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與地理環境關系
❶ 4大文明古國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都在河海邊
四大文明古國一般用來指代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等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但對由於古文明缺乏准確的文獻紀錄,其具體誕生時間學術界尚有爭論。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恆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國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國家政權則較晚誕生。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他們利用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制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統治者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歷法,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閏月。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黃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制陶,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計算了圓周率,巴比倫和中國都發現了勾股定理,印度則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古巴比倫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兩河流域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雖然巴比倫現巳消失,但其影響(尤其宗教方面)卻很多流存至今。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實在當之無愧。
巴比倫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稱為西里西亞,或簡稱亞述;南部以巴比倫城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思為「巴比倫的國土」。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個地區,南部靠近波斯灣口的地區為蘇美爾,蘇美爾以北地區為阿卡德,兩地居民分別被稱為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初就是由蘇美爾人創造出來的。
古埃及是指從公元前4000多年開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而結束,位於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為一個基於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國的經典範例。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後半期,逐漸形成了國家,至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為止,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後王朝8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原來說印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根據最新的水下新發現推斷,印度的文明史可能會上推到八千到九千年前,這很可能超過埃及。歷史上的印度飽受外來勢力的侵擾,而且絕大多數侵略者往往是進去了就不想走,比如16世紀末,西方列強向東方擴張,荷蘭、葡萄牙、法國、英國都入侵過這個國家。最後是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打敗了法國人,獨佔印度達190年之久。盡管印度遭受過無數次外族入侵,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但印度的文化始終有一條綿綿不斷的主線--印度教文化。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羅門教、印度教。印度內部文化的不斷豐富和外來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入,促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樣性。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更表現出傳統與現代、貧窮與富有、宗教與世俗、落後與先進的巨大反差。
❷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形成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人類的各大文明幾乎都是起源於各大河流:
古巴比倫起源於底格里斯河及幼發拉底版河;古權中國起源於黃河;古印度起源於印度河及恆河;古埃及起源於尼羅河。
我認為最初的文明是建立於農業基礎上的--農業革命造就了各大文明。
農業上的進步提高了糧食的產量,從而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存活率,這才為一個文明的建立打下了憨實的基礎。
水-生物的命脈。從古至今,人類都是擇水而居,所以世界文明發祥地都是以河流命名的,兩河文明、黃河文明,恆河文明----,都是人類受惠於河流的見證。
從我國的城市來說,大多是依河而建, 生產與生活用水幾乎都是取自河流。這就是我們把黃河、長江等河流稱為母親河的原因。
隨著城鎮建設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水資源愈加顯得重要,防止河流污染,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生命。
❸ 試述地理環境與文明的關系
中國和希臘文明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就希臘文明而言,它所受到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是:一、在整體地理環境內,希臘居民的活動范圍局限在了地中海的周邊,而沒有深入到陸地內部。內陸居民和沿海居民不存在頻繁的交流,形成了一個個分散的、與母邦相獨立的殖民點。二、在希臘的中心地理環境,愛琴低地帶則形成了以畜牧、園藝(橄欖、葡萄)來彌補種植業不足的農業特色,且以個體家庭生產為主,而地中海的整體地理環境特點(同一的氣候、便利的海上交通、碎化的土地)使這一特色在後續希臘殖民發展中得到延續。三、地中海及希臘半島並沒有為希臘人提供過多的適宜農業發展的土地。對土地需求比較大,爭奪比較的激烈。而地中海便利的航行條件有利於希臘人沿著海岸線尋找土地。地中海周邊同質的氣候也促進了此點的發生。四、希臘本島的中心地理環境與地中海以內的其他地區相比(埃及、小亞細亞等),無壓倒性的優勢。
就中國文明而言,它所受到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是:一、整體地理環境內,中國文明曾存在沿海岸線(環渤海)發展、向內陸發展(黃河中下游)兩個大方向。內陸適宜農業發展的土地資源的豐富及海上航行條件的惡劣,使得中國文明最終選擇面向內陸發展。二、中國文明的中心地理區: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豐富土地資源使因農業發展而需求土地的文明交匯此處,並不斷碰撞、沖突、交流,最終融為一體,形成了以宗族為組織進行大規模協作的農業生產方式,而整體地理環境內大量可開發的土地又保證這種特色的延續。三、以中原為中心的核心區不但土地資源豐富、而且與其他文明區交通便利、交往頻繁,從而促進了多源文明相互之間的交融。四、中心地理環境以內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超越了整體地理環境以內的其他地區。
【網路貼吧 先秦中國和古代希臘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之比較】
❹ 自然地理環境與世界各地區文明有何關系
①從地中海氣來候對希臘經濟自政治等方 面的影響來思考這一問題。
②根據馬克思唯物主義史觀,地理環 境不僅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的過 程,有的時候甚至決定社會發展的類 型。要從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相互 聯系、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中考察歷 史的復雜性。
③肯定地理環境的作用,但並不意味 著人類一切事物都受制於自然。人總 是在不斷的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在 依靠自然的基礎上,人可以一定程度 地擺脫自然制約。
❺ 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的關系
地理環境 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因此,地理環內境對人類社會所容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決定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 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 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來自這個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些轉化和能量的某些傳遞.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今天離極限也相當遙遠.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利用的方式也 迥然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為什麼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會出現如此不同結果的緣由所在.
❻ 人類文明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從人類的起源來看,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孕育人類文明的必要條件。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古代中國實行專制統治,而古希臘卻確立了民主政治。當然不能因此就陷於環境決定論之中。
❼ 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關系
世界著名的研究文明的歷史學家A·J·湯因比採用實證主義方法來檢查大河文明因果聯系。他說:「格蘭德河流域(在美國與墨西哥的邊界上)和美國科羅拉多河流域同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環境條件是完全一樣的。……卻沒有讓它們兩岸原有的居民創造這種奇跡……。」
「安第斯文明是在一片高原上出現。」
「在非洲東部的高原」並未能『創造』文明『社會』。」
「中國文明有時被稱為是黃河的產物,因為它正巧是在黃河流域出現的,但是多瑙河流域雖在氣候特點、土壤、平原及山地面貌上同黃河非常相似,它卻沒有產生相似的文明。」基於這些論述,他認為環境在文明起源上「不足以成為積極因素。」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白克爾在其《英國文明史》中提到,地理條件優越的地方,生產的糧食必然豐富,糧食豐富了,就可以使一部分人從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從事智力活動。所以,在地理條件優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發達。在這里,我們看到文明的產生是與農業生產情況聯系了起來,而農業生產又與其作物所需的地理環境有關。可見,地理條件優越不優越是以是否滿足某種農作物的需要而言,不是人們的主觀條件所決定的。同時,地理條件發揮作用是以人的社會、經濟與技術條件相結合時而表現出來的。上述三類文明的出現充分說明它們是在地理環境與人的有關條件形成最佳結合的結果。
從我國文明起源占重要地位的夏、商、周三朝的都城核心區所在地來看,恰好在從安陽到鄭州,再經洛陽到西安,成為一個馬蹄形。這個馬蹄形恰好又與氣候及土壤、地貌有一種巧合。在氣候上,它與600毫米-650毫米的等雨線一致;在地貌上,它又是黃土高原的邊緣。因小米是旱作,屬耐旱作物,低於600毫米,仍可以生長、發育,但因供水少於需要,產量就會下降。如果多於650毫米,則易引起洪、澇不利夏季小米生長。降雨多,雨季長,不易於小米秋季的結實與收獲。總之,降雨過多或過少都會使產量下降,只有在600-650毫米才獲得最佳結合。在土壤上,黃土母質本身不僅礦物質含量相對豐富,有利作物生長;而且黃土質地疏鬆,有利於耕作。在農業發展早期,人們既未掌握洪、澇災害規律,又無技術與能力克服災害,農田多位於山麓與河谷高地。所以,馬蹄形反映了氣候、土壤,以及耕作技術之間的最佳結合。與埃及一樣,由於最佳結合取得了高產提供的物質基礎,才使文明在該地首先出現。它與埃及不同的是,它不是靠灌溉技術迅速獲得高產。也許由於這個原因,這需要一個緩慢發展過程,使其與其他三個小麥文明起源時間上出現差異。
在埃及,氣候條件炎熱而乾旱,降雨遠遠低於小麥原產地的土耳其高原,成為小麥生長的限制因素。可以說,作為原始的自然環境來說並不利於農業的發展。但是,埃及尼羅河的特點使其條件發生變化,不僅克服了氣候的乾旱產生的水份的不足,還帶來了植物的營養,保證了農業的豐收。
文明起源於某地,與該地農業起源與發展有關。只有將其所選的農作物與其地理條件優化結合才能促進物質生產發展,從而導致文明出現。因此,埃及、巴比倫、印度可稱為小麥文明,中國是小米文明,美洲的文明則可稱之為玉米文明。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因此,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決定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 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 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來自這個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些轉化和能量的某些傳遞.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今天離極限也相當遙遠.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為什麼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會出現如此不同結果的緣由所在.
❽ 試論地理環境與文明的關系(500字左右)
世界著名的研究文明的歷史學家A·J·湯因比採用實證主義方法來檢查大河文明因果聯系。他說:「格蘭德河流域(在美國與墨西哥的邊界上)和美國科羅拉多河流域同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環境條件是完全一樣的。……卻沒有讓它們兩岸原有的居民創造這種奇跡……。」
「安第斯文明是在一片高原上出現。」
「在非洲東部的高原」並未能『創造』文明『社會』。」
「中國文明有時被稱為是黃河的產物,因為它正巧是在黃河流域出現的,但是多瑙河流域雖在氣候特點、土壤、平原及山地面貌上同黃河非常相似,它卻沒有產生相似的文明。」基於這些論述,他認為環境在文明起源上「不足以成為積極因素。」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白克爾在其《英國文明史》中提到,地理條件優越的地方,生產的糧食必然豐富,糧食豐富了,就可以使一部分人從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從事智力活動。所以,在地理條件優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發達。在這里,我們看到文明的產生是與農業生產情況聯系了起來,而農業生產又與其作物所需的地理環境有關。可見,地理條件優越不優越是以是否滿足某種農作物的需要而言,不是人們的主觀條件所決定的。同時,地理條件發揮作用是以人的社會、經濟與技術條件相結合時而表現出來的。上述三類文明的出現充分說明它們是在地理環境與人的有關條件形成最佳結合的結果。
從我國文明起源占重要地位的夏、商、周三朝的都城核心區所在地來看,恰好在從安陽到鄭州,再經洛陽到西安,成為一個馬蹄形。這個馬蹄形恰好又與氣候及土壤、地貌有一種巧合。在氣候上,它與600毫米-650毫米的等雨線一致;在地貌上,它又是黃土高原的邊緣。因小米是旱作,屬耐旱作物,低於600毫米,仍可以生長、發育,但因供水少於需要,產量就會下降。如果多於650毫米,則易引起洪、澇不利夏季小米生長。降雨多,雨季長,不易於小米秋季的結實與收獲。總之,降雨過多或過少都會使產量下降,只有在600-650毫米才獲得最佳結合。在土壤上,黃土母質本身不僅礦物質含量相對豐富,有利作物生長;而且黃土質地疏鬆,有利於耕作。在農業發展早期,人們既未掌握洪、澇災害規律,又無技術與能力克服災害,農田多位於山麓與河谷高地。所以,馬蹄形反映了氣候、土壤,以及耕作技術之間的最佳結合。與埃及一樣,由於最佳結合取得了高產提供的物質基礎,才使文明在該地首先出現。它與埃及不同的是,它不是靠灌溉技術迅速獲得高產。也許由於這個原因,這需要一個緩慢發展過程,使其與其他三個小麥文明起源時間上出現差異。
在埃及,氣候條件炎熱而乾旱,降雨遠遠低於小麥原產地的土耳其高原,成為小麥生長的限制因素。可以說,作為原始的自然環境來說並不利於農業的發展。但是,埃及尼羅河的特點使其條件發生變化,不僅克服了氣候的乾旱產生的水份的不足,還帶來了植物的營養,保證了農業的豐收。
文明起源於某地,與該地農業起源與發展有關。只有將其所選的農作物與其地理條件優化結合才能促進物質生產發展,從而導致文明出現。因此,埃及、巴比倫、印度可稱為小麥文明,中國是小米文明,美洲的文明則可稱之為玉米文明。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因此,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決定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 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 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來自這個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些轉化和能量的某些傳遞.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今天離極限也相當遙遠.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為什麼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會出現如此不同結果的緣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