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中含有的地理知識
Ⅰ 口罩的功能
口罩是一種衛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於過濾進入口鼻的空氣,以達到阻擋有害的氣體、氣味、飛沫進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以紗布或紙等製成。
口罩對進入肺部的空氣有一定的過濾作用,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在粉塵等污染的環境中作業時,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口罩可分為空氣過濾式口罩和供氣式口罩
1、修飾臉型
圓臉或者方臉的女生,最喜歡戴口罩。口罩本身具備的基本功能,就是只要戴上口罩,就能遮住雙下巴、塌鼻樑等一些臉部問題。讓你只露出一雙迷人的雙眼,反而更吸引人的注意。
2、防曬作用
有些女性出門很怕曬,現在夏天是越來越熱,有時候溫度甚至能達到40度的高溫天氣,這時候如果戴個口罩就能起到防曬的作用。
3、剛做完牙齒矯正
很多女性的牙齒天生不是特別整齊,他們會選擇在暑假這段時間去做牙齒矯正,一般在室內看到戴著眼鏡或者口罩的妹紙,有可能是剛做完牙齒矯正出來的哦。
4、遮蓋膚質
得多愛美的女生,臉上長痘痘或者過敏,都不喜歡讓別人看到,所以都會選擇戴一個口罩,不僅可以起到遮擋作用,還可以防止細菌再次入侵皮膚。
5.空氣污染
6.生病
感冒生病了之後,無論是上班還是上課,在人口密集的地方,都很容易將病毒傳染給別人。所以很多女生都會戴上口罩,以免給別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7.保暖
大冬天,很多人出門逛街或者上班,帶個口罩,可以保暖哦~
北京霧霾很大,所有出行的人都應該佩戴防霾口罩,那麼如何才能保證正確使用防霾口罩呢?怎樣才能做好口罩的保養?
防霾口罩根據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使用技巧,比如孕婦和兒童的呼吸道相對來說比較脆弱,那麼在佩戴口罩的時候應該多注意口罩的密閉性;成年人體質雖然比較強,但是仍然要注意口罩的經常換洗和更換晶元。口罩在佩戴完取下後要將N95晶元及時取出,取下後放入清水中浸泡,及時清洗後晾乾。不要將口罩和內置晶元長期放置在一起,更不要和其它雜物堆放,尤其是化學易污染物。因為防霧霾口罩的內置晶元是屬於玻璃纖維的製成的,所以在保養方面也要注意盡量不要揉搓,清洗的時候可以放在清水中涮洗晾乾。在洗滌的時候不需要使用強力洗滌用品;而有的則需要高強殺菌洗滌用品來去污殺菌,這些主要是由材質決定的。普通的口罩在設計上往往很少注意彈性上的設計,而防霧霾口罩卻十分在意口罩的拉伸和回彈性能,所以在使用和保養防霧霾口罩的時候,要格外注意不要過度損耗彈性的拉力,這樣會嚴重影響口罩的密閉性。
Ⅱ 地理知識大全
增長點地理知識
長城有多長?
21196.18千米
珠穆朗瑪峰有多高?
8844.43米
吐魯番盆地有多低?
海拔-154米
長江有多長?
6397公里
黃河有多長?
5464公里
京杭大運河有多長?
1710公里
故宮面積有多大?
72萬平方米
中國有多少人?
超13.73億人
漢字有多少個?
85568個
中國有多少位皇帝?
408位
秦朝2位,漢朝31位,
三國11位,晉朝16位,
五代十六國78位,
南北朝59位,隋朝3位,
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
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
元朝18位,明朝16位,
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
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
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
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
加起來一共408位。
人們必知的常識雖然常掛在嘴上,
但具體是這些你都知道嗎?
三山
黃山〖安徽〗
廬山〖江西〗
雁盪山〖浙江〗
【五嶽】
東岳泰山(山東)
南嶽衡山(湖南)
中嶽嵩山(河南)
西嶽華山(陝西)
北嶽恆山(山西)
【五嶺】
越城嶺
都龐嶺
萌諸嶺
騎田嶺
大庾嶺
【五湖】
鄱陽湖〖江西〗
洞庭湖〖湖南〗
太湖〖江蘇〗
洪澤湖〖江蘇〗
巢湖〖安徽〗
【四海】
渤海
黃海
東海
南海
【四大名橋】
廣濟橋
趙州橋
洛陽橋
盧溝橋
【四大名園】
熙和園〖北京〗
避暑山莊〖河北承德〗
拙政園〖江蘇蘇州〗
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剎】
靈岩寺〖山東長清〗
國清寺〖浙江天台〗
玉泉寺〖湖北江陵〗
棲霞寺〖江蘇南京〗
【三大名樓】
岳陽樓〖湖南嶽陽〗
黃鶴樓〖湖北武漢〗
滕王閣〖江西南昌〗
【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縣〗
陶然亭〖北京先農壇〗
愛晚亭〖湖南長沙〗
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
景德鎮〖江西〗
佛山鎮〖廣東〗
漢口鎮〖湖北〗
朱仙鎮〖河南〗
【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陝西西安〗
孔廟碑林〖山東曲阜〗
地震碑林〖四川西昌〗
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
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
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
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肅敦煌〗
雲崗石窟〖山西大同〗
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
嶽麓書院〖湖南長沙〗
嵩陽書院〖河南嵩山〗
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Ⅲ 生活中有哪些地理知識
地理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自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地理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服飾的材料、樣式,飲食習慣和方式,住房的式樣與特點等,都與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比方說你外出旅遊的時候,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就很重要,尤其是當你身處野外時.還有這些基本的地理常識:我們住在北半球,夏天晝長夜短,冬天晝短夜長.
Ⅳ 諺語中含有什麼地理知識
1、瑞雪兆豐年
12月20日以來,新疆北部、西北地區東部的部分地區、華北大部、黃淮和江淮、湖北北部等地普遍下起了今年入冬以來的最大降雪。雖然大雪天氣對交通運輸帶來不利的影響,但降雪滋潤土壤,殺死病蟲害,凈化空氣,對農業生產和人們健康有益。
冬天該下雪的時候就要下雪,降雪後農業生產收益多多。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瑞雪兆豐年」,意思是說冬天下幾場大雪,這是來年莊稼獲得豐收的預兆。
這是因為冬季天氣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蓋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較松軟的,雪花和雪花之間留有空隙,空隙中充滿空氣,空氣又具有不良的熱傳導特性,這樣就像給莊稼蓋了一條棉被,外面天氣再冷,下面的溫度也不會降得很低。等到冷空氣過去以後,天氣漸漸回暖,雪慢慢融化,這樣既保住了莊稼不受凍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給莊稼積蓄了很多水,對春耕播種以及莊稼的生長發育都很有利。
另外,下雪能凍死害蟲,雪在融化時要從土壤中吸收許多熱量,這時土壤會突然變得非常寒冷,溫度降低許多,害蟲就會凍死。所以說,冬季下幾場大雪是來年豐收的預兆。
今冬,華北大部、黃淮、江淮、湖北等地出現了大雪天氣,預兆明年將是一個豐收年。
2、春雨貴如油
在我國華北地區春旱較為嚴重,春雨佔全年降水量的10—15%,有的地方少於10%。春季承接著秋、冬兩個少雨季節,再加上春季氣溫回升快,風天多、蒸發強烈,往往易形成連續乾旱。同時,這時正是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水多,玉米、棉花等播種成苗,也要求充足的水分,因而春旱顯得突出。此時,若能有雨水降臨,自然就顯得特別寶貴,故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其原因是,此時夏季風尚停留在嶺南一帶,雨季未到。 而在東北和南方,這種說法就不太適用。第一,因為南方春天下雨的機會較多。第二,東北地區雖春雨也少,降水量的2/3集中在6-8月,但東北冬季漫長,地面積雪厚,山地積雪厚達40-50厘米,平原一般厚達20厘米。冬季氣溫低,蒸發量小。積雪象水庫一樣,把冬季降水的大部分積存下來。第二年春季積雪消融,正值春播開始,雪水便成為穩定的水源,故東北無春旱現象。
Ⅳ 有趣的地理知識
五色海
紅海 位於非洲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因沿岸水中生長著許多紅色藻類,海水因此發紅。
黃海 位於中國渤海與東海之間,因黃河帶入大量黃色泥沙而呈黃色。
綠海 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之間,因曾有過大量綠色藻類,而得名綠海。
白海 位於俄羅斯的科拉半島附近。因長年被冰雪包圍。呈白色,故稱「白海」。
黑海 位於俄羅斯和土耳其之間,因海底沉積著黑色霉臭的爛泥而得名。
五色湖
彩湖 印度尼西亞的佛費勒斯島上有一湖,左邊為深紅色,右邊為碧綠色,後邊為青色,各色寬約200米。一湖為何三色,至今還是個謎。
螢光湖 在巴哈馬群島有一個湖,湖面閃爍著綠色螢光,這是一種螢火酶素微生物發光所致。
墨水湖 在加勒比海的烏巴哥海島上,有一湖名叫佩奇湖。湖面黑色,無水可行走,軟綿綿,由瀝青構成,又稱瀝青湖。
五色沙漠
多彩沙漠 位於美國科羅拉多河大峽谷東岸的亞利桑那沙漠,由於火山熔岩形成的砂粒中含有礦物質,使整個沙漠呈現出粉紅、金黃、紫紅、藍、白、紫諸色。在陽光照射下,由於反射和折射的作用,半空似乎飄盪著不同色彩的煙霧,令人眼花繚亂。峭壁禿丘在中午呈藍色,傍晚是紫水晶色。岩峰常為藍色,故有藍峰之稱。沙漠東部遍布彩色圓丘,沙丘間屹立著數以千計的色如瑪瑙、堅如岩石的彩色石柱。長的超過30米,最粗的達三四米。亞利桑那沙漠以它美妙無比的色彩成為世界罕見的景觀。
紅色沙漠 澳大利亞的辛普森沙漠呈紅色,天地間火紅一片,奇麗無比。其成因是砂石上裹有一層氧化鐵,這是鐵質礦物長期風化漫染大漠所至。
黑色沙漠 原蘇聯中亞細亞土庫曼境內,黑海和阿姆河之間,有一片名叫卡拉庫姆的黑色沙漠。整個大漠呈棕黑色,如置身其間,彷彿墮入黑暗世界,令人不寒而慄。這片沙漠是當地黑色岩層風化而成。
白色沙漠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路索羅盆地,白沙浩瀚,其砂粒是砂石膏晶體的微粒。1億年前,由於地殼運動,石膏質海岸隆起為山,雨水挾帶溶解了的石膏流入山谷盆地中的路索羅湖。後來氣候日益乾燥,湖水蒸發,湖岸的石膏晶體被風化成細沙,隨風鋪滿整個盆地,成了這片白色沙漠。連沙漠里的一些動物,如囊鼠、蜥蜴等為適應環境,身軀都成了白色。
五色土
黑土 我國東北平原濕潤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物分解慢,積累較多,所以土色較黑。
黃土 我國黃土高原的土壤呈黃色,這是由於土壤中有機物含量較少的緣故。
紅土 高溫多雨的我國南方土壤中礦物質的風化作用強烈,分解徹底。易溶於水的礦物質幾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鐵、鋁等礦物質殘留土壤上層,形成紅土壤。
灰藍土 在排水不良或長期被淹的情況下,紅土壤中的氧化鐵常被還原成淺藍色的氧化亞鐵,土壤便成了灰藍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白土 含有較高的鎂、鈉等鹽類的鹽土和鹼土常為白色。
紫紅土 四川盆地素有「紫色盆地」之稱,因為這里的土是紫紅色的。這是由中生代形成的紫紅色砂頁岩風化而成的土
Ⅵ 碇步中的地理知識
跳岩是一種簡單又古老的渡河工具, 將一些形狀大小基本一致的石塊在水內中排列成道,容石塊之間相隔約一步之遙,就形成了跳岩。因為跳岩橋面是不連續的,所以從嚴格定義來看,跳岩是橋的雛形,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橋。
跳岩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由早期先民在天然橋的啟示下改進而來,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因其符合園林美學「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要求,故在一些著名園林、景區也設有跳岩。 [5] 部分歷史悠久的跳岩還被列入國家或省級重點保護名單。
Ⅶ 口罩的優勢和劣勢
教你分辨各類口罩的優缺點
目前口罩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 醫用防護口罩(例如N95、KN95)
2. 醫用外科口罩
3. 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4. 普通口罩(棉布口罩、海綿口罩等)
01
醫用防護口罩(N95、KN95)
N95型口罩是美國NIOSH認證的9種防顆粒物口罩中的一種,最大特點就是可以預防由患者引起的飛沫傳染。
其實,普通N95口罩有兩種,帶呼吸閥的和不帶呼吸閥的。呼吸閥被認為可能會減小對病毒的防護力度,而不帶呼吸閥則透氣性較差,呼吸起來比較費力,不宜長時間佩戴。大家在購買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要特別提醒的是:部分品牌口罩包裝註明的「細菌過濾≥95% 」並不等於「N95防護級別」。同時,並沒有所謂的3M標准口罩,3M只是一個口罩品牌,並不是所有的3M口罩都能達到N95防護級別。而KN95口罩和N95口罩其實是一回事兒,只是認證機構的不同而已。前者N95是美國制定的標准,後者KN95則是中國標准規定的級別。N95型口罩適用於發熱門診、隔離病房醫生護士或轉移確診病例使用。
02
醫用外科口罩
醫用外科口罩是手術室等有體液、血液飛濺風險環境常用的醫用口罩,可阻隔血液、體液穿過口罩污染佩戴者,同時對細菌的過濾效率應不小於95%。但對顆粒的過濾效率有限,且多為長方形設計,與面部的密合度不如醫用防護口罩那麼嚴密。
民眾購買時,大家一定要注意認准有「醫用外科口罩」字樣或者標明執行標準的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適用於疑似病例患者或公共交通司乘人員、環衛工人等在崗期間,以及手術室等有創操作環境中使用。
03
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普通級的醫用口罩,名稱比較多,名稱上沒有「防護」、「外科」字樣的醫用口罩都是普通級別的醫用口罩。該級別口罩一般不要求對血液具有阻隔作用,因此僅適於普通醫療環境佩戴使用。
04
普通口罩
普通口罩的材質可能為棉布、紗布、海綿、帆布及絨等,由於材質本身不夠緻密,無法起到預防感染目的。至於如何選擇,首先要說的是,並不一定非要戴N95,因為這些病毒實際上不是單獨的存在,它常常存在在飛沫中,一般的口罩、外科口罩等等這些還是能夠阻擋大部分帶著飛沫的病毒進入呼吸道,所以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圖一 | 海綿口罩
圖二 | 棉布口罩
☝無法預防感染的口罩
綜上所述:雖然單從防護效果來看,N95、KN95口罩防護效果最強,然後是醫用外科口罩,再次是一次性醫用口罩、普通口罩。但N95口罩也存在使用起來比較難受、購買困難、價格高等實際情況。如果是去一般露天公共場所、不與病人接觸,可以選擇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一次性醫用口罩,不必過度防護。
口罩名稱 效能 缺點 適用范圍
醫用防護口罩(N95、KN95) 對顆粒過濾效率很強是其獨特效能。防護級別最高。 透氣性較差,呼吸起來比較費力,不宜長時間佩戴 1.不建議公眾過度防護;1. 轉移確診病例時;2. 發熱門診、隔離病房醫生護士
醫用外科口罩 可阻隔血液、體液穿過口罩污染佩戴者。防護級別較高。 對顆粒過濾效率有限;與面部密合度不如醫用防護口罩嚴密 1. 推薦公眾使用;2. 公共交通司乘人員、環衛工人等在崗期間;3. 疑似病例患者;4. 手術室等有創操作環境
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使用比較便捷。防護級別較低。 對血液不具有阻隔作用 1. 推薦公眾使用;2. 致病微生物以外的顆粒阻隔防護,普通環境下的一次性衛生護理;醫療機構日常使用
普通口罩 能夠阻擋大部分帶飛沫的病毒。防護級別低。 密閉性較差 擋風、保暖、隔絕灰塵等較大顆粒物
句容市衛健委新冠防控指揮部
Ⅷ 《地球脈動》中所蘊含的地理知識有哪些(越多越好)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 最大周長4萬千米 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體的證據:⑴麥哲倫環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輪船由遠駛近,先見船桿後見船身P4 ⑷地球衛星照片 ⑸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
4.經線和緯線的區別
緯線 經線(又名子午線)
定義 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接南北兩極並和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 最大周長4萬千米 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體的證據:⑴麥哲倫環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輪船由遠駛近,先見船桿後見船身P4 ⑷地球衛星照片 ⑸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
4.經線和緯線的區別(見P5—P7)
緯線 經線(又名子午線)
定義 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接南北兩極並和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形狀 圓 半圓
長度 從赤道向極點逐漸縮短 等長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關系 平行 相交
5.經度和緯度(見P6-P7)
經度(子午線) 緯度
劃分起點 0°經線(本初子午線) 0°緯線(赤道)
劃分方法 0°經線以東為東經(E)以西為西經(W 0°緯線以北為北緯(N)以南為南緯(S)
數值由0°經線向東向西同時增大 數值由0°緯線向南向北同時增大
數值范圍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極) 90°S(南極))
表達方式 度數+W或E 數值+N或S
變化數軸 半球劃分 20°W以東至160°E以西為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
東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東為
西半球(20°W-180°-160°E) 另:經線圈——兩條相對的經線(即經度差為180°的兩條經線)組成的圓圈
Ⅸ 高中地理知識總結
太陽系概況
l) 太陽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l )八大行星的運動有什麼特徵: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4.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的行星
l 球的運動特徵和其它行星無多大的差別,質量、體積等物理特徵和類地行星無多大差別,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l 球是太陽系中唯一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特殊的行星
l 地球上生物生存必需的條件是適宜的溫度條件、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氮、氧)和生命活動必需的液態水。
l 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水結晶-汽化-逸出-降水形成生命活動必需的液態水。
l 地球距太陽的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條件;
l 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氮、氧);
5.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l 太陽輻射維持著地表的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運動的主要動力(地理環境改選的動力);
l 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光熱資源,地球生物生長發育離不開太陽(生物生長發育的源泉);
l 煤、石油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積累的太陽能(礦物燃料形成的基礎);
l 太陽輻射能是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的主要能量來源(生產生活的能量來源)。
6. 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1) 黑子、耀斑增多,其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電離層,擾動地球電離層,影響地球無線電短波通訊,甚至中斷。
2) 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擾亂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使羅盤指針失靈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無線短波通訊中斷。
3)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高速沖進兩極地區高層大氣,與那裡稀薄的大氣碰撞,產生極光。
7. 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l 按自西向東方向運動(N逆時針,S順時針);
l 地球自轉周期計算有恆星日和太陽日兩種,23小時56分4秒為一個恆星日;24小時為一個太陽日。
l 地球自轉的速度可用線速度和角速度兩種描述,線速度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兩極為0。全球除南北兩極外角速度相等。
8. 地球公轉周期、速度
l 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l 速度:近日點(較快30.3km/s)和遠日點(較慢29.3km/s)
9. 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l 地球公轉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地軸與公轉軌道面(黃道面)保持66 34ˊ的交角;二是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北極延長線指向北極星。因此,地球自轉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轉形成的黃道平面構成23 26ˊ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
l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導致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太陽直射點位置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10. 地球自轉、公轉的地理意義
l 自轉的地理意義: 晝夜更替、地方時產生、地轉偏向力對地表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的影響
l 公轉的地理意義: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晝夜長短及正午太陽高度角緯度變化、四季的形成
11.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l 目前對地球的內部研究主要依據是地震發生時岩石受到沖擊產生的彈性波,其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傳播速度快,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l 地震波速度發生明顯變化的面叫地球內部的不連續面;地球內部有莫霍面(33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兩個不連續面;在莫霍面P波、S波都明顯加速,在古登堡面P波減速、S波消失。
l 以兩個不連續面為界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地殼由岩石組成的堅硬外殼厚薄不一,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為33千米);地幔平均厚度為2800千米,分成上、下地幔二層,上地幔的上部的軟流層被認為是岩漿的發源地;地核平均厚度為3400千米,溫度高、密度壓力大,分內核外核二層。
12. 三大類岩石
l 岩漿岩是岩漿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或噴出地表,冷卻凝結而成。
l 沉積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結而形成。
l 變質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變質而成。
13. 地球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l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經河流、風的侵蝕、搬運和堆積後沉積起來,又經壓緊固結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積岩。如果這時候發生地殼隆起、抬升,又會出露地表。但沉積岩要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變質,就形成了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被高溫熔化,又成為岩漿回到地球內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就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外力作用(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沉積岩 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
14. 褶皺、斷層的特點、成因及其地表形態
背斜、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
背斜頂部:油、氣
背斜適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
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
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 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水蝕地貌(水流使溝谷加寬加深;瀑布、峽谷、黃土高原表面溝壑縱橫)
水積地貌(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風蝕地貌(風蝕溝谷、風蝕蘑菇、戈壁)
風積地貌(沙丘、黃土高原)
16. 大氣受熱過程
l 地球大氣受熱要經過太陽輻射、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吸收、大氣逆輻射等環節大氣才增溫。
l 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地面輻射是長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熱源。
l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後以逆輻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從而起到保溫作用。
17. 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
l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強烈地吸收了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又將能量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傳遞給了地面。傍晚太陽西落後,保存下來的這部分能量使地表氣溫平穩地下降,起到了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18.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
①原因: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南北移動。
②移動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③移動范圍:5~10個緯度。
④移動影響:使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出現完全不同的天氣、氣候狀況;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及地中海氣候的形成均與此有關。
19. 全球氣候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乾熱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乾季受信風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20. 季風環流
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
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
21.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
1)冷鋒
過境前天氣
過境時天氣
降水位置
2)暖鋒
過境前
過境後
降水位置
3)氣旋
低
北逆南順
向上
陰雨
亞洲低壓
沿槽線形成鋒面
4)反氣旋
高
南順北逆
向下
晴
亞洲高壓
22. 自然界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⑴使各種水體處在不斷更新狀態 ⑵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⑶促使自然界的物質運動 ⑷是海陸聯系的紐帶 ⑸塑造地表形態。
23. 洋流及其分布規律
l 暖流是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從低緯流向高緯)
l 寒流是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從高緯流向低緯)
分布規律:
l 以副熱帶為中心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l 以副熱帶為中心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l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l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24.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意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氣候 如果沒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25. 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
l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生物、岩石和土壤等要素組成的。
l 這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地理環境整體性。
26.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後,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27. 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表現
各要素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
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
28.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意義
l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
l 陸地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組成,它們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陸地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作為一個整體,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所以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環境中應充分重視這一因素。
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並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功能失調。
l工湖修建水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
⑴形成人泊,導致土壤草甸化或鹽漬化、地下水增加、陸地生物減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誘發地震、調節地方氣候。
⑵改變下遊河流流速流量,可以調控水資源時空分布、導致泥沙沉積增多、洪水災害減少。
29. 地域分異規律
l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差異沿著緯度方向變化由赤道到兩極的更替。在低緯的熱帶雨林帶、高緯的苔原帶和針葉林帶橫穿整個大陸地帶,在中緯的一定范圍內的各自然帶形成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帶
l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內陸遞減,自然帶從沿海向內陸分異。形成基礎是水分變化。這種變化在中緯謀區表現較為明顯,自然景觀呈現出溫帶森林帶、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的有規律變化。
l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撥差異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遞變,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分異。分異的基礎是水熱狀況。
l 分異規律與緯度、高度等因素有關。緯度越低垂直分異明顯,高度越高垂直分異明顯
30.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意義:由於各地氣溫和降水量多少不一樣,便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植被、土壤,從而呈現出不同類型的景觀和自然帶。不同的區域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
31.
高原
深切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上
狹長的帶狀
河谷地勢低、氣候溫暖河漫灘平原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
山區
洪積扇、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上
明顯的條帶狀
分布地地勢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資源豐富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
沿河聚落帶、沿海聚落帶
分布密集
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河網密布、內河海運便捷
32.山嶽對交通運輸的方式選擇、線路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較大。山區因修建成本和難度原因一般以公路為主;沿地勢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分布;為減小坡度,向居民點迂迴前進。
33. 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聚落分布及交通線路選線應考慮地形、氣候、水源等自然因素。
34. 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及其影響
l 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是: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的周期長短不一。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出現過三次大冰期;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我國出現過4次溫暖期和4次寒冷期;近代氣候變化——全球氣溫呈波動上升現象。
l 由於冰川的融化、海水的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後果是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凶險;
l 農業變化有利方面是氣候變暖,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提高產量,不利方面是溫度升高、乾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減產,低緯度國家作物減產(發展中國家問題嚴重),高緯度國家有可能增產;
l 降水異常: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水旱災害發生頻率增加,徑流量減少、水資源緊缺。
35. 自然災害的含義自然災害是指由於純自然的原因而給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或嚴重人員傷亡的一類自然現象。
36.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風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給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加強台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災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氣象衛星進行探測
暴雨洪澇
暴雨會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和預報,可以有效減災,防洪需工程措施(築堤、整治河道、修水庫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預警系統、居民應急撤離對策、防洪保險等)相結合進行
乾旱
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因地制宜進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乾旱區農業生態環境;選種耐旱作物;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護林建設等
寒潮
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危害農作物;大風能翻船、倒屋、破壞牧場;雪災凍雨造成通信輸電線路中斷、交通受阻其影響范圍大,並多災並發。
無有效的防禦手段,提前發布准確的寒潮警報可減少一定損失
37.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原始型:高-高-低
傳統型:高-低-高
現代型:低-低-低
38.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l 一是自然環境(自然災害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戰爭、宗教、社會變革、國家政策)的變化,大多為被迫性遷移。
l 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改善物質條件、就業、增加收入等),大多為自發性遷移。
39.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l 環境對人口的容量可用環境承載力來表示,指標的具體含義是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的數量。
l 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即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宜的人口數量
40. 城市空間結構及形成原因
l 同心圓模式: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呈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而成。
l 扇形模式: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
l 多核心模式: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
41.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差異
l 等級高、數量少、距離遠;等級低、數量多、距離近。
l 高等級城市周圍分布多個低等級城市,高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包含多個低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
42. 城市化的特點
l 城市化
43.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市是人類對環境影響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區域;城市環境污染,使城市環境質量日趨下降;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44.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城市影響的廣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響到其城市建築、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飲食等各個方面。
地域文化對城市建築的影響:(1)建築布局(2)建築結構(3)建築風格(4)地域文化對建築的影響的長期性。
45. 影響農業區位的區位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機械、政策等。
46. 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形成條件
一、水稻種植農業
l 形成條件: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亞洲季風區,其主要區位因素有: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於水稻生長)、地形(平原地形,地勢平坦、適宜水稻種植)、勞動力(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對糧食需求量大)
特點:
(1) 小農經營:家庭經營,人均耕地少,生產規模小。
(2)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細作,產量高;規模小,總產量不高,受傳統觀念及經濟水平制約,商品率低。
(3) 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從事手工勞動,在逐步提高:電力灌溉、脫粒、化肥、農葯。
(4)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基礎,季風區的自然災害大,小農經營無力建設水利,主要是政府投入。
二、商品穀物農業
l 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
l 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機械化程度高、農業科技先進
特點是:面向市場、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三、大牧場放牧業:
l 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布在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
l 形成條件:氣候溫暖,草類茂盛、地廣人稀,地價低、距離海港近,交通便利
l 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面積市場、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
四、乳畜業
l 形成條件:氣候溫涼、潮濕,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l 特點是:面向城市市場的商品化、集約化畜牧業;種類是奶牛;分布特徵是緊鄰消費市場(市郊);典型地區是北美五大湖周圍、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
l 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是:西歐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廣闊平坦的平原,多汁牧草生長。市場因素是:西歐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具有廣闊的消費市場。
47.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l 主要因素: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府
l 主導因素影響工業的區位選擇
原料導向型工業
運輸原料成本較高(原料到產品重量大大減輕)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動(易變質等)
甜菜、甘蔗製糖等水果、水產品加工
市場導向型工業
運輸產品成本較高(體積減少不多或有增加)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破碎等)
傢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動力導向型工業
消耗大量電能的工業煉鋁廠、冶金及化工等重工業
廉價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應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製鞋等
技術導向型工業
技術要求高,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
48. 工業地域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l 從成因看有自發工業地域和規劃工業地域,以生產工序聯系為基礎、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形成自發工業地域,規劃工業用地建成基礎設施吸引投資建廠,形成規劃工業地域。
l 從發展程度看有高級工業地域和低級工業地域兩種類型,鋼鐵石化汽車地域大企業多規模大,形成高級工業地域;食品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形成低級工業地域。
49.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
人類已進入21世紀,隨著交通運輸、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交往非常方便,對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得非常及時、清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各地區的開放性和對外依賴性增強,貨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地域聯系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並呈現出①網路化②高速化③專業化大型化的特點。
50.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方 式
鐵路運輸
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影響較小、連續性較好
造價高、佔地大、短途運輸成高
公路運輸
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水路運輸
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自然條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漏、損耗小、連續性強、運量大、安全
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51.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1)交通干線對聚落空間形態影響
(2)交通運輸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浙江嘉興城市沿水路和陸路運輸的發展而變化,說明交通線的發展變化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京杭運河沿河城市(因運河淤塞、海運、鐵路運輸的發展而發展緩慢),說明交通線的衰落會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演變。
52.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分布密度和分布位置。山區的商業網點密度小,平原的商業網點密度大。商業網點要求便捷的交通即交通優先原則,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高速公路沿線形成商業區。
53.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目前人類面臨的是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加重。
54.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l 第一、由於人類向環境索取過度,目前人類面臨的是資源短缺(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能源)和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種減少)。
l 第二、環境污染加重: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過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55.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l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生態持續發展,發展的基礎;經濟持續發展,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發展目的。
l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公平性原則——代內、代際、人與物、國家與地區之間;
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保持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內;
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
56.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57.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國的人口佔世界的士22%,人口素質總體不高。人均資源不足:我國主要資源的人均量不到世界的1/3,利用率不高。
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環境污染嚴重(大氣、水體、固體、雜訊);農村生態破壞加劇(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原破壞、生物減少)。
58. 區域的含義
l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l 一般性特徵:(1)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不同的區域,自然環境有差異,人類活動也有差異。同一區域,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如濕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2)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①有的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②有的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3)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59.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差異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區,②都位於我國東部季風區,雨熱同期