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地理位置特點
A. 中國地理位置的特點
地理位置特點:
從世界上看——位於從東西半球來看,她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回球答來看,她位於北半球;從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為止關系看,她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的國家。
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終年冰雪帶。
我國位於
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
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與許多國家接壤;
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我國地表高低起伏,西部以山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總特徵為西部高,東部低。中國地勢從青藏高原向北、向東,各類地形呈階梯狀逐級降低。
我國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東部,這里土壤肥沃,開發悠久歷史。
我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東經135度2分30秒)
我國領土最南端在男孩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北緯3度52分)
我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東經73度40分)
我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北緯53度33分)
B. 莆田地理位置..
莆田市簡介
C. 解家堡地理位置的特點
1 鞍山市八泉井抄農場坐落在千山區東鞍山鎮解家堡村,地處鞍山市區南部。農業勞動力1800人;其中,糧食作物面積1000,蔬菜面積800畝;果園面積950畝,其中南果梨800畝,葡萄150畝;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5850元。2006年,糧食作物畝純收入500元左右,露地蔬菜畝純收入1200---1500元。
2 解家堡鄉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16.8公里。全鄉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20公里,總面積386平方公里,總人口11800人。地貌屬南部黃土丘陵溝壑與北部風沙草灘區的過渡帶,全鄉共有耕地4.7萬畝(其中水地0.5萬畝)。全鄉轄46個行政村,轄縣、鄉屬事企業單位13個。
解家堡鄉境內有豐富的青石礦。農業特產以羊子、馬鈴薯、綠豆、黃豆、小米為主。
解家堡鄉境內有著名的明長城遺址,有保存較完整的柏林堡、卧虎寨;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龍興寺、河津寺,內有石刻壁畫、碑記、佛像、岩洞、古柏,「兩寺」因具有奇、險的特點與茂密的樹木植被、古廟、樓台相結合,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D. 地理位置特徵怎麼描述
地理位置一般是用來描述地理事物時間和空間關系。
它根據人們不同的版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權進行對地理事物的定性玫定量定位從而把握地理事物的時空屬性和相關特徵。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對性和絕對性,一般分為絕對地理位置和相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是以其參考點的周圍事物進行確定。而絕對地理位置是以整個地球為參考系,以經緯度為度量標准。地球上每一個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經緯度值。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質來分,可劃分為經濟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E.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缺點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點:
1、緯度位置好,位於溫帶亞熱帶之間。
2、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好,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向最大的大洋,倚靠最高的高原。從而有了溫暖濕潤雨水充沛的氣候,青藏高原還有的水塔和屏障等重大戰略作用。
3、地形和水文優勢,擁有多塊世界最大的平原之一,西高東低的地形+河流資源豐富=豐富的水資源、航運資源和水能資源。
4、資源豐富,耕地、水、煤炭油氣、各種礦產、生物等等資源眾多,地大物博,應有盡有。
5、陸地面積大,海岸線長。使中國成為世界為數不多的海陸兼備的國家,而且是擁有全地形地貌的國家,戰略縱深大,海岸線狹長,大陸架寬廣,良港、島嶼眾多。
中國地理位置的缺點:
1、地形復雜崎嶇,山地太多。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導致基建成本高,交通始終是中國西部山區發展的主要障礙。
2、地形氣候差異過大, 西北部氣候乾旱,青藏高原嚴寒且生態脆弱不適宜發展,導致東西部資源、人口的分布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3、自然災害多,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頻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洪災、旱災、地震、台風、冰雹、沙塵暴、山體滑坡等。
4、中國石油資源不夠豐富。
5、海權短板明顯,中國既是海洋大國,也不是海洋大國。中國近海被過多的群島、島嶼包圍(即所謂島鏈的封鎖),活動受限於狹小的近海空間里。
(5)莆田地理位置特點擴展閱讀
1、外交情況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中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和許多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2、音樂情況
中國在世界當代音樂文化中保持著它的獨特體系、獨特思維和獨特風格,因而對世界音樂是具有獨特貢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音樂的歷史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階段,並揭開了新的、更加燦爛篇章。在聲樂、器樂、大型音樂體裁,以及歌劇、舞劇、電影音樂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和成就。中國當代音樂有一些作品可以列入世界音樂的經典寶庫。
F. 福建莆田的地理位置怎麼樣
大多為平原,山地佔得較少,是個旅遊勝地
G. 簡述福建省的地理位置特點
福建省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相望。
H. 莆田在公元前的地理位置
歷史
夏、商時期屬揚州,西周時屬七閩地,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百越,秦時屬閩中郡,西漢前期屬閩越國,西漢後期屬會稽郡冶縣,東漢後期屬南部都尉侯官縣,三國時期屬建安郡侯官縣,西晉時期屬晉安郡侯官縣,南朝前期屬南安郡。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隋開皇九年(589年),兩度置廢莆田縣,先後隸屬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和泉州(今福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縣地再置莆田縣,屬豐州(今泉州)。
唐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莆田、清源2縣屬武榮州(後改泉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泉州為清源郡,而清源縣改為仙游縣,莆田、仙游2縣屬清源郡。之後清源郡又改為泉州、清源軍、平海軍,莆田、仙游2縣亦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詔以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四縣之部分屬地置興化縣(治所在今仙游縣游洋鎮),並在其地建太平軍。太平興國五年,改太平軍為興化軍,劃出平海軍(今泉州市)的莆田、仙游2縣歸興化軍管轄,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與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邵武軍合稱為「八閩」,轄地基本上與今莆田市相同。太平興國八年,軍治遷至莆田縣城。宋雍熙二年(985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興化軍隸屬福建路。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恭帝在臨安(今杭州)降元。同年五月,益王趙昰在福州登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景炎二年(1277年),興化軍城失而復得,端宗詔改興化軍為興安州,故莆田市又有「興安」之稱。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軍陷興安州城。元代,地方設行中書省。興安州改稱興化路,屬江浙行中書省管轄,設總管府,置錄事司,統莆田、仙游、興化3縣。至元十五年,設福建行中書省,興化路屬之。元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游洋鎮遷到廣業里湘溪(今莆田縣新縣鄉)。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福州參政文殊海牙開城降明,興化路亦納款歸明。元朝末期,泉州莆田出現亦思法杭兵亂。
明洪武二年(1369年),興化路改稱興化府,隸福建行中書省。洪武九年,福建行中書省改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興化府屬之。興化府廢錄事司,轄莆田、仙游、興化3縣不變。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地處山區的興化縣,虎患嚴重,病疫流行,人丁漸少,百姓不堪重負,因而裁革興化縣。將武化、長樂兩鄉並為廣業里,劃歸莆田縣,興泰、福興、來蘇3里並為興泰里,劃歸仙游縣。
清沿明制,興化府建制不變,仍轄莆田、仙游兩縣,隸屬福建省閩海道。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縣志》36卷(今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
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道治設廈門,1914年改名廈門道,原泉州府、興化府、永春直隸州所轄各縣隸之。(現有江蘇省興化市)。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民國23年(1935年)10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同安、晉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門、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後,莆田、仙游2縣屬第五專區(駐泉州),1950年屬泉州專區,1955年屬晉江專區(駐泉州)。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將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5縣劃歸福州市,將莆田、仙游2縣劃回晉江地區(泉州)。
位置境域
莆田市地處福建沿海中部,東面台灣海峽與台灣隔海相望,北依省會福州市,南接泉州並與廈門相近,位於東經118°27`-119°39`,北緯24°59`-25°46`,東西長122.4公里,南北寬80.5公里,面積4200平方公里。東北與福清市交界,西北與永泰縣、德化縣毗鄰,西南與永春縣、南安市、惠安縣接壤,東南瀕臨台灣海峽從東至南有興化灣、平海灣、湄洲灣三大海灣,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僅70多海里。
地形地貌
莆田市處閩中沿海山地、丘陵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背山面海,西北部山巒疊嶂,中部丘陵起伏,東南部平原廣闊與逶迤的木蘭溪、延壽溪、秋蘆溪構成了江南水鄉。
西北部多為中低山,海拔500~1800米,有千米以上的山峰43座,其中位於仙游-永泰-德化交界處的石谷解海拔1803米,為市內最高峰。
中部為低山、丘陵、平原與盆谷錯綜其間,地勢較平坦,有興化平原,仙游東、西鄉平原、南方平原、楓江平原等,平原海拔多在60米以下。其中最大的平原是興化平原,俗稱南北洋平原,面積4.64萬公頃,是福建省第三大平原。
莆田境內海岸線長達343.6公里,約占福建省海岸線總長的10.3%,東南部為沿海低丘陵帶,多半島、島嶼和海灣,海岸線曲折,長達233.9千米。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其中湄洲灣的秀嶼、東吳水深港闊、不凍不淤,三灣之間有埭頭半島、忠門半島、秀嶼半島。有大小島嶼150多個,其中以南日島、湄洲島及烏丘嶼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