職掌管山林類型的劃分,分辨各類林中產物及其利害關系;「川師」,之職掌管各種河流、湖泊的產物與利害關系等。察自然、引種植物和狩獵中得出的經驗總結。
當時的人們已注意到木材內部的結構與光照等環境因子的關系。比如認為向陽面紋理細密,向陰面紋理疏柔。這一觀察實際已涉及植物生態解剖學問題。
在有些章節中,作者也記述了人們對植物與水分因子的關系的關注。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周禮·大司徒》中的這樣一段記載,是對「五地」的土地情況、動植物的特點、人群等進行系統的論述,體現了人們對生物與環境關系認識的深化。
在山地森林裡,分布的動物主要是獸類,植物主要是帶殼斗果實的喬木。那裡的人毛長而體方。
在河流湖泊里,動物主要是魚類,植物主要是水生或沼生植物。那裡的人皮膚黑而潤澤。
在丘陵地帶,動物主要是鳥類,植物主要是梅、李等核果類果木。那裡的人體型圓而長。
在沖積平地,動物以甲殼類為主,植物以結莢果為主的豆科植物。那裡的人膚色白而體瘦。
在濕窪之地,動物以蚊、虻昆蟲為主,植物則以叢生的禾草或莎草科植物為主。那裡的人胖而矮。
這段話雖然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刻板機械色彩,但不難窺見,在2000多年前,我國人民已具有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
《周禮》一書的有關記述,比《禹貢》更細致、全面。它不但有詳盡的規劃分工,還有嚴密的資源管理設置。其中所反映的生態學知識更為具體、豐富和層次分明,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有了新的進步。
總之,從《禹貢》、《山海經》和《周禮》的有關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從宏觀上對各地的植被做了一定的考察,具有一定的植物地理學思想。這是長期實踐促使人們了解什麼地方分布希么生物,適宜栽植何種類型的作物,不斷熟悉各地環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