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大河文明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大河文明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2-26 19:46:05

⑴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區別和影響

大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國 文明古國 發源地域 出現年代 共同點 原因 古代埃及 尼羅河流域 約BC3000年 都發源於大江大河,受惠於大江大河的哺育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資源豐富,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利於農作物培植和生長,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可見早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較強。 古巴比倫 兩河流域 約公元18世紀 古印度 印度河恆河 約公元2500年 古中國 長江黃河 約公元2070年禹建立夏 海洋文明是人類歷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思想、精神和藝術領域等方面領先於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所以,一種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稱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領先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二是這種領先主要得益於海洋文化,兩者缺一不可。 一種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較發達的海洋文化,並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尼羅河;古巴比倫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兩河;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得益於海洋的不多,盡管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也創造了豐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與海洋的關系遠比中國文明與海洋的關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卻遠不如以長安為中心的中華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諸島的土著文化,其文化與海洋的關系雖然十分密切,也創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卻落後於時代的發展,當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發展成海洋文明

地理環境對文明的整體影響

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文明,比如在黃河的哺育下我們得以有大河專文明,可以種植作物,類似的還屬有古埃及,古巴比倫。在希臘那種土地貧瘠,但三面環海,港口眾多的情況下,就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哪裡不像大河流域以種植農作物為生,而是靠商貿往來換取糧食,甚至奴隸。在中國東南沿海附近,在明朝海禁之前,商貿也非常發達,尤其在宋朝由於指南針的發明改進應用於航海事業,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興起繁盛,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地理環境決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地理環境只是有很大影響,並非決定文明。一個地區的文明還受當地悠久的歷史,人們的習慣影響。地里環境決定論是錯的。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⑶ 西方文明和大河流域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有什麼不同

西方文明發源於古希臘,在公元前5世紀的愛琴海沿岸,產生了最早的西方文明,版因此西方文明又被稱為愛琴文明權。
西方文明最終發展出城邦,各個區域以城邦為單位獨立管理,並成為一個小型國家。其中著名代表有雅典城邦和斯巴達城邦。
大河文明是指依靠河流而形成的古代文明,例如黃河流域,恆河流域,兩河流域。其中著名代表有中國,印度,古巴比倫,埃及。

西方文明和大河流域的文明的區別在於,西方文明是依託海洋而產生的海洋文明,而大河文明是依靠河流而產生的文明,兩者在地理位置上有明顯的差別。

⑷ 大河流域文明和愛琴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有什麼不同

西方文明發源於古希臘,在公元前5世紀的愛琴海沿岸,產生了最早的西方文明,版因此西方文明又被稱為愛琴權文明。
西方文明最終發展出城邦,各個區域以城邦為單位獨立管理,並成為一個小型國家。其中著名代表有雅典城邦和斯巴達城邦。
大河文明是指依靠河流而形成的古代文明,例如黃河流域,恆河流域,兩河流域。其中著名代表有中國,印度,古巴比倫,埃及。

西方文明和大河流域的文明的區別在於,西方文明是依託海洋而產生的海洋文明,而大河文明是依靠河流而產生的文明,兩者在地理位置上有明顯的差別。

⑸ 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對古代中國和希臘的影響

大河文明是農業的文明
海洋文明是商業的文明
如果從文化上來說。大河文明畢竟也屬於內陸文明,取向相對於希臘羅馬文明趨於保守。大河文明易產生集權的大一統國家,是與其地形有關系的。誕生於兩河的巴比倫、亞述和波斯都是這種。而且這些文明也都是農業文明。希臘文明則更加開放(其實羅馬不算海洋文明)。由於自身土地有限,商業活動成為主角。所以希臘文明就更具有融合性。(希臘語來自腓尼基語)而且這促使希臘文明更加民主。這也是海洋文明的一個特徵。希臘破碎的地形還形成了獨特的城邦指國家。這還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希臘人超凡的智慧一定程度上就得益於海洋。
以古代為例,
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是希臘,羅馬
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埃及等。
希臘多山地,少平原,多優良港灣,大河流域(以中國為例)則多沖積平原經濟:在地理環境影響下導致希臘不能僅僅以農耕為生,而是藉助其優良的港灣發展航海業,進行對外貿易,而中國則在起肥沃的平原上發展農耕,導致了海洋文明以商品經濟為主,大河文明以自然經濟為主政治特點:希臘多山導致其耕地分散,人口分布分散,血緣關系逐漸被瓦解,較易形成民主,而農耕地區的大河文明由於安土重遷的特點導致其氏族權利不斷集中,形成了集權型社會。

⑹ 大河流域的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的產生有什麼關系

【答案復】D【答案解析】試題分析制:此題考查的是大河流域的相關史實。學生要注意此題是否定式的選擇題,要選擇不正確的。亞洲西部,有一條新月沃地。沃地東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並行奔流,被稱為大河流域。這里有古巴比倫王國,這里用楔形文字,這種文字從外形上看有些古怪,它的筆畫都是由一頭粗、一頭細的直線構成的。故ABC都正確的;古代希臘文明發源於希臘半島的愛琴海,故西方文明之源是海洋。故不正確的是D。考點:人教新課標九年級歷史上冊·人類文明的開端·西方文明之源。

⑺ 地理環境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何在?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的影響,{一}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貿易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復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二}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三}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時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成度上決定了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早在秦漢時期,就擁有六千萬人口,而耕地面積卻遠遠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並,這樣不得不使農民在所分得的狹小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對土地作最精濟的利用。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的條件下,雖然忙碌辛苦,也僅能糊口,這便養成了安土重遷,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對他們來說,土地就是生命,離開或失去土地,就意味著貧窮與死亡。 這種經濟上對土地的依賴,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則表現為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厚情懷。這種文化特色,形成中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⑻ 大河文明與大洋文明倆者文明的特點以及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有什麼不同

一、特點:

1、大河文明:

大河文明以農耕經濟為基本形態,也可以說是農耕文明,是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而農耕文明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傳承性。

這首先是由它生產方式決定的。種子、生產技術、工具製造乃至季節變化規律等方面的知識積累必須不斷傳承,而這種生產上的傳承需要,後來發展到了對祖先世系記載的認真程度。文字的發展也充分體現了這種傳承性。

內陸國家的文字,相對於海洋文明來說具有更為穩定和持續特性,常常一脈相傳。

農耕文明的最大特點,是安土重遷,因為缺少變化,所以非常容易建立一種穩定恆常的秩序——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農耕文明的發展,導致必然出現中央集權。農耕文明呈現漸進式發展,反應在國家制度上也是漸進的。

此外,農耕文明因為靠天吃飯,由於對抗大規模自然災難的需要,所以對權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注重,對能製造各種災難的自然,也有一種神靈崇拜。把人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而生存下來歸根於依靠集體的力量、權威的力量和神靈的力量。

而在定居族群中,由於生產工具的落後,生活物資的匱乏,爭奪生活物資的事情不時發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公認的准則,有爭議也是協商解決;在國家制度形成後,這種觀念成為一個國家內人與人之間、部族與部族之間相處的准則。

2、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是一種對外貿易依賴型的文明,不斷開拓海外市場是這種文明的最重要的經濟要求。海洋文明的開放是多方位的,不斷從異質文化汲取營養。海外市場的開拓,不但吸收外來人口,又不斷向外殖民。

人口的流動既改良了人種的素質,又促進了文化和思想的開放。容忍異質文化和多種文化共存和競爭成了海洋文明開放性的補充。多種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種文化都隨時意識到競爭的存在,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都要設法不斷發展,以發展求生存。

多樣性促進了競爭,而競爭又促進了發展。同時又是由於海洋的保護,使每一個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點而又可以有選擇地吸收他人的優點。希臘的活力就在於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的多元性體現在一個政治實體內部就是容忍個體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性,它的政治體現就是民主制。在希臘最強盛的時期,希臘各城邦也沒有形成真正的政治聯盟,最多是一種鬆散的聯邦。與大河文明重權威尊神性不同,海洋文明強調自我與理性。

人從陸地進入海洋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挑戰,征服海洋會培養和激發人的創新和進取精神。古希臘人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縛。從希臘神話中可以看出,在希臘人的眼中,沒有誰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甚至神也是如此。

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獨一無二而受到頌揚。

二、自然環境區別:

1、地域性不同

大河流域文明的產生地大多緯度較低,普遍地勢平坦,氣候炎熱濕潤,以沖積平原地形為主,適宜農作物生產。

大河文明誕生於大江大河流域,這些區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利於農作物培植和生長,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故農業往往很發達。

大洋文明位於歐洲,靠近海岸,緯度較高,氣候相對寒冷,森林植被茂密,河流眾多,交通運輸不便,對於海洋的依賴性更高。

2、特性不同

海洋文明有其開放性,而大河文明則是封閉的。

3、代表性不同

海洋文明國家代表是古希臘,而大河文明的代表是古代中國,它們都是文明古國。

⑼ 根據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古代文明可分為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以下古代文明中

D古希臘是典型的海洋文明

A古埃及在尼羅河流域
B古巴比倫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
C古印度在印度河流域
都是大河文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