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通遼雜糧產業地理氣候環境

通遼雜糧產業地理氣候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7 03:18:13

❶ 湖北潛江的地理氣候環境適合種植哪些經濟農作物

桃子、梨子、西瓜、甘蔗等等...

❷ 內蒙古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主要山脈,氣候,環境,人文風俗,語言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為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緯度,地處歐亞大陸內部,大部分地區處在東亞季風的影響之下,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復雜多樣,四季分明。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
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9650687人,佔79%;蒙古族人口為4226093人,佔17%;其它民族人口為829541人,佔4%。同2000年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826729人,增長4.39%,蒙古族人口增加196943人,增長4.89%;其他少數民族人口減少72778人,減少了8.07%。
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語(內蒙古方言),包括①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爾、巴林、鄂爾多斯、科爾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語。②巴爾虎-布里亞特方言,包括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新巴爾虎、布里亞特等土語。③衛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爾扈特、額魯特、察哈爾土語。[15]
漢族和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漢語(內蒙方言),各地不一致,東部地區(東四盟和錫林郭勒盟東部)使用東北官話居多;中西部(巴彥淖爾至錫林郭勒盟西部)使用晉語較多;阿拉善盟等受甘肅,寧夏影響較大,以蘭銀官話為主。

❸ 雲南的 地理位置 氣候環境 經濟怎麼樣,詳細說下

雲南的地理位置和氣候
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
雲南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隅緊倚西藏自治區,西部同緬甸接壤,南部與:寮國、越南毗連。從整個位置看,雲南北依廣袤的亞洲大陸,南臨遼闊的印度洋及太平洋。雲南省與鄰國的邊界線總長為4060公里,其中中緬段為1997公里,中老段為710公里,中越段為1353公里。
雲南省氣候特點
雲南地處低緯高原,由於大氣環流的影響,冬季受乾燥的大陸季風控制,夏季盛行濕潤的海洋季風,屬低緯山原季風氣候。
全省氣候類型豐富多樣,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高原氣候區共七個氣候類型。雲南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
其主要表現為:
一是氣候的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十分明顯;
二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均。何以雲南地高而天不寒?何以雲南冬特暖?
造成雲南冬暖,有地和天方面的原因。首先,雲南東有烏蒙山等高大山脈堵住從北方南下然後西進的西伯利亞冷空氣。但這並不夠,雲南上空冬季盛行從西南亞來的乾暖偏西氣流。這種氣流愈高愈強(高空還有西風急流)。因此,山脈下堵,西風氣流上阻,天地合力,終於把冷空氣拒於雲南高原之東。雲南冬季中既經常沐浴於溫暖的西風氣流之中,自然就溫暖如春了。而桂林等我國東部地區,由於經常「浸泡」在頻頻南下的冷空氣海洋之中,自然就比較寒冷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同緯度上我國東部地區都是亞熱帶氣候,而雲南河谷中卻有熱帶氣候的原因所在。冬季到雲南,東部地區北風呼嘯南下,大片地區劇烈降溫時,雲南卻仍然風和日麗,宛如生活在另一個洞天福地世界之中。

雲南不僅動植物資源豐富,也是我國地方氣候特色豐富的省份。
滇南西雙版納地區因為冬季十分溫暖,冬夏溫差大大減小,而雨、旱季節卻非常鮮明,因此當地和南鄰中南半島一樣,全年不分春夏秋冬,而是分為乾季(11-3月),熱季(4-5月)和雨季(6-9月),即變為一年三季了。

雲南絕大部分地區植物繁茂,可是橫斷山北部因為山脈最高,多重高山造成的焚風效應使金沙江竟然出現局部乾旱河谷。例如德欽縣境內的奔子欄年雨量只有336毫米(西南僅85公里的貢山年雨量1667毫米)。雲南省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雲南的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僅1998年到2007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2%,雲南經濟發展迅速,2007年底雲南省GDP達到4260.48億元人民幣,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36.33億元,增長6.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814.19億元,增長1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08.96億元,增長10.7%。人均GDP達到7582元,提前二年實現人均1000美元的階段性目標。

一、地級城市經濟實力日顯突出

❹ 如何介紹通遼

名稱:通遼市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地區:中國東北
市轄區面積:3212平方公里
機場:通遼機場
電話區號:0475
火車站:通遼站、通遼西站
下轄:奈曼旗、庫倫旗、科左中旗、科左後旗、扎魯特旗、開魯縣、霍林郭勒市
汽車牌照:蒙G [編輯本段]區域概況▲ 地理位置: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處北緯42°15′-45°41′、東經119°15′-123°43′之間,總面積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長約418公里,東西寬約370公里。東靠吉林省、西接赤峰市、南依遼寧省、西北和北邊分別與錫林郭勒盟、興安盟為鄰,屬東北和華北地區的交匯處。
▲ 地形地貌:通遼市地處松遼平原西端,屬於蒙古高原遞降到低山丘陵和傾斜沖擊平原地帶。北部山區屬大興安嶺余脈,面積19349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中部屬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沖擊平原,面積1250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1.0%,平原區由西向東逐漸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南部和西部屬於遼西山區的邊緣地帶,由淺山、丘陵、溝壑、沙沼構成,面積27684平方公里,佔46.5%,海拔400-600米。全市境內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瑪山,老道山和青龍山。
▲ 氣候特徵:通遼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短促溫熱,降水集中;秋季涼爽;冬季乾冷。大部分地區無霜期為90至150天。年降雨量350-450毫米。風能豐富、風能有效時數(3-20米/秒)為5000至6000小時。年有效風功率密度為100至150瓦/平方米。
▲ 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9.10萬人。年出生人口3.39萬人,出生率為10.96‰,年死亡人口1.75萬人,死亡率為5.6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9‰,比上年低0.6個千分點,城鎮人口102.81萬人,佔33.3%,鄉村人口206.29萬人,佔66.7%。按戶籍人口分組,農業人口199.71萬人,非農業人口112.80萬人;蒙古族人口143.90萬人,佔46.0%;男性人口159.24萬人,女性人口153.27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4:1。(蒙古族人口數量不僅是全自治區,而且也是全國最多的一個城市。)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通遼通遼市森林面積125萬公傾,林木總蓄積量1745萬立方米。林木樹種有46科、80屬、220種。
通遼市野生動物繁多,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白鸛、鴇、梅花鹿、紫貂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蓑羽鶴、鴛鴦、天鵝、猞猁、馬鹿、黃羊等近30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清溝還有環頸雉、斑翹山鶉、野兔、狐狸、斑鳩。一般經濟動物,遍布全市各地。鳥類有18目,49科,212種。野生植物麻黃、甘草、山杏、沙棘等資源品種獨特,質地優良。
通遼市礦產資源豐富,初步探明的礦藏41種,礦床和礦點190多處。全市煤炭保有量121億噸;石油遠景儲量為8億噸左右;鐵、鋅、鎢、銅等金屬礦藏10多處,礦點30多個,為世人矚目的"801"礦富含鈮、鉭、鈹、鋯等稀有金屬和重稀土,總儲量680萬噸;天然硅砂的儲量居全國之首,被稱為"冶煉之寶"的石墨儲量也很可觀,功能神奇的中華麥飯石蜚聲海內外。
通遼市土質肥沃、水草豐美。既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也是國家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被譽為"黃牛之鄉"。現有耕地面積91.4萬公傾、盛產玉米、小麥、水稻、大豆及小雜糧等、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5億公斤以上。境內草原面積327.4萬畝,牲畜存欄頭數達到712.5萬頭只,特別是西門塔爾牛、科爾沁牛、中國美利奴細毛羊、科爾沁細毛羊、科爾沁馬等畜種享譽國內外。 [編輯本段]農業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由於加快退耕還林還草,年末全市實有耕地面積103.19萬公頃,比上年增加5.49萬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1.3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6.63萬公頃,增長7.0%。在農作物播種面積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8.1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6.81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77.1%;油料作物播種面積6.6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85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6.6%,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蔬菜播種面積6.84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64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6.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糧食產量較上年增加,農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糧食產量429.24萬噸(85.85億斤),比上年增產17.24萬噸(3.45億斤),增長4.2%。其中:玉米359.75萬噸(71.95億斤);水稻18.60萬噸(3.72億斤);小麥8.09萬噸(1.62億斤)。
主要經濟作物中,油料、甜菜產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通遼夜景油料產量10.66萬噸,比上年增產0.36萬噸;甜菜產量2.96萬噸,較上年增產0.66萬噸。
蔬菜生產品種進一步優化,新特、精細品種增加,單產效益明顯提高。蔬菜總產量273.69萬噸,比去年增長18.9%,其中葉菜類產量115.24萬噸。特種作物生產進一步發展,鮮切花產量2.5萬噸,盆栽觀賞植物產量12.5萬噸,葯材產量1.16萬噸。
畜牧業生產穩步增長。牧業年度牲畜實有頭數1300.49萬頭(只),比上年增加170.59萬頭(只)。年末全市家畜實有頭數1036.91萬頭(只),比上年末增加162.31萬頭(只),增長18.6%,其中大小牲畜755.19萬頭(只),比上年末增加111.09萬頭(只),增長17.2%;豬281.72萬頭,增加51.22萬頭,增長22.2%。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61.58萬噸,比上年增長42.2%,其中:豬肉31.79萬噸,比上年增長68.2%;牛肉11.92萬噸,比上年增長11.4%;羊肉6.44萬噸,比上年增長61.0%。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資產投資:2006年該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使該市的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規模不斷擴大。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80億元,同比增長23.9%。
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7.78億元,同比增長29.6%。其中:國有單位投資完成116.08億元,佔43.3%。按三次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完成6.93億元,同比增長9.6%;第二產業投資完成167.40億元,同比增長47.6%,其中工業投資完成166.03億元,同比增長48.8%;第三產業投資完成93.45億元,同比增長7.5%。
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工業技改投資力度繼續加大。農林牧漁業完成投資9.67億元;製造業完成投資87.19億元;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完成投資60.75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投資38.42億元;房地產業完成投資17.62億元;公共設施管理業完成投資10.60億元;教育業完成投資3.29億元;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完成投資7.24億元。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新增生產能力:原煤開采1244萬噸/年;鉛鋅采礦13萬噸/年;鐵礦開采20萬噸/年;城市道路擴建長度39公里;新增高等院校建築面積83137平方米,學生席位14444個;新建公路8.5公里,改建公路448.03公里,新建客、貨運站6000平方米。
▲ 國內貿易:200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0.96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52.66億元,增長17.9%;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分別為28.97億元和29.34億元,增速達15.4%和15.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90.83億元,增長17.0%;住宿和餐飲業15.86億元,增長20.7%;其它行業4.27億元,同比下降0.4%。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經濟效益狀況繼續改善。全年商品銷售總額181.92億元,其中:批發企業93.80億元,零售企業88.12億元。
▲ 交通和郵電: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全年實現增加值33.09億元,同比增長20.5%。全年鐵路實現貨運周轉量394.32億噸公里,比上年增加37.69億噸公里,增長10.6%;客運周轉量35.66億人公里,比上年增加4.02億人公里,增長12.7%;公路貨運周轉量3089.80百萬噸公里,比上年增加834.80百萬噸公里,客運周轉量1455.46百萬人公里,比上年增加69.46百萬人公里。民航旅客發運量28867人,發運行李、貨物和郵政112.7噸;旅客周轉量2188萬人公里,貨物、郵政和行李周轉量9.4萬噸公里;總運輸線路長度達1736公里。
郵電通信業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8.0億元。全市有郵政機構154個,郵路總長度3998公里,農村投遞路線14016公里。年末全市行動電話用戶達到65萬戶,固定電話用戶38.5萬戶。據城鄉住戶調查資料顯示,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固定電話89部,行動電話150部;百戶農牧居民擁有固定電話54部,行動電話67部。
▲ 金融和保險業: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穩定增長。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03.73億元,比年初增長12.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20.63億元,增長9.2%。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58.50億元,增長21.5%。其中短期貸款157.68億元,同比增長12.9%;中長期貸款98.23億元,同比增長37.8%。
保險業收入減少,全年保費收入32915萬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9907萬元,同比增長0.6%;壽險保費收入23008萬元,同比下降10.4%。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8602萬元,其中財產險賠款5792萬元;壽險賠款及給付2810萬元。 [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和衛生: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9個,文化館8個,群眾藝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9個,博物館3個。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36座,通廣播的鄉123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4.79%,比上年增加0.36個百分點,縣、鄉電視台81座,通電視的鄉123個,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3.32%,比上年增加個0.36百分點。
2006年該市教育事業穩步發展,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學生輟學率明顯下降。全市普通高等學校1所,在校生15720人,招生3683人;普通高中招生21451人,在校生63818人;初中招生45939人,在校生135597人;普通小學826所,專任教師18621人,招生36999人,在校生218067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267人,從事特殊教育的專任教師42名;幼兒園22所,幼兒教育班1317個,在園(班)幼兒28990人。學齡人口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改善,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100%,畢業生升學率100.53%,比上年度提高0.53個百分點,輟學率為0.15%,比上年度下降0.7個百分點;初中畢業生升學率51.95%,比上年度下降3.29個百分點,輟學率為2.07%,比上年度下降個2.6百分點。
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不包括診所)242個,在全市衛生機構中,醫院38個;衛生院151個;采供血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8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10個。醫療床位5527張,醫院、衛生院床位5166張,佔93.5%。衛生技術人員8636人,其中執業醫師3819人,佔44.2%,注冊護士1926人,佔22.3%。
▲ 環境保護:環保事業發展加快,全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年末全市環保系統職工共有241人,環保機構23個。環境監測站8個,環境監測人員92人。自然保護區5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4848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生態示範區3個,其中國家級3個。建成環境雜訊達標區2個,達標區面積9.1平方公里,年內設立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達100%,環境法制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
▲ 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隨著各項增加居民收入措施的落實、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農畜產品價格上漲以及減免農業稅等惠農政策的實施,城鄉居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
全市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06年達到13908元,比上年增加2228元,增長19.1%,其中:國有單位人均13995元;集體單位人均12376元;其他單位人均13861元。
▲ 旅遊:2006年該市旅遊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全年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91.1萬人次,同比增長22.9%,其中海外旅遊者8829人次,同比增長15%,旅遊業總收入16.3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旅遊外匯收入374.2萬美元,同比增長30%。
旅遊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引資金額16280萬元,其中引進國外無償捐助185萬元,國外直接投資2000萬元,外地客商投資12000萬元,本地及民間投資2095萬元。
旅遊產品開發態勢良好,已經形成以原始草原、沙漠風光、民族風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骨架的旅遊格局,重點推出了四條旅遊精品線,一是大青溝—珠日河—扎、霍草原;二是孝庄故里生態旅遊區—大樂林寺—莫力廟—古榆園—清王府;三是努古斯台—阿古拉—博王府—大青溝—興源寺、福緣寺—塔敏查干;四是阿古拉—珠日河、鮮光民俗村—莫力廟—羊場農家樂、牧家樂。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通遼市地處祖國北疆,歷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璀璨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大約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居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現在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通遼的中南部地區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一蒙古高原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努爾哈赤稱帝,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里孕育了清代國母 孝庄文皇後,清末名將 僧格林沁,抗日英雄 嘎達梅林等。同時這里還有中國安代舞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豐富:有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清溝 有亞洲之最的沙漠水庫 莫利廟水庫。有中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煤礦。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偽滿洲國時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原哲里木盟霍林郭勒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縣級市,由通遼市代管。通遼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通遼市轄1個市轄區、1個縣、5個旗,代管1個縣級市。
通遼市行政區劃圖通遼市 面積59535平方千米,人口311萬人(2004年)。
科爾沁區面積 3212平方千米,人口81萬。郵政編碼028000。區人民政府駐霍林河大街。
霍林郭勒市面積585平方千米,人口 7萬。郵政編碼029200。
開魯縣面積 4488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028400。縣人民政府駐開魯鎮。
庫倫旗面積 4650平方千米,人口18萬。郵政編碼028200。旗人民政府駐庫倫鎮。
奈曼旗面積 8120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28300。旗人民政府駐大沁他拉鎮。
扎魯特旗面積17193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029100。旗人民政府駐魯北鎮。
科爾沁左翼中旗面積 9811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029300。旗人民政府駐保康鎮。
科爾沁左翼後旗面積11476平方千米,人口40萬。郵政編碼028100。旗人民政府駐甘旗卡鎮。 [編輯本段]旅遊景點西拉木倫公園
森林公園
珠日河草原旅遊區
霍林河草原旅遊區
輝特淖爾草原旅遊區
大青溝
吉祥密乘大樂林寺
興源寺
雙合爾山白塔
奈曼王府
孝庄故里生態旅遊區
古榆園
莫力廟
福緣寺
阿古拉
努古斯台
鮮光民俗村
羊場農家樂、牧家樂
塔敏查干
君寧家園

❺ 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畜牧業,氣候環境,地理緯度,地勢差異比較

內蒙古高原
是氣候乾旱少雨,地勢相對較低,以草原為主,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地勢高。

❻ 通遼的地理環境

通遼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通遼市地勢南部和北部高,中部低平,呈馬鞍形。北部為大興安嶺南麓余脈的石質山地丘陵;南部為遼西山地邊緣的淺山、黃土丘陵區;中部為西遼河流域沙質沖積平原,其中在西遼河流域沖積平原與山地、丘陵之間的過渡地帶分布著起伏不平的沙丘和沙地,。
氣候特徵
通遼市屬典型的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雨熱同季。
土壤概況
通遼市地帶性土壤為栗鈣土,其餘土壤主要有風沙土,灰色草甸土等十個種類。
植被覆蓋
通遼市地處森林和草原的過渡地帶,原始景觀為榆樹疏林草原,以草原植被為主,森林植被居其次。植被類型主要由乾旱草原類型及旱生草本植物構成。天然的喬灌木樹種有榆、蒙古櫟、黑樺、葉底珠、胡枝子、錦雞兒、山杏、沙柳等;包括羊草、針茅、隱子草、野穀草、鹼草、花苜蓿和差巴嘎篙等;山地和沙地適宜楊、柳、榆、樟子松、山杏、錦雞兒和黃柳等喬灌木生長。
水文情況
全市水系以西遼河水系為主,分布在其支流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教來河以及新開河,還有東遼河下游和遼河幹流的一部分支流、大凌河和霍林河的一部分。由於連年乾旱,全市境內遼河、新開河、教來河常年斷流,70多座中小型水庫乾涸,局部地下水位下降,水資源匱乏。
生態狀況
通遼市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是科爾沁沙地的主體地區。在沙地面積中。

❼ 根據通遼的氣候類型、降雨量、土壤狀況回答.謝謝.

地形地貌
通遼市地處松遼平原西端,屬於蒙古高原遞降到低山丘陵和傾斜沖擊平原地帶。北部山區屬大興安嶺余脈,面積19349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中部屬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沖擊平原,面積1250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1.0%,平原區由西向東逐漸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南部和西部屬於遼西山區的邊緣地帶,由淺山、丘陵、溝壑、沙沼構成,面積27684平方公里,佔46.5%,海拔400-600米。全市境內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瑪山,老道山和青龍山。
氣候特徵
通遼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短促溫熱,降水集中;秋季涼爽;冬季乾冷。大部分地區無霜期為90至150天。年降雨量350-450毫米。風能豐富、風能有效時數(3-20米/秒)為5000至6000小時。年有效風功率密度為100至150瓦/平方米。
食品
通遼市土質肥沃、水草豐美。既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也是國家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被譽為"黃牛之鄉"。現有耕地面積91.4萬公傾、盛產玉米、小麥、水稻、大豆及小雜糧等、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5億公斤以上。境內草原面積327.4萬畝,牲畜存欄頭數達到712.5萬頭只,特別是西門塔爾牛、科爾沁牛、中國美利奴細毛羊、科爾沁細毛羊、科爾沁馬等畜種享譽國內外。
編輯本段農業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由於加快退耕還林還草,年末全市實有耕地面積103.19萬公頃,比上年增加5.49萬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1.3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6.63萬公頃,增長7.0%。在農作物播種面積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8.1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6.81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77.1%;油料作物播種面積6.6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85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6.6%,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蔬菜播種面積6.84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64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6.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糧食
產量較上年增加,農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糧食產量429.24萬噸(85.85億斤),比上年增產17.24萬噸(3.45億斤),增長4.2%。其中:玉米359.75萬噸(71.95億斤);水稻18.60萬噸(3.72億斤);小麥8.09萬噸(1.62億斤)。
經濟作物
油料、甜菜產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通遼美麗的夜景
油料產量10.66萬噸,比上年增產0.36萬噸;甜菜產量2.96萬噸,較上年增產0.66萬噸。 蔬菜生產品種進一步優化,新特、精細品種增加,單產效益明顯提高。蔬菜總產量273.69萬噸,比去年增長18.9%,其中葉菜類產量115.24萬噸。特種作物生產進一步發展,鮮切花產量2.5萬噸,盆栽觀賞植物產量12.5萬噸,葯材產量1.16萬噸。

❽ 黑龍江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黑龍江省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經度最東的省份,西起121°11′E,東至135°05′E,南起43°26′N,北至53°33′N,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2個熱量帶;東西跨14個經度,3個濕潤區。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區和松嶺區)。

2、地形地貌

黑龍江省地貌特徵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勢大致是西北、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構成。西北部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小興安嶺山地,東南部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張廣才嶺、老爺嶺、完達山脈。

3、氣候特徵

黑龍江省屬於寒溫帶與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省從南向北,依溫度指標可分為中溫帶和寒溫帶。從東向西,依乾燥度指標可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

4、水文概況

黑龍江省境內江河湖泊眾多,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綏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2881條,總長度為9.21萬千米。

(8)通遼雜糧產業地理氣候環境擴展閱讀:

植物資源

黑龍江省連綿起伏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老爺嶺構成了全省以山林為主的自然景觀,全省林地面積占整個土地面積的近一半。此外,還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這些復雜的地域中分布著2100餘種的植物,其中具有經濟價值的有1000餘種。

這些植物資源按用途可分為葯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澱粉植物、油料植物、色素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飼料植物、木材植物、樹膠植物、樹脂植物、纖維植物、環保植物、觀賞植物、農葯植物、蹂料植物等17大類。

在木材植物中有全國十分珍貴的紅松、黃菠蘿、核桃揪、水曲柳、東北紅豆杉等,黑龍江省林區每年都為國家生產大量的木材。食用植物是黑龍江省野生經濟植物中分布較多、貯量較大的一類,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產量為最大。

動物資源

黑龍江省野生動物共476種,其中獸類88種、鳥類361種、爬行類16種、兩棲類1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獸類有東北虎、豹、紫貂、貂熊、梅花鹿5種,鳥類有丹頂鶴、大鴇、白獾、中華秋沙鴨等12種;

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獸類有馬鹿、黑熊、棕熊、雪兔等11種,鳥類有大天鵝、花尾榛雞、鴛鴦等56種。其中有許多都是黑龍江省乃至全國十分珍貴的野生動物,如東北虎、紫貂、梅花鹿、馬鹿等。鳥類中久負盛名的「飛龍」即是分布在全省的花尾棒雞。

❾ 通遼有什麼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

位置境域

通遼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松遼平原西端、科爾沁草原腹地,地理位置位於北緯42°15′—45°59′,東經119°14′—123°43′之間,東與吉林省接壤,南與遼寧省毗鄰,西與赤峰市、錫林郭勒盟交界,北與興安盟相連;南北長約418千米,東西寬約370千米,土地面積59835平方千米。[1]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background: url("https://api.map..com/images/blank.gif"); width: 14px; height: 21px; left: 382px; top: 140px; z-index: -8731596;">

©2020 Bai - GS(2019)5218號 - 甲測資字1100930 - 京ICP證030173號 - Data © 長地萬方

地形地貌

通遼市處於蒙古高原遞降遼河平原的斜坡,地貌總輪廓是南部、

科爾沁區一角(2張)

北部高,中部低平。北部為大興安嶺南麓余脈的石質山地、丘陵區,海拔高度400~1300米,佔全市面積的22.8%。最高峰是罕山吞特爾峰,海拔高度1444米。南部為遼西山地的黃土丘陵和淺山區,海拔高度550~730米,佔全市面積的7.0%;中部為西遼河沖積平原,海拔高度120~320米,其邊緣分布著固定、半固定沙沼,佔全市面積的70.7%。全市境內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瑪山、吐爾基山、老道山和青龍山。

氣候

通遼市地處中緯度,屬中溫帶、乾旱和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降雨集中,秋季涼爽短促、氣溫下降快、霜凍北早南晚,冬季漫長少雪寒冷。年平均氣溫中部平原5~6°C,南部在6°C以上,北部山區為0~6°C。≥10°C的積溫魯北以南為3000~3200°C,魯北以北為2200~3000°C,霍林河地區為1900~2200°C。無霜期魯北以南為140~160天,魯北以北為140天以下。全市年降水量變化在305~485毫米之間,年降水的70%集中在6~8月份。全市各地濕潤度一般在0.3~0.7之間。全市光能資源豐富,光合有效輻射2506~2728兆焦耳/平方米年,年日照時數2868~3111小時,作物生長期(4~9月)日照時數為1577~1709小時,熱量資源適宜於農牧林業發展。年平均蒸發量1817.4毫米(蒸發皿為20厘米口徑)。氣候條件為雨熱同期,有利於植物生長及物質轉化和積累。乾旱、洪澇和大風天氣是影響農、牧、林業生產的主要自然災害。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底,通遼市共有藝術事業研究所2個,文化館9個,博物館5個,城市電影院16個,農村、牧區電影隊139個,圖書館9個,圖書館藏書115.17萬冊。專業藝術表演團體9個,藝術團體共演出1254場(次),觀眾達77.4萬人次。全市有縣廣播電視台7個,鄉廣播電視站74個,通電視的村2127個,通廣播的村2127個,調頻台42座。無線廣播電台1座,廣播節目4套。廣播節目覆蓋人口309.79萬人,電視節目覆蓋人口309.63萬人,有線電視入戶率為19.14%。

水文

通遼市水系由西遼河水系、柳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嫩江水系及東遼河組成,其中西遼河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60%以上。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7條,屬遼河流域的38條,屬松花江流域的3條,屬大凌河流域的5條,屬內陸河1條。從水文地理特徵上看,全市河流劃分為北部山區河流,中部平原區河流和南部淺山丘陵區河流三個部分。通遼市境內有自然湖泊612個,總集水面積292.9平方千米,總蓄水能力3.53億立方米。

❿ 蕎麥之鄉是哪裡

倫旗種植蕎麥終久歷史.庫倫蕎麥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侯特點形成了獨特的品質:其富含蛋白質,脂肪和具有保健功能的多種礦物質元素及維生素B1.B2等。經國家商檢局、中科院衛生研究所的簽定和營養成份分析,蕎麥籽粒中含蛋白質10.3—11.9,澱粉63,3—75%,粗纖維1013—13.8%,VBl,VB2、VE的含量均高於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 同時含有大量的鐵、鈣、銅、鋅、硼、碘等元素和各種氨基酸,據測定在蛋白質中合有18種氨基酸。人體必需的8種氦基酸含量比較豐富,配比合理,其中賴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均超過大米,尤其是所含的蘆丁是蕎麥的特有成份,具有軟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的功能,對心血管疾病扣高血壓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對控制和治療糖尿病有效率達93%;另外,它還有健胃、免疫,消炎、防癌變之功能。 庫倫旗的地理、氣候、土質等條件,特別適合蕎麥生長,蕎麥始終是庫倫旗的主要糧食作物,因此庫倫旗被稱為「中國蕎麥之鄉」。全旗每年蕎麥種植面積都在35萬畝以上,其產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
庫倫旗位於內蒙古通遼市西南部, 南與遼寧省的阜新、彰武兩縣接壤,東、西至北與本市的科左後旗、奈曼旗為鄰。庫倫旗的蕎麥日照時間長,有效積溫多,降水集中在6~8月份,這樣的氣候環境特別適合蕎麥生長,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條件使得「庫倫蕎麥」有其獨特的品質特徵,能夠加工蕎麥面精粉、蕎麥粉、蕎麥掛面,還能釀造蕎麥酒。庫倫蕎麥以種植面積廣、產量高、面細、色白、味香、加工精細、蛋白質、多種維生素、澱粉含量高等特點而聞名國內外。2006年3月28日,國家工商總局正式公布了「庫倫蕎麥」原產地商標認證。這是通遼市也是內蒙古自治區獲得認證注冊的農產品首枚原產地證明商標。原產地證明商標就是將地理標志和原產地名稱納入證明商標制度中,是對原產地加以保護的一種商標類型。只有取得原產地證明商標的地區的產品才能使用該商標。通過注冊原產地證明商標不但可以保護自己的名優特產品,而且還可以提升產品的無形價值,為當地農產品走向國內國際市場奠定堅實基礎。庫倫旗近年來立足蕎麥資源優勢,組織農民群眾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擴大蕎麥種植規模,提高蕎麥單產。在推廣種植優良品種的基礎上,投資410萬元建設了1萬畝蕎麥良種繁育基地,使全旗蕎麥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產量達4000萬公斤。其系列產品蕎麥米、蕎麥掛面、蕎麥蜂蜜、蕎麥皮枕芯等暢銷國內外。該旗蕎麥通過國家原產地商標認證後,真正打響了「中國蕎麥之鄉」品牌,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拉長產業鏈條,從而加快全旗農牧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庫倫旗依託「蕎麥原產地商標認證」的品牌優勢,精心打造以蕎麥為主的雜糧品牌,在龍頭加工企業的引領下,其系列產品拿到了國際訂單,走出了國門,遠銷到東南亞和歐美市場。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