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顯示地理位置陰
『壹』 地理方位中,哪為陰,哪為陽
淮陰",來":",",故山南自水北為陽,山之南與水之北向陽;許慎《說文解字》:"陰,暗也;的地名,如,水南曰陰。"帶有"陰"江陰"在長江之南;在衡山之南。"在華山之北;水北為陽,山南為陽;衡陽",山北曰陰;水北曰陽;水之南,正是體現其地理方位陰陽原指日光向背,"漢陽"在淮水之南:",反之為陰。"轂梁傳·僖公廿八年》,"華陰"。
我國位於北半球,山水一般逞東西走向,山水相間;或"陽",山之北也。"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進一步指出:"山南曰陽,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貳』 抖音的城市地理位置顯示,是不是到到了哪個地方就顯示哪裡的
不是的。
1、打開「抖音」,在下方找到「我」
5、點擊之後,系統會自動將你的地區改為「安道爾」,這樣地理位置就修改完成了。
『叄』 抖音是不是人在哪裡地理位置就會顯示哪裡
並不是。抖音可以自己設置現實的地區,設置地區分為以下幾步:
(1)打開「抖音」,在內下方找到「容我」
『肆』 我國古代以山名或水名加上『陰』『陽』構成的地名較多,舉一些例子,談談這種命名在地理位置上的指示作用
古代取地名,山南曰陽,山北曰陰;水北曰陽,水南曰陰。如陝西之山陽縣在秦嶺南內,山容西之山陰縣在恆山山脈北麓;古之池陽縣、汝陽縣因在池水和汝水之北而得名,而江陰縣、淮陰縣則分別在長江和淮河南岸等等。又位於河流上源的地名往往取名「源」,位於河流下游或湖泊出口處往往取名「門」或「口」,位於河流沿岸往往取名臨、浦、皋等等。山的位置較固定,水道常有變動和改道,因此研究取名陰、陽、門、口等等地名與水道位置相印證,對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水道變遷很有用。
『伍』 舉例:中國地名中帶「陰」「陽」二字
山南水北為陽
山北水南為陰
地名淵源解釋,也叫地名語源 ,是指地名得名的由來和它的含義。在我們中國,一般情況下是指漢語地名的由來及其含義;若系少數民族語地名則指其所屬語種,並說明其含義。
古今中外,地名學一直以地名淵源解釋為主要內容。美、英、法、俄、日是世界上走在地名學研究前列的五個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出版的地名學著作非常豐富,而研究地名由來或追溯地名語源成為地名學研究的主流。其代表性著作,美國有H.蓋內特著《美國地名由來指南》 、G.R.斯德瓦特著《名稱:美國地名命名的歷史詮釋》 '、布萊基著《地名由來辭典》 等,英國有E.埃克沃爾著《英國地名語源辭典》 、P.H.李內伊著《英語(國)地名的由來》 等,法國有A.多札著《地名的由來及其演變》 、《法國地名語源辭典》 ,俄羅斯有A.φ.奧爾洛夫著《蘇聯和西歐河流、城市、部落與地區名稱的由來》等,日本有阿部完堂《日本州名解》(1852年)、山中襄太《地名語源詞典》(1979年)、牧英夫《世界地名的語源》(1979年)、吉田茂樹《地名的由來》(1979年)和《日本地名語源事典》(1981年)、楠原佑介《古代地名語源事典》(1981年)、溝手理太郎《市町村名語源辭典》(1997年)、丹羽基二《地名的語源和謎》(1997年)等。
在中國歷史上,從《漢書·地理志》到《大清一統志》,傳統的地名學一直以地名淵源解釋為核心內容;反過來說,地名學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以一定數量的地名淵源解釋為基礎。地名淵源解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而發展至清代的全盛局面,經歷超百、超千、超萬三個階段。
第一節 超百階段
三國鼎立以前,我國的地名淵源解釋尚不豐富。從先秦時零星的地名淵源解釋到東漢末年應劭的地名淵源解釋達到168處,中國地名學走過了地名淵源解釋從零到超過一百的歷程。
先秦時期的地名淵源解釋大多是自發的,也是不成系統的,但猶如江河源頭散亂的涓涓細流一樣,是傳統地名學的發達之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地名目前尚未發現有淵源解釋者,但先秦文獻有這方面的記載,如:
《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其意是說,被周天子選為都城的地方必須以「眾多」、「弘大」之類的詞語來形容才行,也表示首都規模的恢廓廣大和人口眾多,所以才叫「京師」。這就開了地名淵源解釋的先河。
生活時代比屈原稍晚的唐勒 ,著有《奏土論》,該書雖早已佚失,僅存的一條佚文卻是解釋地名淵源的:楚國方城又名萬城,他說:「我是楚也,世霸南土,自越以至葉,垂弘境萬里,故號曰『萬城』也」。
上蔡縣本系蔡國,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於蔡。據成書於戰國末年的《世本》載:「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稱上」。
盡管這些地名的淵源解釋有的已相當透徹,但畢竟都是零星的。一部書中最多也只有兩三處,像《尚書·禹貢》、《山海經》這樣的地理著作中連一處地名淵源解釋也沒有。
從西漢開始,地名淵源解釋逐漸多了起來。例如司馬遷《史記·封禪書》:「齊所以為齊,以天齊(淵)也」,指出了齊國得名的由來。《史記·趙世家》載:趙襄子即位後,派兵擊殺代王並吞其土,又派人迎還其姐代王夫人,代王夫人行至半路山區,哭道:「代國已亡,代王已死,我還能到哪兒去啊 ?」結果,她摩笄(一種金屬頭飾)於山石而自殺。代人很憐憫她,遂把此山稱作「摩笄之山」。
到了東漢時期,誕生了中國地名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地名學研究內容的《漢書·地理志》;應劭的168處地名淵源解釋大大豐富了《漢書·地理志》)的地名學內容,開創了我國地名淵源研究之風。
《漢書·地理志》不僅敘述了公元2年時西漢王朝103個郡國及其下轄1587個縣級政區的名稱和地理沿革,還介紹了175座山名和361個陂澤湖池名稱,其記載地名超過4500處,很多漢代以前古文獻所記載的地名賴此才得以知其所在,正如清儒王先謙所說的那樣:「班志地理,存前古之軌跡,立來史之准繩,兼詳水道源流,使後人水地相資以求往跡,可謂功存千古者也」。
《漢書·地理志》是我國最早系統地解釋地名淵源的文獻。據筆者初步統計,《漢書·地理志》對六十處地名作了淵源解釋,成為我國地名學研究的開端,如表2-1所示:
表2-1 《漢書·地理志》的地名淵源解釋
類別 地名 淵 源 解 釋 隸 屬
以故國為名 潞
共
溫
密
南燕
許
項
南頓
隨
鄧
舒
蕭
向
郯
繒
徐
吳
無終
肥累
莒
陳
任城
彭城
傅陽
六
蓼 故潞子國
故國
故國,己姓。
故國
南燕國,姞姓,黃帝後。
故國,姜姓,四岳後。
故國
故頓子國,姬姓。
故國
故國
故國
故蕭叔國
故國
故國,少昊後,盈姓。
故國,禹後。
故國,盈姓。
故國,周太伯所邑。
故無終子國
故肥子國
故國,盈姓。
故國,舜後。
故任國,太昊後
故彭祖國
故逼陽國。顏師古註:逼音福。
故國,皋繇後。
故國,皋繇後。 上黨郡
河內郡
河內郡
河南郡
東 郡
穎川郡
汝南郡
汝南郡
南陽郡
南陽郡
廬江郡
沛 郡
沛 郡
東海郡
東海郡
臨淮郡
會稽郡
右北平郡
真定國
城陽國
淮陽國
東平國
楚 國
楚 國
六安國
六安國
以舊邑為名 鄭
葉
郢
班氏
虢 周宣王弟鄭桓公邑
楚葉公邑
楚別邑,故郢。
秦地圖書班氏
虢宮,秦宣太後起也 京兆尹
南陽郡
南 郡
代 郡
右扶風
以山水為名 彭澤
雒
滇池
葉榆
沮
羌道
居延
柳城
吞列
陽城
鬲
《禹貢》:彭蠡澤在西
章山,雒水所出
滇池澤在西北
葉榆澤在東
不狼山, 水所出
沮水出東狼谷
羌水出塞外
居延澤在東北
參柳水北入海
分黎山,列水所出。
陽城山,洧水所出。
平當以為鬲津 豫章郡
廣漢郡
益州郡
益州郡
牂柯郡
武都郡
隴西郡
張掖郡
遼西郡
樂浪郡
潁川郡
平原郡
以
方
位
為
名 因
山
得
名 華陰
汧
山陽
蒙陰
山陰 太華山在南
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山
東太行山在西北
《禹貢》:蒙山在西南
會稽山在南 京兆尹
右扶風
河內郡
泰山郡
會稽郡
因
水
得
名 杜陽
晉陽
汾陽
盪陰
鄱陽
旬陽
涇陽 杜水南入渭
晉水所出
北山,汾水所出。
盪水東至內黃澤
鄱水西入湖漢
北山,旬水所出。
《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入渭。 右扶風
太原郡
太原郡
河內郡
豫章郡
漢中郡
安定郡
人
物
地
名 霸水
新蔡
長子 古曰茲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視子孫。
蔡平侯自蔡徙此
周史:辛甲所封 京兆尹南陵縣
汝南郡
上黨郡
物
產
地
名 藍田 山出美玉 京兆尹
部
族
地
名 陸渾 春秋遷陸渾戎於此 弘農郡
由上表可知,以故國為名是《漢書·地理志》地名淵源解釋最多的一類(26處),表明地名的繼承性是相當明顯的;以山水為名類中,僅「陽城」一處表示山,其餘十一處均表示水,以方位為名類全都由山、水的相對位置而命名的,其中因山得名僅五處,因水得名卻有七處,這些事實均表明在中國歷史的早期,我們先民對水的依賴比山更為強烈。
《漢書》中除《地理志》之外,別的篇章也有地名淵源解釋的內容。《武帝紀》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東巡,來到左邑桐鄉,聽到攻下南越國都的好消息,遂將桐鄉改置為聞喜縣;次年,武帝巡遊至汲縣新中鄉,臣下匯報說已捕斬南越國丞相呂嘉,於是把新中鄉改置為獲嘉縣。這就是今天山西聞喜縣和河南獲嘉縣縣名的由來。
《漢書·地理志》以後,地名學研究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地大量涌現,僅東漢時期對地名淵源的研究即不乏其人,其中著名的有圈稱、應劭等人。
圈稱字幼舉,東漢末年陳留郡(郡治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人 ,《後漢書》無傳。《隋書·經籍志》著錄《陳留耆舊傳》二卷,漢議郎圈稱撰;又《元和姓纂》卷二引錄圈稱撰《陳留風俗傳》。可惜此二傳早已亡佚,亦向無輯本。
好在酈道元《水經注》等書中有它的佚文,共凡四十餘條,涉及的地域雖僅有東漢陳留一郡之地,但其中不乏地名淵源的解釋。比如長垣縣(今河南長垣縣),《水經·濟水注二》引《陳留風俗傳》:「縣有防垣,故縣氏之」;浚儀縣(今河南開封市),《水經·渠水注》:「《陳留風俗傳》曰:『縣北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浚儀』」;尉氏縣(今河南尉氏縣),《水經·渠水注》:「圈稱雲:「尉氏,鄭國之東鄙弊獄官名也,鄭大夫尉氏之邑」;襄邑縣(今河南睢縣),《漢書·地理志》顏師古註:「圈稱雲:襄邑宋地,本承匡襄陵鄉也,宋襄公所葬,故曰襄陵;秦始皇以承匡卑濕,故徙縣於襄陵,謂之襄邑」;雍丘縣(今南杞縣),《水經·睢水注》:「圈稱曰:縣有五陵之名,故以氏縣矣」;己吾縣(今睢縣東南),《水經·陰溝水注》:「《陳留風俗傳》曰:縣,故宋也,以成、哀之世戶至八九千,冠帶之徒求置縣矣。永元十一年陳王削地,以大棘鄉、直陽鄉十二年自鄢隸之,命以嘉名曰『己吾』,猶有陳楚之俗焉」;酸棗縣(今河南延津縣西南),《水經·濟水注二》:「圈稱曰:昔天子建國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樹氏郡,酸棗以棗名邦,故曰酸棗也」;扶溝縣(今河南扶溝縣東北),《太平寰宇記》卷二開封府扶溝縣:「《陳留風俗傳》雲:『小扶亭有洧水之溝,因以名縣」;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之圉鎮),《太平寰宇記》卷一開封府雍丘縣下「圉城」條:「《風俗傳》雲:舊陳地,苦楚之難修,干戈於境,以虞其患,故曰圉」;考城縣(今河南民權縣東),《水經· 水注》引《陳留風俗傳》:「章帝東巡過縣,詔曰:『陳留菑縣,其名不善,高祖鄙柏人之邑,世宗休聞喜而顯獲嘉應,亨吉元符,嘉皇靈之顧,賜越有光,列考武皇,其改菑縣曰考城」。可見,圈稱《陳留風俗傳》今存佚文,已解釋了十個縣名的由來,占東漢陳留郡所轄17縣 的一半以上。
應劭字仲瑗,東漢末年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市西南南頓鎮)人。年青時刻苦學習,博覽多聞,靈帝時舉孝廉,嘗為汝南主簿,中平六年(189年)出任泰山太守,後為冀州牧袁紹的軍謀校尉,建安初年卒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後漢書》卷四八有傳。著有《漢書集解》 、《地理風俗記》、《十三州記》、《漢官儀》、《風俗通義》等,其中不乏地名研究的真知灼見。在《漢書集解》中,應劭對248處地名作了注釋,其中對152處作了淵源解釋,比《漢書·地理志》地名淵源解釋多出一倍以上,大大豐富了《漢書·地理志》的地名學內容;《漢官儀》也有15處地名淵源解釋;另據《水經注》所引,《地理風俗記》有關地名淵源的解釋有26處,《十三州記》有3處。以上除去相互重復者之外,為應劭所解釋淵源的地名達168處。大體說來,可以歸納為以下14類(凡《漢書集解》一律簡作「應劭注」,其餘標出具體書名):
(1)方位地名 這類地名共有49處,以陰、陽地名居多。如南郡襄陽縣,應劭註:「在襄水之陽」;太原郡陽曲縣,應劭註:「河千里一曲,當其陽,故曰陽曲也」;涿郡中水縣,應劭註:「在易、 二水之間,故曰中水」;河間國,應劭註:「在兩河之間」。方位地名指出了地名的相關位置,可以了解當時山脈與河流的走向及其相互關系和城邑、聚落的位置,也可探索古今河道變遷。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類帶「陰」、「陽」字眼的44個地名中,帶「陰字的僅有平陰、灅陰、雕陰3處,帶「陽」字的多達41處,根據應劭的解釋,這批「陽」字地名全都因位於河流之陽而得名。
(2)山水地名 在《漢書集解》中有37處、《地理風俗記》中有4處山水地名的淵源釋名。例如江夏郡,應劭註:「沔水自江別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涿郡「其南有涿水,蓋氏焉」 ;酒泉郡,應劭註:「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常山郡井陘縣,應劭註:「井陘山在南」;南郡夷陵縣,《水經·江水注二》引應劭曰:「夷山在西北,蓋因山以名縣也」。這41處地名當中,因水得名25處,比因山得名的11處多出一倍以上。
(3)故國舊邑地名 戰國、秦、漢時代,去古未遠,有相當數量的政區地名常常以該地的故國、舊邑命名,應劭解釋了17個這類地名的來歷,如代郡,應劭註:「故代國「;九江郡鍾離縣,應劭註:「鍾離子國」;泰山郡萊蕪縣,《十三州記》:「魯之萊柞邑」 。汝南郡南頓縣是應劭的家鄉,他在《漢書集解》中說:「頓迫於陳,其後南徙,故號南頓,故城尚在」。類似「故城尚在」之類的言辭,在其它地名釋名中找不到,可見應劭對家鄉的地理狀況是非常熟知的。
(4)人物地名 應劭在《漢書集解》中有13個人物地名的由來釋名,如代郡靈丘縣,應劭註:「(趙)武靈王葬此,因氏焉」;長沙國羅縣,應劭註:「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南陽郡冠軍縣,應劭註:「武帝以封霍去病,去病仍出匈奴,功冠諸軍,故曰冠軍」,等等。
(5)地形地名 這類地名主要是依地形的高下命名,共有8個,如右扶風雍縣,應劭註:「四面積高曰雍」,道出了雍縣(今陝西鳳翔縣)的地理景觀;河內郡平皋縣,應劭註:「以其在河之皋,處勢平夷,故曰平皋」,簡明扼要地刻畫了平皋(故地在今河南溫縣之東黃河北岸)所處的地理位置;「丘」是平原上的小山包,應劭指出山陽郡之瑕丘縣、魏郡之斥丘縣都是因「丘」而得名的史實。
(6)氣候地名 今西北地區,古為涼州地域.《水經注》卷四0引應劭《地理風俗記》:「漢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
(7)對稱地名 《漢書·地理志》中不少地名的詞義是對稱的,如東與西、內與外、上與下等,應劭解釋了10個對稱地名的來歷,如;內黃,應劭註:「陳留有外黃,故加『內』雲」;下邽,應劭註:「秦武公伐邽戎,置有上邽,故加『下』」。
(8)部族地名 《漢書》中記載的不少部族地名,應劭給予了明確的闡釋,如牂柯郡夜郎縣,應劭註:「故夜郎侯邑」;玄菟郡高句驪縣,應劭註:「故句驪胡」;雁門郡樓煩縣,應劭註:「故樓煩胡地」,高密國夷安縣,應劭註:「故萊夷維邑」。為應劭所釋的部族地名還有僰道、豬道、句町等。
(9)詞義地名 即從詞義本身探索地名的淵源。《水經·夏水注》:「應劭《十三州記》雲:江別入沔為夏水源,夫夏之為名,始於分江,冬竭夏流,故納厥稱,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太平御覽·州郡部》引應劭《漢官儀》:「京兆,絕高曰京,京,大也,十億曰兆,欲令帝都殷盈也」;馮翊「馮輔翊蕃,故以為名」;而弘農郡則是「弘,大也,所以廣大農業也」的意思。另為應劭所釋詞義者尚有益州、江都、敦煌、張掖等處。
(10)避諱地名 東郡壽良縣,應劭註:「世祖叔父名良,故曰壽張」;河內郡隆慮縣,應劭註:「避殤帝名,改曰林慮也」。
(11)帝意地名 專制時代君權高於一切,有些地名折映著帝王的心境,如中山國苦陘縣,應劭註:「章帝更名漢昌」;蜀郡青衣縣,應劭註:「順帝更名漢嘉」;武陵郡索縣,應劭註:「順帝更名漢壽」。漢昌、漢嘉、漢壽三個縣名,反映了東漢皇帝希冀漢朝昌盛長久的想法。東郡清縣,應劭註:「章帝更名樂平」;零陵郡鍾武縣,應劭註:「今重安」;清河郡信鄉侯國,應劭註:「順帝更名安平」;勃海郡千童縣,應劭註:「靈帝改曰饒安」。這些地名又反映了帝王希望社會安定、平安無事的心理。
(12)物產地名 應劭注釋《漢書》涉及四處物產地名。金城郡,應劭註:「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潁川郡長社縣,應劭註:「其社中樹暴長,更名長社」;珠崖郡,應劭註:「郡在大海中崖岸之邊,出真珠,故曰珠崖」;巨鹿郡,應劭註:「鹿,林之大者也」。
(13)移民地名 為應劭詮釋的移民地名有新豐、新秦、新鄭、陽都四處。京兆尹新豐縣,應劭註:「太上皇思東歸,於是高祖改築城寺街里以象豐,徙豐民以實之,故號新豐」;新秦,應劭註:「秦始皇遣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於是為築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應劭的釋名,合理地揭示了新豐、新秦城市創立和地名產生的歷史過程。
(14)總稱地名 《漢書·高帝紀上》中,韓信力陳項羽可圖、三秦可並之計,應劭註:「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分王秦地,故曰三秦」。《漢書·景帝紀》:「三輔舉不如法令者」,應劭註:「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共治長安城中,是為三輔」。
以上14個類別是為了說明應劭對地名淵源研究貢獻而作的大致分類。盡管應劭解釋地名時曾發生過一些錯誤,像零陵郡泠道縣「泠水出丹陽宛陵」之類的解釋還錯得太離譜,但總的說來,應劭《漢書集解》等著作與《漢書》相映成輝,開創了我國地名淵源研究之風,為後世對地名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礎。
綜上所述,歷史上地名淵源解釋數量從先秦時零的突破到應劭的超過百數,是地名淵源解釋的超百階段,也是中國傳統地名學奠基的主要標志之一 。
『陸』 手機上怎麼設置顯示地理位置
你可以下載個手機導航來顯示地理位置呀,可以用騰訊地圖,這個手機導航定位很回精準的,開啟地圖答頁面就會自動定位,顯示當前的地理位置,而且還可以查詢公交,駕車,步行等多種路線信息,用戶可以從裡面選擇一條合適的路線出行,還能夠下載離線數據包實現真正意義的零流量導航,更有口袋路況,位置共享,代繳罰款等功能。
『柒』 怎麼在照片上顯示地理位置
問題原因:
- 未開啟下拉狀態欄位置信息功能,則無法按地圖坐標顯版示拍攝的照片。權
- 未開啟地理位置功能,則無法按地圖坐標顯示拍攝的照片。
解決方案:
- 下拉手機狀態欄,打開位置信息功能。
- 在相機的設置界面,開啟地理位置開關,拍攝的照片按地圖坐標顯示。
『捌』 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請你說出下列地名的位置
江陰:處於長江南來岸
漢陽:漢自水的北邊.過去的漢陽與漢口連成一片.在<明史>中說到,漢水一直是從龜山之南流入長江的,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鸚鵡洲頭漢陽汽車渡口。大約十五世紀初,漢水在郭茨口改道。河水的特點就是裁彎取直,這次漢水徑直向東流經龜山之北入長江,形成了今天的模樣。所以,今天的漢陽應該改稱為"漢陰"才是。
衡陽:處於南嶽衡山的南邊
華陰:西嶽華山的北邊
『玖』 主題隨筆:我國古代以山名或水名加上『陰』『陽』構成的地名較多,舉一些例子,談談地理位置上的指示作用
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韓信家鄉淮陰,處在淮河之南;
漢陽,處在漢水之北;衡陽,處在衡山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