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地理位置關系
① 中國和日本的地理位置關系(日文回答)
中國和日本的位置關系怎麼樣的,用日文回答,至少15個字,拜託咯,誰知道答案,幫忙一下。 這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了【日文】日本國は中國のひがしにあります。 ---整整好好15個字喲。望採納
② 中日關系分析及論文
摘 要 近幾年來,當中日經貿關系漸趨佳境之際,雙邊的政治關系卻進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淵,其間的反差逾來逾大,幾乎到了如不對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經濟關系也難以為繼的地步。中日關系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相當多的國人談起日本就咬牙切齒,憤憤不平。那麼究竟是那方面的問題導致中日關系處成當下局面,我們又應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呢?下面就我個人的觀點,淺談我對中日關系的看法。
關鍵字 人民 關系 歷史 合作 日本
一、 中日關系的現狀
在整個中日關系中,經濟合作佔有中心地位,對於整個中日關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現狀看,中日兩國互為最重要的經濟合作夥伴之一。在貿易方面,日本已連續11年保持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對日本來說,中國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貿易夥伴之一。回顧戰後以來中日關系發展的歷史,人們可以看到,經濟合作推動了整個中日關系改善。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貿易合作通過民間渠道不斷得到加強,促進了政治和文化領域關系的發展,最終經過了長期積累得到了加強,促進了政治和文化領域關系的發展,並最終促成了中日關系的正常化。70年代兩國關系正常化以後,在第一個關鍵時期,經濟關系,尤其是其中的貿易往來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動中日關系健康發展。即使在中日兩國之間出現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時,經濟合作也在不斷發展,並且成為改善兩國關系的重要因素。但是兩國經濟關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兩國政府和國民之間的相互信賴度,事實證明,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只是兩國關系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因為其間還存有政治關系的"反彈力"。
二、中日關系的症結
在亞洲,中日兩國的綜合國力都在上升過程中,是未來世界多極化格局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日本遲早要成為政治大國,這與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同樣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中日兩國在告別了"一強一弱"的時代後必須適應相互容忍和接受對方。要是彼此把對方看做是威脅自己的對手,試圖聯合其它力量牽制對方,那就勢必會導致危險的對抗,從而危害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如果認為對方是與自己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相互與促進的夥伴,就有可能構築起新型的雙邊關系的格局,進而為亞太地區乃至於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中日經濟關系正處於重大轉折,即日本經濟從占絕對優勢正轉變到相對優勢。這一過渡將維持一個時期,兩國間矛盾也就會不斷地冒出來。日本的寬容度會相對地縮小,中國的應對能力還有限,這樣,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三、在東亞經濟合作中推動中日關系的進展
經過多年的沖突與合作的磨合,中日兩國都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不論世界怎麼變化,無論對方怎麼發展,不論彼此間願不願意,兩國相鄰的地理位置是改變不了的;作為亞洲大國,兩國對亞洲和平與安全的巨大影響是改變不了的;兩國在地區經濟中的相互依存關系是改變不了的。正是這些無法改變的客觀存在,使兩國之間不能不產生相互合作的必要與可能。這種合作是基於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現實的而不是理想主義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願的。也正因為如此,這種共同的利益要求總是能夠一次次戰勝兩國關系中出現的不和諧與不愉快,使幾乎惡化的兩國關系一次次化險為夷。
友好本來是在差異中克服、調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達成的境界。出於戰略、策略之需,或者歷史要素來演出友好氣氛的手法已經太陳舊,太權宜,也太表面。中日之間其實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兩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具有親和性;二是作為鄰國,互相之間有確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場經濟、自由貿易下,作為貿易對方國和夥伴,共同繁榮的需要。隨著交流的深入,過去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又不斷發生,"異"在兩個國家之間碰撞。但是,這不是壞事,因為這種碰撞也是使事物回歸正常位置的機會。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應該是真心與真心的碰撞後產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日間產生的磨擦給我們提供了問題研究的端結。
一方面,中日關系的最大希望在於推動東亞地區經濟合作,東亞地區合作是中日化解歷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機、克服安全困境、實現雙贏的唯一出路。一方面地區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日關系的發展,因為中國和日本是東亞地區最具影響的兩個國家;另一方面地區合作也有利於兩國問題的解決,因為中日之間的很多問題在雙邊層次上難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參與地區合作,這就為兩國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除了有利於兩國建立信任之外,地區合作機制也可以成為減輕國內壓力的積極因素,為領導人做出改善兩國關系的努力提供更大餘地。
另一方面,東亞經濟合作的成功也離不開中國和日本。中國的人口占東亞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東亞60%以上。東亞聯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如果日本與中國最終走向對立,將會改變整個東亞的戰略形勢,並使這種形勢向著有不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如果中日關系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上,無法在政治層面上獲得突破,那麼中日經濟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經濟合作"。事實上,這樣的動向已經顯現了。日本開始尋找下一個替代中國的市場。日本技術和投資轉向印度、俄羅斯可能將是不可避免的。
那麼中國和日本怎樣才能在東亞區域內進行比較好的合作呢?
首先,日本必須鼓起勇氣面對過去的罪行。它必須明白,一個國家如果不能清除內在的邪惡,那麼無論它多麼努力都不可能成為"正常"國家。因為,一個國家的形象不是單靠自己想像出來的,還必須在與他國的互動中得到確認。因此,日本得向德國學習,實施一種官方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過去的受害國達成和解。只有到那個時候,日本才可能被視為亞洲事務的天然領袖,並與中國及其它東亞國家建立更具建設性的關系。
其次,也是比較重要的的一點是:日本和中國都要放棄在東亞獲得特殊主導地位的幻想:它們誰都不行。東亞地區有太多外部勢力介入,沒有哪個東亞國家能單獨左右這個地區。所以,這兩個國家必須明白,競爭東亞主導權不僅會浪費掉寶貴的資源,還會白白失去寶貴的時間—-雖然它們爭相促進貿易自由化和地區一體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其實中國從未欲與日本爭奪主導權,而且這也並非僅取決於主觀意願,而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中國與日本的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而非競爭性,兩家聯手才能支撐東亞的合作。
③ 中日地理位置關系
日本位於中國東面,與中國隔海相望。
④ 日本地理位置 和中國是鄰國嗎
日本位於東亞,太平洋西岸,與中國是海上鄰國。
日本國,簡稱「日本」,位於東亞、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日本三大都市圈是東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
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岸的島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等國相望。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風。
(4)中日地理位置關系擴展閱讀
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特色:
1、日本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2、日本東部和南部為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3、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4、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據統計,世界全部里氏規模6級以上的地震中,超過二成都發生在日本。
5、日本以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四季分明。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顯著。絕大部分地區屬於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位於南部的沖繩則屬於亞熱帶,而北部的北海道卻屬於亞寒帶;1月平均氣溫北部-6°C,南部16°C;7月北部17°C,南部28°C 。
⑤ 中日地理位置對比
您好!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它的陸地版圖被形象地比作雄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中國領土總面積約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 0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 。
1.范圍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端,陸地面積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國土的總面積包括各小島在內,共計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積374,744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091平方公里。
2.緯度位置
由於日本的島嶼呈北東向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
3.海陸位置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水域面積3,091平方公里。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端,屬於亞洲,是一個四面臨海的島國,自東北向西南呈弧狀延伸。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4.氣候分布
日本深受黑潮、親潮等洋流影響,海洋性氣候明顯,一年四季溫差很小。日本大部分國土屬溫帶氣候,但由於日本的島嶼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因此全國各地的氣候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可分為六個氣候區,分別是:
北海道氣候: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響,降雨量較日本其他地方為少。夏季短暫且涼爽;冬季漫長而寒冷。
日本海側氣候:范圍為本州島西部海岸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氣壓所控制,吹西北風。同時由於暖流對馬海流在冬季通過日本海而帶來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較少,有時因焚風而會出現異常高溫。
中央高地氣候:典型的內陸性氣候。冬寒夏涼。冬季與夏季及晝夜之間溫差很大。降雨量少
太平洋側氣候:包括了本州東海岸、南四國和九州大部分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梅雨強台風多。冬季則降雪較少。
瀨戶內海式氣候:包括了山陽地方、北四國、近畿與九州局部地區。這里天氣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時遭受旱災之苦。
南西諸島氣候:范圍為琉球群島。這里屬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暖。降雨量大。夏季常受台風吹襲。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⑥ 中日近年來重要事件, 論中日關系及政治地位
高層領導互訪咯,中日關系一直因為歷史原因而顯得很特別,其實只要日本尊重歷史,中日關系會發展的很好。
⑦ 詳細的台灣與日本的地理關系
從地理位置上看,我國的台灣省位於東海大陸架的東南邊沿,位於北緯21°24′25〃-25°56′30〃,東經119°18′03〃-124°34′30〃之間,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東北鄰接琉球群島,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台灣是中國通向太平洋的交通樞紐和重要戰略支點;是環中國海形成整體的樞紐。從政治經濟上看,台灣島關系中國能否通過海洋走向世界和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我國與世界的交往特別是經濟貿易關系日益加深,海洋及海上交通線顯得尤為重要,但我國的四大海區(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海區,而台灣島的東海岸直接連通太平洋,是我國唯一通向太平洋的出口。台灣處於東海南海之間,恰居我國沿海島嶼中樞,關繫到環中國海能否形成一體化的經濟發展格局。台灣島以東洋域開闊而無明顯邊界,總面積約512萬平方公里,屬於我國的專署經濟區達幾十萬平方公里,可以為我們提供在太平上活動的廣闊場所和豐富的海洋資源。如果敵對勢力對我實施封鎖,藉助台灣島我們能夠打破封鎖。這些條件都能極大的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從而大大打破敵對勢力的遏制。相反,台灣又是日本通向南海經馬六甲海峽到波斯灣這條「海上生命線」的必經之地,被日本稱之為「東方直布羅陀」。南亞和中東是日本重要的原料來源基地和產品市場,從歷史上看,日本基於其島國的特徵,特別重視原料來源之地和產品銷售市場,如何滿足本國對外資源和市場的需求,始終是日本關注的首要問題。日本為解決這一問題曾採取了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極端方式。控制了台灣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其「生命線」的安全。
在軍事上,我國東海沿岸與台灣島連接形成一個伸向太平洋的弧線,是遏制西太平洋東北亞勢力南下的重要支撐點,對日本有一個重要的遏製作用,一旦失去,將形成相反之勢。中國歷代王朝無不高度重視台灣的戰略價值,自1840年鴉片戰爭列強從海上頻繁侵擾中國以來,更加顯現出台灣之戰略價值。事實上,自明清以來,台灣定則大陸定,台灣危則國事不寧。「欲籌海防宜以力顧台灣,庶台灣無事而沿海可期安枕」(《丁日昌對台灣防務的貢獻》馬鼎盛)。對此,晚清政府也認識到:「台灣海外孤懸,七省以為門戶,其關系非輕」。「台灣一島,形勢雄勝,與福州、廈門相為犄角。東南俯瞰噶羅巴、呂宋,西南遙制越南、暹羅、緬甸、新加坡,北遏日本之路,東阻泰西之往來,宜為中國第一門戶。此倭人所以垂涎也。」(《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100)上面的論述充分說明了台灣島對大陸的屏障作用,其實從現在的作戰來講,一旦我大陸受到軍事威脅和打擊,台灣島可以為我海上艦艇、飛機提供駐屯、掩護和補給的良好條件,我可以台灣島為基地或支撐點,東出太平洋,跳出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封鎖,實現外線作戰,從翼側或後方打擊入侵之敵,並且對從洋上對我實施遠距離打擊的敵人,進行近距離作戰,擺脫戰略上的被動局面。相反,如果失去台灣島,日本島、琉球群島和台灣島連線形成的弧線,將我完全封閉在太平洋「第一島鏈」之內。在這種情況下,對在太平洋或日本列島上,對我實施遠距離打擊的敵人,我則完全處於戰略上內線作戰的被動局面。由此可見,台灣島的得失,是事關我主動與被動、制約與被制約的重大戰略問題。
總之,中國實現統一,對中國來說不但涉及到民族感情問題,而且,從地緣戰略上考慮意義重大,這一點對日本這個嚴重依賴南部資源和市場的國家,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台灣島是中日間制約與被制約的「砝碼」。
⑧ 晚清以來的中日關系
晚清時期:中日關系中角色的徹底換位就是在這一時期逐漸展開,中國在列強的打壓下 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不斷受到列強的侵略。而日本則在明治維新後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國力增強並開始侵略他國。發生在中國的鴉片戰爭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標志著兩國的歷史進入以發展資本主義為內容的近代史時期。但是,中日兩國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是伴隨著世界殖民強國的入侵而進行的。從這時起,中日走上不同的道路,從而嚴重影響了以後的中日關系。
鴉片戰爭對日本統治階層產生了嚴重的沖擊。首先是幕府受到極大的沖擊,並引以為戒。在幕府內部對外政策爭論不休的時候,美國艦隊駛入江戶灣,並敲開了日本的大門,日本被迫開國。其次,鴉片戰爭對日本朝野知識界產生巨大沖擊。清朝上國形象開始崩潰,華夷觀念不復存在。學習方向開始轉變。開始有學習中國轉向學習西方。
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侵略中國的道路。日本慶應三年,以下級武士為核心的推進資產階級 的倒幕派,廢除幕府將軍制,發布王政復古宣言,成立明治政府。然後開始了明治維新,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由於強大的封建勢力的存在,國內資本主義市場狹小,束縛了發展,為發展資本主義實行的政策,損害了下層武士階級的利益,日益貧窮的他們逐漸產生強烈的不滿,明治政府受到武士叛亂的沖擊。與此同時,領土廣大資源豐富的中國,正遭受殖民強國的瓜分,這點鼓舞了有向外擴張思想的明治政府領導者。從這時起,以侵略中國為目的的大陸政策開始醞釀。不過由於剛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還很弱小,當時還不具備實施的條件,但是由於緊張的東亞國際形勢,促使大陸政策很快從醞釀階段過渡到執行階段,開始逐步實施。先是侵略台灣,吞並琉球,最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爆發後,清政府被迫應戰,處於被動地位。而日本政府和軍隊都把這次戰爭作為實現自明治初期就醞釀的大陸政策的有力時機,竭盡全力進行這場戰爭。由於清軍指揮機構的臃腫失靈,各級指揮將領的腐朽無能,特別是對戰爭採取依靠列強干涉以求和的失敗主義戰略,導致中國的失敗。而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通過條約的簽訂,日本的大陸政策得到初步的實現。不僅獲得割地,還有大量賠款,同時朝鮮也被其劃入勢力范圍。日本逐步向帝國主義轉變,並憑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加入列強瓜分中國的行列,並加緊侵略中國。從此,中日兩國的和平友誼歷史,便由侵略與被侵略的歷史占據了主導地位。中日政治關系的演變,也影響了其它的方面。
中日兩國經濟關系的演變。鴉片戰爭和明治維新後中日經濟關系開始逆轉。日本資本家及其代理人積極侵入中國市場,並具有極大的侵略性,通過戰爭日本迅速擠入掠奪侵略瓜分中國的行列。日本對中國的掠奪促進其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隨著日本向帝國主義轉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也具有帝國主義的特徵。從甲午戰後到辛亥革命時期,日本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主要表現在: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在華投資設廠,掠奪礦產資源,侵入航運業,侵奪中國鐵路權,侵入金融界等。
中日兩國文化關系的演變。晚清之前,一直是中國影響日本的文化,日本學習中國,但在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中國衰落,日本的近代文化開始影響中國。主要表現在:一,日本新書在中國的傳播,明治維新後,體現日本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書在中國廣為流行。甲午戰爭的炮聲把中國知識分子的目光引向日本。日本書籍不斷介紹到中國來,通過許多譯著的學習,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革命覺悟逐漸成熟,並從不同角度提出救亡圖強的主張。二,日本近代教育對中國的影響。百日維新時期提出的廢科舉設學校的政策在《辛丑條約》簽訂後得到迅速實行,各級地方設置了許多學堂。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引進西方教育制度,這時各種制度和教科書趨於完備,對剛設立的中國學校來說,大有借鑒之處,所以在許多方面影響了中國的教育。所以,從政治、經濟、文化上,中日的地位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也就是中日關系演變的最直接體現。
中日關系演變的影響:中日關系演變的過程,就是中日兩國角色換位的過程。從鴉片戰爭後,中國一直處於一個被動挨打的地位,不斷遭受侵略。中日關系的演變,對中國來說,具有極大的消極影響,阻礙中國的發展,造成中國近代的屈辱史,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但它所造成的危害依然是佔主要地位的。對日本來說則正好相反,通過對中國的侵略,它擴大了市場,傾銷商品,逐漸完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走向繁榮富強,躋身帝國主義強國之列。
總結:清朝時期中日關系的演變與發展是中國這一時期對外關系的一個縮影,因為地理上的原因,中日的聯系顯得更加密切。這是中國的一個轉折點,從這里,中國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洗禮後,走上一個新的路程,並最終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希望這一時期中日關系的研究能對以後兩國關系的發展有些許的啟示意義。
⑨ 關於中日關系的現狀和未來的論文2000字
近幾年來,當中日經貿關系漸趨佳境之際,雙邊的政治關系卻進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淵,其間的反差逾來逾大,幾乎到了如不對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經濟關系也難以為繼的地步。中日關系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相當多的國人談起日本就咬牙切齒,憤憤不平。那麼究竟是那方面的問題導致中日關系處成當下局面,我們又應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呢?下面就我個人的觀點,淺談我對中日關系的看法。
一、 中日關系的現狀
1、不斷發展的兩國經貿關系。
在整個中日關系中,經濟合作佔有中心地位,對於整個中日關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現狀看,中日兩國互為最重要的經濟合作夥伴之一。在貿易方面,日本已連續11年保持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對日本來說,中國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貿易夥伴之一。回顧戰後以來中日關系發展的歷史,人們可以看到,經濟合作推動了整個中日關系改善。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貿易合作通過民間渠道不斷得到加強,促進了政治和文化領域關系的發展,最終經過了長期積累得到了加強,促進了政治和文化領域關系的發展,並最終促成了中日關系的正常化。70年代兩國關系正常化以後,在第一個關鍵時期,經濟關系,尤其是其中的貿易往來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動中日關系健康發展。即使在中日兩國之間出現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時,經濟合作也在不斷發展,並且成為改善兩國關系的重要因素。但是兩國經濟關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兩國政府和國民之間的相互信賴度,事實證明,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只是兩國關系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因為其間還存有政治關系的"反彈力"。
2、陷入遲滯的中日政治關系。這一點最明顯的標志就是近幾年中日之間一直沒實現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的互訪,這對於兩個近在咫尺的國家來說是不正常的。兩國間最大的政治障礙是歷史問題,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兩國之間的戰爭雖然早已結束,但是這份沉重的歷史遺產卻一代又一代傳了下來,長期的戰爭狀態粉碎了中日兩個民族自古以來形成的相互師從、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與和平氛圍,民族情緒開始發生歷史逆轉。這種逆轉對後來中日關系造成的影響,其程度之深刻,時間之持久,范圍之廣泛,無論怎樣估計也不為過分。與歷史問題相伴而來的還有兩國在台灣問題、領土問題以及日美安保問題等分歧。這一系列原則分歧的存在,再加上近年數起具體事件的發生,如參拜靖國神社問題。
二、中日關系的症結
1、兩強並起。在亞洲,中日兩國的綜合國力都在上升過程中,是未來世界多極化格局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日本遲早要成為政治大國,這與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同樣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中日兩國在告別了"一強一弱"的時代後必須適應相互容忍和接受對方。要是彼此把對方看做是威脅自己的對手,試圖聯合其它力量牽制對方,那就勢必會導致危險的對抗,從而危害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如果認為對方是與自己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相互與促進的夥伴,就有可能構築起新型的雙邊關系的格局,進而為亞太地區乃至於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中日經濟關系正處於重大轉折,即日本經濟從占絕對優勢正轉變到相對優勢。這一過渡將維持一個時期,兩國間矛盾也就會不斷地冒出來。日本的寬容度會相對地縮小,中國的應對能力還有限,這樣,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2、中日兩國間政治磨擦因素和大眾傳媒的片面報道,不僅阻礙著兩國增進相互理解,而且不斷製造出新的相互誤解乃至相互敵對的情緒。體制與意識形態的差異以及西方文化影響的不對稱性也將對中日共同文化基礎產生抵消作用。近年來中日兩國國民之間出現了所謂"感情摩擦",以致圍繞對華政策的日本國內政治形勢十分微妙,甚至連經濟界也不便將希望發展日中經濟關系的"心裡話"痛快地說出來。這種為政治的、情緒的因素而犧牲兩國利益乃至整個東亞地區合作利益的傾向是十分可悲的。
3、日本的認識問題。日本目前的心理是復雜的,昔日煌達的經濟如今深陷低迷,日本應該坦然承認和接受地區國家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在同一平台上進行競爭與合作的事實。日本要擺脫以下觀念:(1)追求全球自由貿易,不參加地區歧視性經貿組織;(2)繼續追求在東亞領頭羊角色,維護東亞的垂直分工體系;(3)迫於國內政治的壓力,為保選票,不敢開放國內某些脆弱領域;(4)迴避歷史,認為如果認罪有損日本形象。日本要勇敢於面對歷史和現實,要成為一個正常的大國首先要以一個正常大國的姿態和度量行事,無論遇到什麼阻障和困難,依然故我。只有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周邊國家才能對你這種身份認同。
三、在東亞經濟合作中推動中日關系的進展
經過多年的沖突與合作的磨合,中日兩國都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不論世界怎麼變化,無論對方怎麼發展,不論彼此間願不願意,兩國相鄰的地理位置是改變不了的;作為亞洲大國,兩國對亞洲和平與安全的巨大影響是改變不了的;兩國在地區經濟中的相互依存關系是改變不了的。正是這些無法改變的客觀存在,使兩國之間不能不產生相互合作的必要與可能。這種合作是基於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現實的而不是理想主義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願的。也正因為如此,這種共同的利益要求總是能夠一次次戰勝兩國關系中出現的不和諧與不愉快,使幾乎惡化的兩國關系一次次化險為夷。
友好本來是在差異中克服、調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達成的境界。出於戰略、策略之需,或者歷史要素來演出友好氣氛的手法已經太陳舊,太權宜,也太表面。中日之間其實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兩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具有親和性;二是作為鄰國,互相之間有確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場經濟、自由貿易下,作為貿易對方國和夥伴,共同繁榮的需要。隨著交流的深入,過去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又不斷發生,"異"在兩個國家之間碰撞。但是,這不是壞事,因為這種碰撞也是使事物回歸正常位置的機會。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應該是真心與真心的碰撞後產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日間產生的磨擦給我們提供了問題研究的端結。
一般來說,外部因素對中日關系的影響的效果往往大於中日兩國的直接互動的效果,這可能是中日關系中一個比較特殊的規律,我們沿著這個規律探討中日關系的未來,關鍵可能還得從外部的整合入手,才能有效地解決中日關系的矛盾與問題。換言之,中日矛盾的解決並不在中日關系本身,而是在於雙方是否具有戰略眼光,首先致力於亞洲的整合,第一步當然是東亞地區的經濟整合。
一方面,中日關系的最大希望在於推動東亞地區經濟合作,東亞地區合作是中日化解歷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機、克服安全困境、實現雙贏的唯一出路。一方面地區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日關系的發展,因為中國和日本是東亞地區最具影響的兩個國家;另一方面地區合作也有利於兩國問題的解決,因為中日之間的很多問題在雙邊層次上難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參與地區合作,這就為兩國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除了有利於兩國建立信任之外,地區合作機制也可以成為減輕國內壓力的積極因素,為領導人做出改善兩國關系的努力提供更大餘地。
另一方面,東亞經濟合作的成功也離不開中國和日本。中國的人口占東亞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東亞60%以上。東亞聯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如果日本與中國最終走向對立,將會改變整個東亞的戰略形勢,並使這種形勢向著有不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如果中日關系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上,無法在政治層面上獲得突破,那麼中日經濟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經濟合作"。事實上,這樣的動向已經顯現了。日本開始尋找下一個替代中國的市場。日本技術和投資轉向印度、俄羅斯可能將是不可避免的。
那麼中國和日本怎樣才能在東亞區域內進行比較好的合作呢?
首先,日本必須鼓起勇氣面對過去的罪行。它必須明白,一個國家如果不能清除內在的邪惡,那麼無論它多麼努力都不可能成為"正常"國家。因為,一個國家的形象不是單靠自己想像出來的,還必須在與他國的互動中得到確認。因此,日本得向德國學習,實施一種官方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過去的受害國達成和解。只有到那個時候,日本才可能被視為亞洲事務的天然領袖,並與中國及其它東亞國家建立更具建設性的關系。
其次,也是比較重要的的一點是:日本和中國都要放棄在東亞獲得特殊主導地位的幻想:它們誰都不行。東亞地區有太多外部勢力介入,沒有哪個東亞國家能單獨左右這個地區。所以,這兩個國家必須明白,競爭東亞主導權不僅會浪費掉寶貴的資源,還會白白失去寶貴的時間—-雖然它們爭相促進貿易自由化和地區一體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在東亞經濟合作的過程中,中日兩國要極力擺脫爭奪領導權的思維,而以東盟為主導先建立合作機制。領導權並不是拚命爭來的,而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領導權的爭奪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未來的亞洲不可能是中國的亞洲或日本的亞洲,只能是聯合的亞洲,亞洲的中國和亞洲的日本。中日的和解與合作又將大大推動東亞聯合的事業。其實中國從未欲與日本爭奪主導權,而且這也並非僅取決於主觀意願,而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中國與日本的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而非競爭性,兩家聯手才能支撐東亞的合作。
⑩ 中日之間的關系怎樣
其實中日抄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中美的關系,因為對日本來說,美國在日本駐軍,日本要看美國臉色。。。。畢竟保護他們國家的是美國,(但是日本一直想要擺脫美國),另一方面日本的經濟主要是靠中國。。所以日本是夾在中美之間,關系很糾結,當中日關系好的時候,美國就會來破壞,見不得中日關系好,當中美關系好的時候日本就會來破壞,雙方都是一種不信任。。。。。但是日本也在不斷增加他們的籌碼比如南海中也參一腳,主要就多了一牌,可以在釣魚島上籌碼多點。。。其實日本最近小動作也很多。。中日關系最近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