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南縣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A. 灤南縣公安局地理坐標
灤南縣公安局(A)在倴城鎮南大街10號。
灤南縣公安局是灤南縣人民政府主回管全縣公安工答作的職能部門,縣公安局共設9個執法勤務機構、2個綜合管理機構、13個公安派出所、1個邊防派出所、2個監管場所。
B. 灤南 介紹詞
唐山市灤南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距唐山市區44公里。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經濟開放縣。轄16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 594個行政村,總人口為70萬人,總面積為1270平方公里,有耕地7.4萬公頃。
自然資源豐富,農林漁業興旺。灤南縣南部沿海,海岸線長達80公里,屬渤海灣迴流地帶,無污染。不受台風襲擊,極適宜發展海水養殖。沿海有泥沙質灘塗21700公頃。
編輯本段
灤南——水產
適宜魚、蝦、貝、蟹的繁衍生長。人工養殖對蝦面積已達3867公頃,年產量達萬噸,是中國有名的養蝦大縣。該縣中部為水稻主產區,面積24666公頃,稻穀產量10萬噸,居河北省首位,所產稻米優良,清香適口,富有粘性,該縣的柏各庄鎮、南堡鎮是遠近聞名的「柏各庄大米」的主產地,在國際市場上久負盛名。西部、北部為花生生產區,面積1.2萬公頃,產量2萬噸。東部為小麥、玉米主產區,年產量分別達到70萬噸、20萬噸。該縣蔬菜種植面積達4000公頃,品種多、質量好。豐富的水草資源,悠久的飼養殖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編輯本段
灤南——行業
灤南縣工業以造紙、原鹽、建材、冶金、化工、軋鋼、飼料等行業為主導,形成了一批名牌產品和規模企業。其中產品多次榮獲國內、國際質量大獎。該縣已初步形成軋鋼、線頭棉加工、要材加工、拆車等10大骨幹行業。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信便利。灤南縣處在唐山開放區腹地,北依京山鐵路,南臨渤海,東望秦皇島,西近天津,與京唐港、秦皇港、天津港毗鄰,直達京唐港的坨王鐵路縱貫縣境南北,千餘公里的公路連通各鎮、鄉、村。自建的兩座漁港碼頭增開了海上通道。在開通了860000門程式控制電話及行動電話的基礎上,萬程式控制電話即將投入使用,實現了國際、國內直撥。幾年來,灤南縣投資30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全縣投資環境明顯改觀。灤南縣屬京津唐電網供電,境內高低壓輸電線路1000萬米,輸變電能力在京津唐電網所轄各縣中,居第3位。
編輯本段
灤南——歷史
灤南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冀東文藝三枝花「評劇、皮影、大鼓書」的故鄉,文學創作水平不斷提高。以雜文、小說、戲劇為主的文學創作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一定水平。全縣已基本掃清青壯年文盲,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是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工作縣、省體育達標縣、省高考強縣。1997年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
編輯本段
灤南——商業
縣城建成灤南縣百貨大樓、供銷商場、供銷大廈和2009年建成的金貿商廈等大型綜合商場,年交易額億元以上。依託區域特色經濟,建成姚王莊蔬菜批發市場、柏各庄水產品市場、嘴東漁港水產品市場、宋道口鋼鍬市場、溫各庄再生棉市場等一批專業市場,特色鮮明,交易興旺。2008年,全縣市場商品交易額達200億元。
外貿出口不斷增長,對外合作日益擴大。灤南縣瞄準國際市場,各極發展外向型經濟。2008年,出口商品收購值達到150億元。
目前,隨著「三年大變樣」這一藍圖的實施,灤南商業新的篇章正在掀開,百貨大樓拆遷,供銷商場改擴建,一大批商住樓正在新建。
編輯本段
灤南——政策
灤南縣政府最新政策新聞: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百日攻堅行動 2010年4月23日,我縣在灤南賓館禮堂隆重召開「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百日攻堅行動」動員大會。出席和參加動員會議的有:縣四大班子領導,各鎮、街道辦黨政正職,縣直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百日攻堅工作隊成員,重點城建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城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各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會議還邀請到市有關單位領導和路南區的相關同志出席和參加會議。會議由縣長蔡洪魁主持。會上,副縣長張雲江宣讀了《灤南縣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百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觀看了路南區拆遷改造專題片;分包攻堅任務的縣領導代表,城中村幹部、涉拆戶代表,公安局代表分別作了表態發言;市紀委副書記鄭文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王秀平對我縣拆遷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縣委書記張國棟作了重要講話。 根據《灤南縣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百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安排,我縣三年大變樣百日攻堅行動從4月23日開始,至7月31日結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4月23日至5月15日,主要完成拆遷攻堅、綠化攻堅、環境綜合整治攻堅、規劃攻堅、城建項目攻堅五項攻堅任務。第二階段從5月16日至6月15日,第三階段從6月16日至7月15日,第四階段從7月16日至7月31日。
縣委書記張國棟在講話中強調,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推進三年大變樣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二要突出重點,統籌推進,迅速掀起三年大變樣新高潮,三要加強領導,嚴密組織,堅決打贏三年大變樣百日攻堅戰。 縣長蔡洪魁在主持會議時要求,全縣上下必須以超常規的理念認識百日攻堅,以超常規的措施推進百日攻堅,以超常規的作風投入百日攻堅,確保三年大變樣百日攻堅行動取得全面勝利。
C. 唐山灤南縣改名叫什麼
改名升來市了,叫灤州市。自
201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灤縣,設立縣級灤州市,以原灤縣的行政區域為灤州市的行政區域。
1913年時,正式叫灤縣,1958年,灤縣並入灤州區,1959年又恢復為灤縣,直到2018年改為灤州市。
D. 2017年灤南縣美麗鄉村計劃有哪些鄉鎮
社主義新農村建設指社主義制度根據新代要求我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等面建設終實現農村建設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諧社主義新農村目標 、建設社主義新農村歷史背景 世界許家工業化定發展基礎都採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發展戰略我民經濟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非農產業經濟增力主要自非農產業根據際經驗我現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階段我新農村建設重戰略性舉措實施其新農村建設我總體進入工促農、城帶鄉發展新階段面臨嶄新課題代發展構建諧社必要求前我全面建設康社重點難點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家盛農村穩則社安;沒農村康沒全社康;沒農業現代化沒家現代化; 二、統籌城發展基本途徑 1、體制制度創新城鄉統籌發展根本途徑; 2、城鎮化健康發展城鄉統籌發展效途徑; 3、發展壯縣域經濟城鄉統籌發展效載體; 4、建設社主義新農村城鄉統籌發展集要求具體實踐 三、統籌城發展理念模式 1、加強公共服務社管理形城鄉公共服務統標准、流用新局面 農村社與城市社文明差異城鄉差別顯著特點城市偏向二元發展模式直接統籌城鄉發展必須統籌城鄉社發展加快促進農村教育、文化、衛等社事業發展按照經濟社協調發展全面發展要求統籌發展城鄉社事業社保障充發揮城市先發優勢推城市社事業社保障向農村延伸著力形社事業城鄉協調發展、社保障城鄉全面覆蓋新格局; 2、要制宜形各具特色區域發展格局 同家、同區鄉村重建道路我能完全照搬發達家完全依賴政府強財政供給或者農村剩餘勞力全部轉移路同應盡量避免部拉美家城市貧困農村衰敗同並存局面各區城市化水平經濟差異較村鎮建設現種模型應該制宜區進行村鎮建設基本特點; 3、村鎮建設主體關鍵農民本身 轉變農民觀念促進農民業改善農民福利使農民與城鎮居民真等能適應集產才村鎮建設持續發展途徑實施鄉村教育計劃提高農民素質徹底解決農村問題核與基本走向; 4、完善經營渠道拓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渠道 城鎮建設必須走市場化道路充發揮市場機制通政府政策鼓勵資金引導調社各面投資積極性形元化示範鎮投融資體制政府預算要安排定財政資金用於城鄉基礎設施建
E. (二十一)河北省灤南縣馬城鐵礦詳查項目實物地質資料
河北省灤南縣馬城鐵礦詳查項目,由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一地質勘查院承擔實施。年12月底完成野外施工,累計施工鑽孔39個,總鑽探進尺27000m,共查明14個礦體。項目取得的豐碩成果,對補充河北省省內鐵礦開發後備資源,緩解鐵礦石供應緊張局面,促進河北省乃至全國鋼鐵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地質概況
礦區地處陰山-天山緯向構造帶東段—燕山南亞帶山海關台拱西南邊緣,西南為薊縣坳陷,南為黃驊坳陷。
區域出露的地層為雙層結構,基底地層由老至新為太古宇遷西群、單塔子群,古元古界朱杖子群;蓋層依次為中元古界長城系及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新生界古近-新近系與第四系地層。
區內由一系列近東西向構造組成,北面為喜峰口斷裂,南面為固安-昌黎斷裂,中部為成生於太古宙早期至今仍在活動的青龍河斷裂,同時有許多張性、壓扭性斷裂與其垂直或斜交。
區域出露岩漿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中基性脈狀侵入體,規模小,主要有輝綠岩脈、閃長玢岩脈,此類一般截穿礦體;另一類為燕山期中酸性花崗岩體及其脈岩,岩體遠離礦區,與礦床無成因聯系,距礦床最近(大於35km)的為分布於昌黎縣城以北的昌黎花崗岩體。
區域礦產主要為「鞍山式」沉積變質鐵礦及非金屬礦。主要有北部的遷安水廠鐵礦、司家營鐵礦、常峪鐵礦及產於奧陶紀灰岩中水泥或玻璃用灰岩礦、砂岩、花崗石建築石材、柳江的煤礦、耐火黏土礦。
2.礦區地質
(1)地層
區內地層為雙層結構,基底為太古宇地層,蓋層為第四系。
第四系地層厚60~170m,為河床、河漫灘沖洪積物。從北向南逐漸增厚,主要由黏土、亞砂土、亞黏土、砂層、礫卵石層及淤泥質亞砂層組成。其中砂礫卵石層穩定,厚度較大。
太古宇地層主要岩性為黑雲變粒岩、黑雲角閃變粒岩、斜長角閃岩、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夾磁鐵石英岩。根據前人研究成果,本區白廟子組變質岩系原岩為一套巨厚層凝灰質黏土岩及少量玄武岩(安山岩)及其碎屑,中夾磁鐵石英岩。
(2)構造
礦區地處司馬長復式褶皺帶中,現工程式控制制范圍總體為走向近南北、西傾的單斜構造。但早期構造形跡仍有保留,早期褶皺為軸面走向北東東,南東傾開闊不對稱復式褶皺構造。這反映了早期受近南北向擠壓的褶皺形態。在向斜核部礦體延伸長而厚,背形脊部礦體薄而延伸短。
區內斷層有兩組。其一位於40~64 線間,走向北北西,傾向南西,傾角74°,錯斷了Ⅻ號礦體,推斷為正斷層,為輝綠岩脈充填,幅寬10~30m。其二為 F1斷裂,位於16~24線間負磁異常帶,該負磁異常帶幅寬600~800m,經CK12、ZK16-1孔證實為斷層所引起,主構造面由糜棱岩、絹英岩及斷層泥組成,向兩側為角礫岩、碎裂岩、糜棱岩、絹英岩與角礫岩、碎裂岩具相間分布特徵,反映該斷層規模宏大,且具多次活動特點。
(3)混合岩化作用
區內變質岩多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混合岩化作用以均勻滲透交代為主,如區內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崗岩,亦有少量充填交代,如區內腸狀混合岩、條帶狀混合岩。混合岩化作用對鐵礦既有明顯使原生鐵質析出帶走,亦有因混合岩化作用而富集成赤鐵富礦,更多的是混合岩化形成的脈體或混合岩化、花崗岩化作用及其形成混合花崗岩的侵位破壞了礦體的完整性、連續性。
(4)岩漿岩
區內岩漿岩僅表現為脈狀產出的輝綠岩。主要位於礦區北部,截穿礦體,長1km,寬10~30m,走向近南北,西傾,傾角75°左右,岩石較完整。南部僅個別鑽孔中見到,且遠離礦體。
岩漿岩呈脈狀產出,岩石呈灰黑色或黑綠色,細粒輝綠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輝石、斜長石,少量黑雲母,斜長石呈板柱狀,具絹雲母化、斜黝簾石化,輝石呈柱狀,具綠泥石化。
3.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
全區共分為14 個礦體,依次編號為Ⅰ~ⅩⅣ,其中Ⅰ、Ⅱ、Ⅴ號礦體最大,為主礦體。
ZK23-7鑽孔,終孔深度為1406.10m,穿透Ⅰ、Ⅲ、Ⅴ號礦體,孔內可見輝長岩、黑雲母混合花崗岩、黑雲透閃岩、透閃磁鐵石英岩、黑雲母混合花崗岩、混合質斜長角閃岩、混合岩、混合花崗岩、混合片麻岩、斜長角閃岩、透閃石英岩、含鐵角閃石英岩、混合質黑雲變粒岩等。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次為少量假象赤鐵礦,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其次為透閃石、陽起石,礦石礦物以中細粒自形-半自形或他形粒狀變晶結構為主,主要為條紋-條帶狀構造,少量呈浸染狀構造。
4.相關資料
1)2009年馬城鐵礦詳查報告;
2)河北省灤南縣馬城鐵礦綜合地形地質圖;
3)馬城鐵礦23線資源量估算地質剖面圖;
4)馬城鐵礦23線ZK23-7鑽孔地質柱狀圖。
F. 灤南縣的自然資源
灤南縣海區有得天獨厚的港址、海洋生物、鹽業和鹽化工業、能源礦產四大資源。自然條件優越,地理分布合理,腹地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對振興灤南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灤南縣海洋生物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生物、游泳生物和潮澗帶生物。其中浮游植物分布在灤南縣沿海並具有一定數量的是浮游硅藻類,主要有中肋骨條藻、棱曲舟藻、圓篩藻和有槽直鏈藻;浮游動物占居主導地位的種類有橈足類的中華蜇水蚤、紡千多元錘水蚤屬、真刺唇角水蚤、擬長腹劍水蚤、毛顎類的強壯箭蟲和原生動物的夜光蟲;底棲動物中優勢種主要是日本棘刺蛇尾,其次為哈氏刻肋海膽、雲母蛤、凸鏡蛤、脈紅螺、異足索沙蠶、長吻沙蠶、角版蟲等;游泳生物,海區共出現魚類69種,其中黃鯽(47.4%)、日本鯷魚(25.1%)、棘頭梅童魚(8.4%)、鱭魚(3.9%)、焦氏古鰨(2.2%)、聽姑魚(1.4%)、青鱗魚(1.4%)、鈍尖尾蝦虎魚(1.4%)、銀鯧(1.2%)、小黃魚(1.1%)、赤鼻棱鯷(1.0%),11種合佔94.5%;潮間帶生物共23種,其中多毛類5種,佔21.74%;單殼類7種,佔30.43%;雙殼類5種,佔21.74%;甲殼類4種,佔17.39%;其它類2種,佔8.7%。主要種類有青蛤、四角蛤蜊、光滑藍蛤、彩虹明櫻蛤、文蛤、鯧螺、日本大眼蟹、沙蠶等。 曬鹽是灤南縣沿海地區的傳統產業,發展原鹽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從2012年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情況看,海鹽的出路主要在於鹽化工業和海水化學工業的發展,海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現已發現海水含有77種化學元素,其中主要元素的含量(毫升/升)為:氯19000、鈉10500、鎂1350、硫885、鈣400、鉀380、溴65、碳28、鍶8、硼4.6、氯1.3。海水中的各種化學元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組成許多鹽類,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氯化鈉,即海鹽。海鹽除少量用於食鹽外,大部分用於化工生產。
曬鹽過程中的副產品若鹵,可以提取氯化鉀、溴、氯化鎂(硫酸鈉)、硫酸鎂、硼砂、硼酸、碘、氯化鋇、鍶鹽、鋰鹽、銫鹽,以及鈦鹽、鈾化合物等。 礦物資源主要有鐵、煤和石油。
鐵礦分布在馬城、多餘屯一帶,埋藏地下,屬於灤縣司營鐵礦體的延伸。
煤礦頒布在青坨營、小水坡一帶,屬於開灤煤礦的延伸。
石油主要分布在南堡、高尚堡、柳贊一帶沿海及渤海灣淺海,這里在構造上屬南堡凹陷區。截止到2009年,灤南縣已發現儲油構造,油、氣集聚量達4.10億噸,其中陸上有2.05億噸,海上有2.05億噸,已開采,並伴有天然氣產生。 陸域土地資源
灤南縣的區域面積1270平方公里,摺合190.5萬畝。其中,耕地110萬畝。
潮間帶土地資源
潮間帶又名海塗、海灘、灘塗。是潮漲淹沒,潮退露出的地方,是介於海洋與陸地之間的過渡地帶。根據潮間帶的潮位,可分為高潮帶、中潮帶、低潮帶三個潮位帶。由於受沖淤、潮汐等方面的影響,潮間帶是一個極為活躍的地帶。灤南縣潮間帶土地資源極其豐富,灘塗遼闊泥濘,一望無際,寬達幾公里至十數公里。全縣潮間帶64.55萬畝,可以開發利用的30萬畝,已開發15萬多畝,對蝦貝類養殖面積分別達到5萬畝和7萬畝。 一、 地上水
(一)降雨總量
多年平均降雨量652.7毫米,摺合水量8.08億立方米,其中,頻率為50%降雨年份,降水量606.7毫米,摺合量7.71億立方米;頻率為75%降雨年份,降雨量463.7毫米,摺合水量5.89億立方米。
(二)地表徑流
通過對降雨與徑流關系計算,全縣多年平均徑流深100.2毫米,按全縣總面積1270平方公里計算,合產水量1.27億立方米。當頻率為50%降雨年份時,年徑流深69.82毫米,合產水量0.89億立方米;當頻率為75%降雨年份時,年徑流深24.38毫米,合產水量0.31億立方米。
(三)地上水可利用量
地上水可利用量主要包括大氣降雨的利用及外來地上水兩部分。大氣降雨的利用,除有效降雨外,主要是通過小青河,北河、牤牛河、溯河、小青龍河等河道閘涵蓄水,儲蓄能力為0.075億立方米,僅相當於頻率50%時產水量的8.4%,除很小部分補充地下水外,絕大部分流入渤海。外來地上水是灤南縣主要可供利用的地上水資源,主要是灤柏、灤樂兩輸水乾渠引進的灤河水,用來灌溉全縣稻田。
二、 地下水
可利用的地下水資源,主要是全淡水區,面積915.7平方公里。地下水可利用量,主要來自大氣降雨的補給。全縣多年平均大氣降雨入滲補給量為1.183億立方米。按不同水文年計算,當頻率為50%降雨年份時,入滲補給量為1.123億立方米;頻率為75%降雨年份時,入滲補給量為0.865億立方米。地下水的另一大資源是來自灤河、灤樂及灤柏輸乾渠的側向補給。全縣地下水側向補給量為0.7億立方米,鹹水區深層淡水多年平均側向補給量為0.03億立方米。全縣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913億立方米,其中頻率為50%降雨年份,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853億立方米;頻率為75%降雨年份,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595億立方米。
G. 曹妃甸區是屬於唐山市,還是唐海縣還是灤南縣呢
曹妃甸區屬於唐山市的市轄區。曹妃甸區地處唐山南部沿海、渤海灣中心地帶,原名唐海縣。
曹妃甸區位於北緯39°07′43″-39°27′23″,東經118°12′12″-118°43′16″。地處環渤海中心地帶、唐山南部,毗鄰京津兩大城市,距唐山市中心區80千米。距離北京220千米,距離天津120千米,距離秦皇島170千米。曹妃甸南臨渤海,隔海與青島、大連、上海以及日本、韓國隔海相望。總面積1943.72平方千米。
曹妃甸島是因灤河北移而形成的一條狀沙島海灘,位於古灤河三角洲前緣,距大陸岸線約20千米。曹妃甸由海而生、因港而興,被譽為黃金寶地、耀眼明珠,具有無與倫比的組合優勢。
(7)灤南縣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截止2015年,曹妃甸區轄1個街道、5個鎮:希望路街道、唐海鎮、柳贊鎮、濱海鎮、孫塘庄鎮、雙井鎮以及曹妃甸工業區、曹妃甸生態城。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鎮:
1、唐海鎮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唐山市南端,地處環渤海、環京津交匯地帶,北緯39°07′43″至39°27′23″,東經118°12′12″至118°43′16″。南臨渤海,北依唐山,西望津京,東靠京唐港,是正在開發建設的20萬噸級曹妃甸深水大港的直接腹地。
2、柳贊鎮位於中國河北灤南縣城南35公里處,原屬灤南沿海三鎮之一。柳贊鎮國土面積70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5750畝。自2010年1月1日起,灤南縣柳贊鎮由曹妃甸新區整體託管。2012年7月正式將灤南縣柳贊鎮劃歸唐山市曹妃甸區管轄。
3、濱海鎮位於曹妃甸區北部,是鑲嵌在渤海之濱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總面積124平方公里,海岸線10公里,是河北省百強鄉鎮之一,省寬裕型小康鄉鎮,也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海開放鄉鎮。
H. 灤南縣古城歷史誰知道
灤南縣簡介 「倴」字,在現代漢語里只有一個用途,即用於稱呼灤南縣人民政府駐地倴城。倴城,是歷史上灤州四大鎮之一,因歷史悠久,經濟繁榮,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地理位置重要而久負盛名。
關於這座歷史古城,清光緒年間重修的《永平府志》、《灤州志》均有如下記載:「倴城,在州(灤州,今灤縣)南六十里,元將那顏倴盞屯糧處,今鎮北遺址尚存。」《灤州志》閭芬溝考中還這樣記載:「倴城為棲糧之所,渠帥那顏倴盞領之……城久圮,遺址尚存。城名倴者,以此為據。」1980年,灤南縣人民銀行基建時,在中大街與文化路交叉口西側清理出一通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七月為保護古城遺址而立的「共遵明禁」石碑,其碑文稱:「倴城,無城也。而以城名,且命名皆有所取。考倴之義,別無所據,憶昔有那顏倴盞者,元將也,豈此地之得名歟,抑得之傳聞……」從上述記載來看,倴城是因元將倴盞曾在此地屯糧集草而得名。
經考證,「那顏」,是蒙古語,漢語譯為「官人」,是蒙古貴族官員的稱謂。「倴盞」,是元初有名的大將塔察兒,《元史》卷一一九有傳,《金史》、《元史》均散見其人。生年不詳,卒於1238年,蒙古許兀慎氏,博爾忽(成吉思汗母親月倫氏的養子,當時號稱四傑之一)的侄孫。自幼充成吉思汗宿衛,任火兒赤。佔領金中都(今北京)後,任燕南大斷事官。從元太宗攻金,下河東各州,破潼關,取陝州、洛陽等地,從圍河中府。四年(1232年)圍金汴京。又總帥各軍圍金哀宗於蔡州(今河南汝南)。次年,滅金。留軍鎮守撫中原。八年,破宋光、息州。同年,受賜五戶絲戶於平陽,又得息州軍民三千戶。後駐兵河東,分置營幕於聞喜縣東鎮南山下。十年攻壽州(今安徽鳳台),死於軍中。
倴盞為什麼要在倴城屯糧集草呢?這個問題要從倴城的地理位置談起。古代,受交通工具的限制,陸路交通十分落後,要解決大批物資的運輸問題,必然要大力發展水上運輸。倴城地處灤河下游,渤海岸邊,地理位置優越,水上交通比較發達。據史籍記載: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盧龍置馬城縣,以通水運。灤南縣境內最早的馬城縣,就是為了加強水上運輸管理而設置的,可見當時的水運是多麼重要。
我國自古是北方糧食不足,要從南方調撥。唐代,就有一條南糧北調由海上轉道灤河,然後疏散各地的運輸路線。宋、金時代,兩國之間連年戰爭,對峙局面十分嚴峻,南糧北調已不現實。金朝統治者為了解決軍民的吃糧問題,必須從自己的大後方塞外各地運糧到京城,仍以灤河為運道,並將倴城做為棲糧之地。然而,灤河不與倴城相通,就人工開挖了一條運河閭芬溝,匯通灤河、溯河,與倴城北面的通津河相連。《灤州志
I. 灤南縣馬城鐵礦
(一)概況
礦區位於灤南縣縣城東北約15km,距西北京山鐵路灤縣東站15km,隸屬灤南縣馬城鎮管轄。1971—1977年,由華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514隊(後改為515隊)進行普查,共完成鑽探19848m(34個鑽孔),基本分析樣1228件。2003年12月,由中冶地質總局一勘院秦皇島分院(由515隊改制)編制了普查地質報告,求得333+334資源量79213.2×104t,其中上河北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333資源量42132.7×104t。
礦區全部被第四系所覆蓋,地勢平坦,地勢總體北高南低,西略高於東,地表標高15~20m,相對高差3~5m。
(二)成礦地質條件
1.地層
礦區地層簡單,為雙層結構,表層為第四系沉積物,基底為太古宇灤縣岩群變質岩系。
(1)太古宇灤縣岩群
該岩群為礦區基岩部分,亦是含礦層位。為一套變質程度較淺(角閃岩相),粒度較細的變質岩。主要岩性為黑雲變粒岩、斜長角閃岩、角閃斜長片麻岩、磁鐵石英岩等。岩石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強烈地段形成片麻狀混合岩和混合花崗岩。
(2)新生界第四系
礦區第四系厚度一般為90~180m,薄處為60~80m,且有由北向南厚度逐漸加大,西部厚度略大於東部的特點。一般地表出露的岩性主要為黏質砂土,其下為砂、砂礫石、黏土等。
2.構造
礦區位於燕山台褶帶(Ⅱ)山海關台拱(Ⅲ)西南部,青龍河斷裂以東,隸屬司馬復式向斜東翼。在區域上本區褶皺雖頗為復雜,但由鑽探工程及磁測成果證實,礦區岩層、礦體卻顯現為一單斜構造,總體走向北北西,局部向北東或北西擺動;總體傾向西,傾角30°~50°,且具淺部較陡,深部緩的趨勢。據現有工程式控制制礦區尚未見具一定規模的斷裂構造。
3.岩漿岩
根據鑽探工程揭露,礦區內岩漿岩不發育,未見較大的侵入岩體,僅見小規模的中基性岩脈分布,其主要岩性為閃長玢岩,多為順層產出。
(三)礦體地質特徵
1.礦體規模、形態及產狀
根據2003年普查報告資料,礦體分布在南北長5.5km,東西寬1~2km,面積約10km2范圍內。礦區內分布南北兩個大礦帶共6個礦體,南礦帶有5個礦體,編號Ⅰ—Ⅴ;北礦帶1個礦體,編號為Ⅵ。按其規模Ⅱ礦體最大,其次為Ⅰ礦體,長度分別為3300m、3200m;其他礦體長度900~2700m。Ⅰ、Ⅱ礦體北端尖滅於8—16線間,南端在39線南。礦體走向及平面形態與磁異常曲線走勢基本吻合,平面上呈似「S」形,磁異常膨大地段礦層數多礦體厚度大,收縮地段礦層數少礦體厚度薄,尤以Ⅱ礦體表現的明顯(圖4—12)。
圖4—12 灤南縣馬城鐵礦礦體分布示意圖
礦體呈似層狀,透鏡體狀產出,且與圍岩產狀一致。礦體厚度變化較大,具有明顯的膨縮和分支復合現象。礦體基本上由2~6層礦組成,實際上也是個礦帶,單層礦厚度由數米至數十米,最厚達90m以上(23線CK96孔Ⅰ礦體)(圖4—13);礦帶厚度(含夾石,下同)由十幾米至150m以上(39線Ⅱ礦體)(圖4—14,(圖4—15)。
馬城鐵礦體延深大,以往鑽探工程主要控制Ⅰ、Ⅱ礦體,一般延深700~1100m,尚無尖滅之勢。因此,各礦體深部具有較大遠景。
根據普查報告資料:Ⅰ、Ⅱ礦體佔333資源量的95.7%,其中Ⅱ礦體佔75.7%;佔333+334總量的67.70%,其中Ⅱ礦體佔53.30%。各礦體資源量詳見表4—8。
圖4—13 灤南縣馬城鐵礦23勘探線剖面圖
圖4—14 灤南縣馬城鐵礦39勘探線剖面圖
圖4—15 灤南縣馬城鐵礦0勘探線剖面圖
表4—8 2003年普查報告各礦體資源量統計表
2.礦石特徵
(1)礦石的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
礦石為磁(赤)鐵石英岩,礦物成分較簡單,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或假象赤鐵礦,少量赤鐵礦;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次為鐵鎂閃石,少量角閃石、透閃石等。
礦石多為細粒變晶結構,粒徑略大於司家營鐵礦。礦石構造主要為條紋、條帶構造,很少量呈緻密塊狀和片麻狀構造。緻密塊狀構造亦是富鐵礦的特徵。
(2)礦石類型及品位
礦石類型:按礦石中主要鐵礦物劃分,以磁鐵礦石為主,占總資源量的96%,赤鐵礦石僅佔4%;按礦石中主要脈石礦物劃分均為石英型鐵礦石。礦石工業類型均屬需選鐵礦石(貧礦),絕大多數為磁性鐵礦石。
礦石品位:礦石品位(TFe)較均勻,據普查報告參與資源量估算的1171件樣品統計,80%的樣品品位大於30%,其中30%~40%的佔54%,品位≥40%的佔26%。全區平均品位(TFe)為34.70%,其中磁鐵礦石品位34.69%、赤鐵礦石品位34.93%。從總體上看,礦體品位沿走向和傾斜方向變化均不大,亦未見有系統升高或降低的規律性變化。按礦帶統計南礦帶品位明顯高於北礦帶;按礦體統計Ⅰ礦體品位最高達36.16%,Ⅲ礦體最低30.58%;按礦石類型統計,赤鐵礦石略高於磁鐵礦石。各礦體品位詳見表4—8。富鐵礦石僅局部隅見,規模很小,最高品位TFe雖可達52.33%,但不具單獨開采價值。
(3)礦石氧化程度
根據鑽探工程式控制制,礦石氧化程度較低,赤鐵礦石主要在Ⅱ礦體個別鑽孔見到,且厚度不大。主要分布在基岩面以下40~60m地段,分布最低標高在-90~-100m,深部鑽孔基本上未見。
(4)礦石化學成分及可選性
礦石化學成分以Si、Fe、O為主。礦石SiO2平均質量分數48.35%,SiO2與TFe呈消長關系。礦石S質量分數平均0.21%,P質量分數為0.057%,為低硫低磷鐵礦石。礦石其他伴生有用組分鈦、錳、礬含量甚微,無綜合利用價值。該礦未做選礦試驗,鑒於礦石粒徑大於臨近的司家營鐵礦,因此,預計礦石選礦效果定會比司家營鐵礦好,特別是礦石絕大多數為磁鐵礦石,因此,屬易加工易選鐵礦石。
(四)磁異常特徵
該異常位於灤縣—灤南磁異常區司家營鐵礦區東5km處,該異常呈近南北向,長4000m,寬1500~1800m帶狀異常。異常北端走向為北北西向,整個異常長度達6000m左右,異常峰值近2000nT,異常規模較大。從異常形態分析,礦產資源中心分布於異常南部附近。
(五)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礦區所處的水文地質單元,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基本上與司家營鐵礦南區相似,由於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第四系含水層厚度大,水量豐富;另外,礦區東臨灤河,因此,未來開采只適於地下開采。目前礦區水文地質工作程度低,尚未做專門水文地質工作,礦床開采技術條件有待進一步查明。特別是礦區內第四隔水層、基岩水文地質特徵,含水量的大小將直接影響礦山的未來開發利用。
(六)勘查類型及工業指標
1.礦床勘查類型
馬城鐵礦礦體走向長度一般大於1000m,傾斜延深大於500m,連續展布面積大於1km2,屬於大型鐵礦床。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間有夾石,沿走向、傾向具有明顯膨縮分支復合現象,礦體形態較為復雜。礦體產狀較穩定,呈單斜產出,斷裂構造不發育,礦床構造較簡單。礦石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品位穩定。綜上所述,將該礦床劃為Ⅱ勘查類型。勘查工程間距採用:332資源量200m~250m×200m;333資源量400m×200m~400m×400m。
2.工業指標
鑒於馬城鐵礦與司家營鐵礦同屬沉積變質鐵礦床,且相距較近,成礦地質條件相似,故工業指標沿用司家營鐵礦的工業指標,即一般工業指標。
(七)礦床成因及遠景
根據礦區、礦體地質特徵,馬城鐵礦屬受變質硅鐵建造鐵礦床,亦稱鞍山式鐵礦床。
該礦為遷灤鐵礦成礦帶南部主要礦床,磁異常范圍大,礦體個數多、規模大,特別是Ⅰ、Ⅱ礦體長度已達3000餘m,厚度有的可達100m以上,延深可達1000m以上,因此,深部具有較大遠景。2008年勘查工作見礦良好。估算資源儲量達10×108t以上。
J. 唐山灣的地理環境
唐山灣,位於渤海灣北部,東經118-119度、北緯大約38.5-39度之間,東西長,南北窄,版 海岸線229公里。以曹妃甸權島為中點,形成西起蘆漢開發區、東至灤河入海口的兩大凹灣;兩大凹灣之間,分別以南堡和京唐港為中點,又個成兩個小海灣。在突出的四點上建設港區、工業開發區和曹妃甸生態城,構成了唐山灣「四點一帶」大開發建設的宏偉格局。
曹妃甸,曾是這個海灣的一個小島,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建國前屬灤縣管轄。孫中山《建國方略》中提出的「建設北方大港」,即指此地。1963年,灤南縣從灤縣分立,曹妃甸歸灤南縣管轄。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原唐山地區灤河以西的各縣劃歸唐山市管轄。也為唐山沿海的開發建設,提供了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