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紀錄片地理知識
㈠ 河西走廊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啊
河西走廊抄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沖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沖積帶、沖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餘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乾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於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布著沖積平原。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引水灌溉條件好,便於開發利用,是河西走廊綠洲主要的分布地區。
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
以黑山、寬台山和大黃山為界將走廊分隔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均發源於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各河出山後,大部分滲入戈壁灘形成潛流,或被綠洲利用灌溉,僅較大河流下游注入終端湖。
㈡ 河西走廊紀錄片觀後感400字(高中)
歷史從未消失,只是存在於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里。
最近央視播出了由甘肅省委內宣傳部、中央電容視台科教頻道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製的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河西走廊》,共10集,每集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主題,以歷史時間為序,用寫實的手法,唯美的畫面、極具感染力的音樂,帶著觀眾倘佯於中原地區與西域邊塞連接的必然通道——河西走廊。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揭開了河西走廊的神秘面紗。
透過《河西走廊》,我們再次看到了張騫、霍去病、闊端、八思巴、飛天的描繪者、穿越古道的中西商賈……通過「復活」了的細節讓我們知道,華夏民族對於河西走廊的最初注視,緣於一個帝國被圍困的命運,年輕皇帝劉徹的一個決定,開啟了對西部的探索和開拓。
透過《河西走廊》,將觀眾頭腦里的歷史常識、詩詞歌賦次第激活,讓歷史變得鮮活可感,讓詩歌變得靈動有根,人們會更好地理解「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哀歌;體味「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理解絲綢之路對溝通東西經濟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透過《河西走廊》,我們不僅看到了西部河山的壯美,更理解河西走廊對我國正在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現實意義。
㈢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及其氣候特點和區位因素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東西長約1200千米,南北寬約100-200千米,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氣候屬大陸性乾旱氣候,氣候乾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自東而西年降水量漸少,乾燥度漸大。降水年際變化大。夏季降水佔全年總量50-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年均溫5.8-9.3℃。
河西走廊區位優勢明顯,呈現自然地理特徵的西向性與社會經濟特徵的東向性。河西走廊屬塔里木地台向東延伸部分,在歷次地質運動中是我國西南、西北與中原地區的交接帶,處於黃土、青藏、內蒙古三大高原交匯處,在地貌、氣候、植被、土壤等方面有很大過渡性。但因北接廣垠的沙漠、戈壁,自然條件西向性較強。從社會經濟特徵看,農業生產方式與東部相似,屬於東部農區向西部牧區延伸的一個狹長農業走廊。
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一些貴重有色金屬,如鎳、鈷、鉑族金屬和銅、鎢等儲量居全國前列,貯存地質條件良好,分布集中,具有較大的組合優勢和現實經濟意義;人均土地面積100.38畝,其中人均耕地3.2畝、草地49.8畝,另有宜農荒地2019.7萬畝;輝煌的文化遺產、奇特的西北自然風光、多彩的民族風情以及卓越的現代建設成就相結合,為本區發展旅遊業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旅遊資源。
㈣ 河西走廊的地理特點
河西走廊
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脈以北 、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南、烏鞘嶺以西。又稱甘肅走廊。因在黃河以西故名。
河西走廊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窄各處不等,由幾十千米到幾百千米,最寬300千米。面積8.9萬平方千米。海拔一般1100~1500米。大部為祁連山北麓沖積-洪積扇構成的山前傾斜平原。扇形地上部多由礫石組成,多砂磧、戈壁,很少利用。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質較細,大多為黃土狀物質,便於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綠洲農業區。走廊的河流全屬於發源於祁連山地的內陸水系,51條大小河流匯合為石羊河、弱水(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
河西走廊內部起伏較大,不少地方都有乾燥剝蝕的丘陵、山地突出於平原之上。走廊中間是2—3公里寬的沖積平原,它們又被突出其間的丘陵、山地分割為武威平原、張掖—酒泉平原、疏勒河平原。每個平原的中部多是綠洲區,溝渠交錯,耕地如織。綠洲之間貫穿有戈壁、沙漠。
屬溫帶乾旱荒漠氣候。年均溫約6~11℃。走廊是西伯利亞氣流南下 的通道,故冬季達半年之久 。1月均溫多在- 8~ - 12℃之間,極端最低溫超過-30℃ 。7 月均溫多在20~26℃之間,極端最高溫高於40℃ 。年降水量30~160毫米 ,而大部地區蒸發量2000~3000毫米,年日照一般在3000小時以上,無霜期約160~230天左右。綠洲農業發達,是中國大西北的糧棉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是歷史上中西交通要道,是從古都長安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由漢武帝主持開發。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里一直向西延伸。現代蘭新鐵路經此。
㈤ 如何評價《河西走廊》這部紀錄片
對於這部紀錄片來說,真正讓我覺得敬畏可看的是——雖然是當地有關部版門協助拍攝的,但是內容權卻以嚴謹而寫實的態度來追溯這里發生的故事。
對於這片土地的地理景觀,紀錄片只是用一句簡單而又精準的話一筆帶過:這里有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理景觀!(紀錄片原本可以濃墨重彩地對比吹一番牛逼,然後宣傳說:這里旅遊資源好牛逼,你們快來……)
地理大發現開始以後,河西走廊漸漸完成華夏文明歷史使命。所以我一直認為河西走廊是屬於歷史的地方,而紀錄片也主要講述這段狹長地域波瀾卓闊的曾經發生的故事(紀錄片以編年體形式,動用演員演繹出這里發生的「故事」)。
紀錄片最具亮點的另一個地方,絕對是雅尼創作的《河西走廊之夢》這首音樂。我對雅尼的實力深信不疑,但是當聽到這首音樂的時候,我還是被深深地驚艷到了,紀錄片主題曲幾乎和河西走廊呈天作之合。
㈥ 有哪些講述西北地理的紀錄片
最近仔細看了全片,覺得漢武帝真是厲害啊,沒有他銳意進取,打開河西走廊,那今天中國的版圖最少要少掉三分之一。這步片子拍得不錯,但好像預算不足啊,人太少,拍不出戰爭那種宏大氣氛。
㈦ 類似《下南洋》、《河西走廊》這類(中國)地理歷史類的紀錄片還有哪些
走遍中國、最後的馬幫、地理中國、新絲綢之路、
㈧ 請告訴我地理 河西走廊的所有知識點(常考點),靠 考了三次了都。。。
在整個走廊地區,以祁連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綠洲農業較盛。走廊自古為溝通西域要道,北版「絲綢之路」也經過權這里。嘉峪關、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於走廊西部.在祁連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著豐厚的永久積雪和史前冰川覆蓋,這些積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節融化,為這一地區大量的綠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河西走廊歷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古代絲綢之路在這里通過,張騫出使西域,不繞路走,而非要經過當時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餘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乾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 望採納!!!!!!!!!!!!!!
㈨ 誰有紀錄片河西走廊的解說詞,跪求!!有什麼條件可以詳談,我真的很喜歡這部紀錄片,找了好久都沒找到
網上有賣的,大約四五十元,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的,封皮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