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湘西苗族地理環境

湘西苗族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6 23:06:34

Ⅰ 苗族居住地在哪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

我國苗族分布很廣,主要居住在貴州全省、雲南、湖南,其餘分布在廣西、四川等地,還有少數在廣東、海南島、湖北西南部以及散居於北京市,西藏、新鏖、內蒙古以及東北、華北、華東各省。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

(1)湘西苗族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苗族居住地區地理環境可分土山型和石山型。貴州東南部、湖南西部、廣西東部等屬土山型,其間雖有高山深谷,崇山峻嶺,但青山綠水,木材資源豐富。有大小田壩,層層梯田沿山而上。

出產水稻、玉米、穀子、麥、薯、棉、豆、烤煙、花生、油菜、油桐等,地下埋藏著許多礦藏。清水江、都柳江、沅江、澧水等通行駁船以作水上運輸,陸路黔東南及廣西東部取肩挑,湘西取背背方式為主。

石山型是高寒山區,貴州西北部、滇東北、桂北等屬此類型。這些地區水源缺乏,石頭遍布,石多土少田更少,種植玉米、土豆、蕎麥等農作物。運輸主要是背背和馬馱。不論土山型或石山型地區,現在鄉鄉基本都通車。

Ⅱ 湘西的地理環境是什麼樣的為什麼那麼多土匪

多山 交通不便 與外界隔絕 所以土匪便於藏匿 不過現在都開發了 鳳凰古城

Ⅲ 苗族的文化與地理位置的關系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中,中國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語言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8] 。
湘西方言(東部方言)主要通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北的松桃苗族自治縣,湖北的恩施、宣恩、來鳳、鶴峰和重慶的秀山、酉陽、彭水等縣,分5種土語;
黔東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的靖州、會同等縣,貴州安順地區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種土語;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於貴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雲南全省,分8種土語;
此外,還有部分苗族操漢語、侗語、瑤語、布依語、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苗語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相通部分仍佔60%以上。
文字
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後來失傳,這些傳說如今已難以考證。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但是這些苗文因種種條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眾中推行。
《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於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在黔西北威寧石門坎地區傳教的英國人坡拉德同苗、漢族知識分子楊雅各、張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記單符號,以石門坎苗族的語音為標准音,創造了一個拼音文字,稱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稱「老苗文」),用以翻譯基督教聖經,編寫課本,記錄苗族民間故事、詩歌以及記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東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遷徙並定居在今洗鴨河鄉新池村,將「坡拉字母苗文」傳入紫雲,現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學用該文字及漢文字進行雙語教學。5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培養了大批包括苗族學者在內的語言學家,對全國苗族語言進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創制了東部、西部、中部三種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於苗族內部支系復雜,語言差異很大,極難統一 。
此外東南亞苗族使用法國傳教士發明的一種拉丁拼音苗文,後來逐漸發展為「國際苗文」。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不同地區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苗族地區,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於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總的來看,多數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Ⅳ 苗族的地理環境..

苗族多分布在湘西、鄂西、廣西、貴州、雲南等地,該地區位於我國中南、西南部,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暖濕潤,地形以丘陵為主,多山,河流較多。但交通閉塞,經濟相對落後。

Ⅳ 沈從文湘西小說中描寫湘西地理環境的部分

田園牧歌詩情畫意的湘西世界
《邊城》是沈從文一部優秀的中篇小說,作者創作時曾告給讀者:「我准備創作一點純粹的詩,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情感上積壓下來的一點東西,家庭生活並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點傳奇,一種不朽的痛苦經驗,一分從我『過去』負責所必然發生的悲劇.換言之,既完美愛情生活並不能調整我的生命,還要用一種溫柔的筆調來寫愛情,寫那種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與我過去感情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4]。」顯而易見,作者的緣由,是出於「不朽的痛苦經驗」,是對於過去甜美生活的痛苦回憶。
《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國。在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美,這里人人勤勞,為他人作奉獻,如老船夫忠於職守,對過河人分文不收,即使硬給他也要退回去,實在難卻的則買了煙茶再招待過往的鄉親。這里雖有貧賤之分,富人卻樂施好善,如掌水碼頭船總順順不因家境富實而盛氣凌人,能夠常常體恤窮人,送給老船夫鴨、粽子等;老船夫死後,他資助並組織安排以料理喪事。這里未經商業文化的侵染,商人好義遠利,如屠戶見老船夫前來買肉,特意切一塊好肉給他,執意不收老人的錢。楊馬兵、翠翠、天保、儺送、商客、妓女、船工,各式人等均待人以誠,表現出仁厚、純朴的原始民風。加上美麗的自然環境,青山綠水,往來的船隻,彎彎的山路,吊腳樓支撐的茶峒小鎮,儼然是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
《邊城》中,翠翠是沈從文傾注了「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沈從文在《老伴》、《水雲》等文章中說過,翠翠是由「絨線鋪小女孩」、青島嶗山的「一個鄉村女子」以及「身邊新婦」三個原型「合成」的。是經過作者鄉戀情結與懷舊思想孕育起來的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翠翠的出身具有傳奇性,是其父母聖潔愛情的結晶。她的母親即老船夫的女兒與茶峒一位軍人熱戀並且懷孕,軍人既不能違背老船夫女兒的意願與之遠走高飛,又不能回軍隊有損軍隊的名譽,便服毒以身殉情;船夫女兒疼愛腹中胎兒,待生下翠翠後去飲冷水致死,追隨情人而去。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小相依為命。「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為一個眉目清秀、聰慧溫柔,且帶有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既是人的至性---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孕育與教化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沈從文同樣是把他放在「愛」與「美」的人性天國進行刻畫的。
他是邊城世界裡的公僕,五十年如一日,在溪水中為往來過客擺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職,任勞任怨,鞠躬盡瘁。他為別人活著,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靠公家發給的三斗米、七百錢維持祖孫二人的清貧生活。他質朴憨厚,俠義心腸,不僅拒收過客的錢財,而且慷慨大方、善待鄉親,有時在渡口遇到熟人,常請到家中喝酒,有時在城裡別人想嘗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蘆遞上讓人喝個夠,因此他頗受眾鄉親的尊重。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它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劃船人一點「敬意」。
《長河》以沅水上游碼頭呂家坪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沈從文依然以激情淋漓的筆觸,描寫呂家坪的人性美與風俗美,他一開篇就介紹當地橘子「只許吃不肯賣」的純朴風俗,尤其對呂家坪的橘林秋色、農家摘果、行人擺渡、船攏碼頭等鄉土風俗風情,描寫得絢麗多彩,詩意盎然,頗具鄉土氣息,從人性美的表現看,塍長順與夭夭身上,依然保留著老船夫與翠翠的影子,作者通過這兩個主要人物,表現著湘西自古不變的「常」,即人性永恆的美。
《三三》里的三三與翠翠、夭夭一樣,天真、單純、乖巧、活潑,有著湘西少女特有的純情天性,她生活的環境也與翠翠、夭夭生活的環境一樣,毫無世俗的侵染,堡子里比屋連牆、山明水秀、嘉樹成蔭、池水澄澈,魚戲其間,猶如浮在透明的空氣里,誰想吃魚了,誰都可以拿個釣竿去釣,願意釣多少就釣多少,末了,釣魚人總是把釣到的大魚送兩條給住在池塘門前的主人,而三三也在這個世外桃源般的仙境里,換幾回新衣,過幾回節,看幾回獅子龍燈,慢慢地就長大了。

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理環境

湘西州位於湖南省西部偏北, 酉水中游和武陵山脈中部。其地域范圍為東經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之間。東鄰貴州省銅仁市,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接懷化市麻陽縣,西連懷化市沅陵縣,北抵張家界市。東西寬約17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全州國土面積1546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5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總面積的7.3%。
武陵山脈自西向東坐落在湘西州境內,系雲貴高原東緣武陵山脈東北部,西騎雲貴高原,北鄰鄂西山地,東南以雪峰山為屏。
湘西州境,地處雲貴高原北東側與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結合部,武陵山脈由北東向南西斜貫全境,地勢南東低、北西高,屬中國由西向東逐步降低第二階梯之東緣。西部與雲貴高原相連,北部與鄂西山地交頸,東南以雪峰山為屏障,武陵山脈蜿蜒於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800~200米,西北邊境龍山縣的大靈山海拔1736.5米,為州內最高點;瀘溪縣上堡鄉大龍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為州內最低點。
湘西州西南石灰岩分布極廣,岩溶發育充分,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岩密布,因地殼作用形成小片峰,以花垣排吾鄉周圍最為典型。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區,平均海撥200~500米,溪河縱橫其間,兩岸多沖積平原。地貌形態的總體輪廓是一個以山原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並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區地貌。 2015年,全州生產總值為512億元,增長9.2%(不含新增卷煙易地生產指標生產總值為497.2億元,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5.7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73.4億元,增長6.5%(不含新增卷煙易地生產指標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58.6億元,增長4.5%);第三產業增加值262.9億元,增長12.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9488元,增長8.4%。
2015年,全州三次產業結構為14.8∶33.9∶51.3。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7%。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6%、25.3%和69.1%。 2015年,農業增加值58億元,增長4%;林業增加值3.6億元,增長3.6%;牧業增加值12.7億元,增長3%;漁業增加值1.4億元,增長4%。
2015年,全州糧食播種面積182.59千公頃,增長0.9%;棉花種植面積0.19千公頃,下降5%;油料種植面積60.88千公頃,與去年持平;蔬菜種植面積62.23千公頃,增長0.4%。
2015年,全州糧食總產量85.4萬噸,增長1.3%;蔬菜產量78.2萬噸,增長3.3%;油料產量9.05萬噸,增長0.5%;茶葉產量0.27萬噸,增長28.96%;豬肉產量7.7萬噸,下降3.5 %;水產品產量2.18萬噸,增長1.5%。烤煙產量3.2萬噸,增長24.2%。
2015年,全州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分別達2146個、652家,擁有家庭農場6000多戶、規模養殖戶2400多戶,實現農村土地流轉24.3萬畝。新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20萬人,農網改造累計完1596個村,改造率達86.7%,完成農村公路硬化1315公里。
2015年,全州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980公頃;增長1.19%;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80公頃;開工各類水利工程4.18萬處,投入資金10.78億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315萬立方米。 2015年,全州工業增加值為141.6億元,增長7.6%(不含新增卷煙易地生產指標工業增加值126.9億元,增長5.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93.1億元,增長8.1%(不含新增卷煙易地生產指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8.3億元,增長5.2%)。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增長45.7%,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為2.4%,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0.2%,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66.9%,比上年下降15.4個百分點。非公有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4%。
2015年,全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7.1億元,下降14.6%。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0.2億元,增長27.8%;集體企業實現利潤77萬元,下降172.8%;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6.5億元,下降17.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0.1億元,增長176.7%;其他內資企業實現利潤0.3億元,增長12.8%。規模以上工業大類行業中,利潤總額居前五位的是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醫葯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分別實現利潤1.5億元、1.3億元、1.2億元、0.6億元和0.5億元。
2015年,全州建築業增加值32.2億元,增長2%。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總產值46億元,增長0.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38.7萬平方米,增長6.3%;房屋竣工面積119.4萬平方米,增長1.5%。 2015年,全州固定資產投資371億元,增長19.4%。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投資249.1億元,增長24.7%;非國有投資121.9億元,增長10.3%。民間投資114.2億元,增長9.8%,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30.8%。分投資方向看,民生投資54.2億元,增長24.8%;生態投資23.3億元,增長80.8%;基礎設施投資170.5億元,增長25.9%;高新技術產業投資12.7億元,下降13.5%;技改投資65.6億元,增長25%;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47億元,增長17.1%。
2015年,全州施工項目801個,比上年增加48個,增長6.4%。其中,新開工項目479個,增加66個,增長16%;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171.4億元,增長27.7%。州慶重點項目開工建設184個,累計完成投資325億元。
2015年,全州房地產開發投資54.1億元,增長30.3%;其中住宅投資38.9億元,增長34.7%。商品房銷售面積161.2萬平方米,增長30.1%;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53.3萬平方米,增長39.6%。商品房銷售額46.9億元,增長18.6%;其中住宅銷售額39.8億元,增長34.1%。
2015年,全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1億元,增長10%。分經營地看,城鎮零售額166.4億元,增長12.8%;鄉村零售額37億元,增長12.8%。分行業看,批發業14.1億元,增長18.3%;零售業158.1億元,增長12.3%;住宿業5.8億元,增長9.3%;餐飲業25.5億元,增長13.6%。
2015年,全州限額以上法人商品零售額46.8億元,增長15.3%。分商品類別看,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15.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41.1%,日用品類增長14%,書報雜志類增長21.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4.8%,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9%,機電產品及設備類增長21.8%,汽車類增長19.9%。
2015年,全州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7%,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96.3%,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94.5%,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100.4%。
2015年,全州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16億美元,下降50.3%。其中出口1.08億美元,下降52.6%;進口0.08億美元,增長56.2%。實際利用外資1200萬美元,下降48.4%。全州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01.6億元,增長22.4%,新引進投資過億元重大項目26個,合同引資792.4億元。
2015年,全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362.4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16.97億元,分別增長19.6%和24.3%。其中接待入境遊客40.4萬人次,旅遊創匯收入5769萬美元。

Ⅶ 湘西苗族風俗習慣的研究

苗族,現有人口739.8萬人。除貴州、雲南、湖南西部有較大的苗族聚居區外,廣西、四川、海南及湖北地區也有分布。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油茶、油桐、漆樹等經濟林木業。
相傳,苗族起源於5000多年前居住於黃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後遷徙至長江中下游,形成三苗(三苗:古族名)部落。在漫長的歲月中,苗族遷徙的足跡不僅遍布南中國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過境,走向異域。如今越南、泰國、寮國以及歐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都有苗族人在生活。
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此,過去的房屋多為木結構。建築在山區的吊腳樓,一般分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或堆放雜物。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苗族分布區域廣闊,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因此農作物品種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所差別,但總體來說,苗族以大米、小麥、包穀等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製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湯、酸湯魚等。苗族還常以酒示敬,以酒傳情,不同時間、地點,不同的對象,飲酒的禮俗也有所不同,如攔路酒、進門酒、雙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體現了苗族人民豐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
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響起銅鼓聲,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蘆笙、笛子來到村寨附近「遊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難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Ⅷ 湖南湘西經濟開發區的地理環境

2016年湘西經開區共有公辦高校1所;公辦高等中學1所;公辦小學3所;公辦幼兒園1所。
高等院校: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高等中學: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學湘西經開區分校(在建)
小學:吉首大學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湘西經開區分校(在建)、湘西經開區實驗小學(在建)、湘西經開區灣溪小學
幼兒園:湘西自治州幼兒園湘西經開區分園(在建) 苗族銀飾:苗族人佩帶銀飾有四種作用:一是便於遷徙時「人走家隨」;二是「避邪」;三是身體健康狀況的「睛雨表」;四是裝飾打扮自己。苗族銀飾種類繁多,但從佩戴部位上劃分,大體可分為頭飾、胸飾、背飾三大類。頭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髻簪、耳環、項圈等;胸飾有胸鏈、針筒、圍腰,外加戒指、手圈及披肩、腰帶等。
苗族婚俗:鳳凰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
爬刀梯:爬刀梯是苗族還儺願祭祀儀式中庄嚴神聖的程序之一,充分表現苗族人民祭祀祖先時心靈的虔誠和苗族人民向祖先祈禱時感情的真摯,具有十分神秘的苗族巫文化色彩。
踩火犁:踩火犁,同爬刀梯一樣,原來都是苗族還儺願過程中向祖先表明心跡,祈求保佑的祭祀活動,因其驚險刺激且自成體系,久而久之便逐漸從祭祀活動中剝離出來,形成苗族獨特的高難度的傳統表演藝術。
攔門酒:攔門酒是苗家老的一種習俗,一些地方直呼「識友酒」。相傳古時候苗族的祖先生活在平原、湖濱,生活幸福。後歷盡峰煙,被迫遷徙至深山老林間。無情的歲月養成了苗家人豪爽狂放、愛憎分明的個性,但凡有人來訪,入門前主人以酒一碗敬之。飲者為友,就會受到苗家人的熱情款待。時代變遷,如今的攔門酒已成苗家歡迎貴客光臨的一種禮節。 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向順榮;
黨工委副書記:陳文君;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再貴;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吉鳳投資公司總經理:向鴻鵠;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伍郁文;
黨工委委員、紀工委書記:覃水來。

Ⅸ 湘西苗族建築風格急求,要詳細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蒙」、「達木」、「達吉」。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舊時代統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苗族」。廣西的苗族佔全國苗族人口5.5%,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後位居第四。全國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雲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區。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各種木材和土特產,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文化。湘西苗族多居山區,山高林密,就地取材建造民居及為普遍。木屋房、青石牆、黃土牆、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腳樓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風格;這里的苗族一些上層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築磚石木結構的風火牆壁的四合院落,舒適、寬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貧寒人家建起簡陋的石板屋和樹皮或茅草蓋頂的茅屋。
湘西苗族住房方位有一定的習俗規定。跨門進堂屋,正中埋有「龍寶」,後邊用木板裝為房間,為主人房間,其它為客房或收藏東西。中間叫「dab nzhongb」。即堂屋。堂屋的左右,有一間多鋪以地板,稱為「hangdghaot」,即祖先的方位,是房屋中最神聖的部位,是主人家祖先神靈的集中地。因此,這個方向是長輩和老人的座位,年青人不允許坐這個地方。苗家的堂屋與火塘屋,是苗家住宅室內的中心空間,它充分顯示了苗家的民族意念和虔誠的信仰。苗家對於火塘有著特殊的感情。
據《風凰廳志》記載:「當時苗民被迫,遷徒深山老林,無房居住,只好棲身岩穴,或者搭棚為屋,避風躲雨,因為窮的沒有鋪蓋。所以藉助火塘燒火禦寒」。因此,各地苗居不論那種樣式的住宅,都設有火塘,而且是不分晝夜、季節、長年不熄。以象徵苗家興旺不熄,它培育了苗家親切、溫愛、安全的特殊感情和群體精神空間的共識心理特徵。火塘上懸有坑桿,掛滿了薰黑的臘肉、野味。火塘中間立有生鐵鑄的三角架。供勞作歸來的苗家人圍著火塘煮飯炒菜。如有親朋好友來訪,大家圍在火塘邊飲酒放歌,唱一曲曲古歌,情動遠古;唱一曲麴生活,情趣無限。火塘內放的三角鐵架象徵祖先,故不能踏腳;一家人圍坐在它的周圍。在祖先的庇護下,充分體現出家的溫暖。實際上苗家人對三腳架的崇拜,應看成是一種原始的圖騰,即對「天地人」象形模式的崇拜。上面圓形的鐵圈象徵著天,下邊的方形火坑象徵著地,有「天圓地方」之意。三隻著地的鐵架象徵地柱,三根連接鐵圈支撐鍋鼎的鐵柱象徵天柱。「天」之下,「地」之上,兩側分布著世俗凡人;三腳架里蘊含著豐富的苗族原始哲學。對於火塘的設置很講究。通常用條石鑲成之後,又用椿木在周圍圍成正方,然後在火塘周圍用硬木鋪成離地面約一尺左右的「地樓」。苗家稱之為「bandzongx」。有的還用桐油將火塘、地樓上油,平時擦礙明光閃亮。火塘的安置要與中柱屋脊相對為標准,偏前偏後俱非相宜,極邊一排中柱下方,是安家神的位置;苗家人稱之為「hangd ghaot」。平常供祭時。向該處燒香紙,以酒敬之,所以在圍火塘烤火時,主賓有別,坐規有序,立規以循;即以中柱一邊為上方長者座位,下方坐主家晚輩,其它兩方不論。火塘旁的祖先靈位處是神聖的地方。因此不準生人隨便上去。
吊腳樓為湘西苗族建築的主要形式,有「吊腳樓」和"吊腳半邊樓"之分。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台取平,橫樑上墊上樓板,作為房屋的前廳,下為豬牛圈,或存放雜物。台上主房又分兩層:第一層住人,上層裝雜物。屋頂蓋瓦或蓋杉樹皮,屋壁用木板或磚石裝修。這類房屋台上台下渾然一體,非常美觀,稱為「吊腳樓」。另一類是建在空闊、向陽、寬敞之地基上。多建在坡度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開成上下兩級屋基,上級屋基豎較短柱,使前面半間的樓板與後半間的地基平行,形成半邊樓;因最外一柱懸齊上層屋基處,故有"吊腳半邊樓之稱。這兩種形式建築都是豎裝板壁,堂屋正面面壁都往後退一柱裝封,形成"吞口",「吞口」正中設"大門",兩邊均留窗戶,普遍裝木質窗椽。
在中國歷史書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說。中國建築分為南北兩大系。南方從巢居發展為干欄式建築,已發現的最早遺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湘西苗寨吊腳樓正是其先民傳承下來的古老建築工藝在適應山區新環境下經過逐步完善的重要體現。苗家吊腳樓飛檐翹角,三面為走廊,懸出木質欄桿。欄桿上雕有各式各樣的花紋圖型。如萬字格、亞字格、喜字格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吊腳樓一般為分兩層,上下鋪樓板,壁板油漆發光。樓上向陽開窗,鳥語花香。窗形千姿百態,有雙鳳朝陽,喜鵲鬧梅、獅子滾球等。吊腳樓的懸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綉球、金瓜等造形。吊腳樓的下層多作貯藏糧食的谷倉或擺放傢具農具。樓上則為主人居屋或客房。樓外長廊為婦女們綉花挑紗、打花帶、晾紗、晾衣的場所。
湘西苗族吊腳樓是湘西苗族先民從長江中下游流域輾轉遷徙所帶來的古老乾欄建築工藝在適應山區新環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築文化的載體。在我國民居建築中,吊腳木樓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數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後代、延續民族歷史的根基。
湘西地區,過去,有些地主還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磚牆圍護。屋內大廳的門上、柱上,鑲著鍍金匾聯,金碧交輝,很有氣派。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東南苗族地區木材較多,經濟條件較好,所以木房、瓦房較多,草房土牆房較少。大多數為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牆房兼有,大體上草房、土牆房最多。
苗族建築藝術,積淀有很多純粹的苗族文化成分。平時的生活、生產勞動、親朋聚會、宗教話動,如紡織、刺綉、婚宴、祭祀等都在這里進行。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現在建築形式的表層。或隱含在建築形式之內部。
一個民族的民居建築是其經濟、文化、藝術、家庭、社會和宗教觀念等歷史積淀的集中表現。它以傳承的物質形態方式表達其文化內涵。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說過:「建築是人類一切造型創造中最龐大、最復雜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強烈,也更重要。」湘西苗寨吊腳樓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築歷史與文化的「活化石」。

Ⅹ 請幫忙提供一點湘西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與環境保護有聯系的資料,淚謝!

湘西這片具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土地造就了湘西少數民族多年來形成的特殊習慣和風俗,論語有雲:「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特殊的地理環境對人品格素質養成之間的關系,同樣,湘西少數民族在與自然的共生相伴中創造的風俗習慣即是對環境的適應也是環境影響下所養成的一種品格。由於地理位置、交通、歷史等原因,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相對不發達,對外聯系不充分,使得各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崇拜和禁忌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下來。
湘西是我國民族種類最豐富的區域之一。湘西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中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通過流傳下來的大量神話故事和傳說的形式解釋了宇宙萬物的起源、變遷和生物的進化,包括人類在其中的種種禁忌和崇拜。很多少數民族流傳的神話故事內容生動形式多樣且具有濃郁的正義和道德色彩。比如在湘西少數民族中廣泛具有對於自然的敬畏和神靈的崇拜的習慣,這來源於千百年來生活在這里的少數民族在與自然斗爭和相互影響的過程中產生的對於自身力量有限的認識和希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望。
一是對於神山、神水、神石的敬畏,這往往表現為原始崇拜。如湘西苗族相信「土有神土,水有神水,石亦有神石,自然和人類都有神鬼主宰。」藏族先民對山林、河流、土地等自然物都懷有敬畏心理,從不擅自破壞,這種萬物皆有靈的原始崇拜使得當地少數民族在砍林取木和用取水源時格外慎重,濫砍濫伐和污染水源的事件幾乎是不存在的,充分的保護自然資源也為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繁衍創造了條件,可以說這種自然崇拜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例子。苗民心中的聖山,苗民認為雪山的山神保護著一方人民,所以苗民從不登頂,他們認為一旦登頂山神便會離開他們,沒有了神靈的庇護,災難就會降臨。山的動物資源非常豐富,有金錢豹、羚牛、雲豹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還有十幾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正是當地人這種對於神山的敬畏才使得至今保存了相對原始的自然狀態。幾百年來秀麗的風景和從山上流下的優質水源使之成為世界范圍內為數不多的凈土。可以說少數民族的原始禁忌在客觀上保護了珍貴的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物種,保存了自然界優美的原始風貌。傳說土家族在一次洪水中,有五個土家族家庭為躲避洪水逃到一顆大樹上生活,由於大樹的庇護使他們逃過了洪災,洪水過去後他們就在樹上定居,直到後來人口逐漸增多,大樹不夠住了才搬到地上來居住。以後每年被救的土家族都要祭祀這顆樹以表示他們的感激之情。水對於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十分重要,湘西省的水資源豐富,大大小小的河流不計其數,依靠水耕作生活的當地少數民族對水有特殊的感情,拿土家族來說,土家族自古習慣依水而居,水被土家族看作是可以洗去污穢,消除病痛的吉祥之物,土家族人認為水是有靈性和生命的,保護水源,禁止污染水井,是土家族人的原始禁忌,土家族人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節日,以求來年的豐收和全家的幸福安康。
二是對生命的理解。湘西少數民族認為生物之間包括人類都是平等相通的。這體現了湘西少數民族尊重自然善待生命的理念。長期以來湘西少數民族處於不發達的農牧階段,當地人吃穿住用都需要動物皮毛、骨頭和肉,因此,他們對於殺生的數量和范圍是有明確規定的。如禁止在野生動物繁殖和交配的季節打獵,禁止獵殺在屋檐做窩的燕子。普米族留傳下來的傳說中有:「人和狗調換過生命,狗搭救過人類。」所以普米族對狗的感情深厚,從不打、殺狗。許多民族都勸導族人節制,不要殺死正在哺乳的動物,在一個區域均勻的打獵,這種禁忌往往冠以神靈的名義,經過長期遵守,成為當地民族的生活習慣,從長遠來看,湘西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有利於當地在經濟交往不發達和對外聯系不充分的情況下,維持固定的生活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依靠當地民族風俗來保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值得我們深思,即在思想精神層次植下環境與人和諧共存的種子,深刻的反思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可持續維持的觀點來對待環境資源,而不是以經濟收入來衡量一個地區的發展。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原始崇拜和原始禁忌都帶有非理性的色彩,具有簡單和模糊的特徵,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在探討建立科學的生態理念時要注意汲取這些少數民族千百年來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經驗和智慧,從而使我們的生態理論更加科學,社會更加健康、穩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