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鄉土地理知識
Ⅰ 鄉土地理的簡介
中學課程標准規定,「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進行鄉土地理教學,首先應明確鄉土地理的區域范圍。「鄉土」一詞,按《辭海》的解釋,是指「家鄉、故土」,「亦泛指地方」。可見,「鄉土」是一個邊界模糊的地域概念。
鄉土地理作為區域地理學中的一個特定的科學概念。因其是從「鄉土」一詞延伸發展而來的,其所指的區域范圍,尚有不同的解釋。如《辭海》中解釋為省區以下較小地區,而《地理學詞典》則解釋為「可以一省、市或地區為單位,也可以一個縣、區和鄉為單位」。據此,中學地理教學中,對「鄉土地理」區域范圍的劃定,先後也有變動。如1978年原教育部頒布的教學大綱中把「鄉土地理」的范圍規定為:「一般包括本省(直轄市、自治區)地理和本縣地理;而原國家教委1986年頒布的《全日制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和1987年頒布的帆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大綱》則規定了「鄉土地理限於本縣(市)地理」。
結合我國「鄉土地理」教學的實踐並綜合考慮我國各地區的特點本課程標准中對"鄉土地理"的范圍作了如下的規定:一般要求以「縣一級行政區」為單位;但也考慮到我國各地區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從而規定,也可「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鄉土地理的教學可以講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區(地級市)地理」。
Ⅱ 撰寫地理探究性小論文(以青島鄉土地理為主題)。
導思:這是一篇給材料作文。該題雖然規定了作文題目,但仍給學生專思維留下了很大的屬空間,從文體來看,寫議論文是最好的選擇。學生可以從是非觀、處世態度、治學精神等方面談自己的看法,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要寫好議論文,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1、確定論點。根據命題提供的材料,可從不同角度提煉出諸多觀點,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選准一個論點充分論證。
2、選好論據。論據能起到充分證明論點的作用,論據選擇要遵循兩個原則:①真實確鑿,不能有虛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說服力,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3、組織好論證結構。最常用的結構一般為「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Ⅲ 怎樣編寫鄉土地理教材
一、鄉土地理抄的重要性 《全襲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對鄉土地理學習有以下幾點要求和 建議:1.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2.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 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增強愛國
Ⅳ 什麼是鄉土地理
鄉土地理 xiānɡ tǔ dì lǐ
指省區以下較小地區的綜合地理。內容包括本鄉的版地理位置、地形權、氣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徵及其相互聯系,各種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當地的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名勝古跡、人民生活情況等。
Ⅳ 簡述鄉土地理人文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實現上述教學目標也就能充分體現學習鄉土地理的重大意義。
1.一般說來,鄉土是學生自幼生活並在這里成長的地方,因而也是學生所熟悉的地方通過鄉土地理學習,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鄉土地理具有更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因此象鄉的山山水水、家鄉人民的勤勞奮發的精神、家鄉的 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其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事實因而也就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家鄉的故土情結,可以激發學生樹立改造家鄉、建設家鄉的崇高志向,這就有助於促進學生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付諸實踐。
2.鄉土地理的學習,因其可緊密聯系當地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實踐從而能有力地促進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系。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如區域地理位置的評價、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分析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生產的地理因素、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 防災減災等地理基礎知識以及繪制地圖、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學生都可緊密結合鄉土地理的學習應用於地理實踐。
3.這樣的地理實踐還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因為其打破了封閉式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家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4.通過這樣的地理實踐,不僅有助於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在考察、調查等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
Ⅵ 鄉土地理的鄉土地理教學的目的
鄉土地理復是指本鄉本土上的地理。制課程標准把「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課程標准中所指出的:「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標准中的這段話包含有四層意思: 4.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程標准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太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適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只能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因此,課程標准也把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Ⅶ 關於鄉土地理范疇還有對地理現象或風土人情的評價、看法。
我只能找到一些例子給你: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始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故名。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濱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從此始。解放後,先後設浙江第一專區、嘉興專區和嘉興地區,治所長期設在湖州。1983年10月,實行撤地建市,撤嘉興地區,建湖州、嘉興兩個省轄市。湖州市下轄德清、長興、安吉三縣和城區、郊區。1988年撤銷城、郊兩區建制,1993年設立城區、南潯、菱湖三區。2003年撤銷城區、南潯、菱湖三區,設立吳興、南潯兩區。
湖州是中國蠶絲文化、茶文化、湖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市郊錢山漾遺址出土的蠶絲織物,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蠶絲織物。南潯「輯里絲」曾獲1815年巴拿馬國際金獎。長興顧渚山曾建有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貢茶院,是「茶聖」陸羽進行茶事活動的主要場所。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產於湖州善璉,百姓尊秦朝大將軍蒙恬為「筆祖」。湖州人才輩出,人文薈萃。在歷史上既哺育了唐代詩人孟郊、元代書畫家趙孟兆頁、明代小說家凌濛初、近現代書畫大師吳昌碩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顏真卿、陸羽、蘇軾等不少名流。建國以來湖州籍的「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共18名。「兩彈一星」的功臣中,錢三強、趙九章、屠守鍔就是湖州人;「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海空衛士」王偉、「人民衛士」沈克誠更是當代湖州人的驕傲。 浙江省湖州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的特色。
湖州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鄉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景色秀美,物產豐富,人文薈萃。當前,湖州旅遊業正以超常的速度向前發展,拉動了許多經濟行業的起飛,飲食業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行業。
世界是美的。
美的世界是由無數美的存在組成的,諸如服飾、美食、古建築等等。而在這美食世界裡,湖州美食應佔有一席之地!
湖州地處太湖南岸,歷史悠久,乃吳越之古邑,東南之望郡。這里物產豐富,氣候濕潤,山水清遠,人文薈萃,旅遊美食資源極豐,其中,「百魚宴」、「百筍宴」、「丁蓮芳千張包子」、「醬羊肉」、「茶宴」等特色美食是令人陶醉的,然而,在旅遊業騰飛的今天,湖州美食沒有很好地與旅遊業相配套,相呼應,旅遊文化意識、特色美食文化意識、旅遊購物環境意識不強,層次不高。美食與旅遊沒有形成合力,協作性不佳等等。
湖州美食資源評價
1、歷史悠久,地理環境優越 。據史料記載,遠在新石器時代(距今7千多年)湖州已有古人類生存。從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歷史的錢山漾遺址出土的陶瓷片、紡輪、網墜、石質工具、玉器、稻穀、編織物、絲絹片等文物說明:湖州是世界上較早的「稻鄉」之一,也是我國最早植桑制絲、織麻的發祥地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湖州轄域隸屬吳、越、楚國。公元前333年,楚國以此地為春申君黃歇之封邑,始建菰城縣,以澤多菰草而名。所以,湖州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千百年來,這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不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聰明的湖州人民,還產生了眾多的名流學士、騷人墨客。目前,湖州人正在努力地把湖州建成最宜人居住的山水園林勝地。同時,湖州的「烹飪美食」堪稱一絕,「吃在湖州」聞名已久。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將菰城改為烏程,則借籍當地美食佳釀,以烏巾、程林兩氏善釀美酒而取之為烏程縣。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因烏程瀕臨出產鮮美魚蝦的太湖,則以太湖為名,於烏程改置湖州。據《國史總敘》稱:湖州「人性敏柔,以厚於滋味」。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曾流連於這方寶地,並以「吳兒膾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誕垂」、「三年京國厭藜篙,長羨淮魚壓楚糟」的詩句贊頌湖州美食,據說蘇東坡來湖州品評大閘蟹的功夫也堪稱一絕。
湖州北瀕太湖,西倚天目,東、西苕溪合流後穿市而過。東北部地勢平坦,港叉縱橫,湖泊、河網、池塘密布,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資源豐富;西南部盛產毛竹、茶葉、干鮮果和建築材料。湖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自古以來就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美譽。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為湖州特色美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湖州旅遊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原料豐富,美食品種較多 。湖州處於滬、寧、杭的中心地帶,交通便利,且依山傍水,美食資源極為豐富,為湖州美食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湖州水系發達,魚類資源豐富。 湖州地處杭嘉湖平原,水系發達,河港交錯,構成了阡陌縱橫的水網地帶,歷稱「水晶宮」和「水雲鄉」。古詩曰:「四水交流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全市有淡水魚類102種,是全國最大的淡水魚生產基地之一。豐富多彩的魚類資源,為歷代名師名廚施展才華創造了極佳的機緣,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魚餚烹飪名家和美食家,從而形成了湖州特色美食中的「魚文化」。《皇帝殿試問魚鮮》的傳說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據說有一年皇帝召見四個新科進士殿試,問魚兒哪個部位最好吃?趙、錢、孫、李進士分別說是魚頭、魚尾、魚背和魚肚,四人各抒己見,爭執不下。皇帝想到湖州是魚米之鄉,連忙傳旨一名湖州籍進士提問,那湖州籍進士侃侃作答:春天暖洋洋魚兒肥頭,魚頭鮮美;夏天熱火火魚兒肥尾,魚尾好吃;秋天魚兒愛嚎,肉肥背脊嫩,魚背脊鮮;冬天魚沉河底,魚兒肥肚皮,魚肚皮肥美。所以,湖州人吃魚的經驗是「春吃魚頭夏吃尾,秋吃背脊冬肚皮。」皇帝一聽贊嘆道:「湖州人真是吃客!」
湖州盛產鮮魚,湖州人愛吃鮮魚,湖州廚師也善於烹飪魚類佳餚。千百年來,廚師們在源遠流長的食魚歷史基礎上,推陳出新,採用「炸、溜、爆、炒、燴、煎、蒸、燜、煮、熏、烤、腌、鹵」等多種烹調方法,於1979年11月,由湖州飯店吳水寶等名廚在繼承、創新的基礎上,推出了聞名中外的特色宴席——百魚宴。近年來,在廚師們的不斷努力下,魚餚品種已多達500餘種,大大充實了「吃在湖州」的新內容,使旅遊者能深深地領會吳越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湖州氣候宜人,食用植物精良。湖州地處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光溫同步,降水充沛,空氣溫和濕潤,生態環境呈多樣性發展。據統計,全市共有植物2300餘種。其中屬於經濟林植物樹種有桃、李、板栗、茶葉、油茶、山核桃、毛竹、青梅等;屬於糧食作物的有水稻、大麥、小麥、番薯等;屬於經濟作物的有油菜以及大量的蔬菜和菱藕等水生植物。
湖州安吉素有「中國竹鄉」之美譽,境內山巒重疊,修竹延綿,竹林達90萬畝之多,為中國之最。有竹就有筍,筍,光光的、嫩嫩的,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可製作不同種類的美食菜餚。當地山民以毛筍、早園筍、哺雞筍、剛竹筍等為原料,採用傳統的加工方法,如腌制、醬、泡等,將各類鮮筍製作成各具品味的筍食品。食用時,採用煮、炒、蒸等烹調方法,製作出多種鮮美的筍菜筍餚,難怪蘇東坡寫出了「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何可一日無此君」的佳句。近十年來,安吉名廚們在山民傳統的食筍基礎上,運用現代化的熏、爆、燜、熘等烹飪方法,分別製作出了筍類菜餚冷盤、熱菜、點心、湯類等別具竹鄉風格的「百筍宴」。其中特級大師曹位均,不斷學習、研究、挖掘,開發筍類菜餚160餘種,部分已被編入《中國名師菜典》。如今「百筍宴」已融入安吉竹鄉生態旅遊項目之中,這一營養豐富、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綠色食品已使旅遊者難以忘懷。
茶葉是世界性的三大飲料之一。湖州是茶文化的發祥地,我國茶史上第一部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唐陸羽)就是在湖州問世的。陸羽,中唐時湖北竟陵人,20多歲時,取道江西等省來到湖州,始住杼山與詩僧皎然為友,經皎然引見,與顏真卿結為好友,不久住湖州青塘門,後專事茶葉研究。
長興顧渚山茶區,位於長興西北,三面山巒連綿,山不高,最高處僅海拔250米,茶園多在山塢,稱之為「岕」。這里出產名茶——紫筍貢茶,唐《國史補》列紫筍茶為貢茶第二品。史載唐朝時起,在顧渚設立有規模宏大的貢茶院,從事紫筍茶的產制。據《苕溪漁隱叢話》記載,顧渚佳茶原出於僧,經陸羽推薦成貢茶,從而得到迅速發展,從唐朝代宗大歷五年(770年)到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顧渚貢茶歷史長達876年,紫筍茶成為我國名茶中產制歷史最悠久的品目之一。
唐·陸羽《茶經》載:「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按《茶經》之意取其「上」字而命名為「紫筍」,即紫筍茶名稱之由來。最近幾年,長興的廚師們在充分研究陸羽、茶經、紫筍茶、茶文化的基礎上,開發了使旅客賞心悅目、陶冶情操、茶文化與飲食文化相結合的「茶宴」。「茶宴」以茶、茶文化為基調,採用當地所產之茶葉、乾果、禽獸、河鮮等為原材料,配以精湛的製作烹飪技巧,烹制了或直接以茶葉命名的菜餚,使人清新爽口;或以象形、意會等手法,與茶文化或人文景觀相結合的菜餚,使人產生聯想;或用茶水與主料一同烹制而成的菜餚,使宴席中彌漫了濃郁的茶香味;或以當地土家菜為主調,配以紫筍茶葉而形成的茶菜餚,使人領略當地的民風民俗。總之,「茶宴」的推出,為湖州美食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內涵,為湖州旅遊業的發展注入了嶄新的內容,也是廣大遊客了解湖州、了解長興、了解紫筍茶、了解陸羽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3、人傑地靈,名廚技藝精湛 。湖州這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人傑地靈。二千多年來,它不僅養育了無數勤勞而聰明的先民,而且還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名師名廚來此安身立業、旅遊講學、從政作畫、獻技獻藝。由於湖州地處杭嘉湖的「金三角」地帶,「天堂」之中、太湖南岸,所以,物產富饒,生活質量極高。據《湖州風俗志》稱,湖州人「講究衣食、樂事文娛」。確實,湖州人愛美,湖州人講究飲食,「吃在湖州」,名不虛傳。據說,在民間流傳著許多以吃為主題的傳說、故事與民歌民謠,如《十二個月食魚歌》、《西吳食風謠》、《皇帝殿試問魚鮮》等等,均體現了民間對湖州美食的贊譽。
從清末以來,湖州美食界涌現出了眾多名師名廚,他們以自己的聰明與才智,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並以其高超的才藝製作出了諸如丁蓮芳千張包子、諸老大粽子、張一品醬羊肉、湖州爛糊鱔絲、雙林子孫糕、南潯桔紅糕等名點名菜,聲譽紅遍江南大地。
Ⅷ 優秀鄉土地理小論文
珍惜生命之水,節約從我做起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保護每一滴水。」這句話說得沒錯,如果沒有了水,地球就會乾裂;如果沒有了水,就沒有了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我們要愛惜每一滴水,愛惜地球母親每一滴眼淚。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事實上,中國的水資源十分緊缺,人均佔有水資源總量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此來看,我們在日常用水中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問題,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自己身邊的確存在著這樣或那樣浪費水資源的現象。
普通家庭中浪費水的不良習慣數不勝數。用抽水馬桶沖掉煙頭和細碎的廢物;在用水期間去開門、接電話、換電視頻道,而且不關水龍頭;洗手、刷牙、洗臉時不關水龍頭等。根據專家分析,只要改掉這些不良習慣,就能節水70%左右,不僅為自己省了錢,也為社會節約了水資源。
我們國家的水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可以用的淡水資源卻很少,並且隨著工業的發展,水污染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很多工業廢水污染得臭不可聞,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啊!此外浪費水的現象也十分嚴重,據統計。 一個中等城市每年浪費的水相當於一個洞庭湖的水量!
珍愛生命之水!
Ⅸ 誰能給我講下「青島的地理知識」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端(北緯35°35'-37°09',東經119°30'-121°00')、黃海之濱。是全國70個大中城市之一,全國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2008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61.56萬人,其中市區1159平方公里,人口276.25萬人;五市(縣級)485.3萬人。
名稱的由來
「青島」這個名稱,原指小青島(也叫琴島),以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青島」之名的出現,就現在已發現的典籍文獻來看,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明代中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即墨縣令許鋌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鄉土,主持過《即墨縣志》的編纂。可以說,許鋌是第一個全面了解青島的人。盡管青島在當時,還僅有一個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於青島灣畔的一座小島「青島」,亦被許鋌所提及。
在許鋌編撰的《地方事宜議·海防》中,有關青島之名有這樣一段記述:「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馬、曰香花、曰田橫、曰顏武。」這里說的「青」,即是指青島,也就是現在的小青島。在許鋌的眼裡,小小的一個青島,不僅可以設防,抵禦倭寇的侵擾,而且還是可供人居的地方。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小青島最初還是主要用於軍事目的。
夜景需要指出的是,許鋌所此時所提及的「青島」,是浮山千戶所管轄的一個可以駐軍的小島。而在這個島的對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後宮,也已在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還可以追尋到天後宮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來闢建青島村的時代。
據編修於1924年的《胡氏族譜》記載:「吾族相傳自明永樂初年由雲南遷居即墨,世居青島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餘載」。這就是說,在天後宮還沒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經從雲南遷居在現迎賓館一帶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島村」。只是到了後來,村民繁衍愈眾,原來的村址已不能容納,故又分出一支來,搬遷到了現在的湖南路和廣西路一帶。這樣,原先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上青島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下青島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這就基本上給了我們一個清晰脈絡,即「先有青島,後有青島村,最後才有天後宮」。因為我們已知,青島附近的一些島嶼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經有了名稱。估計「青島」之名,最晚也不能晚於明初。後來,胡姓族人從雲南來了,他們除以青島灣里這座小島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還將附近東面的一座山嶺,命名為「青島山」。來青島之後,他們「可樵可漁」,在這里建了一座「媽祖廟」,這就是後來的天後宮。到了天後宮建成的1467年,青島灣一帶就成了整個青島地區最大的漁貨碼頭,被稱之為「青島口」。等有了這么多冠以「青島」之名的地名之後,原先的「青島」就被俗呼為「小青島」了。
而另一個被稱做「青島」的小島,位於今即墨市田橫島的東北方,又名「三平島」。這個小島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縣志》中有過記載,但因與「青島」重名,故自20世紀初之後,便多稱為「三平島」。而這個「青島」,也就慢慢地沒有人叫了。
那麼,什麼時候才將「青島」作為青島地區的總稱呢?現在有資料記載的,就是天後宮內的一塊刻於清同治年間的《募建戲樓碑記》的石碑。此碑文記載:「竊聞青島開創以來,百有餘年矣。迄今旅客商人,雲集而至。」在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島」一詞,已不是一個島、一個村、一座山和一個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島地區的總稱。對於碑中之「青島開創」和「百有餘年」的斷語,時間當在清乾隆年間,這應該是青島的「開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歷史。
自然環境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