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影響公共政策的例子

地理環境影響公共政策的例子

發布時間: 2021-02-27 03:17:34

① 有什麼因為地理因素的原因而使公共政策改變的事例嗎

有什麼因為地理因素的原因而使公共政策改變的實力嗎?汶川地震。

② 簡述社會環境對公共政策的影響

公共政策環境
什麼是公共政策環境
公共政策環境是指影響公共政策產生、存在和專發展的一切因屬素的總和。

公共政策環境的特徵
公共政策環境特徵是指公共政策環境在政策運行過程中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多樣性與復雜性。任何一項公共政策從制定到實施的全過程,都會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第二,動態性與穩定性。一般說來,環境因素是不斷變化的。公共政策一旦形成並實施,就會反過來對產生它的環境發生反作用,從而引起環境的變化。但是,在一定時期和特定領域,公共政策環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穩定性既通過這一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地穩定體現,同時又要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和相關制度的穩定性體現。

第三,確定性與突發性。雖然公共政策環境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但正如哲學里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一樣,公共政策環境的變化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從而體現出確定性。諸如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它們的數量、質量和發展變化的趨勢是決策者在事先可以預料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出乎意料的,突發的,這些往往出乎決策者的預料,尤其表現為自然因素的突發事件。

③ 討論公共政策環境對公共政策的影響。

公共政策環境 什麼是公共政策環境 公共政策環境是指影響公共政策產生、存在和發展的一切因素的總和。 公共政策環境的特徵 公共政策環境特徵是指公共政策環境在政策運行過程中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

④ 想要舉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相互影響的實例。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舉例可以專從氣壓帶、風帶屬的分布規律推測氣候的形成與特徵,而氣候又是影響自然帶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比如位於位於終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的控制地區,形成的氣候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相對應的自然帶是(熱帶雨林帶)。
而處於(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下形成的(地中海氣候)與之對應的自然帶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又比如,從赤道低氣壓帶以北到副熱帶高氣壓帶南北兩端的自然帶變化體現了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中的(緯度)地帶分異規律,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
而從副極地低氣壓帶以南至副熱帶高氣壓帶以北自然帶的變化體現了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中的(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
簡單舉例:山區比平原的氣溫要低,山脈的垂直氣候差異是因為海拔高度的影響。海水升溫的速度比陸地慢是受太陽輻射的影響。南方比北方氣候熱,是受緯度的影響。

⑤ 1、政治環境是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 2、簡述公共政策環境的各種類型及其優缺點。

1政治環境是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答:1.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影響政策系統內性質;2政治文化成為個人和容社會的特定行為方式與價值觀念,進而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行為過程;3環境影響政策的民主化程度和合法化程度。
2簡述公共政策環境的各種類型及其優缺點?答:1、 答:按照屬性可以分為:1自然環境:優點:這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國家經濟建設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構成政策系統最基礎,最穩定的環境。缺點:過分誇大地理環境對政策系統的制約作用而忽略政策系統自身的能動作用,則會導致機構唯物主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2經濟環境:優點:對政策系統的生存、發展與運行具有重要影響的各種經濟因素的總和,影響公共政策的主要外化形式是經濟制度,缺點:經濟環境是制定和執行公共政策的基本出發點;提供政策系統運行所必須的資源;影響政策系統的經濟目標取向;不同的經濟形態對系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3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決定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的素質構成,決定了公共政策受眾人的素質。4國際環境:優點有多樣性、變動性、主觀性和人為性的特點。缺點:受到一國與他國之間的關系制約。

⑥ 人們有哪些保護自然環境的例子

不亂佔耕地、不焚燒秸桿、不吃田雞,保蛙護農、提倡觀鳥,反對關鳥、拒食野生動物。

1、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進入21世紀,人口不斷增多,耕地逐漸減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確保耕地的數量和質量。

2、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穗)部分的總稱。通常指小麥、水稻、玉米、薯類、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農作物(通常為粗糧)在收獲籽實後的剩餘部分。

3、田雞又稱蛙、水雞、坐魚,包括普通青蛙、牛蛙等。因其肉質細嫩勝似雞肉,故而稱田雞。田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水分和少量脂肪,肉味鮮美,春天鮮、秋天香,是餐桌上的佳餚。

4、鳥類: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體均被羽,恆溫,卵生,胚胎外有羊膜。前肢成翼,有時退化。多營飛翔生活。心臟是2心房2心室。骨多空隙,內充氣體。呼吸器官除肺外,有輔助呼吸的氣囊。地球上的鳥類分為游禽、涉禽、攀禽、走禽、猛禽、鳴禽六大類。

5、野生動物,顧名思義,為野外環境生長繁殖的動物,一般而言,具有以下特徵:野外獨立生存,即不依靠外部因素(如人類力量)存活,此外還具有種群及排他性。

(6)地理環境影響公共政策的例子擴展閱讀:

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化學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

⑦ 我國公共政策的案例有哪些

案例:

一、由於供暖需求大幅增加,河北省天然氣供應處於嚴重緊張狀態;

二、山西省臨汾市部分城區發生供暖遲到現象。問題出現後,河北省緊急實施天然氣需求側管理機制,及時啟動天然氣供應橙色預警;臨汾市各級幹部也加班加點攻克難關,全力做好供暖掃尾工作。

相關政府部門的及時應對、務實舉措,回應了老百姓的民生關切,在冬日裡傳遞了暖意。情況雖已好轉,但在清潔取暖的大趨勢下,天然氣供應緊張、供暖不順暢等問題,值得重視與反思。今年冬季,北方部分地區加快推進「煤改氣」。

環保部劃定的「禁煤區」,也迎來第一個冬天。天然氣需求量短時間內激增,考驗供給能力;取暖、燃燒設備等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時間長、成本高,無法一蹴而就。兩種因素相互疊加,導致部分家庭遭遇供暖困難。

(7)地理環境影響公共政策的例子擴展閱讀

現實中,公共政策往往難以一步到位,謀劃決策需要多一些全局意識、問題意識、過程意識。公共政策具有很強的系統性。

以「煤改氣」為例,政策上游對接我國乃至世界能源市場,下游的政策效果則事關居民取暖、企業生產、環境治理等多個領域,可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制定決策切不可只抓一點、不及其餘,而需要進行全面、系統、多維度的分析研判,做好應急預案。

同時,落實公共政策必須尊重客觀規律。譬如,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是一個歷史過程,善用「巧勁」才能事半功倍。

⑧ 【地理環境對中央集權的影響】例子及影響

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一樣,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的.
首先,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有廣袤而肥沃的黃土和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河,這是中國歷史與文化起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面積廣大的疆土,為早期各部落提供了不同的場所,後來經過不斷的融合與兼並,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這種在經濟、軍事、等方面高度統一的狀況,形成了中華民族比較穩定的心態和華夏文化強大的融合力;其次,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臨大海,西南為古人無法逾越的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西北為廣闊無垠的沙漠,北部多為高原山地,加上中原地區有較為有利的農業自然條件,因而形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民族性格.第三,由於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加上地理環境適宜,因而文明的早期發展是與農耕相聯系的,故被稱之為農業社會文化.在長期的耕作中,人們充分體會到了季風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為了更好的掌握農時,人們逐漸發明了節氣和歷法,以及發展了在古代具有較高水平的天文學.由於長期穩定的發展,漢字很早就被發明,並很快成熟和被大量運用,還以次而發展了書法文化,推動了造紙的發明.第四,中國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這也影響到了文明拓展的方向.總之,中國歷史與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下起源、發展和發生遷移的.
中國是人類起源、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原始歷史與文化的遺址廣布於大江南北,集中於黃河上下.漢文化之所以最早發祥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是與這里的地理環境緊密相關的.黃河中下游有舉世聞名的黃土堆積,其被覆的深厚和堆積的廣袤,是世界上所罕見的.黃土垂直節理發育,垂直性強,利於穴居;土粒均勻、舒松,含天然養分多,利於耕作;該地季風氣候明顯,雨熱同期,利於種植和收獲.原始居住地多分布於黃河及某支流的河谷階地上,既可以躲避洪水泛濫,又利於取水用水.加上在歷史時期據說「黃土高原分布著廣大的森林,森林之間,夾雜著草原.有耕作稼穡之便,又有漁獵採集之利.」所以,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
戰國時代,中原諸侯忙於互相征伐兼並,南方的楚族勢力向北伸張,進至淮河流域;北方匈奴也乘機崛起,侵入肥美的鄂爾多斯草原.西方,漢民族尋渭河河谷繼續向西發展,到達黃土高原的西陲.當時漢民族的政治和文化活動,以黃河及其最大支流渭河的河谷為軸線,是東西向的.中國的幾個著名古都——長安、洛陽和開封等,皆分布在這一軸線上.秦王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措施的實行,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擴大了融合的范圍,為漢族歷史文化的最後形成准備了充分的基礎條件.
漢朝建立,使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自然地理知識也有了很多的認識.這一時期,有著名的張衡的地動儀的誕生,還有張騫出使西域的偉績.自西漢末期,由於北方戰亂頻頻,特別是東漢後期,統治集團的日趨腐朽,輪流當政的宦官外戚競相壓榨農民,農民處境日益惡劣,迫使農民到處流亡.這時南方的豐腴富庶對北方農民則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口的移入,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繁榮,又常為歷史文化發展的基礎.漢代時期,隨著北方人口的南遷,加之南方優越的地理環境條件,江南地區的經濟日趨提高,從而推動了歷史與文化的發展.原來漢文化的核心地帶集中於北方的局面開始被打破,並逐漸產生了向南移動的趨勢.隋唐時期,經過數百年的開發,江南已超過北方,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和其他產品的供應基地.到了宋朝,文化中心也逐漸移到了江南,南方的經濟文化繼續發展.唐宋時期是我國地理學認識和傳統地理著作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這時有著名的玄奘與他的《大唐西域記》,有僧一行對大地測量的貢獻,還有沈括先進的地理思想.這些都充分說明人們對自然地理的知識更為重視了,而且運用已有的地理知識指導生產生活.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地理環境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宋金以後,元朝建立,蒙古族入侵中原,連年戰亂,又使北方人民紛紛又向南方流亡,北方更為荒殘不堪.而南方卻繼續發展,人口和財富大量集中於東南的現象,至明代越加明顯了.
明清時期,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為我國最先進的農業區更為明顯.之所以江南地區成為了先進的經濟文化中心,是與這個地區的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是密切不可分的.這個時期,有關地理知識的認識與應用主要體現在對海內外旅行考察的廣泛進行,以及隨之而來的區域地理知識的擴大.遠在西方「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前的半個多世紀,這時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已率領龐大的船隊,在東南亞、印度洋地區進行了大規模、長達30年的航海活動.這不僅是中國海上探險事業的巨大成就,也是我國地理發現史上的壯舉.鄭和的大規模航海活動,不僅擴大了中外經濟交流,而且在地理認識史上,也再一次擴大了中國人民對「西洋」的地理新眼界.更重要的是,對地理知識的深刻認識,也同時推動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地理環境是歷史與文化的舞台.綜觀我國的歷史,可以發現歷史文化的起源是與地理環境相互依存的,而且我國歷史與文化的發展也與地理環境密不可分.我們要加強對地理環境知識的認識,通過對地理環境知識的認識來指導實際的生產生活,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

⑨ 有哪些具體實例可以說明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其實挺多的,我就從自然造物說起吧。在我國你很少看見像非洲中東印度那樣的版頭頂缸 。因為我們權有竹子, 可以做扁擔 ,所以不用頭頂缸 。這樣的情況有更多 比如美洲沒有馬,那美洲的文明就被束縛住了 而北歐多港灣 多林 多河流的環境又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 這些自然對人類的束縛或者助益是普遍存在的 ,尤其是工業革命前人類的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的時候。工業革命後人類改造自然能力不斷發展 ,很多地區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如日本自身並沒有鐵和煤,但是利用海運和全球市場它也可以有發達的鋼鐵工業。不過,從一個大的宏觀的角度來看, 人類的一切成就的基礎都建立在對自然造物的應用上 ,我們人類社會本身也可以說是的一種造物 不過是更復雜罷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