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義烏黃大宗祠地理位置

義烏黃大宗祠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7 04:09:48

Ⅰ 義烏的地理特點

義烏市位於浙江省中部。東與東陽市相鄰,南和永康市、武義縣相連,西與金華縣、蘭溪市接壤,北同浦江縣、諸暨市交界。市政府駐地稠城鎮縣前街21號,北距省城杭州108千米。面積1105.76萬人。轄16個鎮、5個鄉,共792個村委會、55個居委會,計17個自然鎮、1397個自然村。
秦贏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始置烏傷縣,相傳孝子顏烏負土葬父,群烏銜土助之,烏口皆傷,唐武德四年(621年)劃出烏傷縣置稠州,以稠岩得名,唐武德六年(623年),稠州分置烏孝、華川二縣,唐武德七年(624年),合烏孝、華川為一,始稱義烏縣,沿用至今,其意與烏傷、烏孝無別。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縣級)。

地處金衢盆地東緣,以丘陵為主,東、南、北三面環山,地勢自東北向西南緩降,構成一個南北長、東西短的長廊式盆地。南部與永康市交界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為全市最高峰,北部大陳江邊的瓦窯頭,海拔41.9米,為全市最低點。境內山地、丘陵、平原呈階梯狀分布。東北部的大山海拔906.6米,南部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西部的鵝毛尖海拔840.7米,這三座山成三足鼎立之勢聳立在市域邊界。中部為義烏江、大陳江、洪巡溪沖積而成的河谷平原。

河流屬錢塘江水系。境地內最長的河流義烏江,源出磐安縣大盤山,流經徐江鎮中央村與南江匯合入婺江,境內流長39.75千米,大注支流90餘條;其次是在陳江,由六都溪、八都溪、鴿溪於大陳匯合,注入浦陽江,境內流長17.5千米;此外尚有浦陽江支流洪巡溪等。全市有中型水庫5座,小一型水庫17座,小二型水庫75座,山塘水庫708座,其中中型水庫八都坑水庫,為全國首座建成的「五自」水庫,每年可向義烏城區供水2500萬噸以上,可灌溉義北地區10萬畝農田。義烏市為「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市)」,「全國水利技術推廣示範縣(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冬季長,春秋季短,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0C,歷年極端最高氣溫達40.90C,最低氣溫-10.70C;雨量充沛,平均年隱水量在1100—1600毫米之間,5、6月份為霉雨季節,雨量較多;日照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29.7小時;無霜期為243天。

自然資源豐富,有山林4.9萬公頃,林木以松、極和毛竹居多,森林覆蓋率達37.2%,礦產已開採的有瑩石、低熱值的褐煤、凝灰岩等,經初步勘探境內其蘊藏著鐵、銅、鋥、鋅等24種礦產資源、境內水力資源豐富,全市已建80千瓦以上小水電站18處,裝機48台,總裝機總量6090千瓦,年發電1500萬千瓦時。

全市共有耕地22810公頃,其中水田18990公頃。以種植水稻、麥類為主,為「國家級『一優兩高』農業示範區」,「省級商品糧基地」。經濟作物以糖蔗為主,為「國家級糖料基地」,兼營茶葉、黃花梨、柑桔、青棗曾列為貢品。生豬、蠶桑、甲魚等養殖業也有較快的發展。城北農業經濟開發區,已建立了觀光旅遊休閑農業區,名優品種種植區,特種品種養殖區,農產品加工區。其規模之大,投入之入、科技含量之高均居全國農業開發區前列。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商業發達,市場繁榮。義烏小商品市場以價格低、品種全、信息靈、守信譽的經濟特色,小、多、快、新的特點招來四方客商。目前,義烏市小商品市場總營業面積50餘萬平方米,正式攤位26000個,分為篁園路小商品市場,針織市場,賓王服裝、副食、紡織品市場,電器市場和室內用品文化市場等5個場點。市場年成交額近200億元,連續六年名列全國集貿市場之首,連續7年被評為全國「文明集貿市場」。除以上5個場點外,還有名列浙中地區之首的農貿城、物資市場、生產資料市場、木材市場、聯托運市場等。市場的崛起,給義烏工業和個體經濟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全市有工業企業14000家,其中服裝、什織、印刷、飾品、拉鏈、毛紡、玩具、鑰匙胚等八大行業,走在全國、全省同行的前列。1998年工業總產值達249.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73元。1995年擠身「中國經濟百強縣市」行列,位居第47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列浙江省第一位。1995年進入「浙江省首批小康縣(市)」行列。

市場的崛起,加速了義烏現代化城市的進程。市區面積從1984年的2.8平方千米擴展到了15.4平方千米,人口20萬左右。連年來,大量地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個文明、整潔、美麗的中等城市框架已經形成。

義烏為浙中交通樞紐。浙贛鐵路復線縱貫義烏境內達42公里,設大陳、蘇溪、荷葉塘、義烏、官塘、義亭6個站。義烏火車站已經擴建升為二級站。公路四通八達,有省道杭金線、義浦線、嵊東義線。全市已實現村村通公路、鄉鄉公路硬面化的目標。建設中的杭金衢高速公路縱貫境西部。規劃中的金甬高速公路在我市與杭金衢高速公路相接。聯托運業務遍及全國140餘個大中城市。民航義烏機場先後開通航班有廣州、北京、深圳、汕頭、福州、廈門、南京、鄭州等。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立體交通。

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衛生、文化事業亦有較大的發展。有浙江大學義烏分校,義烏商貿專修學院2所高等院校。全市有中學55所,其中普通高中11所,職業中學6所,小學183所,幼兒園691所。教育綜合水平居全省第二痊。廣播電視、文化體育事業都在蓬勃發展。義烏市先後被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鄉」、「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科技百強(縣)市」。

義烏山水秀美,人才輩出,素有「文化之邦」的美稱。孕育了一大批文人志士,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宋朝抗金名將宗澤,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朱丹溪,元代史學家黃氵晉,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礻韋, 明代抗倭名將吳百朋,清初治河名臣朱之錫,清休的教育家朱一新,以及現代語言這家陳望道,文藝理論家馮雪峰,歷史學家吳晗等。還有明代戚繼光招領的「義烏兵」嚴懲倭寇,威振四海。

義烏山清水秀,名勝古跡多。鑄造於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的雙林鐵塔,建於宋嘉定六年(1213)的古月橋,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的黃山八面廳,明清喬亭蟹鉗形墓葬群,及朱丹溪墓和馮雪峰故居等6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級保護單位有松瀑山摩崖題刻、善慧傅大士塔、方大宗祠等35處,還有雙林寺、德勝岩、瑞峰寺等10處寺(庵),為群眾游覽和開展合法宗教活動場所。華溪森林公園為省級森林公園。
11

Ⅱ 收集有關資料,說一說義烏這座城市的特色有哪些。(從自然、氣候、人文、歷史)方面問答

義烏市位於浙江省中部,由地級金華市代管,南通廣東、福建,西接長江腹地,東靠中國最大城市上海,面對太平洋黃金通道。義烏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義烏國際商貿城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首個AAAA級購物旅遊區榮譽稱號。「小商品海洋,購物者天堂」已成為繁榮、文明的義烏市的代名詞。 它位於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東緣,地理坐標為北緯29°18′,東經120°04′。全市總面積1105.46平方千米,其中建城區面積96平方千米(2011年)。戶籍人口74萬,常住人口123.40萬,登記人口達190.79萬人(2010年底)。
義烏市轄7個街道、6個鎮:稠城街道、北苑街道、稠江街道、江東街道、後宅街道、城西街道、廿三里街道;上溪鎮、義亭鎮、佛堂鎮、赤岸鎮、蘇溪鎮、大陳鎮。市政府駐稠城街道縣前街21號。
以丘陵為主,東南北三面環山,南部與永康市交界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為全市最高峰,北部大陳江邊的瓦搖頭,海拔41.9米,為全市最低點。河流屬錢塘江水系,境內最長的河流義烏江,還有大陳江和洪巡溪等河流。有岩口水庫等。
義烏地處金衢盆地東緣,以丘陵為主,東、南、北三面環山,地勢自東北向西南緩降,構成一個南北長、東西短的長廊式盆地。南部與永康市交界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為全市最高峰,北部大陳江邊的瓦窯頭,海拔41.9米,為全市最低點。境內山地、丘陵、平原呈階梯狀分布。東北部的大山海拔906.6米,南部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西部的鵝毛尖海拔840.7米,這三座山成三足鼎立之勢聳立在市域邊界。中部為義烏江、大陳江、洪巡溪沖積而成的河谷平原。河流屬錢塘江水系。境地內最長的河流義烏江,源出磐安縣大盤山,流經徐江鎮中央村與南江匯合入婺江,境內流長39.75千米,大注支流90餘條;其次是大陳江,由六都溪、八都溪、鴿溪於大陳匯合,注入浦陽江,境內流長17.5千米;此外尚有浦陽江支流洪巡溪等。全市有中型水庫5座,小一型水庫17座,小二型水庫75座,山塘水庫708座,其中中型水庫八都坑水庫,為全國首座建成的「五自」水庫,每年可向義烏城區供水2500萬噸以上,可灌溉義北地區10萬畝農田。義烏市為「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市)」,「全國水利技術推廣示範縣(市)」。自然資源豐富,有山林4.9萬公頃,林木以松、極和毛竹居多, 森林覆蓋率達37.2%,礦產已開採的有瑩石、低熱值的褐煤、凝灰岩等,境內水力資源豐富,全市已建80千瓦以上小水電站18處,裝機48台,總裝機總量6090千瓦,年發電1500萬千瓦時。 全市共有耕地22810公頃,其中水田18990公頃。以種植水稻、麥類為主,為「國家級『一優兩高』農業示範區」,「省級商品糧基地」。經濟作物以糖蔗為主,為「國家級糖料基地」,兼營茶葉、黃花梨、柑桔、青棗曾列為貢品。生豬、蠶桑、甲魚等養殖業也有較快的發展。城北農業經濟開發區,已建立了觀光旅遊休閑農業區,名優品種種植區,特種品種養殖區,農產品加工區。其規模之大,投入之入、科技含量之高均居全國農業開發區前列。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義烏山清水秀,名勝古跡多。鑄造於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的雙林鐵塔,建於宋嘉定六年(1213)的古月橋,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的黃山八面廳,明清喬亭蟹鉗形墓葬群,及朱丹溪墓和馮雪峰故居等6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級保護單位有松瀑山摩崖題刻、善慧傅大士塔、方大宗祠等35處,還有雙林寺、德勝岩、瑞峰寺等10處寺(庵),為群眾游覽和開展合法宗教活動場所。華溪森林公園為省級森林公園。義烏居中國大陸縣級城市排行全國第六浙江首位。
義烏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在17℃左右,平均氣溫以七月份最高,為29.3℃,一月份最低,為4.2℃。年平均無霜期為243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1600毫米之間,年平均日照2129.7小時。義烏經緯度位置分別為東經120°04',北緯 29°18',處於金衢盆地的東部。
金屬資源有鈾、鐵、銅、鉛鋅、錳。非金屬資源有螢石、煤、石墨、大理石、耐火粘土等。動物資源有穿山甲、江豬、靈貓、獐等。植物資源有花櫚木、浙江楠、含笑等。中草葯材有白術、丹參、桔梗、鐵皮楓斗等。土特產品有紅糖、火腿、南蜜棗、紅雞毛等。名勝古跡有秦顏孝子墓、晉郭璞所造水井、雙林寺、駱家塘遺址、宗澤先祖墓、赤岸馮孝祠等。
義烏市認真貫徹把「精神文明建設落實到城鄉實處」和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要求,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至2004年6月,全市城市中心區共有公益性文化設施7.25萬平方米(不含各類公共文化廣場),鎮街道有文化設施1.78平方米。城區有「三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三院(書法院、畫院、劇院)、一團一辦一公司(婺劇團、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電影公司),有13個鎮街道文化站,5家鎮街道文化中心(其中省級文化明珠3顆、金華市級明珠2顆),10個鎮街萬冊圖書館、5家國有影院、36家農村電影隊。其中市圖書館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義烏劇院3764平方米,義烏婺劇團2638平方米,義烏影都5000平方米,綉湖體育館2900平方米,座位1400個;梅湖體育場3.5萬座,體育館座位6000座。文化網路進一步健全,文化設施得到了較大改善,有力地促進了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獲得了「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中國武術之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曲藝之鄉」等榮譽。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會展中心還被國際展覽聯盟(簡稱「UFI」)正式吸收為新成員。 "雞毛換糖"是義烏的典型精神。
地方文化:方言、婺劇、婺劇、武術,
民風物產:
【鄉土特產】義烏物產豐饒,紅糖、火腿、南棗被稱為義烏「三大寶」飲譽海內外;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產,歷史久、產量大、質量上乘,古今中外屢獲殊榮。義烏特產主要有南棗、蜜棗、紅糖、火腿、豆腐皮、頂陳酒、山花梨 。
【特色飲食】義烏市是浙江省第二產糧地區,農作物品種多又加盛產紅糖,製作食品原料豐富。義烏小吃,聰明手巧的義烏人在辛勤勞作之餘,製作出了許多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多達數十種。有些小吃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東塘狗肉大陳楂林一帶很早就流傳下來的一種風味美食。由現殺活狗燒烤而成。老嫩得當,香氣撲鼻。上溪牛雜 義烏上溪、吳店一帶歷來就有屠宰牛的場所,當地人將牛舌、牛血、牛蹄、牛雜等用上溪特有燒法烹制出「牛系列」,味鮮美微辣,久嘗不厭。
佛堂白切羊肉傳統的佛堂白切羊肉,取本地山羊,宰殺去毛、去頭、去爪、去內臟後,先用線繩扎緊四肢,用羊血均勻塗刷山羊表皮,晾乾後整頭羊下鍋、燒、悶、浸泡熟後,取出晾乾,香氣撲鼻,所切羊肉蘸以蔥、姜、醬油的調料即可,味道極佳。
神仙雞神仙雞俗名無水雞,即蒸雞不用水,而是用黃酒,一隻兩斤重的雞加兩三斤黃酒。將雞放入陶缽內,再加黃酒和姜,若不喜甜食,就加鹽。一般義烏人傳統的蒸雞法是加紅糖,也可放幾片瘦豬肉。大約兩個小時後即可。此時的雞香氣四溢,肉又酥又軟,入口即化,筷子一夾,骨肉分離。
東河肉餅「東河肉餅」,又叫「夾肉雙層麥餅」。是把面團拉成的一個薄如宣紙的大餅,放進一口平底鍋中油煎而成。薰香、色若琥珀。東河肉餅誕生地在義烏東河鄉的東河村。因其製作考究、味美色佳而美名遠揚。東河肉餅有「傳兒媳不傳女兒」一說。
手牽面也叫拉拉麵。是優質麵粉加入少量食鹽,用水揉成軟面,放置一定時間,搓面成若干小段,再用菜油抹上,上覆濕巾,食時把面隨拉隨扔,拉成長條,放沸水中煮熟後加佐料作餐。
義烏赤岸豆皮素包主要用義烏當地特產豆腐皮做成,豆皮素包餡料品種多樣,葷素搭配更顯美味。如蘿卜牛肉,肉質的鮮美、豆皮的鬆脆。
蕎麥老鼠和好蕎麥團後,搓成大拇指粗的面條,切成寸許小段,以中食二指夾取面團,在米篩上按捲成中空,即成「滿背篩花,腹內兩疤」形似小老鼠故得名。外成篩孔花紋面塊,入沸水內與時令蔬菜同煮,做成後蕎麥的香味撲鼻,美味可口。
丹溪酒 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紅曲釀酒已有上千年歷史。據傳,宋代已有義烏人通過運河,將酒運到開封。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紅曲酒烹飪菜餚,色香味倍增,凡民間喜慶、婚宴、走親、訪友皆以酒為禮。
醬油豆腐 作為義烏人往往喜歡加點醬油配著熟豆腐吃.
義烏紅糖 流行於義烏上溪鎮,以往,家家戶戶切紅糖,老少皆宜。
歷史名人:
才華橫溢--駱賓王
駱賓王(619--687),字觀光,唐初詩人。資質聰穎,七歲時,便以一《詠鵝》詩而聞名於世,被人稱之為「神童」。 駱賓王一生生性直,講求氣節、不曲意奉承。駱賓王詩才橫溢,一生創作的詩文,數量浩瀚,留傳有130餘首詩,詩作與同時代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被稱為「初唐四傑」。駱賓王的詩,無論是思想性、藝術性還是人品與詩品、文品都是一流的,值得後人敬仰和欽佩。近來在駱家塘當年詠鵝所在地,建起了一個佔地六十畝,以駱賓王的一生為素材的仿唐園林,以表後人對這位傑出詩人的懷念。
抗金名將----宗澤
宗澤(1059-1128),字汝霖。宋代抗金名將。嘉祐四年十二月生於今聯合鄉新廳附近的板塘村,後遷移福田鄉宗宅。 元符元年(1098),任浙江省龍游縣令,並創辦學校,聘請教師。崇寧二年(1103),出任山東膠水縣令。政和三年(1113),調知山東掖縣。宣和元年(1119),因反對朝廷連結女真攻打契丹,被貶提到南京鴻慶宮。公元前1126年9月,68歲的宗澤率領隨從十多人一到磁州,就抓緊布置防守,整頓防務,訓練士兵。不久,金兵進攻了磁州,他利用自製的神臂弓打退了敵人,還派兵襲擊敵人糧道,連破河西敵軍三十餘村寨,從而振奮了軍心民心。1127年,康王趙枸即位稱帝。由於李綱推薦,宗澤留守開封。7月薪8日,宗澤連呼「渡河!渡河!渡河!」就永遠閉上了眼睛,終年70歲。宗澤的兒子宗穎與岳飛護送靈柩到鎮江,與夫人陳氏合葬於京峴山麓。前來瞻仰掃墓的遊人絡繹不絕。1937年重修,在墓前石碑坊橫匾鐫刻「民族之光」,柱上刻有「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黨三呼。」1984年再次整修,墓前石柱的背面刻有一聯:「頒表八百年前勛績承昭明於日月,錫垂萬千載後璞璣長炳耀乎乾坤」。
明白剛直士----徐僑
徐僑(1160--1237),南宋著名的政治家。今佛堂鎮王宅徐塘下村人,南宋著名哲學家呂祖謙的門人。淳熙十四年(1187)中進士,在江西上饒主簿時,拜理學大師朱熹為師,秒熹稱他為「明白剛直士兵」,給予他的書房命名為「毅齋」。後來,任紹興、南康司法,因家中喪事離職。寧宗開禧二年(1206),喪期滿後回臨安等候選用。南宋丞相史彌遠為首的主和派主張與金人議和,徐僑上書力陳議和之患,提出退敵之策,不怕觸怒權貴,為人稱頌。朝廷授予他嚴州推官,1214年,又改任刑工部架閣文字等職。1217年他擔任安慶知府,撫恤金、百姓,訓練士兵,作好抗金准備。宋理宗請他兼任侍講,即常向皇上講些道理的官,又兼國子監祭酒、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官。因與新宰相意見不一致,徐僑再三要求辭官回義烏,宋理宗考慮他身體欠佳,才准許他退休。他回鄉不久便死了,享年78歲。宋理宗賜謚他「文清」二字,葬於五雲山的南麓。徐僑學識豐富,朱元龍、康植、王世傑、朱中、龔慶元、葉田庚這幾位進士、學者都是他的學生。他的著作有《讀易紀》3卷,《續史紀詠》1卷、《雜說》1卷、《文集》10卷。
出污泥而不染----黃溍
黃溍(1277-1357),字晉卿,稠城人,元代史官。著作有《日損齋稿》33卷,《義烏縣志》7卷,《日損齋筆記》1卷,《黃文獻集》10卷。黃溍從小就很聰明,教他讀詩書,能很快背誦,,一下筆,幾百字就頃刻而成,曾寫的《吊諸葛武侯辭》,杭州學者劉應龜留他當學生。20歲時游學杭州,與隱居浦江仙華山的詩人方鳳交遊,學問日進,以「文名於四方」。但黃溍淡泊名利,後因友人力薦,於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舉為教官,兩年後為憲吏。延祐二年中進士,公元1331年薦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造國史院編修官,教國子博士。1346年任翰林百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接著以升侍講學士,中奉大夫, 同知經筵事,一身數任多職。元朝中後期政治腐敗,但黃晉能出污泥而不染,在京城20年,「足不登巨公勢家之門「,不攀附,不阿諛,人們稱贊他」清風高節如冰壺尺玉,纖塵不污「。黃晉在義烏時,教了不少學生,如宋濂、王褘、傅爍、金涓、朱廉、傅藻都是他的高徒。他在書法方面造諧頗深。現存他的書法有:《與德懋書貼》、《免穎貼》、《跋蘭亭圖》百書法上均有其閃光的一頁。公元1350年夏4月,黃溍年逾古稀,告老還鄉,1157年閏9月5日逝世於綉湖邊的家中,終年81歲。朝延追封為「江夏郡公」,謚「文獻」。葬於縣東北三華里崇德鄉東野之原,義烏市書法藝術院所在地,稱黃大宗祠,用來紀念黃晉這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史官。
一代名醫----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原名朱震亨,字彥修,赤岸人。朱丹溪從小就十分聰明,酷愛讀書,一心想在仕途上發展,謀求一官半職,但由於當時社會的黑暗,屢考不中。後來他的母親生病,請了不少醫生也無用。由於他家原繫世代書香,藏有醫書,再加上他天資聰明,漸漸地入了門,並拜名醫羅知悌為師。朱丹溪治病堅持臨症視情,辯證施治,修定了《大觀方》,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制定了「相火論」,被譽為「滋陰大師」,還根據臨床經驗,寫下了大量治療雜病的理、法、方、葯,僅《丹溪心法》就記載1337方,被稱為治療雜病的「錦囊妙法」。現日本還有「丹溪學社」。後人把他與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四個醫師合稱為金元四大醫家。 朱丹溪的墓坐落於仿赤岸鎮東朱村北墩頭庵旁。1992年,又集資修建了朱丹溪陵園,塑有丹溪銅像,常有遊人前來瞻仰。
河神----朱之錫
朱之錫(1623-1666),在魯西南和蘇北地區,被當地人民頌稱為「河神」,義烏隴頭朱山頭下人,字孟九,號梅麓。 清順治二年(1645),赴北京趕考,以首科薦舉,第二年中了進士。順治十四年,又升他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河道治理,兼管軍內事務。朱之錫住在濟寧,統一治理黃河、淮河、定河。他重視治標又治本,調查研究,精心籌劃,使淤塞幾十年的決口,都有一一得到解決,使船泊得以暢航。 同時,朱之錫對民工十分體貼,曾向朝延奏請革除陋規,立碑於道,嚴禁官吏虐待民工,使用權民工的苦難有所緩解。康熙元年(1662),魯、皖、蘇一帶鬧飢荒,朱之錫首創了賑濟活動,救活了許多災民。乾隆四十五年,追封他為永寧候,並加封「佑安」。立了祠廟。他為清王朝的「乾嘉六治」立下了汗馬功勞。遺著有《河防疏略》20卷,至今仍對治理黃河有著極大的價值。
語言學家----陳望道
陳望道(1891-1977),原名明融,號參一,以字行,夏演鄉分水塘人,現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1915年,陳望道赴日本留學,先後東亞預備學校、早稻田大學、東洋大學、中央大學攻讀四年,結識了日本著名進步學者河上肇、山川均等。1919年「五四」運動回國後,任教於浙江第一師范學校,與夏丏尊、劉大白、李次九被頑固勢力稱為「四大金剛」。1919年冬,在夏演鄉分水塘村翻譯了《共產黨宣言》。毛澤東就是讀了這本《共產黨宣言》之後才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1922年同師生參加了「五卅「運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等斗爭。1932年,陳望道完成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修辭學巨著《修辭學發凡》,這時國民黨在白區加緊文化「圍剿」,提出「尊孔讀經」,「文言復興」。解放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任兼文化部長,華東高教局局第,復旦大學校長,中國拉學哲學家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全國人大第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三、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著作有《修辭學發凡》、《美學概論》、《作文法講義》、《文法簡論》等。
湖畔詩人----馮雪峰
馮雪峰(1903-1976),原名福春。現代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赤岸鄉神壇村人。1919年,考入金華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學師范科。同年秋,考入浙江省師范學校,開始寫作新詩,與柔石等參加朱自清、葉聖陶指導的青年文學團體「晨光社」,後來又與潘漠華、應修人、汪靜之結成「湖畔詩社」,出版了《湖畔》《春的歌集》成了全國聞名的「湖畔詩人」。1930年1月創辦了《萌芽月刊》,7月、8月在「左聯」辦了「暑期補習班」,主辦現代文學藝術講習所。1932年2月,馮雪峰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1933年初,調任上海中央局宣傳部幹事,不久調任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1934年1月中旬參加了黨的三屆五中全會。1936年10月10日,魯迅因病重而逝世,請示中央同意,決定由馮雪峰負責主持魯迅葬儀,發動群眾參加浩大的悼念活動。1941年2月6日不幸被捕,在獄中創作了《真實之歌》和《靈山歌》兩年後,由黨的多方營救下出獄。解放之後,馮雪峰同志長期從事文藝理論研究和魯迅研究。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開除黨籍,撤銷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和作協副主席等職。1976年1月30日因患肺癌去世,1979年4月正式批准《關於馮雪峰右派問題的改正決定》,恢復黨籍,同年11月17日為他補開了正式追悼會。在赤岸鎮神壇村設立了馮雪峰居紀念館,並在義烏和北京兩次召開了馮雪峰研究會。
歷史學家----吳晗
吳晗(1909-1969),原名春晗,字伯辰。吳店苦竹塘村人。著名歷史學家。7歲始在鄉村學堂讀書,11歲時讀<<御批通鑒》。1927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預科。1928年入國立清華大學史學系,1931年被清華大學史學系破格錄取。1934年他在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37年,年僅28歲的吳晗被聘為雲南大學文史教授,1940年又到西南聯大執教。1945年吳晗幫助民主青年同盟建立秘密印刷廠,翻印中國共產黨的文件和毛澤東著作。1949年北平解放,吳晗參加接管北大、清華的工作,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學院長、歷史系主任等職,並參加了開國大典,後歷任一、二、三屆全國人代表,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二、三屆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以及全國青聯副主席、秘書長、民盟北京市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職。從1949年11月起,還擔任了北京市副市長。1957年,吳晗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響應毛澤東發出的要學習海瑞剛直不阿精神的號召,寫了《海瑞罵皇帝》、《論海瑞》和歷史劇《海瑞罷官》,受到「四人幫」的批判。
駐台大將軍----蔣仲苓
蔣仲苓,1922年9月出生於義烏蘇溪蔣宅村。曾就讀於蔣宅小學、義烏中學。後由其父蔣維倉帶往震旦大學 蔣仲苓附屬中學就讀,1938年畢業。同年進入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六期通訊科學習,1940年畢業。畢業後曾就讀於國民黨陸軍大學西南參謀班特二期、陸軍步校高級班六期、陸軍參謀大學正規班六期,在三軍戰爭學院將官班結業。先後任國民黨部隊湖北二六集團司令部參謀處中尉參謀、第六師上尉連長、通訊兵七團上尉連長、通訊兵署署長室上尉參謀、七十五軍軍部少校參謀、中校科長等職。 後隨蔣介石退守台灣。1981年11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任陸軍總司令。1988年5月調任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兼任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1989年11月任「總統府」參軍長,1992年10月屆令除役,改任「國策顧問」。1994年11月至1999年9月調任「國防部」部長。1999年卸任,被聘為「總統府資政」。獲美國佛蒙特州諾威契大學政治學榮譽博士學位。 蔣仲苓於1981年被選為國民黨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1988年7月被選為第十三屆中央委員,1993年8月被選為第十四屆中央委員,1997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常委,2000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常委、副主席。 2000年3月28日至4月1日,蔣仲苓攜家眷首次從台灣回義烏探親,了卻了52年的夙願。
生物理學家----何琦
何琦(1902-1970),原名存章,字希韓,東河人。1927年燕京大學畢業,執教於山東齊魯大學生物系,繼在北京靜生生物調查所從事中國雙翅目昆蟲(蚊、蠅類)的研究。1936年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到英國利物浦墊帶病醫學院昆蟲系留學。何琦一生致力於醫學昆蟲研究,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區,對消滅微小按蚊及防治瘧疾的研究作出貢獻,於是964年被國家科委列為重大科研成果項目,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獎。何琦曾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昆蟲學會理事、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瘧疾研究室主任等職務,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在「文化大革命」中,橫遭打擊迫害,於是1970年含冤去世。1978年平反昭雪,1月15日在上海舉行追悼會,將骨灰安放在龍華烈士陵園內。
公共衛生學家----朱章賡
朱章賡(1900-1978),又名季青,隴頭朱里人。著名公共衛生學家。1932年9月到美國耶魯大學進修,次年8月得公共衛生博士學位,獲國際獎學金。1934年5月回國, 擔任南京中央衛生設施實驗外衛生教育系主任,兼中央大學衛生教育科主任,抗戰期間,先後擔任貴陽衛生人員訓練所所長、衛生署中央衛生室驗院院長。1947年4月到美國紐約,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過渡委員會衛生組副主任。1949年2月任國民政府衛生部次長。解放後,從1950年5月起,應聘到瑞士擔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衛生行政組主任。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北京醫學院副院長。1974年在衛生部外事局工作,1975年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1978年5月台票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早在1947年5月,朱章賡曾當選為中華醫學會第十五屆理事第。1963年回國後,任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著述有《孕婦之友》《蘇聯衛生設施》等。
棉作學家----馮澤芳
馮澤芳(1899-1959),字馥堂,赤岸人。1913年進金華省立七中就讀。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農科,1921年畢業後在東南大學任教。1930年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院深造,專攻棉花遺傳育種,獲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他是我國最早從事中國棉區劃分和棉工業布局研究的專家之一。學術界上認為棉區的劃分是其最大的貢獻。
水稻專家----周拾祿
周拾祿(1897-1979),字再中。田心鄉舟墟村人。15歲時考入杭州初級師范,18歲到東陽縣某山區任教。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農科,1921年畢業後在東南大學試驗場作水稻試驗工作。
中國細菌戰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王選
王選,女,1952年8月6日出生,義烏市崇山村人。王選入選《南方周末》、《中國婦女》等評出的2002年年度人物、「CCTV感動中國2002年年度人物」。1995年,王選很偶然地了解到兩個日本人去浙江義烏崇山村調查731細菌戰引起鼠疫流行的情況。為此,她放棄了留學美國計劃,辭退了英語教師工作,執著地走上了對日訴訟索賠之路。1997年她被推舉為中國細菌戰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美國歷史學家謝爾頓·H·哈里斯曾評價說:「只要有兩個王選這樣的中國女人,就可以讓日本沉沒。」
音樂家----王力宏(英文名:Leehom Wang)
王力宏(Leehom Wang,1976年5月17日—),美籍華人,籍貫浙江義烏。華語流行男歌手、 著名音樂人、演員、導演。亞洲華語流行樂壇最具代表性的創作、偶像、實力派音樂天王。其唱片總銷量在全亞洲已超過2500萬張。他不但會多種樂器,而且還擔任自己大部分作品的編曲配樂以及幕後製作。從改編歌曲《龍的傳人》中令人驚訝的融合DJ電子樂節奏的華人流行嘻哈搖滾風,到首次開創了chinked-out的新曲風,將華語音樂進一步推向全世界。除了在音樂方面的成就外,還參演了多部電影的拍攝,2010年其自導自演的電影《戀愛通告》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現住台灣台北。

Ⅲ 義烏哪裡有好玩的景點

影途社戶外旅遊:心之所向,即刻前往。我給你說說去哪裡,這些地方多特別好玩。
稠城街道:綉湖公園、大安寺塔、孝子祠公園、駱賓王公園、稠州公園、國際商貿城4A購物旅遊區、黃大宗祠、怡園。(3個月內,幾乎把義烏所有的公園都溜達了一邊,我還是最喜歡綉湖公園。)
稠江街道: 江灣崇山「不忘國恥」紀念碑、侵華日軍細菌戰義烏展覽館、大水畈村察院廳。(稠江這邊工業區比較多,所以好玩的地方我也沒有發現過幾個,如果有好玩的,大家可以提供一下)
後宅街道:德勝岩-後山濟公殿-上岩寺(這條路線只需要一個下午的時間就可以了,因為義烏的山基本都不會很高,風景很不錯。重陽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到德勝岩登山的)
烏龍殿 :(後宅那邊山比較多,烏龍殿附近有一片很漂亮的水庫,當時去的時候還沒有弄好,那個地方也很適合野炊,但是我是不會帶你們去的,因為我忘記路了)
北苑街道:雪峰公園(這個公園我覺得樹好多,很適合談戀愛,你們懂得)

江東街道:

雞鳴山公園:這個公園就在工商學院後面,哈哈。單身的不要去,你會嫉妒的。
釣魚磯公園(釣魚飢公園我也很喜歡,江邊的風景非常漂亮。山上還有個塔,不過那個塔修了好多次了,已經沒有以前那種味道了)

江濱風光:義烏最美的風景線,一般沿江的公園,都很不錯的。只有在橋上看江景,晚上義烏的璀璨全都被那些燈光襯托的非常漂亮。

城西街道:

薰衣草基地:7月份的時候,一定要去夏演,帶網友去看看這個漂亮的地方。雖然這個薰衣草基地現在弄的還不是很成熟,但是看到那片紫色的花海,我想每個人都會期待愛情。
廿三里街道:

華溪森林公園:這個森林公園比在市區的公園高端上檔次了很多。有很高很大的灌木叢,有瀑布,附近可以燒烤,還有很漂亮很漂亮的水庫。我很喜歡。等秋天,可以再去一次。

Ⅳ 黃氏大宗祠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黃氏大宗祠商標總申請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1件,有0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黃氏大宗祠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Ⅳ 黃氏宗祠的祠堂位置

艾葉黃氏宗祠位於自貢市貢井區艾葉鎮。艾葉原屬榮縣,1939年9月(民國二十八年),成立省轄的自貢市時,隨貢井劃入自貢市。

Ⅵ 義烏的地理位置

義烏市位於浙江省中部。東與東陽市相鄰,南和永康市、武義縣相連,西與金華縣、蘭溪市接壤,北同浦江縣、諸暨市交界。市政府駐地稠城鎮縣前街21號,北距省城杭州108千米。面積1105.76萬人。轄16個鎮、5個鄉,共792個村委會、55個居委會,計17個自然鎮、1397個自然村。
秦贏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始置烏傷縣,相傳孝子顏烏負土葬父,群烏銜土助之,烏口皆傷,唐武德四年(621年)劃出烏傷縣置稠州,以稠岩得名,唐武德六年(623年),稠州分置烏孝、華川二縣,唐武德七年(624年),合烏孝、華川為一,始稱義烏縣,沿用至今,其意與烏傷、烏孝無別。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縣級)。

地處金衢盆地東緣,以丘陵為主,東、南、北三面環山,地勢自東北向西南緩降,構成一個南北長、東西短的長廊式盆地。南部與永康市交界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為全市最高峰,北部大陳江邊的瓦窯頭,海拔41.9米,為全市最低點。境內山地、丘陵、平原呈階梯狀分布。東北部的大山海拔906.6米,南部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西部的鵝毛尖海拔840.7米,這三座山成三足鼎立之勢聳立在市域邊界。中部為義烏江、大陳江、洪巡溪沖積而成的河谷平原。

河流屬錢塘江水系。境地內最長的河流義烏江,源出磐安縣大盤山,流經徐江鎮中央村與南江匯合入婺江,境內流長39.75千米,大注支流90餘條;其次是在陳江,由六都溪、八都溪、鴿溪於大陳匯合,注入浦陽江,境內流長17.5千米;此外尚有浦陽江支流洪巡溪等。全市有中型水庫5座,小一型水庫17座,小二型水庫75座,山塘水庫708座,其中中型水庫八都坑水庫,為全國首座建成的「五自」水庫,每年可向義烏城區供水2500萬噸以上,可灌溉義北地區10萬畝農田。義烏市為「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市)」,「全國水利技術推廣示範縣(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冬季長,春秋季短,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0C,歷年極端最高氣溫達40.90C,最低氣溫-10.70C;雨量充沛,平均年隱水量在1100—1600毫米之間,5、6月份為霉雨季節,雨量較多;日照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29.7小時;無霜期為243天。

自然資源豐富,有山林4.9萬公頃,林木以松、極和毛竹居多,森林覆蓋率達37.2%,礦產已開採的有瑩石、低熱值的褐煤、凝灰岩等,經初步勘探境內其蘊藏著鐵、銅、鋥、鋅等24種礦產資源、境內水力資源豐富,全市已建80千瓦以上小水電站18處,裝機48台,總裝機總量6090千瓦,年發電1500萬千瓦時。

全市共有耕地22810公頃,其中水田18990公頃。以種植水稻、麥類為主,為「國家級『一優兩高』農業示範區」,「省級商品糧基地」。經濟作物以糖蔗為主,為「國家級糖料基地」,兼營茶葉、黃花梨、柑桔、青棗曾列為貢品。生豬、蠶桑、甲魚等養殖業也有較快的發展。城北農業經濟開發區,已建立了觀光旅遊休閑農業區,名優品種種植區,特種品種養殖區,農產品加工區。其規模之大,投入之入、科技含量之高均居全國農業開發區前列。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商業發達,市場繁榮。義烏小商品市場以價格低、品種全、信息靈、守信譽的經濟特色,小、多、快、新的特點招來四方客商。目前,義烏市小商品市場總營業面積50餘萬平方米,正式攤位26000個,分為篁園路小商品市場,針織市場,賓王服裝、副食、紡織品市場,電器市場和室內用品文化市場等5個場點。市場年成交額近200億元,連續六年名列全國集貿市場之首,連續7年被評為全國「文明集貿市場」。除以上5個場點外,還有名列浙中地區之首的農貿城、物資市場、生產資料市場、木材市場、聯托運市場等。市場的崛起,給義烏工業和個體經濟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全市有工業企業14000家,其中服裝、什織、印刷、飾品、拉鏈、毛紡、玩具、鑰匙胚等八大行業,走在全國、全省同行的前列。1998年工業總產值達249.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73元。1995年擠身「中國經濟百強縣市」行列,位居第47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列浙江省第一位。1995年進入「浙江省首批小康縣(市)」行列。

市場的崛起,加速了義烏現代化城市的進程。市區面積從1984年的2.8平方千米擴展到了15.4平方千米,人口20萬左右。連年來,大量地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個文明、整潔、美麗的中等城市框架已經形成。

義烏為浙中交通樞紐。浙贛鐵路復線縱貫義烏境內達42公里,設大陳、蘇溪、荷葉塘、義烏、官塘、義亭6個站。義烏火車站已經擴建升為二級站。公路四通八達,有省道杭金線、義浦線、嵊東義線。全市已實現村村通公路、鄉鄉公路硬面化的目標。建設中的杭金衢高速公路縱貫境西部。規劃中的金甬高速公路在我市與杭金衢高速公路相接。聯托運業務遍及全國140餘個大中城市。民航義烏機場先後開通航班有廣州、北京、深圳、汕頭、福州、廈門、南京、鄭州等。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立體交通。

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衛生、文化事業亦有較大的發展。有浙江大學義烏分校,義烏商貿專修學院2所高等院校。全市有中學55所,其中普通高中11所,職業中學6所,小學183所,幼兒園691所。教育綜合水平居全省第二痊。廣播電視、文化體育事業都在蓬勃發展。義烏市先後被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鄉」、「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科技百強(縣)市」。

義烏山水秀美,人才輩出,素有「文化之邦」的美稱。孕育了一大批文人志士,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宋朝抗金名將宗澤,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朱丹溪,元代史學家黃氵晉,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礻韋, 明代抗倭名將吳百朋,清初治河名臣朱之錫,清休的教育家朱一新,以及現代語言這家陳望道,文藝理論家馮雪峰,歷史學家吳晗等。還有明代戚繼光招領的「義烏兵」嚴懲倭寇,威振四海。

義烏山清水秀,名勝古跡多。鑄造於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的雙林鐵塔,建於宋嘉定六年(1213)的古月橋,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的黃山八面廳,明清喬亭蟹鉗形墓葬群,及朱丹溪墓和馮雪峰故居等6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級保護單位有松瀑山摩崖題刻、善慧傅大士塔、方大宗祠等35處,還有雙林寺、德勝岩、瑞峰寺等10處寺(庵),為群眾游覽和開展合法宗教活動場所。華溪森林公園為省級森林公園。

Ⅶ 義烏名人

才華橫溢--駱賓王
駱賓王(619--687),字觀光,唐初詩人。資質聰穎,七歲時,便以一《詠鵝》詩而聞名於世,被人稱之為「神童」。 駱賓王一生生性直,講求氣節、不曲意奉承。駱賓王詩才橫溢,一生創作的詩文,數量浩瀚,留傳有130餘首詩,他的詩作與同時代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被稱為「初唐四傑」。駱賓王的詩,無論是思想性、藝術性還是人品與詩品、文品都是一流的,值得後人敬仰和欽佩。他的衣冠冢在市廿三里丁店村口,規模頗宏,「文革」時遭毀後重修,近來在駱家塘當年詠鵝所在地,建起了一個佔地六十畝,以駱賓王的一生為素材的仿唐園林,以表後人對這位傑出詩人的懷念。
抗金名將----宗澤
宗澤(1059-1128),字汝霖。宋代抗金名將。嘉祐四年十二月生於今聯合鄉新廳附近的板塘村,後遷移福田鄉宗宅。 元符元年(1098),任浙江省龍游縣令,並創辦學校,聘請教師。崇寧二年(1103),出任山東膠水縣令。政和三年(1113),調知山東掖縣。宣和元年(1119),因反對朝廷連結女真攻打契丹,被貶提到南京鴻慶宮。公元前1126年9月,68歲的宗澤率領隨從十多人一到磁州,就抓緊布置防守,整頓防務,訓練士兵。不久,金兵進攻了磁州,他利用自製的神臂弓打退了敵人,還派兵襲擊敵人糧道,連破河西敵軍三十餘村寨,從而振奮了軍心民心。1127年,康王趙枸即位稱帝。由於李綱推薦,宗澤留守開封。7月薪8日,宗澤連呼「渡河!渡河!渡河!」就永遠閉上了眼睛,終年70歲。宗澤的兒子宗穎與岳飛護送靈柩到鎮江,與夫人陳氏合葬於京峴山麓。前來瞻仰掃墓的遊人絡繹不絕。1937年重修,在墓前石碑坊橫匾鐫刻「民族之光」,柱上刻有「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黨三呼。」1984年再次整修,墓前石柱的背面刻有一聯:「頒表八百年前勛績承昭明於日月,錫垂萬千載後璞璣長炳耀乎乾坤」。
明白剛直士----徐僑
徐僑(1160--1237),南宋著名的政治家。今佛堂鎮王宅徐塘下村人,南宋著名哲學家呂祖謙的門人。淳熙十四年(1187)中進士,在江西上饒主簿時,拜理學大師朱熹為師,秒熹稱他為「明白剛直士兵」,給予他的書房命名為「毅齋」。後來,任紹興、南康司法,因家中喪事離職。寧宗開禧二年(1206),喪期滿後回臨安等候選用。南宋丞相史彌遠為首的主和派主張與金人議和,徐僑上書力陳議和之患,提出退敵之策,不怕觸怒權貴,為人稱頌。朝廷授予他嚴州推官,1214年,又改任刑工部架閣文字等職。1217年他擔任安慶知府,撫恤金、百姓,訓練士兵,作好抗金准備。紹定六年(1233),南宋小朝廷 重用忠臣,封徐僑為寶漠閣江東提刑,又升秘書少監改太常少卿,徐僑均以年事已高而推辭,不肯上任,後宋理宗請他兼任侍講,即常向皇上講些道理的官,又兼國子監祭酒、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官。因與新宰相意見不一致,徐僑再三要求辭官回義烏,宋理宗考慮他身體欠佳,才准許他退休。他回鄉不久便死了,享年78歲。宋理宗賜謚他「文清」二字,葬於五雲山的南麓。徐僑學識豐富,朱元龍、康植、王世傑、朱中、龔慶元、葉田庚這幾位進士、學者都是他的學生。他的著作有《讀易紀》3卷,《續史紀詠》1卷、《雜說》1卷、《文集》10卷。
出污泥而不染----黃溍
黃溍(1277-1357),字晉卿,稠城人,元代史官。著作有《日損齋稿》33卷,《義烏縣志》7卷,《日損齋筆記》1卷,《黃文獻集》10卷。黃溍從小就很聰明,教他讀詩書,能很快背誦,,一下筆,幾百字就頃刻而成,曾寫的《吊諸葛武侯辭》,杭州學者劉應龜留他當學生。20歲時游學杭州,與隱居浦江仙華山的詩人方鳳交遊,學問日進,以「文名於四方」。但黃溍淡泊名利,後因友人力薦,於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舉為教官,兩年後為憲吏。延祐二年中進士,公元1331年薦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造國史院編修官,教國子博士。1346年任翰林百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接著以升侍講學士,中奉大夫, 同知經筵事,一身數任多職。元朝中後期政治腐敗,但黃晉能出污泥而不染,在京城20年,「足不登巨公勢家之門「,不攀附,不阿諛,人們稱贊他」清風高節如冰壺尺玉,纖塵不污「。黃晉在義烏時,教了不少學生,如宋濂、王褘、傅爍、金涓、朱廉、傅藻都是他的高徒。他在書法方面造諧頗深。現存他的書法有:《與德懋書貼》、《免穎貼》、《跋蘭亭圖》百書法上均有其閃光的一頁。公元1350年夏4月,黃溍年逾古稀,告老還鄉,1157年閏9月5日逝世於綉湖邊的家中,終年81歲。朝延追封為「江夏郡公」,謚「文獻」。葬於縣東北三華里崇德鄉東野之原,義烏市書法藝術院所在地,稱黃大宗祠,用來紀念黃晉這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史官。
一代名醫----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原名朱震亨,字彥修,赤岸人。朱丹溪從小就十分聰明,酷愛讀書,一心想在仕途上發展,謀求一官半職,但由於當時社會的黑暗,屢考不中。後來他的母親生病,請了不少醫生也無用。由於他家原繫世代書香,藏有醫書,再加上他天資聰明,漸漸地入了門,並拜名醫羅知悌為師。朱丹溪治病堅持臨症視情,辯證施治,修定了《大觀方》,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制定了「相火論」,被譽為「滋陰大師」,還根據臨床經驗,寫下了大量治療雜病的理、法、方、葯,僅《丹溪心法》就記載1337方,被稱為治療雜病的「錦囊妙法」。他的《格致余論》、《丹溪心法》、《局方發揮》、《傷寒論辯》、《外科精要發揮》、《本草衍義補遺》等十幾部著作,成為祖國醫學寶庫中的燦爛明珠,並廣泛流傳至日本。現日本還有「丹溪學社」。後人把他與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四個醫師合稱為金元四大醫家。 朱丹溪的墓坐落於仿赤岸鎮東朱村北墩頭庵旁。1992年,又集資修建了朱丹溪陵園,塑有丹溪銅像,常有遊人前來瞻仰。
河神----朱之錫
朱之錫(1623-1666),在魯西南和蘇北地區,被當地人民頌稱為「河神」,義烏隴頭朱山頭下人,字孟九,號梅麓。 清順治二年(1645),赴北京趕考,以首科薦舉,第二年中了進士。順治十四年,又升他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河道治理,兼管軍內事務。朱之錫住在濟寧,統一治理黃河、淮河、定河。他重視治標又治本,調查研究,精心籌劃,使淤塞幾十年的決口,都有一一得到解決,使船泊得以暢航。 同時,朱之錫對民工十分體貼,曾向朝延奏請革除陋規,立碑於道,嚴禁官吏虐待民工,使用權民工的苦難有所緩解。康熙元年(1662),魯、皖、蘇一帶鬧飢荒,朱之錫首創了賑濟活動,救活了許多災民。乾隆四十五年,追封他為永寧候,並加封「佑安」。立了祠廟。他為清王朝的「乾嘉六治」立下了汗馬功勞。遺著有《河防疏略》20卷,至今仍對治理黃河有著極大的價值。
語言學家----陳望道
陳望道(1891-1977),原名明融,號參一,以字行,夏演鄉分水塘人,現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1915年,陳望道赴日本留學,先後東亞預備學校、早稻田大學、東洋大學、中央大學攻讀四年,結識了日本著名進步學者河上肇、山川均等。1919年「五四」運動回國後,任教於浙江第一師范學校,他與夏丏尊、劉大白、李次九被頑固勢力稱為「四大金剛」。1919年冬,在夏演鄉分水塘村翻譯了《共產黨宣言》。毛澤東同志就是讀了這本《共產黨宣言》之後才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1922年同師生參加了「五卅「運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等斗爭。1932年,陳望道完成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修辭學巨著《修辭學發凡》,這時國民黨在白區加緊文化「圍剿」,提出「尊孔讀經」,「文言復興」。解放後,陳望道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任兼文化部長,華東高教局局第,復旦大學校長,中國拉學哲學家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全國人大第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三、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他的著作有《修辭學發凡》、《美學概論》、《作文法講義》、《文法簡論》等。
湖畔詩人----馮雪峰
馮雪峰(1903-1976),原名福春。現代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赤岸鄉神壇村人。1919年,考入金華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學師范科。同年秋,考入浙江省師范學校,開始寫作新詩,與柔石等參加朱自清、葉聖陶指導的青年文學團體「晨光社」,後來又與潘漠華、應修人、汪靜之結成「湖畔詩社」,出版了《湖畔》《春的歌集》成了全國聞名的「湖畔詩人」。1930年1月創辦了《萌芽月刊》,7月、8月在「左聯」辦了「暑期補習班」,主辦現代文學藝術講習所。1932年2月,馮雪峰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1933年初,調任上海中央局宣傳部幹事,不久調任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1934年1月中旬參加了黨的三屆五中全會。1936年10月10日,魯迅因病重而逝世,請示中央同意,決定由馮雪峰負責主持魯迅葬儀,發動群眾參加浩大的悼念活動。1941年2月6日不幸被捕,在獄中創作了《真實之歌》和《靈山歌》兩年後,由黨的多方營救下出獄。解放之後,馮雪峰同志長期從事文藝理論研究和魯迅研究。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開除黨籍,撤銷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和作協副主席等職。1976年1月30日因患肺癌去世,1979年4月正式批准《關於馮雪峰右派問題的改正決定》,恢復黨籍,同年11月17日為他補開了正式追悼會。在赤岸鎮神壇村設立了馮雪峰居紀念館,並在義烏和北京兩次召開了馮雪峰研究會。
歷史學家----吳晗
吳晗(1909-1969),原名春晗,字伯辰。吳店苦竹塘村人。著名歷史學家。7歲始在鄉村學堂讀書,11歲時讀<<御批通鑒》。1927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預科。1928年入國立清華大學史學系,1931年被清華大學史學系破格錄取。1934年他在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37年,年僅28歲的吳晗被聘為雲南大學文史教授,1940年又到西南聯大執教。1945年吳晗幫助民主青年同盟建立秘密印刷廠,翻印中國共產黨的文件和毛澤東著作。1949年北平解放,吳晗參加接管北大、清華的工作,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學院長、歷史系主任等職,並參加了開國大典,後歷任一、二、三屆全國人代表,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二、三屆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以及全國青聯副主席、秘書長、民盟北京市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職。從1949年11月起,他還擔任了北京市副市長。1957年,吳晗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積極響應毛澤東同志發出的要學習海瑞剛直不阿精神的號召,寫了《海瑞罵皇帝》《論海瑞》和歷史劇《海瑞罷官》,受到「四人幫」的批判。
駐台大將軍----蔣仲苓
蔣仲苓,1922年9月出生於義烏蘇溪蔣宅村。曾就讀於蔣宅小學、義烏中學。後由其父蔣維倉帶往震旦大學附屬中學就讀,1938年畢業。同年進入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六期通訊科學習,1940年畢業。畢業後曾就讀於國民黨陸軍大學西南參謀班特二期、陸軍步校高級班六期、陸軍參謀大學正規班六期,在三軍戰爭學院將官班結業。1941年任國民黨部隊湖北二六集團司令部參謀處中尉參謀。1944年任第六師上尉連長,1945年調任通訊兵七團上尉連長,1946年調任通訊兵署署長室上尉參謀,1947年任七十五軍軍部少校參謀、中校科長等職。 後隨蔣介石退守台灣。1981年11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任陸軍總司令。1988年5月調任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兼任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1989年11月任「總統府」參軍長,1992年10月屆令除役,改任「國策顧問」。1994年11月至1999年9月調任「國防部」部長。1999年卸任,被聘為「總統府資政」。獲美國佛蒙特州諾威契大學政治學榮譽博士學位。 蔣仲苓於1981年被選為國民黨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1988年7月被選為第十三屆中央委員,1993年8月被選為第十四屆中央委員,1997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常委,2000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常委、副主席。 2000年3月28日至4月1日,蔣仲苓攜家眷首次從台灣回義烏探親,了卻了52年的夙願。
生物理學家----何琦
何琦(1902-1970),原名存章,字希韓,東河人。1927年燕京大學畢業,執教於山東齊魯大學生物系,繼在北京靜生生物調查所從事中國雙翅目昆蟲(蚊、蠅類)的研究。1936年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到英國利物浦墊帶病醫學院昆蟲系留學。何琦一生致力於醫學昆蟲研究,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區,對消滅微小按蚊及防治瘧疾的研究作出貢獻,於是964年被國家科委列為重大科研成果項目,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獎。何琦曾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昆蟲學會理事、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瘧疾研究室主任等職務,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在「文化大革命」中,橫遭打擊迫害,於是1970年含冤去世。1978年平反昭雪,1月15日在上海舉行追悼會,將骨灰安放在龍華烈士陵園內。
公共衛生學家----朱章賡
朱章賡(1900-1978),又名季青,隴頭朱里人。著名公共衛生學家。1932年9月到美國耶魯大學進修,次年8月得公共衛生博士學位,獲國際獎學金。1934年5月回國, 擔任南京中央衛生設施實驗外衛生教育系主任,兼中央大學衛生教育科主任,抗戰期間,先後擔任貴陽衛生人員訓練所所長、衛生署中央衛生室驗院院長。1947年4月到美國紐約,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過渡委員會衛生組副主任。1949年2月任國民政府衛生部次長。解放後,從1950年5月起,應聘到瑞士擔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衛生行政組主任。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北京醫學院副院長。1974年在衛生部外事局工作,1975年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1978年5月台票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早在1947年5月,朱章賡曾當選為中華醫學會第十五屆理事第。1963年回國後,任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著述有《孕婦之友》《蘇聯衛生設施》等。
棉作學家----馮澤芳
馮澤芳(1899-1959),字馥堂,赤岸人。1913年進金華省立七中就讀。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農科,1921年畢業後在東南大學任教。1930年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院深造,專攻棉花遺傳育種,獲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他是我國最早從事中國棉區劃分和棉工業布局研究的專家之一。學術界上認為棉區的劃分是其最大的貢獻。
水稻專家----周拾祿
周拾祿(1897-1979),字再中。田心鄉舟墟村人。15歲時考入杭州初級師范,18歲到東陽縣某山區任教。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農科,1921年畢業後在東南大學試驗場作水稻試驗工作。
音樂家----王力宏(英文名:Leehom Wang)
王力宏(1976年5月17日-),祖籍義烏佛堂鎮,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的羅徹斯特,為知名國語流行歌曲男歌手及唱片製作人。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伯克利音樂學院,雙學位碩士。他通曉英語、國語、法語,略知少許粵語和日語。其中英語為母語。

Ⅷ 最大黃氏宗祠在哪裡

黃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民國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艾葉黃氏宗祠位於自貢市貢井區艾葉鎮。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