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民族舞佤族地理環境

民族舞佤族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6 16:50:46

A. 佤族的民族簡介

佤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緬甸的主要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和緬甸邊境兩側的群山之中,中國一側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緬甸一側在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及周邊地區。
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卧」、「阿佤萊」、「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稱「哈喇」、「哈瓦」、「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62年定名為「佤族」。
佤族文化(語言、經濟、衣食):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為主。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竹文化獨具特色。滄源崖畫享譽海內外。
佤族民間舞蹈:「木鼓舞」、「甩發舞」都是佤族的民間舞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獲獎。
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傳說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里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里」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里」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
分布
我國的佤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昌寧、勐海等縣也有分布。由於佤族主要分布區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的怒山山脈南段展開地帶,山巒起伏,平壩極少,又稱阿佤山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佤族人口數為429709(2010年) 。使用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分為巴饒克、阿佤、佤三種方言,每種方言又分若干土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前,英、美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了一種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圍小。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派語言工作者對佤語進行了深入調查,並於1957年設計一種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B. 西盟佤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截止2009年,西盟縣有懶猴、青猴、黃猴、虎、熊、豹等數十種獸類和近百種鳥類、數十種蛇類及水生類動物。
截止2009年,西盟縣含有苔蘚類1種,蕨類植物16種,裸子植物2種,被子植物380種。 2013年糧豆作物播種面積23.8萬畝,實現糧食總產量4100萬公斤,較2012年增長2.2%。秋冬農業開發7.3萬畝,較2012年增長24.8%,完成100畝特色養生蔬菜基地和100畝標准化淡水養魚項目建設。西盟縣生豬存欄55167頭,較2012年增長11.6%;出欄45992頭,較2012年增長5.5%。大牲畜存欄17548頭,減少4.2%;出欄5584頭,較2012年增長9.7%。禽蛋產量311噸,較2012年增長91.3%;肉類總產量3947噸,較2012年增長6%。西盟縣農林牧漁總產值(現價)44555萬元,較2012年增長7.4%。
2013年組建冬瓜豬養殖協會4個,引進冬瓜豬加工企業1家,完成生豬標准化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3個。西盟米蕎種植面積2.7萬畝,產量155.2萬公斤,較2012年增長4.6%。西盟縣橡膠面積24萬畝,開割8.4萬畝,產量730萬公斤。建設標准茶葉初制所4個,實現茶葉產量2373噸。累計種植咖啡1.5萬畝,產量450噸。新植甘蔗1.01萬畝,累計種植核桃1.27萬畝,造林3.49萬畝。 截至2007年,西盟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71所,教學班級453個,在校中小學生及幼兒15411人,其中: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6所(新增中課中學),普通中學初中在校生4139人,普通高中在校生518人;職業中學1所,職業中學初中在校生823人,職業高中在校生162人;小學58所(完小37所,初級小學10所,一師一校點11個),教學班級319個,在校生9252人;幼兒園4所(教育部門辦幼兒園2所,民辦幼兒園2所),在園和在學前班幼兒517人;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負責教師的繼續教育和短期培訓。西盟縣初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93.57%,輟學率2.68%,初中三年完學率73.4%;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49%,輟學率0.9%,小學六年完學率98.55%;3—6周歲兒童入園(班)率26%。
西盟縣有教職工1252人,其中:專任教師1015人,代課教師及臨時工100人,工勤人員99人,其他38人。
西盟縣中小學、幼兒園共有校舍114271平方米,生均校舍7.41平方米;有危房面積21516平方米,危房率18.83%。 2010年上半年西盟縣完成西盟縣9個定點醫療機構新農合軟體升級,國債項目縣人民醫院住院樓建設工程,於5月12日通過縣級驗收,西盟縣共有91320人次獲得新農合醫療補償,共支出基金349.96萬元,占本年度籌集資金(988.148萬元)的35.42%;占本年度可使用資金(1095.125萬元)的31.96%。
2010年上半年西盟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償 (包括住院正常分娩)2153人次,住院總費用386.22萬元,住院補償費用為241.53萬元(占基金支出總額的69.02%),次均住院減免費用為1121.83元/人次,其中:住院正常分娩減免人次212人,住院正常分娩總費用15.32萬元,正常分娩減免8.48萬元(占基金支出總額的2.42%)。門診減免89167人次,門診總費用為266.45萬元,門診減免費用為108.42萬元(占基金支出總額的30.98%),次均門診減免費用為12.16元/人次。 2013年,岳宋鄉整鄉推進項目通過市級驗收,實施8個村70個村民小組省級重點村項目,完成投資1050萬元。完成扶貧安居、易地搬遷民房建設370戶。實施8個財政扶貧獎補資金整村推進項目,完成投資892.37萬元。完成上海對口幫扶的產業項目和整村推進項目建設任務,完成投資879萬元。發放扶貧貼息貸款3000萬元,貼息150萬元。
2013年西盟縣新增城鎮就業328人、再就業50人,保持了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發放養老金1390萬元,2013年發放各種救助救濟金8102.3萬元。 佛房新米節
佛房新米節是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在這天之前,各村寨家家戶戶吃新米,都要留一碗新米,由村寨頭人收集攏後,派人送到西盟佛房。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佛房鳴炮三響,拜祭月亮佛爺詠經直達通宵。
祭祀大石馬
每年三月十五日,拉祜族男女老少身著盛裝,敲鑼打鼓,台著祭供品,吹著蘆笙到大巴馬機會拜祭大石馬。
每年臘月十五,是佛房開印節,佛祖大印平時是佛祖珍藏,任何人都不得看見。開印節這天,佛祖把大印拿出來,擺到神台上讓大家都能看到。參加開印節活動的佛爺、教徒、各族群眾歡慶歌舞,統一休息一天。
賧佛
每年的正月初九是佛房賧佛節。這天,各村群眾從四面八方前來西盟佛房賧佛,所來之人都必須帶一份禮物作為供品拜祭神佛。祭祀後,在佛房大院廣場跳舞娛佛。活動持續三天,第三天才各自回家。
關印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西盟佛房關印節。這天,各村寨歌舞娛樂休息一天,過關印節。第二天,集中到西盟佛房拜佛,拜祭完畢,佛祖收起佛印,然後那出一些谷種和糯米粑粑分贈給拜祭的眾人,並由佛房出資殺豬、磨豆腐、做飯招待拜佛眾人一餐,關印節結束。 拉祜族——哈巴節
哈巴,即拉枯語月亮節,也稱祭月節。每年八月十五日的晚上,拉祜山寨到處可以聽到這樣的呼喊聲:月亮快出來——、月亮出來啰——。這時,一輪明澄澄的圓月在人們的千呼萬喚中徐徐爬上了山頂。人們帶著新米、乾巴、煙葉、新鮮瓜果、甘蔗等祭品擁向佛房進行集體祭月活動。扒母八〈佛爺〉在佛房內掛一幅炕笆大的白布,白布上繪有月亮的圖形,下方設一張大供桌及香燭蠟台。祭月的人將祭品獻於供桌上,點香燭、燒紙錢,對月亮圖形跪拜叩首,聽佛爺頌經祈禱。
拉祜族
集體的祭月活動結束後,便開始了各家各戶的祭月。人們將裝滿祭品的蔑桌拾到屋外高高的山崗上,在老人的帶領下向月亮跪拜三次,將新米、銅鍋酒灑向天空。人們圍著蔑桌,吹響蘆笙,跳起擺舞,歡慶豐收的喜悅。年輕人往往玩到東方發自才依依不捨地向月亮告別。臨走時,一人拿一個梨,象徵與豐收幸福永不分離。
祭月節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拉祜族剛進入農耕時期,種下的早谷沉甸甸的金黃一片,眼看豐收在望,沒想到夜裡全被野獸吃光了。人們傷心地流淚。第二年,有人將谷穗掛在房屋外,大聲呼喚月亮神出來保佑,月亮果然亮如白晝,野獸再不敢出來。後來每年八月十五,拉枯族就要舉行祭月活動,祭月節就流傳了下來。
司崗里
司崗里」是佤族民間流傳的古老傳說,「司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來,「司崗里」就是從岩洞里出來, 特指的地理位置在西盟縣岳宋鄉南錫河對面緬屬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崗里」歷史傳說梗概是,遠苦的時候,人被囚禁在密閉的大山崖洞里出不來,萬能的神靈莫偉委派小來雀鑿開岩洞.老鼠引開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賭勝不讓人走出山洞的大樹,人類得於走出山洞。到各地安居樂業、休養生息……這是司崗里的大體意思。要詳細的講,就很多很長。總而言之,「司崗里」的傳說,就是人類歷史的源頭過去佤族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崗里」處剽牛祭祀。紀念「司崗里」。
藤索橋
藤索橋,是西盟佤族、拉祜族在江、河通道上搭建的橋梁,過去用結實粗大的樹藤作索引,用竹、木枝杈作柵欄,中間搭上幾優木頭相互連接建成。西盟南康河、錫古河、南錫河、南卡江上都有這一類橋梁。
木鼓房
佤語稱木鼓為「克羅」,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木鼓是我國56個民族中特有的一個鼓種,是母系氏族社會典型的女性生殖崇拜,是佤族山寨的保護神。佤寨每逢木鼓節、新火節、新水節、新米節等宗教節日都有敲起木鼓、唱歌跳舞娛樂的習俗。 是佤族原始自然崇拜中視為至高無上的通天神器,是萬能之神莫偉的化身,是佤族山寨的保護神。木鼓的作用:一是用於祭祀,祈禱木鼓保佑山寨平安、穀物豐收、人畜興旺;二是用於報警,山寨發生火災或外來侵犯等緊急事件時,敲響木鼓報警,召集寨人應急,保護山寨利益;三是用於歌舞娛樂。每個村寨至少有一個木鼓房,有的桂冠一個族姓就設一個木鼓房。因此,有的一個村寨就有多個木鼓房的現象。
過去,佤族獵人頭祭木鼓,木鼓房旁有很有盛人頭的人頭樁,1958年以後,國家禁止獵人頭祭木鼓,用畜、獸頭取而代之。
佤族民居
佤族民居為竹木結構、草屋頂「桿欄」式建築,樓上住人,樓下堆柴禾或養畜禽。佤族民居因生活的地域或支系不同而在房屋裝飾上有所區別。

C. 佤族舞蹈的介紹

大鼓舞佤語稱「根本塔」,歷史悠久。「賀新房」是指蓋好房子後,慶賀時跳版的一種群眾性舞權蹈。並以此祝願主人家平安幸福,五穀豐收,免除災難。
甩發舞是廣泛流傳在佤族婦女中的一種舞蹈。《甩發舞》的產生年代很久,是屬佤族祖傳。佤族婦女酷愛長發,以長發為美,並從小習慣長發披肩。每當婦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凈頭發後,就要低頭梳妝,甩發晾乾、整型;後經人們整理提高而成為《甩發舞》。
毯子舞屬群眾性的舞蹈。不分時節、場合,特別是男女青年,喜歡在明月下表演。

D. 佤族的特徵是什麼

黑是佤族的特徵,他們崇尚以黑為美
佤族,是我國保留原始部落社會形態時間跨度最長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全民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之一。

E. 佤族的地理位置和風景的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
1.佤族房內的陳設簡單,無桌椅,竹席木板當床,沒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單做被蓋,枕木頭,和衣而睡。
2.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
3.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
4.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
5.「拉木鼓」在佤族極為隆重,是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樹木,拉入寨中,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多於農歷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
6.滄源崖畫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縣糯良山、班考大山與拱弄山之間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滄源崖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像、動物像、村落圖、狩獵圖、祭祀圖、舞蹈圖等。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內容,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態圖,古樸、形象、生動。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7.木鼓是佤寨的標志,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

F. 佤族文化特色

【簡介】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聲)族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錯雜居。
漢代以後,雲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東自景東、巍山,西至騰沖、梁河,南自鎮康,北至永平的鎮西地區。"濮人"可能是對居住在這一帶的講佤崩語的各族先民的總稱。"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歷史文獻中"望蠻"、"望苴子"、"外喻"等名稱,與現在佤族的自稱"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卧」、「阿佤萊」、「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稱「哈喇」、「哈瓦」、「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62年定名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
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為主。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竹文化獨具特色。滄源崖畫享譽海內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獲獎。

【歷史】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傳說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里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里」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里」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
【禮儀】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建築】
佤族房內的陳設簡單,無桌椅,竹席木板當床,沒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單做被蓋,枕木頭,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區不同。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托梁,橫樑上再托上一些細竹子,然後覆以茅草,築成架空的「竹樓」。房屋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家禽活動之所,個別打鐵戶也在樓下設有風箱和打鐵的一套工具。
【飲食】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地區的佤族則多吃干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蛹、寄生於草本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飲酒,喝苦茶。所飲用的酒都是自家釀制的「泡水酒」。常飲泡水酒不但於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佤族才開始飲用燒白酒。
佤族更愛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濃,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然味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處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閑談,口中都嚼一塊檳榔。所嚼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據稱嚼檳榔有健齒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飯,火燒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油煎柴蟲等。
【節慶】
由於木鼓的這種神聖地位與作用,「拉木鼓」便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樹木,拉入寨中,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多於農歷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屆時,首先由村寨頭人會議確定拉木鼓的時間及主祭人(出牛,承擔活動費用的人),准備好要剽殺的水牛數頭、取肝看卦黃牛一頭,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當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壯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選好的樹木,准備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參加)均身著節日盛裝,前來拉鼓,大家邊歌邊舞,用繩索將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當天不能進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殺雞祭 祀之後,另擇吉日進寨。
新鼓進寨之日,舉寨歡騰。鄰寨的人們也敲鑼打鼓,前來祝賀,大家載歌載舞,剽牛、殺豬、飲酒娛樂。
新木鼓的製作大約需要20餘天。摳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響,向全寨報喜,並舉行新木鼓安放儀式。晚上,全寨人齊聚木鼓房周圍,再次歡歌共舞,慶祝新木鼓的順利製成。至此,整個「拉木鼓」祭祀活動方告結束。
據說,佤族拉木鼓是為了祭祀「莫偉」神的。佤族人認為,「莫偉」是人類祖先的化身,他平時住在天宮,不問人間之事。只有聽到木鼓之聲,他才會下凡為人類解危救難或共享歡樂。
談情說愛「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過自由戀愛締結的。結婚的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便可開始參加談情說愛的社交娛樂活動。這種戀愛活動,俗稱「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體方式進行的。在正式確定戀愛關系之前,單獨活動的較少。在此活動中,男子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間進行。沒有特定的場所,多在姑娘家中進行。每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們便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夥子們彈著三弦、吹著笛子,到等候他們的姑娘家裡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贈煙草、檳榔,男女相互梳頭,嘻笑打鬧,送秋波,訴衷腸。經過若干次串姑娘,小夥子看中某位姑娘後,就會送些手鐲、項鏈、梳子、頭巾等禮物給她。如果幾天或一段時間內不見姑娘退還禮物,便可以認定她已對自己情有獨鍾,願意作為自己的戀人了。而姑娘則來者不拒,不管誰送的禮物都會一一收下。因為他們認為,送禮物的小夥子越多,說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條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會為串女兒的人多而高興和自豪。但對不想繼續發展關系的小夥子,禮物會很快退還給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過程中,小夥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會趁機搶去她的首飾、頭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時,姑娘不管願意與否,都會大嚷大叫,佯裝反抗。如果兩三天內不去索取的話,就表示接受了小夥子的求愛。
確定了戀人關系的青年男女,便會脫離群體,開始單獨交往。進而正式托媒求婚,訂婚、結婚,喜結連理了。
新米節
佤族是一個農業民族,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動,有的還漸漸形成定製,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嘗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戶過節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過去一般多在農歷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進行。日期的確定,一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情況選擇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的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子孫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了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共同歡度「新米節」,199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聯合決定,把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
傳統的新米節多各家各戶獨自進行。節日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備好過節的酒肉佳餚。然後到田裡去采割新谷。割回來的穀子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餘的搓下穀粒,用鐵鍋微火焙乾,舂出新米,做成米飯。接著舉行家祭儀式:盛一碗新米飯,與各種菜餚一起擺於神台之上,請巫師念咒語,祭祀穀神,敬獻祖先。儀式結束後,以巫師和老人為首,全家人喜嘗新米。之後,主人才打開家門,把自家過節的消息告知鄰里鄉親們。於是人們紛紛攜帶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宰豬,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歡歌笑語,同享豐收的喜悅。
【文化藝術】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縣糯良山、班考大山與拱弄山之間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是我國發現較早的古代崖壁畫藝術遺存之一。1962年以來,已先後在滄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等地發現了11個崖畫點。這些崖畫大都畫於離地面數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滄源崖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像、動物像、村落圖、狩獵圖、祭祀圖、舞蹈圖等。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內容,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態圖,古樸、形象、生動。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滄源崖畫採用平塗法,手法簡練,生動傳神。人體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畫五官,但四肢卻畫的姿態多變,動感強烈。通過雙臂和雙足的種種不同姿態,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動內容。動物也是如此,雖然五官不清,但通過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徵,也可以辨認出其種屬。
滄源崖畫圖像多呈赭色。作畫的顏料可能是用赤鐵礦、蟲膠和動物血調制而成的。根據專家們的初步研究分析,這些崖畫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地佤族群眾一直把它當作神物加以崇拜。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標志,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標志性的建築物。每個村寨都有一至數個。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橫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沒有牆壁的小棚子。木鼓房雖然面積不大,結構簡單,但由於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當神聖,具有其他民族廟宇的功能與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歷史事件】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為開發和建設阿佤山區,繁榮西南邊疆的經濟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反抗列強入侵,捍衛祖國領土和主權的斗爭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英帝國主義勢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區,進行刺探情報、勘測地形、密探礦藏等侵略活動,均遭到佤、傣、漢等當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英國的一支「探險隊」在500名英軍的保護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執兵器」,奮起反抗,嚇得英軍頭目「面如土色,從人亦怕」,狼狽逃竄。
1898年(清光緒二十五年),中英雙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連等地滇緬邊界時,針對英國侵略者意欲佔領我方領土的圖謀,佤、傣、漢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進行了堅決抵制。
滄源縣的班洪、班老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銀、鉛等礦藏。垂涎已久的英國從1927年起,便開始密探礦藏、盜運礦渣。1933年,更肆無忌憚地搶修公路,准備佔領這一地區,奪取礦藏。在遭到抵制與反抗後,1934年初,竟出動大批軍隊武裝佔領礦區。英軍的野蠻侵略行徑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憤怒。當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請周圍10餘部落,於班洪集會,剽牛盟誓,「寧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帝之奴隸」。會後立即組織起3支武裝,開始反英斗爭,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雙江、瀾滄、耿馬等地的佤、傣、漢等族人民也組織了1000多人的義勇軍,趕赴班洪地區參戰,全國人民也以各種形式予以支援,給英軍以沉重打擊。
後來,由於南京國民黨政府的退讓與妥協,使這場以佤族人民為主的、轟轟烈烈的抗英斗爭受到抑制。但這場斗爭充分顯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激發當地、甚至全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遺址碑」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雲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文歷法】
佤族人民在與大自然進行斗爭的漫長歲月里,從艱苦的勞動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了有關天文氣象、機械原理和醫葯等方面知識,從而產生了樸素的科學萌芽的技術。這些科學技術,反映了佤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他們的智慧與創造力。

G. 佤族的民族概況是什麼

佤族約有35萬多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滄源、西盟二縣。另外散居於孟連、專瀾滄、耿馬、雙屬獎、鎮康、西雙版納及德宏等縣、州。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佤族有三個方言區,西盟、孟連一帶的所謂「阿佤」,位於阿佤山中心地,更多保留了佤族古老的語言、文化特色,其音樂最具原生態的佤族風格。約40餘年前,佤族尚處於帶有濃厚原始公社殘余的奴隸制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底下。「阿佤」信仰原始宗教,篤信萬物有靈。他們常常舉行拉木鼓、砍牛尾、剽牛的祭祀活動,甚至獵人頭祭谷。有些原始習俗,近年已逐漸革除。佤族的傳統民歌非常豐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佤族創造出傑出的音樂文化。

H. 佤族舞蹈的當代意義

佤族是我國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文化,佤族文化形態齊全,特點鮮明。佤族是一個純朴、熱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來,佤族人民在佤山這片熱土上,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民族文化。他們粗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會說話就會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舞蹈、連頭發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當然地成了佤文化表現形式的載體之一。
是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縣,由於社會形態問題,及過去長期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使的佤文化保存較好,是當之無愧的佤文化發祥地和佤文化薈萃之地。在佤族傳統的祭祀、生活、生產勞動中形成的13種民間舞蹈如「木鼓舞」、「甩發舞」、「蜂捅鼓舞」、「刀舞」等,其主要特徵是:下肢動作復雜,舞步變化大,雙跺單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這些特徵形成了整個佤族民間舞蹈力度強、豪放、粗獷、古樸渾厚的風格。「佤族的原生態舞蹈,不是簡單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種簡單舞蹈動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傳習,而是一種整體生命狀態的呈現方式。他們認為萬物有靈,人需要同天地、萬物及神靈溝通,而舞蹈就是人與萬物溝通的唯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為了舞台表演而人為創編的,它因為其深厚的淵源已經成為社會生活內容,其中的某些儀式性的含義已經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這種舞蹈的服裝、舞具都有鮮明的地域民族特色,並具有一定的遠古含義。這種原生態的舞蹈完全體現了生命的自然性,佤族舞蹈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它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存在於大眾之中的,它以民間生活為基礎,用舞蹈的方式表達生活的需求。
佤族舞蹈是一種流傳久遠,對人們的生活、生產及心理影響極深的一種民俗現象。當征服與支配自然界的強烈願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難以實現的時候,盛大的儀式舞蹈就開始了。他們通過這種儀式舞蹈強烈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價值,意識到自身與群體的巨大潛在能動性。佤族的原生態舞蹈如同一本活得歷史畫卷,向人們講訴著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體現他們對神靈、對生命的崇敬。舞者動作的內涵、舞蹈的內、舞蹈所表達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聖含義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佤族原生態舞蹈,其呈現過程是表演藝術;舞蹈的特定時間、空間與內涵體現了歲時節日民俗與人生儀禮;而舞蹈的服裝和特定用具又和相關的特殊製作加工工藝技術密切相關。所以,佤族的原生態舞蹈無疑是一種非常稀有的藝術形式。這種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從先祖那裡繼承下來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斷發展的活態文化藝術品。

I. 佤族舞蹈有什麼特點呢說詳細點,謝了

常見的有「圓圈來舞」源、「舂米舞」、「打歌」、「拜年歌」和「擺腳歌」。圓圈舞是群眾性集體舞蹈,動作很簡單,不分男女老幼,圍成一個圈,彼此手拉手,順著一個方向轉動,邊歌邊舞。舂米舞往往在蓋新房期間進行,一般是青年男女參與。當夜幕降臨之後,在新房門前燃起火堆,人們聚在門前,圍著火堆,由4個人手拿木棒沖擊木錐,做出舂米的動作,其他人和著木棒的節拍跳起歡樂的舞蹈。佤族舞蹈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敲木鼓和甩發。佤族女青年在跳舞時常常甩動披肩的長發,隨著長發的甩動,那戴在頸上的銀項圈也發出有節奏的聲響,構成了和諧的畫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